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变阻器》导学案分析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04

《变阻器》导学案分析。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阻器》导学案分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变阻器》导学案分析

教材
分析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所以学生应重视实验,从实验获得规律,并从实验解决难点
教学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来改变电流;

理解变阻器的原理、符号及作用方法,会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正确使用变阻器,并能根据电流变化的要求连接和调节滑动变阻器;

了解变阻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连续改变电流的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通过对连续改变电流仪器的自主创造设计,感知创造设计的一般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变阻器的设计过程,体验发明创造的科学情趣;

培养使用电学器材的技能和良好习惯,在实验中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建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点
重点: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

教学
难点
难点:正确使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正确分析电路图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媒体运用
教师用器具:康铜丝、长木板、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箱、电位器及其结构示意图。电子课件,数影仪

学生用器具:电源、削制好的铅笔芯、开关、电流表、灯泡、变阻器

教学时间
9.19.18529.29.17149.39.181
预设过程(应包括课程导入、预习自学、展示交流、当堂练习检测等)
个人修改
一、新课导入

师: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用一根康铜丝与小灯泡串联,两次实验接入的长度不等,两种情况下灯泡一明一暗。如果还给你这根电阻丝,其接入电路的一端用夹线钳夹住,另一端在这跟电阻丝上逐渐移动,且使得两夹线钳之间所夹电阻丝的长度变大,猜想一下,你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呢?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实验: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发生连续变化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并提醒学生要让夹线钳与铅笔芯要充分接触,同时又可以顺利移动。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否对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变小进行推理解释?

师:在本实验中,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了电流,因此像这里的铅笔芯就可以看成是一个简易的变阻器。但这样的变阻器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同学们能否对这样一个变阻器的雏形通过你们的创造性的改进设计,制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既实用又耐用的实验仪器呢?

2、引导学生进行改进设计,通过改进设计的过程,能逐渐建立对变阻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感性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提问:我们今后要经常利用变阻器来进行实验,如果每次都拿这样的铅笔来充当变阻器,你觉得可能会存在哪些不足?

教师将学生讨论结果可以归纳为:主要存在的不足有铅笔芯太脆,容易折断;铅笔芯容易磨损,因此不实用也不耐用。

提问:要克服以上不足,你能否根据前面学习所接触到的电阻丝,选择一种不易断不易磨损的类型?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设计:

教师取出一根与铅笔芯等长的康铜丝,替代刚才的铅笔芯进行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与刚才实验效果的不同。

提问:你认为老师刚才实验中的这根金属丝是否起到了变阻器的作用?你觉得这根金属丝与铅笔芯在电阻发生变化时引起电流变化的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与思考:同学们都能发现,夹线钳移动相同的距离,使用康铜丝引起电流的变化较小,为了能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化范围较大,你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汇总。

师:主要有以下方法,选择导电性相对于康铜丝更弱的金属丝,或是选择更长的康铜丝,或者横截面积更小的康铜丝。在上述方法中,更换材料往往引起电阻的变化非常大,可以适用于需要大范围改变电阻的电路,们今后的实验所需要的变阻器一般仅仅在几欧到几十欧之间变化。因此,我们再从长度和横截面积上可以做进一步改进设计。

提问:你认为是增加长度和减小横截面积这两种思路,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作出解释。

师:横截面积过小金属丝容易折断,因此,增加康铜丝长度来设计变阻器是最佳选择。

教师继续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设计:

教师取出一根安装在木板上长1m的康铜丝,替换学生实验中的铅笔芯,逐渐增加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观察电流和灯泡亮度的变化,与原学生实验进行对比。

提问:用更长的金属丝是否已经解决了电流变化范围较小的问题?你觉得如果用这样的变阻器作为同学今后实验用的变阻器,是否有不方便的地方?

提问:同学们很容易看出,这个变阻器太长了,不方便实验操作。你能想到怎样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呢?

师:在生活中,人们对于很长的线总是将它们绕起来,方便取放。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可以借用这样的思维方法,来设计制作变阻器。

提问:我们可以将金属丝缠绕在一个圆柱体上,请同学们先从材料的角度思考,能否选用金属圆柱体?用实心圆柱体好还是空心圆柱体好?

