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中图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3)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性的。(两个因素以上的指标即综合指标)。
(4)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5)有一定的界线,有的明确如国界、省界等,有的模糊如气候区、植被区。
(6)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整体性),区域之间的绝对差异性。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自然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地形和气候是决定三大自然区差异的基本因素,而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名称及分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
是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西南青藏高原25%


境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海拔较低水成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海拔较高,风成地貌以高原、高山,山地为主海拔高,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
植被森林和森林草原
荒漠、草原,大部分为荒漠。自西向东植被依次为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高山草甸、高寒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动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5、三大自然区各自包括的主要地形单元
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例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回答(1)~(2)题。
(1)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B.地势逐级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条件越来越好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2)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三、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南北差异:秦岭—淮河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北纬32至34度)
①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②1月平均气温0摄氏度等温线穿过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穿过④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限(温度带划分
⑤湿润区域半湿润的分界线
2、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
地形地貌单元气候植被土壤水文
北方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具有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东北平原,三面环山,其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温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寒冷湿润主要为针阔叶混交林黑土河流结冰期长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自西向东降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温带季风气候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和棕壤结冰期短
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或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以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多雨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红壤无结冰期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多低山、丘陵华南沿海低山丘陵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水汽充沛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无结冰期

例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造成该界线
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B.海陆位置差异
C.纬度位置差异D.山地阻挡作用
例3:有关右图中我国四个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漫长B.乙地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
C.丙地降水比乙地多,夏季气温高D.丁地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因素比较项目地区差异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
农作物小麦、棉花、杂粮水稻、茶叶、蚕丝
水果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居民建筑平顶屋,节省建筑材料,兼做晾晒农作物的场地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和通达性以铁路干线和公路交通为主,通达性好以铁路干线和公路交通为主,兼有内河运输,通达性好
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以面食为主以米食为主
说话直率说话婉转
方言较少方言复杂
资源区位工业类型以重工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
四、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
东部经济地带(12)中部经济地带(9)西部经济地带(10)
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
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面积比重(%)162757
人口比重(%)43.134.422.5
经济水平高→低
发展速度快→慢
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业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例4:(2011湛江高二检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回答问题。
(1)中西部地带发展的优势是()
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
C.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
(2)东部经济地带发展的优势是()
①集中了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基地 ②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出口份额高 ③具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明显优势 ④在沿边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 ⑤具有高科技文化的优势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②⑤
(3)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
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阶段人类活动分布区举例
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农业社会阶段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四大文明古国
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位置优越、
海运发达地区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资源型城市)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地区(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
早起农业起源区:
文明古国
自然条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地形尼罗河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阳光充足,气温适宜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河水灌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长江、黄河
2.海洋,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境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海技术落后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
航海技术发展(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
航海技术进步开发海底矿产: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
太平洋丰富的锰结核(美、日、英、德已开采)

