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太阳》教材说明

幼儿园太阳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9

《太阳》教材说明。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阳》教材说明”,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本单元以太阳为主题组合单元,包括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篇说明文、一篇科学幻想的说明文。《太阳的话》和《海上日出》都抒发了诗人、作家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前者以太阳的身份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后者描写观察海上日出的过程,抒写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太阳》可以做文章层次结构方面的练习。

语文天地中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成语和名句,体会祈使句的感召力,感知一词多义的现象。

作文的三个题目分别对应《太阳的话》、初显身手和《太阳城》,在单元开始时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资料,酝酿习作。

教学课文时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精读的方法,坚持记摘录笔记,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设身处地、入情入境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思路,同时读出自己的感受。

建议教学10课时。

太阳的话

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2、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听谜语,猜太阳.

2、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说说心理想对太阳说的话.

3、你们对太阳说了这么多,她也有话想对同学们说,她的话都写在一首诗中,你们想读吗?

4、出示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师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后你体会到了什

3、指名分节读课文.

此次以读准字音为标准.

学生互评.

边读边评边正音

三、学习生字:

1、小组自学生字,

2、练习带拼音组词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诗意,体会太阳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学生读生字卡片。

2、全班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读音以及长句子的断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

生互评,师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太阳要来到我们周围的心情.

师可适当范读.

四、学习课文第二节

1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象.

2启发学生想象太阳带来了色彩缤纷的花朵,带来了树林中泥土与树叶的方向,深深地吸一口气,好舒服呀!看,太阳还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阳光,我们可以在草地上踢球,唱歌,跳舞多么快乐啊!请大家再试试读这节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3太阳还会带着什么向我们走来?激发学生想象,用我带着(),快乐地向你走来。的句式续说句子,由此体会到太阳把一个五彩的世界带给了我们。

4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五学习课文第三节

回忆课文第一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按照同样的方法读好第三节。

六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1打开门窗,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师升合作读课文。

2配上音乐,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诵读。

七拓展延伸

想想自己会对太阳说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海上日出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一、导入课题:《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着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解决的办法:

问题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

问题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问题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断向上涌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这种不断波动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1.品读词句,体会日出时景象的伟大奇观。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巧妙用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情况。

板书:天气晴朗

多云

2.分男女生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红霞慢慢升起的太阳太阳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

3.再现海上日出的景象。

4.说一说,要是你亲眼看到海上日出的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

5.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2、3小节,想想作者在观察或用词造句方面那些独到之处

二、品读词句

1.学生自读,思考以上的问题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归纳如下)。

a观察方面:不仅观察了太阳的形状,还观察了太阳的色彩亮光及其动态(太阳慢慢升起的情景),即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b写作方面:有序,能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用词造句方面更妙,具体表现如下:

(1)作者所用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点。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太阳上升时的艰难程度及样子的壮观,精神的顽强。

(3)反映了观日出的真实感受。

4.指导朗读。

(1)个人尝试读,找找感觉,看看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和语速。

(2)在小组里读一读、评一评。

(3)展示读。

(4)回忆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观察海上日出这一部分内容的。

(5)板书:品读词句体会语感

5.过渡: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特殊情况下(多云)海上日出这部分内容。

6.学生自读。

7.检查自读情况。

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重点交流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的理解。(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齐读2至5节。

小结:这段主要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整个过程,抓住了景物变化的特点,写出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三、学习最后一节

1.这句话与全文是什么关系?(总结全文)

2.自读体会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赞叹)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海上日出》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3.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日出前蓝红亮

海上日出日出时脸升云霞夺目

日出后躲透

课后小结:

太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收集太阳和自己熟悉星球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4、根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说明方法,仿写一篇介绍星体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3、收集和处理有关星球的信息。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早晨,从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研究员,了解了解太阳。请挂牌上岗,大家一起进入实验室研究太阳,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工作最出色。

(一)课前交流整体感知

1、资料交流、感受新知(网络)

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谁来为大家展示你所收集的资料。

2、创设情境、引发质问

(媒体演示七彩奇观)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此时教师做出一副倾听的样子,神秘地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吗?好像有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在哪里呢?噢,原来在这里。学生们一看到笑哈哈的太阳,都乐了。

问:他是谁呀?

师:(板书课题)你们认识它吗?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有问题可以直接问太阳公公。

学生质问:

师: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或是到网上去查寻。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再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谁是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员!

(二)自学课文,理清结构。

1、自学课文(课件演示太阳探密):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来研究学习。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2、理清结构

指导①: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要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要求学生读后把每个自然段概括的内容写在旁边,像加注一样。

板书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9、太阳与杀菌

10、总结

指导(2):归纳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三)、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有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人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四)总结写法,点明意图

这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第二部分(第四至八自然段)具体讲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利用网络,进一步的学习太阳一文的写作方法,并仿照它的写法写一篇自己熟悉星球的说明文。课后请大家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好下节课上课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形成练习,再创结构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太阳,并了解了课文的基本结构。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完成练习。(出示练习)

(二)根据课文,建构文章

学了太阳一文的结构后,可以单独创作文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网上写作活动。你们小组准备写什么,怎样写?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后,先分工合作,再写作。

教师作用:

1、资料源提供,如果有的同学对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打开课前的网站,搜索,查找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了解学生的进展。(三)展示作品,驱动学习

生利用投影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作文。

师:刚才太阳公公也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想知道太阳公公在说什么吗?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课件演示)

太阳说:四(五)班的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快速度就能完成一篇说明文了。为了奖励大家,太阳公公愿意亲自给大家作个自我介绍,大家想听吗?四(五)班小朋友们,我叫太阳,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我这样自我介绍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引导学生探讨几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假设。

师:那谁来为太阳公公做一做自我介绍:

生自由畅说。

(四)、自学第二部分: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媒体显示表格)

太阳的知识

数字说明

第一段: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

2.指点:从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板书:列数字)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指点。

(1)、用传说。(媒体显示美丽传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2)、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口头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

5.师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理解承上启下句子的作用。

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到底怎样呀?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用自己的读书方法认真的学一学4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1、认真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指名读,品读,齐读。

听了大家朗朗的读书声,我想太阳公公此时一定笑得更灿烂了,不信,请你们看(媒体演示温馨家园)

