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22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鲁教版高一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本文论述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理解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重点语句,体会演讲词浓郁的感情色彩。

3、学习伟大导师现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重点语句,体会演讲词浓郁的感情色彩。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精讲点拨

探究一: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1、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马克思逝世作了高度的归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请找出来。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探究二: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1)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2)交代具体时间,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3)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离开我们了”“走了”“老了”“与世长辞了”这样的语句?

(1)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

(2)用“去世了”“老了”“走了”显得太一般化。

(3)用“与世长辞”不符合演说辞的语体色彩。

4、面对敌人的污蔑和诽谤,马克思的态度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蜘蛛一样轻轻拂去。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的气概。

三、当堂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

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四、总结提升

五、拓展延伸

恩格斯与马克思感情十分深厚,但在叙述马克思的逝世时并没有过多地渲染他悲痛的心情,这是为什么?

补充注释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来临的。3月“日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隔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

第一段最末一句的破折号的作用:从语法意义方面看,它表示说话的暂时中断,后面的话对前面的作补充说明,同时意思起了转折。它的修辞作用是反映了思格斯内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真正的,暂时的,像往常一样地“安静地睡着”,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的话,但却又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这个破折号起到了“潜台词”的作用。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写给他和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左尔格的信里指出:“人类却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

指具有生命及各种生活机能而为若干部分或要素合成的自然物体的生物界。

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社会科学而言,与平常所说的“历史”不同。恩格斯说:“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指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制度。

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但未能彻底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1847年8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领导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并担任支部主席和区部委员;1847年8月底他和思格斯一起组织了布鲁塞尔“德国工人协会”;1848年3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在巴黎成立,马克思当选为主席;1849年8至9月,马克思在伦敦和以前的伦敦中央委员会一些委员重新组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1850年1至2月,马克思在伦敦和恩格斯一起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着手对同盟进行改组。

相关推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目标
1.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2通过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3.了解出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学习他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一)介绍文体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在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背景了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三)品读全文,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并要求读准字音。
悼词()肤浅()不可估量()纷繁芜杂()
嫉恨()诬蔑()豁然开朗()衷心喜悦()
诽谤()诅咒()卓有成效()
2.解释下列词语。
浅尝辄止坚韧不拔卓有成效永垂不朽繁芜丛杂豁然开朗
二、重点与段分析
1.在第一段中,对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说得非常详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C级)
(点拨:重点把握“两点三刻”“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还不到两分钟”等这些词汇。)

2.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评论了马克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请同学结合文本回答具体有哪些贡献?(C级)

3.分析下面两句话,感受马克思的无私品德。(C级)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点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4.思考: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D级)
三、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悼念(dào)空白(kōng)肤浅(fú)豁然开朗(huò)
 B.嫉恨(jí)意识(shí) 驱逐(zhú)卓有成效(zhuó)
 C.诽谤(fěi)诅咒(zhòu)立即(jí)衷心爱戴(zhōng)
 D.闭塞(sè)估量(liàng)勒令(lè)纷繁芜杂(wǔ)
2.文中有一个长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试简要分析这个长句。
(1)这是个单句,这句话的主干是
[点拨:找主干也就是缩句,是一个通过找出句子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去掉枝叶成分来提高分析句子成分能力的过程。]
(2)以马克思这一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类比,目的在于突出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
1、揣摩语言总的方法是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表达。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外部语境是什么?语境决定的本文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
2、下面的加线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悼(dào)念空(kōng)白肤(fú)浅豁(huò)然开朗
 B、嫉(jí)恨意识(shí) 驱逐(zhú)卓(zhuó)有成效
 C、诽(fěi)谤诅咒(zhòu)立即(jí)忠(zhōng)心爱戴
 D、闭塞(sè)估量(liàng)勒(lè)令纷繁芜(wǔ)杂
3、按要求完成语法练习。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①指出这个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中心语。
②“欧美”是“战斗着的”的定语,还是“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定语?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①指出句子的主语和状语。
②指出“为”的宾语。
③指出全句宾语的中心语。
4、阅读全文,找出提示全文论述中心的语句是()
 A、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该是很够了。
D、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二部分:课文研读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指出这段话的修辞手法,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背离事实的一项是()
 A、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
 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睡着了”的意思是“永远地睡着了”——死亡。
 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强烈的转折,表达恩格斯由于没有料到马克思的逝世这样突然,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剧变,产生的了极大的悲痛。
 D、破折号在这里既有解释的作用,也表示语气上的短暂停顿。正是这一停顿,突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2、阅读课文第三节(课文略),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个单句,这句话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马克思这一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类比,目的在于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几项是()
 A、都是解释这一规律的,属于宾语部分。 
 B、“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入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补充说明。
 C、冒号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短语,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作了科学的、精辟的阐述。
 D、分号处可标第一层,连词“所以”是与下文“从而”相呼应的。
(4)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限6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8个字)
3、阅读课文第六段,回答问题。
 (1)“这样”指代的是()
 A、第五段所写的内容。
 B、上文所写的内容。
 C、第三、四、五段所论述的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
 D、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的“两个发现”。
 (2)第一、第二句话在全段中起的作用是()
 A、总括上文B、领起下文C、转折D、承上启下
 (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论述马克思注重理论科学的新发现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影响。
 B、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提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C、概述马克思密切注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以及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
 D、赞颂马克思对各种科学新发现都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他科学家和革命家二者兼而有之的特色。
4、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分析“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中的“首先是”与()相呼应。
 A、下文中的“正因为这样”B、下文中的“就是”
 C、上文中的“远不是”D、上文中的“就是这样”
(2)概述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一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的理解。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②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第三部分:你说我评
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马克思一生不朽贡献的看法
有人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过时了,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第二部分:课文研读

