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狮子和鹿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www.jAB88.COm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1、国共两党的关系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破裂
①孙中山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并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②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了“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③接受中共和苏联帮助,建立黄埔军校。
④国共共同领导进行国民大革命。
⑤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领导权,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破坏国共合作。
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2)十年内战时期
①国共对峙的表现:A、屠杀与反屠杀: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实行屠杀政策,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反抗反动派的屠杀政策。B、“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C、政权的对峙: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局面。
②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A、“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先后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B、1933年,冯玉祥同共产党人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C、1933年1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D、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E、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维持
①“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②“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八路军与新四
军组成。
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④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实行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策略,不断掀起了反共高潮。但在主要矛盾的制约和中共的努力下,国共合作关系一直得以维持。
(4)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①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了国共双方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国共双方仍维持表面的合作关系。
②在做好内战准备后,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国共双方兵戎相见。
③先后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和战略决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5)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①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以台湾为“反共基地”,并企图“反攻大陆”,共产党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所取代。1955年4月,周恩来万隆会议期间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有条件地和平解放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开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探索。“文革”期间中断了“和平解决台湾”的探索,宣传舆论上又重新回到“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上。
②由“解放台湾”转变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79年1月,邓小平明确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84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把这一科学概念概括为“一国两制”。
2、对国民党政治纲领的评析
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有过多次演进,其中以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最大。在评价新、旧三民主义时,就应立足于阶级性和时代性。新、旧三民主义的相同点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都是由政党的阶级性决定的。比较、评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差异,应把它们分别置于新、旧三民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加以分析。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经验教训和批判地吸取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基础上,代表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比较完整、明确、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现状以及孙中山在认识上的局限,使三民主义带有很大缺陷。孙中山对中外反动势力缺乏深刻认识,在民族主义中只强调反满而未强调反帝。在民权主义中,仅仅把矛头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而且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孙中山甚至把汉族官吏看作兄弟,严重混淆了阶级界限,导致革命党人无法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更为后来汉族地主官僚、军阀破坏革命埋下了祸根。在民生主义中,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实行“平均地权”,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无法彻底铲除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曾经是一面旗帜。它指引人民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三民主义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孙中山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前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关头,把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新纲领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国际方面,转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阵线;在国内,走向与人民大革命合作的正确方向。尽管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阶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新三民主义仍存在不少局限性,未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未找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真正方法。
3、如何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在分析国民党政权性质时,一要看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因为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政权性质;二要看国民党的性质,因为政党是近代以来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任何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掌握和巩固国家政权,通常需要有本阶级的政党。政党及其所领导的政权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且阶级性是一致的。三要看国民党政权实行的内外政策。因为国家政权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内外职能通过内外政策体现出来。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政权性质的根本标志。现以武汉国民政府前后两个时期为例,说明分析政权性质的一般方法:
1927年初至4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是属新民主主义范畴的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主要原因有:第一,从武汉国民政府产生过程看,它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重心,在这一客观形势下决定迁都。第二,武汉国民政府是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组成的,而国民党左派在政府中占了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也在政府中拥有一定领导权。第三,从武汉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看,符合各革命阶级的利益,如继续北伐进军河南奉军,建立农民政权,工农运动出现高涨局面,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等。
1927年4月中旬至9月,武汉国民政府由革命走向反动,变为资产阶级政权。主要原因或表现有:第一,“四一二”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大权在握的汪精卫等人与蒋介石的立场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分共的方式和时间上与蒋不同。早在4月5日,汪精卫在明知蒋介石反共阴谋的情况下,还与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作掩护。第二,武汉政府的政策是反人民的。颁布一系列限制共产党、压迫工农运动和保护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法令。第三,5月17日,武汉政府对反动军官的叛变采取纵容、庇护态度。而发动“马日事变”的许克祥被汪精卫赞扬为替国民解除痛苦的“许青天”。汪精卫的态度是武汉反动集团叛变的信号。4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武汉国民政府仅仅形式上保留着国共合作的局面,实质上已变为资产阶级政府。第四,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完全证实了反动政权的本质。