教师演示,第一次将金属丝较为分散地丝缠绕在瓷筒上,第二次较密地(但一圈与另一圈不接触)缠绕在瓷筒上,让学生比较这两种缠绕哪种效率更高?然后将此器材替代铅笔芯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

师:许多同学肯定会想到,让线圈绕得更紧密一些不是更好吗?下面我们将电阻丝紧密缠绕在一起,继续实验研究。

教师演示,让学生观察,对比与前面实验现象的不同。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组相互讨论,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哪里?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一圈与另一圈电阻丝直接相连在一起,电阻大大变小,引起的电流变化变小。如果仍然让金属丝紧密缠绕,又不能让一圈与另一圈之间直接导通,如何让两圈金属丝之间不直接导通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取出一根等长的,事先喷过绝缘漆的康铜丝,然后替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与前面实验的不同。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为什么此时电路中没有电流呢?原来夹线钳无法接触到电阻丝形成通路。为了使夹线钳接触到内部的电阻丝,我们必须去除掉需要让夹线钳接触部位的绝缘漆。

教师用砂皮纸擦除掉外围的绝缘漆,然后进行实验。

师:至此,一个实用耐用的变阻器就设计出来了,那么实验室的变阻器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取出实验桌内的滑动变阻器,观察其构造,了解变阻器铭牌含义。

教师讲解变阻器构造,作变阻器符号,认识变阻器结构示意图。

1、学生实验,研究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汇报,教师进行实验小结:

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
滑片P自右向左移动时电路中的变化情况
电阻变化
电流变化
A、C
变小
变大
B、C
变大
变小
A、B
不变
不变
C、D
不变
不变
总结:要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接线的方法是:一上一下.

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当连接上面两个接线柱时,滑动变阻器上面的金属棒接入电路,相当于导线;当连接下面两个接线柱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全部接入电路中,变阻器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要使滑动变阻器阻值发生变化,正确的连接方法是:一上一下。

总结规律:⑴要联入电路;⑵接线柱要“一一”。

能连接CD或AB接线柱吗?为什么?
⑴连接CD电阻⑵连接AB电阻,
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不同,闭合开关在电路中电流大小不同,电阻最大时,电流————,电阻最小时电流————.电学实验为了闭合开关时防止电流的过大而烧坏元件,要求滑动变阻器在闭合开要———————。
反馈练习
1.如图5所示是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若把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要求滑片P向右滑动时,能使连入电路的电阻减小,则A、B、C、D四个接线柱应该接()A.BCB.ACC.ADD.AB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图5
2.如图10,滑动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使用时只需接入其中2个,因此有几种接法,在这些接法中,不能改变电阻大小并且可能损坏仪器的接法是:()
A.接A和DB.接B和C
C.接A和BD.接C和D
3.如图1所示,当滑动变阻器向右移动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是变________.
教学设计

在此处可加入一个多媒体的展示舞台灯光的变化

增加实验表格让学生有目的性学习
板书
设计
一变阻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二变阻器的符号:电路图符号和结构简图
三变阻器的连接方式
四变阻器的使用规则
教学后记或反思(主要记录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模仿科学家的探究途径,体验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精选阅读

初三物理变阻器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三物理变阻器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4节变阻器
一、创设情景
选取一根自动铅笔芯,照图1连接电路。使铅笔芯一端的夹子固定,移动另一端的夹子,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小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二、探究新知
1、变阻器
任务一:认识滑动变阻器
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就可以改变电流。那么,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呢?
1、。2、。3、。比较而言,简单易行。
学生尝试:连接电路,在金属丝上滑动,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电阻的大小,从而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长导线使用起来不方便,如何改进?
(1)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有:。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4)铭牌:、。
(5)滑动变阻器的示意图和电路图:、。
任务二:会正确连入电路并会正确使用
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①电阻丝什么位置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②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③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图2
依据图2,连接电路,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1)滑动变阻器应在电路中。
(2)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应来连接。
(3)使用前,滑片。
2、变阻器的应用
(1)电位器

