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生态系统稳定性导学案复习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生态系统稳定性导学案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生态系统稳定性导学案复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导学案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联系(1)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如下图:

①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②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③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④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要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2010青岛质检)图示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结合图象y值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x值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这都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TS值越小,即x、y值越小,y值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x值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所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高。

答案:A。

(无锡市2011届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16)

解析:题中的表格列出的是植物总种数表示物种丰富度,样方法测的是植物的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小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样方法测植物种群密度通常选用双子叶植物,统计数目时取样方内部和任意相邻两边的植物。

答案:B。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发生的负反馈调节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正反馈调节 

特别提醒:

(1)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成熟稳定阶段)而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能力。

(3)稳定性原因是系统的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它取决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5)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外来干扰超过该限度,“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选项符合要求;B选项叙述的是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C、D选项叙述的是环境的破坏引起的变化,调节过程较为复杂。

答案:A

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解析: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而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又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类群的种类数,所以,生物类群的物种种类数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B。

一.实验梳理

1、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生态瓶,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基本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3、实验材料:

透明的塑料瓶等,河水,细砂,水草,小鱼,螺蛳若干,胶带(或凡士林)。

4、实验步骤:

(1)瓶子处理:将瓶子和瓶盖洗净。

(2)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3)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小鱼,螺蛳。

(5)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凡士林。

(6)粘贴标签:贴上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等。

(7)放置瓶子:将瓶子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二.

下面关于“设计生态瓶”应遵循原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答案:ABD

解析:生态瓶作为一个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应遵循“成分齐全、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原则。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能够形成食物链(网);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保证可完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生态瓶应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作为模拟的封闭生态系统,不能向瓶内通气。

三.方法指导

①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以便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也便于观察。

②生态瓶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水温过高导致生物死亡。

③生态瓶必须是密封的。

④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它们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

⑤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以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⑥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

⑦观察要求

a.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由颜色变化进行判断)及基质变化等。

b.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记录。

c.如果发现生态瓶中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下发现时间。

d.依据观察记录,对不同生态瓶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的原因。

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表格分析可知,乙瓶无光照,藻类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将死亡,种群密度会下降。

丙瓶与甲瓶相比,少泥沙,分解者很少,无法将瓶中动植物遗体、动物的排泄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丁瓶与甲瓶相比多小鱼,小鱼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因此丁瓶与甲瓶相比,其中氧气含量低。

答案:

(1)下降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

(2)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

(3)少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

(4)①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②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1_生态系统功能之一信息传递中的关键知识点名词: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自我

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

2、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遭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的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抵抗力稳定性看物种组成和营养结构,恢复力稳定性要看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这是我们在解决实际情境问题中需要注意的。

2011.11.17生物高三试题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1.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藻门)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D.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2.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内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

B无机盐是ATP、RNA和磷脂的组成成分

C生物体内无机盐的浓度的大小会影响细胞的吸水或失水

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细胞代谢的增强而减小

3.下列有关实验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B.显微镜观察,线粒体与健那绿发生作用呈现绿色

C.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D.常温条件下,核糖核苷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绿色

4.下图为甲同学进行的一项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B.E步骤滴加的是清水

C.B步骤是观察细胞质大小及细胞壁的位置

D.实验前后的处理形成了自身对照

5.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健康成人体内每天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细胞凋亡受环境影响大,机体难以控制

C.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的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移

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的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遗传规律适用于细胞核内基因的遗传 B.遗传规律适用于伴性遗传

C.遗传规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D.遗传规律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称性状分离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9.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D.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10、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表述的是()

A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11.将用3H标记的尿苷引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有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是()

A.细胞核、核仁和中心体B.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C.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D.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和液泡

1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都会出现纺锤体和遗传物质的复制

B.衰老的细胞没有基因表达过程

C.致癌病毒可通过将其基因组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D.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13.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据图可确定①为不耗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