(五)、应用新知、修改文章

通过今天大家的努力学习,我们又深一层的学到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把刚才学到的好的说明方法,好的句子和句式应用到你们自己的文章中去。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俗,具体。

(六)、学生谈收获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雨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说明文一般在写作上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可采用逐段读思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画表格简笔绘画明因果等方法。

(七)、媒体显示:放眼太阳系

同学们,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太阳对你们的期望。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多读课外书,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板书设计:太阳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7、太阳与杀菌

8、总结

课后小结: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交流自己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2、朗读词语,学习两句古诗,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3、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为写作文打基础。

4、开卷有益学习《太阳城》,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以及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朗读太阳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

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摘录笔记、词语、古诗,积累语言。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作自己喜欢的事情。

教学目标:

一、摘录笔记:

1、学生齐读词语,交流清净、一刹那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评出摘录大王在全班交流。

二、读一读:

1、用各种形式朗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交流词语意思。

3、选词说话。

4、学习古诗:反复朗读体会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

三、初显身手:

1、朗读题目,明确要求。

2、作好准备:A、确定时间,选择阳光充足的时间。

B、确定地点:学校操场。

C、准备好实验用品:镜子、喷雾器、肥皂水等。

3、活动过程:A、学生先独自或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B、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C、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太阳城》一文,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功能,了解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学生自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自己明白了什么?并交流。

3、指生朗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能指什么?(能量)文章围绕太阳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指生交流。

二、师生交流:

1、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应该怎样分段?

2、交流:1、(1)直接点明太阳城的特点: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资源。

2、(2~3)简要介绍太阳城接受、转换、储存太阳能的设想。

3、(4~6)具体介绍太阳能的作用。

4、(7)表达对太阳城的无限向往。

3、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得体会。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扩展阅读

《太阳》教材理解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阳》教材理解”,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太阳》的说明方法

写说明文必须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说明的方法多种多样。在一篇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往往是多种,而不只是一种。《太阳》一文,就是这样。

1.数字说明。

例如: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2.比较说明。

例如: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3.比喻说明。

例如: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一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4.假设说明。

例如: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时,运用了上述数字、比较、比喻、假设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的习作中,同学们若能恰当地选用说明方法,也能够写出生动的说明文。

《太阳》的说明技巧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它介绍了太阳的特点,讲述了太阳和地球及人类的关系。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使课文内容显得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一)说明趣味化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太阳远的特点,作者先用有关太阳的传说开头,使文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接着指出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为了说明三万万里究竟有多远,作者进一步运用了两个大胆新奇的假设,一是步行到太阳上去需要三千五百年,二是坐飞机到太阳上去需要二十几年,这样既给人留下了比较清楚的印象,又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二)说明具体化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太阳大的特点,太阳到底有多大,作者都没有运用抽象的数字说明,而是拿地球和太阳相比,指出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我们对地球之大多少有些认识,太阳相当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那么大,太阳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比之准确的数字更加具体。

(三)说明形象化

课文在介绍太阳热的特点时,先用大火球作比喻,形象地反映出了太阳的形状及发光、发热的特点;接着指出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六千度,六千度该有多热?作者通过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加以说明,引起了读者强烈的联想,从而使六千度变得生动形象、炙手可热。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材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词句的优美。

2.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怀,理解描写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诗句,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其他作品。

教学建议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选择的是一首现代诗,诗歌着意描绘日出时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抒发出作者磅礴的激情,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诗中流泻出对生命成长饱含激情的赞美,记录着作者感受生命的心灵呼唤。这一首诗,文字简洁而富有亲和力,韵味悠长而不失节奏感,用丰富的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用深情的文字激发读者的共鸣。作者用笔端倾泻而出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诗中。这首诗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让语文课堂书写幸福的音符。

诗歌篇幅比较长,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激情澎湃、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1、2节,写的是日出以前。森林和大地还在沉睡小鸟和白兔还在梦里表明时间还早,表现出诗人迫切激动的心情。这一句与后面的密密的森林清清的溪水弯弯曲曲的小路相呼应,给我们勾画出日出之前大地安详的情景。别怕,我们不会打扰你,我们是和太阳比赛早起!点明题目,又富有童趣。

第3节,诗人用富有童心的眼睛看日出,用富有童趣的笔墨写日出。在诗人的笔下,日出是那样有趣、那样亲切。这里,诗人的热情更是喷涌而出,紧紧抓住读者。诗歌的节奏一节比一节更紧凑,诗人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更热烈:从花草、小鸟的欢乐写日出时的美好景象,活泼可爱的诗句让人不忍释卷。

第4节是直抒胸臆,表达我们对美好一天的向往。诗人在这里赞美太阳、欢呼祖国的黎明、迎接美好的一天。诗歌中的句子像一阵微风吹拂着读者的心灵,像明媚的阳光激越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像一声号角唤起读者灵魂中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在童话般美好的世界中徜徉,用笔宣泄着他对自然、对祖国深沉的爱。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充满激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怀。

建议本课用1课时。

二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说明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是非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识字4”选了三组成语,这些成语与本组课文内容有一定联系。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童话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让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动脑的道理。

教学时,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6课时。

二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说明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一填海、补天、射日、奔月等美丽的幻想。今天,当电话、电脑悄悄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当我们坐在家中观看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观赏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时,当我们乘机翱翔在万里长空、乘船遨游在千里碧波时……也许你会觉得这一切都很平常,因为我们已经跨入了科技时代,科学使梦想变成了现实。

本组教材就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有生动形象科学童话,有入党深入浅出的科学说明文,有图文并茂的科学连环画,介绍了气象、航天、动植物以及农业科技等丰富的科学知识,篇篇课文都引人入胜。就连“语文园地”中也让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阅读科学动脑的短文、展示查阅的科学资料。这样编排的意图,就是要在识字、读书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引发孩子们研究、探索的欲望,既动口,又动手,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扩展自己的视野。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认字方面:引导学生制作字卡,在阅读中认读,合作学习,加强交流,使所学生字多次复现。写字方面:整体指导,发现规律,重视示范。教学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生字试着认读,看看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为分课教学时省时高效做好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5~20课时。

二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说明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每当唱起这首歌,心头就会涌起一阵自豪感、幸福感。

是啊,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摇篮。谁不想在母亲的怀里,在温暖的摇篮里,体验那份安全感、幸福感呢?