4、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首先,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是积极抗战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大会战和一系列保卫战。打了不少硬仗和胜仗,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这时期的抗战,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打击了日军的气焰,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客观上为中共建立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有助于全国军民抗日积极性的形成。但从总的方面来看,由于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战略战术方针及敌我力量的悬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处处被动,形成溃败。但国民党抗战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积极意义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它比不抵抗主义进一步,因为它是带有革命性的,因为它也是在为着保卫祖国而战。”
其次,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并存。由于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和国民党自身的局限,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在全局态势上实行收缩并趋向保守,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的同时,对日作战消极,千方百计地避战、观战,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大片国土沦丧。还不断与日本进行秘密接触,企图妥协投降。由于其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错误方针,一方面降低了其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还很大程度上起了妨碍和破坏抗战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日军并未完全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国民党虽消极抵抗但仍在抗日。其积极作用表现于:国民党并未完全投敌,仍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仍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抵抗,还组织了不少大会战。这些会战大多数失利,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在这一时期,正面战场还牵制着日军在华近40%的兵力,这对敌后战场仍起了一定配合作用;在国际上,国民政府仍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派远征军配合盟军作战,这对中国的国际威望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有一定影响的。
再次,在反攻阶段,国民党战场主要起了消极作用。在日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不仅未实施有效的战略反攻,反而固守其错误立场,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等一系列溃败,从而大大削弱了总反攻的有利形势。在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力图垄断受降权力,独吞胜利果实,并为此积极准备内战,其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总之,由于受阶级局限和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中始终推行一种两面政策,即“主张抗日但又动摇,主张团结但又反共”。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体现。在抗战前期,抗日是主要方面,反共是次要方面,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在相持阶段,其政策发生了逆转,但仍是两面政策;到抗战胜利前夕,反共成为国民党政策的主导方面,抗战仅留于口头上。在整个抗战中,国民党一直奉行两面政策,推行了一系列误国政策,给抗战事业造成了过多损害。但基本上坚持了抗战,始终举着抗日旗帜而没有投降日本,这是应肯定的。但其作用,与当时执政党和抗战主要兵力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一心为民族而浴血奋战的中共及其武装力量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5、正确认识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是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关于国共两党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24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
“分则两伤”: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要在中国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1927年后的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成为国共内战的根源,共产党要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的问题。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令人痛心。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会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独立统一,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从国共关系的历程中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过去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此,今天积极推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和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国共两党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利的。国共两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几十年来,国共两党寻求大同时,就出现合作;强调大异时,就发生斗争。正确处理大同与大异的关系,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祖国的前途。“一国两制”就是“求同存异”的经验在当今条件下的体现。

一、单项选择题:
1、蒋介石的立场开始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是在
A、中山舰事件后B、整理党务案后
C、四一二政变后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2、1928年4月,国民政府又一次“北伐”,其实质是
A、完成国家统一的革命事业B、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进步斗争
C、完成1926年北伐的未竟事业D、新旧军阀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
3、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A、南京政府成立B、宁汉合流C、东北易帜D、蒋介石改组南京政府
4、下列对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基本上摧毁了军阀统治的基础B、使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C、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D、使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宣言》,宣称:“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表明国民政府
A、决心收回东北三省B、公开表示自卫抗战
C、主张全民抗战D、要求国共合作
6、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对战胜外敌缺乏信心B、以“必先安内”掩护“不抵抗”
C、向帝国主义妥协D、维护其反动统治
7、在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始终未放弃抗日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反对投降B、英美支持抗日
C、日本未改变灭亡中国的方针D、中国共产党的反击
8、抗战期间,蒋、汪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
A、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B、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
C、爱国力量与汉奸势力的矛盾D、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的反映
9、抗日战争阶段,蒋介石的政治态度表现出两面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美对日本侵华的态度B、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C、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10、下列哪两次会议在确定专制独裁方面有直接的继承性
A、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五届五中全会
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46年秋“国民大会”
D、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秋“国民大会”
11、1947年,国民政府解散民盟的真正原因是
A、民盟与中共一起组织武装参加人民解放战争
B、民盟企图推翻国民党,取代其统治地位
C、民盟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政策
D、民盟已失去利用价值
12、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
A、大发战争财B、依靠政权实行经济垄断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英美帝国主义的扶植
13、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了80%,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西方列强因受经济危机打击,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推动了经济发展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和发展,增加了工农业产值
14、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府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15、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其主要原因是
A、国内需要和平建设B、国内外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中共有相当强大的力量D、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二、问答题
16、1926—1928年国民党为什么能够迅速建立起全国统治?1946—1949年国民政府又为什么会迅速覆亡?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教训?

