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

小学音乐课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教案

1、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土地革命、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通过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河红色政权建立等内容的联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知识、建立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

3、理解八七会议确立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是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通过学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培养学生对从我国国情出发,将马列主义的普通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通过教师对创建红军、建立根据地及土地革命三者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将革命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探索——从城市转入农村。

难点:毛泽东向农村进军的原因;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及其军阀割据的区别

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这些起义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八七会议在理论上纠正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标志党革命重心开始转移。毛泽东、朱德创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其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实践上实现革命重心的转移。根据地进行的土地革命,在农村建立了革命政权,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革命战争。随着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

导入新课:提问导入新课

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惨遭失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旧军并行南北呼应,全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包围之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遭受极大摧残,但很快痛定思痛,逆境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板书本节课题)

一、“南昌起义”:1.补充材料由学生根据材料回答起义的历史背景:南京政府“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革命处于低潮。

2.起义经过一学生自学掌握爆发的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起义军原定计划是主动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行北伐。但在南下途中,遭敌人优势兵力围堵,损失严重。Www.JaB88.COM

3.起义意义—是本目的重点。要讲明两层意思:第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反映了中国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一特点,说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不畏残暴的敌人,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第二,这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队诞生的光荣节日。这一点,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课文,从中了解作为领导南昌起义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和作为起义领导人贺龙等,他们当时的行动完全是在党的正确意见指导下进行的。南昌起义阶段,主要是解决了一个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问题。

4、引导学生分析南昌起义失败的原因

二、井冈山会师

第一,关于“八七”会议,学生自学了解会议召开的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

教师指出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这些决策、决定,为全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极大地鼓舞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标志我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乡村。

第二,关于秋收起义,学生自学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义经过。

为了加深对秋收起义的作用的理解补充材料

3、井冈山会师的时间、领导人、内容、意义

为了加深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教师补充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工农武装割据”和军阀割据的不同:

三.苏维埃政权(红色政权)的建立

1、对于“红色政权”概念的理解,广义讲泛指革命政权,这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在各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临时的中央政权。

2、根据地的发展:学生自学完成

3、军事斗争:反围剿的方针、方法、意义学生自学完成

4、红色政权建立

学生自学完成建立的时间、地点、主要领导人。名称。

教师补充说明政权的性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一切劳苦大众。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这样,在国民政府反动统治下的中国,经过共产党人的艰苦斗争,出现了一个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国今后发展方向的红色政权,她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所在。

最后,教师可将全课内容做一小结:为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必须进行武装斗争。进行武装斗争,就要有人民自己的军队,人民军队要能站住脚跟,必须有革命根据地,而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人民军队的壮大,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正是土地革命把广大农民从几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下解放出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向反动派夺取全国政权斗争的胜利。这红色政权如同燎原的星火,最终将反动政权埋葬。

附:本课参考书目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第一部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横排本)

2、田子渝、曾成贵的《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

3、王桧林的《中国现代史(上)》、《剑桥中华民国史》、

4、费正清的《伟大的中国革命》、

5、胡绳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6、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

相关知识

美国的建立教案


美国的建立

1、英属北美第一个殖民地;2、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特别是北美经济发展的主流、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启蒙思想传播及启蒙思想家、导火线);3、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和主要事件(建立大陆军及其总司令、《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和发表的时间意义、萨拉托加大捷的时间意义、战争结束的标志、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时间);4、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和评价;5、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的时间和第一任总统;6、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一、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
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①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
②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并有大批移民移居北美。
2、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政治经济状况
①经济发展: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存在许多落后的经济成分;
B、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
②统治模式:依照英国政体建立,每个殖民地都有自己的总督和议会;总督代表英国对殖民地进行统治。
3、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①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
③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4、启蒙思想传播,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日趋增强——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如富兰克林和杰斐逊
5、英国竭力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
①目的:希望北美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的商品市场,并要从殖民地搜括更多的财富;
②后果:殖民地人民和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7、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
①地点:费城
②内容:共同商讨对付英国的办法
二、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2、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①1775年,会议决定把汇集到波士顿附近的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②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
3、战争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①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②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③法国等国公开帮助美国对英国作战。
4、战争结束:1781年约克镇战役——陷入美法军队包围的北美英军主力投降
5、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1787年美国宪法
①内容:A、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大权,巩固了国家政权;
B、根据三权分立学说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执掌。
②评价:A、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B、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2、联邦政府成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
四、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1、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3、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北美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1、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但这两个文件在国家、人民的权利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试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①差异: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关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的职责与权利,但却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国的《人权宣言》详细阐述了天赋人权等道理,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却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
②原因:美国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防止危害资产阶级利益,故突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为了自身的利益,不给印第安人和黑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种族歧视明显,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国掌权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切身利益,在制订法律时各自选用启蒙思想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2、对《1787年宪法》认识
1787年《美国宪法》既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又是对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此后又陆续附加了26条修正案,至今仍继续生效。《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但是严格的平衡制约机制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这是美国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键因素。
1787年制定的宪法没有关于保障人权的内容,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内容,对黑人、印第安人的歧视明显违背《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暴露了美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导入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国内外敌人不甘心失败,妄图颠覆新生的政权,形势十分严峻。为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例如,解放全国大陆领土,消灭残余敌人,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等等。党和政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讲解新课:

一、全国领土基本解放: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要讲明两点:

①建国之初的军事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祖国领土还有一些地方未获解放,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威胁人民政权。

②过程。在此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地图,阅读教材上的小字,了解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大致情况,以形象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过程。