革命战争年代,祖国的优秀儿女们为了拯救母亲,浴血奋战,勇于献身。新中国一成立,多少流亡海外的专家学者、爱国人士历尽艰难,投入祖国的怀抱。当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的时候,我们感到惭愧和忧虑;当我们的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的时候,我们昂起头,挺起胸,心里默念着那句诗──“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从识字、课文到语文园地,都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这一主旨。其中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三字经,有展现隆重、热烈的国庆场面的《欢庆》,有反映我国在新世纪之初的重大国际竞争中显示实力的《我们成功了》,也有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看雪》。相信孩子们通过本组的学习,

一定会对我们的祖国,对我国的首都,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高度的现代文明有较深的印象,爱国情感会得到提升。

建议教学时多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蕴含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切忌盲目拔高,求深求透,甚至脱离课文进行抽象的说教。此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二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说明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科技突飞猛进,地球村悄然形成,空间站相继兴建,新能源不断开发。然而,人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如不警醒,人类终将遭遇灭顶之灾。保护环境,关爱自然,就是给我们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本组导语告诉孩子们,大自然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要*我们的双手来共同描绘。“识字7”是一首拍手歌,不仅描绘了大小动物在自然界自由生活的美好情境,还告诉小朋友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四篇课文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别致,贴近儿童生活:小朋友们清晨来到林中放鸟巢、插警示牌,乐得小鸟高唱“‘红领巾’真好”;游船上,小女孩小洁宁可长时间地把面包纸攥在手里,也不愿弄脏那“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真该感谢那位善良执着的小男孩,是他将它们一条一条地扔回大海;“父亲”和“鸟”是知音,通过看动静、闻气味,父亲就能清楚地知道鸟儿的活动情况。“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展示台”也安排了保护动物做鸟巢、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的“说”“编”“做”的实践活动。

教学本组教材,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本组课文后面和“语文园地”中安排了读词语、形近字组词、填写词语、词语接龙、照样子说句子、造句和背诵等一些基础性的练习,要引导学生认真练习,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7课时。

二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说明


启蒙时期的儿童,天真纯净得如一泓清泉。他们欢快流动的过程,就是体验人生,感悟自然的过程,是真情的种子发芽的过程,是关爱的花蕾含苞的过程。这时候,哪怕有一丁点的风雨,都可能让这泓清泉泛起涟漪。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启蒙时期,便学习用真情获得真情,用关爱赢得关爱。这是本组教材的立意所在。

“识字6”用对子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对比;《窗前的气球》表现的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假如》表现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日记两则》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情感熏陶:浓郁的亲情、真挚的民族情、对落后地区少年儿童的同情;古诗《回乡偶书》、《赠汪伦》展现的是令人神往的故土情深和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

这一组教材,是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指导学生提高认识,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本组教材以“真情关爱”为专题,可以先不点出专题,让学生通读教材,去体察并发现这一专题。在本组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广泛搜集材料,再通过说见闻、讲故事、唱歌、绘画、情境表演等,进行交流,使本组教学的专题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说明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乘法估算》教学设计说明》,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乘法估算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有了估算的意识,能用一些估算的方法解决加减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是通过让学生估算秋游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的。使学生切实经历估算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辨析中知道了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估算的结果要符合实际情况,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课始.我就精心设计了去秋游买东西遇到的问题,很自然的引出了估算,学生感到学习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接着,又创设了四年级学生秋游活动的情境:从买车票和门票、用菊花摆字、计算大立菊的朵数到返程乘车的问题.无一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学生置身在熟悉的秋游之中,他们要解决秋游中遇到的问题的欲望油然而生,一个鲜活的课堂自然生成了。整节课在秋游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估算兴趣,学生在乘法估算中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自主探究、交流辨析,培养估算能力。

这节乘法估算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估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估算.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估算方法.还要求估算过程尽量简便,这与前面涉及到的估算有了很大的区别。要求学生估算的能力提高了。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阅读观察——收集信息——独立估算——交流辨析——选择方法——总结提升”的教学程序。在解决买车票和门票老师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独立估算,然后小组交流,重点放在了辨析、选择方法上。板书三种有代表性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49×104≈5000(元

↓ ↓

方法二:49×104≈5500(元

↓ ↓

方法三:49×104≈5250(元

↓ ↓

全体学生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最后达成共识.第一种方法虽然计算简便,但不符合实际.钱带少了就有同学进不去公园门;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符合实际.第二种方法又比第三种方法计算简便些,所以第二种方法好一些。通过辨析,学生的语言表达得以锻炼,并体会到要选择符合实际,计算简便的方法进行估算,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练习灵活多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整节课设计都注意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深刻性。解决买车票和门票用钱的问题要估大些.摆字问题也就是用材料问题也要估大些,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估算大立菊的朵数时估大些、估小些都是可以的;乘车问题要租够车辆,不坐超载的车等。这些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熟练技能的机会.也给学生创设了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化的空间。

本节课,我在设计上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威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页“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养成估算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性判断。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渗透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1、激趣呈现问题。

师:学校将要组织大家去秋游。你想去吗?在秋游前,学校安排老师去买一些饮料和水果。(出示图片)问: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图中的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买饮料和水果大约用了多少钱?

2、全班交流,反馈算法。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是这样算: 148 + 97 + 102 ≈ 350(元)

师:刚才我们在计算钱数时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加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一些需要用乘法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乘法估算”。

二、自主交流,探索新知

1.看图观察,独立估算。 师:四年级的同学要去秋游,会遇到什么问题呢?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找到的数学信息是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数学问题是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请大家用估算的方法试着做在本子上。

师: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估算过程?(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方法一:49×104≈5000(元

↓ ↓

方法二:49×104≈5500(元

↓ ↓

方法三:49×104≈5250(元

↓ ↓

2.选择方法,小组交流。

师:在这三种不同的方法中,你认为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意见。

3.阐述理由.全班交流。

师:现在我们全班来共同交流一下,说说你认为谁的估算好一些

生,: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老师标出序号1、2、3),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我认为第二种方法好,因为估算的结果比准确值多,多带点钱可以备用。

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它估算出的结果离准确值最近。

生,:我同意这两个同学的看法,用第二种方法估算可以带的钱多一些,如果哪个同学忘了带水,老师还可以用多带的钱帮助他买水喝。而第一种方法估出来的得数比准确值小,还不够买门票呢