D.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①

14.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C.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5、某人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放入适宜温度的热水中,保温5min,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

A、砖红色B、无色C、蓝色D、紫色

16.下表①~④分别是高中生物实验,在实验过程的相关处理中,正确的是()

实验内容相关处理

A.①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可用龙胆紫代替苏丹Ⅲ染液

B.②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可用蝗虫的精巢做实验材料

C.③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用医用酒精代替丙酮

D.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可用蒜叶代替洋葱根尖

17.为了检测“苏丹红”对人体细胞的毒害作用,研究人员以哺乳动物组织块为实验材料开展有关研究,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开始时先制备细胞悬液

B.该实验还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控制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

D.实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苏丹红毒性较小

1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热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化学能

C.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是不同物质

D.在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不能形成ATP

19.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下图示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熵越大,细胞无氧呼吸越强,有氧呼吸越弱

B.b点有氧呼吸强度小于a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20.科学家提取植物叶绿体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将叶绿体膜打破,分别分离出基质与基粒进行实验。下列对不同实验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有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基质和基粒的混合液能产生葡萄糖

B.在无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对基质与基粒的混合液给予光照,然后离心去掉基粒,为基质提供二氧化碳,基质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C.光照条件下,为基粒提供二氧化碳和C3化合物,基粒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D.黑暗条件下,为基质提供ATP、[H]和二氧化碳,基质中会有葡萄糖产生

21.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含糖类物质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在人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22、将玉米的体细胞(2N=20)转入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4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40

23.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已知Ⅱ8只携带甲或乙一种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红绿色盲

B.Ⅱ7和Ⅱ8生一个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0

C.图中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

D.Ⅲ13个体乙病基因只来源于Ⅰ2

24.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①杂种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②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⑤

25.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互换,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基因控制的性状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

红细胞形态E:椭圆形细胞e:正常细胞

Rh血型D:Rh阳性d:Rh阴性

产生淀粉酶A:产生淀粉酶a:不产生淀粉酶

A他们的孩子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B他们的孩子是Rh阳性的可能性是100%

C他们的孩子中有3/4能够产生淀粉酶

D他们的孩子中出现既有椭圆形又能产生淀粉酶的可能为3/8

26.在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9:3: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AF1产生4中比例相等的配子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F1的4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

27.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32P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无放射性

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C.本实验的目的是单独研究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D.本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8.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29.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酶①为DNA解旋酶,作用于碱基对中的氢键使DNA双链解开

B.图中可体现出边解螺旋边复制及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C.在复制完成后,甲、乙可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

D.若该DNA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A200个,则图示过程共需C300个

30.有关科学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

C.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包括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和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等

D.克里克除了参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还提出了“中心法则”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31.(10分)下图左右为高等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根据图回答:

(1)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结构是[],其基本骨架是。

(2)在左、右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

(3)若左侧图所示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细胞器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标号表示,2分)

(4)右图所示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编号),与吸水有关的细胞器________(填编号)。

⑸用________法可分离各种细胞器,以研究其成分和功能;经研究发现不含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编号)。

32.(10分)右图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⑴图中甲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为,乙生理过程所发生的场所为。

⑵甲、乙生理过程中的[H]的作用分别是、。

⑶甲过程中C的产生发生在该过程的第阶段,乙过程中B在内被消耗。

⑷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产生了[H]、ATP外,还有的生成,②过程产生的A用于相邻细胞的③过程,至少经过层生物膜结构。

⑸下表是番茄生命活动中的一些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绘制番茄对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2分)。

生命活动状态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光合速率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千勒克司)光合速率最大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数据39328

33.(12分)下图1表示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EeFf)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字母E、e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图3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相对数目。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B段的发生时期是,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细胞处于图1的BC段。丙细胞的名称是。请仔细观察丙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

(3)图2中甲细胞的基因型是___,甲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3中的a、b分别代表、。图3的III阶段对应于图2中的细胞。

