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四(新陈代谢二)

四季的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四(新陈代谢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四(新陈代谢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四(新陈代谢二)

(一)对转氨基作用和脱氨基作用辨析不清

(1)区别

结果氨基酸种类增多,但氨基酸数量保持不变氨基酸的数量减少

范围绝大多数氨基酸均可发生,但新生成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所有氨基酸均可发生

(2)共同点

①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②生成的酮酸(不含氮部分)都可转化为糖类和脂肪,也可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

③都发生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

例1下列分别属于脱氨基和氨基转换作用的实例是()

①丙氨酸丙酮酸+NH3②谷氨酸氨基丁酸+CO2

③谷氨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丙氨酸④谷氨酸+NH3谷氨酰氨+H2O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二)对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终产物和代谢终产物分不清

例2关于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终产物和代谢终产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选项糖类脂肪蛋白质

消化

终产物代谢终WwW.JAb88.coM

产物消化终

产物代谢终

产物消化

终产物代谢终产

A葡萄糖CO2、H2O甘油、

脂肪酸CO2、H2O氨基酸CO2、H2O、

NH3

B麦芽糖乳酸脂肪

微粒CO2、H2O氨基酸CO2、H2O、

尿素

C葡萄糖CO2、H2O甘油、

脂肪酸CO2、H2O氨基酸CO2、H2O、

尿素

D乳糖酒精、CO2甘油或

脂肪酸糖元氨基酸含N部分、

不含N部分

(三)光合作用的易错点

1.在电子传递过程中,NADP+是最终电子受体,H2O是最终电子供体。

2.色素吸收光能、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都不需要酶的催化。

3.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1)激发态的叶绿素a:具有很高能量,易失去电子,是强还原剂。

(2)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易得到电子,是强氧化剂。

4.NADPH和ATP中都含有活跃的化学能。反应式NADP++H++2eNADPH中,一是注意需2个电子;二是式中电子直接来源是激发态的叶绿素a,根本来源是参与反应的水。

5.活跃的化学能转换为稳定的化学能中,NADPH既是还原剂又能提供能量。

6.NADPH、ATP:囊状结构薄膜→基质;NADP+、ADP+、Pi:基质→囊状结构薄膜。

7.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即CO2+C52C3,大部分的三碳化合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又重新形成五碳化合物,用于再次固定CO2,所以暗反应每进行一次只能固定一个“C”,要经过6次暗反应过程才能形成一个六碳的葡萄糖分子,即葡萄糖中的C全部来自CO2。

8.叶绿体离开细胞,保持适宜条件仍可进行光合作;低于0℃时有些植物仍可进行光合作用,如两极地区的地衣植物。

9.温度改变,不管光反应还是暗反应均受影响,但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暗反应不管酶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比光反应多。

10.细胞中[H]、ATP、C3、C5等物质含量的改变是在外界条件改变(如停止光照,停止CO2供应)的短时间内发生的,且是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时应结合暗反应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过程图解,从来源和去路两个角度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例3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曲线a~b点,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

B.曲线b~d点,叶绿体中C5浓度升高

C.曲线b~c点,叶绿体中C5浓度几乎不变

D.d点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

例4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曲线a~b点,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

B.曲线b~d点,叶绿体中C5浓度升高

C.曲线b~c点,叶绿体中C5浓度几乎不变

D.d点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

(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综合的易错点

1.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相关测定

(1)光合作用速率表示方法:通常以一定时间内CO2等原料的消耗或O2、(CH2O)等产物的生成数量来表示。但由于测量时的实际情况,光合作用速率又分为表观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

(2)在有光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实验容器中O2增加量、CO2减少量或有机物的增加量,称为表观光合速率,而植物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如下图所示。

(3)呼吸速率:将植物置于黑暗中,实验容器中CO2增加量、O2减少量或有机物减少量都可表示呼吸速率。

(4)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用CO2量表示)可用下式表示:积累量=白天从外界吸收的CO2量-晚上呼吸释放的CO2量。

(5)判定方法

若为坐标曲线形式,当光照强度为0时,CO2吸收值为0,则为真正(实际)光合速率,若是负值则为表观光合速率。若所给数值为有光条件下绿色植物的测定值,则为表观光合速率。有机物积累量一般为表观光合速率,制造量一般为真正(实际)光合速率。

例5(经典高考易错题)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例6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5101520253035

