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民族的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及其影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状况;新农具的创制与新技术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丝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青瓷与北方制瓷业;造纸技术的改进;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学会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相关历史事实,总结诸多历史现象共同构成的时代总体状况,得出正确结论的思考方法,进一步提高归纳综合能力。

2.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与研究本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同时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掘其潜能。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的创造,许多新工具、新技术的出现,都反映出中国人的超凡智力与钻研精神。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并且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要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江南农业的开发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

2.新农具与新技术

3.水利事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的开发

四、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2.纺织业的发展

3.冶炼技术的进步

4.制瓷业的进步

5.造纸业的进步

五、商业的发展

六、社会生活的变化(指导阅读)

1.特点:胡汉交融WwW.JaB88.com

2.饮食

3.服饰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

二、由于本节一开始就切入概括性较强的内容,思维强度较大。因此,本节的新课导入要有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章前几节的内容,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引入新课。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学生水平普遍较一般的班级,教师应积极诱导他们归纳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如确有困难,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点明本章总标题,以此作为提示,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本节的开篇提纲挈领地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这是本节内容的总纲。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逐次展开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第一,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第二,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下一时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各民族经济交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

四、关于“江南农业的开发”

在讲授本目时,教师应首先讲清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先阅读小字部分,然后再归纳江南农业开发的表现: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田水利兴修较多,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耕作技术进步,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其次,教师要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六朝江南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六朝时期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

本目最后部分分析了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宜于发展农业生产,而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民族融合也有发展;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这样,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以加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

五、关于“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发展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当时北方农业的发展几经起伏。它几度被战乱破坏,但在曹操统一北方后,在西晋初年,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的期间,在北魏中期,在北周的时候,又几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很明显,统一安定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二是游牧民族的南下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对当地的农牧业有很大影响。他们南下之初,由于这些民族世代游牧,不习农耕,同时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因此对中原农耕文化造成破坏。但是,游牧民族南下,客观上又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有所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而且畜牧业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这些少数民族也由原来以游牧为生逐渐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与汉族共同恢复和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

在讲授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时,要向学生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的新农具、新技术;曹魏、北魏对水利的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其中,可以突出新农具、新技术推广的成就。这一时期创制或推广的新农具,种类较多,用途广泛(涉及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和粮食加工等),各具特点(有的节省人力,有的利于深耕细作,提高质量),有些农具一直到近代,我国和东亚一些国家还在广泛使用。

六、关于“手工业的发展”

本目首先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基本状况:手工业部门上承秦汉,但品种更多,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当时,南北手工业多以官营为主。钢铁冶炼、养蚕丝织、制瓷、造纸的技术都有显著进步。

教师还应分门别类讲清各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情况。其一,纺织业以丝织为主。曹魏在襄邑、洛阳等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的官营作坊。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其二,冶炼技术进步。相比而言,钢铁冶炼比有色金属的生产更明显些。由于兵器制作、农具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冶铁炼钢受到各朝政权的重视,技术上的改进,能工巧匠的涌现也就更突出。这时,还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其三,制瓷业兴旺起来。瓷器的烧制技术大约在三国、西晋时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制瓷技术传到北方后,北方不仅学会制作青瓷,而且还制成白瓷。其四,造纸术有了重大进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东汉三国时期纸的制造和使用尚不普遍。由于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晋南朝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有重大进步,经过压光、染色处理的纸张质地优良。东晋后期,桓玄下令“诸用简者,悉以黄纸代之”,纸张的使用更加普遍。

七、关于“商业的发展”

本节概括地叙述了这个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指出北方由于长期的战乱,不少城市遭到破坏,至北魏后才有所恢复;而南方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显得比较活跃。课文用小字叙述了北魏的洛阳和南方荆、扬、益州的商业和当时南北商人周流天下从事贸易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以了解具体史实,印证大字的概述。