(5)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2的细胞,该时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8分)下面两个图表示两个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密码子CGUUAUAUGACGGUGUCCCAG

氨基酸精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起始)丝氨酸谷氨酰胺

(1)甲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其中的②表示,③起的作用

(2)甲图中,若②中A占26%,U占28%,那么,在相应的DNA片段中,A占,

C占。

(3)根据题中的信息写出乙图中③的氨基酸序列

(2分) 。WWw.JaB88.COM

(4)根据题意,写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35(10分)生物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存在一定的规律,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Ⅰ、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决定,B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B、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B、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

配,F1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

鼠。试问:

(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3)若让F1中的灰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体色的表现型应为,黄色小鼠的基因型是。

Ⅱ、自然界中的果蝇雌雄个体中都有一些个体为黄翅、一些个体为灰翅,不知道黄翅和灰翅的显隐性关系,但已知该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你设计一个通过两对杂交实验(提示:一对为正交,一对为反交)来判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的方案。

正反交实验:正交为;反交为。

预测结果及结论:

(3分)。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1—5DDACA6—10DDBDB11—15CCBBD16—20BCCAC21—25DCDCD26—30BCADA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31.(10分)(1)⑩细胞膜 磷脂双分子层(2)③液泡(2)②⑧②

(3)④→⑨→⑦(2分)(4)①②③

⑸差速离心法④⑤

32.(10分)⑴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叶绿体⑵与O2结合产生水,释放大量能量还原C3(CO2)

⑶三叶绿体基质⑷丙酮酸6⑸(2分)

33.(12分)(1)间期(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着丝点分裂(2)乙、丙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交叉互换

(3)EEeeFFff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4)染色体染色单体(5)丙

(6)乙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34.(8分)(1)细胞核mRNA催化相邻的核糖核苷酸聚合(2)27%23%

(3)缬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甲硫氨酸(2分) 

(4)DNA→RNA→蛋白质

35、(10分)

(1)BbRrBbrr(2)1/3

(3)黄色:灰色:黑色:白色(顺序可以颠倒)BBrr、Bbrr

Ⅱ.雄性黄翅×雌性灰翅雄性灰翅×雌性黄翅 

预测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一致,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不一致,说明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3分)

延伸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地位

非生物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关系:

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和地位

1、相互关系

2、地位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谢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即:根据某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

①生产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绝大多数进行光合作用,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

②消费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种动物。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③分解者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

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

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

一般地,动物属于消费者,特殊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一般地,植物属于生产者,特殊的植物如寄生类植物菟丝子等则兼有异养型特点;细菌也并非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就属于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D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题图(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题图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题图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A项中,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五条,表述正确。B项中,在该食物网的五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表述也正确。C项中,先要清楚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表述不正确。D项中,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的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动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表述正确。

C

(2010海南高考)23.(10分)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10分)

(1)CO2(1分)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分)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1分,共2分)

(3)3(1分)兔和鼠(2分)

(4)食物链营养级(每空1分,共2分)

(2010江苏高考)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C

(2010广州高考)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A

(2009浙江高考)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

A

(2009广东高考)73.图1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所以A错。

A

(2009广东高考)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C

(2009海南高考)19.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B

(2009全国Ⅰ高考)34.(10分)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是

玉米人

(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的。

(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日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1)

(2)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捕食与竞争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太阳能CO2

(4)减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不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008广东高考)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菟丝子吸收果树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与龙眼、柑橘为寄生而不是竞争关系。

D

(2008广东高考)1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可能为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的细菌,固定CO2合成有机物,自养型,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

(2008广东高考)32.(10分)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和。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和,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4)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和。该修复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1)杀藻剂处理水华的主要缺点: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

(2)在该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藻类和挺水植物,鱼类属于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使藻类产生抗药性。(2)藻类挺水植物消费者.

(3)种间关系的主要变化:挺水植物和藻类竞争,投放鱼类捕食藻类等.

