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二)

高中辛亥革命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二)。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保路运动

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师:20世纪初,面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的形势,资产阶级曾发起过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性质怎样?(启发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师:20世纪初的收回利权斗争,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出示《收回利权斗争形势》投影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引导学生结合该图,阅读课文及插图:《商办川汉铁路有限公司股票》,了解斗争成果)

生:(阅读课文及插图)

师: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四省人民历经艰苦斗争,终于收回了粤汉、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并由民间集股经营。然而,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却被清政府无情的剥夺了。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清政府真的要实行铁路国有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漫画:《揭露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宣传画》及《保路同志会宣言》并思考)

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师: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后不到半个月,清政府就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了《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以借款600万英镑出卖了这两条铁路干线的建筑权。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名为将商办改为国办,实际上是通过借款把筑路权拱手送给帝国主义,即夺路转送外人的卖国政策。正像《保路同志会宣言》所说的那样: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进一步出卖路权,求得帝国主义的欢心和支持,以挽救其垂死的统治。

2.保路运动

师:清政府的卖国政策,不仅使绅商受到经济损失,也直接危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铁路国有政策出笼后,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随即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楷体小字,了解保路运动的概况)

生:(阅读)

师:在四省的保路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一些地方官绅以及立宪派的头面人物,从本身的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并掌握了运动的领导权。这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保路运动,首先从湖南开始,而以四川省的斗争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出示自制:《四川保路运动形势》投影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可由一名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指图做简要讲解)生:(阅读、根据教材内容指图做简要讲解)

师:(引导学生从四川保路运动成立的组织、提出的口号及《保路同志全宣言》思考、回答保路运动的性质)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小结学生回答的内容,帮助他们得出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这一结论,然后指出)面对清政府的镇压,四川人民没有退缩。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等组织保路同志军进行起义,在各地农民军的配合下,起义军一度包围成都。同盟会会员吴永珊等也在荣县发动反清起义,并建立了辛亥革命中最早的县级革命政权。请同学们想一想,保路同志军与保路同志会在保路问题上的观点与做法有哪些不同?(指导学生阅读课后乙组材料分析题并根据所给问题思考)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强调指出)无论是同盟会的会员还是四川保路同志会的成员,他们都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不同的是:川人(指立宪派)是单纯地进行保路运动,而吾人(指革命派)则借保路运动发动群众,组织民军,以达到推翻清政府的目的。那么,四川的保路运动同湖北的武昌起义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生:(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强调)四川的保路运动,特别是四川人民反清起义,震动了全国,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争勇气。清政府为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了武汉地区清朝兵力的空虚,从而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

师: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其爆发和成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让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并掌握武昌起义的原因)

生:(阅读、归纳)

师: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武汉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地区,这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成为革命党的骨干。其二,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当地人民不断掀起的反帝斗争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群众基础。其三,文学社、共进会的成员深入到湖北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小字,了解两个革命团体在新军中所做的工作)

生:(阅读并思考)

师:由于革命党人的起义准备不慎被清政府发觉,湖广总督瑞开始了对革命党人的疯狂镇压。在许多革命党人惨遭杀害或被迫离汉,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紧急关头,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炳坤、金兆龙率领士兵鸣枪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出示自制《武昌起义形势》投影地图或动画形式的电脑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插图:《武昌起义军胸章》、《武昌起义士兵占领楚望台军械所》,有条件的可播放武昌起义教学资料片)

生:(阅读课文、插图或观看教学资料片)

师:经过一夜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革命军攻占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这场革命史称辛亥革命。同学们想一想: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师: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便着手建立革命政权。不久,资产阶级新政权——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让学生阅读插图:《湖北军政府》)

生:(阅读插图)

师: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新军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黎元洪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革命派推举他为军政府首脑?(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楷体字、插图:《黎元洪》,了解黎元洪的情况和革命派推举其为都督的原因)

生:(阅读、思考)

师:革命派推举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有其客观原因: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而筹划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领导人,有的惨遭杀害,有的受伤或逃离武汉。也有其主观原因: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于是,他们把革命政权拱手交给了一贯反对革命的黎元洪。这正说明了武昌起义准备得不够充分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幼稚、软弱,从而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师:武昌起义胜利了,其它各省有什么反应?(出示自制《辛亥革命形势》投影地图或电脑教学软件,利用地图简介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的情况)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可谓迅猛!但是,革命也面临着严重危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由一名学生朗读楷体小字内容,以加深学生对革命面临失败危机的认识,为下一节辛亥革命失败的教学作铺垫)。