师:说得很有条理,大家给他鼓鼓掌。第一种方法估算的结果不够买门票,就会有人进不去.你们当中谁愿意留下来不参加游园活动?(学生面面相觑,表示都不愿意)很显然,第一种方法虽然计算简便,但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不能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符合实际情况.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生:打手势。(选第二种方法的多

师:这么多同学都选了第二种方法,谁来说说理由

生,:第二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我选择第三种方法,因为5500比5250大,带的钱如果太多了,用不完,带着容易丢失。(同学们笑了

师:如果你认为这种方法计算起来不难,可以口算,你也可以选择第三种方法。

师小结:老师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如果让我选择.我也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它既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确值,计算起来又比较简便。以后再遇到准备钱的时候,我们一般可选用估大的方法多带些钱,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了。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用菊花摆字。

出示题目: “安溪第23届菊花花会.如果平均每个字用118盆菊花摆成.要摆好这9个字,大约需要运来多少盆菊花?”

(1)学生解决问题,再指名板演。(2)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计算。

2.大立菊。

师:同学们用估算又解决了摆字问题,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道题吧:一盆菊花上有982朵花,公园里一共展出了11盆.你能估算出11盆这样的菊花大约有多少朵吗

(1)生独立完成,师边巡视边选择几个学生的不同做法。(2)展示不同做法,再说说想法。

3.坐汽车。

师:估算的用途还真不小呢,帮助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公园里游玩了一上午.现在返程的时间到了.回去的时候我们需要坐车,仔细观察情境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辆汽车准乘48人,104位同学乘坐,需要几辆这样的汽车

师:有的同学很快就举手了.你先说吧

生,:我认为需要3辆这样的客车。

生::我补充××同学的看法,我认为应该使这104位同学平均坐在3辆车上。

师:老师这儿有个想法,同学们看行不行,租两辆这样的汽车,使剩余的同学分别挤在前两辆车上。

生抢答:不行,不行,因为超载了。

生.:因为l辆汽车准乘48人,如果超载了就容易出交通事故。

师小结:超载的车行驶起来会有危险,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乘坐

师:这次游园活动结束了.大家不仅欣赏了菊花.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还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合适的估算方法。今天学习的乘法估算知识是数学书上第60页的例5(板书)。

四、指导看书

师:大家打开书看~看,解决例5的问题,这两个同学有各自的思路,小精灵还提出了“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我们已经解决过了,请你把算式补充完整。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原来我们只知道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使计算更简便。今天我们能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知道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到估算。

