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复习


1、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一、选择题: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
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④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选C。主要考查商朝政治的特点。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说法有些绝对化,可排除。因为稳固统治可以有多种手段,依附神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
尊彝”铭文(图2)。(“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
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选A。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3.《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选B。“周辙东,王纲堕”指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后,王室威望低落,纲纪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诸侯们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从此变得纷乱不堪。
所以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4.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
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选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的结果。符合这一原理的只有B.
5.《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
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选C。“鼎”作为一种礼器在西周时期是王位和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意在向周王室发出挑战,企图夺取王位,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受到破坏,王权衰微。
6.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选D。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
7.读右图,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秦朝疆域图
:选D。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确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D项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是指夏朝的建立。
8.《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
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采取
A.皇帝制度B.郡县制C.统一度量衡D.世袭制
: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吸取周灭的历史教训,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9.(2010浙江元济高中高三模拟)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
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以下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相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设置处理国政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选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0.唐朝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
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选B。结合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分析可得。
11.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①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选A。两汉的“七国之乱”是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叛乱平定后,通过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唐朝没有。
12.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
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A.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
C.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
D.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
:选D。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宋代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目的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13.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
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选D。雍正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康熙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14.权力的高度集中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这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君权与相权矛盾重重②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②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④是造成官僚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选D。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要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两方面、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考虑。
15.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A.记录片B.《明史》记载
C.民间传说D.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选D。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是第一手材料——历史遗物、遗迹。
1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又当过和尚,即位后且残杀功臣,其长相
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下图),对此表述恰当的是
A.图①符合朱元璋真相B.图②符合朱元璋真相
C.图①图②都毫无史学价值D.真相有待科学考证
:选D。对历史人物的判断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宫廷版的画像自然是慈眉善目;由于朱元璋从出身草莽到为强化皇权残杀功臣,民间也有丑化其的因素。
17.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选C。明初废丞相,六部皇帝听命于皇帝,各个衙门分工不同,管理较细,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牵制,但是正时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18.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②大运河③十三行④票号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选A。①②③是秦、隋、清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兴建。④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9.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选D。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四朝中央机构设置情况。
20.到清末为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两种主要形式是
A、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B、皇帝制和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和皇帝制D、分封制和郡县制
:选A。秦以前的政体大体是分封制;秦之后是中央集权制。

二、材料解析题:
21.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二十六年”指哪一年?(1分)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二: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注:“石”为粮食重量单位,品级高的官员俸禄高,汉代俸禄折算成粮食。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2)请将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三中“以卑临尊”的含义。(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材料四: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3)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2分)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3分)

解析:本题以有关不同时代地方制度的材料创设情境,考察各朝代的地方行政或区划制度:秦朝郡县制、西汉的刺史制度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第(1)问的材料很容易理解,纪年的转换掌握方法就很容易,就是246-26+1=221。关于李斯主张郡县制的理由,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解答。第(2)问解释“以卑临尊”在材料二中能直接找出答案,“秩卑”的积极作用材料三也能找到答案。第(3)问原则的解答可结合材料的出处,原因在材料可找到。第(4)问在总结上述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公元前221年。(1分)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1分)郡县制有利于集权。(1分)
(2)“以卑临尊”指用六百石监察二千石。(1分)秩卑的官员积极性高;(1分)便于控制。(1分)
(3)犬牙相入。(2分)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1分);加强中央集权。(1分)
(4)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级管理(地方行政区划)(1分);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多渠道控制;(1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分)

22.1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帝

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4分)
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2分)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教材的重点知识。四问都可以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4分)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2分)
(4)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2分)
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2分)

扩展阅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整体设想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学难点:结合夏、商、西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结合秦朝以来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高考预测

重要考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和中央官制的创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从汉到元地方体制和中央机构演变的史实及其规律影响;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的原因和影响,清朝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命题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着眼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背景、特征和影响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评价;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世界历史的相关问题,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相比较联系。

教法建议

理解概念:重视指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掌握线索:指导学生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比较联系:纵横联系,特别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系,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课时安排

新授共4课时:第1课,1课时;第2课,1课时;第3课,1课时;第4课,1课时。

单元总结测试2课时,讲评1课时。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知识与能力:

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对西周的影响、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分析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让学生学会类比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

1课时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功臣

内容: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影响:扩大了周朝疆域

分封制体现了森严了等级,维护这种等级制度,仅仅靠得是国家暴力机构吗?如果不是,还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影响:保证了贵族政治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3.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楚庄王问鼎说明了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战国末[秦])

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小结:

春秋战国(衰落)

夏商(形成、发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点:有专制色彩;宗族血缘关系为主要维系手段,形成家国一体形式。

1、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2、《史记》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教学操作体现了教学设计,但时间把握不太好(留下了一些尾巴)。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发挥较好。理论分析到位,学生掌握较好。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一)中外历史整体框架

(二)古代中国的概况: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3、重要朝代:

4、朝代特点: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西周分封制

谁封:

封谁:

为何封:

封的作用:

最后结局:

2、西周宗法制

(1)何谓大宗?