(4)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008海南高考)24、(9分)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KJ和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1)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绿藻、水草)开始,到最高营养级图中的鲫鱼为止,可以看出其中水草开始的有2条,绿藻开始的有3条,共计有5条食物链。(2)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来自绿藻提供的就是50KJ,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需要绿藻500KJ;其中轮虫提供的就是100KJ,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那么就需要轮虫500KJ。(3)水面长满了浮萍,将会遮光,导致水草缺少光照而死亡,同样绿藻也大量死亡,轮虫缺少食物而死亡。五种生物死亡3种只剩下引入的浮萍和剩余2种构成两条食物链。(4)绿藻爆发覆盖水面,水中溶解氧气减少,动物死亡。最终绿藻大量死亡导致细菌大量反正消耗氧气,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气体,导致水体发臭。

(9分)(1)5绿藻和水草(每空1分,共2分)

(2)500500(每空1分,共2分)

(3)光线绿藻(或食物)(每空1分,共2分)

1.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

答案C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3.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0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食草动物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如大肠杆菌D.能量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5.右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成分的相互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b的种群密度

B.如果大量捕杀e,则d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C.由于长期使用DDT,c类群产生了对DDT的抗药

性,c类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D.若b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c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

2mol葡萄糖的能量;进入c的能量一部分通过c的呼吸作用

被消耗,一部分传给f,约有10%—20%的能量传给d

答案C

6.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有误的是

A.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

答案B

7.(2010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①和⑤

B.②和④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通过食物链①→③→②→④→⑧,⑧获得的能量最多

D.若⑥种群因某种原因数量下降5%,短时间内⑧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8.右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B.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少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有丁和辛

答案D

9.认真观察下图的食物网中,可以看出“蛇”所处的营养级是:

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D.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答案D

10.(2010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蛇处于2个不同营养级

C.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D.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同化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同化的总能量

11.右图表示有关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

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C.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

1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A.光合作用B.化能合成作用

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答案D

13.2008年7月初,青岛奥帆赛海面被大量浒苔(一种绿藻)覆盖,形似草坪,一人躺在上面不会下沉。经多方努力,浒苔被及时处理从而保证了奥帆赛的正常进行。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事件”也曾引起全国关注。关于上述两个自然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它们都可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B.浒苔和蓝藻都可通过有丝分裂快速繁殖,二者的繁殖速率均受温度的影响

C.浒苔和蓝藻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但是只有浒苔细胞中具有叶绿体

D.这两种现象警示我们应该积极治污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4.水华和赤潮分别是淡水水域和海水水域长期被污染,使水富营养化而产生的,都会给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与此现象关系最大的生物是(A)

A、蓝藻类B、苔藓类C、草履虫D、细菌类

15.对生态学相关知识,叙述正确的是(C)

A.各种生态因素可以影响生物各项生命活动,其中温度对植物的形态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B.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且水平方向上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分层现象

C.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所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猫头鹰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

16.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一种图形叫做概念图,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部分),①~⑦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箭头⑦的意义是“C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C代表的是。写出连线⑥上的联系词。

(2)若①~④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BC”表示B通过作用提供原料给C。若①~④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

(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

,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7分)解析: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理解生物学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用通过概念图的读图,学会补全概念图的同时,能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今年高中出现的新题型,要引起各位老师的足够的重视。

(1)生产者固定(只要合理均给分)

(2)分解④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食物链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17.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寿螺可做成美味的菜肴,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1988年,四川某公司从国外引入福寿螺,投放在水田中进行人工养殖。由于出口受阻,1992年放弃养殖,该公司将水田里的大螺进行了清理后,还给农民种水稻。农民种下稻秧后,又有大批福寿螺出现在稻田中,并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

材料二:水葫芦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由于水葫芦疯长,滇池草海60年代还有16种高等植物,到90年代只剩下3种。

(1)右图为上述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共有条食物链,占二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2)福寿螺属于第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是

