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小学美术课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10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展示图片)
东汉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外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还没有规定各自具体的权力和职务,因此它还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阶段。(展示图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师:到了隋朝时,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确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王朝,结果也同样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这两个朝代在历史上所起做的贡献都同样不可磨灭,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证。隋朝的创制是围绕着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的重建而展开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唐承隋制,到了唐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展示图片)
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这些宰相外,还有其他官员也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他们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的职权及运行程序: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拟旨(这就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一道诏书的颁发或执行,需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就是接受决议的最高执行机关,其下六部的职能大致与我国现今政治制度中的国务院类似。
(举例)假设唐朝时,黄河出现了水患,皇帝认为有必要兴修水利以绝后患,于是令中书省的官员在政事堂会议上对此进行讨论,决定出来后,通过中书令的审核裁定,送给皇帝画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开始动工了吗?当然不是,还要送到门下省去复审,同意了,这时才能交由尚书省去贯彻实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拟了。
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更重要的是,此时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
师: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到了宋朝时,新的的官僚政治体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时,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然“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济权,这样一来,容易动摇或威胁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割相权。(展示图片)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增设了同书门下这个部门,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样一来,相权就被分得很散;
在军事权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另外,设置了枢密院,剥夺了宰相的军事权。宰相的政事堂和枢密使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财权由“三司”(度支、盐度、户部)掌握,三司号称计相,意思是主管财政的宰相。
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宋朝时进一步削弱相权,形成了君主独裁体制。政事堂管政治,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三权分离,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这就意味着皇权这次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又取得了胜利。
师:从课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展示结构图)根据材料总结出:
原因: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十分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
设问: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
生:没有。通过一省制,相权得到加强,皇权和相权的这次博弈中,相权取得了胜利。
设问:在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宰相权力最大?
生:元朝
师:影响:到了中后期,相权过重,不时卷入统治内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设问: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师总结:四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
总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

二、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军功爵
秦、汉初:沿袭军功授爵的制度
汉武帝:举荐模式——察举、征辟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度

1.西周——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过度: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师:现在我们就从西周开始,回顾官员是如何产生的?(演示图片)
生:就是与宗法制、分封制相应产生的“世卿世禄”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逐渐被破坏了。
师:在战国的变法和混战之中,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奖励军功的措施(演示图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军功选任制。但是,“马上夺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很明显,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在《亮剑》里边的李云龙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秦朝就是吃了这个亏,从军人中选官,甚至发展到强烈排斥知识分子的地步,发生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
师:西汉初也还是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用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课本上有解释。大家可以画起来。
师:但是察举容易造成用人权的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容易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重冲击中央集权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演示图片)
2.隋唐的科举制
过渡:隋朝统一以后,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
(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发展
师:1)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3)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为更多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既进一步扩大了宋朝的政权基础,又使得选官过冗过滥。
4)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2)科举制的影响:
1.拓宽了政府选拨人才的基础,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拨制度,成功笼络了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对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2.科举制具有发掘、培养人才的作用,为官僚队伍提高了素质较高的人才;
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
(一)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
师: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央政府必须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控制,监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级官吏的基本制度,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
2.监察制度的形成过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诸侯国设“监国”,代表周天子监视各诸侯国,三监之乱
战国—国君的秘书御史逐渐兼有监察的职能
秦汉—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东汉—设置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在地方的13分设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隶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师:谏议制度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立和发展——汉至宋,元朝搁置到明清败坏变质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明清时,随着皇权高度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达到顶峰,可是对皇帝的谏议机构就已经消失了。
明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众多,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充当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设立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官员的监察;另外还有六科给事中六科与六部相对应,对应吏部就叫吏部给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给事中,等等。在地方上还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设问: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利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监察和劝谏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局限性和积极性(课本相关内容)
造成谏议和监察制度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专制制度和人治社会。

四、总结
师:中枢行政体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其积极意义在于:首先,这是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其次,能够对古代历史上客观的社会变迁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不断地整合和吸纳新的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基础,保证统治和社会的稳定。Www.JAB88.cOm

