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3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本节不列入考试范围,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政治)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局混乱:
(1)新旧军阀对立。
(2)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其中宁、汉最有实力。
2.过程
宁汉合流——蒋介石投靠帝国主义,重掌国民政府实权——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
3.性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政治)
1.“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时期”开始。
2.“训政纲领”
(1)内容:国民党全代会行使政权;闭会时,国民党执委会行使政权。
(2)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专制。
3.强化国家机器
(1)措施
建立强大正规军镇压人民革命;实行特务统治;制定反动法令。
(1)后果:屠杀革命志士。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军事)
4.原因:军阀间争权夺利。
5.过程: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6.影响
(1)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增强了蒋介石的实力,奠定了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经济)
7.政策与措施
(1)整顿税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2)建立和改组银行,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防止白银外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经济发展特点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外交)
1.对苏政策:宣布与苏联断交。
2.对帝国主义国家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2)内容:实现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
(3)结果:美国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新条约,其他国家相继效仿;基本实现关税自主,但未取得对等利益;废除领事裁判权,因列强借故拖延,难以签约。

相关推荐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有: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各种手段;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措施及特点;改订新约运动。
2.学习中通过旧军阀与新军阀的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对比,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训政纲领和中美关税新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揭示其本质的能力;通过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节课为阅读内容,不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本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集中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与后面的章节有内在联系。本节可采用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可设计学生活动,如在阅读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统治期主要事件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2.本节课可引导学生结合近代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考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从而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联系,整体把握民族工业发展的线索。
3.本节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史料,如训政纲领、中美关税新约等,可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掌握正确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2.通过东北易帜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的了解,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通过对国民政府改订新约实质的了解,让学生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努力,树立少年强则国强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的性质;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难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动手列出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的领导下,大革命的洪流在全国兴起,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却失败了。大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呢?在师生共同回忆的基础上指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板书课题,并暗藏注明这一时期的起止年代:1927.81937.7)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板书)
1.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提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怎样一个混乱局面?
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一方面以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代表的旧军阀把持北京政府;另一方面国民党内部分裂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宁派、以汪精卫为首的汉派和西山会议派即沪派。此外,还有控制着河南、陕西等地的冯玉祥,占据着山西的阎锡山等,他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纷争不已,其中主要表现为宁汉两个政权间的对立。
2.宁汉合流1927年南京
提问:宁汉两派是当时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双方都以国民党正统自居,互相争夺最高领导权,那么是哪些因素最终促成了宁汉合流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宁汉两派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在反共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一致,这是双方能够合流的基础。此外,英美帝国主义的促成,蒋介石的临时下野也促成了双方的合流。
教师引导学生:(1)整理出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成立至1927年秋宁汉合流的演变线索。
(2)思考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中国国内阶级关系有何重大变化?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在独裁、卖国方面,新旧军阀并无区别。但北洋军阀单凭武力统治,封建性更为浓厚;国民党新军阀实行一党专制,稍显近代色彩。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内部派系争斗并未止息,蒋介石利用当时的内外形势重新上台。为共同对付奉系军阀张作霖,蒋复职后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妥协,承认他们各自控制的地盘,这就为以后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埋下了祸根。
3.国民政府的北伐1928年
提问:1928年4月,国民政府蒋、冯、阎、李四个集团军共70万人,正式北上讨奉。这次北伐与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此次北伐不同于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则是国民党新军阀向奉系旧军阀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国民党和奉系之争的背后,是英美和日本争夺中国的斗争,因此北伐必然会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挠。为阻止北伐,日本帝国主义公然出兵山东,侵占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蒋介石对日军屈辱退让,下令绕道北伐。北伐部队继续北上,逼近京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于1928年6月3日乘专机退出北京,次日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军预埋的炸弹炸死。
提问:济南惨案说明了什么问题?皇姑屯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济南惨案暴露了日本干涉和侵略中国的野心,也进一步揭露了蒋介石政府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恶面目。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扶植新的代理人而采取的卑劣措施,再次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4.东北易帜1928年12月
提问: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国民党决定采取和平方式解决东北问题,日本却再次横加干涉,企图把东北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参见本章第三节所引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密奏)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冲破日本阻挠,毅然于1928年12月宣告东三省力谋统一,贯彻和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你是如何评价张学良这一行动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之心,标志着北洋军阀的最终覆灭和国民政府形式上对全国统一的完成。由于国民党各派军阀仍然依据自己的实力各霸一方,连年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有租界及各自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有中共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实际并没有统一。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板书)
1.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
教师讲述:随着北伐军事行动的基本结束,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0月,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训政是孙中山设计建立民国的程序,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出示投影《训政纲领》全文(见《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册)