八、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又相互交融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惯风俗也是多姿多彩的。这种状况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又对后世有所影响。以饮食而论,北方产麦,主食为面食,南方产稻,主食为米饭;北方主食品种多,南方菜肴品种多;茶的培植与茶叶制作逐渐推广,饮茶习惯盛行,茶成为人们的主要饮料。以服饰而论,贫富差异、民族差异很大,北方多著胡服,鲜卑男子披发左衽(衣襟),足登胡靴,鲜卑妇女穿夹领窄袖短袄,襟上缘饰锦边,腰束革带,胡帽种类很多,有珠帽、毡帽、搭耳帽等。后来,到隋唐之时,北朝胡服的一些特色也融入汉族服饰,贞观至开元年间,妇女以胡服、胡帽为时髦。

九、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具体史实,使全课教学内容形成整体,最忌单纯列举史实。建议教师:全节教学要以时代特征为纲,以社会经济诸方面为目,以具体史实为点,时时以纲来统率史实,做到纲举目张。

建议教师:在全节教学中,还应始终贯穿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的思想。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承秦汉,虽有曲折、反复,但是总的趋势是发展、前进的,而且这时在一些行业、部门也多有开创,它又为隋唐时期的繁荣鼎盛准备了条件。

扩展阅读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三国、西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及其短期统一,晋惠帝与西晋统治秩序的紊乱,“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及其统治政策,东晋后期的统治及其灭亡;南朝政权更替,刘裕,陈后主;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北魏的强大,北周武帝的改革,外戚杨坚入总朝政。

2.能力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课文中的地图、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方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内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对曹操兵败赤壁、西晋统一短暂、南北朝后期北强南弱等历史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方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陈述观点的能力,初步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及其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

难点: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但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原因;西晋的历史地位。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历史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南北朝形势图》。印制关于西晋统治者奢侈腐化、政治黑暗的历史材料。

学生:课前查阅《辞海》(1999年版)或《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了解“法兰克王国”“萨珊王朝”(《辞海》译为“萨桑王朝”)、“笈多王朝”等有关条目。对本节的课堂讨论作发言准备,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教学设计

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自豪。但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其基本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统一的因素不断发展,走向成熟;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经济有了发展,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逐渐改变。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总体而言,在许多方面我国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本章共分四节,分别从政治状况、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文化成就的角度描述与评议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重大事件。

一、三国鼎立

通过预习和收集历史资料,大家已对三国鼎立的形成与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状况有了大体了解。本目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一是武侯祠,武侯就是诸葛亮,武侯祠在成都。“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联孙抗曹和今后发展的决策。另一幅是曹操的画像。这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向三国鼎立的区域性统一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官渡之战,使北方局势大为改观。此后,曹操大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而且为统一全国,他也作了一些积极准备,但居然兵败赤壁,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学生讨论曹操未能统一全国的原因。启发学生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讨论中,如果有的学生用小说戏曲或民间传说的内容作为论据,教师应予指正。在充分讨论以后,教师归纳补充。)

客观原因:全国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具有决定性的原因。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战乱不断,割据混战使北方农业生产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而长江流域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这就形成了暂时的相对“均势”,而且导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在这时尚未消除,他们的势力仍然很大。另一方面,孙刘联合抗曹,具有取得胜利的基础。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其统治比较稳固,刘备投奔荆州,边组建军队,边招揽人才,深得民心,声望较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孙权、刘备结盟抗击曹军,是他们的共同意愿,也是江东、荆州民众的愿望,加之,孙刘联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主观原因:曹操冒进南征,当时曹操虽已基本统一北方,但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而且军队连年苦战,也需要休整。曹操“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决难取胜,当时曹操大军人数虽多,但“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已成强弩之末,“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这些都使其战斗力大为削弱。曹操的军队“不习水战”,面对长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造成了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不利局面。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最终造成赤壁兵败,退据北方,转而向西北发展,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

(参阅《三国鼎立形势图》)简要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三国鼎立局面,曹魏、孙吴、蜀汉三分天下,彼此都无法消灭其他两方,但他们在政治、经济、外交上都各具特色,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而言,区域性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而且魏、蜀、吴的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三国后期,蜀、吴逐渐衰落,曹魏经济恢复较快,但其大权旁落于司马氏之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力量对比与政局变化,三国鼎立的状态就要结束了。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兵灭吴,重新统一中国,但西晋是一个极其短促的统一王朝。很快,战乱动荡就代替了较为安定的局面,西晋结束以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对峙的分裂状况。那么,西晋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我们应当怎样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西晋?(发给学生一些补充材料,供他们阅读与思考,但不必组织课堂讨论,以突出本课的重点。在课外活动中,对那些兴趣较浓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阅读《晋书》、《世说新语》等古籍的一些篇目)在课外的讨论中,应当让学生认识:

西晋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割据混战与分裂鼎峙的局面,尽管统一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且在西晋前期,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西晋又是一个统治腐朽、政治败坏的朝代。西晋皇帝、官僚中以奢靡相尚,统治者生活腐化,竞相奢侈。高门大族把持政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他们世代为官。

西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晋武帝分封宗室留下恶果,导致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它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再遭破坏,而且西晋统治秩序紊乱。阶级矛盾也很尖锐,流民起义不断发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在北方展开,匈奴、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接着,匈奴军队又攻破长安,西晋的统治被摧毁。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在北方各民族政权林立之时,东晋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出示《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归纳东晋的发展简况及其特点)。

东晋的发展:东晋初期,统治者力求加强内部团结,协调江南士族与南渡士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以此维护东晋的统治。这样,一方面使江南地区比较安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另一方面,土族地主的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官僚、大地主肆意占夺人口和土地,依仗权势“封山占水”。安逸舒适的生活使他们不思进取,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也无心北伐恢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持续下来了。到东晋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负担沉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错综复杂,其中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斗争格外突出。晋末,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形同独立王国,东晋中央政府能控制的地区仅东南八郡。于是,中央政府决定强行征调农民当兵,以加强自己的力量,这终于引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风雨飘摇的东晋从此名存实亡,不久,大将刘裕废晋帝而自立,东晋灭亡。

东晋的特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江南经济有明显发展;士族地主享有特权,势力达到极盛;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错综复杂。

(出示《南北朝形势图》,此图分为四小幅,反映宋、齐、梁、陈四朝的统治范围。让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课文,了解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在阅读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自唐宋以来,今天的南京有六朝故都之称?对照历史地图,说明南朝各代中国力量最强盛的与最弱小的朝代,并简要说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589年,陈朝灭亡。隋唐大一统局面出现。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要求学生再次观察《东晋初期北方形势图》与《南北朝形势图》,重点观察黄河流域的政权状况。指导学生结合历史地图,阅读、理解本目的主要内容。对于课文的阅读,可以建议学生采用提要法,但不强求一致,如果有的学生采取别的方法,应当肯定并给予指导。提要示例:

①十六国,南方:东晋,北方,西南先后出现民族割据政权。

②北朝:与南朝对峙,少数民族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③北魏的强大: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统一北方,实力开始超过南方。

④北周武帝改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经济上,释放奴婢,打击部分大族;强制僧尼还俗;军事上,扩大兵源,灭北齐。

⑤北周后期,外戚杨坚当权。

在学生完成本节内容的阅读工作之后,指导学生回到本节的标题,并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为中心回忆本节的内容,制作这一时期政权更替情况的图表:

本章引言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恰当的方式处理,不可忽视。引言概括说明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点评了3~6世纪世界其他文明中心的概况。对前一部分内容,教师宜用讲授法处理,以利于以后各书教学内容的展开,而且在本章全部内容的教学过程结束后,再次回顾引言,以加深对全章的理解。这样就体现了读书“由约而博,由博返约”的过程。对于引言的后一部分,宜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各种工具书来了解其具体内容,这比教师讲授要好得多,即使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也不应讲得太细,以免冲淡主题。

本节是“各地各校可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教学与否”的内容,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处理较为恰当一些。

阅读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的教学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渐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处理材料、理解史实的思维能力。本节教学过程力图以下列几个方面体现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指导:其一,查阅工具书有助于阅读与理解,还能拓宽知识面,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避免或克服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坏习惯。其二,对照历史地图,补充历史资料,是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适当、适量补充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三,相互讨论,是阅读的进一步延伸,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甚至师生)之间相互后发,但是,讨论的课题必须扣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一个课时的有限时间也不宜有多个不同中心的讨论。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及其影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状况;新农具的创制与新技术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丝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青瓷与北方制瓷业;造纸技术的改进;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学会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相关历史事实,总结诸多历史现象共同构成的时代总体状况,得出正确结论的思考方法,进一步提高归纳综合能力。

