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碱金属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3

高一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碱金属。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碱金属,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碱金属

第一节钠(Na)

1.五字口诀:白,小,小,低,导.(物理性质)浮,熔,游,嘶,红.(钠投入水中)

(1)白:银白色的金属光泽(1)浮:浮在水面上(密度小)

(2)小:硬度小(2)熔:熔化成闪亮的小球(熔点低,反应放热)

(3)小:密度小(3)游: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放出气体)

(4)低:熔点低(4)嘶:发出嘶嘶的响声(气体流动)

(5)导:电和热的良导体(5)红: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产物显红色)

2.钠遇酸溶液时先与溶质反应再与水发生反应,与其他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发生反应再与溶质反应.

3.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钠.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1.氧化钠(Na2O):白色固体,碱性氧化物.

2.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可作两剂:(1)漂白剂(2)供氧剂

运输海产品时不用过氧化钠而用二氧化钙(CaO2),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是强碱,二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

为微溶物是弱碱.

3.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或苏打,是白色粉末.

4.碳酸氢钠(NaHCO3):俗名小苏打,是一种细小的白色晶体.碳酸钠比碳酸氢钠容易溶解与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盐酸(HCl)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5.区分碳酸钠和盐酸:把碳酸钠滴入盐酸中有气泡生成,把盐酸滴入碳酸钠中无气泡生成.

6.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之间的转换:向碳酸钠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

向碳酸氢钠中加入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1.其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

2.在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还原性和碱性逐渐增强.

3.锂(Li)保存在液态的石蜡中,钠(Na)钾(K)铷(Rb)铯(Cs)保存在煤油中.

4.最软的金属:铯.

5.焰色反应: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出特殊的颜色.(物理现象)

6.铂,铁,镍没有焰色反应.

7.一些金属的焰色反应的颜色,钠:黄色;钾:紫色;钙:砖红色;铜:绿色;钡:黄绿色.

8.为什么向饱和的碳酸钠中通入二氧化碳有晶体析出?

原因:碳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溶质质量增;反应过程中同时消耗溶剂水;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

扩展阅读

高一化学第四章《碱金属》知识点总结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一化学第四章《碱金属》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化学第四章《碱金属》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钠

一、碱金属:锂、钠、钾、铷、铯、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由于它们的氧化物溶解于水都是强碱,所以称这一族元素叫做碱金属。

二、钠的物理性质:钠质软,呈银白色,密度比水小,熔点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三、钠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反应

4Na+O2====2Na2O(Na2O不稳定)

2Na+O2====Na2O2(Na2O2稳定)

2Na+Cl2===2NaCl

2Na+S====Na2S(发生爆炸)

2、与化合物反应

2Na+2H2O====2NaOH+H2↑(现象及原因:钠浮于水面,因钠密度比水小;熔成小球,因钠熔点低;小球游动发出吱吱声,因有氢气产生;加入酚酞溶液变红,因有碱生成)

Na与CuSO4溶液的反应

首先是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然后是2NaOH+CuSO4===Cu(OH)2↓+Na2SO4(有蓝色沉淀)

注:少量的钠应放在煤油中保存,大量的应用蜡封保存。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Na2O+H2O===2NaOH(Na2O是碱性氧化物)

2Na2O2+2H2O===4NaOH+O2↑(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Na2O2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

2Na2O2+2CO2=2Na2CO3+O2↑(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里可用作供氧剂

二、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1、硫酸钠芒硝(Na2SO4.10H2O)用作缓泻剂

2、碳酸钠Na2CO3用作洗涤剂

3、碳酸氢钠NaHCO3作发孝粉和治胃酸过多

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

水溶性:Na2CO3比NaHCO3大

与HCl反应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热稳定性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不易分解

2NaHCO3=Na2CO3+H2O+CO2↑(常用此法除杂)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物理性质(详见课本107页)

银白色,柔软,从Li→Cs熔沸点降低

二、性质递变规律LiNaKRbCs

原子半径渐大,失电子渐易,还原性渐强,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渐强。

三、焰色反应

1、定义:多种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火焰呈特殊的颜色

2、用品:铂丝、酒精灯、试剂

3、操作:灼烧→蘸取试剂→放在火焰上观察火焰颜色→盐酸洗净→灼烧。注:焰色反应可用来鉴别物质记住:钠――黄色钾――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高一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物质的量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物质的量”,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一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符号为NA.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符号为N)之间存在着下述关系:n=N/NA.

5.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6.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存在着下式所表示的关系:M=m/n

7.两正一反:(1)粒子数目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2)等物质的量的两物质,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

(3)等质量的两物质,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反比.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这三个因素.

2.1mol物质的体积大小决定因素:对于固体、液体而言是粒子大小;对于气体而言是粒子之间距离.

3.将温度为0摄式度,压强为101千帕时的状况称为标准状况.

4.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Vm=V/n=M/P

5.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6.在相同的温度(T)和压强(P)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7.同T同P下,任何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8.推论一:同T同P且同V即同N同n(三同即五同);推论二:在同T同P下,V1/V2=N1/N2=n1/n2;在同T同V下,P1/P2=N1/N2=n1/n2

在同T同P同V下,m1/m2=M1/M2.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1.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质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mol/L)

2.CB=nB/V=m/VM=mW/VM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稀释)(4),冷却至室温(5),移液(6),洗涤(2--3次)(7),轻轻摇匀(8),定容(9)摇匀(10),装瓶(11),贴标签(溶液名,浓度,日期,自己的名字)

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6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

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32-O,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4.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Cs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五:[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