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高中第一节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疑点解答: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税务状况、金融市场、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改善,但与此同时,四大家族借此也聚敛了大量财富,也没有改变其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这一本质。(3)改订新约运动使中国恢复了部分丧失的主权,但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与列强对等的利益。改订新约运动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二)整体感知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当时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既有新旧军阀的矛盾,又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新军阀之间的矛盾,还有国共之间的斗争。蒋介石为了维护独裁统治,巩固其地位,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形式上统一中国,实行所谓“训政”,建立特务机构和统治等,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和改革币制等措施,形成四大家族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建立其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外交上也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目的,制造对外自主形象。这一切都是围绕建立蒋介石独裁统治这一核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指出本节内容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但内容与后面所学知识紧密关联。阅读时,应着重从宏观上理清线索,把握内在联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的政局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个政权并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和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军阀政府。派系林立:政治上是“宁派”、“汉派”、“沪派”等,军事上有落、唐、李、冯、阎等派。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国民党反动势力要巩固统治,必须要统一全国,控制全国。
2.“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的合并。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
促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因素是共同反共,蒋介石以退为进的下野为合流创造了条件。汪精卫的辞职最终促成了合流。此外,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情况以及英美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对合流的态度,也对宁汉合流产生了影响。
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国共之间十年对峙局面的形成。
国民党新军阀和北洋军阀有什么区别?
新旧军阀在独裁、卖国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北洋军阀封建性更为浓厚,更多的是依靠封建独裁、靠武力来实现其统治的,国民党新军阀则是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通过实行一党专制来实现其统治的,相比之下,稍具近代色彩一些。
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是否消除了呢?其实不然,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为了共同对付东北的张作霖,各派要求蒋介石复出。蒋介石复出后,一方面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缓和,承认各自控制的地盘,一方面排斥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这样就为后来新军阀之间的混战留下了隐患。
3.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此时的北伐已不同于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此次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蒋介石的北伐、实际上意味着英美势力,特别是美国势力的扩张,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为此制造“济南惨案”阻止北伐。说明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英美与日本之间对中国的争夺。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也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帝国主义,只好“绕道北上,继续北伐”。
4.东北易帜
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企图控制东北,培植新的代理人。在身负国耻家仇的情况下,张学良顶住压力,毅然在1928年底通电全国,改易旗帜。张学良的这一举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维护了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是爱国的。
此处,除了让学生了解张学良的义举之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东北易帜后,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因为,国民党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有租界、各自的控制范围,同时,还存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及其实质
首先,了解孙中山曾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是孙中山为建立民国构画的蓝图。
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实施“训政”,随后又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名日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斥异己,建立独裁统治;名曰“训政”,实为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巩固独裁统治强化国家机器
蒋介石除了加强一党专政、形式统一全国的行动之外,还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家机器。其中包括加强反动军队的建设,组织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削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其政权的反动本质。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这一部分内容是小字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自东北易帜以后,各派新军阀连年混战。目的是争权夺利,扩充自己的地盘。这种勾心斗角的争夺,是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统治的一种表现。军阀的混战,一方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取得了明显优势,为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新军阀混战的状况,了解三次主要混战的名称、争夺的地区、交战的双方,以及后果。其中,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三、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巩固统治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通过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内容,先要求学生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l)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即为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使货币发行和使用权集中于四大银行,一律使用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然后,指导学生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评价:(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2)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对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整顿税务,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也增加了中央财政收人。控制金融,使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和控制。改革币制,使币制混乱局面得以改观,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也有所发展。(3)国民党政府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恢复的同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也形成,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特点
通过阅读要求学生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第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第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看待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取消不平等条约等政治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更主要的是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发展也是相对而言的。民族工业比以前有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受到外国经济势力、官僚资本的压迫。。
四、“改订新约运动”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国民政府发起“改计新约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实际效果如何?为什么?
目的: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而发起。
内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实际效果及原因:列强虽然在条约的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也就是说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对等。废除领事裁判权,由于列强迟迟不签约,故意拖延,加之蒋介石委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要依靠列强的帮助,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四)总结
1927年建立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共关系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形成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党内部的斗争,以及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人民的生活,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为日本帝国主义在30年代发动对华战争造成了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而展开的。尽管经济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改变其维护反动统治这一实质。jaB88.cOM>

相关阅读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有: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各种手段;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措施及特点;改订新约运动。
2.学习中通过旧军阀与新军阀的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对比,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训政纲领和中美关税新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揭示其本质的能力;通过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节课为阅读内容,不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本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集中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与后面的章节有内在联系。本节可采用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可设计学生活动,如在阅读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统治期主要事件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2.本节课可引导学生结合近代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考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从而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联系,整体把握民族工业发展的线索。
3.本节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史料,如训政纲领、中美关税新约等,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掌握正确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2.通过东北易帜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的了解,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通过对国民政府改订新约实质的了解,让学生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努力,树立少年强则国强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难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动手列出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的领导下,大革命的洪流在全国兴起,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却失败了。大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呢?在师生共同回忆的基础上指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板书课题,并暗藏注明这一时期的起止年代:1927.81937.7)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板书)
1.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提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怎样一个混乱局面?
