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9-21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归纳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时间:

3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

师:老师想了解四( )班学生人数方面的信息,你 可以告诉我一些什么呢?

(全班共有多少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二、中心阶段:

(一)探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1.在图式中表示出3个量的正确位 置:

板书学生所说信息

如:四(1)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一共有38名学生

出示线段图:

我们试着用图式即线段图方式将这些信息一一填入(独立思考后汇报)

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这里共有3条线段,两条较短线段合成一条最长线段,男 生和女生人数就是共有的人数可以表示在最长线段上,在男、女生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剩下的2条线段中较长线段可以表示男生人数,较短线段可以表示女生人数)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直观地根据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不同的几个量。

2.加减法关系:

(1)师:假如我任意地擦掉其中的1个信息,你会算吗?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1+ 17=38或17+21=38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共有的人数

38-21=17 共有的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8-17=21 共有的人数-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2)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算,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加法?

板: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记忆定义

板:加数+加数=和

(3)定义减法?

板: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记忆定义

师:值得注意的是加法、减法都是一种运算。

板:被减数-减数=差

(4)再写出一些相应的题组题:

(一)

24+19 =43

43-24=19

43-19=24

(二)

28+65=93

93-28=65

93-28=65

(三)

36+73=109

109- 36=73

109-73=36

师:到底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

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2个加数分别是减法中的减数和差。

师:所以 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是相反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

(二)求解未知数:

1. 加数的求法:

出示:

120+50=170

50=170-120

120=170-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练: 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35+X=621

W+340=340

2. 被 减数、减数的求法:

出示:800-350=450

80 0=450+350

350=800-450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练:谁来出几道减法中求未知数的题,让大家来说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学生出题,板书后一一解答

3. 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编推荐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 提高解题能力。

3. 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法则进行准确 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口算:)

1.2+8.8= 4.3-4.3= 5-0.2=

2.2-1.4= 8. 7-2.6= 4.7+2.3=

0.6-35= 6.3-0.6= 12.9-12=

二、调查学生用品的价格,获取学习的材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引入课题:(同学们,这节数学课咱们就来研究身边的事和物好吗?利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你们认为可以研究身边的哪些数学问题?师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练习课。学生也回答教师也有选择地板书:身高、体重、学习用品的价格等。

(2)合作活动:(由于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选择其中部分学习用品的价格进行研究。)

①小组合作,把调查得到的信息填入下表

部分学习用品价格表

②反馈调查结果,师填写在表格中。

③根据调查的有关信息,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用加法也有用减法计算)

④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自主探索、巩固新知

1.谁愿意比一比身高?(师点两生)先请大家估计一下这两位小朋友 的身高,大约相差多少?然后请这两位小朋友各自报出自己的身高,教师板书,学生列式计算。

2.小组合作完成组内学生的身高比较。

(1)学生收集数据

(2)独立计算

四、应用新知,展示算法,培养个性

刚才同学们通过对部分学 习用品价格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可大了。

2007年校春季运动会田径四年级男子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1)完成表格。

(2)根据信息提问并列式计算。

五.小结:

我们练习了有关小数的加、减法,要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列竖式时要注意的地方,正确地计算。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

3、能运用小数加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整理、分析、探究新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教学难点: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 、整数与小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2分钟口算)

师:首先,我们先进行口算。

出示:

(1)48+52= (2)0+386=

(3)300+178= (4)97+101= (5) 234+62=

师:你是怎么计算整数加法的?(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经常要用到小数?(超市、菜场)

2、 师:今天,小巧也去了趟沃尔玛超市,她准备采购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吗?

师:要是小巧任选2种水果,有几种不同的买法?

(1)7.84+ 2.05= (例)

(2)5.7+2.05=

(3)7.84+5.7=

3、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小数加法)。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的加法。出示课题:小数的加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 师:7.84+ 2.05=你会计算吗?

(1)听清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讨论。

(3)个别学生板演计算方法。

①7.84 +2.05= 9.89 ② 7.84 +2.05= 9.89

7元+2元=9元 7+2=9

8角+0角=8角 0.8+0=0.8

4分+5分=9分 0.04+0.05=0.09

9元+8角+9分=9.89元 9+0.8+0.09=9.89

③ 7.84 +2.05= 9.89

7.84

+ 2.05

9.89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汇报: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相同点:都是相同单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第一种方法:元+元, 角+角 分+分

第二种方法:整数部分:个位与个位相加,小数部分:十分位与十分位相加百分位与百分位相加

第三种方法:百分位上的4加百分位上5等于9,写在百分位的下面。

十分位上的8加十分位上的0等于8,写在十分位的下面。

个位上的7加上个位上的2等于9,写在个位的下面。

最后再点上小数点。

3、师:那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用哪种方法更好?(竖式)

对阿,那么在列竖式时又要注意哪些呢?