(2)自动测定油量装置,如图3所示,试分析它的工作过程。

3、电阻箱
如图4所示,观察电阻箱的外观、铭牌、旋钮、标度值、接线柱。
(1)变阻箱能,不能连续的改变电阻。
(2)变阻箱的阻值范围:
(3)变阻箱的原理:
三、自我诊断
1、对滑动变阻器的探究进行小结,得到滑动变阻器的所有接法如图5所示。不正确的接法是____、_____。由此可见,正确的接法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两个接线柱应选择“一上一下”,交叉使用。______与______的效果一样,滑片P向右滑动阻值变_______;_______与_______的效果一样,滑片P向右滑动阻值变_______。_____、___两接线柱相当于一个接线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变阻器配套练习
1.小阳要自制滑动变阻器,老师向她提供了右表所示的几种材料及相关数据,她应选取________材料做电阻丝,因为在相同条件下,这种材料的电阻值________(“较大”或“较小”)。
2.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_______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___,有一只滑动变阻器标有“1.5A50”,其中“1.5A”的含义是_______,“50”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3.调节收音机和电视机音量大小的电位器,是靠改变电阻丝的_______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___,以达到控制音量目的。
4.如图6所示的滑动变阻器中,AB段电阻为20,AP段电阻为12,PB段电阻为8,那么:
(1)当用A、B接线柱时,接入电阻是_______。
(2)当用A、D接线柱时,接入电阻是_______。
(3)当用D、B接线柱时,接入电阻是_______。
5.如图7所示,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滑动时,电压表示数_______,电流表示数_______。
6.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加在电阻丝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B.电阻丝的横截面积发生变化
C.通过变阻器的电流发生变化D.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发生变化
7.当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图8中的哪一种连接方法可使变阻器连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增大()
图8
8.如图9所示,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滑动时,则()
A.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都增大
B.电阻表、电压表的示数都减小
C.电流表的示数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增大
D.电流表的示数增大,电压表的示数减小
9.如图所示,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小灯泡发光强弱,其中错误连接的是()
10.如图10所示的电路,如果滑片P向右端移动,两表的示数将()
A.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B.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小
C.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不变
D.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
11.在图11所示电路中,开关S闭合后,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最下端,会发生的现象是()
A.烧坏灯和电流表
B.烧坏电流表和电源
C.灯变亮
D.灯与电流表,电压表全烧坏
12.如图12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V1和V2的示数将()
A.V1增大,V2增大
B.V1增大,V2减小
C.V1减小,V2增大
D.V1减小,V2减小
13.根据图13(甲)所示电路,连接图(乙)电路元件,要求电流表使用0~0.6A量程,电压表使用0-3V量程。图13
14.现有两盏电灯L1和L2,要求L1的亮度可调,灯L2的亮度保持不变,按要求将图14所示的元件连成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15.按照图15所示元件连接电路,要求两灯并联。变阻器控制干路的电流,电流表测灯L2的电流。
16.如图16所示是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的连接图,试指出该图中的错误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
中考实战演练
1.如图17所示,用铅笔芯做成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左端的铜环可以改变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当铜环从A向B端滑动时,电压表示数和小灯泡亮暗的变化情况是()
A.V示数变小,灯变亮B.V示数变大,灯变亮
C.V示数变小,灯变暗D.V示数变大,灯变暗
2.如图18电阻箱的读数为__________Ω
3.图19中电阻箱示数是Ω。

4.如图20所示的是插入式电阻箱的结构示意图。它的最大电阻值是________Ω,图中A、B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值是________Ω。
5.在“想想做做”中,小明同学用小刀把铅笔剖开,剥出铅笔芯,照如图21所示连接电路,灯泡发光。当他把a端铜线在铅笔芯上由a向b滑动的过程中,观察到灯泡的亮度逐渐变亮,对此实验现象,请你提出两个相关的物理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要求将图22中的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要求滑片P向左滑动时,连入电路的阻值减小)

7.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1)实验室中有一铭牌上标有“20Ω2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如图23所示.若要把它其中的两个接线柱连接到电路中去,共有种接法;“20Ω”指的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2A”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再给电源、小灯泡、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请在图24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电路,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灯泡变暗。

