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教学目标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阅读上海伦章造纸厂与日本纸竞争的史实以及荣德生被绑架等史实,要求学生比较和归纳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培养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思考“民族资本主义作为崭新的进步的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但是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1)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一定的层次。学生可以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提出建议,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知识认知方法和观念的培养,以此为最终形成历史意识和正确的历史观打下基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了解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争斗中求发展的史实,感受他们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加深对我们这个伟大而历经艰难的祖国的热爱之情,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近代后期:夹缝中生存,由于受剥削、压制而日益萎缩。

正式授课:

(一)、在夹缝中求生存

1、外国资本主义(1)、限制中国机器进口(2)、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3)、发动侵华战争(4)、签订一系列条约

2、中国封建势力(1)、严重束缚(2)、苛捐杂税(3)、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

(二)、在斗争中求发展

1、反对帝国主义(1)、拒绝买卖日货

(2)、九一八后要求团结御侮

(3)、捐款捐物,支持抗战

2、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拥护南京国民政府

本课小节: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五、学案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80年代有不少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民族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依赖性

B.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对立

C.民族资产阶级与外国侵略势力的对立

D.清政府财政困难

2.“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忌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3.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方式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限制机器进口②控制海关和对外贸易

③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④同中国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根本体现在()

①反对独裁专制②要求对外贸易

③争取竞争平等④争取民族独立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材料二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膝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请回答:

(1)示意图表明,民国初年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2)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3)南洋公司与英美烟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问答题

7.试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的状况。

1.A2.D3.D4.D5.C

6.(1)迅速上升(2)辛亥革命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市场的环境。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3)外国侵略(或帝国主义)势力要继续控制中国市场;民族资本家具有反帝爱国的积极性。

7.(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2)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基础。(3)20世纪初,民族工业虽有所发展,但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寻求独立发展的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从事各方面的政治活动,渴望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赋予发展实业的各种权利,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参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组织各种不同的团体,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参加了各种形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

六、教学反思

相关知识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的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族资产阶级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加深对我们这个伟大而历经艰难的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三、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投影:民资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动态图,引导学生回顾其发展特征:曲折中前进。进而提问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在夹缝中求生存

教师展示幻灯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阻碍因素。

材料一:1868年,,盐商何某在江苏买山一处,准备开矿,却被地方士绅斥为异端,遭到驱逐。

材料二:英国驻华公使欧格那曾之言不讳得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少销一匹布。因而“机器不易进中国”。

材料三:1946年四月,荣德生被淞沪警备区绑架,并敲诈60万美元,宋子文。对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施压,从而控制了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

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讨论展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1.外部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压迫

2.内部因素:封建势力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

(二)在斗争中求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要进行斗争?

学生讨论后得出:近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中国的民族产阶级都作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没有领导中国走向胜利呢?教师出示材料,学生按历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展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总结:中国民资本身存在的妥协性,注定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线索,师生共同回忆。

作业:出示选择题百宝箱,学生自由选择。

高一历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案


高一历史《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备考复习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教学目标]

1.知道俄罗斯统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建立、彼得一世改革开始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俄国对外的领土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性质及作用。并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做出客观评价。

2.开展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原因的讨论学习,初步学习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两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方法;结合分析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初步学习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增强俄国的国力,说明改革是强国之路。让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原因、性质、作用及评价。

难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

说明:

1.本课内容包括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对外扩张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等三项。亚历山大二世正处于工业革命成果向世界拓展,俄国作为一个封建大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时期,紧扣本单元主题。因此,本设计把该改革作为本课重点,把另外两项作为俄国国情介绍以及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历史背景,相对弱化处理。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既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得以确立。俄国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1861年的改革是极不彻底的,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但是,保留了落后的农奴制度,俄国的近代化举步为艰。俄国领土的扩张,使之成为大国。世界工业化浪潮下,俄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但其程度和规模与世界先进的英、法、美相比则远远落后。俄国的农奴制统治遇到空前的危机。克里木战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性,因此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迫在眉睫。1861年改革的背景涉及俄国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等矛盾,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1.首先展示俄国地图,指出这是个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

2.提出本课的中心问题:为什么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要在这样的一个领土大国的俄国废除农奴制度?