板书: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四、模仿练习,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那想不想小牛试刀自己也来尝试一下?完成学习单的第二大题练一练。

(1)要求只列竖式不计算。

34.38+15.62= 26+60.74= 6.05+17.8 =

反馈:竖式列得是否正确?

题二:26为什么要和60对齐,在这里我们可以把26看作26.00。(这样的算法多好啊!便于我们计算)这样写的同学还有吗?你们真聪明。

题三:6.05+17.8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2)接下来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正确列式进行计算。

反馈:

题一 :他们算得对吗?

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话,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板书:化简

(3)小结:通过这一大题的练习,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话,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板书:(化简)

2、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不仅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按照整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最后点上小数点。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我们还要进行化简。你们都学会了吗?

师:既然同学们自己已经学会了小数的加法计算,那你们想不想挑战智力闯关呢?

2、选择题

(1)36+9.22的正确计算是( )

A、3 6 B 、 3 6 C、 3 6

+ 9.2 2 + 9.2 2 + 9 . 2 2

9.5 8 1 2.8 2 4 5 . 2 2

A、B错在哪里?

(2)73.1+19.59的正确计算是( )

A、7 3. 1 B、7 3.1 C、7 3. 1

+ 1 9. 5 9 + 1 9.5 9 + 1 9. 5 9

8 2. 6 9 9 2.6 9 9 2 6 9

为什么选B。

(3) 1 7. 2 5 的计算结果是( )

+ 2. 7 5

A、2 B、20 C、20.00

3、抢答。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抢答得游戏,看看不列竖式能不能计算小数的加法?

1.3+2.4 0.5+1.8= 0.64+0.36= 10.17+0.35

4.3+5.8= 1.4+6= 7.28+4.2 0.32+0.8=

过渡:同学们真棒,不列竖式也会计算小数加法了。

4、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2010年和上海有关的一件大事是什么呀?是呀,我们学校为了迎接世博,开展了“五彩童年,精彩世博”讲故事比赛,从中也踊跃出了许多讲故事小能手,现将成绩公布如下,根据以下信息,你能判断本次讲故事比赛的冠军是谁吗?

小丽: 普通话得分:8.85分 内容得分:0.45分

小红: 普通话得分:8.9分 内容得分:0.93分

小明:普通话得分:8分 内容得分:0.88分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请你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完成黑板上的2道题目 ,拿出学习单完成第四大题。

板书设计: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 化简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减法》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减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运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续前深入探究:

1.出示上次比赛题:(改变已知条件与问题)

前掷 后掷 总成绩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2)请代表口述解题方法并板演:

2.集体评析:

3.小结:(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二、独立练习:

(1)9.1-4.5 6.9-4.9 9.3-3

0.89-0.57 0.26-0.16 8.1-2.7

(2)下面各题错在哪里?请改正。

7.9 27

- 5.76 - 8.4

2.26 19.6

改错: 改错:

(3)竖式计算,并用计算器检验。重点点评(2)和(3)

91.76-72.47 73.45-34.5 110-90.6

三、实践应用:

1.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

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小巧和小亚一起去购物。

10.9元 38.5元 79.99元 11.8元

(1)小亚带了90元,她想买一双圣诞袜和一个书包,她带的钱够吗?

(2)小巧用50元买了其中的两件商品,她买的可能是哪两件商品?还剩多少钱?

四、课后小结:生讲(方法和注意点)。同时出示课题:小数减法

板书设计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 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 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 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 “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 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 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 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 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 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 巧克力的1。

⑵ 都是整体的1,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 ?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与凑整》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与凑整》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与凑整》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法、写法,复习按四舍五入 法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法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出了我国五十年来人口的增长情况。出示P75我国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

读出1953~2000年全国人口数

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 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读这些数时我可以用四位分级法。

写出1953~2000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 入法凑整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

(学生完成P89的表格)

(前两行老 师指导学生共同完 成,后三行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用“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亿数看千万位上数的大小;凑整到整百万数看十万位上数的大小,以此类推……凑整到哪一位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 的数的大小,大于或等于5的向前一位进1,小于5的省略尾数。

③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凑整法,还有其它的凑整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你知道,商场老板用的是哪种凑整的方法?用四舍五入行吗?为什么?