1、(1)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点明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作者悲痛与崇敬的心情。(2)C
2、(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3)DE
 (4)①物质决定精神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3、(1)A或C(只要解释合理都可以)(2)D(3)B
4、(1)C(2)①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②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③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5、①生命要素:活着就要斗争。热烈:写斗争的高度热情。顽强:写斗争的坚强意志。卓有成效:写斗争的成绩卓著,斗争是马克思的毕生的使命。
 ②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9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第一、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第二、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

●总结语言风格(最好引导结合讨论和练习二、三学生得出结论)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特别是第8段),准确严

密而饱含感情。

四、总结:

(一)学生小结自己的收获。(适当抽学生当堂交流。)

注意:教师不作定论,允许每一位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收获。

(二)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对于今天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三)课外作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随笔)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必面面俱到,侧重一点即可。)

教案示例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句群、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四、课型:自读课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2.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3.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了解马克思吗?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他是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去看看马克思的墓地,向这世上最高尚的灵魂奉献我们的敬意。(课件1:马克思墓地)
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巨大的墓碑上雕刻的是马克思的头像。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马克思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一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解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讲话”,提示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提示这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思考、回答: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追述死者的生平和贡献、歌颂死者的品德。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字--哀、功、德。(出示课件2)
(课件2悼词结构:开头:述其哀 主体:赞其功 结尾:颂其德)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扣紧这三个字。(出示课件3)
(课件3学习目标:1.品语言,体会“哀。2.理思路,概括“功”。3.明主旨,感悟“德”。)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按照“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来划分结构。
(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结构的划分。学生回答,在第二段的归属上,出现争议。)
生1:我认为第二段应该属于第一部分,这是在表达哀悼之情。
生2:我觉得第二段应该属于第二部分,这是在赞扬马克思的功劳。
师:请齐读第二段,再思考。(生齐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自己的意见?
(两位学生发言,意见仍未能统一。)
师:大家的看法都有理有据。其实在段落的划分上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我比较倾向于把第二段归于课文主体“赞其功”部分。为什么呢?等到学完这部分,大家就会明白了。
四、文本探究
(一)品语言,体会“哀”
师:(出示课件4:马克思的葬礼)现在,让思想穿越时空,回到100多年前安葬马克思的那个日子,设身处地感受恩格斯痛失亲密战友的心情。马克思、恩格斯相识于巴黎,40年间,他们志同道合,并肩携手,一起面对生活艰辛,一起经历政治风雨,不离不弃。亲如兄弟的战友突然去世,恩格斯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一段。
(生自由朗读后,师范读,将学生带入凝重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再朗读,揣摩字里行间的情感。)
师:这一段没有直接表明哀痛悲伤的字眼,但是我们却分明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哀伤。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之情的?
生答师点拨明确:
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深。
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而见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可见悲痛之深。用了“讳饰”的手法。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师:简洁、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平静的叙述背后是恩格斯难以抑制的巨大的悲痛。
(二)理思路,概括“功”
师: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接下来高屋建瓴地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现在请大家默读文章主体部分,思考马克思有哪些伟大贡献。
(生自读、思考、回答、梳理,很快概括出马克思的各项贡献)
师:同学们概括得又快又准,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思维敏捷,更重要的,是因为演讲者恩格斯在这篇演讲辞中及时地树立有声语言标志,时时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一项又一项的贡献。同学们,你能找到这些提醒思路的标志性语言吗?
生:我觉得作者在每一段的开头都用了一些很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四段开头有“不仅如此”,第五段中有“该是”、“即使”、“但是”等关联词,第六段有“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些词句都在提醒我们关注马克思一项项贡献。
师:找得很准。大家来齐读这些句子,要特别关注加点的词语。(出示课件5)