屿工业化以前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
工业化以后(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
附:岛屿周围的海洋权益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
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为126000平方海里。
(2)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均是从海岸基准线向海洋延伸的距离。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开采的重要性不利影响采取措施
①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②发展经济需要开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形成了许多产业部门,这些产业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①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③水、土地和大气不断被污染,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还造成了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①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环境治理同步;②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实施矿产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附:(1)晋煤外运主要通道(2)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使山西省从能源大省变为经济强省?
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加快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
深加工和能源转化,提高经济效益;
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2、资源跨区域调配
资源调配原因意义
南水北调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①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活和生产之需;②还可以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资源调入区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③可以减少水源调入区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西气东输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例5: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哪项资源问题()
A.水资源紧张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D.木材短缺
(2)该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电代煤
C.将东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D.缓解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3、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2、劳动力转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劳动力分布状况:第一产业逐渐较少第二产业先增后降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4、劳动力转移过程:随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5、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经济水平越高
6、产业转移产生的原因::区域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7、产业转移的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8、产业转移的方向: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9、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移出地移入地
就业减少就业机会,失业人口增多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经济产业优化,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加重环境污染
例6: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B.汽车产业C.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
(2)该产业部门属于()
 A.劳动密集型工业B.技术密集型工业C.原料指向型工业D.资金密集型工业
(3)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B.技术C.交通运输D.原料WWw.jaB88.COM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环境(基础)三方面的内容
2、面临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水土流失的概念: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4、我国分布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5、黄土高原的概况
范围:北至长城南至秦岭东至太行山西至乌鞘岭
跨越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气候、水文: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降水300~600mm,集中于7、8、9月,水系以黄河为主干,主要支流有渭河、泾河、洛河、汾河
土壤:黄土
植被: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森林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荒漠。植被破坏严重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貌形态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稀少④地质构造⑤生态环境脆弱
(2)人为原因:①陡坡开垦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滥用土地⑤乱砍滥伐森林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下游形成“地上河“
(5)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8、水土流失的治理-------保持水土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蓄水保土,多种经营);
(2)工程措施:打坝淤地(沟底),兴修水库(沟谷),修健水平梯田(缓坡)
(3)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综
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是贯彻生物措
施、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地貌(塬、沟、坡),采取相应的
治理措施。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重点: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村牧业体系
例7:(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原
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植被稀少
C.土壤疏松,降水集中D.干旱和大风现象
(2)有人总结1998年长江洪灾的特征是“小
雨量,高水位,大洪灾”,下列理解有误的是:)
A.水土流失淤积高了河床
B.水土流失淤小了湖泊
C.水土流失加剧了洪灾
D.水土流失使长江地区降水增多
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美国东南部,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注入俄亥俄河
2、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陆路交通不便
附注:水能丰富的条件一是河流落差大,二是河流流量大
3、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温:2℃~28℃;降水:丰富(1300mm),冬春多,夏秋少。河流量不稳定)
4、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磷、铅锌等

二、人文地理条件
1、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2、交通困难,洪涝灾害频繁。
三、田纳西和流域开发治理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气候资源——气候温和、降水丰沛
水资源——降水丰沛,水源充足
1、有利因素: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
矿产资源——煤炭、磷、铜、铅锌等
土地资源——面积广阔
2、不利因素洪水泛滥成灾,水量不稳定、不利航运多山、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实行梯级开发,从而减少了洪水灾害,建成了连接各水库和河道的巨大航运网
梯级开发为核心水坝
2、因地制宜,发展了农、林、牧、渔业
坡地——林果、蔬菜生态效益—-平衡生态、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改善气候
①农业平原——玉米、棉花、大豆②林业
发电厂附近——温室蔬菜生产经济效益——解决劳动就业、稳定农业生产
③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已超过种植业,减少土地开垦
3、利用廉价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如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冶炼工业)
4、保护环境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发展
附注:水库的综合效益---防洪、航运、养殖、旅游、生态保护、发电
五、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的启示——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①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
②分析对流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
③根据有利因素探寻流域的发展方向,根据限制因素探寻综合治理的对策
例8:(1)田纳西河流域多山、水流急、河流水量变化大,对航运不利,解决的措施是()
A.增加船只动力B.改造河道,对航道进行拓宽加深C.修建水坝、船闸D.增加船只吨位,增加稳定性
(2)在田纳西河流域发展了高耗能的炼铝、炼铜等有色金属工业,主要是为了()
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田纳西河流域能源基地C.田纳西河流域环境优美D.接近消费市场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东北区域概况:
(1)位置:我国东北部,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
(2)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东部
(3)面积:124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2.9%
人口: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2%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
(4)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5)地形: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最大的平原、
山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6)土壤:黑土、黑钙土、沼泽土
(7)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热量不足为其限制性因素)。
(8)地貌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9)经济结构特征: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①地广人稀: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上,全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
②土壤肥沃:以黑土、黑钙土为主(黑土: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西部、内蒙古东部)
③宜农、林、牧等荒地多
(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①降水:400~800mm;变化规律:东南向西北递减
②热量:热量不多,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要;变化规律:自南向北递减。
——热量由北向南的变化规律也使得东北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有所区别
(北:春小麦、大豆;中: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甜菜、亚麻等;南:棉花、冬小麦)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覆盖率30%,全国平均水平仅18.21%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①东北地区草场广布,主要分布在三个平原,呼伦贝尔草原与科尔沁草原——发展畜牧业
②东北地区发展渔业的优势条件:
A.南临黄海、渤海,海岸线绵长、滩涂面积广——发展海水养殖业
B.拥有辽东湾与海洋岛两大渔场——发展海洋捕捞
C.拥有大面积的淡水、湖泊和水库——发展淡水养殖业
2、社会经济条件:
(1)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
①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②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例9:(1)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B.宜农荒地多
C.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广D.土壤肥沃
(2)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
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主要分布主要产品及分布
①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1)玉米: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2)小麦:北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最为集中
(3)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现已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②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1)落叶松、白桦:大兴安岭
(2)红松:小兴安岭、长白山
(3)鹿茸、人参:长白山
(4)苹果:辽南地区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1)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的三河地区
(2)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
附:布局变化
①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田面积扩大,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②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来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
③从商品市场来看,由于城市市场的需求,收益较高的副食品(禽、蛋、奶、肉、菜)生产发展迅速

