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自然的教案幼儿园

发表时间:2020-10-21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习目标】
1、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2、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3、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4、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知道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基础知识】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极不活泼金属Au、Ag等极少金属外,其它在自然界均以化合态存在。
2.金属冶炼的原理
金属的冶炼就是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实质为:Mn++ne—=M该过程中金属元素被
3.金属的冶炼方法
(1)热分解法(适用于Hg、Ag等不活泼金属,可以直接加热其氧化物)
HgO Ag2O

(2)热还原法(适用于从Zn~Cu较活泼和较不活泼的金属,采用常用的还原剂H2、CO、C、Al等将它们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高炉炼铁: CO+Fe2O3
铝热法炼铁:Al+Fe2O3(可以应用于焊接钢轨)

(3)电解法(适用于K、Ca、Na、Mg、Al等活泼金属,工业上常采用电解法)

二、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海水淡化的主要方法:、、等。

2.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制盐
(2)海带提碘
(3)海水提溴
(4)海水制镁

三.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1.煤的组成以元素为主,还含有少量、、等元素。
煤的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
①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也叫煤的焦化。
②煤的气化:制水煤气:
③煤的液化:将煤经化学反应转化为液体燃料。

2.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石油的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
①石油的分馏:利用原油中各组分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叫做分馏。
②石油的裂化:将碳原子数较多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碳原子数较少沸点较低的汽油等.
③石油的裂解:裂解是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获得短链不饱和烃(如乙烯、丙烯等)。

3.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是、和,都是由石油、煤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
乙烯可发生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
其中CH2=CH2称为单体,重复的结构单元―CH2―CH2―称为链节,n称为聚合度,表示高分子化合物中所含链节的数目。

四、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地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地环境污染。
2.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3.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这时原子利用率100%。即只有一种生成物.例如:化合反应,加成反应。
4.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典型例题】
1.(2010年水平测试)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期待着人们的开发和利用。下列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是()
A.单质溴B.单质镁C.烧碱D.食盐
2.(2011年水平测试)在下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蒸馏法淡化海水B.用铁矿石冶炼铁
C.用石油裂解生产乙烯D.用煤生产水煤气
3.(2007年水平测试)下列离子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是()
A.Cl-B.Cr3+C.Hg2+D.Pb2+
4.(2008年水平测试)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
A.食盐B.浓盐酸C.苯D.浓硝酸
5.(2008年水平测试)下列气体的排放可能会造成酸雨的是()
A.COB.CH4C.SO2D.N2
6.(2009年水平测试)全球气候变暖。据报道,江苏在最近47年里平均气温升高1.38℃。下列哪种气体的增加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A.N2B.O2C.CO2D.SO2
7.(2010年水平测试)世界气候大会与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商讨2012至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下列物质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N2B.H2C.CO2D.O2

相关推荐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为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要求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冶炼金属的方法,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观念。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了解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比较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在书写冶炼Ag、Mg等金属的化学方程式时,要让学生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加深对冶炼实质的理解,同时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讲铝和铁的冶炼时,可让学生观看高炉炼铁和氧化铝电解槽的图片或录像,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厂参观,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理解金属单质的活泼性与选择冶炼方法之间的联系。

2.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常识性介绍金属的回收和利用,了解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来源:学#科#网]

3.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观念。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冶炼金属的方法,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有关知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了解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保意识。

2.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探究与活动,通过复习,了解探究过程的意义和方法,培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介绍金属回收的重要意义,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和环保理念。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科学、热爱社会、关注生活。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归纳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2.水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今天却有大量的水体、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对当地的河流、湖泊进行调查,完成下表。

时间________ 日期________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河流×××段

×××湖泊×××区域

水质状况

污染物

污染源

危害

预防建议与措施

海洋资源类型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 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来源:学科网]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备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高三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三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为例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山西煤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放置于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比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同现在在能源开发上存在什么不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2.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关注于煤在使用过程中(如燃烧煤发电、取暖、做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节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开采过程,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显得重要。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目标定位
1.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2.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能源基地开发的意义。3.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对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明确我国能源基地建设的途径。4.通过学习,认识能源生产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

