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化学《有机合成》学案分析

高中力的合成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1

高二化学《有机合成》学案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化学《有机合成》学案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二化学《有机合成》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过渡】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情景创设2】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ü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ü产率较高
ü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过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
【例题练习】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3题
2、思考课本P65学与问

相关阅读

高二化学复习学案:有机物研究


高二化学复习学案:有机物研究

一、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有机物参与的化学反应,有反应难以进行到底、产物复杂、反应速率慢、经常需要催化剂等特点,有机物研究的一个前提,就是如何得到比较纯的有机物样品。
需要掌握的分离提纯方法有:
1.1蒸馏
主要针对液体混合物。蒸馏的方法,我们在九年级、高一都已经学过,适合于被分离物的热稳定性好(加热蒸馏不分解)、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相差较大(教材上要求大于30°C)的混合物样品。
蒸馏的要点见图2。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研究步骤学案
图2、有机物分离的蒸馏装置示意图
蒸馏要点:
1)橡胶塞密闭:蒸馏烧瓶、冷凝管上端的两个橡胶塞要密闭,以免泄露。注意蒸馏烧瓶和圆底烧瓶的区别(一个有支管,一个无支管)。
2)冷凝水:下端进水,下端出水,保证冷凝管整体被充分冷却。
3)接液管:与接液的锥形瓶之间要留有缝隙,保证体系与大气相通,以免发生爆炸的危险!
4)温度计:测温点要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中间处,保证测温准确。九年级和高一学的蒸馏装置,可以用U型导管代替温度计,在有机物分离中温度计不可替代。
5)液体体积:蒸馏烧瓶中的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
6)沸石:蒸馏之前要在蒸馏烧瓶中放几粒沸石,以防“爆沸”。沸石就是没有上釉的陶瓷碎片,沸点上的细孔可以使液体加热时冒出气泡。
7)馏分:蒸出物叫做馏分。低于理论沸点的蒸出物叫做前馏分,高于理论沸点的蒸出物叫做后馏分。一般取与理论沸点上下1-2°C之间的馏分作为产物。
蒸馏的要点,看上去一二三四五六七,好像很多,其实都是化学常识,不难理解,也不难记住。
利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许多液体有机物提纯。但是也有例外,含水的乙醇蒸馏,只能得到含乙醇95.6%(质量分数)的液体,也叫做恒沸物。要想得到纯度99%的无水乙醇,需要用特殊的方法蒸馏。
1.2重结晶
相比较而言,重结晶就简单得多。重结晶就是将有机物固体溶解到合适的溶剂中达到饱和,改变温度,分离掉杂质的过程。
重结晶的要点:
1)溶剂的选取:选取的溶剂需要使有机物和杂质在其中的溶解度相差较大。
2)温度: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一般是加热时溶解度大,冷却时溶解度小。重结晶是物质的“热溶解、冷析出”过程。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研究步骤学案
图3、重结晶的过程示意图
最有代表性的有机物是苯酚,常温下是固体,在水中溶解度为9.3克,但是加热到65°C可以与水混溶,最适合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教材上的实验用的是苯甲酸,室温的溶解度为0.17克,95°C的溶解度为6.8克,相差40倍。
1.3萃取
利用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来转移物质的过程。
萃取的要点是:
使用的两种溶剂要不互溶:例如水和乙醇、苯和汽油、乙醇和苯、水和乙酸等等都可以互相混溶,就不可以同时用于萃取分离。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研究步骤学案
图4、萃取过程:震荡分液漏斗(左)、萃取(中)、分液(右)
重结晶和萃取都相对简单,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1.4色谱法分离
这是大学部分的知识点,中学只作为阅读内容。
色谱法的原理就是:溶液中的各种溶质分子,通过多孔填充物质(称作“吸附剂”、“固定相”)的时候,会根据分子的大小、极性而表现出不同的速率,因此可以被分离开来。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研究步骤学案[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研究步骤学案
图5、色谱分离示意图图6、比比,谁快谁慢?
色谱法是比较精密的分离、提纯方法,相应的仪器叫做色谱仪,使用的吸附剂可以是碳酸钙(例如粉笔灰)、氧化铝、硅藻土、活性炭等,其中硅胶是最常见的吸附剂。
二、有机物的结构分析
以上是有机物研究的第一部分,分离提纯。
接下来的内容,依次是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波谱分析确定结构式。由于篇幅所限,这三部分内容,以及实验式、分子式、化学式的区别,只得留给下一次课了。

高二化学复习学案:有机物命名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化学复习学案:有机物命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化学复习学案:有机物命名