(2)何谓小宗?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怎样?

(4)为了维护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什么制度?

(5)宗法制的确立对于西周统治有何作用?

3、三公九卿制

名称职责关系

4、郡县制

郡:

县:

乡:

里:

5、郡国并行制

原因:

结果:

6、推恩令

原因:

结果:

7、三省六部制

唐朝前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上,说说它们的情况?

8、宋分相权制

行政归,办公机构为

中央机构军政归,拥有之权,统兵权归

财政归(、、)长官(又称

废除了由的制度

州郡长官由出任

地方机构之下设置,有之权。

各州郡的,除自留外,其余运往或其他

指定地点,由掌握。

9、丞相

确立于:

废除于:

存在时间:

10、军机处

设立时间:

设立目的:

军机大臣职权:

军机处的特点: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说说分封制的来龙去脉?

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受封者是王族、功臣和先代(商代)贵族,是为诸侯,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作用是初期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王权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分封制逐渐崩溃。

战国时秦国:废分封。

西汉: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2、说说郡县制的历史?

战国时秦国:行县制

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3、秦朝中央机构设置哪些官职?他们各负责什么事务?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是为三公诸卿制。

4、隋唐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罚,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是为三省六部制。

5、北宋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以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6、明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怎样?这些机构各负责什么事务?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首辅实际上就是宰相。

7、清朝前期中央机构的演变情况怎样?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保留着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从中央到地方都直接惟皇命是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取消。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

1、西周分封制的受封主体是

A、殷商降族B、功臣C、先代(商代)贵族D、同姓亲族

2、关于西周分封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嫡长子继承制度B、大宗、小宗制度

C、礼乐制度D、世卿世禄制度

4、在西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的哪种关系是不存在的?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

C、平等关系D、相对的关系

5、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8排64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6排,大夫4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64人在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

6、(2006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7、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周王嫡长子B、周王嫡次子C、周王庶长子D、周王庶次子

8、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百世不迁之宗”,它指的是

A、大宗的长子B、大宗的庶子C、小宗的长子D、小宗的次子

9、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

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C、是一种等级制度D、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10、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

11、(2006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12、“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力主推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实行郡县制

1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4、秦朝时,位高的丞相和权重的御史大夫相互之间的主要关系是

A、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B、御史大夫对丞相负责

C、两者紧密合作D、两者相互牵制

15、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

C、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

16、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120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主要是因为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36部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7、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的文字

C.统一货币D.统一度、量、衡

18、“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的是

A.皇权至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

B.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皇权排斥相权D.中朝成为决策机构

19、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0、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监察制度D.统一货币

2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下列关于秦朝郡守县令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地方行政长官B、由皇帝直接任免

C、可在辖区内铸造钱币D、是皇帝加强对全国控制的工具

23、(2006天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度D、颁布推恩令

24、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

2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26、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

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

27、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28、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下列哪一说法符合贾谊这一主张()

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B.汉初分封同姓诸侯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D.汉武帝设立中朝

2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运行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30、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出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招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

32、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D、宋初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

3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C、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4、(20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35、宋朝的“计相”总管

A、行政B、军政C、财政D、监察

36、北宋统治者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主要是为了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集团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37、宋朝时,宰相的办公机构是

A、中书门下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

38、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

39、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积极作用的是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40、我国封建社会丞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朝代分别是

A、春秋、元朝B、秦朝、清朝C、西汉、清朝D、秦朝、明朝

41、没有大大削弱相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宋太祖D、明太祖

42、下列措施不能起到削弱相权作用的是

A、汉朝设立“中朝”机构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元朝设中书省D、明代废除丞相

43、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C、宰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4、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45、(2006广东)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1)参知政事的设置(2)丞相制度的废除(3)军机处的设立(4)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1)(2)(3)(4)B、(4)(2)(3)(1)

C、(2)(4)(1)(3)D、(4)(1)(2)(3)

46、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47、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越来越任人唯亲D、专制主义皇权不断空前强化

48、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制的建立D、军机处的设置

49、“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教学目标:

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法指导:

复习时,要求学生必须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扩展到对各类制度的沿革的了解。对不同的制度进行适当的比较,同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展望:

1、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利弊概括和总结。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其与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联系,并与热点问题结合,加强认识和理解。

★知识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体)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属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政治体制,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和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②加强思想控制;③变更中央机构;④注意选拔官吏;⑤加强地方控制。

5、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所决定;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王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中央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④文化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③不断加强思想控制

8、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因此,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分析和探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保证政治制度的举措,是扩大统治基础的手段,历代统治者对此皆为关注。纵观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从家世、财产发展到德才,形式日益严密,标准也渐趋公平、客观。

制度朝代内容评价

军功制秦国按军功受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察举制两汉西汉:以德才为标准

东汉:以门第望族为标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

科举制隋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积极作用:①扩大官吏来源,巩固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素质;③加强中央集权;④促进文学繁荣。

消极作用:①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造成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②八股取士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③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八股取士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实行糊名法

明朝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文体有严格的规定,称“八股文”(八股取士)

三、中央官制

1、历代中央官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各项行政事务。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机构,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政令。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北宋: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宗教事务。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

清朝:清朝入关以后,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后者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四、古代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官员;

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中央设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

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有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和平民。

五、主要兵制

1、府兵制:源于西魏的鲜卑族,实行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实行军民异籍;隋朝沿用,实行军民同籍,兵农合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府兵数量,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军队,但易形成军阀,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3、保甲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4、猛安谋克制: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作为社会基本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八旗制度: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六、地方行政制度

①分封制。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诸侯权利和地位可以世袭。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过分封制,但很快形成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②郡县制。商鞅变法,在地方废分封,行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行省制。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5分,共60分)

1.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4.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A.王-卿-诸侯-士B.王-诸侯-卿大夫-士

C.王-诸侯-士-大夫D.王-大夫-士-卿

5.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B.C.D.

7.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9.《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10.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

镇守疆土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A.B.C.D.

1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1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诸侯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1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

A.制定律例B.推行郡县制C.强化中央机构D.统一文字

14.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政制”指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15.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B.C.D.

16.秦朝时期,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执掌群臣奏章 管理军事 下达皇帝诏令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A.B.C.D.

17.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8.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按官职大小排列应是三公、九卿、郡守

D.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府、县三级

1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20.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世卿世禄制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B.C.D.

21.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2.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2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有: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2)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3)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4)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1)(2)(3)(4)B.(2)(3)(4)

C.(1)(3)(4)D.(1)(2)(3)

2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25.《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实行()

A.郡县制B.三省制C.行省制D.三司

26.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27.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A.中央机构的设置上 B.地方制度上C.皇帝权力上D.根本目的上

28.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A.B.C.D.

29.图2和图3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图2

图3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

30.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31.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32.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体制上的重大变革是

A.以中书省总政务B.罢中书省和丞相,政事分隶六部

C.废行省,分设三司D.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33.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3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的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巩固皇权

3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36.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37.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1)秦设御史大夫 (2)唐设三省六部 (3)北宋设参知政事 (4)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1)(2) B.(1)(3) C.(2)(3) D.(2)(4)

38.明朝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确立三省六部制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增设军机处

A.B.C.D.

39.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40.“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计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

(1)明清两朝皇帝是怎样处理国家政事的?(6分)

(2)明朝的殿阁大学士与清朝的军机大臣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3)明清这种政事处理方式有哪些突出的危害?(8分)

42.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依照秦朝官制,丞相一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4分)

(3)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廷尉又是什么官职?(2分)

(4)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2分)

(5)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2分)

(6)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2分)

(7)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4分)

(8)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2分)

(9)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4分)

参考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5分,共60分)

1-5:ADABB6-10:CBCCB11-15:BBBDD

16-20:ADCDC21-25:BBAAC26-30:DBCAB

31-35:ABAAB36-40:BCBB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计40分)

41.(1)明清皇帝都是亲自处理军国大事,内阁和军机处没有固定的职权,没有下属机构,只是起到顾问作用。(6分)

(2)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都充当皇帝的侍从顾问,协助皇帝草拟圣旨,并传达给有关部门执行,不能参与决策。(4)

(3)明清皇帝独断军国大政,形成绝对君主专制,国家安危和人民的祸福,完全寄托在皇帝一个人身上。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使中华民族多灾多难。(8)

42.(1)协助皇帝,助理万机;(2)

(2)a.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b.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C.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4)(任意2点即可)

(3)a.主管军事;b.主管司法。(2)

(4)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2)

(5)a.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

(6)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2)

(7)唐太宗认为应由宰相协助管理全国事务,这样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4)

(8)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事务;(2)

(9)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