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单元教学内容1、通过实物和模型辩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

2、能对简单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能对几何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知道名称并能识别。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学生已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但是要经历从实物中在抽象为一般模型,最后准确给出图形名称,并切实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拼组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困难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珠笔柱、球的实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对立体图形的表象。

单元教学难点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方法教学中可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学生较熟悉的实物:盒子、球、茶罐……通过学习,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会根据实物或模型形状进行分类。

学困生突破方法分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运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那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课时划分认识图形1课时

我说你做1课时

课题认识图形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能力目标: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有什么特点?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摸一摸、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教学反思:

课题我说你做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积木、机器人。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位置与顺序:前后、上下、左右。

2、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圆柱、球)

二、发挥想象,练习拼排

1、我说你做:搭积木游戏

师:你们玩过积木吗?你能按老师的要求摆图形吗?愿意接受挑战吗?

(1)先放2个圆柱

(2)在两个圆柱上放一个长方体;

(3)在长方体上放一个正方体。

说一说:你的球能从图形下通过吗?

2、自由想象:小小设计师

师:用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物体摆一个造型?试试看吧!

3、摸一摸,摆一摆

(1)学生同桌玩“摸物体,摆造型”游戏

(2)要求:一人发指令,另一人蒙眼听指令摸出物体并按指令要求拼搭。

(3)角色互换多玩几次

和老师一起做: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

生:同桌互相说,全班汇报。

生:按要求摆放图形,同桌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

生:自由拼图,边拼边说,同桌交流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73第一题“你说我摆”

(1)一人发指令,一人摆积木

(2)角色交换

2、P73第2题

师: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这些物体是按怎样的方位和顺序摆放的?

3、数一数,填一填

完成P73第3题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4个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五、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生:同桌说一说,摆一摆

精选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具准备:
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及图形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出示相应的实物。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辨认,再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l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看谁摸得准(做一做2)。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
(3)数图形。
(五)游戏
先让学生想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北师大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北师大版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36--37页。

学习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剪刀、卡片

学习过程:

一、新课探究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些好朋友吗?(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你们还记得他们的特征吗?(记得,找孩子说一说)

但是在他们身上,你还能发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想和老师一起探究的孩子请抱臂坐直。

1、先拿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老师引导)

生:我知道,可以找出正方形。(怎么画呢?和大家说一说)孩子们都能正确地说出来。

小组间进行交流。

2.、拿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能得到一个长方形。(谁还想说?)由于孩子们拿的物体不一样,所以有的孩子看到的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能得到一个正方形。

一起探讨,为什么答案会不一样呢?谁说得对呢?孩子们能根据物体的特点说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一点说明了孩子对物体的理解。

根据长方体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找到答案。

3.、拿出一个圆柱(或者是有一个面有圆的实物),你能得到什么呢?

预设:

生1:圆,我是画出来的

生2:我是印出来的。

大家说得都很对,都能用自己的方法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另外一种图形。老师还带来了一个朋友给大家认识(拿出棱柱),大家观察,从这个朋友身上,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三角形,我可以从那个面上找到,也能画出来。(对这个孩子的回答给予鼓励)

二、了解图形

观察这些图形,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一下。

预设: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生2: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

生4:圆有一条曲边。

强调这些图形的特点,从而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刻地记住并辨别这些图形。

看来大家根据他们的外表都能说出他们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他们吗?思考一下,小组交流,看谁说得多。

三、巩固练习

1、幻灯片上的练习。

2、课本第37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案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教材从描出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同时,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图形,只是停留在初步感知阶段,没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认识并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操作、思考、再创造,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猜一猜”、“找一找”、“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和游戏中,积累学习经验,认识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平面图形。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

难点:在多种探究活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平面图形模型、学具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形状的积木各2个)。

学生:2人一组,每组一个学具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形状的积木各2个),铅笔、印泥、白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主题。

1、游戏:我说你拿。

游戏准备:每位学生桌子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各1个。

游戏规则:教师说到哪个立体图形的名字,学生就拿起来。

2、桌子上还剩下的一个立体图形,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是三棱柱。

3、今天我们就和这四位好朋友一起学习《认识图形》。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年龄特征,以游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我说你拿”活动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图形。

1、由体到面,找到平面图形。

(1)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上有哪些平平的面?

(2)想一想:怎么能把这些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3)说一说:你想到的方法?

