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9-21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2、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理性思考。

4、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

5、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运算性质。

难点:能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答计算过程:

25×44 39×101-39 (125+9)×8 (125×9)×8

630÷70 25×8 52×50 72-27

120-120÷3 600-125+75 12×4÷14×4

二.导入新课:

在假期里小丁丁看了一本书,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熊猫统计的数据:

1、小丁丁看一本书,共231页。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同学们尝试练习,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观察这两个算式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师:这两道算式都是这三个数,结果一样。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因此可以用等于连接。

2、再观察一组:532-127-34 与 532-(127+34)计算并用符号连接

3、象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几个吗?试试填在书上第6页。交流。

4、仔细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写一写。

交流。

5、如果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交流。

6、师: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就是减法运算性质。(揭示课题)

三.练习:

1、试一试P6页

2、练一练P6页

小结:合理利用减法性质能使计算更加简便。

3、判断对还是错?错的请改正

96-(42+24)=96-42+24

277-(45-36)=277-45-36

659-(59+135)=659-59-135

(125+36)×8jAb88.CoM

750×17+830×75

101×99

27×53+27×22+75×78

270×58+270×43-270

444×2+888×999

4、应用:

配合市政工程建设,某地段需动迁居民2000户,第一批动迁了624户,第二批动迁了1276户,还有多少户居民需要动迁?(用两种方法计算)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

教学反思:

扩展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归纳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

师:老师想了解四( )班学生人数方面的信息,你 可以告诉我一些什么呢?

(全班共有多少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二、中心阶段:

(一)探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1.在图式中表示出3个量的正确位 置:

板书学生所说信息

如:四(1)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共有38名学生

出示线段图:

我们试着用图式即线段图方式将这些信息一一填入(独立思考后汇报)

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这里共有3条线段,两条较短线段合成一条最长线段,男 生和女生人数就是共有的人数可以表示在最长线段上,在男、女生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剩下的2条线段中较长线段可以表示男生人数,较短线段可以表示女生人数)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直观地根据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不同的几个量。

2.加减法关系:

(1)师:假如我任意地擦掉其中的1个信息,你会算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1+ 17=38或17+21=38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共有的人数

38-21=17 共有的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8-17=21 共有的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2)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算,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加法?

板: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记忆定义

板:加数+加数=和

(3)定义减法?

板: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记忆定义

师:值得注意的是加法、减法都是一种运算。

板:被减数-减数=差

(4)再写出一些相应的题组题:

(一)

24+19 =43

43-24=19

43-19=24

(二)

28+65=93

93-28=65

93-28=65

(三)

36+73=109

109- 36=73

109-73=36

师:到底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

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2个加数分别是减法中的减数和差。

师:所以 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是相反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二)求解未知数:

1. 加数的求法:

出示:

120+50=170

50=170-120

120=170-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练: 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35+X=621

W+340=340

2. 被 减数、减数的求法:

出示:800-350=450

80 0=450+350

350=800-4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练:谁来出几道减法中求未知数的题,让大家来说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学生出题,板书后一一解答

3. 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以最快的速度求出下列各组数的和。

(1)32、40、68

(2)700、500、300

(3)1000、1500、8500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算出答案?

生1:我把32和68先加起来,是100,然后加68。

生2:我把700和300先加起来,是1000,然后加500。

生3:我把1500和8500先加起来,是10000,然后加1000。

2.师:当三个数相加时,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数,计算就能简便。刚才的计算中都运用了一种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师问:截止1月1 1上午,共卖出多少罐果汁 ?怎样计算?

生1:463+455+545 生2:463+455+545

=(463+455)+545 =463+(455+545)

=918+545 =463+1000

=1463 =1463

师让学生比较后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生2:我觉得第二种较好。

2、师: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

463+455+ 545=(463+455)+545= 463+(455+545)

师:谁还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生1:6+7+3=(6+7)+3=6+(7+3)

生2:……

3、出示:

填空 27 +36+64 27+36+64

=(27+36)+64 =27+(36+64)

=63+64 =27+100

=127 =127

(□+□)+64=27+(□+□)

4、概括结论:

师:黑板上的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上面两道是几个数相加?分别是哪两个数相加?结果怎样?)

得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课题:加法结合律)

5、字母表示

1) 如果a=5、b=4、c=6,该如何表示?

