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历史必修1专题12导学案

高中必修一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6

高一历史必修1专题12导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1专题12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宝鸡石油中学高一历史学案
班级:高一__班姓名:______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目标★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用版)
★我自主,我收获★
请努力做到: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在课本上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⒈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王”的称号与其统一天下的功业不相称,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于是下令议帝号,最终采用了____称号。
⒉下面这首《好了歌》,实质说的是皇帝的烦恼。结合课本内容,想一想:皇帝除了要烦恼家事之外,他要为哪些国事烦恼?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⒊汉相坐议事宋相站议事明相跪议事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思考:⑴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⑵列举从汉至宋,相权不断被削弱的史实。

⑶明朝:明太祖废除____,____制度被永远废弃。明成祖设置____,以备皇帝顾问。______形成。
⑷清朝:雍正帝时设______,________达到顶峰。
⒋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请阅读课本P.10和P.14“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一目,找出答案。

★我探究,我快乐★
请努力做到:①激情投入,热烈讨论;②合作交流,可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可用铅笔试答;③在全班同学面前,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观点;④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大胆质疑,力求拓展。
探究问题一:
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⑴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⑵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WwW.jAB88.com

⑶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探究问题二:
⑴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⑵阅读材料四,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⑶阅读课本P.17“资料卡片”,请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并且严令后世不得重新设立?

探究问题三:
材料五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六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处》
材料七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八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根据材料概括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或趋势?

探究问题四:
天下初定,面对空前广袤的疆域、六国故地,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与大臣们展开激烈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九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请思考:材料九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谁的建议、实行了什么制度?

探究问题五:
青年才俊张三,祖辈都是贫农,孝敬父母,聪明好学,人缘极好,能背诵《四书》《五经》,作赋写诗填词样样精通。他的梦想是跳出龙门,当上高官,在皇帝身边工作,改变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有一天,张三得到了下面一张不完整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宝图,请你帮张三将该图补充完整;并帮张三预测一下:他何时才能实现梦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我交流,我成长★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或疑问吗?你对这段历史有什么感悟或者体会吗?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看法或意见?欢迎你通过微博与老师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哦。让我们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体验快乐的历史学习之旅。

(教师用版)
★我自主,我收获★
请努力做到: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在课本上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⒈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王”的称号与其统一天下的功业不相称,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于是下令议帝号,最终采用了“皇帝”称号。
⒉下面这首《好了歌》,实质说的是皇帝的烦恼。结合课本内容,想一想:皇帝除了要烦恼家事之外,他要为哪些国事烦恼?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忠奸难辨、官吏难选、腐败难治、地方难管。这四个烦恼意味着皇帝必须做好四件事:①既然忠奸难辨,要从根本上防止奸臣篡权夺位的话,就要尽可能的削弱官员的权力,特别是百官之中权力最大的丞相的权力,处理好君权与相权的关系。②建立科学的选官制度,让天下人才为我所用;③建立严密的监察体制,防止官员腐败;④四是要建立良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出现。
⒊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思考:
⑴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⑵列举从汉至宋,相权不断被削弱的史实。
⑶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明成祖设置内阁,以备皇帝顾问。内阁制形成。
⑷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⒋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请阅读课本P.10和P.14“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一目,找出答案。
★我探究,我快乐★
请努力做到:①激情投入,热烈讨论;②合作交流,可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可用铅笔试答;③在全班同学面前,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观点;④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大胆质疑,力求拓展。
探究问题一:
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⑴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⑵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⑶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探究问题二:
⑴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⑵阅读材料四,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⑶阅读课本P.17“资料卡片”,请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并且严令后世不得重新设立?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消除丞相之权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或进一步加强皇权)。
探究问题三:
材料五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六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军机处》
材料七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八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根据材料概括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或趋势?
原因:用兵西北,防止泄密。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简);办事效率高(速);保密性强(密)。
特点(趋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探究问题四:
天下初定,面对空前广袤的疆域、六国故地,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与大臣们展开激烈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九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请思考:材料九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谁的建议、实行了什么制度?
焦点:推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理由:丞相:诸侯初破,不行分封,不能安抚稳定统治。
李斯:周因分封,导致诸侯诛伐混战,“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天下皆为郡县,而给以诸子功臣重赏,甚足易制(天下便容易控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
探究问题五:
青年才俊张三,祖辈都是贫农,孝敬父母,聪明好学,人缘极好,能背诵《四书》《五经》,作赋写诗填词样样精通。他的梦想是跳出龙门,当上高官,在皇帝身边工作,改变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有一天,张三得到了下面一张不完整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宝图,请你帮张三将该图补充完整;并帮张三预测一下:他何时才能实现梦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我交流,我成长★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或疑问吗?你对这段历史有什么感悟或者体会吗?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看法或意见?欢迎你通过微博与老师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哦。让我们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体验快乐的历史学习之旅。

延伸阅读

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人民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1学案(人民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本课难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概况、背景
二、夏商政治文化: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内容:对象、义务
发展历程:开始推广衰落
影响
2、宗法制:含义、特点、与分封制的关系、衰弱、影响
3、礼乐秩序:含义、目的、特点、实质、发展历程
四、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五)小结:
1、几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随堂检测:
一、练一练: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B)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B)
A、夏民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3、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B)
A、设置官员B、自称天子C、建立武装D、征派赋役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D)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C)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二、考一考:
1、阅读下列材料: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请思考:上文反映出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参考:
1、变化:“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诞生。
原因: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
2、(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三导学案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25分钟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当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新中国,只有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才能增强国防力量;③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①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必要性:A、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B、1950年土地改革建立的农民土地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小农经济自身的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使小农经济易破产、分化。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相比,是一种落后的、剥削的经济;B、资本主义私有制难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2009年,江苏单科,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
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2010年,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右面这幅宣传图(图中火车运载的是一根玉米长棒)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B.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C.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D.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
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
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2.下表为我国l957—1958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2.45.1
1958年163.51.851.55
A.1959至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D.公私合营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006)