(4)选一选:4人小组的学生把立体图形放在一起,每人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立体图形放在自己的桌子上。

(5)做一做:你能得到哪些图形?

(6)交流:4人小组交流各自用什么方法,从哪个立体图形身上得到了这些图形,它们叫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通过“摸、想、说、做”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1)展示图形:小组展示一下你得到的图形?

小结:我们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上的一个面上分别得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探究图形特征)

3、分一分、连一连。

(1)这么多图形混合在一起,你还认识它们吗?分一分,连一连。

(2)汇报:依次说出他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将同学们自己得到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通过“说”、“分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并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

4、说一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有很多很多,找不完,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三、亦玩亦练,巩固加强。

1、猜一猜。

(1)出示三个图形: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2)笑笑说: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是谁?

(3)淘气说:有两个面是圆,它是?

(4)机灵狗说: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是谁?

2、玩一玩,画一画。

(1)教师出示钉子板,谁能在上面用皮筋拉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交流:为什么不能拉出圆呢?

(3)由钉子板抽象出点子图,说一说在点子图上该怎么画图?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抓住学生渴望自主探究的特点,在练习与游戏中由浅入深,既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四、全课小结。

今天认识了哪几种图形?都有谁?用手指比一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回顾,体验收货,建立自信。

五、作业。

课本37页第3题: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学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学案北师大版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本特征,能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经历对这几种物体和图形的认识过程,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掌握分类和比较等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分类和比较等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

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化和生活化。在这一部分只是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种立体图形,让学生尝试用所有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1、通过对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

2、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1、在一组立体图形中,能分辨出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成的,并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样题1)

2、在一组立体图形中,能正确数出有几个正方体、几个长方体、几个圆柱、几个球。(样题2)

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相关的物体和图形。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不同点几何图形。

教法:演示法、观察法。

学法:小组探讨。

教具准备: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到底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谁来揭开它?大家喜欢它吗?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的到来。

二、分类感悟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机器人很高兴!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这些做机器人的玩具分分类。

1、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分类结果。

师:哪个组来告诉大家,你们组把玩具分成了几类,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按颜色分,分成了五类。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我们组分成了两类,会滚的一类,不会滚的一类。

师:有同学可能没听明白,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

师:你们组很有办法,还有哪个组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组把长得像的放在一类,分成了四类。

师:你们说得很棒!也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现在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长得像的放在一起,它们是好朋友,分成四类。

三、玩耍体验

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行动吧!

学生小组活动。

每小组的学生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摸摸、看看、玩玩、说说。老师参与小组活动和学生一起玩。

师:谁愿意上台来介绍你们组的好朋友。愿意介绍哪一种都可以,说一说它们长的什么样。其他的同学要仔细看、认真听。

生:这是我的好朋友球,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地方,它爱滚来滚去的。我很喜欢玩球。

师:你真会观察,让它滚给大家看看(在实物投影上滚一滚),请同学们从你带来的物体中,拿出这位同学的好朋友球。我们的下一个好朋友是谁呢?

生:我的好朋友有点圆,又有点长,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要它站它就站,要它滚它就滚,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让你的好朋友在台上表演一下好吗?(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师: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类好朋友的名字?(有的同学知道叫圆柱)你们还想介绍哪位好朋友?

生:我的好朋友它长长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它有六个面。

师:你能有顺序地数给大家看看吗?大家都来数数。

生:六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它很听话,它不会乱滚,我很喜欢它,我家里有很多东西跟它长得一样。

师:你真聪明!对你的好朋友非常了解,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吗?(有的同学知道它叫长方体)你们还有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

生:我的好朋友是方方正正的,也有六个面,六个面是一样大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有尖尖的角,有点扎手,它也不会滚。

师: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吗?(有同学知道叫正方体。)

生1:为什么球爱滚?

师: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球没有平平的地方,所以爱滚。

生2:为什么圆柱站着不会滚,躺着才会滚?