2.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与研究本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同时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掘其潜能。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的创造,许多新工具、新技术的出现,都反映出中国人的超凡智力与钻研精神。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并且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要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江南农业的开发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北方农牧业的基本状况

2.新农具与新技术

3.水利事业的发展

4.边疆地区的开发

四、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2.纺织业的发展

3.冶炼技术的进步

4.制瓷业的进步

5.造纸业的进步

五、商业的发展

六、社会生活的变化(指导阅读)

1.特点:胡汉交融

2.饮食

3.服饰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

二、由于本节一开始就切入概括性较强的内容,思维强度较大。因此,本节的新课导入要有利于学生较为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章前几节的内容,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引入新课。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学生水平普遍较一般的班级,教师应积极诱导他们归纳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如确有困难,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点明本章总标题,以此作为提示,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本节的开篇提纲挈领地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这是本节内容的总纲。教师应结合时代特征,逐次展开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第一,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较安定。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第二,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下一时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各民族经济交融会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另一突出特点。

四、关于“江南农业的开发”

在讲授本目时,教师应首先讲清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先阅读小字部分,然后再归纳江南农业开发的表现: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田水利兴修较多,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耕作技术进步,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其次,教师要说明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六朝江南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六朝时期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

本目最后部分分析了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宜于发展农业生产,而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民族融合也有发展;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这样,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小字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以加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

五、关于“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发展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当时北方农业的发展几经起伏。它几度被战乱破坏,但在曹操统一北方后,在西晋初年,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的期间,在北魏中期,在北周的时候,又几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很明显,统一安定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二是游牧民族的南下进入中原农耕地区对当地的农牧业有很大影响。他们南下之初,由于这些民族世代游牧,不习农耕,同时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因此对中原农耕文化造成破坏。但是,游牧民族南下,客观上又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有所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而且畜牧业有了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这些少数民族也由原来以游牧为生逐渐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与汉族共同恢复和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

在讲授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时,要向学生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的新农具、新技术;曹魏、北魏对水利的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其中,可以突出新农具、新技术推广的成就。这一时期创制或推广的新农具,种类较多,用途广泛(涉及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和粮食加工等),各具特点(有的节省人力,有的利于深耕细作,提高质量),有些农具一直到近代,我国和东亚一些国家还在广泛使用。

六、关于“手工业的发展”

本目首先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基本状况:手工业部门上承秦汉,但品种更多,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当时,南北手工业多以官营为主。钢铁冶炼、养蚕丝织、制瓷、造纸的技术都有显著进步。

教师还应分门别类讲清各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情况。其一,纺织业以丝织为主。曹魏在襄邑、洛阳等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的官营作坊。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其二,冶炼技术进步。相比而言,钢铁冶炼比有色金属的生产更明显些。由于兵器制作、农具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冶铁炼钢受到各朝政权的重视,技术上的改进,能工巧匠的涌现也就更突出。这时,还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其三,制瓷业兴旺起来。瓷器的烧制技术大约在三国、西晋时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制瓷技术传到北方后,北方不仅学会制作青瓷,而且还制成白瓷。其四,造纸术有了重大进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东汉三国时期纸的制造和使用尚不普遍。由于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晋南朝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有重大进步,经过压光、染色处理的纸张质地优良。东晋后期,桓玄下令“诸用简者,悉以黄纸代之”,纸张的使用更加普遍。

七、关于“商业的发展”

本节概括地叙述了这个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指出北方由于长期的战乱,不少城市遭到破坏,至北魏后才有所恢复;而南方由于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商品经济显得比较活跃。课文用小字叙述了北魏的洛阳和南方荆、扬、益州的商业和当时南北商人周流天下从事贸易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以了解具体史实,印证大字的概述。

八、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又相互交融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惯风俗也是多姿多彩的。这种状况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又对后世有所影响。以饮食而论,北方产麦,主食为面食,南方产稻,主食为米饭;北方主食品种多,南方菜肴品种多;茶的培植与茶叶制作逐渐推广,饮茶习惯盛行,茶成为人们的主要饮料。以服饰而论,贫富差异、民族差异很大,北方多著胡服,鲜卑男子披发左衽(衣襟),足登胡靴,鲜卑妇女穿夹领窄袖短袄,襟上缘饰锦边,腰束革带,胡帽种类很多,有珠帽、毡帽、搭耳帽等。后来,到隋唐之时,北朝胡服的一些特色也融入汉族服饰,贞观至开元年间,妇女以胡服、胡帽为时髦。

