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教案精选: 七年级生物教学思考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2-10-31

教案精选: 七年级生物教学思考范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精选: 七年级生物教学思考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后记昨天我们初一生物组开展了“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我上的是最后一堂课。对我而言,我上的这堂课极失败。失败原因在哪?我做了深刻反思。

一、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

这节课包含了四个知识点,即“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人工辅助传粉”。按照课改要求上课,我平时是分两个课时完成。我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很不灵活的处理,老老实实将这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结果没有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展示等环节没有组织好,为了完成任务,我老在"赶”,我讲得多,有关知识也没时间去拓展。

二、没有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用图片资料、模型来代替学生亲自动手观察花的有关结构,这是这堂课的又一败笔。

我本来是准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也到县城各个花店找了找各种各样的花,还到山上采集了一些野菊花,最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放弃了。

三、没有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能力薄弱,这是我学生现阶段的状态,平时表现也差。这与我平时不注重培养与训练有关。

四、心里素质差。

我教了19年的书,仅添了岁月,心理素质依然差。不论是哪位老师在我的课堂上,都会造成压力,会紧张,上课思维会乱。我是一个不会表现自己的人。去年锦屏中学来访时,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那段时期也是几天几夜失眠,告诉自己没必要紧张,课还没上,心里却老打鼓,最后凭着不要给三中丢脸的坚定信念,出现了奇迹,上课时心里很平静,发挥正常。我也以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结果昨天依旧。上课前,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觉得讲的内容太多,大部分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些我也会犯。另外,听了罗海东老师的课,觉得自己生物知识不全面。这些使我觉得我的课没准备好,让我丧失上课激情。上课时手忙脚乱,我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话,思维混乱。一堂课下来,只感觉到对自己学生很内疚。没办法,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如此不沉着、冷静,这点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本节课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训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与同伴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

经常听学生们(包括现在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说:“老师让我们自主学习,觉得方法好,但老师讲得少了,好多知识不懂。”我想,在积极推进课改时,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探索的问题吧。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七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能主动地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各种现象,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照给出生物的特征。

2、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既能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表达小组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渐形成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从生物的各种现象中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2、逐步形成热爱生命和保护自然的情感。

难点

从生物的各种现象中归纳出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一定想尽快步入生物学的殿堂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生物学的大门!首先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缤纷的世界里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激发兴趣开门见山

一、狗的特征

教师提问:

1、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

2、以下图片中哪些是生物?

教师展示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其中包括:非常容易辩认的生物一到两种、非生物一到两种和容易混淆的一到两种。如电脑、钟乳石等

学生判断并回答。

3、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图,它们是生物吗?

学生回答:宠物狗是生物。

4、小明家的宠物狗不幸死亡了,这只死亡的狗还是生物吗?

学生讨论并说明道理。

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确定宠物狗是生物,而绒毛狗不是生物,让我们来看看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指导小组学习的方法。

学生讨论:宠物狗与绒毛狗的区别并填写在相应在表格内。

教师问:狗在什么情况下会叫呢?

学生回答:来人了、饿了等等

说明:这实际上是狗对外界刺激和内部的刺激作出的反应。

提问:

1、一对京巴狗会生出什么品种的狗?

学生回答:肯定是京巴狗。

说明:生物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可以保证物种的稳定性。

2、这对京巴狗的后代与它们完全一样吗?

学生回答:并不完全一样,还是有区别的。

说明:生物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说明孩子与父辈及同辈之间的不同,这种现象我们叫做变异。每种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独特的,并且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所以说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教师告知学生,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与生活密切联系

提出问题引起争辩。

引导研究,首尾呼应。

学法指导。

学会小组学习

查缺补漏,提前预设。

鼓励学生课外学习,因材施教。

二、动物的特征

提问:

上面我们说的是狗的特征,那么其他动物也具有上述的特征吗?比如鱼、蚯蚓、鸟、水母、乌龟和蝴蝶等。

学生回答:不一定。

学生一起分析去掉狗所特有的一些特征,如有感情、会看家等。归纳出动物具有的特征:动物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从具体的一种动物到动物共同的特征比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三、植物的特征

提问:1、生物包括哪几类?

学生回答: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

师生讨论:以上动物的特征中,有哪些是植物也具有的呢?把不具有的特征去掉。

学生讨论并回答

2、你们知道植物有特征是动物不具有的吗?

学生回答:光合作用、一般生长在土壤里等。

3、这些特征是生物的特征吗?

学生回答:不是,只有动植物都具有的特征才是生物的特征。

4、植物需要哪些营养?

学生回答: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等。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5、植物如何呼吸?

学生: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6、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氧气被消耗了。

说明:植物也和动物一样时刻地进行着呼吸,而且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有光的时候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7、动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怎么排出呢?

学生回答:落叶和呼出气体等能带走植物产生的废物。

8、植物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

学生:有,如含羞草等。

说明: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也能作出反应,只是没有那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教师展示图片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等。

正反比较,学会思辨。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学生的基础

为起点,构建起新知识的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归纳生物的特征

说明: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其他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等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如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内钉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小结

说明:今天我们探讨了生物的特征,现在我们想想小明家死去的狗是不是生物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死去的狗不需要营养、没有呼吸,了能生长和繁殖等,它已经没有生命的特征。

教师进行总结。

判断: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

巧妙小结,首尾呼应。

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一)知识与技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能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病毒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病毒的主要特征.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境
导入新课
1.展示禽流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感视频
2.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及细菌、真菌的图片,设问:这些生物都是由什么基本结构构成的呢?引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一步提问: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引入本章课题——病毒。提出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使人和动物得病呢?
激起学生兴趣
观看图片思考原因
同桌交流:有关病毒的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1.病毒的发现
ppt展示图片:
伊万洛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因
2.病毒的特征
(1)病毒的大小
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课本上例举病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毒的长度.
点拨:仅电子显微镜可见
(2)病毒的形态
微视频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病毒的结构:
展示病毒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4)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①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活方式叫什么?
③设疑: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
④设疑:病毒是怎样繁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殖的呢?.
⑤提问:生物有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李雪公开课-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是生物吗?
3.病毒的种类
呈现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问:病毒多种多样,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呢?引出分类的依据。
引导: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病毒使人患病的例子,课件图片展示: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人和动植物患上了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SARS、狂犬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等。问:那么病毒只对我们有害吗?
(2)观看微视频——病毒有益的一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待它有害的一面,又要看待它有益的一面,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在疾病预防、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上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并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同桌2人合作探究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病毒大小,形成直观印象
多种多样
观看视频,思考
学生归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展示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归纳: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资料,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表达见解。

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知道疫苗等是一种减毒病毒,用来预防疾病。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热门课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最新范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热门课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最新范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教师可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3.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教师讲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上引了双方约定的内容,可请学生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对昭君出塞,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可鼓励学生讲解,结合观看《昭君出塞图》,以加深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进而思考:“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师可略讲。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并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后来,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迁徙。

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认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现今发现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字全是汉字,例如单于和亲砖与单于天降瓦当。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断: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冒顿

冒顿(?-前174),姓挛鞮(luāndī),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造一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