四、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但是耕作粗放,土地的生产率较低。东北能够成为商品粮生产基地,总产量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甚至,不适合耕作的土地也进行了开垦,如宜林地,草场、沙丘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乱砍滥伐,过度开荒等,导致森林、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如:黑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70%下降至35%。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北大荒——大部分地区是湿地,其开发导致生态的恶化。
4、水土流失严重
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种植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
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原本拥有大片草原,没有发挥区域优势。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在发展商品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及时解决,才能使东北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措施有: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基本概况:
(1)鲁尔区地理位置: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经纬度范围如下图所示。
(2)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西南风)
2、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
(4)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广阔的市场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产结构单一(衰退的主要原因):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2)“煤炭危机”-----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石油、天然气取代煤炭成为第一能源;
②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单位:(t)
年份1800年1900年1985年
煤420.75
铁矿21.81.3
③煤炭开采成本增加,缺乏市场竞争力
(3)“钢铁危机”——世界性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5)环境恶化、用地紧张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煤炭和钢铁两个支柱产业的危机,使鲁尔区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保持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整治的措施
采取的措施具体内容针对的问题取得的效果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①改造传统产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②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等);③重视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商业、金融和保险业)产业结构单一,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基础改善了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
(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结构科研机构和大学为该区工矿企业的改造和转型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同时,高等院校的发展也为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力量薄弱,无一所高等院校用科技力量去支撑产业的升级,吸引了不少新兴工业到此落户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鲁尔区建成了由公路、铁路和水运构成的交通网,这是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区内任何一个地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公里交通便利是任何一个工业区发展的前提使运输更加便捷,改善投资环境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鲁尔区通过对各种污染的有效治理和绿化,给新兴产业的进驻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环境传统工业区污染严重、新兴产业不愿迁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了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
例10:(1)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鱼米之乡,农业发达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结构过于复杂B.本国煤炭资源不足,需大量进口
C.世界钢铁生产过剩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工业化:
(1)概念: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农业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工业化指标:①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城市化
(1)定义: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地过程。
(2)内涵:①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②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③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
(3)城市化指标: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主要指标
3、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特点:
不同点相同点
发达国家①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早,经历的时间长,发展速度慢、水平高
②城市化是建立在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即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两者基本同步,发展较为合理①经历大致相同: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
②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城市化水平就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发展中国家①城市化起步晚,经历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快、水平较低
②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使得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水平,两者发展不同步(城市化快于工业化),发展不合理,出现严重的城市化问题
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概况
(1)区域位置:长江下游,黄海之滨,淮河下游;
(2)区域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3)历史辉煌:19世纪初,苏州、扬州和江宁(今南京)的人口就超过50万
(4)地形:全省大部分为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平的省份。苏南是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太湖、洪泽湖周围水网密布;苏北为江淮平原的一部分
(5)江苏水陆交通便利:
水上交通: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长江航线(连接东西),东临黄海、海运便利
陆上交通:京沪铁路(在南京交汇)、陇海-兰新铁路、宁西铁路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
2、现状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1.存在问题:
(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的指标——城市化率
——城市化就是城市建设,没有注重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也没有注重农业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这样的不全面认识当然会制约城市化的发展。
(2)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原因:①多乡镇企业,第一产业人口过多
②严格户籍管理制度(主要原因)——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限制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3)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4)几个深层次的问题
①城市规模相对缩小——不利于解决城乡矛盾;
②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③缺少特大型城市——难以带动全省快速发展,从而影响江苏省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财富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的综合反映)。
2.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具体措施:
(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原则:合理、集中、有效;做法:撤并,聚集;目的:加强凝聚力,辐射力)
①撤并了600多个乡镇
②原220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③南京、无锡、苏州等市所辖5个县纳入市区
(2)“组团式”发展城市群,建设三个“都市圈”
江苏省缺少特大城市,将大城市组合为“都市圈”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好办法,因此江苏省建立了4中心城市:南京、苏州、无锡、徐州;3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
(3)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完善体制和制定政策保证进城农民的利益
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①珠江三角洲模式

