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小学美术课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知能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⒈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⑴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⒉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⑵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⑶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⒊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⑴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权重控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其中C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
[思维点悟]
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历史现象,要通过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其行为政策的本质。皇帝制作为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制度,保持其稳定是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点悟]
2.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答题。
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
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维点悟]
3.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的历史环境,是解本题的题点。把一种历史现象放到其发生时具体环境中去评价,才能对这种现象达到正确的认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答案:(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两对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明朝时,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悟]
4.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概括出论点。

1.史书上说“汉承秦制”。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
A.宰相制度B.郡县制度C.皇帝制度D.选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5.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B.高度中央集权
C.发展稳定,一成不变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1.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13.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6.“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
18.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解此题要从中国古代整个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时被废除,郡县制后来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晋南北朝时选官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取消。
2.D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开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郡县制度不存在因果关系。
3.B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看出,唐朝将秦朝的相权分散了,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4.D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调整的目的就是强化皇权。
5.B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②亦排除。
6.A注意题干中“最深远的影响”。“行省”简称“省”。我们今天国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称为“省”。
7.D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排除①。新课标第一网
8.C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中发展,C项显然是错误的。
9.A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0.B此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遗漏,仔细观察地图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国,应该选B。
11.A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到封建社会,C项是错误的。西周分封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但西汉封国制是自上而下解决的,D项是错误的。A与B项都正确,但A、B项较,A包含B。
12.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就改变了汉代宰相权力相对集中的现象。
13.D此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在历史上比较多,这个制度开创了中央集权下的中央管理体制。但它没有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封建集权下的中央政令主要来源于皇帝。
14.B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之下设六部。
15.B抓住“欲息天下之兵”进行解答。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后来统治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6.A结合引文,回忆所学知识,宋代收权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提高地方办事效率。
17.B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显然与A、D两项职能、性质不符,不可能存在继承关系,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B项的职能与行省制相似,存在继承关系。
18.D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进行解答。
19.(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相关知识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玺”。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

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三省六部

1)、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C.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中央制度

1)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

答案: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主干知识: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 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搜集而来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主干知识: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创设情景: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初,隋文帝废郡县,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结合历史纵横分析为何唐宋会有这种区别,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识: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

4.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呢?

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课堂感悟: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新课小结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教学后感:本节课内容知识点比较繁多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太高,有必要通过一些课后活动的开展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学习延伸: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答案](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2、通过课前收集的家乡行政单位称呼的演变,和课后所查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写一篇相关内容的小论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1.知识与能力:
⑴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
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课:

参考答案:(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

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预期效果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思考问题,讨论发言。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设问: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你认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阅读课本,思考问题。了解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藩镇割据”“行省制”等概念。
4.小结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懂得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
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下面的三个问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1.在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如下表所示:
朝代中央地方
行政机构职权意义行政机构职权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3.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例题]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
[答案]B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玺”。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
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三省六部
1)、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C.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中央制度
1)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
答案: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主干知识: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 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搜集而来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主干知识: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创设情景: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初,隋文帝废郡县,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结合历史纵横分析为何唐宋会有这种区别,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识: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
4.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呢?
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课堂感悟: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新课小结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教学后感:本节课内容知识点比较繁多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太高,有必要通过一些课后活动的开展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把握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和膨胀。汉到元,正是这一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都是为了中央更方便控制地方,其实也是为了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发展过程,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预期效果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思考问题,讨论发言。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设问: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你认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阅读课本,思考问题。了解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藩镇割据”“行省制”等概念。
4.小结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懂得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
[背景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选
……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开国为帝时,建德二年,恰逢三个宰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此刻旧宰相既已全体去职,一时找不到副署人,该项敕旨,即无法行下。宋太祖乃召集群臣会商办法,当时有人献议说:“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经宰相副署,此在甘露事变时,当时前宰相已死,皇帝临时封派宰相,即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者盖印,今可仿此方式办理。”同时即有人反对,谓“唐代甘露事变,虽曾用此方式,但为乱时变通权宜办法。今大宋升平,不应采此方式。”如是再四商讨,是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行下。当时宋都开封,开封府尹即等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之南京市长,恰巧当时开封府尹是赵匡义,由喜宋太祖的嫡亲胞弟,后来即为宋太宗;这才算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
……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会议。唐代则把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须常川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唐分官阶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处元老,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责任官吏。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
……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在中书省中除中书令为正长官外,设有副长官“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之下又有“中书舍人”,员额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官位并不高,而他们却有拟撰诏之权。遇中书发布命令,多由他们拟撰。……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操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并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意即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此项涂归封驳之权则属诸门下省。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课改沙龙
本教学设计围绕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来,着重探究了“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在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总体把握的能力。
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下面的三个问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1.在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如下表所示:
朝代中央地方
行政机构职权意义行政机构职权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3.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