提问:蒋介石以实施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为名实行训政,根据以上材料思考训政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国民党最高党务机关。其核心又有两个机构:一是中央常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党务;二是中央政治委员会,又称中央政治会议,负责指导国民政府的大政方针。蒋介石不仅身兼这两个机构主席,还兼国民政府主席和陆海空军总司令。训政的实质,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出示相关幻灯片,让学生了解蒋介石的独裁措施,缅怀革命先烈的业绩。
教师指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遭到了国民党其他实力派的挑战,导致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1929-1930年)(板书)
教师讲述:二次北伐后,国民党各派所占地盘大体如下:蒋介石占有最富有的江浙等东南地区,控制沪宁杭三大城市;冯玉祥占有陕甘宁等西北地区;阎锡山占有晋冀等北方地区;李宗仁占有两湖广西等中南地区。利用中央政权排斥异己,是新旧军阀的惯用手段。蒋介石在地盘分配和军队编遣问题上力图削弱其他各派,使其与冯、阎、桂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兵戎相见。
出示投影,军阀混战简表
名称
时间
起因
交战双方
后果
蒋桂战争
1929.3
争夺两湖
蒋介石
李宗仁
1.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为蒋介石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蒋冯战争
1929.5
争夺山东
蒋介石
冯玉祥
中原大战
1930年春
冯、阎、李共同反蒋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对蒋介石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板书)
提问:国民政府建立后,战争不断,军费开支浩大。为稳定财政,增加收入进而巩固统治,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清思考:(1)整顿税务有何成效?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2)结合当时国内国际背景,谈谈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法币政策?有什么作用?(3)如何看待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学生可互相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进行总结:
(1)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国际市场金属价格上扬,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自1934年7月至10月流出白银达2亿元以上,严重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在此情况下实行的法币政策一是改变了银两、银元、铜币、纸币并行流通的币制混乱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是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三是控制四大银行的四大家族乘机掠夺巨额白银。
(2)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棉纺织品、火柴产量增幅较大,交通运输业有相当进展,1936年第一条空中国际航线开辟,1937年建成钱塘江大桥;重工业有所发展;农业生产在1936年达到旧中国最高水平。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南京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四大家族的垄断,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加之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经济复兴只是昙花一现。
2.特点
提问: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归纳。
教师小结:一是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二是官僚迅速膨胀;三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提问: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近代前期的历史,总结中国民族工业从产生到发展的主要线索。
学生回答后出示投影,总结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教师讲述: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资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靠国家政权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命脉。19271937年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逐步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国民党政权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四大家族垄断商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重。
提问:(1)能否对比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的异同?
(2)一战前的1913年,在对华商品输出中,英国居首,美国次之,日本又次之;到1928年,日本居首位;而到1931年,美国占居首位。英日美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消长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反映了国民政府与美国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经济上对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帝国主义的依赖。
五、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板书)
提问:国民政府建立后,外交政策的主旨是什么?结合国民政府的阶级性思考,为何1928年又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学生分析课本后回答。
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手中取得了很多特权,国民政府不敢提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但为了缓和人民的反帝斗争,也为了扩大税源,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
提问:1.美国出于什么目的首先与中国订约?新约是否会损害美国在华特权?
2.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实际上真能得到对等的权益?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外国人长期把持中国海关,使关税自主的实施大打折扣,但关税新约加强了国民政府对关税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于领事裁判权的问题,由于英美法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故拖延,迟迟未能签约。改订新约,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只有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

国民党反动派通过宁汉合流、东北易帜,最终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为维护其独裁统治,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虽有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政权的反动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象并未改观,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③美国在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927年底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和1933年两次实行新税制,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但旧中国海关的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重点:皖南事变
难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一、国民党政策投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利用图片《蒋介石在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图片讲述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反动方针的背景,理解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
日学生分析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有何历史影响。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针对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以及制造反共活动,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二、皖南事变
引导学生回忆新四军的组建,并利用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让学生分析国民党会制作皖南事变的原因。并让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其成效如何。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适当补充。
讨论: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将会给中共的抗日战争带来怎样的后果?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将之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利用记录片讲述豫湘桂战役。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同时,也应使学生认识到,日本虽然取得了豫湘桂会战的胜利,但是,由于其战线拉得过长,兵力更为分散,使其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敝,农村经济的衰败。

板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2.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二、皖南事变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
2.豫湘桂战役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1、国共两党的关系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破裂
①孙中山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并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②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了“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③接受中共和苏联帮助,建立黄埔军校。
④国共共同领导进行国民大革命。
⑤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领导权,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破坏国共合作。
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2)十年内战时期