②浙江温州模式

③苏南模式

④东北模式

⑤云南德宏模式

例11:(1)对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增长B.农业人口比重的增长C.城市规模的扩大D.农业人口比重的下降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系统结构空间位置组成分布功能
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星座空间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内。每两个轨道面夹角60度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地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这些卫星不间断地发送各自与定位相关的参数和时间信息
地面监控系统地面由分布在全球的5个地面站组成监测和控制卫星上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沿预定轨道运行
GPS信号接收机用户主要由GPS接收机(接收机硬件和GPS数据处理软件)和卫星天线组成获得必要的导航和定位信息,经数据处理,完成导航和定位工作
3、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4、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定位导航

例12:在沙漠中迷路时,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
A.指南针B.GPS设备C.遥感图像D.地形图
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
一、遥感:
1、概念:即“遥远的感知”,简称RS,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
“遥感”概念中的关键词:①“远离被测目标”,即不直接接触地面物质;
②“感知”,即要用一定的装备和技术获得地面物质的信息;③“被测目标的
电磁波特征”,即遥感记录的是地面物质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号。
2、主要仪器:传感器
3、遥感分类:
(1)按遥感平台高度
①近地面遥感——气球、高塔、摩天大楼等;
②航空遥感——飞机;
③航天遥感——人造卫星、飞船、空间站等。
(2)按电磁波段:可见光遥感、红外线遥感、微波遥感
4、遥感平台高度对遥感探测的影响(如右图所示)。
运载工具飞行越高,探测范围越大,获取资料速度越快,周期越短,分辨率越低
5、工作过程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影像)
6、遥感在资源普查的应用:水资源的调查、农作物的估产、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灾害的检测、重大工程的建设。
7、遥感在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水污染、台风、沙尘暴。
例13:下列各项活动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
A.人口普查B.森林普查C.交通定位导航D.确定某点高程
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1)硬件:计算机主机、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机等
(2)软件:用于采集、处理、显示地理数据的程序。包括数据输入与编辑、数据管理、数据操作、数据显示与输出;其功能是存储、分析、显示地理数据。
(3)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即与地理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基础数据(比如说经纬度、气温、降水、地形、地貌、地质数据等)和专题数据(如规划、房地产、交通、环保、公用事业数据等)。
(4)人员:包括设计、维护系统的专家和使用系统工作的人员(用户)。
3、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P90图3-3-2)
信息的输入(GPS、RS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查询)→可视化表达
4、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①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解决与“位置”有关的查询,也就是回答你要找的地方“在哪里?”;解决与“分布”有关的查询,也就是回答你要找的东西“有多少?”)
②趋势分析(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的问题)
③模式问题(通过模式分析,可以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④模拟问题(回答“如果……将如何”的问题)
5、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及应用: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救灾防灾;城市环境管理。
例14: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下列做法最可能的是()
A.用来分析引起火灾的原因B.确定火灾地点范围及分析火势蔓延方向
C.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D.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后所造成的后果

第四节数字地球
1、数字地球:把地球上每一个确定点(点的范围因需要可大可小)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组织起来,然后进一步组合地球上所有这样的点,构造一个能包容自然和人类大多数数据和信息的虚拟地球。

相关知识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

第一节文化与地理

☆知识要点:

1、文化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关键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例:矿产资源,虽然是物质财富,但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

2、文化事物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是物质文化事物)

分类标准:是否与人的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

物质文化是基础,变化快,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精神文化变化较慢,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难点解析:精神文化常常附着在自然形态之上

第二节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知识要点: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满足需要”说明具备功能,而这种功能随时代在发生变化,则又具有时代性,同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说明占据空间)

※难点解析:文化景观与文化事物的关系

凡是具有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特点的文化事物均属于文化景观

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景观都是文化事物,而文化事物不一定是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

