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推荐)和我一起听薛法根老师课的老师的听后感--彭丽娟

人类的老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1

(推荐)和我一起听薛法根老师课的老师的听后感--彭丽娟。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推荐)和我一起听薛法根老师课的老师的听后感--彭丽娟》,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推荐)和我一起听薛法根老师课的老师的听后感--彭丽娟

彭丽娟发表

今天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受益不浅。但很多东西只能领悟,真正要达到他的境界,不知何日方能?

他的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整堂课围绕几个中心问题展开,问题解决了,课也上完了。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有探究的价值。对学生而言是跳一跳可摘得的苹果,对教学而言是统领全课的一根绳索。

薛特今天上的是《心田上的百合花》。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探究

:你读出了百合花的什么形象?并表达,这是一株————的百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并认真地圈划有关的词句,品位、感受,最后读出了百合花的很多形象。有的说这是一株自信的百合。有的说这是一株幸福的百合。有的说这是一株伟大的百合。有的说这是一株坚强的百合。有的说这是一株要证明自己的百合……

至此在学生的心目中,百合的形象十分鲜明并丰富。接着教师又顺导:那么是什么使得这株百合这样坚强、自信、幸福、伟大……

呢?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里可以发现。特别关注一下百合花说的话,从它的形象走进它的内心。学生认真研读后发现百合花之所以呈现出那么多美好的品质,是由于它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它——“

我要开花”。

正是这样的信念,在受3到小草的鄙夷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在他受到蜂蝶的不屑时,他努力积蓄着力量……终于它开出了第一朵花。是的,有了信念,才会努力,才会奋斗,才会收获,才会幸福,才会趋向完美。此时学生对课文所阐述主题已体会深切。教师又问,那么课题为什么说是心田上的百合花,而不是山崖上的百合花?以这个问题来检测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程度。一切易如反掌。最后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你遇到了一株貌似小草的百合,它正受到他们的嘲笑和鄙夷,你会怎样劝说它?请你写一段话。

听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不得不佩服特级教师那卓越的课文解读能力,教材重组能力、深刻的教学思想以及独到的审美视角。我深深地折服,被他的魅力所打动!

课后他的说课给了我不少启示。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说:“备课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即确定教学的内容。从字词到理解到运用,这些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教师借助这篇教材得以实现,需要教师对文本有个全方位解读然后从中择取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第二个要考虑的是怎样教,他举了词语教学的例子来说明。讲了词语教学的多功能性。最后说了教学评价的问题。

综观他的课、他的说课、他的观点。我觉得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特级教师!他扎根于学生的实际,贴近教师的心灵,是广大教师的先行者,是老师们身边活生生的榜样!我想说:你是我们心田上的百合花!

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十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顽强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候,野草和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精选阅读

章老师薛法根老师教学艺术浅析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章老师薛法根老师教学艺术浅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章老师薛法根老师教学艺术浅析

题记:名师是一本书,一本韵味无穷的书,一本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活书,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薛法根老师教学艺术浅析

薛法根老师是我所敬仰的名师之一。一直想置身于他的课堂,去享受“组块教学”所带来的简约之美;去体验看似平淡却充溢着智慧的对话场景;去感受恰如其分的幽默所营造出的笑声迭起的课堂氛围……这些大概就是我对薛老师课堂的一个粗犷认识。

这两天一连听了、看了薛老师的《螳螂捕蝉》、《卧薪尝胆》、《爱如茉莉》、《天鹅的故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教学视频和文字实录,领略了薛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对薛老师教学艺术的认识也逐渐细腻了。

一、块状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简单起来。

我们无法忘却语文教学曾背负着“耗时”、“低效”的重责而艰难地跋涉着,究其原因,我以为目标繁冗、头绪繁乱、手段繁琐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课堂上我们往往竭尽“包罗万象”之能事,什么都想抓,结果却是空空如也;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让学生“疲于奔命”,却鲜有收获;往往是穷尽各种方法,让学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使原本简单的问题不再简单。

走进薛老师的课堂,我感受到一种“简单”。简明的教学线索将课堂“切割”成清晰的“块状”,让学生从这种简单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审美的熏陶;简洁平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语言、感悟文字,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在《螳螂捕蝉》两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

“组块教学”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课时中,简简单单的几个教学环节:(1)生字词的教学,特别注意几个多音字的正音(弹弓、转来转去、大王),为读通、读顺课文扫清认读障碍;(2)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既明确了读书的要求,又指明了学习方法;(3)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夯实了第一课时的读书。(4)细细品味故事的起因,即,第一节,要求用心体会关键词句,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话:“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吴王怎样才叫“固执”。结课时,薛老师留下一个问题:“要劝的都劝了,没人敢劝了。这时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他是怎样劝的呢?最后,吴王又是怎样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的教学依然是简简单单的几个环节:(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

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2)

课文表演,先自由练习对话,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3)教师总结引出“恍然大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注意选择时机。