题号12
答案DD


题号1234
答案DDDB


题号12
答案CC

扬中树人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完成时间:25分钟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50—1952年1953—1956年1958—1978年1978年—至今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
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提高公有化制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典型例题1: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3.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1984—1992年)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今天)
中心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内容,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措施①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度:把平均主义分配改为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②“抓大放小”,在大中企业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典型例题2: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下列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①确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④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允许农民自行处理全部农产品B.实质属于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
C.解决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D.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B.扩大国企生产经营自主权
C.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D.增强企业活力
4.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5.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上海的对外开放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长江沿岸的全线开放D.开发开放上海浦西
6.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7.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8.下列有关中共十五大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的规模
C.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D.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大丰收,这从根本上表明这
种形式()
A.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催化剂,其背景是:()
①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②中国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风波;③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④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
的“方向”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右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请分别指出每幅图片反映的中共采取的重大举措,概述其历史意义或影响。(16分)从中能得出哪些经验教训?(6分)

专题三第二、三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参考答案(007)

题号12
答案CC


题号1
答案A


题号12345678
答案CBDABCAB


题号1234
答案CACB
5.答案要点:
(1)图一:举措:中共八大召开。(2分)意义:它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2分)
(2)图二:举措:“大跃进”运动。(2分)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分)
(3)图三: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分)
(4)图四:举措:对外开放(2分)意义: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
(5)经验教训:①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发展。②必须反对“左”的“右”的错误干扰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防止“左”的错误干扰中国现代化建设。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革命和建设才无往而不胜;党只有探索中,改正错误和缺点,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6分)

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
温馨提示:由于新课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编写体例,采取古今中外合编的形式,同学们学习时往往线索不清,知识系统混乱。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历史线索和整体把握教材基本史实,特组合本学习提纲。要注意,本提纲不能取代教材,望同学们对照本提纲,认真研读教材并加强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祝福每位同学学业有成!
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
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北京人
山顶洞人——形成
1、原始社会半坡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黄帝、炎帝、蚩尤父系氏族公社
尧、舜、禹
2、奴隶社会
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
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
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
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
3封建社会
(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
(2)发展、鼎盛、衰落:
秦(BC221—BC207年)
①封建大一统时期西汉(BC202—AD9年)
东汉(AD25—220年)
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220—266年)
三国(220—280年)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西晋(266—316年)
两晋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时期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
北朝(439—581年):北魏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隋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960年)
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西夏(1036—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
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一)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商:内服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者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作用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
局限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瓦解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周宗法制目的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BC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
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
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地方官制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2、家天下。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本质君主专制
作用影响秦利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弊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秦迅速灭亡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后世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分封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演变过程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
西汉削弱相权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魏晋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分散相权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宋初分割相权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相权反弹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汉初中央集权受威胁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元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用官制度西汉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魏晋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初学
隋科举制创立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科举制发展完善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演变特点或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1全册导学案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江河的生平简历及其创作风格;了解现代诗的特点,训练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味其瞬间感受,把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知识链接:
二.作者简介
江河(1949一),原名于友浑,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诗集《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江河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召唤()憎恨()栖息()倔强()耸起()
欢跃()诞生()
【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诗歌第三部分的诗行排列和诗歌表现的内容?
这部分写“我们”与英雄对话,抒写朋友间的友谊,为了暗示朋友间的友谊如岩石般坚固,诗人把诗行排列成叠加的岩石状。这样在形式上直观地表现了友谊的淳厚、实在。另外作者也注重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深厚的朋友情,如“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选取了大海中珍贵的“翡翠”来写友谊的可贵,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来写朋友之间的坦诚,朋友之间的友谊纯洁得如人与自然的融合,如“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诗句中还有许多这种朴素的语言,作者正是以这些语言表述朋友间坚固的友谊的。

【合作探究】
1.探究一探究全诗四个诗章的基本内容。(学生诵读、讨论)
2.探究二请同学们试着自己理解以下几句话。
A.当喷吐在和鲜红火焰的果子……为了在今天唱歌。
B.让我们一起走吧……献上更多的花朵。

探究三每位同学任选一章,谈谈对该段意思的理解。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企业的激烈竞争中,他屡出新招,颇多权术,真称得上是改革大潮中的“智多星”。
B.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一致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修改或废止,同时还要制定一批新的法律法规。
C.不管是工作中的事情,或是朋友托付的事情,甚至街坊邻里找他办的事情,他总是千方百计尽心尽力地办好。
D.这次我区高三“一模”语文成绩虽然不够理想,但是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难免不是一件好事。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为了达到自己竞选厂长的目的,对竞争对手造谣中伤,其丑行被揭露后,职工们都对他嗤之以鼻。
B.诉讼当事人在法庭上所陈述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事实,都必须有根有据,绝不能言而无信。
C.在这次打击赌博的行动中,该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而出,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收缴了大批的赌具赌资。
D.“五一”期间,许多报纸都对劳动模范的事迹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极大地鼓舞、教育了广大读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顺利地按照老高同志画的那张简图经过长途跋涉找到了位于深山中的生态调查站。
B.一些银行案件频繁发生是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基本制度执行不力以及对机构负责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
C.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
D.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和经历不可能非常全面地看待客观事物,因此我们更应该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