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案例解析

高中中英语口语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3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案例解析。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案例解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案例解析

实验名称: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目的:1.学会除去粗盐中的少量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2.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实验原理:粗盐中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难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食盐。
实验用品:药品:粗盐,蒸馏水;
器材:托盘天平、药匙、纸片、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带铁圈),滤纸、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火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1、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3g粗盐,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粗盐固体为色,
溶解后的液体呈状。
粗盐是物。
2、过滤:用滤纸和漏斗制一个过滤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进行过滤。
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难溶物在上,
滤液是色的液体。
过滤可除去粗盐水中
杂质。
3、蒸发: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有大量固体析出时,即停止加热。
随着加热,蒸发皿中液体的量逐渐;当蒸发到一定程度时,蒸发皿底部有析出。蒸发得到的固体为色。
得到固体的主要成分是
反思交流:1、某个小组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你能帮他们分析一下原因吗?
2、在过滤操作中,根据实验需要保留滤液或滤渣抑或二者皆要。实验中往往须向混合溶液中加入沉淀剂将某些离子转化为沉淀:
(1)如何确定所加的沉淀剂已经足量(沉淀已完全)?
(2)通过过滤得到的滤渣表面会残留可溶性的杂质,应该怎样除去这些可溶性杂质(请描述出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
(3)如何检验(2)当中滤渣已洗涤干净?

相关知识

《碘水中碘的萃取》案例解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碘水中碘的萃取》案例解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碘水中碘的萃取》案例解析

实验名称:碘水中碘的萃取
实验目的:1.学会从碘水中把碘提取出的方法;
2.验证萃取的原理;
3.初步学会使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实验原理: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即:萃取剂,四氯化碳)把溶质(碘)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水)组成的溶液(碘水)中提取出来,再利用分液的方法,将两者分离开来。
实验用品:药品:碘水,四氯化碳
器材:分液漏斗、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
检漏:关闭下端活塞,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观察活塞的两端以及漏斗的下口处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关闭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右手食指摁住玻璃塞,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将上玻璃塞旋转180度,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则此分液漏斗可以使用。
1、装液:用量筒量取6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然后再注入3mL四氯化碳(CCl4)(四氯化碳不宜取得过多的原因:1.略有毒性2.浪费药品3.造成污染4.处理不便),盖好玻璃塞。
实验现象:上层呈色,为层;下层呈色,为层。
3、振荡:用右手压住,左手握住,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振荡过程中需不时打开活塞,进行。
4、静置分层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待液体。实验现象:上层呈色,为层,;下层呈色,为层。
5、分液(1)将上端的玻璃塞打开(或者,使塞上的或对准漏斗上的),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从漏斗下口流出,用烧杯承接。
(2)待下层液体流尽时,迅速关闭。烧杯中的回收到指定容器中(有机液体必须回收到指定容器内!否则污染环境)。分液漏斗内上层液体由倒出。
6、清洗仪器,整理实验桌。
【反思交流】
1、若分液时不打开上端玻璃塞,能否顺利分液?
2、经振荡、静置分层后,上层液体理论上应该呈什么色?实际上呈现什么颜色?请解释原因。

3、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案例解析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案例解析

实验目的:1、练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3、练习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小烧杯、药匙、2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玻璃棒、量筒
实验药品:NaCl固体、蒸馏水
实验:配制200mL1mol/L的NaCl溶液
(一)实验步骤:
1、计算:需要NaCl固体的质量为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时,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为g。
3、溶解:把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中,用量筒量取ml蒸馏水溶解。
4、移液:待溶液后,将烧杯中的溶液用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次,洗涤液也都注入容量瓶。
6、旋摇: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7、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时,改用滴加蒸馏水至。
8、颠倒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
9、装瓶:将配制好的试剂倒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二)误差分析
配制步骤
错误操作
n
V
c
①计算




②称量/量取
把氯化钠放在托盘天平右盘称量(1g以下用游码)
量筒读数时仰视
量筒读数时俯视
少量NaCl沾在滤纸上
③溶解/稀释
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④转移
转移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
容量瓶用待配溶液洗涤
玻璃棒在刻度线上引流
⑤洗涤
未洗涤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
⑥旋摇
有液体溅出容量瓶
⑦定容
俯视
仰视
超过刻度线,吸出一部分水
⑧颠倒摇匀
摇匀后液面下降低于刻度线,补充水
⑨装瓶
试剂瓶刚用蒸馏水洗过
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三)问题讨论及填空
1、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容量瓶上标有、、
,它有不同规格:mL、mL、mL、mL等。
2、要进行洗涤这步操作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要将配好的溶液,从容量瓶里倒入试剂瓶?
4、定容时不慎滴加液体超过刻度线,则该实验失败,应倒掉重新配制。为什么?

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求两个正整数最大公约数的算法以及割圆术的算法;
(2)通过对“更相减损之术”及“割圆术”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将要解决的问题“算法化”
的思维方法,并注意理解推导“割圆术”的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改变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将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变为具体的步骤化的思维方法,提高逻
辑思维能力;
(2)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
(2)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更相减损之术”及“割圆术”的算法。
难点:体会算法案例中蕴含的算法思想,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典型实例,使学生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
结构,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算法,并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程序框图。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过程中,创造了整数,分数,小数,正负数及其计算,以及无限逼近任一实数的方法,在代数学,几何学方面,我国在宋,元之前也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我们在小学,中学学到的算术,代数,从记数到多元一次联立方程的求根方法,都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最先创造的。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也就是“寓理于算”,即把解决的问题“算法化”。本章的内容是算法,特别是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很多算法案例,我们来看一下并且进一步体会“算法”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小学初中时所学算术代数知识,共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对以往所学数学知识的回顾,使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并且向学生指明,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寓理于算”,不同于西方数学,在今天看仍然有很大的优越性,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阅读
课本