本课在思考这个中心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倒叙的方法,逐一介绍俄罗斯的统一、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建立、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始了俄国的近代化以及俄国的领土扩张。把这些问题作为俄国的国情以及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大背景介绍,以紧扣本单元主题,显示工业革命开始后的时代特征。为此,必须注意简要精当。

3.近代俄国的兴起。用讲述的方法介绍清楚:

(1)1480年莫斯科公国的建立,结束金帐汗国对俄罗斯200多年的统治

(2)在摆脱蒙古统治半个多世纪后,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亲政,自称俄国沙皇;

(3)分析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形成原因。

说明:(1)金帐汗国对俄罗斯200多年的统治,使俄国落后和带有东方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2)在摆脱蒙古统治后,俄国也失去了与西欧国家经济与文化上的有机联系。特别与西欧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兴起相比显得落后与专制。

4.讲述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大背景之一。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一(见资料附录),师生共同归纳出:俄国落后在技术和教育,最现实的问题是只有向西方借用军事技术才能摆脱由于经济和技术落后对俄国的生存安全带来的危险。

(2)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分析和讨论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1)背景分析同上。

(2)指出彼得一世是一个有雄才大略又有钢铁般意志和巨大干劲的君主。

(3)彼得一世改革中有鼓励兴办手工工场等发展工业的措施。应指出:手工工场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是,俄国的手工工场数量少,且大量使用农奴,无法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尽管如此,手工工场在促进俄国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巩固商人和贵族的统治及走向近代化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但是落后农奴制依然存在。

5.俄国的对外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大背景之一。

对照教材提供的俄国领土对外扩张地图,读图讲述俄国的对外扩张过程和结果。即扩张的情况:(向东、向西、向南);扩张的结果:地跨欧亚两洲的俄罗斯帝国形成。18世纪以后,扩张还在继续进行,最终形成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领土俄罗斯帝国。

结合教材提供的地图,讲述俄国的对外扩张过程和结果。说明俄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封建大国,预示俄国推进改革,走进近代化的艰苦。

6.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教师概要介绍“十二月党人”起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什么“十二月党人”领导人民起义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斗争被镇压,而现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却要自己废除俄国农奴制度?

(2)再次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要废除俄国农奴制度?教师出示部分材料(见PPT),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前面介绍的俄国国情,归纳为主要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落后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既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原因。其次,克里木战争俄国的惨败是由于农奴制度导致俄国在军事、经济上的落后。因此英法对俄的胜利本质上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落后的农奴制度的胜利。沙皇深刻认识到俄国是一个领土大国但是决不是强国。再次,一部分贵族已经认识到如果不把土地资本化还是以农奴小块的土地分散经营,那么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和市场竞争力是低下的,当然民主主义者的宣传为改革作了舆论准备。所以这一切,使俄国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才是俄国的出路。

(3)结合资料二和图片,依次学习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作用和性质。分析指出改革的进步性:这次改革是在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使农奴获得了自由,从而满足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在劳动力;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农奴获得土地时,必须赎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这些措施使俄国加快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这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展示“农奴对解放的失望”图片,分析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5)学生练习。(见本课[训练设计])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沙皇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统治危机;改革代表是以沙皇为首的封建贵族;沙皇是在“与其等待农民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动机进行的;改革内容中,农奴赎买土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实质上是对农奴的大规模的掠夺。因此它又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俄国所面临的扫除封建残余的民主革命任务仍很艰巨。

参考答案见本课《训练设计》

7.再一次讲述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略。

(1)签订《爱珲条约》,强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2)签订《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3)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本环节为拓展学习,把1861年改革的背景、结果与沙俄对华侵略扩张结合起来,从一个角度反映改革的动机。俄国领土扩张的教学是学习这一课的重要环节,俄国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转型在领土扩张上都有所反映。处理时该简洁明了,不能喧宾夺主。

[板书设计]

[资料附录]

资料一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生死问题,因为俄罗斯被西面强大的瑞典人、立陶宛人和波兰人与南面的土耳其人和鞑靼人包围着。值得注意的是,当沙皇伊凡四世向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提议建立军事联盟甚至联姻时,波兰国王急忙给伊丽莎白女王去信,恳求她拒绝这一提议。“到目前为止”他写道,“我们之所以能战胜俄罗斯,仅仅是因为它对教育是外行,也不懂技术。”

——引自《全球通史》第376页

资料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工业发展简况

年代工人数铁煤

1865年381,000人

1890年1,620,000人

1898年3,000,000人

1913年与法国持平达到法国的75%

[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请你运用历史事实,结合列宁的话,对1861年改革作一评价。

[参考答案]

改革内容中,农奴赎买土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实质上是对农奴的大规模的掠夺。

1861年改革使农奴获得了自由,满足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在劳动力方面的需要;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农奴获得土地时,必须赎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这些措施使俄国加快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课件]

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