生3:我知道,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所以能站稳,它的旁边是弯弯的所以会滚。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球和圆柱都会滚,请大家把圆柱和球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圆柱是直直地滚。(放实物投影上演示。)师:再提一个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但长方体是长长的,有些面大,有些面小,正方体是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会听、会看、还会问,很了不起!下面有四幅图,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四、应用拓展

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和球?(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七、课后小记: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淘气带我们来到 了一座漂 亮的城堡。 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 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 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称。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 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 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 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 形?再摸一摸自己找到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3)引导发现。

通过观 察,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操作方法。

引 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教师归纳方法。

3、小结。

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三、游戏:我说你画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实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 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青岛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青岛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青岛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信息窗。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教学过程:

一、自由活动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

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随笔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

课堂 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而开放的情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仅认识了一天中的其它时刻,而且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性。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表的面,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数。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教 具:自制课件,实物钟。

学 具:每小组一张情境图及每人一张时间表示图,每人一个学具钟。

三、教学重点:会看钟面的整时和半时数

四、教学难点:会看半时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愿望。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电脑放歌曲)

(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师:猜猜它是谁?

3、师: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呢,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钟表)

4、师:喜欢这些钟表吗?那我们现在就和他们交朋友吧!(板书课题)

5、师:你已经了解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你还想和小伙伴交流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将好听的儿歌,作为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各种各样的钟表在优美的音乐中播出,拓宽了学生对各种钟表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老师通过对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了解,可以较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要变了,(从课件演示的钟表中抽象出钟表面图)睁开眼睛,这些都是钟表的面,观察一下,钟表面上有些什么?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同桌交流你对钟表面的认识情况。

(有的生拿学具钟,有的看屏幕上的钟面……)

学生汇报(得以下答案):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子长,我叫分针,我的身子短,我叫时针。③若有学生汇报发现时针和分针走的方向是一样的,课件就演示。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依托经验,自主探究,认读整时、半时。

1、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表的面,哪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又该怎样认呢?请同学们看图:

屏幕依次出示“小明的一天”的生活情景图:

师:这是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出示书上90页的图。)仔细观察这些图,请你在小组里试着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是怎样看钟面上的时间的。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整时和半点。

2、师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六个钟面。

师:哪些组的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认这些钟面上的时间的?

生汇报。(学生互相评价),师引导。

3、师:同学们认识了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师手指黑板上的钟面),你认为这些钟面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到黑板前整理钟面)

师:你是怎样分类的呢?

(整时的分一类,半时的分一类)

4、师:仔细观察,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半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汇报:得出结论。(生评价)

5、结论:分针指着12,(点击闪烁),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点击闪烁),分钟指着6(点击闪烁),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点击闪烁)。

(设计意图:有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针表的经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整个过程由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较优秀的学生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帮助,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6、反馈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钟面,现在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1)屏幕出示,苹果钟:“我的朋友在哪里”(钟面指着2时)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用学具钟拨同一时间)

小猫钟:“我的朋友在哪里”(指着11时)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用学具钟拨同一时间)

(2)师用实物钟拨一时间,问:“我的朋友在哪里”(3时半)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用学具钟拨同一时间)

(3)接着: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出题拨钟,并相互评价。

(4)小组拨钟练习:一人说时间,其他三人进行拨钟练习,并相互检查。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钟面上整时和半时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认识时刻表示法。

1、示范时刻表示法:

师:6时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6时,6:00)

7时半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7时半,7:30)

2、找朋友游戏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张表示时刻的卡片,你的卡片跟黑板上哪一个钟面是好朋友呢?你就把他站在这个钟面下。(开始吧!)

全班到黑板上找朋友。(放找朋友的音乐)大家找到了朋友,高兴地回到座位上,只有一个同学找不到朋友。

师:你怎么啦?(生找不到这张卡片的朋友。)

师:大家帮他找找看,黑板上有这张卡片的朋友吗?(没有)

师给生一个实物的钟面,问:你能拨出这个时间吗?(生拨时间)

师:你这个钟面跟黑板上的哪些是同一类的?你应该把这个钟面贴在哪里呢?(该生把钟面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如果按部就班地逐个教学时刻表示法,学生必然兴趣不大,因此,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使学生在游戏中乐于学习,使课堂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气息。除此,这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学生找不到对应时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培养问题的意识。)

(五)寓练于乐,寓练于生活。

1、师: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所以老师想奖励大家,给大家讲一个公鸡和小猪的故事。

电脑讲故事:看,公鸡在打鸣,这是早是几时?(生答):6时。小公鸡喊小猪:“嗨,快起床吧。”小猪说:“再睡一会。”

这是几时?(生答):7时半。小公鸡问:“我们一起去上学吧。”小猪说:“再玩一会吧。”

这是中午几时?(生答):中午12时半。小公鸡说:“我们一起去教室做作业吧。”小猪嘟着嘴说:“再玩一会吧。”

这是几时?(生答):4时。小公鸡说:“我们一起去劳动吧。”小猪说:“再玩一会吧。”

这是晚上几时?(生答):8时。小公鸡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小猪却还在忙着赶作业呢!