核心点一能源的分类和开发条件
1.能源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原则分类的方法也很多,同一种能源因分类方法不同,它的名称也不同,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分类方法:
(1)按照能源资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
能源分类
(2)按照能源资源的性质分类
在人类历史时期可以不断再生或者可以循环再现的能源,叫可更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反之,叫不可更新能源或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3)按照能源的基本形态是否改变分类
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叫一次能源。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叫二次能源,如电力、汽油、焦炭等。
(4)按照利用能源的技术状况分类
已被人类利用多年,目前仍在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叫常规能源。近若干年才开始被人类利用或过去已被利用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叫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方法技巧
能源和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能源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即天然能源。
2.资源开发条件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十分优越:
(1)山西省的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有利条件具体表现
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分布范
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开采条
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1)山西省的市场条件——市场广阔

(3)山西省的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煤炭基地、煤田、煤矿是不同的概念:煤矿是指生产煤炭的矿山,狭义指矿井或露天矿场;广义指完整独立的生产系统,经营管理上相对独立的煤炭生产单位。煤田是指含煤地层比较连续且分布范围较广的产煤地。煤炭基地是指在一定地域内集中相当规模的煤炭资源量和煤炭生产量,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大量煤炭产品的地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煤炭基地包含煤田,煤田包含煤矿。
核心点二煤炭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1)扩大开发规模,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增加产量,2002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到4.8亿吨,煤输出量为2.78亿吨,占总产量的58.4%,其中出口煤炭约4300万吨,占总产量的9%。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思维拓展 煤层气
煤层气是一种由煤层生长并主要以吸附状态储集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在煤矿中俗称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煤层气是一种新型的优质洁净能源,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的开发阶段。我国煤层气资源异常丰富,资源最高达到31.46万亿立方米。我国在山西省东南部发现了第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总面积1200平方千米,总资源量2000亿立方米。山西省的煤层气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3。

类型1山西能源基地开发的条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我国的省,与其相邻的四个省区东面是省,西面是省,南面是省,北面是自治区。
(2)该省资源在全国占突出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基地。
(3)根据图中字母写出相关的地理名称。
C为煤田,B为煤田,A属煤田。
答案 (1)山西 河北 陕西 河南 内蒙古 (2)煤炭 能源 (3)大同 沁水 霍西
解析 从图示行政区的轮廓图可以看出是山西省,四周的省区从西按逆时针依次是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素有“煤海”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山西省主要有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河东煤田和霍西煤田。
利用歌诀记忆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山西煤炭资源多,能源工业为支柱;促进经济大发展,调整布局是关键;基础设施先建设;能源供给足,改善生活提质量;资金有保障,城乡一体化,农村奔小康。采矿影响大,环境污染它来造,土地资源它来占。地面塌陷情况多,地下水漏失也出现。
变式练习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的非可再生能源以 和为主。
(2)说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各能源基地名称:A 、B、C、D。
(3)图中字母a、b分别表示哪两条铁路?a,b。这两条铁路的主要作用是。
答案 (1)煤炭 石油 (2)大同 朔州 晋城 西山
(3)大秦铁路 焦作—兖州—日照铁路 加强晋煤外运能力
解析 (1)非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矿物能源,图中地区的能源主要是煤炭和石油。(2)从图中识别出各矿产基地的名称,这主要来自记忆积累。(3)图中的两道铁路是运煤干线,北边的一条是大秦线,南边的一条是焦作—兖州—日照铁路。
类型2煤炭基地建设
 读“山西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城市是,为了加快该地煤炭资源的输出,已经修建了专门用于输出煤炭的铁路。
(2)图中所示输电线路主要向地区输送电力。
(3)侯村和神头的电能不直接往东输出而绕道A城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8年7月,国务院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宏观构想,若实现未来5年产值翻番,能耗下降20%,对我国能源供求产生的可能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同 大秦 (2)华北 (3)侯村和神头的东侧为太行山脉,交通不便 (4)使能源总消耗量特别是煤炭消费量相对减少,使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压力增大,供求出现相对“过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西能源加工转换中的输出煤变为输出电力的问题,同时又结合山西周围地区的地形对交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构建节约型社会使单位产值的能耗下降,使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特别是煤炭消费量相对减少。
与输煤相比,山西省向外省输电成本较低;同时输电能有效改善能源消费地的大气环境,减轻煤炭外运对交通运输的压力。但通过燃煤输电会造成山西省大气环境污染,同时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造成巨大压力。因此输煤输电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在山西省一直并存。
变式练习2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1)~(2)题。
(1)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扩大煤炭开采量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②辅以公路建设 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1)A (2)C
解析 (1)由图可以看出,山西省的原煤生产逐年增加,应属于扩大煤炭开采量措施。(2)加强铁路运输建设,并辅以公路运输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及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都会缓解交通压力。炼焦业不断向外输出焦炭,质量上有所减轻,但空间上基本不变,所以并没有减轻
其对交通的压力。