从两节课的教学来看,简洁精当的板块避免了纷繁复杂的头绪扰乱学生的阅读视线,干净利落地完成从初读感知到熟读成诵再到读有所悟。第一课时的教学着力于“读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朴实无华而又扎实有效,既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将“课标”中所提及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落到了实处。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囿于文本,大胆地对文本进行“重组”,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效地推进了文本的学习。比如第一环节,从词串到故事,由听故事到讲故事,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完成了复述故事的教学目标。而对于表演这个环节的设计更是语文味十足,薛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表演,而是先让学生练习对话,并明确地提出要注意提示语,注意神态、语气、动作,先想一想再读一读。这种将想象与感悟糅合在一起的方法,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饶有兴致地走进文本,穿行于语言文字之中,去品味、涵咏。至此,薛老师仍没有让学生去表演,而是让全班同学做导演,为即将表演的两位同学提建议。我以为,语文课不是培养演员的课程,所以语文课堂中的表演绝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促进学生潜心会文、揣摩文字神韵的手段。此时的提建议则很好地促使学生去咬文嚼字,领悟言中之情、言外之意,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富有思维含量的对话让课堂丰厚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两位前辈的论述指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最为本质的方法。“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我以为“读”是“对话”的中介与凭借,“对话”是建构在读书基础之上生成的一种“言语智慧”,是学生感悟、吸收文本语言后获得的发展性言语。这种“言语”绝非靠几遍有口无心、漫无目的的读书后便可获得的,它取决于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话:熟读精思子自知。这句话不正是告诉我们思考应伴随着读书,读书不仅是通过发音器官念出字音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即:口诵心维。惟有如此读书,师生对话才不会成为一问一答式的“机械运动”,惟有如此读书,学生才能成为文本的“知音”。

请看《天鹅的故事》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段落,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确,一只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这三个段落写得感人至深。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学生潜心读书、写感受,教师巡视并作个别点拨。]

师:同学们学得是那样专心,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交流?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生继续交流……]

老天鹅的一举一动是“表象”,从这些“表象”中能收获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去做呢?薛老师告诉学生“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贝加尔湖畔的那个寒潮突降的早晨,让他们在静静的阅读中用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就是在这思考的世界中,学生发现目光所及的不仅仅是静止、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跳跃的生命,而在老天鹅身上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悲壮之美。

此外,在教学中,薛老师还善于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质疑。虽然有的问题是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提升出的,有的甚至就是老师提出的。但这可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比如在《螳螂捕蝉》中引导学生质疑: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在《卧薪尝胆》中引导学生质疑:有人说,勾践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要战死沙场,死不投降。勾践打了败仗,怎么能算英雄呢?这些思维含量大的问题有着很广阔的探究空间,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回顾,又可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就是一颗花,它是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果就会绽开。”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是的,离开了思考的阅读教学就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缺乏思考的阅读教学就似一个行将就木的生命没有半点光彩。

三、关注语言、发展语言,让课堂扎实起来。

曾在拙文中有过这样的思考:语文教学的许多困惑和无奈,大都源于在问题的两端摇摆,而没有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依笔者浅见,语文教学首先要明确自己:一该干什么,二怎么干。语文教学该干什么?我坚持认为,应坚定不移地立足语言,确保语言。其他所有目标,诸如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等等,都是围绕附从于语言学习这个中心的,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的。换言之,语言是载体,是根本,根本不存,其他都无所附丽。因此,我以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一定是一节关注语言、发展语言的课。

比如《爱如茉莉》的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升腾跌宕的曲折情节,却以清新淡雅的文字描述了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却又真真切切的相亲相爱的细节,透露着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如何才能勾起学生对爱的感悟,体验着这特有的人间真情?请听薛老师的导语:“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这简单的文字引领着学生在对细节(语言)的品味,让学生在那场景、那人情中收获着浓郁的情之熏陶,爱之浸染。

请看其中的一个交流片断: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教师

薛法根老师的“大道至简”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薛法根老师的“大道至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薛法根老师的“大道至简”

有幸现场听过薛法根老师的一堂课,几年过去了,他的那堂课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看到了特级教师真正的风采。听很多人说过,特级老师每年也就只上那么几节课,然后到处去上。虽然这么说,对特级老师非常不公平,好象一句话抹杀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功底,但也可以看出,每个上台面对全国各地教师而上公开课的老师来说,在教学设计方面都是精心准备了的。薛老师也一样,精心准备了一课,可来到做课的学校后一了解,才知道这些学生早就在校内上过这课了。于是他临时换了一课,没有多媒体课件,没有学生预习,但他还是上得非常成功,得到了全场老师的掌声。薛老师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让我看到了他深厚的语文功底。他在讲解汉字的时候结合了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一知识,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同时孩子们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些汉字。从他的课堂中我了解到特级教师“特”在哪里。这扎实的语文功底不正是靠一朝一夕的积累而的来的吗?这样的老师才无愧于“师”。

最近看薛法根老师的书籍,了解到他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这“简简单单”其实并不简单,是他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与思考之后所形成的对语文教学深刻的认识,是他高度凝练的教学思想的结晶,是他超越语文教学技术所步入的教学艺术境界。透视薛老师的“简单”的课堂教学观,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大道至简”有一种更为深切的认识。

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的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要简单:现代教学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浅读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艺术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浅读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艺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读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是为学生所想的话,就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一堂课只要让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长进,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堂课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能干净一点,语文课目标就能简单一点,从而让学生更轻松一点,更有效一点。”

看到薛法根是从一本教育杂志的封面上,听说薛法根是从同行们观课回来的赞叹中,目睹薛法根是在《爱如茉莉》的“平淡无奇但散发幽香”的课堂上,聆听薛法根则是在“不累、不偏、不空、不假”的讲座中。这次近距离感受薛老师《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立刻有了一种“语文课的根就在这儿”的感觉。很久以来很多模糊的东西,今天,终于给了自己较为明确的答案。真实、扎实、朴实,就是语文课的灵魂,所以课上精彩纷呈。

1、精彩源自于胸有成竹

薛法根说:“其实教师在学生和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左右逢缘的‘红娘’,而不应做一个令人讨厌的‘第三者’。也就是说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课文、开掘课文的内涵。”我想做好这个‘红娘’,首先得对学生和文本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其中“穿针引线”。

整整两节课的时间,薛老师没有看一次教材,也没有带教案,但课却如行云流水般让人赏心悦目。他思路清晰,先让学生找到“园子里有什么”,再说说“我在园子里怎么样”,最后提出疑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明确了本课的中心:因为祖父的爱和宽容,让儿时的我享受到快乐。教者匠心独运,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概括园子的美、概括“我”在园子里的感受。同时,让学生揣摩文章短短的第一自然段,尝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没有对文本充分的研读,怎能有如此的潇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的吧!