2、师:同学们,你们说小公鸡和小猪谁做得好呢?

3、师:小公鸡每天都按时起床、学习、劳动和休息,养成了非常好的生活习惯。你能把你一天是怎样安排的,说给同桌听一听吗?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数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思想熏陶的和谐统一。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作息要有规律,要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六)实践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挺合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安排星期天的时间吧!请拿出“快乐星期天”的情景图,四人小组合作,在图上写出合理的时间。

(学生交流、讨论,在情景图中写时间)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安排星期天的。

各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在情景中应用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钟表的知识,希望你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健康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着学习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计划

一、学习内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在教学种借助直观模型,在操作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提供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理解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根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能正确的、迅速的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图书馆1课时

摘苹果1课时

练习四2课时

阅览室2课时

跳绳2课时

练习五2课时

教学内容图书馆课时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书馆”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

(2)在本子上写出所提问题。

二、自主学习,体会算理。

1.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童话世界和格林世界一共多少本?

(1)学生尝试计算。

(2)独立列式。

2.探索算理。

(1)借助小棒。

(2)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28,再在个位上拨出4,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剩2,十位上的2加上1就是3,合起来就是32。

(3)列竖式:28

+14

32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试一试”第1小题。

(1)学生试着画一画,再算一算,说一说。

(2)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1)在数线图画一画,算一算,并结合画图说一说。

(2)利用数线计算进位加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69页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70页3、4题。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70页“练一练”第5、6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图书馆

童话世界和格林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8+4=32(本)

8+4=1228+2=30

20+12=3230+2=32

28+4=32(本)

28

+14

32

答:童话世界和格林世界一共有32本。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摘苹果课时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说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2.估一估,这个箱子装得下吗?

学生试着估一估,并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学生可能的方法:

(1)把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

①把17估成20,38不变,20+38=58,5860。

②把38估成40,17不变,40+17=57,5760。

(2)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把17估成20,把38估成40,20+40=60,60=60。

二、探究学习,体会算理。

1.尝试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1)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算法。说算法同时借助小棒说明自己是怎么想的。

(3)问题:这道题,在竖式计算时从哪位开始加方便呢?为什么?

(4)总结提升。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算法进行小结。教师完善。

38

+117

55

2.算一算,说一说。

(1)学生试着计算,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师生一起进行小结。

(列竖式计算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中加数与和,说一说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找一找变化规律。

四、拓展练习。

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5题。

(1)学生准备6张写有班级和人数的卡片,先尝试把能坐一辆车的两个班安排在一起。

(2)交流想法:学生可能会说把人数最多的和最少的班级安排在一起。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把班级人数抽象出来,让学生试着用线连一连。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摘苹果

把38看作40,17+40=57,装得下。

把38看作40,17看作20。40+20=60装得下。

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38+17=55(个)

38

+117

55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四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以及计算的正确率。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与要求。

2.培养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计算好习惯。

教学重点: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算一算

9+18=38+36=44+36=72-31=

二、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课本第73页第3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弄清题意。

(2)分别计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把得数相同的小动物连在一起。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课本第73页第5题。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课件出示课本第74页第7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如20与某数的和在65—75之间,才算打中。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3页第1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74页第6题。在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2.完成课本第74页第8题。

(1)教学时说清游戏规则。

(2)指名两名学生示范,再组织全班进行游戏。同桌一人说一个数,合作完成游戏。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73页第4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阅览室(第1课时)课时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阅览室”的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2)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完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学生可能提出:

(1)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以“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为例。

(1)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2)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1)借助小棒。

(2)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

(3)10-7=3,20+3=23。

(4)

30

-7

23

注意:用竖式计算时,学生容易忘记减被借走的“1”,

教学时要结合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写竖

式时,一定要把被借走的“1”点在十位上,这样才不容易忘记。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76页“试一试”第1题

(1)学生试着完成,指名板演。

2.完成课本第76页“试一试”第2题

指名回答,并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完成课本第76页第1、2题。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吗?

板书设计:

阅览室

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30-7=23(本)30-7=23(本)

10-7=320+3=23

-7

23

答:儿童画报还剩23本。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阅览室(第2课时)课时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说一说退位减法应该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索

问题:“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1)学生先独立尝试,再用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说明口算和笔算的道理。

(2)计算“25-8”遇到个位不够减的情况,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方法。

(3)结合竖式计算,提问“在用竖式计算时看到退位点,你想到了什么?”