光照下吸收CO2

(mg/h)1.001.752.503.253.753.503.00

黑暗中释放CO2

(mg/h)0.500.751.001.502.253.003.50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在1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

2.根据特定装置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比较

(1)物理误差的校正

由于装置的气压变化也可能会由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为使测定结果更趋准确,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校正物理膨胀等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生物灭活,如将种子煮熟,而其他各项处理应与实验组完全一致(包括NaOH溶液,所用种子数量,装置瓶及玻璃管的规格等)。

(2)探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将上述装置置于不同光照强度(可用不同功率的灯泡实验或同一功率灯泡通过改变光照距离进行控制)条件下,被研究生物应为绿色植物。

结果分析:①若红色液滴右移,说明光照较强,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释放O2使瓶内气压增大。②若红色液滴左移,说明光照较弱,细胞呼吸大于光合作用,吸收O2使瓶内气压减小。③若红色液滴不动,说明在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等于细胞呼吸,释放O2等于吸收O2,瓶内气压不变。

(3)细胞呼吸状况的实验测定归纳

欲测定与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两套呼吸装置中的单一变量为NaOH与蒸馏水,即用等量的蒸馏水取代实验组的NaOH溶液,其他所有项目均应一致,加蒸馏水的装置内气压变化应由CO2与O2共同决定。两套装置可如下图

所示,当然,此时仍有必要设置另一组作误差校正之用:

延伸阅读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三(新陈代谢一)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三

(新陈代谢一)

(一)对酶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酶知识的正误辨析

正确说法

错误说法

产生

场所

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不

考虑人的成熟红细胞)

具有分泌功能的

细胞才能产生

化学

本质

有机物(或多数是蛋白

质,少数为RNA)

蛋白质

基本

单位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合成

场所

核糖体或细胞核

核糖体

作用场所

既可在细胞内,

也可在细胞外、

体外发挥作用

只在细胞内起

催化作用

温度影响

低温影响酶的活

性,不破坏酶的

结构,高温使酶

变性失活

低温引起酶变

性失活

作用

酶只起催化作用

酶具有调节、

催化等多种功

来源

生物体内合成

有的来源于食

例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从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A.①②⑤B.③⑦⑨C.③④⑧D.④⑤⑥

例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B.酶不一定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强酸、强碱或高温、低温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D.人体内的酶也在不断更新

(二)关于ATP分子结构相关内容辨析不清

从ATP的结构式分析,1分子ATP包括1分子腺苷A(与DNA、RNA碱基A含义不同);由腺嘌呤(碱基)和核糖(五碳糖)组成,三分子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首先断裂,释放能量,变成ADP;若完全水解,另一个高能磷酸键也将断裂变成AMP。

例3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②和④

例4要使18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则需多少个ATP分子完全水解()

A.9个B.18个C.36个D.54个

(三)描述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时易错点

1.描述代谢类型术语

①时,要从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两个方面描述,不能遗漏。

②每一种代谢类型的“型”字不能漏,否则不属于代谢类型,而是生物的营养方式,如自养、异养等。

③自养型、异养型与需氧型、厌氧型中的“养”与“氧”,二者含义不同,“养”指营养,即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类型,而“氧”指氧气,即生物分解有机物时对氧气的需求类型。

④代谢类型是反映生物主要的代谢特点,如人有时也能进行一定程度无氧呼吸,但人的代谢类型为需氧型。

例5与下列几种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硝化细菌④蓝藻⑤烟草花叶病毒

A.从结构和成分上看,①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是需氧型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是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2.对易混淆问题界定不清

(1)确认自养型与异养型的最根本依据是所利用的碳源是无机碳源还是有机碳源——凡能利用无机碳源(如CO2)合成自身有机物者应属自养型。

(2)厌氧型生物一定无线粒体。

(3)光合作用未必有叶绿体,如光合细菌、蓝藻。

(4)可进行无氧呼吸未必为厌氧型生物——需氧型生物的某些细胞在暂时缺氧时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5)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一定为生产者,生产者一定为自养型生物。

(6)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未必为细菌、真菌(也可为腐生动物),但腐生生物一定为分解者。

(7)植物未必都为生产者,如菟丝子属植物,但因其同化方式为异养型,因而不能称为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例6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都是异养型生物