1、A2、D3、A4、A5、B6、D7、C8、D9、D10、C
11、C12、B13、A14、C15、D
16、1926—1928年国民党能够迅速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主要原因有:利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北伐战争中迅速扩大势力和地盘;在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作为国民大革命的领导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作为在历史上长期进行民主革命的政党,在人民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和欺骗性;以张作霖为代表的旧军阀丧尽民心,且十分腐朽,无法与之抗衡;英美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扶植和支持。
1946—1949年,国民政府迅速覆亡,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倒行逆施和独裁、内战、卖国和掠夺人民财富,完全违背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而陷于十分孤立的境地,连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民主党派也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斗争中成熟和壮大起来,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已达91万人,武装民兵200万人,并且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从而挫败了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十年代国民党力量的迅速发展和四十年代的迅速覆灭说明: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命运取决于它的历史作用,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就能发展,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就必然衰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谁脱离人民,就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就必然要被人民推翻。

相关阅读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本节不列入考试范围,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政治)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局混乱:
(1)新旧军阀对立。
(2)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其中宁、汉最有实力。
2.过程
宁汉合流——蒋介石投靠帝国主义,重掌国民政府实权——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
3.性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政治)
1.“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时期”开始。
2.“训政纲领”
(1)内容:国民党全代会行使政权;闭会时,国民党执委会行使政权。
(2)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专制。
3.强化国家机器
(1)措施
建立强大正规军镇压人民革命;实行特务统治;制定反动法令。
(1)后果:屠杀革命志士。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军事)
4.原因:军阀间争权夺利。
5.过程: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6.影响
(1)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增强了蒋介石的实力,奠定了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经济)
7.政策与措施
(1)整顿税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2)建立和改组银行,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防止白银外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经济发展特点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外交)
1.对苏政策:宣布与苏联断交。
2.对帝国主义国家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2)内容:实现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
(3)结果:美国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新条约,其他国家相继效仿;基本实现关税自主,但未取得对等利益;废除领事裁判权,因列强借故拖延,难以签约。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重点:皖南事变
难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一、国民党政策投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利用图片《蒋介石在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图片讲述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反动方针的背景,理解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
日学生分析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有何历史影响。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针对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以及制造反共活动,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二、皖南事变
引导学生回忆新四军的组建,并利用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让学生分析国民党会制作皖南事变的原因。并让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其成效如何。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适当补充。
讨论: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将会给中共的抗日战争带来怎样的后果?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将之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利用记录片讲述豫湘桂战役。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同时,也应使学生认识到,日本虽然取得了豫湘桂会战的胜利,但是,由于其战线拉得过长,兵力更为分散,使其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敝,农村经济的衰败。

板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2.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二、皖南事变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
2.豫湘桂战役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
2.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破坏抗战罪行的回去。
3.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的大渍败。
4.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国民党内外政策重心的改变,以及豫湘桂战场的溃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皖南事变以及中共中央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的斗争,培养学生对此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周恩来、叶挺以及广大人民在皖南事变前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始终维护和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必然会导致其政治上的孤立。
二、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重点
皖南事变。
(二)难点
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两面性。
(三)解决办法
1.皖南事变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即可。重点是掌握产生的原因,这与国民党政策重心的改变具有直接关系。其次,应重点了解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仍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同时,也争取和教育了广大人民和中间人士,推动和维护了全民族的抗战。
2.蒋介石集团这一时期表现为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比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反共人民的根本立场没有变,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和对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没有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武力量日益壮大发展,全国各阶层人民抗日的斗争和要求,国际上英美也不支持蒋介石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共,所以蒋介石集团的态度呈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状况,呈现出两面性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有关皖南事变的视频资料。
2.《豫湘桂战役形势图》。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列表:国民党政府自九一人事变抗战以来的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2.讨论: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中共中央的对策有哪些?为什么说是正确的?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和执行的路线;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及对其破坏抗战罪行的回击;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简单状况;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2.使学生能够分析说明:国民党内外政策转变的原因、影响;豫湘桂战役溃败的原因。
3.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局面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和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战中的中流抵柱作用。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内容是讲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及其表现。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的内因和日本诱降政策,共产党抗日力量的壮大的外因,导致了国民党政策的重要转变。1939年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反共的反动方针,反映出国民党“反共”、“独裁”的两个基本政治立场。
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发展,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皖南事变就是这一政治态度的反映。
国民党在政治上,坚持独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在经济上,四大家族的侵吞,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打击,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变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日寇的政治诱降政策和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是内外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要原因;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和发展,决定了蒋介石集团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战,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同时指出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活动,掀起反共高潮,犯下了严重罪行。为了粉碎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又顾全抗日大局,中共中央提出了三大口号,以斗争求团结,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皖南事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两面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阴谋,维护了统一战线。
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路线,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方面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另一方面,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而日益倾向共产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其的不满。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的孤立,说明这一政策从根本上违背了民族大义和抗战大计,是不得人心的。因此,也必然造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