分类是基础中的基础。
烷烃(又名饱和烃、脂肪烃)的分类,又是分类的基础。
烃类两种分类法:一是按骨架分类(链状有机物、环状有机物);二是按官能团分类。按骨架分类没有多少意义,虽然在期考时有涉及,但高考基本不考。第二种方法是重点,按官能团分类,需要扎实理解。
一、有机物命名概况
有机物按照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被哪些官能团取代为基础而命名:
烷烯炔芳、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酯。
排名越靠后,命名越优先。这句话的含义,见例1的解释。
例1、同时含双键、醛基的有机物,命名为××醛,而不是命名为××烯。
1.1有机物命名的注意事项
注意两点:
(1)烃类(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中学没有涉及)、芳香烃(芳烃),都是只由C、H两种原子构成的有机物,叫做烃。一旦含有了其他原子,就不属于烃了。
(2)化学中的同义词:再次强调,化学(尤其有机化学)中的同义词很多,有时不知不觉就把名换了,这得怪教材的编写者,我们不要去细究,知道“张三儿就是狼,狼就是张三儿;大虫就是虎,虎就是大虫”就行了(东北人称呼狼为张三,山东人称呼虎为大虫)。
例2、化学中的同义词,例如高一学过的“物质的量浓度”本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但是不知不觉地教材就用“浓度”代替了“物质的量浓度”了。我们知道,这两个词的意义相同,完全等同。
例3、有机化学中的同义词
烷烃:饱和烃
烃(烃类):碳氢化合物
芳香烃:芳烃、苯的同系物
卤原子:卤素原子
有机物:有机化合物
高分子: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等等。
1.2产生同义词的原因
产生同义词的原因在于:化学近30年进步很快,原有的定义不断完善,原有的名词还没弃用时,新的名词就启用了,这是学科高速发展的正常现象,只是苦了我们学生,理解万岁吧!
1.3有机物命名法
有机物命名法也有两种:习惯命名法、国际通用的系统命名法。
习惯命名法简单易学,但是难以命名复杂结构的有机物;系统命名法比较科学,但是命名简单有机物则过于繁琐。教材上采用的是两种命名法的“混搭”。
二、烷烃的命名
有机物的命名,以烷烃的命名为基础。高考,主要考烃类(烷烃为主)的命名。
2.1官能团和取代基
官能团:烃的一个H原子被其他原子、原子团所取代,这个原子、原子团就叫做官能团。
取代基:烃类失去一个H原子之后,剩下的部分叫做取代基。烷烃失去一个H原子,就叫做烷基。
例4、甲烷CH4的一个H原子失去之后,剩下的“—CH3”叫做甲基(不叫做甲烷基)。甲基只有这一种结构。
甲基中的“—”表示还需要再与其他原子、原子团结合才可能形成化合物,带了这一个“—”就只是取代基,不是化合物。取代基中的这一横“—”不可缺少。
|
例5、丙烷CH3CH2CH3失去一个H原子之后,可以形成两种丙基,一种是—CH2CH2CH3,另一种是CH3CHCH3.
2.2烷烃的命名
烷烃按照所含C原子的数目而命名。
含十个碳原子之内的烷烃,按传统的天干地支中的“天干”序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命名,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含11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就以中文的数字命名——
命名为××烷。
含碳原子个数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11个碳……
烷烃的命名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烷癸十一烷……
这是习惯命名法。
2.3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命名
烷烃从丁烷开始,产生同分异构体。含碳原子数目越多,产生的同分异构体数目越多。烷基从丙基开始,也产生类似的同分异构现象。
烷烃的命名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烷癸十一烷……
同分异构体111236…………
取代基种类11247…………
甲烷、乙烷、丙烷没有同分异构体,丁烷、戊烷、己烷的同分异构体,依次用“正、异、新”来命名。
2.4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
丁烷含有四个碳原子,化学式C4H10,可以产生两种同分异构体。一种是C、C首尾相连成长链的正丁烷(有时简称丁烷),另一种是带一个支链的异丁烷。现在气体打火机中充填的燃料就是这两种丁烷气体的混合物。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的键线式结构的键线式结构球棍模型
图1、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正丁烷、异丁烷)
高一时候学过,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物理性质是不同的。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说实在话,高一时候学过的这个表,好多同学最后都说忘记了。现在,把这个表的熔点、沸点数据做一个图,同学们的理解可能会加深。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图2、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熔沸点的示意图
