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安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03九年级物理《安全用电》学案新版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安全用电》学案新版人教版
引入新课一、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形式
1什么是触电?
触电是指当人体接触或接近带电体,并有电流通过人体时,引起人体的受伤或死亡的现象。
2电流对人体有哪些伤害?
电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来自电流。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两种类型:电击和电伤.
1).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而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破坏,使人的心脏、神经系统、肺部的正常工作造成的伤害。
2).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外部造成的局部伤害,如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等。
A电灼伤:有接触灼伤和电弧灼伤。
接触灼伤:发生在高压触电时电流通过人体皮肤的进出口处,伤及人体组织深层,伤口难以愈合。
电弧灼伤:发生在短路或高压电弧放电时,电弧像火焰一样把皮肤烧伤、烧坏,同时还会造成眼睛严重损害。
B电烙印:发生在人体与带电体有良好接触的情况下,在皮肤表面留下和被接触带电体形状相似的肿块痕迹,往往造成局部麻木和失去知觉。
C皮肤金属化:由于电弧的温度极高,使得其周围的金属熔化、蒸发并飞溅到皮肤表层而使皮肤金属化。
注意:电击与电伤往往同时发生,同时还会引起二次事故。
二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人体也是导体,电流对人体的危害性跟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电流的频率、通过人体的部位及触电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1电流的大小:
人体对电流反响一览表:
100-200微安对人体无害反而能治病
1毫安左右引起麻的感觉感知电流
不超过10毫安时人尚可摆脱电流摆脱电流
超过30毫安时感到剧痛,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安全电流
达到50毫安时很短时间使人心跳停止致命电流
结论: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强,触电死亡越快.
2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
1)时间越长,电流所积累的能量越多,引起心室颤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时间越长,电流的热效应和化学效应会使人体出汗、组织电解,从而使得人体的电阻逐渐减小,流过人体的电流逐渐增大。绪论: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3电流的频率
人体对不同频率的电流的生理敏感性是不同的,因此不同频率的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也是有区别的。
1)直流电的伤害程度较轻
2)工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较重。
4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
电流通过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致人死亡,但以通过心脏、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最为危险。
5人体的状况
触电者的伤害程度还与其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有关。
三常见触电的原因与触电方式
1触电的原因
1).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2).设备不合格;
3).违反操作规程;
4).管理制度不严格。
2触电方式
触电的方式:按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触电可分为三种情况:
1)、单相触电
(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理想情况下,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由于触电电流不能构成回路,通过人体的电流为零,不会出现触电现象,如图1所示。
图1单相触电的理想情况
实际情况下,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触电时,触电者会死的很惨。多数情况下,强大的触电电流会将人体烧焦。
触电电流的形成:
在三相交流电网中,每一条输电线与大地之间都存在分布电容C,电容值的大小与线路的分布情况有关,架空线路、线路分布越长,其分布电容值就越大。并且线路与大地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绝缘电阻R。这样,每根导线与大地之间可以组成一个等效阻抗Z(Z=R//jwc)。当发生单相触电,触电电流Ib构成的回路如图2所示。
例如:在10KV的电网中,如果采用16mm2铜芯电缆输电,该电缆每千米对地分布的电容值大约为是0.22μF,线路总长假设为1000m,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是几千M,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单相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Ib约为1.171A,
Ib远大于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流(10mA),使人致命。可见,供电线路越长,供电的面积越大,单相触电的后果愈加严重。
图2单相触电的实际情
(2)中性点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如图3所示,在三相四线制(380/220V)电源电路中,触电电流的路径为:从电源火线通过人体、大地、接地体、变压器中性点再回到电源火线,构成了回路。假如人体电阻按1K计算,人体承受的电压几乎是电源的相电压220V,则通过人体的电流大约220mA。这个电流远远大于致命电流,因此这种触电情况是十分危险的。
图3中性点接地系统中单相触电
2)、两相触电
指人体同时接触带电设备或线路中的两相导体时,电流从一相导体经人体流入另一相而发生的触电。如图4所示,此时,加在人体上的电压为线电压。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与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无关。假如仍在三相四线制(380/220V)电源电路中,人体电阻按1K计算,则通过人体的电流可达380mA,足以使人死亡。
图4中性点接地系统两相触电
3).跨步电压电击
当带电体有接地故障时,有故障电流流人大地,电流在接地点周围土壤中产生电压降。人在接地点周围,两脚之间出现的电压即为跨步电压。由跨步电压引起的电击事故为跨步电压电击。
范围:高压故障接地处或有大电流流过的接地装置附近,都可能出现较高的跨步电压。在距离接地故障点8~10m以内,电位分布的变化率较大,人在此区域内行走,跨步电压高,就有电击的危险;
接地故障点4m以内(因室内狭窄,地面较为干燥,离开4m之外一般不会遭到跨步电压的伤害);在室外人体不得接发生高压设备、导线接地故障时,在室内人体不得接近近故障点8m以内。如果要进入此范围内工作,为防止跨步电压电击,进入人员应穿绝缘鞋。
安全电压
一般情况下,36v以下的电压是安全的,但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安全电压是24v,特殊的甚至在12v以下.