(课件5:树立有声语言标志:第3段:马克思发现了…… 第4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第5段该是很够了,但是……而且…… 第6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正是这些句子一直在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一项又一项的贡献。这是演讲辞的特点决定的。想要听众听得懂,听得全,就需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听众理解思路。这样演讲辞才能有条理性、整体感。
师:现在,我们再次将马克思的贡献梳理一下,归一归类。
(生思考、归为“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
师:我们来研究刚才有争议那个问题--为什么第二段归于第二部分比较好?
(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生:第二段是第二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说的正是“行动”和“思想”这两个方面的贡献。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探究一个问题。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你认为,恩格斯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
(生思考、交流)
生1:革命家。因为文中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这个论据很有力。但是还要进一步思考: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那么大,恩格斯为什么特别强调他是革命家呢?
生2:因为他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师:对,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他作为革命家堪称顶峰的贡献,也能有力证明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但是刚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生3:第六段告诉我们,“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思想研究都是为革命做准备。所以恩格斯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分析很透彻!特别是他找到了第六段中这句话,很关键。恩格斯这样说,正是为了突出马克思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革命真理的人,更是第一个点燃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的人!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主体部分,不仅有总有分,而且,从理论到实践,从科学家的马克思到革命家的马克思,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三)明主旨,感受“德”
师:这就是马克思,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历史规律,剩余价值,他的每一项发现都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他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办报宣传,创立协会,爱憎分明,百折不挠。回顾战友的丰功伟绩,恩格斯不由想起这些年马克思经历的风风雨雨。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八段,大家思考该段歌颂了马克思什么样的品格。
(生读。师作诵读指导。强调需要重读的“最遭忌恨”“最受污蔑”“竞相”“毫不在意”“蛛丝”“私敌”等词语。生再齐读)
师:这一段歌颂了马克思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生思考讨论。)
生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表现了马克思“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师:“无畏”一词,很有概括力。(板书:无畏)
生2:他是最遭嫉恨最受污蔑的人。从“最”感受到马克思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字能从他受敌人嫉恨污蔑可以知道,他是深受革命战友爱戴的人。
师:从“最”字推知马克思的影响力,很好。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推论,最遭敌人嫉恨最敌人受污蔑,可知马克思是最受战友爱戴的人。
生3:他可能有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说明了马克思一生都不是为自己活着,他是无私的、光明磊落的。
师:很好!抓住“无私”,准确、精练。(板书:无私)
师:这就是马克思,他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无私无畏的品格。一代伟人去了,在这篇悼词的结尾,恩格斯将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请跟我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但是与一般悼词不同的是,恩格斯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将”字。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恩格斯用这个字是经过斟酌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对马克思的理论还没有认可,所以恩格斯加上“将”字,表明是对未来的预见,为了突出一种信心。
师:预见、信心,这两个词高度概括。具体讲是什么样的信心呢?
生:必胜的信心。
师:对。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必将风起云涌。“将”,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是恩格斯和广大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五、小结
师:回顾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为“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还知道演讲辞要“树立有声语言标志”,增强演讲辞的条理性和整体感。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无与伦比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的品格。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全世界最崇高的信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毛泽东的这段话。(出示课件6)
(课件6: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我一旦接受马列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再没有动摇过。——毛泽东)
六、拓展
师:掩卷深思。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出示课件7)
(课件7: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龄,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全人类而工作。
无独有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16岁离家时留给父亲一首诗(出示课件8)
(课件8: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无题》)
这首诗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他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新中国。
比较青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联想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废寝忘食,毛泽东的在北大阅览室的如饥似渴。两位伟人的青春年华颇有神似之处。我想恰同学少年的你,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课后准备一分钟演讲辞,题目就是“伟人从少年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