生::我知道了能根据生活实际来选择估算方法。

生,:我知道超载的汽车不能乘坐。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出合适的估算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用到生活中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呀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关于教材的简要说明:(参见教师用书写在前面的话)
刚刚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三年级上册《语文》,中年级阶段接触到的崭新教学内容:精读与略读的不同学习方式、阅读链接的丰富内容;关于文学单元的编排特点,你可能已经了然于心了,作为上册的姊妹篇,三年级下册在基本延续相同结构的基础上,各方面特色更加突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
一、本册教材总体内容简介
本册由六个主题单元组成,后附生字表。前五个单元围绕一个文化主题,由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五篇课文按精读(两篇)——略读(一篇)——精读(两篇)的顺序排列。其后是由简短文字与图片、绘画组成的阅读链接。最后设“安徒生和他的童话”文学单元。综合学习由“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这样四个基本形式组成,有的单元穿插安排了“漫步书林”或“我的好方法”等栏目。
二、各单元文化主题阐释:
第一单元——走进春天
春风、春雨带来春的消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奏响春天的序曲,枝头吐出新绿,雏菊绽开笑靥,榆钱舞,柳笛飘,又是一年春来早,人们的脸上和心里更是春意盎然……学习本单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感受自然界春光的美好,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用心去体验、感受春天带给自然万物的变化,春天给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其次,更要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观察春天的视角的不同,感受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方法,无论是古诗、现代诗歌、还是散文,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与赞美,而这也构成了“走进春天”的主旋律。
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
本单元数与科普、科幻、科学精神与品质的文化主题。《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种研究、发现的意识,……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揭示,又有自我探索发现意识的培养;阅读链接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形式,既让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大家的内心世界,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实,科学家离我们很近”。
学习本单元,一是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本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着哪些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的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第三单元——“感受真情”
亲情作为人类生活中亘古不绝的主题,必然成为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屡屡接触、体验、感受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一把倾斜的伞,让我们感受到爱的传递与延续,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用心,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它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第四单元——儿童生活
无论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的今天;无论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还是喧闹的城市,儿童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无论是快乐、幸福,还是忧伤、血泪,成长道路上经历的一切,都将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所选的几篇文章着眼于童心、童趣和特殊的童年经历。有的读来清新而愉悦:和小伙伴一起享受“糖人”带来的甜蜜回忆,感受五月的田野带来的新鲜与充实;有的读来神秘而新奇:书本里的小蚂蚁到底是谁?它们有着哪些奇妙的经历?还有的却给人带来沉重与思考: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的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这一切多么值得珍惜……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的童年生活里的无穷乐趣,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笔去书写生活。
第五单元——生活哲理
登高望远,观山看海,森林中的新陈代谢,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品质……均可以引发人的思索与感悟。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从自然山水中感悟到人生哲理;“一棵大树死了,更多的生命在这住下来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新旧更迭的规律何止于一片小小的森林?“什么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什么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学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既要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到其中的哲理,受到人生的启迪,更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可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和感悟。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思索寄托在山水万物中,因此,“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寄情于山水,才能将自然万物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想联系,也才能得意于其中。
第六单元——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读书单元的延伸和拓展,首次安排文学单元,并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的文学单元一起构成系列单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读名家名篇,既读作品,又读作家,从而把学生领入文学的殿堂。
本单元采用了安徒生作品和安徒生生平经历穿插安排的方式。首先从了解安徒生的作品入手,了解安徒生作品中“同情与关爱”的主题,正是这种对和自己一样出生贫苦的弱小者深深的爱与同情,他的作品才可以穿越国界,穿越时代,影响和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后透过安徒生的作品《丑小鸭》、安徒生的自传以及安徒生的故乡等了解安徒生的人生经历,了解这位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综合学习通过更加丰富、详实的资料介绍、读者感悟、实践活动逐渐使安徒生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本单元的学习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弹性处理。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环节达到本单元教学目的。一、课内外阅读大量的安徒生作品;二、搜集整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三、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或作品,或作家;或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作者的人格魅力、艺术特色……呈现的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习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四、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可以是独立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合作研究的结晶;可以写、讲、说、演……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亲历学习过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条件一般的学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提供的几篇文章,通过课内的几篇童话感受安徒生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其生平资料等了解安徒生的人格魅力。同时要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视野,将作品的学习和作家的了解融为一体,让学生了解作品,关注作家,为以后的课外阅读、学习研究作好精神储备。
上述对各单元文化主题的阐释,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但不管有怎样的理解在备课时,都要先通读全组教材,对本单元的灵魂与主线要有一个通透的认识,全局的把握。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一、关于识字与写字
1.《课程标准》关于中年段识字写字的要求。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②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③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④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⑤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中年段是在写字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年段的学生一定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不能一味像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一样,以“教”为主,要发挥学生自主识字的优势,省时高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第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学习借助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独立识字。通过预习基本要求达到读准字音,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第二,归纳总结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已经渗透给学生许多识字方法,记字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学中注意总结所学汉字的规律,按一定识字方法对生字进行归类,加强比较,集中记忆,使课内识字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加强反馈矫正,提高巩固率,减少错别字。学生在完成一定量的识字任务后,随着写作中应用的逐渐增多,又加上汉字本身同音字、形近字较多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往往会出现错别字较多的现象,教师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分类、比较、运用等多种方式,及时纠正,尤其加强对一些易错字的甄别、比较,以达到科学、准确地记忆和运用。
第四,加强课外阅读,强化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将识字写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文本是汉字出现的语境,语境识字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途径。强化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加强课外阅读,在广泛的阅读中巩固课内识字效果,扩大识字量。二是在课内教学中将识字、写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将生字的音、形、义的学习贯穿于初步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的全过程,将汉字的学习融会于词句、篇章的朗读、解析、欣赏、积累中。
加强写字指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硬笔正楷字的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学习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初步了解中国深厚的书法文化。
写字教学只有长抓不懈才能卓有成效,要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写字时间加强写字指导,课外书写任务不可过重,不求数量,但求质量。为此,我们编写了和本套教材配套的《写字》教材,供各地选用。关于软笔书法的学习单凭课堂几节课可能会收效甚微,教师一定要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书法讲座,办书法班等形式将软笔书法的学习纳入到正常的语文教学中,在加强习练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
二、关于阅读
1.《课程标准》对中年段阅读的要求
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⑥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⑩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精读课文的教学
①注意把握阅读教学的层次性。
第一个层次:读通、读懂。也就是学生读过课文之后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怎样才能读通读懂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个性以及教学艺术性的问题。
认识了汉字才能读通,理解了字义才能读懂,那么如何处理识字、写字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呢?是不是一定要先完成识字任务,再开展阅读教学呢?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阅读教学为主线,识字教学为辅线;以阅读教学为明线,识字教学为暗线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两条线”是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我们把二者融为一体,共同推进。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同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识字。可以借助拼音,可以询问伙伴,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借助字典。总之,在读的过程中识字,而不是把识字教学单独地拿出来。另外,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最关键最有效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识字,主动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识字方法。比如: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字带有足字旁,什么样的字带有提手旁等等,这样让学生体会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对于学生是否认识这个汉字,我们还是要到阅读中去印证、去检验,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同样,关于字义的理解,也是要结合语言环境,而不能把一个字、一个词孤立出来。
识字、写字的问题解决后,我们再来看阅读教学的这第一个层次。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什么什么吗?你见过什么什么吗?而这个什么就一定和课文主题相关。那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学生阅读心理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冲动,引导学生的主动阅读是最关键的。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课题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比如,我们六册书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一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就会自然地想要知道究竟是哪三个问题,答案是什么样的?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阅读环节。