25

-8

1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7页第8题。

学生观察图意,再试着列式解答。

2.母亲节到了,我要折50只纸鹤送给妈妈,已经折了5只,还要折多少只?

3.33人去看电影,只有9把椅子,还需要多少把椅子?

四、课堂作业

课本76页第3题,课本77页第5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吗?

板书设计:

阅览室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15-8=7(本)25-8=17(本)

7+10=17

25

-8

17

答:儿童画报还剩23本。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跳绳(第1课时)课时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看表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2.合作探究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1)学生独立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40-28=)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估计40-28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28看成30,40-30=10;

②把28看成20,40-20=20。

(3)上面哪些估算方法把差估计大了?哪些把差估计小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法:

①把差估计小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30,减去的多了,剩下的就少了。

②把差估计大了,本来要减28,却减了20,少减了,剩下的就多了。

说明正确的结果应该比10大,比20小。

3.探究算理。

(1)尝试计算“40-28”的得数是多少?

(2)交流算法。

①40-20=20,20-18=2

②40-30=10,10+2=12

③用竖式计算40

-28

12

让学生一边拨计数器一边说理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1)个人试做。

(2)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78页,“算一算,说一说”中的题目。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79页“练一练”第1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跳绳

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40

-28

12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跳绳(第2课时)课时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掌握100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快速口算下列各题。

48-15=91-3=34-22=23-5=

56-34=42-9=47-27=72-7=

2.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自主学习

1.课件出示“100-48=?”。

(1)学生自己探索,说一说应该怎么算,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算法。

①从100中减去40再减去8;

②把48看成50,“100-50”,多减了2再加上2;

2.拨一拨,再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1)说一说计算时的困难在什么地方。

(2)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把借的过程演示出来,边说、边拨。

(3)让学生对照竖式,联系拨的过程,说说怎样借数。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计算过程从哪位借了数,就可以这一位上面点上退位点,做个标记,以免忘掉。

100

-48

5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完成课本第80页第2题。

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列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完成课本第80页第6题。

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四、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第80页第7题。

可以让学生找出每种动物运动员的数量,思考怎样分配合适。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80页第4、5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跳绳

教学内容练习五课时2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数学游戏,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2.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小棒或计数器做一做,再用竖式算一算。

90-47=57-19=100-28=(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得数对不对,再学着分析错误的原因。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

3.完成课本第83页第8题。

练习时,可先计算出结果写在鱼尾上,再将3个得数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提示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排列顺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82页第4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2.完成课本第82页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

完成课本第83页第9题。

本题是开放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买法,只要总价不超过50元。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3页第10题。

六、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再一次巩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能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也很多,请把你的收获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还有小伙伴们。