生1:商场老板用的是把末尾的数变成0。

生2:用四舍五入不行,因为这样的话就比原先的价格贵了。

小结:因为优惠促销一 定要比原来的便宜,所以一般不用四舍五入法。

把198的尾数8舍去,得到190;把76的尾数6舍去,得到70,像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跟进练习:

按照商场老板的这 种凑整方法,制定出其它衣服的价格。完成书P90填表格,师指导。

“去尾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四舍五入”法在凑整时有什么不同?

生1:“去尾法”只要把末尾的数改成0就行了

生2:“去尾法 “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的,无论尾数是几都是舍去的。

小结:都是凑整,但方法截然不同,”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而”去尾法“是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

2、 探究二

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是只有”四舍五入“法和”去尾法“呢?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谁能举例?

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恤衫,小胖的身高是3575px,可是商店里的T恤衫只有3500px和3750px两种尺寸,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恤衫?能用去尾法和四舍五入方法进行凑整吗?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出”进一法“凑整的方法。通过部分学生的举例说明之后,全班集体练习P91的表格。

讨论 :进一法和去尾法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1: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要向前进一的。把143的 尾数去掉,并向前进一,得到150。

生2: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不看尾数的大小。实际生活中常常用到”去尾法“和”进一法“来凑整”

3、探究三

练习:将3475200按下列要求凑整。

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整万数整百万数

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感受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

生1:这三种都是凑整方法。

生2: 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 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不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选择题:

(1)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

① 1 ② 2 ③ 3 ④ 4

(2)74590≈75000,它是按( )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 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 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 进一法

④ 去尾法

练习二 应用题:

① 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辆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② 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要看被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去尾法”不需要看尾数的大小,无论尾数是几都舍去,写上“0”;“进一法”不管尾数是几都去掉,写上“0”,并向前一位进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①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P/69的表格。

②实践作业: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时候是用“四舍五入”法凑整的?哪些时候是用“去尾”法或“ 进一”法凑整的?你能举例说明。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逆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2、经历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逆推的思考方法。

3、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树状算图理解逆推,运用逆推算出原来的数。

经历 倒过来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推》。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好吗?

复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② 揭示课题

师:我们知道用正推可以求出一个输入数按一定的指令变化后的输出数,那么根 据指令和变化结果能否求出输出数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逆推》。

二、 新课探索:

① 探究一:

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78,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设计说明:由两步正推到两步逆推,计算步骤相同,关键使学 生对比感知先知道结果再求原来的数叫逆推;逆推也可以通过画树状算图表示原来 的计算方法,再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

1) 师:你 能根据给出的图画出树状算图吗?

2) 师:你觉得要求出原数该先求出那个数?怎么求?

3) 师:我们来看看小胖是怎样想的?(出示小胖的解题思路,并分析)

4) 师:请列出算式。

师:像这样根据结果和原来的计算过程,倒过来想求出原数的方法就是逆推,下面我们就用逆推的方法来解题。

探究一练习:

1、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48, 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原数用?代替)

1) 师:请根据自己画的树状算图介绍一下你是如何 想的?

2) 师:谁来列出算式?

② 探究二:

[设计说明:学生在这里进一步接触三步逆推,虽然计算步骤多一步,但由于计算方法相同,学生还是可以迁移探究一学会的方法先 画树状算图,再一步一步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来列式想计算方法。这里教师可以强调一下在三步计算中 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1)师:先画出树状算图。

2)师:谁来说说这题倒过来该如何想?

3)师:请列出算式。

师:掌握了逆推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解答较复杂的题目了

课堂小结

一、 本课小结

在 解决逆推问题时,可以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原来的计算过程,再倒过来想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一、 课后作业

练习册P/38~41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正推》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能理解题意,正确解题。

3、体会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未知量,并能正确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正推的思想方法。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两个大小一致的 正方体。(如图所示)

1、师:这是什么图形?两个正方体中都有一个通道。如果将数球7放入第一个通道中,数球7再从连一个出口出来时,它会显示几呢?如果放入第二个通道,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猜测)

2、介绍:这是一个正方体魔盒,球一旦进入通道,就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正方体魔盒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一)研究正推方法:

1、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

2、提问:

(1)师:这个魔盒你能看懂吗?