另外,我们还有一种做法就是问题话题化,以学生的阅读心理为主线,用一个个小话题,在学生不经意间进入阅读教学。而不是用老师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去读。在本册教参中就有很好的范例,比如:《倾斜的伞》一课就课文本身描述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初步感知课文阶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样的话题阅读和思考:雨中的伞下发生着怎样的故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目标集中地达到“读通、读懂”这一基本的阅读要求。
第二个层次是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
即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心思。读写人的文章,要感受文中人物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读哲理性的文章,就要体会文中的道理,以及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文本中,与作者、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而内化文本。
比如:《倾斜的伞》,这篇课文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话题:课文中的哪个细节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感受。这样我们从学生的切身感受生发出去,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感悟文本,进而把握文章内在的人文内涵。也许有的学生会说作者给外公递毛巾在这个细节最感动,那为什么呢?还要让学生说出你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又回到文本当中,再次地更深层次地去感受。这样,在整个环节当中我们都在依托文本,不能脱离语言环境。不能忽视语言文字本身。
第三个层次,就是关注、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这不是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教师该如何引导呢?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地方写得好?为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回到文本当中,用心感悟。也许学生认为某个语段读起来十分优美,流畅,觉得作者写得好,语句通顺,语言优美;也可能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出了一幅幅画面,觉得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这就从学生的自身感受指向了写作方法和技巧,但决不是老师告诉的,强加给学生的。
在《倾斜的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逢淅沥声从窗外响起,外公便会来到门口,打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向我招招手。我就一蹦一跳地跑向外公,钻进伞下,挽住外公的胳膊,一同走进雨的世界中。”这段话用一连串简单的动作,把祖孙俩融洽的亲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阅读这段话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头脑中再现这样一种充满亲情,充满快乐的场景。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生活,并且描写得具体生动。如果学生能通过阅读感悟,理解到这样一个层次,就说明学生在用心灵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感受到了作者生动、具体地描写,体会到了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就没有必要再从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角度去分析了。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由课堂向外延伸。
这个延伸不单指向课外阅读延伸,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向社会生活延伸。通过教学的延伸,改善学生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比如在《金色的蒲公英》一文作者写了这样一件事:学校里组织一次戏剧表演,本来“我”要演的公主角色被别人代替,自己只能出演叙事者,正当“我”觉得受到了伤害无法接受的时候,妈妈巧妙地借养花的事给“我”讲明白了这样的道理,那就是每种花都有着自己的美丽,都给人带来快乐;同样,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都是同等重要的。这种被冷落、被忽视的感觉,可能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孩子们也一样,比如在评选中失利落选、参加比赛被淘汰等等,这些我们成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学生的心中却是非常重要,不亚于我们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的失利。那么,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就可以由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延伸,比如:引导学生回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谈谈你当时的心情?学了课文后,你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相信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谈出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类似问题的新看法。再延伸一步,可以让学生把这种收获讲给父母,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慨,一定会打动他的家人,进而提升他们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这正是通过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改善学生的生活,影响学生的人生。
我们以上谈到的几点,是阅读教学中要达到的几个不同层次的标准。至于怎样达到,这需要教学的艺术性。我们相信老师们能在具体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学生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求出更多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效率。
②以“积累、感悟、运用”为核心,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课堂中的语文学习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阅读,一般人阅读文章,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弄懂文章所讲的道理或说明的问题就可以了,而语文教学中的文章阅读更多的是要通过教材中的文章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品位味语言,学习表达方法,以使学生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程标准》)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研习的语言材料,在对有价值的语言现象的品析、揣摩、玩味、涵咏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良好的语感能力。本册教材在课后习题中提供了大量可供研读的语言材料。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通过词句积累的方式引导学生积累有价值的词句。
或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词句:《金色的蒲公英》《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词句的积累;
或是表现事物情态的语句:《燕子》《阳气》等课词句的积累;
或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句:《大自然的语言》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伙伴中一词多义等现象等;
或是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蜜蜂》一课表现其他动物神奇本领的成语、诗句等。
二是通过揣摩、体会、运用,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读懂一篇文章的方式方法。
教材中分别就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等设计了一系列习题。
如《伙伴》中通过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伙伴”的真正含义;
《阳气》中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朵杏花》中通过想象人物交谈时的情态感悟人物形象;
《蜜蜂》透过具有的语言文字体会科学家实验的谨慎、缜密以及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所有这些,既是对内容的理解,更是有价值的语言积累和感悟,人文性和工具性做到了有效的结合和统一。
阅读教学中的“积累、感悟、运用”以及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积累,包括课文中要求背诵、朗读的精彩片段,以及优美词句的积累。教材中作了精心安排。在教学中不能只单纯的让学生读读背背就算了,而是关注更多信息,不但要积累语言,更要积累知识,积累生活。比如在课本17页的词句积累部分,这几句话的处理,首先要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感受到冬的寒冷、春的萌动,只是无从表达,其次是文本样式的积累,以文本为媒介,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最高层次要达到读者、文本、作者的三者合一,进而学以致用,学习在表达中运用。文中的两句话写得具体形象,而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就抓住其中一点学习如何写具体。再看插图人物的提示语是这样说的:“观察得细致,写得也就生动,读起来让人仿佛看到了那种情景……”话不多,其实有很深的内涵,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写得生动具体,并且提到了阅读感受,即边读边想象。那这部分词句积累,积累的就不只是词句了,更包含了观察、写作以及阅读方法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信息资源。
另外,在课本的26页词句积累部分,这两句话看上去很简单,大家认真品味,就会发现到这两句话写得非常生动,合理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同时又都是反问句,并巧妙运用了多种标点符号。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如何写生动,要保持语文的本色,用心去读,用心感悟,在感悟中积累,不但积累语言,同时也积累生活,积累情感。
●感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不能傻读,要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当然感悟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在课后题中就有一些提示,教学中,我们要留意。
比如,可以在比较中感悟,学习《题西林壁》的时候,可以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作对比,李白通过对香炉峰瀑布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题西林壁》是从整体上概括地抒写自己浏览庐山时的总体印象,从中生发出一定的生活哲理,以此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富有情趣,富有智慧。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感悟,进而准确把握诗的内涵。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对课文中人物动作,人物表情的一些细节描写,又可以通过作动作模仿,来感悟。感悟要体现多样性,而这多样性的前提是老师的艺术性的指导。
●运用,一提到运用我们就很容易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了一个词语,我们就要让学生用,用来造句,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其实是很不恰当的。忽略了学生内化的过程。并且这样发散性的造句、机械地训练也会冲淡阅读教学的氛围,破坏了阅读的整体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处理,对于非练不可,又无法融合到阅读教学中的,我们就把它拿出来,往后放。在处理的时候,也不是纯粹的机械的语言训练。比如:练习运用“首先……然后……最后”,我们可以这样安排,请学生想想自己早晨起床去上学的这个过程,然后用上“首先……其次……最后”来说说。比如,学了“发现”,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把你的发现介绍给大家。这样,就是把语言的运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机械训练。
另一种情况就是,想办法把运用融合到阅读教学中。举一个例子,在学习《心里的世界》一课时,接触到一个词语“拥抱”,那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个词语,学会运用,并且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推进我们的阅读教学呢?我们尝试过这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孩子们有出色表现的时候,老师可以很自然地拥抱一下那个孩子,来表达对他的赞赏和鼓励。学生在还没有遇到这个生词的时候,就首先亲身地感受到了“拥抱”,将词语的学习变成一种生活经验。当教学进行到最后阶段,学习最后一小节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这样一句话:我要去拥抱草原、大海、果园,还有那晴朗的蓝天!在这里,理解“拥抱”至关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如何理解?有前面的教学铺垫,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在课堂上老师拥抱了谁。这样,在叙述的同时,就是在进行语言的训练。进一步,课文中的“拥抱”又是什么含义呢?这就更深一步来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其中的热爱,就会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我们理想的状态就是既完成单项训练又促进阅读教学。这也需要老师们心思巧妙的设计。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这里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是一道小题,大家可以看一下:
如果请你根据下面提到的课文联想到一些成语,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成语呢?说出你的理由。
(1)由《狱中联欢》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这个成语。这是因为:--------。
(2)由《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这个成语。这是因为:--------。
(3)由《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这个成语。这是因为:--------。
(4)由《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这个成语。这是因为-------------。
这道题就很好地反映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关注语言、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多方面受益。
③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发挥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益
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综合提高的过程,要避免语文学习中的“单打一”现象,要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语文学习的高效发展。为此,教材中有意识的将语文学习的各项活动有机地统一在教材中,无论是独立的口语交际、习作活动,还是说一说,小练笔之类的练习课后练习,均体现了这一思想。,最后,我们谈谈语文课堂的高效整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多项整合、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过程,语文课堂中的许多环节是不能割裂开的。我们一直提倡语文教学不搞单打一,注重语文课堂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在第五单元阅读教学中,学习《尝试》,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说你尝试过什么,这就是口语交际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是单纯的阅读教学吗?不是,这也是一种口语交际的训练。再比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可以先写发言提纲,再互动交流,这就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整合在一起。同时,一篇课文的教学,也不是孤立的,它是和整个单元主题下的相关课文是整合的,甚至和其他学科知识都是整和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一篇课文中不同教学方式的整合,还要想到本单元,本学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整合。