生:(阅读、朗读课文)

师: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面临的严重危机,说明什么问题呢?(启发学生思考)说明了反动封建势力的强大,同时也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幼稚。

小结

师:(让学生思考,然后由一名学生小结本节的内容)

生:(思考、小结)

师:(视学生的小结情况,简要归纳)20世纪初,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清政府继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预备立宪的骗人闹剧,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断反抗。在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同时,收回利权的斗争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其中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和各省的纷纷响应,一方面导致了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立宪派、旧官僚控制着大部分地方政权,也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相关知识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铁路国有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清该政策的实质和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保路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路运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指导学生联系前两节的内容,分析、、归纳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使学生学习综合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保路运动是重点。保路运动是由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卖国政策引发的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运动。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它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爆发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是重点。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权。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色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本目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武昌起义的爆发基于前面两节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以及保路运动的发生、发展等。启后是说:没有武昌起义的爆发,便不会有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相继独立,也不会有中华民国的建立。因此,学好本目内容,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也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结局有重要的帮助。

2.难点分析: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是难点。受理解能力的制约,学生难地认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应从预备立宪出笼的背景、目的和《钦定宪法大纲》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预备立宪是一个欺骗国人的大骗局。

课堂教学设计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预备立宪的背景

师:所谓预备立宪,其意是说,清政府要准备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本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发明、采用的一种统治形式。在这种统治形式下,君主的权力受到了议会和宪法的制约。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曾大力宣传这种主张,后来还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然而,这个运动却遭到清政府的无情镇压。时间仅仅过了几年,清政府为什么要主动地准备实行这种限制自身专制权力的统治形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前面两节的内容,阅读课文,认识预备立宪出笼的背景)

生:(回忆、阅读)

师:(在师生共同回忆、阅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在帝国主义加紧入侵,国仙人民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玉体的家国运动蓬勃高涨,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多次反清起义,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出笼的。

2.预备立宪的实质

师: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慈禧太后接见大臣时讲话、载泽考察归国后的奏折以及《钦定宪法大纲》等内容,进行思考)

生:(阅读、思考)

师:曾去日本、欧美考察宪法政的载泽等人,归国后多次密奏清政府,建议仿行宪法政。声称: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其一可保皇位永固;其二能使外患渐轻其三做到内乱可弥。载泽的建议深受慈禧太后的赏识。请同学们想一想:预备立宪虽然可使皇位永固,也可暂时迷惑人心,但真的能使外患渐轻吗?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这一点从慈禧太后接见大臣的讲知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慈禧太后的话)

生:(朗读)

师: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谕旨抛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什么反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立宪派及其思想主张,并记忆主要代表人物)

生:(阅读、记忆)

师: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康有为、张謇等人对此表示热烈欢迎。这些既反对革命,又不满意清王朝统治现状,要求改革的人,史称立宪派。1911年,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同学们想一想:既然责任内阁已经设立,我们为什么还要说预备立宪是一个大骗局呢?(引导学生从预备二字的含义、目的和《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及内阁的人员组成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生:(思考)

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强调)首先,清政府宣布立宪,并非立即实行。它是以预备为名,拖延时间直至不实行立宪。其次,实行立宪的目的在于使皇位永固、内乱可称。再次,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来看,皇帝仍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最后,从内阁成员的组成来看,在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即占九人,其中皇族有七人,全部军政大权均集中于皇室。由此可见,所谓预备立宪,不过是清政府加强封建专制集权、强化满族贵族专权,消灭革命的一个阴谋而已。然而,随着预备立宪骗局的日益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汉族官僚也日益也现离心倾向,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识点梳理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识点梳理》,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高一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识点梳理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历史条件

(1)物质基础: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的建立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4)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的不断高涨。

2.革命时机的成熟——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1)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导致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经过

(1)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士兵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一夜激战,占领武昌。

(2)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起义成功。

2.结果:成立了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但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4.起义成功的原因

(1)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

(2)武汉是帝国主义侵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人民群众的反抗思潮高涨,成为武昌起义的群众基础。