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北师大版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而开放的情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仅认识了一天中的其它时刻,而且对时间有了更深的体会,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表的面,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数。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实物钟。
学具:每小组一张情境图及每人一张时间表示图,每人一个学具钟。
三、教学重点:会看钟面的整时和半时数
四、教学难点:会看半时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愿望。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电脑放歌曲)
(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2、师:猜猜它是谁?
3、师: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呢,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钟表)
4、师:喜欢这些钟表吗?那我们现在就和他们交朋友吧!(板书课题)
5、师:你已经了解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你还想和小伙伴交流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将好听的儿歌,作为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各种各样的钟表在优美的音乐中播出,拓宽了学生对各种钟表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老师通过对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了解,可以较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要变了,(从课件演示的钟表中抽象出钟表面图)睁开眼睛,这些都是钟表的面,观察一下,钟表面上有些什么?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同桌交流你对钟表面的认识情况。
(有的生拿学具钟,有的看屏幕上的钟面……)
学生汇报(得以下答案):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子长,我叫分针,我的身子短,我叫时针。③若有学生汇报发现时针和分针走的方向是一样的,课件就演示。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依托经验,自主探究,认读整时、半时。
1、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表的面,哪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又该怎样认呢?请同学们看图:
屏幕依次出示“小明的一天”的生活情景图:
师:这是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出示书上90页的图。)仔细观察这些图,请你在小组里试着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是怎样看钟面上的时间的。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整时和半点。
2、师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六个钟面。
师:哪些组的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认这些钟面上的时间的?
生汇报。(学生互相评价),师引导。
3、师:同学们认识了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师手指黑板上的钟面),你认为这些钟面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到黑板前整理钟面)
师:你是怎样分类的呢?
(整时的分一类,半时的分一类)
4、师:仔细观察,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半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汇报:得出结论。(生评价)
5、结论:分针指着12,(点击闪烁),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点击闪烁),分钟指着6(点击闪烁),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点击闪烁)。
(设计意图:有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针表的经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整个过程由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较优秀的学生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帮助,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6、反馈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钟面,现在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1)屏幕出示,苹果钟:“我的朋友在哪里”(钟面指着2时)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用学具钟拨同一时间)
小猫钟:“我的朋友在哪里”(指着11时)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用学具钟拨同一时间)
(2)师用实物钟拨一时间,问:“我的朋友在哪里”(3时半)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用学具钟拨同一时间)
(3)接着: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出题拨钟,并相互评价。
(4)小组拨钟练习:一人说时间,其他三人进行拨钟练习,并相互检查。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钟面上整时和半时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认识时刻表示法。
1、示范时刻表示法:
师:6时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6时,6:00)
7时半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7时半,7:30)
2、找朋友游戏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张表示时刻的卡片,你的卡片跟黑板上哪一个钟面是好朋友呢?你就把他站在这个钟面下。(开始吧!)
全班到黑板上找朋友。(放找朋友的音乐)大家找到了朋友,高兴地回到座位上,只有一个同学找不到朋友。
师:你怎么啦?(生找不到这张卡片的朋友。)
师:大家帮他找找看,黑板上有这张卡片的朋友吗?(没有)
师给生一个实物的钟面,问:你能拨出这个时间吗?(生拨时间)
师:你这个钟面跟黑板上的哪些是同一类的?你应该把这个钟面贴在哪里呢?(该生把钟面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如果按部就班地逐个教学时刻表示法,学生必然兴趣不大,因此,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使学生在游戏中乐于学习,使课堂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气息。除此,这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学生找不到对应时刻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培养问题的意识。)
(五)寓练于乐,寓练于生活。
1、师: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所以老师想奖励大家,给大家讲一个公鸡和小猪的故事。
电脑讲故事:看,公鸡在打鸣,这是早是几时?(生答):6时。小公鸡喊小猪:“嗨,快起床吧。”小猪说:“再睡一会。”
这是几时?(生答):7时半。小公鸡问:“我们一起去上学吧。”小猪说:“再玩一会吧。”
这是中午几时?(生答):中午12时半。小公鸡说:“我们一起去教室做作业吧。”小猪嘟着嘴说:“再玩一会吧。”
这是几时?(生答):4时。小公鸡说:“我们一起去劳动吧。”小猪说:“再玩一会吧。”
这是晚上几时?(生答):8时。小公鸡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小猪却还在忙着赶作业呢!
2、师:同学们,你们说小公鸡和小猪谁做得好呢?
3、师:小公鸡每天都按时起床、学习、劳动和休息,养成了非常好的生活习惯。你能把你一天是怎样安排的,说给同桌听一听吗?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数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思想熏陶的和谐统一。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作息要有规律,要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六)实践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挺合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安排星期天的时间吧!请拿出“快乐星期天”的情景图,四人小组合作,在图上写出合理的时间。
(学生交流、讨论,在情景图中写时间)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安排星期天的。
各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在情景中应用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钟表的知识,希望你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健康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着学习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人教版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学生状况

学生64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

“空间与图形”部分的 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 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学生状况

学生64人,其中一部分来自城镇,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四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所受学前教育较差,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对它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 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 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二、 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 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 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 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

三、 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 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 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学案分析北师大版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习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案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 比较

一、单元 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单元 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比较活动。

4、本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动物乐园

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2)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 探究活动

1、 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 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 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 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 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 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 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1) 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 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 数周围的实物

3、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 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 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点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看、猜、想、说、验,让学生主动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估计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第二课时 高矮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三、教学反思:学生对高矮和长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上课的效果比较明显,比较小兔这一环节容易出错。

第三课时 轻重

一、教学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流程:

1、指导学生观察情景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引出课题。

2、拓展延伸

(1)掂一掂,请学生拿数学数和铅笔盒掂一掂,哪个重,哪个轻。

(2)书上练习认为哪个重画“O”,哪个轻画“×”

3、重点第4题,不要求所有学生会做。

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