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一方面以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代表的旧军阀把持北京政府;另一方面国民党内部分裂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宁派、以汪精卫为首的汉派和西山会议派即沪派。此外,还有控制着河南、陕西等地的冯玉祥,占据着山西的阎锡山等,他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纷争不已,其中主要表现为宁汉两个政权间的对立。
2.宁汉合流1927年南京
提问:宁汉两派是当时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双方都以国民党正统自居,互相争夺最高领导权,那么是哪些因素最终促成了宁汉合流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宁汉两派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在反共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一致,这是双方能够合流的基础。此外,英美帝国主义的促成,蒋介石的临时下野也促成了双方的合流。
教师引导学生:(1)整理出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成立至1927年秋宁汉合流的演变线索。
(2)思考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中国国内阶级关系有何重大变化?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在独裁、卖国方面,新旧军阀并无区别。但北洋军阀单凭武力统治,封建性更为浓厚;国民党新军阀实行一党专制,稍显近代色彩。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内部派系争斗并未止息,蒋介石利用当时的内外形势重新上台。为共同对付奉系军阀张作霖,蒋复职后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妥协,承认他们各自控制的地盘,这就为以后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埋下了祸根。
3.国民政府的北伐1928年
提问:1928年4月,国民政府蒋、冯、阎、李四个集团军共70万人,正式北上讨奉。这次北伐与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此次北伐不同于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则是国民党新军阀向奉系旧军阀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国民党和奉系之争的背后,是英美和日本争夺中国的斗争,因此北伐必然会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为阻止北伐,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出兵山东,侵占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蒋介石对日军屈辱退让,下令绕道北伐。北伐部队继续北上,逼近京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于1928年6月3日乘专机退出北京,次日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军预埋的炸弹炸死。
提问:济南惨案说明了什么问题?皇姑屯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济南惨案暴露了日本干涉和侵略中国的野心,也进一步揭露了蒋介石政府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恶面目。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扶植新的代理人而采取的卑劣措施,再次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4.东北易帜1928年12月
提问: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国民党决定采取和平方式解决东北问题,日本却再次横加干涉,企图把东北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参见本章第三节所引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密奏)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冲破日本阻挠,毅然于1928年12月宣告东三省力谋统一,贯彻和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你是如何评价张学良这一行动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之心,标志着北洋军阀的最终覆灭和国民政府形式上对全国统一的完成。由于国民党各派军阀仍然依据自己的实力各霸一方,连年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有租界及各自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有中共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实际并没有统一。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板书)
1.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
教师讲述:随着北伐军事行动的基本结束,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0月,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训政是孙中山设计建立民国的程序,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出示投影《训政纲领》全文(见《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册)
提问:蒋介石以实施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为名实行训政,根据以上材料思考训政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国民党最高党务机关。其核心又有两个机构:一是中央常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党务;二是中央政治委员会,又称中央政治会议,负责指导国民政府的大政方针。蒋介石不仅身兼这两个机构主席,还兼国民政府主席和陆海空军总司令。训政的实质,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出示相关幻灯片,让学生了解蒋介石的独裁措施,缅怀革命先烈的业绩。
教师指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遭到了国民党其他实力派的挑战,导致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1929-1930年)(板书)
教师讲述:二次北伐后,国民党各派所占地盘大体如下:蒋介石占有最富有的江浙等东南地区,控制沪宁杭三大城市;冯玉祥占有陕甘宁等西北地区;阎锡山占有晋冀等北方地区;李宗仁占有两湖广西等中南地区。利用中央政权排斥异己,是新旧军阀的惯用手段。蒋介石在地盘分配和军队编遣问题上力图削弱其他各派,使其与冯、阎、桂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兵戎相见。
出示投影,军阀混战简表
名称
时间
起因
交战双方
后果
蒋桂战争
1929.3
争夺两湖
蒋介石
李宗仁
1.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为蒋介石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蒋冯战争
1929.5
争夺山东
蒋介石
冯玉祥
中原大战
1930年春
冯、阎、李共同反蒋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对蒋介石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板书)
提问:国民政府建立后,战争不断,军费开支浩大。为稳定财政,增加收入进而巩固统治,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清思考:(1)整顿税务有何成效?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2)结合当时国内国际背景,谈谈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法币政策?有什么作用?(3)如何看待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学生可互相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进行总结:
(1)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国际市场金属价格上扬,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自1934年7月至10月流出白银达2亿元以上,严重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在此情况下实行的法币政策一是改变了银两、银元、铜币、纸币并行流通的币制混乱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是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三是控制四大银行的四大家族乘机掠夺巨额白银。
(2)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棉纺织品、火柴产量增幅较大,交通运输业有相当进展,1936年第一条空中国际航线开辟,1937年建成钱塘江大桥;重工业有所发展;农业生产在1936年达到旧中国最高水平。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南京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四大家族的垄断,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加之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经济复兴只是昙花一现。
2.特点
提问: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归纳。
教师小结:一是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二是官僚迅速膨胀;三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提问: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近代前期的历史,总结中国民族工业从产生到发展的主要线索。
学生回答后出示投影,总结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讲述: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资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靠国家政权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命脉。19271937年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逐步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国民党政权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四大家族垄断商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重。
提问:(1)能否对比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的异同?