这样的胸有成竹来自于平时的积淀,因为自认朗读不行,就钻研“朗读与技巧”,所以他能自信地说,虽然我自己的朗读不怎么样,但我会指导学生个个读好课文;出道时为了研究作文教学,买回贾志敏的光碟一遍遍观摩学习,所以有了成功;拉着同事一起读书的事情“屡见不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厚积而薄发”正是薛老师课堂上潇洒沉着的原因呀!

2、精彩源自于简单明了

薛说:“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他还提出了“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的“六简”好课设计观。

在这节课上,薛老师没有让实物投影、电脑、多媒体、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讲台,占领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所能表达的都是自己的理解,独特的个性化的感悟。这节课上教学程序简单。他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没有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也没有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围绕课文就是解决了三个问题: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写?从扣读导入,读中渐悟,引导学生感悟,整体感悟。真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记得他说过:“语文,要追求深刻的简单!”我想,这个简单不应该是随便的,应该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构建出适合本班学生认知规律、能力的“语文”,能够在简单字词的平面上有所发展的“语文”薛老师努力在原本“复杂”的

教育教学之中求“简单”。做到“简单”教学必须有内功。没有长期的积累,无从简单。

简单到了极致,就是美丽。简单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教学的真功,才是教改的目标。

3、精彩源自于真诚赞美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难免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错误呢?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薛法根说:“就学习的意义而言,错误本身就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所以在教学一开始薛老师就对孩子们说:“你回答错了,我也要表扬!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因为你错误的回答,让其他同学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

在这节课上,薛老师始终微笑着,弯着腰倾听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薛老师大加赞赏“你真聪明。”“你真会朗读。”“给他掌声!”“我发现你读得越来越流利了,能再读读吗?”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薛老师仍是一脸笑容“看来,你还没思考好,再想想,好吗?”“有谁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在他的课堂,学生畅所欲言,没有顾忌,他们不需要顾忌答错的后果,他们也不需要顾忌同学的讥讽。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充满民主、和谐,正像这堂课所讲授的祖父的园子一样,充满自由和快乐。孩子们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愉快地学习着。

4、精彩源自于扎实训练

课前,薛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和他们原来的老师有哪些不同。刚开始,学生还不怎么敢说,渐渐地,在老师的微笑鼓励下,学生们说了很多。但在学生的回答中,薛老师不断地用“你看得真仔细。”“这个你都看到了!”……有意无意中让学生体会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同。

课上薛老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静想默思的时间,第一次三分钟,第二次又差不多三分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说:这个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学生各抒己见:生机勃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丰富多彩、、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美丽动人、烂漫等。答案不拘一格,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发展学生思维、尊重独特心理体验的要求。课堂上有静有动,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在对课文理解了一定程度后,薛老师叫学生用笔把作者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写下来,足足写了12分钟,真正把写落到了实处。在学生交流中,薛老师对学生说:“你听到了吗?她写的时候,先写了一个总起句,然后再写自由的生活。写得好!”没有硬性地规定,但却明确地告诉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好!

关于写,薛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非常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写惯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件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

是呀,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地朗读,扎实地练笔,学生的语文怎么会学不好呢?

薛法根说:“站在讲台上,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格言‘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一个连今天的幸福都不曾拥有的孩子,又怎能拥有幸福的明天呢?而我。我们,正是掌握孩子们幸福今天和未来命运的人。”我欣赏薛大师的课堂,更欣赏他的做人。

[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近薛法根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近薛法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近薛法根

简约之美

——我的好课设计观

 薛法根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医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据说佛家悟禅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做人大抵也是一样。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就是薛法根留给我的印象。

了解薛法根的人都说他没有特级教师架子,而不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不像个特级教师。他天然、本色,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点的少年得志;他不装腔,不作势,即使在最“卑微”的人面前也不会表现出一丝丝“大人物”的矜持。淳朴、真诚、谦虚,热忱、平易、敦厚,这些东方人最美好的品质,在他身上既集中体现又自然流露。学识和荣誉在他,只增加了一份深厚——他还是他,一个自自然然、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其实深刻的东西都是简单的,就像人们常说的真水无香,又如道家推崇的大音稀声。这种简单其实来自深刻,来自时时意识到“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的这样一种使命感……

从认识薛法根到这一次接受采访薛法根的任务,中间经过了7年。

1996年,我为了采访吴江的素质教育曾经到过薛法根的学校。那时他还在教科室工作,同时教着实验班的语文,作文教学(课内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已经小有名气。记得我们正在会议室,他夹着几本书匆匆走进来,一副刚下课却又把心留在了课堂上的样子。校长为我们作介绍,他似乎笑都没有笑,说是马上还要上课,夹着书又匆匆走了。这一次薛法根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只觉得人很瘦,脸很白,背有点弯……总之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能人的样子。

第二次见到薛法根已是2002年。这一次是为了采访他们学校的一位音乐教师。这时,薛法根已经是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副校长了。和上一次不一样,薛法根挤出时间专门陪同我们,非常主动积极地配合我们的采访。他热情洋溢,谈起学校的成长和别人的成绩滔滔不绝;他像孩子一样开颜大笑,完全不怕露出长得不守规矩的牙齿;他口没遮拦,真挚率直,令人常常联想到赤子……这一次,我们差不多成了朋友。