相关知识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

1、汉代:汉初:实行“”并行,地方权力增大,威胁中央,出现了“”
汉武帝:颁布“”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唐中后期,地方设立出现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a军事上:
b行政上:
c财政上:
4、元朝:在地方实行:除、、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设、、、。
边远民族地区立
意义:加强了,巩固了,是的开端
1、汉代:汉初:丞相权力较大,集、、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设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隋唐:实行,该制度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立完善于唐朝。
A、主要内容:中书省()
皇帝——“三省”门下省()
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B、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C、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宋朝:最高行政机构是,权力较大。
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有:

4、元朝: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1、汉朝——察举制:,主要内容以等品行为主。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特点是重视门第,控制权掌握在手中
3、隋唐以后——科举制:
a、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b、隋炀帝时,增设;
c、唐宋元:完善科举制;
d、作用和影响:有利于打破,扩大,
提高,加强,为历朝沿用。

评价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而汉初则郡国并行,其中的直接原因是:()
A.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于未分封子弟B.抚慰开国元勋不得不封疆裂土
C.扩大疆域,巩固统治D.旧贵族势力强大,不得不让步
2、西汉时期汉景帝、汉武帝大力削弱王国势力,主要是针对()
A.同姓王国不听从中央节制B.王国铸盗钱币使中央财政亏空
C.同姓子弟并不能确保刘家天下D.王国势力危及中央政权
3、唐玄宗后期,藩镇权限增大,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唐玄宗重视边境防御B.玄宗时期,边疆地区已出现严重威胁
C.朝政衰败,中央集权削弱D.民族矛盾已成为尖锐的矛盾
4、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杜绝藩镇割据局面重现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D.中央机构实行二府三司制
5、下列各项属于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统治者的权力欲望B.地主阶级利益的要求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6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制,元政府决定()
A.推行行省制度B.确立册封制度C.设立三司、六部D.设置理藩院
7、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下图分别是秦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9、三省六部制形成后得以长期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A.促进民族融合的需要B.巩固统一的需要C.发展封建文化的需要D.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
10、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D.加强了皇权
11.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2、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设立六部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C分化相权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13下列关于两汉察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自上而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B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的唯一途径D.个人声望始终是察举的重要标准
1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15、科举制的实施从本质上反映了()
A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臻完善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资治通鉴》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权,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遗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是何时的一种什么制度?各自职能是什么?该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材料二的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和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17、选官制度是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变化。据此回答:
(1)汉朝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选官制度?
(2)东晋南朝选官制度什么?有何特点。
(3)隋唐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18、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并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C4C5C6A7D8B9D10C11B12C13B14A15A
16、
(1)A唐朝的三省制
B尚书省掌管行政,下设六部。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C作用: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这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A.措施: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B.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3)A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B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17、
(1)察举制
实行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2)九品中正制
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
(3)隋唐科举制
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势力日渐兴起。
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18、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对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
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又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测试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2.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B.行省 C.尚书省D.宣政院
3.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4.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剌史③推恩子弟④强化三公九卿制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7.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舍友的负责监察的机构是()
A.都察院B.监察御史C.“科道”D.按察使司
8.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9.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0.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B.高度中央集权
C.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而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DADDBBDBDC
11.
(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学案)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具体内容应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兴盛制度。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弱的讲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一)确立:隋唐
1.内容:
三省是指、、。
省下设六部,即六部。
2.职权及运行程序:
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
负责审核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
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
3.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封建中央政治制度成熟。
请思考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有何历史影响?