(2)师:如果数球7,放入通道中,出口时,数球是几?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根据图回答)

板书:(1)7+5=12 12÷6=2

(2)(7+5)÷6=2

师:这里为什么要添加 圆括号,不添加可以吗?

(3)师:我们还可以用树状算图表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尝试)

(4)师小结:这是一个魔盒,有了输入数,按一 定的指令,可以求出输出数,像这样按照顺序计算的解题方法,称为“正推”。

3、出示:如果将数球19和数球79分别放入这个通道,出口时两个数球分别编成了多少?

(1)师:先请大家列式计算。

(2)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3)小结: 输入两个不同的数球,在同一个通道,指令相同,输出时 数球会有大小。那么如果输入的是两个相同的数,结果是否会相同呢?

4、课本43页:数球上的数分别是27、25,通过不同的计算通道后分别显示的数是几?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1)小组合作,任选一组画出树状算图再写出算是计算。

2)师:输入同样大小的数球,为什么输出时 大小会不同?(由于推导时计算符号(指令)不同,结果就不同了)

3)师:知道了正推的方法后,我们就可以更快的写出较复杂的推导算式。

探究二

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写出算式:

三、巩固练习:

(一)正确地推算结果:

1、

(二)挑战数球和魔盒:

1) 学生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再列式计算。

2) 师:你认为要正确地正推,应该注意些什么?(正确的明白指令,并合理地添加圆括号。)

小丁丁有两个大小魔盒,每个魔盒的魔法也一样。如果一个两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时,需减去9;如果是一个一位数,进入下一个弯道,就要加倍,小丁丁先从进口输入数球16,最后出口时,应是多少?

1)师:认真读题,说说这题是如何推导的?

2)师:请你列出算式。[来源:学+科+网]

3)师:如果魔盒的弯道再多一点,结果还会一样吗?会是几?(让学生明白,指令重复出现的次数变化后结果也会变化)

课堂小结

四、课后总结:

用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找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学会正推的思想方法。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35~37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毫升与升的认识》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毫升与升的认识》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毫升与升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气体)的量。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换算。

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情景导入

(1)出示玻璃杯一个,由老师 提问 学生,在口渴的时候最多能喝下几杯水?

(学生回答可能说两杯,可能说三杯,甚至更多)

(2)师:如果一个同学喝了两杯水,另一个同学喝了三杯水,你知道谁喝的多吗?(引出争议)

(3)师:如何来衡量谁喝得多,并不是喝的杯数多喝得就多,而是要用一个统一的、确定的单位来计量水的多少。

2、提出课题

师:那么谁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统一的水的计量单 位是什么?

在测量水、油等液体时,可 以用毫升和升做单位。

(板书课题:从毫升到升)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认识1毫升

用滴管向量筒中滴入1 毫升水,请学生观察1毫升水有多少滴呢?

(板书:1毫升可以写成1ml)

(2)认识日常生活中用毫升表示的物品。

出示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物品标注的,说说分别是多少毫升。

探究二

1)师:将1000毫升的饮料倒入1升的量杯,刚好倒满。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1000毫升等于1升,表示1000个1毫升合起 来和1升是相同的。

(板书:1升=1000毫升)

2)出示一些生活中常 见的用升表示的物品,提高学生对升的认识。

3)自制一个1升的量具。

师:如果要你自己制作一个一升的量具,你打算如何操作?

探究练习

1、在□中填入升或毫升

(1)一瓶橙汁的容量是1500□

(2)一盒牛奶的容量是980□

(3)一瓶定型水的容量是240□

(4)一个热水瓶的容量是5□

(5)一个水桶的容量是12□

(6)一个电热水壶的容量是2800□

(7)一盒冰红茶的容量是375□

(8)一只护发素的容量是400 □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药 水瓶容量是200毫升( )

(2)一个玻璃鱼缸容量是100毫升( )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填空

6000毫升=( )升 7升=( )毫升

90000毫升=( )升 80升=( )毫升

72000毫升=( )升 840升=( )毫升

练习二:填空

6000毫升+7升=( )升

80升-72000毫升=( )毫升

9000毫升-5升=( )毫 升

72000毫升+8升=( )毫升

56000毫升 +43升=( )升

847升-49000毫升=( )升

小结:不同单位的量要转换成相同单位的量,才能进行加、减计算。

练习三:

应用

(1)小胖喝了450毫升橙汁,爸爸妈妈一共喝了2升橙汁,他们一共喝了多少毫升橙汁?爸爸妈妈比小胖多喝了多少毫升?