3、文化景观的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分类标准:功能是否能被人的视觉所直接感受(能直接感受的是物质文化景观)

※难点解析:判断一个事物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必须注意不能一起判断,要分开用两种分类标准分别判断

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①指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②指示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难点解析:

非物质景观大部分都是没有特定的物质形态的(地名、音乐风格、法律制度完善程度)

第三节文化景观与地理

☆知识要点:

1、自然与文化间的关系:

自然为文化提供

①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②生产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③是精神生活的源泉

2、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①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②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

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和无害的影响

违背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

※重点解析:各地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自然带属于草原景观,发展的农业为牧业

东北平原区,气候湿润,可发展耕作业,但气温不高,可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

第四节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知识要点:

1、文化事物或现象(组合)文化综合体(联系起来)文化体系(覆盖范围①)文化区

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范围②)文化区

※难点解析:①代表狭义文化区;①、②总称广义文化区

2、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的发源地呈点状分布(有单一起源、也有多个起源)

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

3、文化区:

例: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界线——行政界线)、经济文化区(无明确界线,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中的功能区)、语言文化区(无明确界线)

文化区特点:

范围有大小之分,重要性与大小无关;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

第五节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知识要点:提点:以例子为主,从书本上、练习图册上总结实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诸子百家

老子、庄子

儒家

孔子、、荀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历史影响

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__________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

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核心思想

“仁”,即爱人,待人宽容。

政治思想

统治者要以____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___的要求。

教育思想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代表作:“六经”

孟子

(战国中期)

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_______”,进一步提出“,社稷次之,_________”的民本思想。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伦理观:主张“性本____”,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

(战国后期)

政治思想: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___”、“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舟水”的著名论断,强调_________的力量巨大。伦理观:提出“人之性”,强调用_____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了加强_________,适应____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一书。(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被汉武帝付诸实行。

(1)起用很多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得以大兴。

(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___》《_______》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_______”。自此,教育为______所垄断。

(3)兴办 ,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儒学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

太学

建立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_____弟子,一律由儒家__________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三万余人。

影响

太学的创建,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

第3课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__________、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北宋

代表

、兄弟

思想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和 直接联系起来。提出“ 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把知识、_____和天理联系起来。

南宋

代表

 (理学集大成者)

著述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思想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评价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____”学派。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__________统治。

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中又出现了“心学”一派

南宋

代表

 

思想

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就可得到天理。

明中期后

代表

 (心学集大成者)

背景

明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思想

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更多吸取了佛教思想,宣扬“心外无物”“____________”的命题。认识论上提出“ ”和“知行合一”学说。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明朝后期

李贽

背景:明朝后期,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李贽目睹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

的不羁性格。思想:自称异端,指出______不是天生圣人,_________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_____变化而变化,反对以 的是非为标准。

批判 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 ,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评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时期的要求。

明清之际

黄宗羲

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_____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__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________”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这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顾炎武

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_____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_____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写成巨著《 》,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王夫之

继承并发展了古代思想家的___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____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智者学派

背景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 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__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_”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的___学派。

特点

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提出“”的著名观点,认为人的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他的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的 主义的本质。

苏格拉底

背景

雅典民主政治从顶峰走向衰落时期。

思想主张

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比智者学派更重视人的道德,倡导“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提出“美德即 ”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___,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___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

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 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评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_________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__”的学问。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性质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_________文化的旗号,掀起的一场运动。他们不是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__________思想。

核心

人文主义,即:(1)主张以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2)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______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______精神,崇尚______和科学,追求知识。

代表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

(2)但丁的长诗《》。

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一起被誉为“”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改革

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_________,引起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他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著名的“______________”,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

(1)认为只要有虔诚的______,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2)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________》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_____。影响: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_________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17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_________统治和______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________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______、自由和_______。启蒙运动的核心是,是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伏尔泰

__________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观点:(1)猛烈抨击;(2)反对君主专制,倡导____________制;

(3)提倡“”,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4)在_____面前人人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孟德斯鸠

观点:(1)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

(2)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______的体现。作用:否定了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代表作是《》。

卢梭

观点:“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代表作是《》。

康德

德意志哲学家,著有《》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观点:(1)认为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_______判断。

(2)相信主权属于人民,和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3)自由和平等只能在______范围之内。