B.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

C.寄生生物都是厌氧型生物

D.自养生物不一定具有叶绿体

例7下列与代谢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能否将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是划分同化作用属自养型或异养型的依据②需氧型生物体内不发生无氧呼吸③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为自养型④细胞质是代谢反应的主要场所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

一、有关微生物类群的易错点

1、微生物还包括各种真菌——酵母菌、蘑菇、木耳等,所以微生物不一定是形态微小的生物。

2、固氮生物都是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等,因此固氮微生物都没有内膜系统。

3、因病毒全为寄生生活,故在生态系统中皆为消费者。

例1.下图是几种生物的分类图,关于①、②、③三类生物各自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②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③都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

二、有关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易错点

1.质粒基因控制细菌的抗药性、固氮和抗生素的形成。

2.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生物固氮的酶分布在细菌细胞膜上,这些生理活动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3.非细胞结构生物可分为病毒(DNA或RNA+衣壳)、类病毒(仅RNA)、朊病毒(Prions,蛋白致病因子)。

4.质粒、病毒作为基因载体,细菌常作为外源基因受体,而细菌、酵母菌常被应用于发酵工程。

5.病毒为寄生生物,因而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只能利用活组织(如活鸡胚)培养。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时先让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上培养。

6.病毒在细胞工程中可做诱导剂,在基因工程中可做运载体。

例2.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的微生物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框图①内的生物都能进行有丝分裂,且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框图③内的生物的基因上都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D.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都能够进行固氮

三、有关微生物营养的易错点

1.固氮微生物与非固氮微生物氮源的区别:固氮微生物——各种含氮物质(包括N2);非固氮微生物——除N2以外的其他含氮物质。

2.一些微生物不需要从营养物质中摄取生长因子,而是依靠自身体内合成。另外,一些微生物自身体内缺乏合成生长因子所需的酶,因此只能从营养物质中直接获得,否则就不能生存。

3.同一物质可作一种或几种营养成分:NaHCO3既作无机盐又作碳源,NH或NO既作氮源又作无机盐,含C、H、O、N的物质如蛋白胨、酵母膏既可作碳源、氮源,又可作生长因子。

4.微生物与动植物的营养物质既有相同成分,如水、无机盐(矿质元素),又有不同成分,如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人和动物特有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植物需要CO2作碳源

5、例如选择培养基——特定条件或特定C、N源只有该种或该类微生物能存活或利用。如纤维素粉做碳源时筛选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无任何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固氮微生物;高盐、强酸、无氧等特定条件筛选耐盐、耐酸、厌氧的微生物;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筛选真菌;根据是否含有机碳筛选自养、异常微生物。

6、根据划线法得到的培养基上菌落的生成及分布情况,推断分析微生物是否产生抗生素及相互抑制现象。

例3.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凡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能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

四、有关微生物代谢和生长的易错点

1、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阶段是稳定期;与无机环境斗争最激烈的阶段是衰亡期;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的阶段是调整期和对数期;产生初级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是调整期;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是稳定期。

2、①选用对数期的菌体做菌种;②将菌体接入相同的培养基,其目的是提高设备利用率。该期合成诱导酶。

3、判断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主要依据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是否必需。如乳酸是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始终产生的,但其并非是乳酸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因此乳酸是乳酸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同样道理,酒精为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4.通过酶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属于变构调节、反馈调节,具可逆性。

5.调节酶活性的物质是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的产物,可以是酶的直接催化反应产物,如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调节;也可以是间接产物,如苏氨酸赖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

6.对一种酶活性调节可以是一种产物起作用,也可以是两种产物共同起作用。

7.组成酶只受遗传物质控制,与营养物质无关,细胞内一直存在;诱导酶既受遗传物质控制又与营养物质有关,只有环境中诱导物存在时才能合成,条件改变可消失,如分解乳糖的酶。但二者都是胞内酶。

8.不要把生长曲线认为是微生物个体的生长曲线。因为单细胞的微生物个体生长很不明显,持续时间短,且生长和繁殖交替进行,界限难以划清。

9.不要把生长曲线认为是微生物群体增长速率曲线,因为增长速率在衰亡期是负值。

10.不要把生长曲线看成是自然种群的增长曲线,因为自然种群不存在衰亡期。但调整期和对数期类似于自然种群的“J”型增长,而纵观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正好反映了“S”型增长。