①国共对峙的表现:A、屠杀与反屠杀: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实行屠杀政策,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反抗反动派的屠杀政策。B、“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C、政权的对峙: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局面。
②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A、“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先后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B、1933年,冯玉祥同共产党人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C、1933年1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D、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E、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维持
①“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②“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八路军与新四
军组成。
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④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实行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策略,不断掀起了反共高潮。但在主要矛盾的制约和中共的努力下,国共合作关系一直得以维持。
(4)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①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了国共双方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国共双方仍维持表面的合作关系。
②在做好内战准备后,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国共双方兵戎相见。
③先后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和战略决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5)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①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以台湾为“反共基地”,并企图“反攻大陆”,共产党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所取代。1955年4月,周恩来万隆会议期间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有条件地和平解放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开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探索。“文革”期间中断了“和平解决台湾”的探索,宣传舆论上又重新回到“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上。
②由“解放台湾”转变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79年1月,邓小平明确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84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把这一科学概念概括为“一国两制”。
2、对国民党政治纲领的评析
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有过多次演进,其中以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最大。在评价新、旧三民主义时,就应立足于阶级性和时代性。新、旧三民主义的相同点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都是由政党的阶级性决定的。比较、评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差异,应把它们分别置于新、旧三民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加以分析。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经验教训和批判地吸取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基础上,代表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比较完整、明确、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现状以及孙中山在认识上的局限,使三民主义带有很大缺陷。孙中山对中外反动势力缺乏深刻认识,在民族主义中只强调反满而未强调反帝。在民权主义中,仅仅把矛头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而且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孙中山甚至把汉族官吏看作兄弟,严重混淆了阶级界限,导致革命党人无法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更为后来汉族地主官僚、军阀破坏革命埋下了祸根。在民生主义中,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实行“平均地权”,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无法彻底铲除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曾经是一面旗帜。它指引人民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三民主义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孙中山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前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关头,把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新纲领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国际方面,转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阵线;在国内,走向与人民大革命合作的正确方向。尽管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阶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新三民主义仍存在不少局限性,未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未找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真正方法。
3、如何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在分析国民党政权性质时,一要看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因为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政权性质;二要看国民党的性质,因为政党是近代以来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任何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掌握和巩固国家政权,通常需要有本阶级的政党。政党及其所领导的政权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且阶级性是一致的。三要看国民党政权实行的内外政策。因为国家政权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内外职能通过内外政策体现出来。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政权性质的根本标志。现以武汉国民政府前后两个时期为例,说明分析政权性质的一般方法:
1927年初至4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是属新民主主义范畴的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主要原因有:第一,从武汉国民政府产生过程看,它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重心,在这一客观形势下决定迁都。第二,武汉国民政府是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组成的,而国民党左派在政府中占了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也在政府中拥有一定领导权。第三,从武汉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看,符合各革命阶级的利益,如继续北伐进军河南奉军,建立农民政权,工农运动出现高涨局面,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等。
1927年4月中旬至9月,武汉国民政府由革命走向反动,变为资产阶级政权。主要原因或表现有:第一,“四一二”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大权在握的汪精卫等人与蒋介石的立场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分共的方式和时间上与蒋不同。早在4月5日,汪精卫在明知蒋介石反共阴谋的情况下,还与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作掩护。第二,武汉政府的政策是反人民的。颁布一系列限制共产党、压迫工农运动和保护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法令。第三,5月17日,武汉政府对反动军官的叛变采取纵容、庇护态度。而发动“马日事变”的许克祥被汪精卫赞扬为替国民解除痛苦的“许青天”。汪精卫的态度是武汉反动集团叛变的信号。4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武汉国民政府仅仅形式上保留着国共合作的局面,实质上已变为资产阶级政府。第四,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完全证实了反动政权的本质。
4、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首先,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是积极抗战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大会战和一系列保卫战。打了不少硬仗和胜仗,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这时期的抗战,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打击了日军的气焰,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客观上为中共建立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有助于全国军民抗日积极性的形成。但从总的方面来看,由于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战略战术方针及敌我力量的悬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处处被动,形成溃败。但国民党抗战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积极意义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它比不抵抗主义进一步,因为它是带有革命性的,因为它也是在为着保卫祖国而战。”