2) 用自己的算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3) 师:一般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该如何表示?

板书:a+b+c=(a+b)+c=a+(b+c)

6、练一练:

(33+16)+84=□+(16+□)生1:填33、84

(168+24)+76=□+(□+□)生2:填168、24、76

(25+□)+72=□+(28+72)生3:填25、28

(a+□)+c=a+(b+□)生4:填b、c

师:右边圆括号里的和是多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用处

探究二:

1、讲解例题(出示投影)

出示:小胖的爸爸买了3大箱果汁,每箱18罐,每罐4元,一共付多少钱?问:你是怎样算的?

生1:

第一种 :

3×18×4 是怎样想的?

=(3×18)×4 “3×18”表示什么?

=54×4 再乘4表示什么?

=216(元)

生2:

第二种:

3×18×4

=3×(18×4) 18×4“表示什么?

=3×72 “3×72”表示什么?

=216(元)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师板书:

3×18×4

=(3×18)×4

= 3×(18×4)

2、初步练习,比较归纳:

1)出示:

26×8×125 26×8×125

=(26×8)×125 =26×(8×125)

=208×125 =26×1000

=26000 =26000

师:请左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左边的题, 右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右边的题。看看谁算得快!

生反馈:

师问:为什么右边的同学算得都比较快呢?

两种算法得到的答案都是26000,所以也可以用等式表示出来,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8×125=1000,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先乘了。

板书:

26×8×125

=(26×8)×125

= 2 6×(8×125)

2)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例子还 有很多,谁能再来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举例:

□×□×□

=(□×□)×□

= □×(□×□)

3)师: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相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

(出示课题:乘法的结合律)

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

板 书:(a×b)×c=a×(b×c)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36×71×26=( ____ × _____ )×26

57×95×83=57×( ____ × ____ )

●×▲×★=___ ×(▲× __ )=( ___ × ▲)× ____

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练习二:

连线:

a×(b×c) 24+(42+58)

76+18+22 76+(18+22)

42+24+58 67×(125×8)

67×125)×8 (a×b)×c

练习三

运用运算定律填空

1)34+25+66=___+( ___+____ )

2)56+72+44=___+( ___+____ )

3)25×78×40=( ____ × ____ )×78

4)75×8×2×125=(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作业:练习册P/46~47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减法》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运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续前深入探究:

1.出示上次比赛题:(改变已知条件与问题)

前掷 后掷 总成绩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2)请代表口述解题方法并板演:

2.集体评析:

3.小结:(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二、独立练习:

(1)9.1-4.5 6.9-4.9 9.3-3

0.89-0.57 0.26-0.16 8.1-2.7

(2)下面各题错在哪里?请改正。

7.9 27

- 5.76 - 8.4

2.26 19.6

改错: 改错:

(3)竖式计算,并用计算器检验。重点点评(2)和(3)

91.76-72.47 73.45-34.5 110-90.6

三、实践应用:

1.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

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小巧和小亚一起去购物。

10.9元 38.5元 79.99元 11.8元

(1)小亚带了90元,她想买一双圣诞袜和一个书包,她带的钱够吗?

(2)小巧用50元买了其中的两件商品,她买的可能是哪两件商品?还剩多少钱?

四、课后小结:生讲(方法和注意点)。同时出示课题:小数减法

板书设计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会运用 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的分数模型和数射线来探究小数的性质。

情感与态度: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性质进行化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口答 :小数改写成分数。

0.7 = 0.73 = 0.731=

口述小数改写成分数的方法。

2.哪个分数与哪个小数相等,并说出各个小数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7/ 10 21/1 00 307/1000 0.7 0.21 0.307

二、中心阶段:

1. 出示例1: 比较0.3, 0.30, 这两个小数的大小?

2. 学生讨论后看书进一步交流:

(1)可把这两个小数分别改写成分数,结合直观图比较。

把正方体看作整体“1”,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一条是十分之一,涂色部分是3条,表示十分之三,因此0.3 =3/10

把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平均分成100份,每一块是百分之一,涂色部分是30块,表示百分之三十,因此0.30 =30/100。

从图中可以看出,涂色部分大小相等,用分数表示3/10=30/100,用小数表示0.3=0.30

(2)借助数射线找位置理解:从数射线上看,每一大格表示0.1,0.3表示3个0.1,3格表示0.3,每一小格表示0.01,0.30表示30个0.01,30格表示0.30,两个数在同一点上,所以0.3=0.30。

3.师:是不是所有的这种形式的小数都相等 呢?