11、种群数量增长和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曲线关系

(1)A曲线与B、C曲线的区别

①“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和微生物生长曲线都是在有限环境中的数量变化曲线。

②“J”型曲线无K值,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而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大;“S”型曲线和生长曲线有K值,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K值也会随之变化。

(2)A、B曲线和C曲线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别研究

范围只研究种群数量增长阶段的变化规律研究微生物从生长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的数量变化规律

纵轴

含义种群的实际数量微生物数目的对数,不代表实际数量

联系①“J”型曲线也有调整期和对数期,即微

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符

合“J”型曲线

②“S”型曲线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对环境

的适应期、快速增长期、数目稳定期,

曲线总体趋势和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

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相一致

例4.如图是微生物生长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应在d点附近切断氧气供应

B.若要扩大培养,可取c点时的微生物作为菌种

C.若进行谷氨酸发酵,a点时的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例应为3∶1

D.若用黄色短杆菌发酵生产赖氨酸,全过程的Ph最好保持在6.5~7.5之间

例5.下列关于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其中正确的是()

A.不同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基本相同

B.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都自始至终产生

C.初级代谢产物始终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在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

D.初级、次级代谢产物两者都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

例6.下图表示某一容器中培养的微生物生长速率曲线,其中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①期为调整期B.②期积累大量次级代谢产物

C.③期种内斗争最激烈D.④期繁殖速率小于死亡速率

五、有关发酵工程的易错点

1.谷氨酸发酵所用的培养基既是液体培养基又是天然培养基。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还能为菌体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生产过程中培养条件的控制以及产物的提取等。天然培养基则既能满足菌体的营养需求,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碳源是豆饼水解液和玉米浆;氮源是尿素和豆饼水解液;生长因子是生物素。

2.搅拌的作用:一是使空气形成细小的气泡,迅速溶解在培养液中(称溶氧);二是使菌种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3.发酵过程中温度上升的原因:一是搅拌器机械搅拌产热;二是菌体自身代谢产热。

4.pH改变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①原因:营养物质的利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②调节措施:加缓冲剂或中间补加相应营养物质。

5.菌种选育常用方法的比较

育种类型原理方法优、缺点

诱变

育种基因突变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诱变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操作简便,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基因

工程DNA

重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构建工程细胞或工程菌能定向改变微生物的遗传性状,但操作过程复杂,要求高

细胞

工程细胞膜的

流动性等体细胞杂交等定向改变遗传性状

(1)这三种育种方法都导致了菌体内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使菌种的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

(2)除了这三种育种方法外,还有自然选育,即从自然界中直接分离选取,但用此方法选取的菌种产量低,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3)菌种选育,一般不直接利用自然界中野生菌种,而是通过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多种方法获得菌种。

6.灭菌

(1)对象:杀灭所有微生物的菌体、芽孢、孢子。

(2)设备:培养基和发酵装置都要灭菌,通入的空气、加入培养基的所有物质也要灭菌。

(3)方法:高温蒸汽、火焰灼烧、酒精灭菌等。

(4)原因:防止杂菌与发酵菌种形成竞争关系,影响发酵产品。

(5)灭菌与消毒,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菌体、芽孢和孢子等,消毒则在温和条件下杀死菌体,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7.单细胞蛋白

单细胞蛋白指菌体本身,而非某种蛋白质。用做饲料或食品添加剂。

例7..图中的曲线A为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曲线,那么曲线B的纵坐标可能表示()

A.谷氨酸产量B.谷氨酸的产生速率

C.培养基的消耗量D.培养基的消耗速率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一(细胞考点)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一(细胞考点)

(一)忽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环状肽链的有关计算

有关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及水分子数的计算:肽键数=脱下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若题中组成蛋白质的肽链中有环状多肽,因为环肽首尾氨基酸彼此相连,故形成一个环肽时,比形成一条直链肽要多生成一个水分子。u

例1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一个蛋白质分子,含n条肽链,其中z条是环状多肽,这个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个数为()

A.m-n+zB.m-n-zC.m-z+nD.m+z+n

(二)关于脂肪与脂质、脂质与类脂、固醇与胆固醇关系辨析不清

有的同学经常把脂肪和脂质混淆,认为二者是相同的,或者认为脂肪包括脂质,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脂肪只是脂质中的一类物质,脂质除包括脂肪以外,还包括类脂和固醇。脂肪元素