启蒙运动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___________统治。

在启蒙运动影响下,____国最终爆发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______和______思想。

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_______的斗争。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大发明

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______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造纸术经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_____,__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 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战国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______”,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______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_____印刷术。宋代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______发明了胶泥______印刷术,是印刷业一大革新。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

运动和 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文学体裁

代表人及代表作

特点、地位

春秋末年《诗经》

《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_的基础。

战国时期楚辞

屈原:抒情长诗《_______》。楚辞又称“骚体”。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汉赋

西汉

 

《子虚赋》、《上林赋》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东汉

 《二京赋》

唐诗

初唐

王勃、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盛唐

诗:高适、岑参诗:孟浩然、王维“诗仙” 浪漫主义

“诗圣” 现实主义

中唐

白居易讽喻诗

宋词

派柳永、李清照诗的另一种形式,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豪放派苏轼、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明清小说

长篇小说:《》《》《》《》

文言短篇小说集:《》

讽刺小说:《》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汉字的

演变

起源

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

成熟

至___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演变

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______、隶书、______的脉络演变发展,

特点

演变总趋势是由___到___。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中国书法兼具______功能与______功能。

楷书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______、_________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入盛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

草书

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_______、_______,唐朝的_____、______等,都是草书大家。

行书

东晋_______、唐朝______、北宋______、元朝_______、明朝_______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的喜爱。

京剧的

产生

形成

清朝前期,在北京,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___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______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____剧。

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1)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 运动状态的原因。

(2)通过实验发现了 定律等物理学定律。意义:伽利略开创了以___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______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出版了《》一书,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定律。他把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和__的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 为基础、以 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意义: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___星等。相对论的创立

背景

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无关,存在着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但到了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内容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 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 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 和 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 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 。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项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

(2)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__________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过程

(1)由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意义

量子论使人类对 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它与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 世界和 

世界方面的不足。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859年,英国科学家________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内容

发展进化

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经历了由低级向_____,由简单到_____的发展过程。

自然选择

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_________”的结果。________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基础。

物竞天择

生物必须适应周边______,和其他种类生物以及本种类生物进行______。

适者生存

能够适应_____而发生_____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_____说。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_____”。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瓦特改良蒸汽机

成果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了装有的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结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_______运动。

瓦特研制的蒸汽机可用作各种机器的动力,被称为“万能蒸汽机”。

意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时代。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______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电气革命的出现

成果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发电机和_____机的发明和使用,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日趋成熟,电力开始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意义

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革命。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和世界形势,_____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______组织的形成。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___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互联网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______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_________网。积极影响:

(1)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_______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_____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的第一人。

魏源

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说实的专著。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_____、养兵练兵之法。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_____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

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_____的外衣,否定君主_____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

发表《____________》,抨击___________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________、__________、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

主张国家属于____,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进化论思想宣传维新理论。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推动了戊戌变法。

(2)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_____的作用,促进了______的觉醒。

(3)是中国近代一次_________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诞生

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资产阶级要求实行_____制度,但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却梦想复辟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__________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却掀起一股的逆流。

兴起

标志

1915年,_______在上海创办《》,后改名《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______等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大(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主要内容

前期

提倡与,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反对旧,有人甚至提出“____________”的口号。提倡新,反对旧。(胡适、陈独秀、鲁迅)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猛烈地冲击了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_______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_____与_____的洗礼;

也为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新文化

运动后期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主张学习___国,改造中国,号召知识分子到____________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___________旗帜。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克思主义的传播

(1)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_______________》,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期中,李大钊的《________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___________________”、湖南的“________________”等。(3)陈独秀、

、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________》和《劳动音》等。(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_____________诞生。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

提出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同盟会纲领“”。后又在《 ·发刊词》上进一步阐发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内容

 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主义:创立民国(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主义: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___________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___________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______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 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

反的民主革命任务。

实践

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建立了_________,推翻了清朝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临时约法

1912年,孙中山根据__________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_____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反对__________制度具有进步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

新三民主义

背景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 和 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宣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内容

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__________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主义: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意义

新三民主义尽管在内容上仍属于__________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__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________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和_____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_____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思想,以及“、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新民主

主义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_______

_____》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_________革命,第二步是__________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_______

