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2)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1)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的藩镇割据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依据课文略述,指导学生看地图册P6唐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4、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作用: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削弱相权

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③作用: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b、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c、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

(1)措施: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4、元朝的中书省(依据课文略述)

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小结: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本目第一段)。

1、汉朝的察举制

(1)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1)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JaB88.COM

(2)选拔标准:门第声望。

(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科举制的发展。

(1)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发展演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意义:

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社会发展:

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建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封建社会晚期,衰落时期。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⑴根上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⑵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⑶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P16历史纵横)

⑷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

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

(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阅读P16资料回放)

过渡:明太祖废丞相制,职分六部,隶属皇帝。使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

(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不可无辅臣

(2)创立与发展

3.特点:P17最后一段

(3)特点:

(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原因(必然性):

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2)总趋势

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②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a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b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④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①积极作用:

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c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②消极作用:

a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b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c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原因、总趋势、特点和作用

延伸阅读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玺”。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

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三省六部

1)、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C.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中央制度

1)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

答案: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主干知识: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 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搜集而来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主干知识: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创设情景: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初,隋文帝废郡县,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结合历史纵横分析为何唐宋会有这种区别,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识: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

4.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呢?

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课堂感悟: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新课小结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教学后感:本节课内容知识点比较繁多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太高,有必要通过一些课后活动的开展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学习延伸: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答案](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2、通过课前收集的家乡行政单位称呼的演变,和课后所查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写一篇相关内容的小论文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析:本节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
教材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材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
知识状态: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
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
*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
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
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
学习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西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皇帝制度承秦制,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
方法建议:学生加深理解这一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玺”。并和课本资料回放蔡邕——《独断》引文一起分析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
*创设情景:请同学讲述秦朝丞相李斯专权、汉朝权臣专权的故事导出课本知识
主干知识:中央设三公,秦朝时就有,到汉朝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之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与发布号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三省六部
1)、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B.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C.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2)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如如何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展开讨论,争执不休,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为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
3、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回忆初中所学北宋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宋初在中央,鉴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
主干知识: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中央制度
1)创设情景:导入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
答案:秦隋两个朝代
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2)主干知识: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 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
让学生出示其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搜集而来家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从此图中分析出统治者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
主干知识:汉初,地方上同样是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为巩固封建统治,实行郡国两制并行,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诸侯国威胁中央皇权,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
创设情景:举现实生活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长官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尚官,东汉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2.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隋初,隋文帝废郡县,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结合历史纵横分析为何唐宋会有这种区别,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比有何弊端。
主干知识:北宋初年,地方上重文轻武(回忆杯酒释兵权),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人割据,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
4.元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出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辽阔,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呢?
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行省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课堂感悟: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新课小结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教学后感:本节课内容知识点比较繁多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太高,有必要通过一些课后活动的开展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从汉至元几个重要朝代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知识,不断完善官吏制度的知识,学生提高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认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出现和解决,唐宋皇帝分割相权,选官任官职权逐渐由地方到中央的过程,学生学会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一根本制度的角度出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古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发展的,通过学习,学生初步理解这种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和弊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汉、北宋、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封建王朝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着重对维护中央集权的人物和事件给予充分肯定。

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两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政府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政治制度固有的,围绕两对矛盾的斗争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和评价其优劣的依据,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

教学要点: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唐至宋藩镇割据的形成和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

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

教学要点:汉武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书省。

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教学要点: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环节

联系上节知识导入:上节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毛泽东诗云“百代都行秦法政”,也有历史学家总结我国自秦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只有“改朝换代”而无“改朝换制”。所以,本节内容跨度虽然长达1500多年,但只是对原有制度的修修补补,修补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央里皇帝与丞相的权力分配;选官任官制度。

2、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

我国这种中央有权、地方无权的中央集权体制,是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这一过程从秦汉时期就开始,反映统治阶级内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1)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

学生回顾秦朝郡县制。教师介绍项羽的分封情况,引出汉朝郡国并行。

学生思考:汉初分封诸侯王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有何作用?它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基础上讲解西汉前期王国问题日益威胁中央的统治地位,汉景帝和汉武帝先后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唐至宋藩镇割据现象的产生和解决

教师介绍唐朝中期,边地战事增多,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

学生观察《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思考节度使权力膨胀会造成什么后果?(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就是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反叛朝廷的重大事件。其后形成100多年藩镇割据局面,唐朝最后也是被节度使直接推翻的。(幻灯片: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教师介绍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幻灯片:宋太祖与赵普讨论动乱原因)

学生掌握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北宋文官出行图》思考唐宋政治上的差异。(历史纵横:三冗二积。相关文字材料)

(3)元朝的行省制度

教师介绍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通观本目内容,学生思考和总结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什么样的权力结构对调节这对矛盾比较合适?

3、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

皇帝制度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全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皇权不受任何人或任何机关的限制。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另外一对矛盾。

(1)汉武帝削弱相权

教师介绍秦汉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当中,丞相地位十分突出。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幻灯片:汉初皇帝与丞相资料)

学生了解汉武帝削弱相权的做法。

教师介绍汉武帝设内朝为后来宦官专权埋下隐患,终两汉没有解决相权,我们听说过的董卓、曹操千古留名的专权丞相。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教师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掌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名称逐渐出现,隋唐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起来,形成三省六部制。

学生观察分析三省六部结构图(幻灯片:三省六部结构图)

教师介绍三省的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决策和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和批准,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六部分工负责具体事务。唐朝时三省长官和谏官都是宰相,他们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学生思考三省体制是对皇权的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

(3)北宋分割相权

教师介绍北宋除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外,在中央还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初削弱相权的各项措施。结合李沆“报忧不报喜”的故事,思考此时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4)元朝设中书省

教师介绍元朝地方上的行省制度是由中央的中书省派生出来的。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把中书省的结构应用于地方行政区,就是行中书省。

学生思考相权对国家来说是可有可无吗?你怎样评价历代皇帝削弱相权的行为?

4、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教师介绍管理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1)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思考其局限性。

(2)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介绍隋以后,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的进步性。

5、小结

在中古封建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欧洲。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政治文明重要表现,在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以农业为基础,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给后世留下丰富的值得批判、借鉴和改进的文明成果。

五、教学资源建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唐德刚《晚晴七十年》

六、学习评价建议

思考:从今天的角度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应该抛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知识与能力:

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情感价值:

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看下面的图片,回答问题:

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

朕德高三皇,功盖五帝。

原告

你不体恤人民,是一个暴君。

被告

参考答案:

(点拨:此题实际上是要你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总结归纳:

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3.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2.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哪个属下官员承担?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5.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

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

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