第三次见面是在邳州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中。这一次,他应邀前来开设示范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我第一次目睹薛法根在课堂上的风采。老实说,我很惊讶。课堂上的薛法根温文尔雅,既老成持重又自然平易,还不失幽默风趣。我当时就在本子上写下了两个“未料到”:未料到他的板书这么漂亮(我知道薛法根书法很好);未料到他的课上得这么炉火纯青(我听说他的课上得很不错)。他那有些弓的背,在课堂上形成自然前倾的姿势;他那不高的声音、动作幅度不大的手势,正好构成了课堂上的和风细雨。他微微地笑着,露出几颗长得不甚规范的牙,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和力。他的头,和孩子们的头常常*在一起。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谐,而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在这和谐中进行。这是一堂设计精巧但看不出一丝设计、充满艺术又不见艺术痕迹的课。绝没有公开课常见的花花绿绿和热闹,只有寻常上课的平平常常和朴素;更没有特级教师上示范课的作秀和卖弄,只有眼与眼、心与心、言语和言语的平等的交流……40分钟里,薛法根一直“咬住语言文字不放松”,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用心计、花力气、下功夫。40分钟里,孩子们注意力也一直高度集中,但可以看出,他们同时又是快乐的、开放的、自由自在的,就像小苗喝水一样,身心舒展……

我决定接受采访薛法根的任务,尽管此前有关薛法根的报道已经相当多。

薛法根档案(1):

薛法根,男,1968年10月生。1983年初中毕业考取江苏省新苏师范,1986年保送江苏省无锡师范大专班,1988年分配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现改名为盛泽实验小学)。现为盛泽实验小学(原吴江二实小)语文教师、副校长(主持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主要专业特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主要业余爱好:书法、美术。

主要休闲项目:读书。

主要外形特征:弓腰(和学生在一起是那种自然俯身的姿势;走起路来,就像比较着急往前赶的样子)。

主要缺点:唱歌五音不全(他自己不承认)。

座右铭: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

生活信条:简简单单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行为准则: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为人态度:诚恳、乐观。

最推崇的人物: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

最喜欢的杂志:《读者》。

最喜欢的书:太多(只要对教学研究和实践有启发的)。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物:母亲(从记事起,母亲就是任劳任怨,整天不讲话,只是做)。成长三步曲:模仿——-借鉴——创新。

目前主攻课题:“组块教学”实验研究。

3月5日,我第三次来到薛法根的学校——盛泽实验小学(原名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采访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

按照常规,像他这样一位江苏省名教师、特级教师,身边应该留有丰厚的材料。然而不,他许多东西、特别是一般人认为有用的东西都没有:他上过许多优秀的示范课(其中不少属于“样板课”),早已被各地制成录像。我想调几节出来看一看,对不起,没有。“他们没有给我。”他若无其事地说。那么最近才开的几节课,像《螳螂捕蝉》、《火烧云》、《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有吧(我听说这几节公开课反响很大,体现了他的组块教学设计)?然而,也没有。难道没有录像吗?回答是肯定的。有些课不仅录了像,还被邀请单位刻成光盘正在卖钱。但是,“我没有买。”他说。那就看看专题片吧(我听说有电视台为他做过专题片)。但是,也没有。照片呢?十几年的照片,总该有一些吧。还是没有。他似乎过于大大咧咧,过于不注意积累资料,过于不注重收集成果了。他见我有些失望,连忙安慰我:事情太多,实在顾不上,太忙了……下次我一定跟他们要……

这可怎么办呢?有关薛法根的报道我是收集了一些,但我不能抄别人写过的东西。我只能从现在入手,使用最笨的盯人战术。

我从早到晚跟着他:我看他早上到校第一件事如何打开电脑,搜寻吴江市的行知网站,看有哪些教师又给他贴了些什么东西;我看他如何匆匆忙忙夹着课本赶到三年级教室,高高兴兴给孩子们上阅读课《本来我想先跌的》;我看他接听一个又一个电话,答应或推辞省内外多家单位讲学或上课的邀请;我看他不厌其烦地一件件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一会儿跑到楼上,一会儿跑到楼下;我看他在全校教师会上讲话,号召大家不要浮躁认真读书;我看他主持青年教师班主任沙龙,在灯下和几十个班主任认真地切磋;我还“跟踪”他到家,参观了他的陋室,“饱览”了他的“群书”,和他及夫人神聊到深夜……在好几天的时间里,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半(据说他后来还要看两个小时的书——这是习惯),我看他一刻也没有闲过。“太苦、太累了。”“光想睡觉。”他白着一张脸说。他没有时间睡觉,要做的事情太多。作为主持全校工作的副校长,他必须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作为江苏省名教师、特级教师,他要指导全校(包括吴江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为了不脱离教学岗位,他还在教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智慧贡献给更多的教师和孩子,他在行知网站上开设了薛法根专页,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对上门求教的教案进行评点,与贴了帖子要求对话的同行进行交流(我打开过薛法根网站,发现登录的人非常多)。去外地讲学上课,他只能安排在星期六、星期天。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没有双休日、大礼拜,只有星期六、星期七。我奇怪他好像没有功成名就的感觉,相反总在急急忙忙地赶路。他一如既往地前倾着身子(弓着背),或若有所思、或阳光灿烂地笑着,几乎看不到那背后隐藏的疲惫……

我知道他为什么不注重收集已有成果的原因了,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时时想着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他的眼睛看住的是现在和将来。这样的人不会躺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睡大觉,他也不会成为蜗牛,背负着沉重的过去迈不开步。

薛法根档案(2)

内心独白:

学会了勤奋,你就会拥有教育的智慧;

学会了思考,你就会拥有自己的思想;

学会了宽容,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关爱;

学会了发现,你就会拥有成功的快乐;

学会了微笑。你就会获得开启心扉的钥匙;

学会了珍惜,你就会拥有生命的每一天;

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

而教育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

我愿以全部的智慧诠释理想的教育,用自己的生命演绎教育的理想。

科研记录:

1988年~1990年,在中年级实验班开展“视听训练”实验研究;