九、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具体史实,使全课教学内容形成整体,最忌单纯列举史实。建议教师:全节教学要以时代特征为纲,以社会经济诸方面为目,以具体史实为点,时时以纲来统率史实,做到纲举目张。

建议教师:在全节教学中,还应始终贯穿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的思想。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承秦汉,虽有曲折、反复,但是总的趋势是发展、前进的,而且这时在一些行业、部门也多有开创,它又为隋唐时期的繁荣鼎盛准备了条件。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中国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中国
一、时间:从220年曹丕代汉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二、本期历史分期:
1、三国:从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到280年西晋灭吴。其中曹魏的建立者为曹丕,都城在洛阳,存在时间为220年至265年;蜀国是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的(刘备仍自称为“汉“),263年被魏国所灭;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他于222年在建业(今南京)称吴王,229年称帝,280年吴为西晋所灭。
2、西晋的短暂统一:西晋存在于265年至316年,建立者为曹魏权臣司马炎,都城在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即西晋存在的时间是51年,而实现大统一的时间则是36年,故称短暂统一。
3、东晋十六国的并存:北方从304年刘渊建汉到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317年司马睿南方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今南京),至420年为刘裕建立的宋所取代。
4、南北朝:南北朝大体指420年至589年的历史,其中北朝(从386年拓跋圭建立北魏至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共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三个时期,五个王朝;南朝(从420年刘裕建宋至589年隋灭陈)前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且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
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词
1、皇帝:汉献帝,曹丕,刘备、刘禅,孙权,司马炎、晋惠帝,司马睿,苻坚,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拓跋圭、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2、少数民族首领:刘渊,苻坚,拓跋圭、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3、文臣武将:曹操、马钧,袁绍,诸葛亮,周瑜、卫温;祖逖谢安、谢石、谢玄;王复。
4、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山越。
5、战争及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祖逖北伐、淝水之战。
6、重大事件及重要制度: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五族内迁,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前秦统一北方,南北朝,士族,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兵役徭役制,北周统一北方。
7、文化名人及文化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缀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钟繇、王羲之,宗教画和山水画,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陶潜的诗,北方民歌,佛教的盛行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范缜和《神灭论》。
8、生产:翻车,江南的开发。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是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具体地讲,本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有:
1、政治方面:
第一,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二,在整体上,国家处于南北对峙状态。
第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融合加强,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第四,地主阶级进一步分化,士族阶层成为一股特殊的社会势力,并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盛而衰的过程,南北土族的发展不平衡。
第六,少数民族进入并征服中原后,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主动进行了改革,接受了中原汉族人民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第七,在本期历史的分裂中孕育着许多统一的因素。
2、经济方面。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带来的动乱和战争的确使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在向前发展,较以前仍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征。
第一,南北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北方在较长时期处于停滞、倒退的状况,呈现出反复的破坏和恢复的间断性发展的特点。南方地区的经济则是持续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开发。
第二,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了我国封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缩小,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不论是在国家分裂、各个政权并存时期,还是在短暂统一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在各个政权间的混战和争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各个政权都注意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第四,对劳动力的占有和争夺取代了西汉时期的土地兼并,成为这一时期各种势力在经领域争夺的焦点。
3、民族关系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总体特征是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使汉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进一步成长壮大起来,并创造了灿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又为以后中华民族的更加辉煌,国力的更加强盛打下了基础,具体说来,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有:
第一,民族迁徙频繁,是一个民族大迁徙的时代。
第二,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具有多种形式,基本上奠定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通过民族迁徙,实现民族间的杂居共处;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社会和政治改革,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就;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各政权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和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
第三,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相对较多。
第四,少数民族进入并征服中原后,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主动进行了改革,接受了中原汉族人民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第五,民族融合的全过程清晰可见:迁徙,矛盾,交融,融合。
4、文化方面:由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以及佛教的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既是对以前各代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又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和文化成就表现为:
第一,突出地体现了文化成就的取得的长期性和继承性。
第二,科技成果成就突出,仍居世界前列。
第三,宗教盛行,玄学产生,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第四,文学、艺术成就高。
第五,反映现实:分裂割据;民族融合;佛教盛行;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士族制度形成;江南开发。这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化成就的源泉,文化成就具有广泛的社会现实性。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动荡时期,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造成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使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再加上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地方豪强势力的的兴起,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因此,本课内容对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深远。