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精选阅读
九年级物理《变阻器》学案新版人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级物理《变阻器》学案新版人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年级物理《变阻器》学案新版人教版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变阻器
能说出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画出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能够把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中来改变电路中电流及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2.变阻器的应用
知道滑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用课件播放视频:在北京的某剧场里,人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全国青年舞蹈大奖赛的开始,突然,剧场里的灯光逐渐由亮变暗,幕布拉开了,演员优美的舞姿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把我们带入了翩翩的遐想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呢?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个实验,我们只要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仪器就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展示滑动变阻器,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探究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1.提出问题: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变化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2.实验探究:学生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三个因素(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他的想法。教师将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实验小组,启发学生设计出以下三种类型实验方案:
归纳总结:
方案1:如图所示,在A、B间分别接入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如铜丝和铅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探究变阻器原理的电路
方案2:如上图所示,在A、B间改变导线横截面积(分别接入1根笔芯与2根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方案3:如上图所示,在A、B间(有鳄鱼夹)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3.交流评价:让完成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小组相互交流,并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较方便地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调光台灯,实质上是通过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台灯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归纳总结: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在相同粗细的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导体越短,电阻越小。可以通过改变导体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这就是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探究点二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1.探究变阻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
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用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1)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2)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3)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4)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演示归纳变阻器连入电路要改变电阻必须是金属横杆和电阻线上各接上一个接线柱。演示观察,接AC或AD效果是相同的,同理接BC或BD是相同效果。进一步分析讨论接AC或AD时,当滑片P向右移时由于滑片离A点越来越远,接入电阻线的长度在增加,电阻就变大,电流变小;同理向左移时,由于接入电阻线长度变小,电阻变小,电流变大。(如下图)
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通过上述实验操作、分析,学生对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已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归纳总结:(1)电阻丝上能接触滑片的地方,绝缘漆已被刮去。刮去的目的是为了使滑片能和所接触的电阻丝之间通过电流;
(2)下面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3)上面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4)移动滑片时,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的情况有四种:A和C、A和D、B和C、B和D。若接AC或AD时,只要向B移动电阻就变大;若接BC或BD时,只要向A移动电阻就变大。若接AB时,电阻器的全部电阻接入电路,此时接入的电阻最大;若接CD时,只是把金属棒接入电路,此时变阻器接入的电阻几乎为零。
(5)变阻器的接法可总结为:A.改变电阻、四种接法、两种效果;B.不变电阻、两种接法、两种效果。
(6)电阻器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符号:
2.练习正确使用变阻器
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理解变阻器的使用。)
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②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③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用变阻器控制灯泡亮度
交流评价: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
作出评价。
为了便于学生进行记忆,可向学生介绍以下口诀:串入电路,调流控压;一上一下,作用最大;同上同下,没有变化;接入电路,拨到最大。
探究点三变阻器的应用
活动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中所见的具体实例,交流、讨论。你见到过生活中的变阻器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为:电位器,及可以调节灯泡亮暗的台灯、可以调节温度高低的电热毯、电饭锅等。
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电压》学案新版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电压》学案新版人教版
电压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初步认识电源、电流、电压的关系。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压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吗?