(2)一战前的1913年,在对华商品输出中,英国居首,美国次之,日本又次之;到1928年,日本居首位;而到1931年,美国占居首位。英日美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消长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反映了国民政府与美国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对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帝国主义的依赖。
五、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板书)
提问:国民政府建立后,外交政策的主旨是什么?结合国民政府的阶级性思考,为何1928年又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学生分析课本后回答。
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手中取得了很多特权,国民政府不敢提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但为了缓和人民的反帝斗争,也为了扩大税源,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
提问:1.美国出于什么目的首先与中国订约?新约是否会损害美国在华特权?
2.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实际上真能得到对等的权益?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外国人长期把持中国海关,使关税自主的实施大打折扣,但关税新约加强了国民政府对关税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于领事裁判权的问题,由于英美法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故拖延,迟迟未能签约。改订新约,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只有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

国民党反动派通过宁汉合流、东北易帜,最终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为维护其独裁统治,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虽有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政权的反动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象并未改观,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③美国在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927年底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和1933年两次实行新税制,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但旧中国海关的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
2.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破坏抗战罪行的回去。
3.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的大渍败。
4.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国民党内外政策重心的改变,以及豫湘桂战场的溃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皖南事变以及中共中央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的斗争,培养学生对此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周恩来、叶挺以及广大人民在皖南事变前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始终维护和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必然会导致其政治上的孤立。
二、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重点
皖南事变。
(二)难点
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两面性。
(三)解决办法
1.皖南事变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即可。重点是掌握产生的原因,这与国民党政策重心的改变具有直接关系。其次,应重点了解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仍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同时,也争取和教育了广大人民和中间人士,推动和维护了全民族的抗战。
2.蒋介石集团这一时期表现为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比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反共人民的根本立场没有变,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和对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没有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武力量日益壮大发展,全国各阶层人民抗日的斗争和要求,国际上英美也不支持蒋介石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共,所以蒋介石集团的态度呈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状况,呈现出两面性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有关皖南事变的视频资料。
2.《豫湘桂战役形势图》。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列表:国民党政府自九一人事变抗战以来的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2.讨论: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中共中央的对策有哪些?为什么说是正确的?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和执行的路线;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及对其破坏抗战罪行的回击;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简单状况;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2.使学生能够分析说明:国民党内外政策转变的原因、影响;豫湘桂战役溃败的原因。
3.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局面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和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战中的中流抵柱作用。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内容是讲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及其表现。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的内因和日本诱降政策,共产党抗日力量的壮大的外因,导致了国民党政策的重要转变。1939年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反共的反动方针,反映出国民党“反共”、“独裁”的两个基本政治立场。
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发展,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皖南事变就是这一政治态度的反映。
国民党在政治上,坚持独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在经济上,四大家族的侵吞,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打击,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变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日寇的政治诱降政策和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是内外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要原因;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和发展,决定了蒋介石集团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战,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同时指出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活动,掀起反共高潮,犯下了严重罪行。为了粉碎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又顾全抗日大局,中共中央提出了三大口号,以斗争求团结,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皖南事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两面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阴谋,维护了统一战线。
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路线,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方面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另一方面,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而日益倾向共产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其的不满。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的孤立,说明这一政策从根本上违背了民族大义和抗战大计,是不得人心的。因此,也必然造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
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首先指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目的是想逼迫国民党政府尽快投降,结束中国战场战争,以便发动太平洋战争扩大侵略。
发动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不利局面下,为援助南洋孤军,作垂死的挣扎。
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蔽,农村经济的衰败。
(四)总结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年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加紧对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上的独裁统治,造成了抗战的不利局面和正面战场的形势恶化,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这充分说明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置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于不顾的政府,必将被人民和历史所淘汰。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之举,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是中国人民的希望。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重点:皖南事变
难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一、国民党政策投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利用图片《蒋介石在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图片讲述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反动方针的背景,理解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
日学生分析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有何历史影响。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针对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以及制造反共活动,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二、皖南事变
引导学生回忆新四军的组建,并利用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让学生分析国民党会制作皖南事变的原因。并让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其成效如何。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适当补充。
讨论: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将会给中共的抗日战争带来怎样的后果?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将之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利用记录片讲述豫湘桂战役。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同时,也应使学生认识到,日本虽然取得了豫湘桂会战的胜利,但是,由于其战线拉得过长,兵力更为分散,使其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敝,农村经济的衰败。

板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2.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二、皖南事变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
2.豫湘桂战役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