、(写出两个原因)。

(3)若每只幼螺重5克,要长到重150克,则至少要消耗克水稻(假设单位质量的螺和水稻含相同的能量)。

(4)从上述材料可知,外来人侵物种给当地生

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是,从而使当地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遭到破坏。

(5)为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有关方面设想从原产地引进天敌,然而,专家们仍不无忧虑。你认为专家们的忧虑是什么?。

答案:(1)4蛇(2)二食物(水稻)充足;没有天敌;空间条件充裕(答出一点给1分,满分2分)

(3)725

(4)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或“破坏了遗传多样性”或“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5)这些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人侵物种

2012届高考生物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精讲精析复习教案


高考考点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提高生态奉魄稳定性的意义。要答好速类题,一定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成分密不可分,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由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是抵抗力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超过此限度,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Ⅰ热门题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林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生态系坑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关键。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分解者可将生产者、消费者残骸中遗留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归还无机生物界,可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果缺少.整个生态系娩平衡状态难以维持,寒带地区由于气候、温度等原因,土壤中分解者的数量活动相对较少,森林中的遗体残骸相对较多。人工火烧,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分解者的功能,目的是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过程。
C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答案:C指导: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关联度、相互作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2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C指导: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人工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差,易受松毛虫危害。
3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答案:B指导: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行人行小。—般地说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越单纯,营养结构就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相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以况要想提高某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应该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而其他措施显然无济于事。
4如下图是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a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量,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饲料,都与图b相同。
请根据图a、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在下图中用箭头完成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利用的图解。(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耗能和图中未标出的分解者耗能可不标出)
答案:见下图
指导: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是食物的联系。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产生的联系称为食物链,许多条食物链组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循环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根据这一原理结合经济学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时的原料,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率,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5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了“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全面丰收。右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根据下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
答案:阳光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
答案:桑和稻
(3)该生态系统内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__________率。
答案:物质的利用
(4)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等生物作为__________。
答案:细菌、真菌分解者
(5)该生态系统是根据__________的原理建立的。
答案:生态平衡
指导:本题是一个应用生态系统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实例。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桑、稻),有消费者(鱼、蚕、猪),有分解者(分解粪便的菌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建立这样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的目的是最充分地调动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人类有益的部分。
Ⅱ题点经典类型题
拟)在欧美国家时兴一种水晶球样的生态球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二或三条小鱼(或虾),底部有珊瑚、沙子,并生长着一些水藻。请回答:
(1)这个生态球应放在__________的地方。
(2)此球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
(3)小鱼和水藻能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
(4)此球有较长时间保持动态平衡的因为__________。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规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动植物新陈代谢的原理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属应用层次。
(1)生态球必须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因为阳光为维持生态系娩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供动力。(2)此球内能量流动情况是:阳光→水藻→小豆(鱼虾)。(3)原因是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O2和养料,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C02,排泄物被分解者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再被水藻利用。(4)此球有较长时间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小鱼、水藻及分解者等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1)有阳光(2)、(3)、(4)见解析。
1拟)下图表示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分解的有关数据。请分析回答:
几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生景和分解特点比较
热带雨林温带草地温带叶林北方针叶林冻原
净光合生产
(tha-1y-1)507.511.57.51.5
枯叶输入
(tha-1y-1)456.010.56.11.2
枯叶现存量
(tha-1)55153544
(1)表中显示净光合生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这与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热带雨林温度较高、雨量弃沛、光照较强
(2)根据表中数值,请在表下侧坐标图上用曲线表示枯叶分解率随温度变化的走势。
答案:见下图(答图10)
(3)生态系统的分解功能主要由__________等生物完成。
答案:细菌和真菌
(4)研究发现,待分解资源的C:N比影响分解过程,其原因是__________。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可供开发为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腐生微生物合成自身的物质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应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中缺氧,抑制微生物的有氧分解,有机物质积累量很大
2模拟)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其一是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其二是鼠害泛滥,虫害频繁。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层被破坏对蛙的影响:__________。
答案:臭氧层的破坏,使阳光中紫外线含量大增,易诱发变异,而变异对蛙的生存一般是不利的。
(2)蛙的数量急剧减少,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素也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大量使用农药人类对蛙的过量捕杀
(3)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此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