(2)5个人喝2升装的可乐,平均每人能喝到多少毫升可乐?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液体(气体)的量用升和毫升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1升=1000毫升。

不同单位的量要转换成相同单位的量,才能进行加、减计算。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P25:4

① 在25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可以制成多少毫升的橙汁饮料?

②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少?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 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 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 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 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 ,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 “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 (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 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 度,像个半圆形。

生 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 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 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 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 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 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 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 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 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 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 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 ?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 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 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 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 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 些 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 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 熟练的进行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2、能正确判别日常生活中称 物体重量所使用的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吨”这个计量单位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的进率。

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般都有重量,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感知:

一个两分硬币重量是1克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6克

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重约为1千克

出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师:你知道他们的进率是多少吗?

出示克与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

3、揭示课题:师:我们知 道克这个单位是比较小的,那么在重量单位中你知不知道其它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吨”(板书:从克到吨)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学习吨的字母表示:师:1吨可以用1t表示。

(2)感受1吨重量

师: 这里有一桶水重10千克,你觉得你能提起这桶水吗?

师:10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能提得动1吨吗?(学生回答)

师:可见1吨很重。你能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那些重一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体重约40千克,那么多少个某某同学重1吨?

探究二:

(1)出示课本第20页 上各种动物的体重。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这些大型动物体重非常大、非常重都可以用“吨”来表示他们的重量)

(2)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吨”来作单位?其它物品用什么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3)实例介绍新浦东号:

上午10点30分,随着“新浦东号”的命名,我国这艘集装箱“巨无霸”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大型船坞缓缓出坞。这艘集装箱船可一次装载5668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其技术和附加值远远高于前几代集装箱船。船长279.9米,宽40.3米, 航速26节,载重量为6.6万吨,并配有610个冷藏箱插座,集装箱箱位达到5668个。超大型特大型集 装箱船被国际造船业公认为是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之一,目前仅日、韩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探究三:

(1)100桶10千克的水大约重1吨

那么1吨=( )千克

电脑出示:1吨(t)=1000千克(kg)

(2)口答:

5t=( )kg 2000kg=( )t

师 :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请你把这些东西和下 面的重量配配对

学生汇报,要求说出理由。

苹果 西瓜 洗衣粉 大象 乒乓球 卡车

5克 180克 5千克 5吨 500克 5吨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表示、用千克表示、用克表示。

练习二:填空

8t=( )kg 12000kg=( )t 6000kg=( )g

3t=( )g 23kg=( )g 4000000g=( )t 8t-4500kg=( )kg 3700kg+4t=( )kg

练习三:[来源:Zxxk.Com]

大小比较

500千克( )1吨 8吨( )3500千克

1200米 ( )12千米 300毫米( )3分米

2t15kg ( ) 2150kg 1230m( )1km230m

师: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练习四:

应用

(1)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2) 一桶纯净水重19kg(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知道了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重量的问题。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吨(t)=1000000克(g)

“吨”这个单位用来表示较重物体。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查找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的物体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以最快的速度求出下列各组数的和。

(1)32、40、68

(2)700、500、300

(3)1000、1500、8500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算出答案?

生1:我把32和68先加起来,是100,然后加68。

生2:我把700和300先加起来,是1000,然后加500。

生3:我把1500和8500先加起来,是10000,然后加1000。

2.师:当三个数相加时,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数,计算就能简便。刚才的计算中都运用了一种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师问:截止1月1 1上午,共卖出多少罐果汁 ?怎样计算?

生1:463+455+545 生2:463+455+545

=(463+455)+545 =463+(455+545)

=918+545 =463+1000

=1463 =1463

师让学生比较后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生2:我觉得第二种较好。

2、师: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

463+455+ 545=(463+455)+545= 463+(455+545)

师:谁还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生1:6+7+3=(6+7)+3=6+(7+3)

生2:……

3、出示:

填空 27 +36+64 27+36+64

=(27+36)+64 =27+(36+64)

=63+64 =27+100

=127 =127

(□+□)+64=27+(□+□)

4、概括结论:

师:黑板上的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上面两道是几个数相加?分别是哪两个数相加?结果怎样?)