变阻器


课题变阻器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能将滑动变阻器的实物、构造、电路符号和结构示意图有机地联系起来.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3.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
重点难点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总电流大小的原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分析滑动变阻器是如何改变电路总电流大小的.
教材分析教材从设计调光台灯入手,对改变电路中电流的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进行猜想,并优化选择方案,提出改变接入电路的长度是引起电路电流连续变化的简化途径.让学生感知通过改变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实现控制电路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的方式,了解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具2B铅笔1枝(沿纵向削去一半木头)、电池盒(附干电池2节)、2.5伏小灯泡1只、电流表1只、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1个.
教学程序设计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
二教学过程

①在电路两端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怎样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②台灯和收音机是采用什么方法使其亮度和音量发生变化的?
③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④理论上改变导体电阻大小的方法有几种?其中最简便的方法是那种?
分别是改变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温度,选用不同材料
制成的导体.

(活动1)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变化
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
将导线N端固定在铅笔芯上,
将M端在铅笔芯上左右移动,
改变连入电路中导体(铅笔芯)
的长度,观察灯的亮度和电流表
示数的变化.NM
实验现象:当M端向左移动时,
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变大,灯泡越来越亮.
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铅笔芯易折断、接线不牢,阻值变化范围太小,灯泡的亮
度变化不明显.
③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改进方法:把电阻线绕在绝缘的磁管上,并使各匝线圈之间互相不接触,让触头P在线圈上滑动.滑片滑动时,改变了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达到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目的.引出物理中的变阻器,出示各类变阻器.

一、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通过移动滑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了解滑动变阻器
(1)构造:滑动变阻器由磁管、表面涂有绝缘层的电阻线、金属滑片P、金属杆和支架组成.电阻线是由同等条件下电阻较大的合金线组成,电阻线的表面涂有绝缘漆,所以制成的线圈各匝之间相互绝缘.为使滑片P跟电阻
线接触良好,线圈上接触滑片的地方,绝缘漆被刮去.为便于接线,将滑片套在金属棒上,金属棒两端安装有接线柱.
(2)结构示意图及电路符号:
结构示意图电路符号

(3)名牌上的标志及其表示的意义:
例“2A20Ω”
2A:表示该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2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20Ω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①滑动变阻器如何接入电路?
②四个接线柱可能的接法?(AB、AC、AD、BC、BD、CD)
③其中接法不正确的是那几种?为什么?
AB:相当于接入了定值电阻
CD:相当于接入了导线
④AC、AD、BC、BD四种接法中那些接法是等效的?
AC、AD接入电路时,电阻线AP(左)连入电路,P右移,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变大,电阻变大;P左移,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变小,电阻变小.
BC、BD接入电路时,电阻线
BP(右)连入电路,P右移,连入
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变小,电阻
变小;P左移,连入电路的电阻线
的长度变大,电阻变大.
⑤使用前应将滑片移至那一位置?为什么?
总结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1.滑动变阻器一般串联在电路中
2.四个接线柱“一上一下,关键看下”
3.使用前,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活动2)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有关接线柱接入电路中的M、N两点间,左右移动滑片,观察灯的亮度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并将观察到的情况填入课本P86的表格中.

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时有何特点?
②是否有一种可以表示出连入电路阻值大小的变阻器?
三、电阻箱:能显示连入电路的阻值大小,但不能连续改变连入电路的阻值.
读数:各旋钮对应指示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它们的和就是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

(反馈练习)
1.如图,要使滑片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变大,应接入电路的接线柱是:()
A、A和BB、B和CC、C和DD、D和A
2.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接入
电路的电阻线是____段,当
滑片P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
的电阻变____,电路中的电流
变____,灯泡变____.

改变导体的电阻
改变电阻

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四种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铅笔芯连入电路的长度在连续变化,连入电路的电阻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影响了灯泡的亮度.

学生分析讨论

观察课本P85滑动变阻器的实物图

认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并能将实物、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对应起来.

连接方式:串联
学生讨论

AC、AD等效
BC、BD等效

学生讨论总结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边实验边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入表中.