据报道,我国首座70千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在江苏江宁建成并成功发电,据此回答1~2题。
1.在江苏江宁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①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②具有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资金与技术
③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④人口稠密,建太阳能电站可吸纳当地大量的下岗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①清洁无污染 ②投资成本低廉 ③总能量巨大可再生 ④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1.B 2.C
解析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来开发,需要较强的技术条件和较大的资金投入,太阳能电站一般建在资金、技术实力较强且市场需求较大的地区。太阳能有清洁,可再生等优点。
3.下列有关煤矿、煤炭基地、煤田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炭基地包括煤田、煤矿,煤田、煤矿是同级的
B.煤田包含煤矿,但与煤炭基地是同级的
C.煤炭基地范围最大,煤矿次之,煤田最小
D.煤炭基地包含煤田,煤田包含煤矿
答案 D
解析 煤矿是指生产煤炭的矿山,狭义指矿井或露天矿场;广义指有完整独立的生产系统,经营管理上相对独立的煤炭生产单位。煤田是指含煤地层比较连续且分布范围较广的产煤地。煤炭基地是指在一定地域内集中相当规模的煤炭资源量和煤炭生产量,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大量煤炭产品的地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煤炭基地包含煤田,煤田包含煤矿。
4.下列工程与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最密切的是()
A.西气东输B.南水北调C.青藏铁路D.西电东送
答案 D
解析 山西的煤炭资源可以转化为火电对外输送,因此,西电东送是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
“煤”变“油”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质,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据悉,我国也已启动“煤”变“油”项目。据此完成5~6题。
5.硫、氮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放射性污染B.臭氧层空洞C.酸雨、酸雾D.重金属污染
答案 C
解析 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进入大气中,与水汽相结合,形成酸雨和酸雾。
6.我国之所以要启动“煤”变“油”项目,是因为()
①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 ②我国燃油需求量增长迅速
③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④我国煤炭资源过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石油价格不稳定;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石油生产量;同时也是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7.读“山西省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三大主要通道图”,完成下列要求。