比较0.7与 0.70,0.10与 0.100,0. 5与 0.500,这些分数的大小?(说说么想的)

0.7= 0.70, 0.10= 0.100, 0.5= 0.500

观察与思考: “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每组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1) 小数部分的位数起了变化。

(2) 小数部分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总结: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们把这个变化规律称为“小数的性质”。

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去掉。

5.练习:

下列这组数中,哪些数的0可以去掉,在原题中划掉:

0.08 8.08 8.00 0.808 0.80

小结:只有小数部分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

书P27 下面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

6.师:运用小数性质,可以 进行小数的化简。

P27 3/①

练习: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下面各小数:

对于题目要求有何疑问?

化 简: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6.0=6 6.060= 6.06 6.0060= 6.006 6.600= 6.6 6.000=6

三、练习阶段:

判断:

(1)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2)8.8080中的0都不能够去掉。 ( ╳ )

(3)0.9=0.900 ( √ ) (4)3.030=3.3 ( ╳ )

(5)7.050=7.05 ( √ ) ( 6)6=6.000 ( √ )

四、总结:

今天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五、拓展:

一个小数,它的整数部分有两位,最高位是2,小数部分有三位,最高位是5;其余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是0,写出这个小数,同时说明它的组成,并化简它。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 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 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 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 “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 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 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 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 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 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 巧克力的1。

⑵ 都是整体的1,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 ?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交换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 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式表达。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交换律对加法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3、感悟运用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会运用加法、乘法交换律 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交换

1、 教师和学生交换铅笔。

2、 教师左右 手交换练习册。

3、 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4、 学生互相交换位置。

5、 师: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刚才我们做了什么?发现什么?(交换后位置变了,东西没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交 换,数学中也有交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算定律。

二、加法交换律

1、规律的发现

(1)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①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 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②根据问题列式计算

桌上共有几罐果汁?

8+18=26

18+8=26

③因为计算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

8+18=18+8

④你还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1月10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400+520=520+400

1月11日共销售果汁多少罐?

板书:550+450=450+550

⑤其他的两组算式我们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和不变?

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⑥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所有的例子都包括进去呢?(学生独立写,交流)

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 b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⑦像这种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关系,和不变的规律是一条重要的规律,你能帮它起个名吗?(揭示:加法交换律)

⑧说一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

补充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根据加法交换律发现乘法交换律

①看到“加法交换律”这个名称,你想到了什么?

②举例验证。

师:除了加法中有交换律,还有什么运算中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大胆猜想可能还有什么交换律,再举例验证。

学生独立验证并填写学习单

我猜想:可能还有交换律,你可以用写一写和画一画的方法举例验证。

③反馈交流。

根据汇报板书几个等式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因数位置积不相等的例子?(没有)看来乘法交换律是存在的。

A、概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可以用字母表示?

B、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C、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D、其他的运算有这个 特征吗?

E、交换律的特征是什么?(交换两个加数或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式子符合交换律吗?如果符合,说说是什么交换律?

(1)43+0=0+43 ( )

(2)136×50=50×136 ( )

(3)2×2=2+2 ( )

(4)★+▲=▲+● ( )

(5)v×t=v×t ( )

想一想,我们还在哪里用过交换律?

(1)验算

师:你能用交换律进行验算吗?。

(2)“34×124”可以怎样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哪些词 给你的印象最深?(交换)

交 换是事物的位置发生变化,但变化中 存在这不变,你能抓住“变与不变”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吗?

五、课堂延伸。

下面的事物交换后,分别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1、交换苹果。

2、交换方法。

我的一种方法 你的一种方法

六、练习

1、运用交换律填空

52×( )=976×( )

34+78+66=34+( )+( )

( )+△= ( )+□

( ) ×☆×○=( ) ×△× ( )

42○55=55○42

2、比一比,谁列出的算式多:

1)一次小队活动中,小胖她们分工统计了世博会上一个小时中参观下列三个场馆的人数。(要求:根据问题只列式,不计算)

问:这一个小时内,参观三个场馆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台湾馆:358人;香港馆:537人;澳门馆:442人。

板书6个算式。

这些算式,三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2)算一算,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a×b=b×a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2、经历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逆推的思考方法。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经历 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推》。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好吗?