观察电阻箱
三、思考与作业物理学习评价




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数据的分析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1.1课题:平均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学习难点:对“权”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1996年的18年间,我国有13.5万学生留学美国,则这18年间平均每年留学美国的人数是________.
2.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10,12,15,21,40,20,20,25,16,30.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_________元.
二、自主学习:
1.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记为,读作“x拔”.
小明经过认真的观察,对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年龄总结如下:
年龄/岁1618212324262934
相应队员数12413121
计算该队的平均年龄如下:

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测试成绩
ABC
创新728567
综合知识507470
语言8845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weight),而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自学释疑:
1.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
班级1班2班3班4班
参考人数40424532
平均成绩80818279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

三、合作探究: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求两人的平均成绩个是多少?
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小关80757188
小兵76806890

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

寿命450550600650700
只数2010301525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达标测试: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次,3出现了x次,4出现了x次,5出现了x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列式表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环,b次打中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应聘者笔试面试实习
甲858390
乙808592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课后记:
20.1.1课题:平均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权平均数的理解。[来
2、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求加权平均数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般的:在求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出现次,出现次,…出现次(这里++…=n)那么着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是=。也叫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分别叫的权。
二、合作探究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t≤104
10<t≤206
20<t≤3014
30<t≤4013
40<t≤509
50<t≤604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分析:你知道上面是组中值吗?课本114页探究中有,你快看看吧!
(1)在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两端点数的数。
(2)各组的实际数据可以用组中值来代替,各组数据的频数可以看作这组数据的。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三、达标测试:
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年龄频数
28≤X<304
30≤X<323
32≤X<348
34≤X<367
36≤X<389
38≤X<4011
40≤X<422

课后记:
20.1.2课题: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学习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学习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
(1)什么是中位数?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2)什么是众数?如何确定?
合作探究:
任务二:
1、八年级(1)班45名同学的身高统计如下:
身高(m)1.501.551.601.651.701.751.801.85
人数2381212521
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组数据由6个3,8个11,1个12,1个21组成,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8B、11C、21D、1
任务三: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三、达标测试:
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97、96B.96、96.4C.96、97D.98、97
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4、25B.23、24C.25、25D.23、25
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8-1715212430
天数355762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课后记:
20.1.2课题: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有什么优、缺点?
二、合作探究:
任务二:
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60708090100110120
人数236141554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三、达标测试
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职员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
人数11215320
工资5500500035003000250020001500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2、某公司有15名员工,它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示:
部门ABCDEFG
人数1124223
每人所创的年利润2052.52.11.51.51.2
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万元。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中位数是万元。
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一般水平?答

课后记:

20.2.1课题:极差
学习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学习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
1、数据的代表包括、、。
2、什么是极差,极差反映了数据的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任务二: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
4、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达标测试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A.0.4B.16C.0.2D.无法确定
2、如果一组数据的极差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组数据都是0B、这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互为相反数
C、这一组数据没有极差D、这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相同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5、某市在一次家庭年收入的调查中抽查了15个家庭的年收入(万元)数据如下表所示:
家庭个数1331331
每个家庭的年收入(万元)
0.9
1.0
1.2
1.3
1.4
1.6
18.2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向该市市长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

课后记:

20.2.1课题:方差

学习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3.能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
学习重点:
方差的计算公式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
1、粗略地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有哪些方法?
2、设有n个数X、X…X,其平均数为,
那么方差s2=
二、合作探究:
任务二:
小明和小刚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2345
小明1314131213
小刚1013161412

任务三:
考察总体方差时,如果所要考察的总体包含很多个体,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实际中常常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为了了解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高情况,农科院分别抽取了10株,记录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下列各组数据并填空
A:1,2,3,4,5=,s2=
B:11,12,13,14,15=,s2=
C:10,20,30,40,50=,s2=
D:3,5,7,9,11=,s2=
(2)比较A与B、C、D的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若已知一组数据X、X…X的平均数为,方差为s2,那么另一组数据3X-2、3X-2…3X-2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四、达标测试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分别计算甲、乙两人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计算判断哪一位选手参加比赛更好?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根据题中数据请你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