图2的纵坐标是熔沸点,上部是气态,中间是液态,下部是固态。
从图2可以清楚看到:
(正)丁烷更容易从气态变成液态(被液化),容易从液态变成固态(凝固)。原因是丁烷分子链长,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比较大;分子链长相互容易“拉扯”,带来的另外一个物理性质是气体密度也大。
异丁烷则容易从固态变成液态(熔化),从液态变成气态(蒸发)。异丁烷分子好像一个“球”,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更容易挣脱束缚,从固态而易熔化,从液态而易挥发。球形分子排斥力大一些,因此气体密度较小。
要点:异丁烷球形结构,喜欢气态,固体易熔化,液体易挥发。因此熔点低、沸点低。
2.5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
戊烷化学式C5H12,含有五个碳原子,可以产生三种同分异构体,按照习惯命名法,分别命名为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图3、戊烷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球棍模型
2.6带支链的烷烃的命名
习惯命名法可以应付到含五个碳原子的戊烷的命名。到含六个碳原子的己烷的时候,习惯命名法明显力不从心了。己烷有六种同分异构体,正己烷、异己烷、新己烷……习惯命名不够用了,需要采用系统命名法:
1)主链:选取含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命名为×烷;
2)支链:从主链距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计数,碳原子编号依次为1、2、3……,来确定支链所在的碳的位置,支链分别称之为“几—××基”;
3)结构相同的支链:合并在一起。
说起来麻烦,做起来倒很容易。以教材上的两个戊烷分子为例。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异戊烷(2—甲基丁烷)新戊烷(2,2—二甲基丙烷)
图4、异戊烷和新戊烷的系统命名
异戊烷含碳原子最长的链是四个碳,主链命名为“丁烷”;从距离支链(甲基)最近的一端给碳原子编号,支链甲基在第2个碳原子上,支链为“2—甲基”,则异戊烷的系统命名为:
2—甲基丁烷
啊!比较别扭啊,明明是戊烷,系统命名成了“丁烷”,但是结果就是如此!新戊烷会更令人吃惊!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图5、系统命名法,老母鸡变鸭
类似地,新戊烷命名为2,2—二甲基丙烷,老母鸡变鸭,戊烷成了丙烷啦!
教材上还有一些例子,例如下面的含十个碳原子的烷烃(已经不能用习惯命名的“癸烷”了)。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图6、一种癸烷的系统命名
碳链最长为七个碳,按照主链长度,命名为“庚烷”;从距离支链最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编号,则甲基在第2个碳上、乙基在第4个碳上,采用系统命名法把这个癸烷命名为
2—甲基—4—乙基庚烷
注意:数字和取代基之间要用横线“—”,两种取代基之间也要用横线“—”,最后一个取代基与“×烷”之间不用横线。
要是支链结构复杂,不是普通的烷基,怎么办?支链的取代基也仿照系统命名法的方式,命名为××—×——××基。
有人总结了顺口溜:
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聚到散。
烷烃的命名,是有机物命名的基础,只要掌握了烷烃命名的方法,下面对烯烃、炔烃、芳香烃、烃类衍生物的命名就不在话下了。
三、烯烃、炔烃、芳香烃的命名
烯烃中含有官能团碳碳双键,炔烃含有官能团碳碳三键,芳香烃含有苯环。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图7、碳碳单键、双键、三键的示意图
3.1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按照系统命名法:主链,以含有双键、三键的含碳原子最多的为主链,以距离双键、三键最近的一端开始给碳原子依次编号1、2、3……命名为“几—×烯”、“几—×炔”;支链:与烷烃的支链的命名方法完全相同。
下面四个烯烃、炔烃分子的命名就在情理之中了。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1)(2)(3)(4)
图8、一些烯烃和炔烃分子的系统命名
(1)主链:一个双键、四个碳,为“丁烯”;双键位置:一端,编号为1,命名为1—丁烯。
(2)主链:一个三键、五个碳,为“戊炔”;三键位置:在第2、3个碳原子之间,取最小的数字2,命名为2—戊炔。
(3)主链:二个双键、六个碳,为“己二烯”;两个双键的位置为2、4;支链甲基位置在第2个碳原子上,命名为2—甲基—2,4—己二烯。(己二烯出现得比较突兀,理解了就好,不怎么能考啊)
(4)主链:一个三键、五个碳,支链甲基在第4个碳原子上,命名为4—甲基戊炔。
3.2芳香烃的命名
芳香烃的命名,也是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混搭”的产物。
看看含取代基的苯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苯环上含一个取代基,就叫做“××基苯”;含两个相同的取代基,就根据两个取代基的位置,相邻就命名为“邻二×苯”、相间就命名为“间二×苯”、相对就命名为“对二×苯”。
[转载]高二化学·有机物命名学案
图9、三种二甲苯的命名
(2)系统命名法
如果用系统命名法,则把上述三种二甲苯依次称之为1,2—二甲苯,1,3—二甲苯,1,4—二甲苯。

