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相关阅读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

1.荒漠化的本质是

A.土地沙化B.气候变得干燥、降水减少C.土地退化D.土地盐碱化

2.下列在哪些现象不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A.沙质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开垦C.过度放牧D.过度砍伐

4.如果A、B曾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土地,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

B.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

C.为解决人的生产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

D.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

5.在不同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干旱区————过度樵采B.草原区————过度放牧(水井周围)

C.沙区边缘———过度开垦D.绿洲地区————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

6.下列因素中不属于西北气候干旱成因的是

A.远离大西洋B.远离太平洋C.受副高控制D.高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

7.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8.相对而言较容易治理的是

A.原生荒漠B.土地退化C.戈壁D.流沙

9.关于沙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对沙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

②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

③目前仍有一定生产力,但已开始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

④贫困是导致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进而使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设置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防止流沙对交通干线的破坏④减少地表对大气的摩擦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11~14题

11.该地最可能属于

A.台湾山脉B.秦岭山脉

C.南岭山脉D.天山山脉

12.图中①②两地所处的坡向及迎风坡水汽的来源是

A.①北坡,②南坡,水汽来自太平洋

B.①北坡,②南坡,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

C.①南坡,②北坡,水汽来自太平洋

D.①南坡,②北坡,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

13.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A.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B.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

C.北坡海拔800~1600米处D.北坡海拔700米处

14.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位于

A.东南亚地区 B.非洲刚果河流域C.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D.加拿大的北部

15.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不可调和

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16~18题:

16.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乙地和丙地

17.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

18.该区域适合发展的农业是

A.畜牧业B.水稻种植业C.园艺业D.花卉种植业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从自然条件看.两三角洲的差异是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矿产比乙丰富

C.甲海洋比乙广阔

D.甲比乙的热量条件差

20.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都发展了

A.钢铁和造船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D.造纸和化工

21.关于遥感技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遥感探测范围大,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多B.遥感是地图的延伸

C.卫星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比飞机遥感高D.遥感技术可对环境实施动态监测

22.下列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进行图像处理的信息系统

B.进行动画设计的信息系统

C.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D.进行地图制作的信息系统

23.应用GIS技术的最终目的是

A.处理信息B.记录信息C.便于信息查询D.为地理决策提供信息

24.森林的首要价值体现

A.改善生态环境B.为工业提供原料C.为人类提供食品D.为建筑业提供木材

25.亚马孙热带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

B.热带雨林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热带雨林能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D.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

26.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类型多属于

A.地形雨B.对流雨C.锋面雨D.台风雨

27.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美国B.俄罗斯C.加拿大D.中国

28.热带雨林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强烈B.土壤肥沃C.生物生长迅速D.生物循环旺盛

29.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繁衍物种

④维护生物多样性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⑥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⑤⑥

30.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原因叙述,错误的

A.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B.难以通行、开发较晚

C.本区人们的保护自然的意识较强 D.本区开发的难度较大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发展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A地区的名称是_________,该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山脉,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

(3)D是_______(洋流),它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

(4)A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________,这种资源如果遭到破坏,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们应把________放在首位。

(5)E地区名称是__________,F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其职能主要是___________。

1—10

11—20

21—30

班级:姓名: 学号: 分数:

参考答案:

1—10CDCACCDBCA

11—20DBCCDABADC

21—30DCCABBBBBA

31、⑴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覆盖了大量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风大且集中;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⑵塔克拉玛干内蒙古自治区

⑶西部和北部沙漠分布广,在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促使荒漠发展。

⑷沙尘暴

⑸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32、⑴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

⑵安第斯山脉阻拦亚马孙平原水汽西进,增加了亚马孙平原的降水量。

⑶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⑷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保护

⑸巴西高原巴西利亚政治职能

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②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2)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①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③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3)开发的背景:
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
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
(1)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大。
本区开发较晚。周围国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落后,人口、城市、工业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地带。亚马孙地区则因丛林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迁移农业为生。且因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随着人口急增,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大规模建造公路,加快对西部疆土开发;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把首都从沿诲迁往内陆高原。
3.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延伸到秘鲁边境。全长达5500多千米(包括支线总长超过20000千米)。
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
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还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
造纸厂、炼铝厂等。
思考
评价修建雨林公路的利与弊。你认为雨林公路该不该修?
点拨:对于修建雨林的评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问题。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造成林区居民的增加、开发公司蜂拥而至,响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雨林的受损程度也日益加大,甚至会加速雨林的毁灭,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若从“利”的方面看,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当地的经济建设将会随之突飞猛进,巴西国内的经济压力将会得到缓解。至于公路该不该修的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认识到修与不修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移民亚马孙平原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而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却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这里也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而且因为贫民集中,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读图说明从图2.28中可以看到,地处巴西西部的郎多尼亚地区,自1970年至1988年的18年间,人口由10万增长到100万,毁林面积也由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到180多万平方千米,占雨林总面积的7.5%。进而让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①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几十年来,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②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的做法—度盛行。
所产的牛肉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这些牧场的规模达数万公顷,经营3~5年以后终因地力下降而被废弃。这些大块土地被废弃,便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活动
讨论交流:如果你是下列人士,你将作何种选择?
本活动应充分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可进行角色扮演,或采取辩论赛的形式
展开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有迹象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毁林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但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1990~2000年南美洲共损失热带雨林面积32万多平方千米。在过去的30年间,巴西境内约15%的雨林被毁,面积相当一个法国。
3.开发与保护?
(1)三种方案
①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③最佳方案:
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思考
1.雨林的前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点拨:受开发和保护的措施影响
2.你对雨林的前途持何神态度?为什么?
点拨:本题是开放的,可以展开讨论。
(2)保护亚马孙雨林
①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后,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订并实施了—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
具体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②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对于巴西等地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活动
活动建议: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一直作为一个两难问题困扰着决策者们。这三个议题的提出,为决策者们提供了思考的途径,其实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呼声。活动中,可以让同学们任意选一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评述、整理、发挥,然后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或以板报的形式进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2)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3)开发的背景:
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
(1)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影响不大。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3.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3.开发与保护?
(1)三种方案
①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
②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
③最佳方案:
(2)保护亚马孙雨林
具体措施: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