得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课题:加法结合律)

5、字母表示

1) 如果a=5、b=4、c=6,该如何表示?

2) 用自己的算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3) 师:一般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该如何表示?

板书:a+b+c=(a+b)+c=a+(b+c)

6、练一练:

(33+16)+84=□+(16+□)生1:填33、84

(168+24)+76=□+(□+□)生2:填168、24、76

(25+□)+72=□+(28+72)生3:填25、28

(a+□)+c=a+(b+□)生4:填b、c

师:右边圆括号里的和是多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用处

探究二:

1、讲解例题(出示投影)

出示:小胖的爸爸买了3大箱果汁,每箱18罐,每罐4元,一共付多少钱?问:你是怎样算的?

生1:

第一种 :

3×18×4 是怎样想的?

=(3×18)×4 “3×18”表示什么?

=54×4 再乘4表示什么?

=216(元)

生2:

第二种:

3×18×4

=3×(18×4) 18×4“表示什么?

=3×72 “3×72”表示什么?

=216(元)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师板书:

3×18×4

=(3×18)×4

= 3×(18×4)

2、初步练习,比较归纳:

1)出示:

26×8×125 26×8×125

=(26×8)×125 =26×(8×125)

=208×125 =26×1000

=26000 =26000

师:请左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左边的题, 右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右边的题。看看谁算得快!

生反馈:

师问:为什么右边的同学算得都比较快呢?

两种算法得到的答案都是26000,所以也可以用等式表示出来,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8×125=1000,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先乘了。

板书:

26×8×125

=(26×8)×125

= 2 6×(8×125)

2)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例子还 有很多,谁能再来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举例:

□×□×□

=(□×□)×□

= □×(□×□)

3)师: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相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

(出示课题:乘法的结合律)

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

板 书:(a×b)×c=a×(b×c)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36×71×26=( ____ × _____ )×26

57×95×83=57×( ____ × ____ )

●×▲×★=___ ×(▲× __ )=( ___ × ▲)× ____

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练习二:

连线:

a×(b×c) 24+(42+58)

76+18+22 76+(18+22)

42+24+58 67×(125×8)

67×125)×8 (a×b)×c

练习三

运用运算定律填空

1)34+25+66=___+( ___+____ )

2)56+72+44=___+( ___+____ )

3)25×78×40=( ____ × ____ )×78

4)75×8×2×125=(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作业:练习册P/46~47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应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较熟练的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熟练运算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上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出示课题(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1. 视算:

0.29+0.1 0.6+0.13 0.65+0.35 4+5.6 10-0.7 1-0.57 0.26+0.14 7.2+8 0.11+9.9 1.8+8.2 0.86-0.15 10-0.09

2.板演:(用竖式计算、用计算器检验)

4.178+12.5 12.5-3.18 7-0.956 14.36+17.24

3.判断并加以改正

18.3 改正 25.61 改正

- 7.52 - 2.72

10.82 22.99

二、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1)0.84与9.16的和是多少?

(2)从80中减去40.68的差是多少?

(3)比8.44多6的数是多少?

*(4)0.95比9.5与5.9的差少多少?(9.5-5.9)-0.95

*(5)3个0.05的和是多少? 0.05*3

三、应用题:

1. 甲班捐款100元,比乙班多捐10.8元,乙班捐多少钱?甲、乙班共捐多少钱?

2. 测量水池蓄水的深度把6M的竹竿直插入水中,在泥中部分是0.7M,露出水面2.15M,水池蓄水的深度是多少?

*3.三张相同的纸贴在一起,粘贴处为0.04CM,每张纸长0.8M 求粘贴后的全长?

四、作业:

1、口算

4.75+4.2 0.8-0.6 5-0.58

8-0.91 5.4-2.7 10-0.9

5+6.5 10+2.3 0.36+0.64

2、简便计算

9.8+8.37+4.63 3.25+6.487-2.487 56.7-3.85-2.15

80-17.23-28.77 18.07+7.91+11.93+52.09

58.72+17.6-58.72+17.6 98.43-(54.43-15.6)

3、文字题

1、54.11减去32.42的差,再加上15.23,结果是多少?

2 从50里减去2.33与18.67的和,差是多少?

3、10个2.31的和比15.7大多少?

4、4.82与24.18的和比他们的差多多少?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小数减法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法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 化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