1991年~1994年,进行“课内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双轨作文教学研究;

1994年~1995年,着手“落实语言训练,优化课堂教学”研究;

1996年~1999年,确定“顺应儿童言语心理,构建作文训练序列”课题;

1999年~

,重点从事“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实验研究”;1990年~2000年,主持由学校承担的江苏省“八`。五”重点课题“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研究工作,历任第一、二、三轮实验班语文教师、教科室副主任、主任,分管科研的副校长。10年中,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多篇;组织教师完成了57个子课题的研究。

荣誉称号:

1995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6年,苏州市“十杰”教师。

1998年,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1999年,“江苏省名教师”。

2000年,苏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2年,“全国模范教师”提名。

在“盯人”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

要薛法根介绍自己如何如何是难上加难的,他讲的都是别人。他讲庄杏珍,讲李吉林,讲于永正,讲李镇西,讲孙双金……讲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讲自己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一边讲一边感叹:我比不上他们。比不上。差远了。他讲得一点也不做作,是真正的谦虚。直到被逼问到自己为什么能够快速成才(出道10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第二年当选为名教师),他才第一次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自己小时侯并没有想过要当教师。上初二、初三的时候,是跟父亲到舅舅家借的10

块钱交的学费,所以初中毕业时决定考师范,因为听说“上师范不要钱”。他说,我这个人读书勤奋,但不怎么聪明,上学的时候成绩也不是最好,对语文也不是最有兴趣——上师范以后喜欢的是书法和美术。“但我的机会好”,中师毕业正赶上无锡师范招收第一届大专生,我很幸运地被保送;在大专学习期间我又幸运地入了党。(其实,薛法根的幸运是有原因的。这个农民的儿子,具有别人身上少有的朴实敦厚的品质。中师3年,他一边勤奋地学习,一边“一直做打杂的事”。别人不愿意当的生活委员,他认认真真做了3年,到后来是“生活委员、劳动委员一人当”,每天早起晚睡为大家服务,中午还在传达室一边练字一边为同学们卖邮票。到大专以后,他仍然如此——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杂事、烦事、包括一切平凡的事,他都愿意不声不响地做。以致学校以为他在这方面有特长,毕业时动员他留在总务处。)

他不知道自己有这些美德,只认为自己的运气不错。他心怀感激地告诉我:是吴江、是盛泽实验小学集体培养了他这个人——老校长姚荣荣,改变并设计了他的人生;现任校长钟金泉,一直是他的坚强后盾;而学校的老教师们,则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他树立了努力工作不求回报的榜样。

他讲姚荣荣的故事。说这个人是吴江市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出门走路,“要跑的。”自己的工作作风便深受姚荣荣影响。为了能让他成长得快一些,姚荣荣不仅安排他主持江苏省“八`。五”重点课题“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研究工作,帮他拜杜殿坤、吴立岗等专家为师,派他经常去上海等地学习、听课,见世面,而且只要有专家来都安排他全程陪同,让他接受熏陶。为了让他专心研究教学,还要学校只安排他负责教科方面的工作,不管行政事务。

他讲钟金泉的故事。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名校长”——自己不求名、不求利,“什么都不要”,只管创造条件放手让你干。其口头禅是:“你们放心干,取得了成绩是你的,出了问题我一个人承担。”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他讲老教师们的故事。说自己一到实验小学就生活在榜样中间——老教师们每天下班都不走,搞教学、搞科研,要校长一遍一遍催——“好走了”。“好走了”!

他特别感激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庄杏珍。称除了母亲之外,“庄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物。”他讲了这样几个故事:

1992年庄老师第一次听我的课。这堂课我至今记得。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当时,我预先做了一些准备——上公开课嘛。谁知老太太一听就跳了起来:你这是在上课吗?上课是不能作假的。做人不能弄虚作假!一瓢冷水浇得我差点晕倒,真恨不得逃走。

1994年4月在吴江上研究课。我精心准备了《可爱的草塘》。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晚上8点钟,庄老师让我把备课的情况说一说。我自以为准备还不错,特别是设计了一个让同学们一边听我读课文一边闭上眼睛想一想草塘可爱的环节,感觉蛮好的,很得意。谁知刚说了两句,庄老师就叫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呀?草塘可爱是你叫学生想得出来的吗?这是要*自己反复读课文悟出来的!我吓得不敢说,她又叫我:再说!刚开口说两句,又叫起来……从8点说到11点,全盘否定,推翻重来。心里恨得呀……早知如此,何苦拜她为师呢!但心里清楚,她是对的。11点开始,重新备课,到凌晨4点才结束。8点钟上课,很成功。这篇课文,我至今背得出来,刻骨铭心哪!从此,我知道钻研教材要从学的角度。找到一个新的视角,才能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庄老师说:什么叫做脱胎换骨?你不经历痛苦怎么成长?这话听起来有点残酷,但是对的。我那时经常拿一本教材到庄老师家去,一听就听她讲半天,每讲一次(被痛打一次),就提高一次。1999年之前我上的研究课,都是先过庄老师这一关。

“课品如人品。”这是庄老师常对我讲的一句话。评上特级教师后,她老人家还是盯着我。一次我在苏州实小上课。一名小学生回答问题有些罗嗦。我说,据说热心的人比较爱唠叨,你爱唠叨,肯定是个热心的人……不知庄老师怎么知道了,马上打电话找到我:“你那堂课上得不错哇。”她说。“不过好像有个细节……”,她提到了那句话,“这句话有没有过分的地方?有点油了吧。”末了,她严肃地警告我:要改!记住,课品如人品。