复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② 揭示课题

师:我们知道用正推可以求出一个输入数按一定的指令变化后的输出数,那么根 据指令和变化结果能否求出输出数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逆推》。

二、 新课探索:

① 探究一:

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78,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设计说明:由两步正推到两步逆推,计算步骤相同,关键使学 生对比感知先知道结果再求原来的数叫逆推;逆推也可以通过画树状算图表示原来 的计算方法,再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

1) 师:你 能根据给出的图画出树状算图吗?

2) 师:你觉得要求出原数该先求出那个数?怎么求?

3) 师:我们来看看小胖是怎样想的?(出示小胖的解题思路,并分析)

4) 师:请列出算式。

师:像这样根据结果和原来的计算过程,倒过来想求出原数的方法就是逆推,下面我们就用逆推的方法来解题。

探究一练习:

1、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48, 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1) 师:请根据自己画的树状算图介绍一下你是如何 想的?

2) 师:谁来列出算式?

② 探究二:

[设计说明:学生在这里进一步接触三步逆推,虽然计算步骤多一步,但由于计算方法相同,学生还是可以迁移探究一学会的方法先 画树状算图,再一步一步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这里教师可以强调一下在三步计算中 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1)师:先画出树状算图。

2)师:谁来说说这题倒过来该如何想?

3)师:请列出算式。

师:掌握了逆推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解答较复杂的题目了

课堂小结

一、 本课小结

在 解决逆推问题时,可以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原来的计算过程,再倒过来想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一、 课后作业

练习册P/38~41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能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3、体会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两个大小一致的 正方体。(如图所示)

1、师:这是什么图形?两个正方体中都有一个通道。如果将数球7放入第一个通道中,数球7再从连一个出口出来时,它会显示几呢?如果放入第二个通道,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猜测)

2、介绍:这是一个正方体魔盒,球一旦进入通道,就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体魔盒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正推方法:

1、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

2、提问:

(1)师:这个魔盒你能看懂吗?

(2)师:如果数球7,放入通道中,出口时,数球是几?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根据图回答)

板书:(1)7+5=12 12÷6=2

(2)(7+5)÷6=2

师:这里为什么要添加 圆括号,不添加可以吗?

(3)师:我们还可以用树状算图表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尝试)

(4)师小结:这是一个魔盒,有了输入数,按一 定的指令,可以求出输出数,像这样按照顺序计算的解题方法,称为“正推”。

3、出示:如果将数球19和数球79分别放入这个通道,出口时两个数球分别编成了多少?

(1)师:先请大家列式计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3)小结: 输入两个不同的数球,在同一个通道,指令相同,输出时 数球会有大小。那么如果输入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结果是否会相同呢?

4、课本43页:数球上的数分别是27、25,通过不同的计算通道后分别显示的数是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小组合作,任选一组画出树状算图再写出算是计算。

2)师:输入同样大小的数球,为什么输出时 大小会不同?(由于推导时计算符号(指令)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3)师:知道了正推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快的写出较复杂的推导算式。

探究二

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三、巩固练习:

(一)正确地推算结果:

1、

(二)挑战数球和魔盒:

1) 学生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列式计算。

2) 师:你认为要正确地正推,应该注意些什么?(正确的明白指令,并合理地添加圆括号。)

小丁丁有两个大小魔盒,每个魔盒的魔法也一样。如果一个两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时,需减去9;如果是一个一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就要加倍,小丁丁先从进口输入数球16,最后出口时,应是多少?

1)师:认真读题,说说这题是如何推导的?

2)师:请你列出算式。[来源:学+科+网]

3)师:如果魔盒的弯道再多一点,结果还会一样吗?会是几?(让学生明白,指令重复出现的次数变化后结果也会变化)

课堂小结

四、课后总结:

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正推的思想方法。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5~37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应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较熟练的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熟练运算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上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出示课题(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1. 视算:

0.29+0.1 0.6+0.13 0.65+0.35 4+5.6 10-0.7 1-0.57 0.26+0.14 7.2+8 0.11+9.9 1.8+8.2 0.86-0.15 10-0.09

2.板演:(用竖式计算、用计算器检验)

4.178+12.5 12.5-3.18 7-0.956 14.36+17.24

3.判断并加以改正

18.3 改正 25.61 改正

- 7.52 - 2.72

10.82 22.99

二、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1)0.84与9.16的和是多少?