__________的科学概念,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到抗战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1945年中共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及

主要论著

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一文,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________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建立_________制度的许多重要问题,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使中国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毛泽东发表了《

》和《》,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精髓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___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____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伟大转折

1978年底,中共全会召开,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主要内容

1982年,中共大,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国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_________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这个根本问题,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概括,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1992年,中共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体制。1997年中共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_章程》。

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建设的伟大旗帜。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

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的根本利益。

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新课标第一网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

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成果

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号”,成为世界上第___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获得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6年,“神舟”6号)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成果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2号。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作用

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___________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__________”、学术问题上“___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的同时也是_________方针。

成果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_________》,杨沫的长篇小说《________

__》,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

“科教兴国”

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兴国”发展战略。

“三个面向”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面向”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义务教育法》

大力普及__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____教育的责任。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19世纪欧洲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代表作《______________》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雪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代表作是《_》。海涅:德意志诗人,代表作是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巴尔扎克的《》,堪称资本主义的“”。英国:_________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其他:丹麦:安徒生;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美国:马克·吐温。

20世纪的世界文学

西方文学

现实主义

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

现代主义

美国:海明威,代表作是《》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苏联文学

20世纪上半期高尔基的小说《》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亚洲和

拉美文学

20世纪,亚洲和拉美文学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印度的______、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19世纪以来的美术作品

浪漫主义

19世纪前期,法国画家的《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

19世纪中期法国:米勒,代表作有《》《__________》等。

俄国:列宾,代表作是《》。

印象画派

19世纪后半期,早期印象派。

代表: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印象画派因此而得名。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期印象派。

荷兰的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

法国画家______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现代主义

西班牙画家_________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

代表作《》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本课注意观看课本上的图画)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19世纪欧洲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到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是连接和音乐的桥梁。被誉为“乐圣”。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

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代表作《》。

歌剧

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的《_________》,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法国歌剧家______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民族乐派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复习提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知识要点:

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历史因素

※难点解析: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经济因素:价高者得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社会因素

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名度、宗教种族

第三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知识要点:

1、三种常见模式:

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

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

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

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工业社会后——由资本和市场决定

未来——以人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节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要点:

1、城市规划: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难点解析:城市规划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2、城市的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

分散疏松式: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

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难点解析: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

二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难点解析: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

三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难点解析: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带)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知识要点

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

发展——意大利脱离同盟,俄国退出战争,美、日、中宣战

结果:协约国胜利

影响:德国缩小、奥匈崩溃、俄国革命、英法衰败、美日兴起

※难点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格局变化的原因?

战前,由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工业革命的地区,所以当时是世界上政治力量最为强大的地区。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是战败国,所以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而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由于战争影响,也是元气大伤。美国是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在的北美洲又远离其他大陆,所以大发战争财,迅速发展起来。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交战双方是“轴心国集团”(德、意、日)和反法西斯同盟(苏、中、美、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

影响:美、苏强大,构成两极。英、法严重削弱,德国一分为二、日本成为美国附庸

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国家纷纷独立。

※难点解析: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法国没有能够成为超级大国

国土狭小,发展潜力小

※难点解析:超级大国想要实现霸权统治最终必将失败

2、目前,世界已经由两极转变为多极(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

3、总体:维持和平(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性对抗减少、局部地区的冲突增多

4、主要地区矛盾:

阿以冲突和平进程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后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1948年5月,建立了以色列国,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目的:争夺土地

②耶路撒冷问题:中东和平的关键。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而犹太人则称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应归他们所有。

③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

④水源问题:以色列境内无大河,缺水问题严重

第二节世界经济全球化

☆知识要点:

1、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跨国公司

3、对发达国家投资吸引力大的地区:拉美国家和地区、东亚、东南亚

※难点解析: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投入的吸引力大小的分析

拉美国家和地区:持续的国内改革,使吸引投资的能力加强

东亚、东南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较多

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

北非和西亚:政治局势动荡,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

☆知识要点:重点掌握图5.7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运转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是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参加者:各成员国外交部长以及

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中国于1991年加入

欧盟: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减弱了欧洲对美国的依赖

第四节综合国力竞争

☆知识要点: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

①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质量)

②经济力量(工业、农业、交通和通讯)

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③坚持改革开放

④实行计划生育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