(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做了大量工作。

(4)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1.如何认识立宪派、维新派和保皇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实质上看,立宪派与维新派、保皇派是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依次形成三个不同的分称:戊戌变法时期称维新派,戊戌变法后称保皇派,1905年后为立宪派。这些称谓的变换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总称表示了他们的改良路线的一贯性,分称表示了他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及对革命派关系的变化。维新运动时的维新派在于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保皇派以保护光绪帝、对抗革命为宗旨;立宪运动中的立宪派则呼吁开国会,立宪法,以挽救清朝的灭亡,与革命派尖锐对立,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倾向革命,20世纪初他们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清政府,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武昌起义后部分立宪派投机了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如何认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面临的首要任务一是建立革命政权,二是扩大革命的影响,把斗争引向全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湖北军政府的建立为各省独立树立了旗帜,推动了各省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湖北军政府本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它是由革命派、旧官僚和立宪派联合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

高中一年级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识点


高中一年级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知识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历史条件

(1)物质基础: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的建立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4)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的不断高涨。

2.革命时机的成熟——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1)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预备立宪”骗局的暴露,导致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经过

(1)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士兵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一夜激战,占领武昌。

(2)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起义成功。

2.结果:成立了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军政府,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但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4.起义成功的原因

(1)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党的骨干。

(2)武汉是帝国主义侵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使人民群众的反抗思潮高涨,成为武昌起义的群众基础。

(3)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在新军中做了大量工作。

(4)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1.如何认识立宪派、维新派和保皇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实质上看,立宪派与维新派、保皇派是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依次形成三个不同的分称:戊戌变法时期称维新派,戊戌变法后称保皇派,1905年后为立宪派。这些称谓的变换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总称表示了他们的改良路线的一贯性,分称表示了他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及对革命派关系的变化。维新运动时的维新派在于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保皇派以保护光绪帝、对抗革命为宗旨;立宪运动中的立宪派则呼吁开国会,立宪法,以挽救清朝的灭亡,与革命派尖锐对立,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倾向革命,20世纪初他们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清政府,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武昌起义后部分立宪派投机了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如何认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面临的首要任务一是建立革命政权,二是扩大革命的影响,把斗争引向全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湖北军政府的建立为各省独立树立了旗帜,推动了各省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湖北军政府本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它是由革命派、旧官僚和立宪派联合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政权。

二、辛亥革命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辛亥革命”,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二、辛亥革命
[教学目的]
1.知识要求: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
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⑴同盟会的成立与三民主义评价、认识。
⑵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⑶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教学难点]
⑴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⑵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步步紧逼,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成功?革命党人毕生求之的目标是否能实现?辛亥革命伟大意义何在?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
一、武昌起义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1、兴中会的建立
兴中会成立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并得到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提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行民主共和的主张。
兴中会成立的时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之意即“振兴中华”。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潮流是维新表法思想,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仍然寄希望于清政府进行改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在当时并不普遍为人接受。

2、同盟会的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充分暴露,是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地域性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都主张利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他们团结起来的条件。因此,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是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七十多人,在日本东京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有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孙中山后来回忆说:“不期年加盟者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于人意表者亦!”
1、兴中会的建立
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1894年
口号:振兴中华
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的成功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策划了黄花岗起义,由于敌众我寡,起义失败。事后,殓烈士遗骸72具,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革命党人频繁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人民群众也不断展开斗争。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规模最大的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十几个省区的纷纷独立就是必然的。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为了加强对各省革命力量的领导,有必要建立一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子目主要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内容。
1、中华民国的成立
脱离清政府统治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建立中央政权,进行了频繁的活动。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判断一个政府的性质,主要应该看这个政府人员的组成和它采取的措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九个次长中八个是同盟会的骨干。在从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本目的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主要内容是: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学说,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临时约法的特点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的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临时约法的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复辟帝制,也没有人敢公开的实行专制。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本子目主要介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列强,以中立作为幌子,积极物色新的代理人来取代清王朝,他们看中具有军事实力的野心家袁世凯,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复出,加紧了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始终持观望、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维护在华的侵略利益,帝国主义不约而同的扶植拥有实权并媚外的袁世凯。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灭亡了。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届书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一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闸门。

教材当中的知识链接就是为了说明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破坏,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经验不足和妥协,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帝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失败也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革命到底应向何处去?我们将在下一节中探究这个问题。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有关练习题。

[课后反思]
本课涉及时间较长,条理复杂。在背景处理上,感觉不好。因为前面的专题基本上没有涉及,现在教材过于简略。课堂讨论总觉得历史知识贫乏,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更好地分析,讨论抓不住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能力,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