探究
新知

1.求两个正整数最大公约数的算法
学生通常会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1:求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
(1)利用辗转相除法
步骤:
计算出7836的余数6,再将前面的除数36作为新的被除数,366=6,余数为0,则此时的除数即为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
理论依据:,得与有相同的公约数
(2)更相减损之术
指导阅读课本P----P,总结步骤
步骤:
以两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即78-36=42;以差数42和较小的数36构成新的一对数,对这一对数再用大数减去小数,即42-36=6,再以差数6和较小的数36构成新的一对数,对这一对数再用大数减去小数,即36-6=30,继续这一过程,直到产生一对相等的数,这个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即,
理论依据:
由,得与有相同的公约数
算法:
输入两个正数;
如果,则执行,否则转到;
将的值赋予;
若,则把赋予,把赋予,否则把赋予,重新执行;
输出最大公约数
程序:
a=input(“a=”)
b=input(“b=”)
whileab
ifa=b
a=a-b;
else
b=b-a
end
end
print(%io(2),a,b)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析研究,独立的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由学生回答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方法,简要说明其步骤,并能说出其理论依据。

由学生写出更相减损法和辗转相除法的算法,并编出简单程序。
教师将两种算法同时显示在屏幕上,以方便学生对比。
教师将程序显示于屏幕上,使学生加以了解。数学教学要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把要学的知识重新创造出来。这种再创造积累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在教学中应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分析,动手实践,从而主动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

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为载体来讲解算法的有关知识,,强调了提供典型实例,使学生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结构,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算法,并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程序框图。为了能在计算机上实现,还适当展示了将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翻译成计算机语
言的内容。总的来说,不追求形式上的严谨,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相应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应用
举例例1:用等值算法(更相减损术)求下列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1)225,135(2)98,280
例2:用辗转相除法验证上例中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否正确。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检查。
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用辗转相除法步骤较少,而更相减损术虽然有些步骤较长,但运算简单。
体会我国古代数学中“寓理于算”的思想。
深化
算法
应用
举例2.割圆术
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即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让边数逐次加倍,逐个算出这些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一系列逐次递增的数值。
阅读课本P----P,
步骤:
第一,从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计算它的面积;
第二,逐步加倍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分别计算圆内接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的面积,到一定的边数(设为2m)为止,得到一列递增的数,
第三,在第二步中各正边形每边上作一高为余径的矩形,把其面积与相应的面积相加,得,这样又得到一列递增数:,,,…,。
第四,圆面积满足不等式
估计的近似值,即圆周率的近似值。
算法:
设圆的半径为1,弦心距为,正边形的边长为,面积为,由勾股定理得


图可知,正边形的面积等于正边形的面积加上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即
()
利用这个递推公式,可以得到正六边形的面积为,
由于圆的半径为1,所以随着的增大,的值不断趋近于圆周率。
程序:
n=6;
x=1;
s=6*sqrt(3)/4;
forI=1:1:16
h=sqrt(1-(x/2)2);
s=s+n*x*(1-h)/2;
n=2*n;
x=sqrt((x/2)2+(1-h)2);
end
print(%io(2),n,s)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识图,分析。
教师概括割圆术的步骤,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步骤较复杂,教师注意结合图形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通过教师分析的割圆术的步骤,又学生讨论制定割圆术的算法,教师注意指导,适当提示,引导学生出现算法中的递推关系。

教师将算法显现在屏幕上,又学生对应写出简单的程序。

割圆术是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让边数逐次加倍,逐个算出这些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一系列逐次递增的数值。在但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现在有计算机,我们只需利用刘徽的思想,寻找割圆术中的算法,即运算规律,计算机会迅速得到所求答案。

分析刘徽割圆术中的算法是难点所在,学生先阅读课本,有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割圆术的步骤,在此基础上,又学生将所分析的步骤写为算法,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核心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具体化。面临一个问题时,在分析、思考后获得了解决它的基本思路(解题策略),将这种思路具体化、条理化,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画出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这个过程就是算法设计过程,这是一个思维的条理化、逻辑化的过程。

归纳小结1.求最大公约数的辗转相除法和更相减损法;
2.割圆术的算法学生小结并相互补充,师生共同整理完善。学生学后反思总结,可以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习题1—31,2
选作习题1—3
巩固所学知识,是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高二数学必修三考点解析:算法案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必修三考点解析:算法案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数学必修三考点解析:算法案例

1.辗转相除法是用于求最大公约数的一种方法,这种算法由欧几里得在公元前年左右首先提出,因而又叫欧几里得算法.
2.所谓辗转相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若余数不为零,则将较小的数和余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则这时的除数就是原来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3.更相减损术是一种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对于给定的两数,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4.秦九韶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一元二次多项式的值的方法.
5.常用的排序方法是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6.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计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满进一”,就是k进制,进制的基数是k.
7.将进制的数化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是:先将进制数写成用各位上的数字与k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再按照十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计算出结果.
8.将十进制数化为进制数的方法是:除k取余法.即用k连续去除该十进制数或所得的商,直到商为零为止,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倒着排成一个数就是相应的进制数.
★重难点突破★
1.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原理,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理解秦九韶算法原理,会求一元多项式的值;会对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理解进位制,能进行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
2.难点:秦九韶算法求一元多项式的值及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
3.重难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原理、排序方法、进位制之间的转化方法.
【同步练习题】
1、在对16和12求最大公约数时,整个操作如下:(16,12)→(4,12)→(4,8)→(4,4),由此可以看出12和16的最大公约数是()
A、4B、12C、16D、8
2、下列各组关于最大公约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6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4B、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是6
C、85和357的最大公约数是34D、105和315的最大公约数是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