从庄老师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如何钻研教材如何上课,最主要学到了如何做人。庄老师还特别反对有了一点成绩就因循守旧,认为只有不停地否定,才能不断地进步。听我上研究课,如果是同一教材同一教法,她转身就走,要骂的。我的顶真的态度,就是从那儿学来的。说实话,没有她的严格要求,我身上的好多缺陷很难改掉。所以,现在我指导青年教师,也是盯住不放,严格要求……

薛法根档案(3):

“素描作文”。就是像素描写生一样,将所见的景物、事件如实地、生动具体地描述下来。这是小学中年级作文基本功训练的必修课。

“循环日记”。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5~6人),每周围绕一个主题轮流记日记——第一个写的人除外,其他人在写日记之前,必须先看前一个人写的日记并写下评语。一周结束,交给老师批阅。小组长每周一总结上周日记,写一个简单的回顾。班级每周评出最佳日记小组,把好的日记在班级朗读、评析、展示。这是调动小学生写作兴趣有效方法。

“组块教学”。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其基本特点是:1,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2,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3,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组块教学强调四个走向: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应用。其基本课堂结构包括4个基本要点——读、联、悟、习。“读”,包括听读、议读、参读等,让学生熟读是这一步的主要目标;“联”,包括语言形式、结构和语言内容之间的联系;“悟”指学生自得自悟,领悟言外之意,体悟意中之情,感悟语言表达规律。在教学中,“联”和“悟”往往合二为一,主要完成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规律的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是“习”,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是练笔,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也可以是补充课外阅读等。总之,是内化和运用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后落脚点。

四、

与薛法根的交谈令我深有感触:有些人什么事也不做,却喜欢捞取别人的成果;有些人做了一些事,就忍不住放大自己的成就。而薛法根,他似乎在贬低自己而突出别人的帮助。果然只是他的运气好,果然是全*别人的帮助吗?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别人”。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所有人都不同意薛法根的说法,所有人都夸奖薛法根的人品。

庄杏珍老师说:

薛法根是我最喜欢的徒弟,在某些方面他得了我的真传。他能够快速成长,全*他自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什么?他能够很好地理解,他诚恳、踏实、认真,热爱小学语文教育。跟别人不一样,他每次来找我都带着题目,比如这一回是教古诗,下一次是讲寓言……他自己有个计划,一步一步的。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啃得下去。当时,有不少人是一边教书一边伸手的,薛法根耐得住寂寞,他身上有一种农民的朴素,一种对世事人生的淳朴。评上“名教师”,回来的路上,他给我打电话:庄老师,这个奖项应该是你来领的……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他晚上又给我打电话:庄老师,我在北京,宴会还没有完。我想告诉你,江苏省把这样的荣誉给我,是对我的厚望。不是对我已经作出成绩的表彰,而是要把更加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仿佛是说:你来承担!我觉得压力挺大……人品好,课品也好,他总是走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我觉得,他的教学正在形成一种朴实的风格。他走的这条路是健康的、有效的。有人说,某某地方特级教师值几万几万,我说:“无价的就是宝,有价的一文不值。”

姚荣荣说:

薛法根的快速成长,主要是内因。他是农民的儿子,至今还保持着纯朴的特征,别人都说他平易近人,没有特级教师的架子,这是老实话。他教语文,学生调动得非常好(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他上课,得心应手,学生负担轻、收获多、后劲足,真正称得上教学质量高。他大专毕业到盛泽实验小学(当时叫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工作,是我硬要过来的(姚当时是校长)。一个原因,是当时大专生少,另一个原因,是他基本功扎实(普通话好、字写得漂亮),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老实、刻苦,静得下心来做事、读书(被我看中了)。他当时并不情愿,想去*苏州近的地方,因为他的爱人分在苏州。但不情愿并不影响他认真工作。这就是他人品好的地方。1990年我千方百计,把他的爱人从苏州调过来,他就安心在盛泽实验小学工作了。评上特级教师以后,他离开盛泽的机会很多,但他反复考虑,还是留下来报答学校和吴江对他的培养,主要是培养青年教师……

钟金泉说:薛法根是跟课题一起成长的。可以说,没有课题就没有今天的薛法根,但从学校方面来说,可能是有薛法根才有课题。这个人素质好。表现在哪里呢?不斤斤计较。多做一点事情,多花一点时间,多上几节课……不管的。工作十几年了,感冒从来不讲,上好课,悄悄地到医院挂好水,又回学校来了。科研能力也很强,他读的书多,平时喜欢思考,学校做课题的文字材料都*他做。他这个人还不骄傲,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各方面都是诚恳待人,评上特级教师前是这样,评上特级教师后还是这样,对别人的帮助指导都是非常真心的,所以在教师中威信很高。

康校长:他这个人,干起事来不要命。1990年学校开始“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研究时,他是志愿兵之一。教实验班、做课题非常辛苦,他一句话也没有,从头到尾都是认真地做。他人品好,与人总是用心相交。我们搭档10年,非常默契。我年纪大了以后,他经常说:你放心动动嘴好了,要动脑子写的东西我来。我生病住院,他把应该我做的工作都做好了,第一个到医院来看我——从不因为自己成名,就不在乎别人了。

沈亦红(苏州市名教师)说:“我们大家叫他法根,当了特级教师、当了校长都叫他法根。跟他在一起,很自然、也很舒服。我取得一点成绩,与他的帮助鼓励完全分不开。早几年他就提醒我,要确定努力的方向。他对我说:“沈亦红呀,你要抓紧时间,荒废了太可惜了。”他对人非常关心,也非常细致。1998年我去苏州市上公开课,心里特别紧张。他叫我不要紧张。那一次有好几个人上课,前面一节课刚结束,他就冲上台去帮着搬桌子。说:沈亦红,你全心全意上课,别的事交给我。他就是这样,为别人做事情特别自然。就因为这,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都喜欢他。

年轻教师们对薛法根则是推崇备至:

同里第二中心小学教师管建刚说:薛老师是我身边的榜样。

管建刚虽然1991年就参加工作,但认识薛法根却很晚。“在认识薛法根之前,我对教学一直半心半意。”他说。

1998年,管建刚参加“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获得二等奖,在颁奖活动中第一次认识薛法根。“那次正好与他同住一个房间。每天晚上我们的房间里都挤满了人,都是冲着他的。每天晚上大家都要聊到一两点钟,聊教育呀,聊教学呀,充满激情。”“啊呀,教育原来可以做到这个样子!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从此,管建刚开始全心全意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有问题就去找薛法根讨教,“无论什么时候找到他,都能得到无私的帮助。”现在,他们还经常在网上交流教学心得,“我把自己备好的课贴上去,他一般都会及时评点”。“他是那种真正发挥特级教师作用的人。是我们吴江市教育宝贵的资源。”

薛法根的大徐徒弟徐国荣认为:薛法根是一个丰富的人,他非常爱学习。“他一直对我说,你要学习呀,你要学习呀。”有一年我俩去杭州学习,前后5

天,他一次也不肯出去玩(带了两本书,说至少要看两遍),我被他缠着,也出不去。最后一天集体组织,我去了。晚上回来,他的书也看完了,又缠着我讨论。来,讨论问题。一点办法也没有。当了副校长以后,他教三年级,我教实验班。那时已经经常要出去开课、讲学了,回来非常忙,一天到晚上课(补课)。但一有空就和我交流。每天早上一到校就说:“徐国荣,这个问题我昨天晚上是这样想的,你听听看啊。”

这个人对我要求非常高。有一次,我的公开课没上好,他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弄得我都掉眼泪了。我们俩虽然同龄,但我心里把他当长辈。他是第一个骂我的人,也是第一个鼓励我的人,现在还一直盯我。这个人又非常谦虚,有一次在网上点评我的课,说“我指导你还有点心虚”。又说,“你的课风格和我不一样,我还没有风格。”

另一个徒弟王晓奕告诉我:薛老师是个非常敬业的人。对人非常随和也非常严厉。对学生和我们青年教师,都像朋友一样。我们都觉得他是老师,还是个兄弟。他送书给我,要求我一个月写一篇教学论文;他要求我钻研课文的思想、语言,要求我“要学生背的课文自己在进课堂前先背出来”;我的教学情况他都是主动问,教案每课都要看。每次晚上交给他,第二天拿过来上面总是很多红圈,他也总是说:先拿去看,看不懂再来问。每次听课,他都叫我带手帕,说是“我要批评的”。但说的比较多的还是“这一次比上一次好”。他上课实在。现在有许多课华而不实,很热闹,他却闹中取静,安安静静地上课。他告诉我们“深刻的东西都是简单的”,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不能光是花花绿绿。他还把自己的教案拿给我看,直到今天,他备课时还把课文中重点的话都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

他常说,好课和好文章都是磨出来的,要多上、多写。他特别关照我:“你这个人不肯吃苦的,要多写。”平时,碰到了我就会问:“写了什么,拿给我看看。”

还有一些教师对他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赞不绝口。教导主任何说:这个人勤奋,读的书多,爱动脑筋。课的特点是可学性强。他的设计好,比如词语教学,看起来简单,实际许多东西都在里头。再如组块教学,训练密度大,容量大。他的训练,既实实在在,又不着痕迹,引导点拨,就像朋友交流一样。大概智慧是相通的吧。他管理也有一套。主持学校工作以后,他把原来一些传统的、繁琐的、无效的东西都舍弃了。比如晨会课记录、六认真备课等等……纯粹为了应付检查、对教师来说纯粹是负担的无用的东西,他都不要了。他强调集体备课,主要依*网络,解决教师集中难的问题。他还让教科、教导、德育、信息,4块在一起办公,避免了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化解了一些矛盾。

薛法根档案(4)(只言片语):

有人教了10年书,却仍然只有一年的水平;有人只教了一年,却具有别人教10年的水平。原因很简单,前者每年所做的只是前一年的简单重复,比如备课写教案,今年抄去年,明年抄今年,辛辛苦苦抄了10年,也没有别人下工夫研究一年的水平,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长进,没有什么成功乐趣。世界上最枯燥的事莫过于简单重复。“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管是求真还是创新,都需要我们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和脚踏实地的辛勤实践。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更会误人子弟。

我的作文教学功底是在一堂堂模仿课中练就的。移植别人优秀的、成功的科学成果,虽然是一种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研究,但对于刚刚踏进教学和科研大门的青年教师来说,仍然不失为一条捷径——即能体验教育科研的过程,又可以夯实自己的科研基本功,还能缩短从教之初的适应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真理总是简单而又深刻的。我们在教育科研中追求的应该是大智慧,而不一定是大课题。

教育科研就像是一块三棱镜,既使平凡的工作折射出生命的光彩,又使平凡的教学显现出研究的价值,更能使人转换视角,发现一个新的研究天地。不是吗?教育科研带给人的新思想、新理念,无形中提升了人的理论视界,使他从山脚一下子站到了山峰上,所见的自然就不同。因此,依托教育科研就是借双慧眼看教学、看问题,正所谓“跳出教育看教育”。

教育科研需要新思想、新理念,而能否拥有教育的新思想,除了教育实践,还需要我们走进经典——读书。

阅读应该成为我们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小学教师要有书卷气(不是书生气),要安安静静坐下来读点书,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

与薛法根告别,在盛泽镇喧闹的街上。三月的风,弄乱了他短短的头发。他对我说,现在当校长其实是一种职业奉献,等学校的一切上了轨道,一批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他还要完全回到课堂上去。到那时,他将全心全意地继续进行他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