(2)从80中减去40.68的差是多少?

(3)比8.44多6的数是多少?

*(4)0.95比9.5与5.9的差少多少?(9.5-5.9)-0.95

*(5)3个0.05的和是多少? 0.05*3

三、应用题:

1. 甲班捐款100元,比乙班多捐10.8元,乙班捐多少钱?甲、乙班共捐多少钱?

2. 测量水池蓄水的深度把6M的竹竿直插入水中,在泥中部分是0.7M,露出水面2.15M,水池蓄水的深度是多少?

*3.三张相同的纸贴在一起,粘贴处为0.04CM,每张纸长0.8M 求粘贴后的全长?

四、作业:

1、口算

4.75+4.2 0.8-0.6 5-0.58

8-0.91 5.4-2.7 10-0.9

5+6.5 10+2.3 0.36+0.64

2、简便计算

9.8+8.37+4.63 3.25+6.487-2.487 56.7-3.85-2.15

80-17.23-28.77 18.07+7.91+11.93+52.09

58.72+17.6-58.72+17.6 98.43-(54.43-15.6)

3、文字题

1、54.11减去32.42的差,再加上15.23,结果是多少?

2 从50里减去2.33与18.67的和,差是多少?

3、10个2.31的和比15.7大多少?

4、4.82与24.18的和比他们的差多多少?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小数减法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法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 化简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 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 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 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 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 ,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 “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 (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 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 度,像个半圆形。

生 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 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 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 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 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 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 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 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 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 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 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 ?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 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 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 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 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 些 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 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 熟练的进行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2、能正确判别日常生活中称 物体重量所使用的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吨”这个计量单位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的进率。

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般都有重量,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感知:

一个两分硬币重量是1克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6克

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重约为1千克

出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师:你知道他们的进率是多少吗?

出示克与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

3、揭示课题:师:我们知 道克这个单位是比较小的,那么在重量单位中你知不知道其它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吨”(板书:从克到吨)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学习吨的字母表示:师:1吨可以用1t表示。

(2)感受1吨重量

师: 这里有一桶水重10千克,你觉得你能提起这桶水吗?

师:10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能提得动1吨吗?(学生回答)

师:可见1吨很重。你能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那些重一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体重约40千克,那么多少个某某同学重1吨?

探究二:

(1)出示课本第20页 上各种动物的体重。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这些大型动物体重非常大、非常重都可以用“吨”来表示他们的重量)

(2)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吨”来作单位?其它物品用什么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3)实例介绍新浦东号:

上午10点30分,随着“新浦东号”的命名,我国这艘集装箱“巨无霸”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大型船坞缓缓出坞。这艘集装箱船可一次装载5668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其技术和附加值远远高于前几代集装箱船。船长279.9米,宽40.3米, 航速26节,载重量为6.6万吨,并配有610个冷藏箱插座,集装箱箱位达到5668个。超大型特大型集 装箱船被国际造船业公认为是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之一,目前仅日、韩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探究三:

(1)100桶10千克的水大约重1吨

那么1吨=( )千克

电脑出示:1吨(t)=1000千克(kg)

(2)口答:

5t=( )kg 2000kg=( )t

师 :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请你把这些东西和下 面的重量配配对

学生汇报,要求说出理由。

苹果 西瓜 洗衣粉 大象 乒乓球 卡车

5克 180克 5千克 5吨 500克 5吨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表示、用千克表示、用克表示。

练习二:填空

8t=( )kg 12000kg=( )t 6000kg=( )g

3t=( )g 23kg=( )g 4000000g=( )t 8t-4500kg=( )kg 3700kg+4t=( )kg

练习三:[来源:Zxxk.Com]

大小比较

500千克( )1吨 8吨( )3500千克

1200米 ( )12千米 300毫米( )3分米

2t15kg ( ) 2150kg 1230m( )1km230m

师: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练习四:

应用

(1)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2) 一桶纯净水重19kg(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知道了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重量的问题。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吨(t)=1000000克(g)

“吨”这个单位用来表示较重物体。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查找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的物体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