手电筒里的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V;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高压线上有电压;那么电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概念。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电压【实验1】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看来,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1.【概念】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就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的形成与水压的形成很相似,下面我们看一下【视频1】水压的作用。
[想想做做]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看来,电压也是有大小的,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2.电压的符号是“U”
3.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V=103V1mV=10-3V1μV=10-6V
4.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并做单位换算练习。
【视频资料1】生活常用电压值
【视频资料2】电池电压
(二)电压表的构造
1.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
2.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
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
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V”,每一小格表示“0.1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V”,每一小格表示“0.5V”。
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
(三)电压表的使用
【视频】电压表使用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2.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允许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但不能超过量程。
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练习读数。
练习:1.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0~15V。经判断选用0~3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
2.【语言误区】在学习电压概念时,甲同学说:“加在电灯两端的电压是6V,而乙同学说:“通过电灯的电压是6V”,谁说的对?
3.电压表与电流表在构造、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继电流概念之后,为了能揭示出电流的原因,我们又引入了电压的概念,其符号为U,单位为伏特,符号为V;电压的大小用电压表来测量,电压表使用时要并联在电路中,让电流从它的正接线柱流入,从它的负接线柱流出,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如何才能判断出被测电压没有超出其量程呢?一是估测,二是试触。
读数时一定要先看电压表所接量程,明确每个最小格是多少,视线与刻度盘垂直等,否则读数可能有误。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压
一、概念: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符号为U。
单位:伏特,符号为V
常用单位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V=103V1mV=10-3V1μV=10-6V
二、电压表:测量电压的仪表
1.构造:接线柱,表盘
2.使用方法:(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2)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允许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但不能超过量程。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电阻》学案新版人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级物理《电阻》学案新版人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年级物理《电阻》学案新版人教版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电阻
认识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能画出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知道电阻大小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演示如图的实验,当用镍铬合金线替换电路中的铜导线后,灯泡亮度明显变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概括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大小还与导体自身有关。从而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电阻
活动1:让学生根据实验器材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线、铁线和镍铬合金线的导电情况。自己设计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活动2:再让学生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同时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接入铜线比接入铁线时灯泡亮,接入铁线时比接入镍铬合金线时灯泡亮;接入铜线比接入铁线时电流大,接入铁线时比接入镍铬合金线时电流大。小灯泡亮时电流大,小灯泡暗时电流小。
归纳总结:导体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相同电压下,导线中电流不同,说明两条导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活动3:让学生自学课本63页到6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电阻的符号和元件符号如何表示?
(2)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你知道了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电阻器呢?
组织学生进行解答问题、质疑。教师到各个小组当中,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加讨论。
归纳总结:(1)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2)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3)电阻的符号是R,电路图中的符号“”。
(4)电阻单位有:欧姆(Ω),千欧(kΩ),兆欧(MΩ);换算关系:1kΩ=103Ω,1MΩ=106Ω。
(5)生活中常见的电阻器:电视机、收音机和耳麦的调音旋钮,各种家用电器的电路板上有各种各样电阻器。
探究点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活动1:对于电阻这一物理量?你还有哪些质疑?还想知道有关电阻的哪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质疑:由课本上“几种长1m、横截面积1mm2的金属导线在20℃时的电阻值”可发现“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还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活动2:由学生的质疑,进一步的提出,那么电阻的大小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如何来验证?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
根据每个小组的发言和交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出示课件,展示内容: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电路图:
活动3:自主探究,搜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器具:1.5V电池(1节);电流表(1只);导线若干;待研究导体4根,规格如下: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①
镍铬
10
0.16
②
镍铬
20
0.16
③
康铜
10
0.16
④
康铜
20
0.16
学生按照自己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电路,自主拟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活动4:得出结论,分析交流
实验结束后,学生上讲台,将实验报告投影出来,并重点就结论、电路图、实验步骤、实验设计思想进行交流,生生、师生互问、互辩。
归纳总结:导线的电阻与导线的长度和导线的横截面积有关系: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导线越细,电阻越大。大量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活动5:学生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来探究一下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描述出实验现象,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导体的电阻受温度影响,一般来说,当导体的温度升高时,电阻会变大。
知识拓宽:播放视频“超导的诱惑”,师生共同观看。体验超导的诱惑。
板书设计
第3节电阻
教学反思
本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节课利用不同导体(铜线和镍镉合金线)接入电路,导致小灯泡亮度不同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导体(铜线和镍镉合金线)接入电路,灯亮不同?”从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