参照上述方法,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三种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法。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不污染环境,保护牛态平衡①引入害虫的天敌(捕食者)②引入害虫的寄生生物③引入与害虫生存环境相似,但不危害农作物的竞争生物④运用转基因技术使农作物获得抗虫性状⑤运用昆虫激素的原理,诱杀害虫等。填任意,三个或答案合理均有分。
3拟)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调查南京市郊一生态村,并绘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该村建造此生态系统所依据的主要生态学原理。该生态系统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
答案: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高物质利用串;减少环境污染
(2)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若要生产2ks鸡肉最多需要稻和大豆共计__________kg。
答案:水稻、大豆20
(3)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
答案:分解者
(4)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但种植大豆时,不施氮肥,仍能旺盛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由共生的根瘤曲进行固氮作用
(5)在沼气中常有一种刺激性的臭气,该物质是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可将臭气除去,并能形成__________被植物吸收。
答案:v
4.淀区模拟)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如下图所示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由于人口压力,许多草原存在着超载放牧的现象,这种现象首先会导致_________的减少,__________的增加。若长期如此,草原将沙化。
答案:竞争优良牧草杂草、毒草
(2)若鹰的食物90%采自鼠,在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上,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鹰每减少a(表示能量),则草被鼠摄食的量将增加_________
答案:90a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这种调节能力相对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或草原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比较少)
(4)我国现存的草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鼠害、虫害的威胁,近些年这些灾害频频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可以结合图回答)__________
答案:由于乱捕滥猎使这些动物的天敌减少
(5)我国的许多草原被开垦为农田,结果遭受了自然界的惩罚(土地荒漠化)。为纠正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我国在西北地区正积极开展——活动。
答案:退耕还草新
Ⅲ新高考探究
1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答案:C指导: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稳定性,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只有增加物种数日,使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增加,使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低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高低不同的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答案:A指导: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两种能力存在精相反的关系,并且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一个生物群落的复杂程度高时,这个群落内部就存在着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和群落内部某些种群的波动,就会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即自动调节能力。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复杂程度高的群落,食物链和食物网更趋复杂,群落的各个成员既可以接受多种途径的能量输入,又可以对其他成员有多种途径的能量输出,其中一条途径受到干扰或堵塞不通,群落就可以提供其他途径进行补偿,从而使生态系统处在稳定状态。此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除取决于群落的复杂程度外,还取决于其他一系列因素:如进化历史的长短,受到干优的性质、大小、持续的时间等,估计稳定性的指标(抵抗力、恢复力)等等,例如,热带雨林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大,进化历史长,而它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稳定,可预测性强。而苔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种间相互作用少,进化历史短,环境条件多变而难以预测。一般说来,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量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则非常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
3生态农业设计是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的前提和依据。研究性课题小组在分析调查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
(1)假若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你认为这个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①研究设计合理的食物链组成(或合理连接食物链)。
②实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
③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或实现可持续发展或“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④设计合理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或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⑤提高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⑥绘制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⑦写出设计报告。
(2)该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哪些方面的优点?
答案:该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①通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②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③能够减少化肥的施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指导:(1)生态农业简介: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能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得到综合发展,达到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使资源得到持续地利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率。
(2)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而食物链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因此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得以合理设计食物链,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地充分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实行无废物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洁净产品。既充分有效利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又减少环境污染。
(3)生态农业的优点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体优点突出表现在:
①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投入;②收获多种产品,增加经济效益;③净化环境,降低人和家畜的发病率。④生态农业的设计主要从空间、时间和食物链等几方面去考虑。
①空间方面:包括“平面空间”和“垂直空间”。
“平面空间”:在一定的区域内,确定各种农作物的种类和各种农业产业所占的比例及分布区域,是比较宏观的,即农业区划或农业规划布局。
“垂直空间”: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将不同的种群科学地组合成复合生产系统,达到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可以微观地解决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的生态组合。例如一片稻田、一个庭院、一座小山、一个池塘等。在一片农田中应该从地上和地下两个方面科学搭配。地上部分包括不同作物在不同层次空间上茎、叶的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地下部分是要使不同农作物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的土层中,以便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生物导学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阅读P109——P110内容回答)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3、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阅读P109思考与讨论,研究并回答下列内容:
一、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1、含义: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____________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负反馈调节
作用: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_______和________
结果: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用箭头连接)
鸟数量增加
鸟数量下降
鸟食物增加鸟因饥饿死亡鸟吃少量害虫鸟吃大量害虫
害虫减少
害虫增加
3、正反馈调节
作用:使生态系统____________平衡状态.
结果:__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二、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自我调节能力
越多
越少