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贯彻“讲练结合、知情统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留给学生一些时间、一些内容、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能力。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说明

媒体

媒体内容

应用目的

应用时间

应用方式

音乐

《思慕》

课前活跃气氛

课前10分钟

上课前开始播放

课件

练习题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0分钟

穿插在授课过程中

实物展台

青瓷、白瓷

供学生观赏

2分钟

学生传看

挂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

掌握长江流域的开发

2分钟

挂在黑板上

图像

水碓、水磨、

翻车、

让学生了解外观及功能

3分钟

幻灯片展示

关于古代经济的专题网站

古代经济发展情况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5分钟

学生自主浏览三、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幻灯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

指出江南的位置,并介绍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形成性练习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归纳出:江南农业开发的区域、表现及特点,分析原因。

总结出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表现。形成性练习

简单介绍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总结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练习

展示水碓、水磨、翻车模型

传看青、白瓷实物

联系现实,如果你是农业部长,怎样制定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

小结:魏晋南北朝经济地位及启示

形成性练习

结束

四、知识点与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知识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初步学会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农业与手工业的一些工具改革,技术进步,都反映了中国人的勤劳奋进、超凡智慧与钻研精神。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表现、历史地位、主要原因;北方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

通过学习农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全貌,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的方法,并结合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

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石油与天然气,制瓷业,造纸业

在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

济发展各方面的表现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史实,得出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的正确结论,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能力

商品经济的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结合乡土历史教学,让学生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而联系今天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⑵江南农业的开发及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难点: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影响;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六: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前面三节我们已经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各个朝代情况。下面我们

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习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整体上掌握这一时期。下面谁来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教师:回答得不错,你能否进一步具体说明一下?

学生:政治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出现了特权阶层——士族;民族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教师:很好。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时代特征。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这种时代特征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师: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按课前发给的预习提纲,先学习一下教材,有疑惑之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教师板书)

一、农业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而农业又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发展的水平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农业发展的情况。

该时期的农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一方面是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但总体还是恢复和发展。我们先看南方农业的迅速发展。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江南农业的开发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归纳出:江南农业开发的区域、表现及特点。(教师在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简单讲解。)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是,相对黄河流域来说,长江流域开发比较晚。大约在三国时期才开始开发。例如,蜀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立足地方优势,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维护都江堰,鼓励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使南中成为蜀汉的兵粮基地;东吴,大批北方人民避乱南渡,带来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大力兴修湖、塘,奖励垦荒开发,使相对落后的江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投影《中国政区图》,根据地图讲解江南农业开发的区域范围:江东→整个长江流域→岭南、闽江。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了解江南的位置。简单介绍一下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总之,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江南农业的开发,使江南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直接的条件;也为后来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以后大运河的开凿。(为后来知识做铺垫。)

那么,江南农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呢?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江南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学生: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比较移民国家美国经济发展原因);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老师: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如果学生不会,教师可以提示:南北社会环境有什么不同?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方相对安定、自然因素、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形成性练习:

1.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其中,成为产粮区的是①洞庭湖流域②鄱阳湖流域③成都平原④闽江流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

A.三吴地区B.鄱阳湖地区

C.洞庭湖地区D.岭南地区

3.下列各项中,属江南经济发展主要原因的有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③一些统治者安抚流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④大量引种外来农作物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

D.北方生产工具、技术的南传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D、北方人口南移充实了劳动力(二)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表现。(教师板书)

1.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

2.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简单讲解。

关于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发展比较复杂。农业几度破坏又几度恢复与发展。很明显,统一安定,农业就发展,反之就会遭到破坏。由于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农耕文化一度遭到破坏,但畜牧业有所发展,并且使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有所缓解,黄河沿岸的自然植被有所恢复。总之,北方农业总体上得到恢复和发展。