组成只有C、H、O三种,脂质的元素组成除C、H、O外,有的还有N、P。类脂中最常见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的一种。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例2脂肪的元素组成,脂质的元素组成,脂质包括。

(三)忽视特殊情况下物质穿膜问题的计算

(1)分泌蛋白从合成、运输到排出细胞外是通过出芽形成小泡的方式外排,不穿过细胞膜,因而通过的膜的层数应为0层。

(2)细胞的内吞作用通过0层生物膜。

(3)细胞核内外的大分子如蛋白质、信使RNA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未通过膜结构,因而通过膜的层数为0层。

例3内质网腔内的分泌蛋白,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释放到细胞外,在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通过的生物膜的层数是()

A.3层B.0层C.2层D.4层

(四)混淆细胞和生物分类

1.正确识别带有菌字的生物:凡是“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2.带藻字的植物中,蓝藻(如色球藻、念珠藻、颤藻等)属于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

3.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结构,只进行无性生殖。

4.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5.用纤维素酶处理蓝藻、细菌的细胞壁不能将其破坏,因为上述细胞壁的成分中不含纤维素。

(六)对不同细胞亚显微结构区别不清

(1)在动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2)在动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3)在动植物细胞中,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4)在动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的细胞,没有中心体的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中心体不能作为鉴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依据,

但可以用作鉴别高等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5)具细胞壁的生物及成分自然界中除植物细胞具细胞壁外,几乎全部的真菌、原核生物中蓝藻、细菌、放线菌都有细胞壁,但植物细胞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用纤维素酶或

果胶酶处理可破坏细胞壁。原核生物细胞壁主要为肽聚糖,真菌细胞壁主要为几丁质,用纤维素酶处理不受影响。

(七)生物膜易错点辨析不清

(1)所有生物膜中都含磷脂,化学元素一定有C、H、O、N、P。

(2)染色体、核糖体、中心体不是膜结构。

(3)内质网是膜转化联系的纽带,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4)核膜、细胞膜及人工膜的区别与联系

三者都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核膜为双层膜,四层磷脂分子,几乎不含糖类,上有核孔;细胞膜为单层膜,糖类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被,有识别功能;人工生物膜无载体蛋白质和糖类。

(5)发生于生物膜上的典型生物化学反应包括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于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发生于线粒体内膜上)。

例4下列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是()

A.染色体与核糖体B.线粒体与核膜

C.线粒体与叶绿体D.内质网与高尔基体

例5下列哪项不是人工生物膜的主要用途()

A.污水处理B.食品保存

C.海水淡化处理D.人造器官材料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八(人体稳态)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八(人体稳态)
一、人体内环境稳态
1.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成分理解不到位
(1)准确把握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②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内涵与外延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细胞外液相对于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而内环境相对于处界环境。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成分: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
(4)特殊细胞的内环境: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两种细胞之外的其它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液。
(5)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红细胞不能。
(6)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例2.下列生理活动的发生过程与内环境无关的是()
A.抗利尿激素对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B.肌肉剧烈运动生成的大量乳酸被人体中和的过程
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的过程
D.进入人体的细菌外毒素被抗毒素中和的过程
例3.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二、血糖和体温的平衡及调节
1、血糖平衡及调节
①血糖对应环境为内环境,3个去路都在细胞内进行,即血液中葡萄糖必须先进细胞才能利用。
②最主要的来源是食物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去路是氧化分解供能。
③注意区分消化终产物和代谢终产物的差别:如蛋白质的消化终产物——氨基酸;其代谢终产物——CO2、H2O、尿素。
2.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4)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5)高烧不退的病人不应加盖棉被。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
例4.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3.对下丘脑的功能掌握不全面
(1)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图所示:
例5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和垂体分泌的就会减少,这是一种机制。
(3)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是[]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和的
过程,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在激素调节过程中,它和[b]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
的关系是。
三、有关免疫的易错点
1.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知识的应用
①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②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它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③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
例6.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图解辨析不清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判断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靶细胞、移植器官、肿瘤细胞、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茵、结核杆菌等。
体液免疫:B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血清治疗、抗毒素等。
若出现吞噬细胞和T细胞,则无法界定,因为两种免疫中都有。
例7.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2)A、B的名称分别是、。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其特点是。
(3)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其余的细胞都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例8.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Ⅰ、细胞Ⅱ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
B.图中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代表的分别是B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的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