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5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5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15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提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中国服饰开始发生变化。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的特有景观。②西装的流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③新中国成立,人们的穿着比较单调。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和连衣裙流行;“文革”时期,绿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盛行。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调走向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①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开始出现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②西餐由沿海进入内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票证供应,食物比较简单。④改革开放后,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食物品种日益丰富。⑤特点:受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
(3)建筑: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南方则是石库门和里弄住宅。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最早在租界开始出现。③一些商人和官员建起高级公寓和花园式洋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④特点: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变化。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推动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丧礼俗:变化最为明显。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的新式婚礼。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礼俗:①趋于简化,并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一些城市建立殡仪馆和公墓。农村仍实行传统丧礼。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向火葬改革。
(4)其他习俗: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③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和禁止缠足等法律,当时的“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社交礼仪用握手、鞠躬等取代跪拜礼,称呼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等。辛亥革命后,增添了元旦、国庆等节日。④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文明的精神。
(二)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自行车: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21世纪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城市公交: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出现较晚,上海是在1924年,北京在是1935年。
(3)水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5)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2.通讯工具的进步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3)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4)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4)新中国成立后,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到2003年,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1.报刊
(1)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热潮,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通俗性报刊受到民众的欢迎。(4)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5)影响: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发挥着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同时,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广播
(1)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开播,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国人开办。(2)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3.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电影。电影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定军山》(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歌女红牡丹》(1931年)是第一步有声电影;《渔光曲》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国歌。(3)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4)改革开放后,电影走向一个辉煌时代。
4.电视
(1)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图象,传播了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5.互联网
(1)发展: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被称为第四媒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交流;人们可以更便捷、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3)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实施信息的及时沟通;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更大限度的获取信息;互联网也催生着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对其负面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关知识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②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
④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纸:
(1)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提供休闲和娱乐,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③开启民智,宣传政治纲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政治运动发展;
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一些优势(如:信息传递更快捷,覆盖面广,应用日趋广泛)等原因,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③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是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4.《风云儿女》插曲,田汉词聂耳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国歌。
5.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表现:衣、食、住、习俗

(1)衣: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2)食:1)传统饮食——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2)变化——西餐: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

(3)住: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礼俗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

简单

丰富“菜篮子工程”

朴素

五彩缤纷,款式色彩多样

拥挤

追求舒适:1995“安居工程”

习俗

节约风尚兴盛

休闲娱乐多样

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

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四、影响我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新中国处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的进行;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吃、穿、住等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考点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和公路

轮船运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垄断了中国的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铁路交通:清末: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进展缓慢;新中国: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公路交通: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筑路技术也传入;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汽车制造厂、公路网、公路大桥、城市环线、轨道交通等)

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三、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3: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诞生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2)发展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

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影响:称为“第四媒介”,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的史实;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西装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中山装流行。
2.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
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近代轮船业和铁路的诞生
(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2)近代铁路的诞生:
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2)电话传入中国:19世纪80年代年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中国近代前期的报刊
(1)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2)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4)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事业:
出现:1896年(19世纪末),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发展:(民国时期)
著名导演——郑正秋、田汉、欧阳予倩等。
著名演员——赵丹、胡蝶、阮玲玉等。
电影名作——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电视台成立。
3.大众传媒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广播和影视三大传媒传递了时事信息,促进科知识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2)当代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开通,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