(1)形成①河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有哪些?
(2)山西省煤炭通过三大通道运到港口后主要运往我国哪些地区?
(3)山西省等省区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公路、海运等运输方式向外运输外,还主要通过
哪种形式向外输送能源?这种形式有何好处?
(4)山西省煤炭的开发对全国和山西省都带来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请你根据
所学知识分析山西省煤炭的开发给山西省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答案 (1)地壳断裂下陷和流水堆积作用。
(2)华东和华南地区。
(3)煤炭转化为电能。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能源
消费地的环境。
(2)开矿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破坏地下水资源,部分地区会出现地面下陷;
(3)另外,当地煤炭发电还会导致大气污染。
解析 该题以山西省煤炭外运的三大主要通道图为背景,考查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
越条件及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1)①地为汾河谷地,是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华东、华南能源资源短缺,但经济发达,是能源的主要需求
市场之一。
(3)晋煤外运除了原煤的运输外,还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可减轻交通运
输压力。山西省为西电东送北部通道的能源地之一。
(4)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煤炭的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基础过关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2.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中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A.瑞士B.法国C.中国D.英国
答案 1.B 2.D
解析 上述二题考查了世界能源利用、生产及消费不平衡的知识。第1题是通过图形的转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准确获取各种统计图表的数值内涵。世界能源利用的构成是煤炭所占比重在减少,各种新能源比重在增加,目前世界能源以石油为主,由此可确定B选项。第2题的解答在明确①代表石油的基础上,明确能源消费构成中,中国以煤居首位,法国以核电为首,英国因北海油田的开发以石油为首。
下图表示我国煤炭保有储量的地区(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划分)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地区①中煤炭产量最大省区的简称是()
A.豫B.晋C.陕D.内蒙古
答案 B
解析 ①代表华北区,其中煤炭储量、产量最大的省区是山西省,其简称是晋。
4.六盘水煤矿、平朔煤矿、哈密煤矿的分布地区代号依次是()
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②③D.①③②
答案 A
解析 ①—华北区,平朔煤矿;②—西南区,六盘水煤矿;③—西北区,哈密煤矿。
5.读“山西省能源转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图可知,山西省能源的加工转换主要方式:一是;二是。
(2)从经济效益看,山西省输好于输;从环境效益看,山西省输好于输。
(3)从能源转换率来看,变化特点是;说明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煤炭转换为电力 煤炭转换为焦炭 (2)电 煤
煤 电 (3)2000年前转换率稳步上升,2000年后开始下降
在2000年后原煤生产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能源转换发展的速度,反映出2000年后煤炭开采量增幅大
解析 山西省加强煤炭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向外输出焦炭。从环境效益看,向外输电,会造成当地大气环境污染;从经济效益看,输电成本低。

能力提升
读下图,回答6~7题。
6.甲图和乙图所示区域进行区域开发的共同优势条件是()
A.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B.都有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
C.水能资源丰富D.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区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建的企业有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
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电东送北线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经过乙图所示区域
C.①地和⑤地春季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沙尘天气和寒潮等,④山地以南地区受其影响较小
D.乙图中,②和③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地质构造相同
答案 6.A 7.C
解析 甲图为德国鲁尔区,乙图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省),煤炭资源都很丰富。②地是渭河平原,其地质构造是断层(地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③地为汉水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①地和⑤地在春季时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沙尘暴和寒潮等;④以南地区因为受秦岭的阻挡,受此影响较小。
电力生产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读2000年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发电量所占比例统计表,完成8~9题。
地区水电火电核电占全国的比重
①1.5%20.5%17%
②3.3%11.7%10%
③14.2%34.6%12.2%30.7%
④35.1%20.9%87.8%24.3%
⑤29.6%5.8%9.9%
8.⑤地区为()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C.华东地区D.西南地区
答案 D
解析 通过分析表格可知,⑤地的水电所占比重较大,应是我国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中南等地;但本地发电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小,故可排除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南地区。
9.我国核电集中在③④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核能资源丰富B.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
C.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D.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答案 B
解析 ③④两地发电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且水电比重也较大,故它们应分别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华东、中南地区;这两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而当地的常规能源又较缺乏,因此两地都大力开发核电。
10.读材料和相关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阿拉伯联盟(简称阿盟),是为加强阿拉伯国家联合与合作而建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最先由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7个阿拉伯国家发起,现共有22个成员国。联盟成员国自成立后陆续缔结了一些加强各方面合作的条约、协定,在维护本地区石油国权益、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处理阿拉伯国家间分歧和解决本地区国家间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①、②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A.红海、亚丁湾B.阿拉伯海、红海
C.地中海、波斯湾D.阿拉伯海、地中海
(2)③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
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炎热干燥、荒漠广布D.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3)④国近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部门结构如何调整?这种调整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4)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但社会需要的能源是多种多样的,请你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结合我国的国情,谈谈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答案 (1)D (2)C
(3)④国为沙特阿拉伯,1985年至2005年沙特阿拉伯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产值结构不断优化。产值比例上升的有:建筑业、制造业、炼油业、农业、其他;产值比例下降的有:石油和天然气。上述变化的积极意义是该国单纯出口原油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善。
(4)①坚持以煤炭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完善煤变油、煤的液化和汽化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②大力开发水电,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③积极稳妥地开发核电;④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能、沼气等清洁能源;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多方位、多渠道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⑥各行各业都要进行技术改革,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析 ①、②两国分别是伊朗和土耳其,伊朗临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土耳其临地中海,③图所示国家是伊拉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④国是沙特阿拉伯,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85年至2005年沙特阿拉伯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各部门产值比例上升的有:建筑业、制造业、炼油业、农业、其他,石油和天然气的产值比例明显下降,说明沙特阿拉伯正在逐渐改变单一依靠石油和天然气的经济结构,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具体体现。石油价格在不断上涨,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国应该立足于基本国情,在充分开发利用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的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其他清洁能源,对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多方位、多渠道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对内各行各业都要进行技术改革,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二课时 能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目标定位
1.了解山西以煤为中心的综合利用的措施及其后果。2.了解山西能源基地环境的保护措施及治理。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核心点一能源的综合利用
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