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首先指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目的是想逼迫国民党政府尽快投降,结束中国战场战争,以便发动太平洋战争扩大侵略。
发动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不利局面下,为援助南洋孤军,作垂死的挣扎。
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蔽,农村经济的衰败。
(四)总结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年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加紧对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上的独裁统治,造成了抗战的不利局面和正面战场的形势恶化,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这充分说明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置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于不顾的政府,必将被人民和历史所淘汰。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之举,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是中国人民的希望。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疑点解答: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税务状况、金融市场、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改善,但与此同时,四大家族借此也聚敛了大量财富,也没有改变其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这一本质。(3)改订新约运动使中国恢复了部分丧失的主权,但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与列强对等的利益。改订新约运动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二)整体感知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当时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既有新旧军阀的矛盾,又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新军阀之间的矛盾,还有国共之间的斗争。蒋介石为了维护独裁统治,巩固其地位,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形式上统一中国,实行所谓“训政”,建立特务机构和统治等,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和改革币制等措施,形成四大家族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建立其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外交上也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目的,制造对外自主形象。这一切都是围绕建立蒋介石独裁统治这一核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指出本节内容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但内容与后面所学知识紧密关联。阅读时,应着重从宏观上理清线索,把握内在联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的政局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个政权并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和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军阀政府。派系林立:政治上是“宁派”、“汉派”、“沪派”等,军事上有落、唐、李、冯、阎等派。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国民党反动势力要巩固统治,必须要统一全国,控制全国。
2.“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的合并。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
促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因素是共同反共,蒋介石以退为进的下野为合流创造了条件。汪精卫的辞职最终促成了合流。此外,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情况以及英美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对合流的态度,也对宁汉合流产生了影响。
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国共之间十年对峙局面的形成。
国民党新军阀和北洋军阀有什么区别?
新旧军阀在独裁、卖国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北洋军阀封建性更为浓厚,更多的是依靠封建独裁、靠武力来实现其统治的,国民党新军阀则是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通过实行一党专制来实现其统治的,相比之下,稍具近代色彩一些。
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是否消除了呢?其实不然,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为了共同对付东北的张作霖,各派要求蒋介石复出。蒋介石复出后,一方面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缓和,承认各自控制的地盘,一方面排斥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这样就为后来新军阀之间的混战留下了隐患。
3.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此时的北伐已不同于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此次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蒋介石的北伐、实际上意味着英美势力,特别是美国势力的扩张,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为此制造“济南惨案”阻止北伐。说明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英美与日本之间对中国的争夺。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也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帝国主义,只好“绕道北上,继续北伐”。
4.东北易帜
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企图控制东北,培植新的代理人。在身负国耻家仇的情况下,张学良顶住压力,毅然在1928年底通电全国,改易旗帜。张学良的这一举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维护了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是爱国的。
此处,除了让学生了解张学良的义举之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东北易帜后,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因为,国民党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有租界、各自的控制范围,同时,还存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及其实质
首先,了解孙中山曾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是孙中山为建立民国构画的蓝图。
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实施“训政”,随后又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名日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斥异己,建立独裁统治;名曰“训政”,实为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巩固独裁统治强化国家机器
蒋介石除了加强一党专政、形式统一全国的行动之外,还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家机器。其中包括加强反动军队的建设,组织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削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其政权的反动本质。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这一部分内容是小字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自东北易帜以后,各派新军阀连年混战。目的是争权夺利,扩充自己的地盘。这种勾心斗角的争夺,是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统治的一种表现。军阀的混战,一方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取得了明显优势,为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新军阀混战的状况,了解三次主要混战的名称、争夺的地区、交战的双方,以及后果。其中,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三、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巩固统治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通过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内容,先要求学生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l)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即为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使货币发行和使用权集中于四大银行,一律使用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然后,指导学生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评价:(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2)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对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整顿税务,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也增加了中央财政收人。控制金融,使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和控制。改革币制,使币制混乱局面得以改观,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也有所发展。(3)国民党政府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恢复的同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也形成,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特点
通过阅读要求学生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第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第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看待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取消不平等条约等政治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更主要的是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发展也是相对而言的。民族工业比以前有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受到外国经济势力、官僚资本的压迫。。
四、“改订新约运动”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国民政府发起“改计新约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实际效果如何?为什么?
目的: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而发起。
内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实际效果及原因:列强虽然在条约的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也就是说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对等。废除领事裁判权,由于列强迟迟不签约,故意拖延,加之蒋介石委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要依靠列强的帮助,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四)总结
1927年建立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共关系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形成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党内部的斗争,以及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人民的生活,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为日本帝国主义在30年代发动对华战争造成了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而展开的。尽管经济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改变其维护反动统治这一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