关于发展的表现教师突出讲一下新农具、新技术(用法、用途、效率、普及)就可

以了。在教师的启发和提示下,学生会进一步说出:南方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等。

教师最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原料),在此基础上总结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土地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好的农业发展政策(奖励耕织、低税、兴修水利、推广品种和技术等)、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日照、水资源)。

形成性练习:

1.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新农具的研制、新技术的推广

B、兴修水利

C、各民族共同开发

D、少数民族统治者逐渐重视农业生产

2.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对改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作用的是

A.江南经济的发展B.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C.庄园经济的发展D.统治者奖励耕织

3.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马钧改进了翻车B.兴修了水利工程

C.农耕规模扩大D.开发了边疆地区

4.下列工具属于灌溉工具的是

A.水排B.耧车C.翻车D.水碓

知识迁移:

结合史实简要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北方:特点:屡遭破坏,总趋势是恢复发展

原因:破坏:战乱;统治者轻视农业生产

恢复发展:统治者重视;改进农业技术;兴修水利;辛勤劳动等

南方:特点:持续开发(迅速发展)

原因:社会安定;政治中心南移;人口南移;民族融合;政策调整;海外贸易;自然条件;辛勤劳动等最后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农业部长,你会制定怎样的政策,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发展的概况

手工业的发展没有多少重要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上承秦汉,但量增、质高、品种多、技术进步,为隋唐手工业的发达奠定了基础就可以了。

(二)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在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简单介绍一下曹魏的纺织中心、吴国的“八辈之蚕”和蜀锦。

(三)冶炼业的发展

在学生掌握冶铁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讲解百炼钢和灌钢法概念。

(四)制瓷业的进步

我国是陶瓷产品的发明国和产地。早在原始社会,半坡的彩陶就非常有名,秦兵马俑更证明了中国制陶业的兴盛,瓷器的烧制技术大约在三国、西晋时期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有时间可以介绍一下陶、瓷的区别。)

(五)造纸技术的进步

造纸术发明于中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东汉三国时期纸尚不普遍。由于文化发展的需要,东晋南朝时期造纸业发达,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白、平、薄。产量大增,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成为有名的造纸中心。

形成性练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①吴培

育出八辈之蚕,蜀盛产蜀锦②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③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中心包括①洛阳②长安③扬州④成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纺织业以

A.棉纺织业为主B.丝织业为主

C.麻纺织业为主D.纱纺业为主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的是

A.彩陶B。青陶C。白瓷D。黑瓷

5.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曾是纺织业中心,又是造纸中心的地方是

A.襄邑B.洛阳C.扬州D.相州

6.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该技术发明于

A.三国B.南朝C.两晋D.北魏

7.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极盛一时

B.南朝时,洛阳商业繁荣

C.北魏极盛时,洛阳商业繁荣

D.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三、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商业是农业、手工业的辅助部门,一直不受政府重视。所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水平一直不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才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四、社会生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反映出胡汉杂陈、相互交融的特点。日常生活的许多习惯风俗也是多姿多彩的。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后世也有所影响。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就可以了。

形成性练习:

1.与以前相比,南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中地位逐步上升的粮食作物有:

A.水稻、甘薯B.小麦、水稻C.甘薯、小麦D.水稻、粟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逐一讲解。)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文科综合考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族融合的特点,使得这一时期社会经济也明显带有这一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看两道练习题:1.下列内容不属于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的是

A.江南经济开发,中原相对停止,甚至倒退

B.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D.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

南北朝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A、新兴封建城市出现B、不少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农作物品种广泛推广

3.南北朝时期,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任务是

A.开发江南,恢复北方经济B.发展士族状元和寺院经济

C.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D.少数民族实现农业化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有重大影响。所以,讲完本课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及启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1.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2.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有关。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就前进,反之就倒退。

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如曹操的屯田。

4.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例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本课主要讲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重点。江南经济大发展改变了南北经济发展的格局,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为什么说这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提示: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加以分析)

板书设计: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江南农业的开发(影响、原因)二、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特点、表现)

经济特点经济地位及启示

三、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四、社会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