(二)演变:宋元
1.宋朝: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掌管,三司的长官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
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长官为元代。
二、选官制度
(一)目的:补充,保证这个队伍的。
(二)发展:
1.西周:实行制。
2.战国:实行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3.西汉:汉武帝时,实行制和制
(1)内容:制是让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2)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的需要,但易任人唯亲,和易形成小集团。
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1)形成: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代,统一分科,定期考试,和两科最为人重视。
(3)影响:扩大了统治的;促进了的进一步成熟,为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成为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请思考2:隋唐时为何废弃废弃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和征辟制?科举制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三、监察制度
(一)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
(二)发展:
1.官员监察制度
(1)确立:秦汉时期
秦朝设,汉武帝时设。
(2)顶峰:明清时期
在中央既设及,又设“科道”,在地方设。
2.谏议制度
(1)含义:对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发展:
①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②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
③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
(三)作用:
1.积极作用:在整顿,打击势力,维护,谏正皇帝过失、防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和
现象。

1.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
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特点: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③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④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⑤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
(2)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例1.(2008上海)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解析:C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例2.(2008江苏单科)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A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例3.(01广东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2分)并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6分)
答案:(10分)
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2分)
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2分)
利弊: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6分)

一、单选题:
1.(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08天津文综)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3.(08海南单科)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4.(03春季)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6.(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7.(2007宁夏文综)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8.(2007广东卷单科)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04全国三)科举命题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
A.北宋B.元朝C.明朝D.清朝
10.(2006年江苏卷)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11.隋唐三省六部中制定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B.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12.北宋时期,并称“二府”的是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
13.“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4.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15.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二、非选择题
16.(1999年上海高考题)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回答: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18.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分)

(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8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6)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选择题
1-5BADBD 6―10 BBDCB11—15CBCBB
二、非选择题
16.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两段引言的含义,前者是肯定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后者是抨击其消极作用。在早期阶段,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解答该题要紧紧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科举制。
答案:
(1)并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分别对科举制度前期和后期所起不同作用的评价。
(2)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客观形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限制了新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17.(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2分)
(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分)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3)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
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
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
④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4分)
(5)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4分)
(6)趋势:由盛而衰。(1分)

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历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

1、简述从汉到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过程。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1)、创立于,完善于。

(2)、三省的各自职责?三省之间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作用?

3、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财权、行政权、军权是如何划分的?

★★★阅读了解: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

4、元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什么影响?

1、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造的消暑“夏宫”。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

2、隋唐、北宋时期,丞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出了怎样的共同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课本P10最后一段小字中提炼出元朝为什么要实行“一省制”?

4、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选官制度

1、统治者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并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分别评价一下这三个制度。

3、简述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以取士,科举制形成。

唐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

结合以上材料和设问,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评价。

★★★重点理解: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1、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2)世家大族袭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2、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4、作用:

(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家大族后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

★★★阅读:科举制的兴衰

开创于隋。完善于唐朝。发展改革于北宋,北宋初期发展,中期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革。僵化于明清,形式上僵化——八股取士,内容上僵化——四书五经内命题。改造于戊戌变法,形式上改造——废八股,内容上改造——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结束于1905年

三、监察与谏议

1、简述监察与谏议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评价它?

监察制度:谏议制度:

①秦朝:①隋唐:

②汉代:②宋代:

③宋代:通判有监察地方的职责。③明清:

④明清:

2、解释“科道”

★★★易混点:谏议官员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却没有约束皇帝行为的权力。

1、如何认识:P12小字提到的:孙中山五权分立学说中的“弹劾及考试两权”?

2、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监察机构及职能愈来愈强化,而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制度却没有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

2、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

2.元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B.吏部C.门下省D.中书省

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4.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5.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征辟制D.剌史制

6.“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

A.科举制B.宗法制C.谏议制D.三省六部制

7.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8.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9.监察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②谏议制度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③宋代出现独立的谏议机构——谏院④三省六部制下负责监察的是门下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2)唐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唐朝宰相的权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1、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2、以增设丞相的方式,分割丞相的权力。(通过分权加强集权)

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加强。

3、原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4、三省同为宰相,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生活上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李时珍、曹雪芹、宋应星、蒲松龄等。

积极:

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它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消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君主专制的加强

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和谏议制度。孙中山从历史的发展中认识到谏议制度可以决策失误,监督官员的行为,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科举选官为统治阶级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统治。

(1)先由宰相等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

(2)唐太宗认为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宰相是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吏,必须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

三省机构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