通过以上阐释,我们想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希望我们的语文课能保持语文的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的有序,流畅,和谐,高效,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为学生的人生涂上快乐、亮丽的底色!
3.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是在本单元文化主题的统筹下,重在体现课文内容或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探索与发现”单元的几篇精读课文重在突出科学家的研究品质,《植物的感情》则从发现的角度揭示是奇妙的科学现象;《书本里的蚂蚁》用童话体表现儿童生活的一个侧面。总之,从内容上和表现方式上说,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展和补充。
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仅在于“粗知文章大意”,因此课后习题的安排或提供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线索(《书本里的蚂蚁》);或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植物的感情》);或直接提出略读要求(《尝试》。)总之,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学习要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画插图或自己讲解课文等。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略读课文也承担着一定的识字、写字任务,教学中不容忽视。
略读课文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与精读课文的区别:
第一、略读教学的“粗”与“细”的问题
●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粗”:粗知大意,自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这为阅读和以后的讲故事提供了线索。
如《尝试》一课:兵败逃走---观察蜘蛛----受到鼓舞----赢得胜利
一般略读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有一个统领文章整体的问题,如《柳笛和榆钱》中的课后习题。《书本里的蚂蚁》中的课后题:有一个坡度,把它讲给更多的小朋友听。提示学生要记住要点。给出了一个,其他的由学生自己补充。
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很重视重点词句段的品味、把玩,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化主题。略读则是要抓重点处,进行一些朗读和想象训练,同时也进行一些口语交际和写话的训练。《信任》中设计的四个问题就是如此。
●略读课文教学还要“粗”中有“细”:
⑴识字方法,总结规律,加强比较,加强反馈矫正,提高巩固率。
⑵书写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处于强化的阶段:需要教师们重视起来。
⑶读书方法要细指导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让学生在书上做批注,边读边画,边读课文边写感受和体会,给课文画插图,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学习和解决课文的阅读等。总之,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优势,省时高效。
第三,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明显地延展性和整合性。
略读课文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更具有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更具备延展性和整合性。如《信任》一课的教参中设计到的四个小题:既是想象的但项训练,也是口语交际训练,同时还是写话的练习,这几个题又都能融于阅读课文的过程,对阅读是一个促进。
4.阅读链接的教学
在精读和略读之后,教材安排了“阅读链接”的学习内容。这种编排方式,是围绕文化主题,在一个题目范围下,选择了2-3个“链接点”,每个点有相对独立的具体内容,由多彩的图画、照片和简洁、生动的文字组成。这种独特的编排方式,既区别于独立成篇、有完整结构的文章,又与之共同阐明和深化本单元的主题。
“阅读链接”更具浏览的阅读特点,在不增篇幅的情况下,扩大了阅读范围和信息量;为学生提供了搜寻信息、资料的范例及其方法、途径;成为学生联系实际、切入生活或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端口与链接点;为学生的口语交际、习作提供了选材立意的生长点。同时,这种编排,使教材更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更大程度上改变了教材严肃、板正的面孔,具有亲近感。
教学中要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统筹安排,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材料处理,也可以作为语文综合活动的凭借进行开发。例如《爱是什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几个小片段,对“爱”的含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走进春天》,可以让学生读读背背教材提供的有关材料,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谚语、散文等相关资料,然后在班级展示、交流。教材提供的几个“链接点”,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只选其一,如《其实,它们离我们很近》可以把重点放在采访身边的科学家上,也可以给自己喜欢的科学家写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就袁隆平或爱因斯坦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方式上,可以自学也可以合作交流,可以课上进行,也可以课前布置,课外完成。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也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种类:手抄报、小论文、采访记录、书信、读书笔记等。
5.综合学习的教学
综合学习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积累语言(“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发展和运用和语言(“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是在大的文化主题范畴下分项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我的采密集”的内容仅在于提供可供积累的范例,有生动鲜活的词语,有作为课内学习补充的课外资料,又适合诵读的篇章……,就像学生自己的积累笔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读读背背”的内容全部为传统经典篇目,或古诗,或古代格言警句,或流传千百年的古代谚语……在对经典名篇的诵读中,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许有些古代名篇名句学生现在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这些首先印刻在他们头脑中的散玉碎珠,将来的某一天必将在他们未来的旅途中熠熠生辉。要把积累和诵读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变成为影响学生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
此外,有的单元还设了“我的好方法”和“书林漫步”。“我的好方法”意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教学中切忌作为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书林漫步”主要介绍一些浅显的书法常识,意在引起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兴趣。
三、关于口语交际
1.《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④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2.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是在大的文化主题下语文活动的一部分,话题的选择与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口语交际的教学时机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随机进行。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做好交际前的准备工作。一是教师对交际活动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做好相关的指导;二是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料积累,以做到言之有物。
教师作为交际对象的一员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并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
变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生生、师生间的多相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使交流的层次不断加深。
四、关于习作
1.《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⑤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⑦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中年级习作与低年级写话的区别
语文课程标准给低年级写话制定的目标只有3条,而给中年级写作制定的目标有8条。通过对比讨论,我们认为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比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有了五个方面的发展:
①由“对写话有兴趣”发展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由“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发展为“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并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由“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发展为不仅要“写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还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由“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发展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⑤由不要求修改发展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年级习作比低年级写话的目的性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性、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3.中年级习作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是保护好低年级培养起来的写话的兴趣,培养习作的自信心,千万不能把一、二年级萌发出的小火苗给浇灭了。
●要整体备课,把习作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力求体现内容的综合性。
●“一样话百样说”,要加强习作指导,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具体。
●要鼓励学生加强小练笔的训练,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变小本为日记本,素材本。
●树立交流意识,使习作成为学生抒发情感,表露思想的渠道,成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沟通的桥梁。
●改革评价方法,调动习作的积极性,提倡把作文本带回家,让家长参与习作的评价。
4.简单介绍几个习作教学思路。
本册教材设有六个“我的小笔头”和三次“小练笔”,共9次习作。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的文化主题是“走进春天”;习作的具体要求是:让春天来到你的笔下,让春天走进字里行间。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你可以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件小事或编一个童话,还可以画幅画儿,配上你喜欢的文字……和大家一起分享笔下的春天,把大家写的春天汇成一本小小文集,要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本次习作要求设定的非常好:首先让学生在春天里写春天,有生活的基础;其次表达的形式可以是首小诗,也可以写一件小事或编一个童话,还可以画幅画,配上喜欢的文字,这给了学生极大的创作自由;最后,要大家把习作汇成文集,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习作、分享快乐的平台。
那么,如何教好这次习作呢?我们觉得首先要做到整体备课。从第一课教学开始就布置学生去留心观察春天,培养学生发现春天的眼光,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去发现承载着春天信息的具体的事物,看到一些,就随时在小本本上记一些;同时第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两首古诗和阅读链接中丰富的语言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摘记到小本本中。所有这些都是在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积累素材,这里既有内容的积累也有语言的积累,还有表达方法的积累。其次本次习作最好作为专题进行,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口语交际”——“春的消息”发布会的教学准备,学习过程与本次习作的完成进行有机整合,将说与写顺次完成。
第四单元
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习作训练之前都有一篇例文。三单元是《给小猫剪胡子》,四单元是《攻城》。例文既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又可以通过读例文向学生暗示写作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利用好这两则例文。
下面说一下第四单元的教学思路。
第四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儿童生活”,习作的内容是写“自己喜欢的游戏”。其实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写游戏就是写儿童自己的生活,它最能敞开儿童的心扉,抒发真情实感。我觉得要从教学本单元课文开始或者更早一些,老师就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意识地领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丰富学生的生活,为习作训练做好素材上的准备;习作指导时可以先读例文了解游戏写法;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游戏;最后让学生写游戏。
关于教材中的小练笔
六册教材中设定了三个必做的小练笔,分别在11课、19课和24课的课后习题中。
这三次小练笔是对综合学习里的习作训练的重要补充,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训练。
如:学完19课带雨的花后,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小练笔中提到的问题: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等孩子呢?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引导学生把单写妈妈的话改写成母女的对话。
●开发资源,挖掘习作训练
习作训练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安排的有限的几次训练,教学中要注意开发教材资源,增加学生的练笔次数。
如学完22课《一个新家》有这样一个习题: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一棵大树死了,更多的生命在这儿住下来,不仅有动物,还有植物。”这里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学们的讨论过程在小本本上写一写。
再如学完23课《尝试》后,让学生说说从文中受到哪些启发,说完之后把说的内容记到小本本上。
此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改写课文、续写课文等等方式。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力求体现内容的综合性。教材中提供了部分“小笔头”范例,目的在于引出写作的领域,借鉴小作者思考的角度,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树立交流意识,使习作成为学生抒发感情、敞开心扉、表露思想的渠道,成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沟通的桥梁。要开放写作和习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习作交流成为一种经常化、自觉化的行为。
●加强习作指导,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的基础上,对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必要的指导,但不可用统一的所谓“写作规范”束缚学生的思维。
●平时要加强小练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中国石拱桥》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石拱桥》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打比方