2.西藏和平解放。这是本目重点。教师应具体介绍,强调其意义。

1949年底,解放军就开始了进驻西藏的准备工作。解放军的前哨部队到达了西康的甘孜。为了避免伤害民族感情,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京谈判,以期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2月,十四世达赖亲政。达赖亲政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组成西藏代表团到北京,同李维汉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5月23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抵达西藏。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它是中国*******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发展。至此,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实现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

二、抗美援朝:一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结合地图讲解,讲明目的和性质。

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为使其侵略行径合法化,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武装干涉朝鲜的非法决议,随后组成了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从8月下旬开始,美国飞机多次侵犯我国东北。9月,美军七万多人在朝鲜中部西海岸仁川登陆。10月,美国军队悍然越过三八线,侵占平壤。接着,向我国东北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进犯。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

10月1日,麦克阿瑟通过广播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五条件投降。当晚,金日成召见中国驻朝大使,希望中国尽快派兵援助。为了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和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请求以及祖国安全的需要,于10月上旬作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决定,组成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志愿军分别开始从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等地渡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2.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教师利用录像等手段形象教学。

抗美援朝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朝中军队五战五捷,共歼敌二十三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第二阶段,从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属于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美帝国主义在遭到朝中人民沉重打击后,被迫接受苏联政府于1951年6月提出的关于停战谈判的建议。从1951年7月开始,双方举行停战谈判,由于美国缺乏谈判的诚意,企图以军事压力使朝中方面屈服,谈判时断时续,停停打打。美国动员他的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将近二分之一的海军,投入到朝鲜战场,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但都被朝中军队所粉碎。朝中军队密切配合,两年中又歼敌72万人。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结束。

3.在抗美援朝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由学生阅读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或组织学生演示,突出英雄形象,加深感性认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可从五方面分析:

第一,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

第四,使我国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各兵种的国防军,并取得了对美作战的经验。

第五,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国人民由于空前团结,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教师要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并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镇压##运动:一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镇压##的必要性。这是本目的重点,可补充材料和实例讲解,突出其必要性。

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以后,潜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还相当大。据统计,仅西南地区就有土匪百万人,特务八万多人。还有一些坚持反动立场的反动党团骨于、恶霸分子以及反动会道门头子。这些##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从事各种破坏和捣乱。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制造谣言,刺探情报,破坏工矿生产和交通运输,残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甚至组织武装暴乱。大量的事实说明,镇压##分子的破坏活动,已成为当时全党全国人民一项十分迫切的政治任务。

2.镇压##的伟大胜利。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活动的指示》。大规模的镇压##运动从1950年12月开始。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条例》,使运动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次运动打击的重点对象、运动的政策和运动的伟大成果。

3.镇压##运动的意义。补充材料讲解。

第一,运动中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分子七十多万人,关押和管制一百多万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复辟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运动纯洁和巩固了全国各级人民政权,保证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积极性,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安定了社会秩序,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四、土地改革运动:一目是本课又一重点,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联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进行讲解。

在旧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占乡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据着农村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广大贫雇农和大多数中农终年辛劳,却得不到温饱。这是中华民族被压迫、被侵略、陷于穷困落后的根源,是我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得以巩固,农村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不能实现。所以,为巩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给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必须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解放战争中,我国已对总人口约1.6亿的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拥有3.1亿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革,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必须完成对这些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

2.土地改革的简况。讲解时突出成果。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从当年冬天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这次土地改革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这是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不同的地方。

3.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由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第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小结全课:

由学生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进行的斗争,阐述其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方案一

方案二

一、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二、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953年

2.司令员——彭德怀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胜利——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三、镇压##

1.背景

2.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土地改革

1.开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有利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原因:①周王室的衰落,诸侯的逐渐强大。②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周王失去共主地位。③战国时,诸侯竞争,各国变法,新兴地主夺权。
表现: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2、秦实现大统一
条件:客观: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民心所向。主观:商鞅变法;赢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前221年;人物:。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帝国的大帝国,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确立了权力的层次。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特点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主要解决的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指导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基本前提:国家的大统一局面形成。
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措施: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颁布秦律:指导思想:轻罪重刑。特点:细密、严苛。实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特点: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⑤开凿灵渠;等等。

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提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哪些任务?”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度的制定

教师运用指导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过渡时期的实质及提出总路线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2、过渡时期的时间,从我国的实践情况看,大致用了7年。其中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总路线规定的任务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的统一,说明了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4、利用教材上楷体字段及图表中提供的数字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5、联系建国以后土改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确土改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体手工业的状况同个体农民基本一样,为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在一五计划中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6、联系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调整的内容,使学生敏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必须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7、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全国人民积极参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语工业化开始起步。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采用阅读法、讨论法和谈话法,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反映这一历史时代的影响资料,通过回答、讨论等方式,弄清有关三大改造的一些问题。

----学生活动1

[教师总结]: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原则、道路和方法。

2、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的形式。

3、赎买政策

4、结合教材第105页图表,说明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5、三大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管理过于单一,分配上有平均主义;对一些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的个体经济进行了公私合营,对一些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恰当,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对一些商业网点撤并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今天的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纠正当年的这些错误,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滞后和超越都会影响生产力发展。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结合多媒体软件,由学生自己阅读、归纳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学生活动1

四、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教师总结]:这部宪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制;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个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举国一值得欢迎和拥护。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是中国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到1952年,经历三大运动和三年恢复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从1953年开始进行的“一化三改”是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党领导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从此,中国进入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1、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使其掌握以下问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走合作化道路?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五计划在国民经济比列上存在什么问题?

1、本节内容难点较多,如为何要进行三大改造,采取何种措施,结果如何,这一类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队难点问题,教师分析讲解,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应到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材料,分析理解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事件中,为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C土地改革运动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度

1、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一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6年)

四、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1953-1957年)

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