注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无限的。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____会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阅读P110—P111内容回答)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指生态系统_________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_______和_______保持原状的能力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因素的________后_______到原状的能力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的________越____,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越_______,则越容易________,与自身_______能力有关。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非生物环境无机环境
结构稳定分解者
生态系统决定生产者消费者生物群落
稳定性功能稳定能量流动
渠道食物链(网)生物物理化学
物质循环降解降解降解
净化作用
构成抵抗力决定自我调节能力
恢复力决定

净化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
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生物分解主要以___________为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复习引入

新课学习

第一环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二环节: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2.探究: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应用

巩固复习

组织学生观察并且指导观察方法,找出生态瓶中的食物链。质疑: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找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参与寻找活动。

2.提问: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PPT展示)

(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分析)

3、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4、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为什么能维持稳定?

5、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较长时间?

6、归纳概念并板书。

问题串设计(PPT展示)

1.图中哪种生物数量最早达到第一个高峰?你对此怎么理解的?

2.哪种生物数量最后达到高峰?能不能改变它的先后顺序?说明你的理由。

3.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规律?能解释这种规律吗?

4.与你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这种规律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活动规则及过程并且组织好教学。

规则如下

a.每人准备草、鼠和狐狸的三种头饰。

2b.出场顺序按草→鼠→狐狸,数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数量变化。

c.扮演草的同学被扮演鼠的同学抓住就表示吃掉了,这个同学则换成鼠的头饰表示草减少鼠增多,以此类推。

d.当后一种生物多于前种生物1比2时捕食停止,并有部分学生换成另一种头饰表示这种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约有3份换成‘草’1份换成‘狐狸’。游戏进行到大致恢复到原来的比例时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通过上面的游戏你能说出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吗?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并板书。

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所做的生态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2、下面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吗?(PPT展示生态系统图片)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悟?

作业:学案练习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1、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五、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小组讨论与交流。观察课前制作的生态瓶,交流制作过程,找出有关的食物链(各小组交换生态瓶)。

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资料的第1自然段,并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阅读书本84页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分析写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链,

2、对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的进行解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3、阅读课本85页[小资料]‘远渡重洋的屎壳螂’

提出问题: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数量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时,该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作出假设: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草原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学生回忆再现本课核心内容。

学生回答自己的收获进而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1.了解学生课外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2.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课题。

通过学生对生态瓶和书本“活动”资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学生对重点概念的建构。

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上来,关注学习过程。这样形成的概念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是空壳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本质内涵比较抽象,通过资料的阅读讨论,问题窜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技能。

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

通过形象的活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归纳提升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回忆议论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识记,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反思

1.上课前组织学生自制生态瓶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课时通过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

3.新课教学中将学生这种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凯巴森林中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捕杀而黑尾鹿数量先增后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被提升。

4.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洗礼,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一种心身愉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