2.产业结构的调整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4.煤炭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思维拓展 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
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都属于重工业部门,是按照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划分的。采掘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煤炭、金矿、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原料工业是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的工业,又称制造工业。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原料工业是介于采掘工业和制造工业之间的生产环节,既从采掘工业得到矿产原料,又为制造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动力等。由于原料工业产品笨重,运输量大,加工过程中损失重大,在区位选择上通常靠近采掘工业。
核心点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

(3)“三废”的治理


类型1能源的综合利用
 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西省结合本区的、等资源优势,围绕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是产业链。
(2)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3)图中输出产品的工业部门是()
A.采掘工业B.原料工业C.加工工厂D.电子工业
答案 (1)铝土矿 铁矿 能源 煤—焦—化 (2)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3)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由题目和图中信息可知,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主要是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煤炭的综合利用使山西省输出产品多样化,包括铝制品、电力、煤气、液化气、焦炭、化工产品、水泥等。山西的产业结构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这个结构建立在国家能源需求、地区资源优势和本省产业传统的基础之上,是山西省产业发展长期选择的结果。这种变化有利于本地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变式练习1 能源重化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山西省又是缺水的省份,为了保证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山西省建设了一系列的引水工程,其中最大的是万家寨引水工程。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万家寨引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山西省最大的引水工程 ②位于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 ③处于黄河的下游 ④缓解了太原、大同、晋城一带严重缺水的局面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2)山西省缺水特别严重的地区是()
①晋中地区 ②晋东南地区 ③晋北地区 ④晋西南地区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1)A (2)B
解析 (1)万家寨引水工程处于黄河中游河段,该工程的建设大大缓解了太原、大同、朔州三个中心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2)山西省的降水量在400~600mm之间,降水量较少,属缺水的省份,特别是晋北地区(大同一带)和晋中地区(太原一带)。
类型2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为了保护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应大力发展(双项)()
A.轻纺工业B.旅游业C.炼铝业D.钢铁工业
答案 AB
解析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因此,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是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变式练习2 读“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很多地区都能够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露天煤矿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露天矿区建设隔离护坝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复垦区对环境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地的煤矿资源埋藏浅、煤层厚
(2)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大气;露天采矿,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
(3)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4)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解析 (1)黄土高原地区煤炭储量十分丰富,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2)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使地表沙尘增加,污染大气等。(3)“隔离护坝”具有防止矿区废弃物进入河道和防止洪水冲毁矿区的双重作用。(4)复垦区恢复植被,减少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