就是通过比喻进行说明。文中对石拱桥的比喻很多,集中起来,是比作两种事物:一是虹,二是弓。这两种事物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受,又便于对石拱桥在建筑上的特点给予形象的说明。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事例

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如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就举了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这四个典型的例子。概括介绍旅人桥和长虹大桥,这是纵向说明,既说明我国石拱桥悠久的历史,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说明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文章着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横向说明,赵州桥是单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文章列举的四座桥很有代表性,有略写、有详写,详略得当,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全貌。运用举例说明,一定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切不可用个别事实、偶然现象来代表一般,代表必然。

3、列数字

就是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说明。比如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都用了具体数字。有概数、有确数,能收到很好的说明效果,如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用了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4、作比较

就是用与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讲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是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

5、引用

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来进行说明。文中有泛引,如文章开头引用我国诗人比喻石拱桥的种种用语。卧虹飞虹等,这样反复比喻,既给人有关知识,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之中,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加深人们对石拱桥形式优美的印象。又有特引,如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赞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引用唐朝张鷟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还引用意大利人马可渡罗的赞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的特点。

太阳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个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最后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备《太阳》这一课时,我首先与同级老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3、了解几种说明方法。定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案,由浅到深,层层突破。

为了让学生能更了解这个远离我们地球的恒星,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太阳的图片,并物尽其用,用这些图片做了生动的课件。在同级老师上了后,我们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案做了修改,例如:学生在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时,由于老师引导不够,学生不会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较多,在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设计的问题不够明确,学生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也较多,小组讨论后的效果不明显。同级老师上完课后,我们科组的许多老师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因此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都做了修改。

在轮到我自己上课时,我先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从故事发生的不可能从文中找出有力证据,有简洁的词语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并适时总结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讲解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我遵循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从文中找相关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意见,汇报时教师做简单总结就可以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我还不忘出示关联词语的小练习。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学有所获,基本上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置的环节比较多,以至于有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在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再有,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多巡堂,察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课二反思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太阳》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阳》”,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自学课文、分段、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读讲第二、三段,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三万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

1、启发: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

(板书:一节一意)

要求学生读时把每个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像加注一样。

△指导②。

每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充许多种分段起讫: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节一意首先分清层次,概括段意。(板书符号〢〢)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弄清每节每层说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这就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习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表格见下)

2、指点:从这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后回答。

①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3万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有1800万度。

文章这样写,你们的阅读兴趣怎么样?

(这样教学丰富了课文内容又紧扣课文,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

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说明实质传说其实)

下面一节说明实质的又用了什么词?(板书:觉得实际上)

③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沸水和钢铁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词语。)(板书:进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④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

系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第二段:

1、提出: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A、有了太阳

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习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第四段。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五、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用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个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片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段意概括,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一节一意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可画表,抓住实质明因果。

同学们能注意观察天象,又能认真学习有关书籍、资料,并进行研究,就有点像小小科学家。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说明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说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太阳》教材说明》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太阳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