高二化学《油脂》学案分析


高二化学《油脂》学案分析

第一节油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概念。
2、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4、使学生理解油脂的化学性质(氢化、皂化和水解反应)
5、常识性介绍肥皂、合成洗涤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实验、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地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勤思、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材处理
整节重点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油脂的概念和组成结构
第二课时重点难点:油脂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主要突出油脂的化学性质,而水解反应和氢化反应的原理则是整节书的重点和难点。
建议将本节书分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节着重知识的迁移。先从学生已经了解过的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引出油脂的结构和组成;第二节着重新知识的理解。开始还是以酯的水解反应和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入手,过让学生掌握起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策略:
1,以老师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进行螺旋教学,以突破教学重点,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以本节课的设计分组实验为界面,复习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等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
1,实验准备:
药品:食用油、汽油、溴水或碘水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2,多媒体课件:《油脂.ppt》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引入,投影】
一听到油脂,你一定说,哎呀,我怕胖,不吃有油脂的东西,其实适量的摄取油脂,是不会让妳变胖的,油脂主要的功能是产生热量,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而且对身体的器官也有保护的作用。前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学过烃的衍生物——酯。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脂”。
用已生活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知识回顾】
1、酯分子结构的特征
2、酯化反应与酯水解反应的关系
3、高级脂肪酸
4、加成反应
5、有机氧化反应: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有机还原反应: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讲述】油脂的概念
【板书】: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展示】:
聆听,思考,理解
让学生回顾已的知识,以固有知识为桥梁,更好地达到知识的迁移。
【过渡】从以下事实可以得出油脂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得出油脂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1)平日家中做汤放油,油浮在水面上而不溶于水中。
(2)衣服上的油渍能用汽油洗净。
【探索实验】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有关“油脂的物理性质”实验。
1.(1)取一支试管,注入2毫升水。
(2)向(1)中滴入几滴食用油,振动试管,静置,观察现象。

2.用汽油擦洗布片上的油渍,观察现象。
3.振动盛有食用油的试剂瓶,观察现象。
4.用手摸食用油,可以感觉到_______。
【板书】二、油脂的物理性质
分组进行有关“油脂的物理性质”的实验。
现象:油浮在水面上而不溶于水中。
结论:(1)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2)食用油不溶于水。
现象:布片上的油渍能用汽油擦洗干净。
结论:食用油易溶于汽油。
现象:食用油的粘度比较大。
结论:食用油的粘度比较大。
感觉到:食用油的油腻感明显。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得出油脂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问】
1.从“油脂的结构”特征分析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2.若油脂的烃基中含有不饱和成分,我们如何验证?(并设计实验)
3.如何将“油”变成“脂肪”?
【分析引导】
1.由于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脂”的混合物,而高级脂肪酸中的“烃基”既有饱和的,又有不饱和的。因此,许多油脂兼有“不饱和烃”和“酯类”的一些化学性质,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2.可以用“溴水”或“碘水”检验油脂中的烃基是否饱和。若溴水或碘水褪色,则证明油脂中的烃基含有不饱和成分;若溴水或碘水不褪色,则证明油脂中的烃基含有饱和成分。
【设计实验】设计“检验烃基是否饱和”的实验。(1)取一支试管,放入3mL溴水或碘水。(2)向(1)中滴入1mL食用油,振荡并观察现象。
【板书】三、油脂的化学性质
1.氢化反应(加成反应、硬化反应)
2.水解反应
(1) 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总式:
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
硬脂酸钠是肥皂的有效成分。
(2) 酸性水解

应用:工业以油脂为原料制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学生设计实验,分组探究
现象:溴水或碘水褪色。
结论:食用油中的烃基含有不饱和成分。
阅读资料,结合实验,分析问题。

聆听,思考,理解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板书】四、油脂的用途
1.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
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合理摄到油脂,而且应该少吃饱和度高的油脂,多吃油脂容易患高血脂症。
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与油脂的水解有关。以吸收的营养。
2.油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硬化油”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用作制造肥皂、脂肪酸、甘油、人造奶油等的原料。
聆听,思考,理解
【介绍】:
1.制皂过程
2.“肥皂”的去污原理
3.“肥皂”与“合成洗涤剂”的比较
4.“合成洗涤剂”的优点、缺点及发展方向
【科学视野】肥皂的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涤剂
【实践活动】P77
新知识的巩固,旧知识的升华
【本节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节所学的内容。
【归纳小结】归纳总结出本节所学内容的知识网络。
温故知新

高二化学《酯化反应》学案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酯化反应》学案分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二化学《酯化反应》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师】①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不能用石蕊来检验是否含有乙酸,其实只要将试管振荡一下,看是否有气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试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无法通过CuO与乙醇的反应来验证,但可根据有乙酸挥发出来,推知也会有乙醇挥发出来。

【师】接受试管中有什么现象?所获得产物的量多少如何?

【总结】第一组接受试管内无明显现象,第二、三组实验中接受试管内有分层现象,并有浓厚的果香气味。从对比结果来看,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第二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产物;第三组做法收集到的产物的量最多。

【布置课后讨论题】
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欢迎大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请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