1.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①煤—铁—钢 ②煤—电—铝 ③煤—气—液 ④煤—焦—化 ⑤煤—电—钢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山西省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2.关于山西目前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仍单一
B.加大原煤的外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C.山西产业结构将向轻工业方向发展
D.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答案 D
解析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在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的推动下,原料工业逐渐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3.下列“三废”的治理措施中,属于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是()
A.把煤矸石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
B.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C.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
D.沉淀净化废水
答案 C
解析 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为防治空气污染,一方面做好消烟除尘工作,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对煤矸石自燃区域进行覆盖阻氧灭火;另一方面,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4.山西安太堡煤矿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做法包括()
①最大限度地回采煤炭资源 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采矿、运输、排弃、复垦一条龙的路子 ③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 ④加强矿区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美化矿区环境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安太堡煤矿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制止破坏性开采,防止采富弃贫,努力提高回采率,开发过程中同时进行环境保护;全面对“三废”进行化害为利和无害化处理;绿化、美化矿区环境。
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5~6题。
5.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能源是()
A.可再生能源B.煤C.天然气D.核能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很容易看出煤的发电成本最低,但排放二氧化碳最多。
6.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
A.生物能B.煤C.天然气D.潮汐能
答案 C
解析 天然气发电成本较低,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较少,相对于煤炭它又是一种较清洁的能源。
7.读“山西省(1980~2000年)工业投资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显示投资比重大,体现了的地位,以便充分发挥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
(2)B图显示在煤和电之间应突出发展,其意义在
于:①;②;③。
(3)C图显示在冶金工业中明显向耗能大的工业倾斜,此工业在山西省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4)D图反映出的产业链是。
(5)图中的投资情况说明,山西省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并且工业逐步超过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答案 (1)能源工业 主导产业 
(2)电力 改善能源工业的结构 变输煤为输电,减轻煤炭外运压力 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增加收益
(3)有色冶金 电力充足;铝土矿丰富
(4)煤—焦—化 
(5)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 原料 采掘
解析 本题考查山西省的产业结构特点。(1)读图可知,能源生产所占比重大,充分体现了它的主导产业地位;(2)在煤和电当中,虽然煤的比重略大于电,但应看到电是后来者。重点发展电力主要是为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能源的输出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3)耗能大的工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山西省不仅铝土矿丰富而且电力充足。(4)D图所示的产业链是煤—焦—化。(5)投资比例说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正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原料工业逐步超
过采掘工业。

基础过关
1.黄土高原西部露天开采煤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想模式是()
A.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
B.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
C.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
D.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
答案 D
解析 开发初期以河道工程措施为主,建立“隔离护坝”,既可以保护河道,又可以保护矿区。采矿结束,随着排水场所和采空矿区回填的完成,要着手实施以生物措施为中心的复垦工作和农业经营。
2.山西省煤炭开发过程中的“三废”治理不包括()
A.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除尘B.复垦造林
C.废渣转移到外地D.沉淀净化废水
答案 C
解析 废渣填埋废矿坑,进行复垦,或其他方式再利用。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的某地区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经纬线可知此图的区域主要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大范围的地面沉降。
4.关于“神黄”铁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穿过的主要障碍有黄河、大运河、太行山、山东丘陵
B.主要解决陕西、山西等地的煤炭外运
C.沿线经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四省
D.黄骅港位于天津市,濒临渤海
答案 B
解析 山西、陕西煤炭资源丰富,“神黄”铁路是新修的煤炭外运路线,黄骅港是河北省的。
5.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采掘业是指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矿产的开采。
(2)原料工业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煤炭 铁矿 铝土矿
(2)在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的推动下,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解析 山西省产业结构以煤炭开采业为主,同时山西省铁矿、铝土矿丰富。图中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类工业增加值是不同的,特别是原料工业的变化是“质”的变化。
能力提升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6~7题。
6.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答案 B
7.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答案 D
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它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回答8~9题。
8.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缺乏的条件是()
A.交通和劳动力B.铁矿石和政府支持
C.水资源和广阔的市场D.煤炭资源和发达的农业
9.为尽快使山西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下列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A.增加原煤的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B.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C.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D.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
答案 8.C 9.A
解析 山西省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水资源不足制约着其经济发展。鲁尔区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上,西欧工业发达,市场广阔,相比之下,山西经济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市场条件不如鲁尔区,为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煤的生产数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兴产业,拓展交通、美化环境,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0.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 见下图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
(3)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 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给材料、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1998年以后,酸雨频率较高,赤潮发生次数多,该地区海水污染严重。从图表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地表径流污染等。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8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开采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

(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