其次,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并存。由于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和国民党自身的局限,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在全局态势上实行收缩并趋向保守,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的同时,对日作战消极,千方百计地避战、观战,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大片国土沦丧。还不断与日本进行秘密接触,企图妥协投降。由于其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错误方针,一方面降低了其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还很大程度上起了妨碍和破坏抗战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日军并未完全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国民党虽消极抵抗但仍在抗日。其积极作用表现于:国民党并未完全投敌,仍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仍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抵抗,还组织了不少大会战。这些会战大多数失利,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在这一时期,正面战场还牵制着日军在华近40%的兵力,这对敌后战场仍起了一定配合作用;在国际上,国民政府仍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派远征军配合盟军作战,这对中国的国际威望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有一定影响的。
再次,在反攻阶段,国民党战场主要起了消极作用。在日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不仅未实施有效的战略反攻,反而固守其错误立场,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等一系列溃败,从而大大削弱了总反攻的有利形势。在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力图垄断受降权力,独吞胜利果实,并为此积极准备内战,其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总之,由于受阶级局限和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中始终推行一种两面政策,即“主张抗日但又动摇,主张团结但又反共”。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体现。在抗战前期,抗日是主要方面,反共是次要方面,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在相持阶段,其政策发生了逆转,但仍是两面政策;到抗战胜利前夕,反共成为国民党政策的主导方面,抗战仅留于口头上。在整个抗战中,国民党一直奉行两面政策,推行了一系列误国政策,给抗战事业造成了过多损害。但基本上坚持了抗战,始终举着抗日旗帜而没有投降日本,这是应肯定的。但其作用,与当时执政党和抗战主要兵力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一心为民族而浴血奋战的中共及其武装力量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5、正确认识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是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关于国共两党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24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
“分则两伤”: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要在中国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1927年后的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成为国共内战的根源,共产党要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的问题。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令人痛心。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会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独立统一,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从国共关系的历程中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过去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此,今天积极推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和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国共两党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利的。国共两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几十年来,国共两党寻求大同时,就出现合作;强调大异时,就发生斗争。正确处理大同与大异的关系,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祖国的前途。“一国两制”就是“求同存异”的经验在当今条件下的体现。

一、单项选择题:
1、蒋介石的立场开始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是在
A、中山舰事件后B、整理党务案后
C、四一二政变后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2、1928年4月,国民政府又一次“北伐”,其实质是
A、完成国家统一的革命事业B、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进步斗争
C、完成1926年北伐的未竟事业D、新旧军阀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
3、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A、南京政府成立B、宁汉合流C、东北易帜D、蒋介石改组南京政府
4、下列对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基本上摧毁了军阀统治的基础B、使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C、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D、使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宣言》,宣称:“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表明国民政府
A、决心收回东北三省B、公开表示自卫抗战
C、主张全民抗战D、要求国共合作
6、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对战胜外敌缺乏信心B、以“必先安内”掩护“不抵抗”
C、向帝国主义妥协D、维护其反动统治
7、在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始终未放弃抗日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反对投降B、英美支持抗日
C、日本未改变灭亡中国的方针D、中国共产党的反击
8、抗战期间,蒋、汪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
A、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B、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
C、爱国力量与汉奸势力的矛盾D、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的反映
9、抗日战争阶段,蒋介石的政治态度表现出两面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美对日本侵华的态度B、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C、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10、下列哪两次会议在确定专制独裁方面有直接的继承性
A、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五届五中全会
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46年秋“国民大会”
D、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秋“国民大会”
11、1947年,国民政府解散民盟的真正原因是
A、民盟与中共一起组织武装参加人民解放战争
B、民盟企图推翻国民党,取代其统治地位
C、民盟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政策
D、民盟已失去利用价值
12、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
A、大发战争财B、依靠政权实行经济垄断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英美帝国主义的扶植
13、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了80%,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西方列强因受经济危机打击,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推动了经济发展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和发展,增加了工农业产值
14、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府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15、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其主要原因是
A、国内需要和平建设B、国内外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中共有相当强大的力量D、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二、问答题
16、1926—1928年国民党为什么能够迅速建立起全国统治?1946—1949年国民政府又为什么会迅速覆亡?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教训?

1、A2、D3、A4、A5、B6、D7、C8、D9、D10、C
11、C12、B13、A14、C15、D
16、1926—1928年国民党能够迅速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主要原因有:利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北伐战争中迅速扩大势力和地盘;在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作为国民大革命的领导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作为在历史上长期进行民主革命的政党,在人民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和欺骗性;以张作霖为代表的旧军阀丧尽民心,且十分腐朽,无法与之抗衡;英美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扶植和支持。
1946—1949年,国民政府迅速覆亡,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倒行逆施和独裁、内战、卖国和掠夺人民财富,完全违背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而陷于十分孤立的境地,连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民主党派也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斗争中成熟和壮大起来,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已达91万人,武装民兵200万人,并且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从而挫败了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十年代国民党力量的迅速发展和四十年代的迅速覆灭说明: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命运取决于它的历史作用,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就能发展,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就必然衰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谁脱离人民,就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就必然要被人民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