他告诉我,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目标:像魏书生那样,成为真正的大师。

身后的路,铺满了鲜花,他顾不上陶醉。他一如既往地窝着胸、勾着头,一副心无旁骛专心赶路的架势。

他真的永远都在赶路——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不知足,不怕苦。

前方,一片阳光,路还很长……

朋友眼中的薛法根我与薛特的语文情缘

(吴江市盛泽镇第二中心小学陈建根)

我们吴江有个薛特,这是我们吴江教师的光荣。我们一旦走出吴江,那么这种光荣感会更强。我曾两次参加“教海探航”颁奖大会,当我说“我来自吴江”,“江”字还有余音,人家就会提起“薛特”。当我说至“我和他同住一幢楼上,关系也很密切”,人们迅即对我重新打量。那种光荣感油然而生。我从未呼之“薛特”,始终称之“法根”。他虽只长我5个月,但在我心中他一直是我的师父。

我是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下慢慢走近他的。法根为人正直,品性随和,几乎所有人都愿与他交朋友。我第一次上他家就是捧着一本语文课本去的,求教《草原》的教学设计。还记得那天晚上他正好有个党员会,他就匆匆给我作了指点。短短半小时的指导,我从他的话语中体味到了他当时的语文教学观。他认为学生不懂的,教师要大胆地讲,决不要被“反讲风”所左右。如哪怕是“陈巴尔虎旗”中“旗”字的行政区域意义,也不要轻易放过。“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这一句似平意丰,要由读到思,从思到演,反复体会出蒙汉两族同胞语言虽然不通,但感情很深。他还说学生能否投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关键在于教师的调动,所谓“以情育情”。这一次面对面的指导,对我震动很大。从此,我去他家的频率更高了。三句寒暄后,就会从身后的口袋里取出语文课本。这一直是我到他家的“第一幕”,然后就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漫谈。我常常为法根对上过的课、听过的课的记忆所折服。他对我谈自己在某个环节的精巧设计,也说自己在某个细节上的不如意之处,最近又受哪本书的影响而又有了新的发现。我只要提出任何一个问题,他立即会有好几种不同的教法向我陈述。一二年后,我们谈遍了人教版上的讲读课文。每次深夜告别,我常常会过意不去,可每次他都会说“这对你我都有好处”。

对我的语文教学观念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两次手把手地帮助我备课。一次是我为在素质教育现场会上做课《书的故事》一文的备课。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场景。他说每个学生都有特长,每个教师均有个性,找到自己教育上的优势很重要。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优势都能影响学生投入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学习语文、品赏语文的方法。一次是在上“作文评讲”课前去请教。我的第一个环节是这么设计的:本次作文练习,我班有8名同学的习作得了“优秀”,有16名同学的习作得了“良好”,有20名同学的习作得了“及格”,另有3名同学“不及格”。法根一看,皱起了眉头,“你这是胡闹呀!这不是给学生划分‘阶级成分’吗?你这么一来,刚开口,已失掉了至少23名“支持者”,他们的脸上被你蒙上了糨糊,还会有积极性投入到课堂中去吗?‘面向全体’这一素质教育要义可不是一句空话呀!”

我是听法根的课,读法根的文“长大”的。他的课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特别是对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关注,智慧、灵动;他的文融理论与操作于一炉,畅达、鲜洁。有一段时间,我对法根的评价艺术很关注。他对我说,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迅速“举手如林”,这是不正常的。思维快的学生一般也需要7-8秒时间来思考,“冷场”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近10年来,法根是每年都会获得一个“重量级”的荣誉。可他从来没在我面前谈过获奖经历,相反对每一次做课经历如数家珍。“虚怀若谷”这一词用在他的身上是一点也不为过的。2000年他在“组块教学”开题会前试上《登山》一课,一上完,就问我有什么看法,要多谈不足。2001年他上完《她是我的朋友》,一回到家,就打电话邀几个好友给提意见。如今,法根的课日臻圆熟,但他还是一如以往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我与法根走得很近,每次他经历的语文研究“阵痛”几乎都清楚。法根确实是一个脚踏实地,虚心好学的人。他对每一位语文教学上的“大家”都潜心学习,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易否定,而是结合自己的长处,为“我”所用。先前我们听他的课,或许会看到于永正的影子,李吉林的招式,庄杏珍的技巧。而如今法根的课鲜明地体现自我“智慧”型风格。

我是一个爱玄想的人,最近我常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决定一座房子的价钱也许是造房的材料,但它有一个“峰值”,超越这一房子“峰值”的不是造房材料,而是似乎与房子无关,而紧紧附着在房子上的诸如“地域”、“地段”、“朝向”、“周边环境”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一旦“优质”,房价自然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观照我们一般教师来说,无限接近“峰值”是我们的目标。而“艺术”一旦附着上语文教学,效益就超越了这一“峰值”。这里的“艺术”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而更是化为一种关爱学生的艺术,特别是关注学生精神状态、生命质量的艺术。而法根就是具有这些多方面艺术的出色的语文教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法根近来在语文教坛掀起波澜的一课。我亲历了他备课的过程。他在写教学设计前丢开了课文,写下了这么一行字: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活泼的、幽默的、睿智的和人性的,应该是师生共同享受教育幸福的过程……这行字看似与语文无关,而正是这些成就了他的课超越了语文教学效益的一般“峰值”。在最近这段时间里,这段文字时刻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屏”上。

我是幸运的,与法根的这段语文情缘改变了我的语文教学轨迹,重构了我的教育历程,让我从喧闹的“牌桌”回到了平静的“书桌”。法根对我的引导实质上是一种教育,正如我的偶像魏书生老师所说的那种真教育:教育不是命令、训诫、指挥,而是濡染、感召、影响……

语文课应该这样上——感悟薛法根老师的教学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文课应该这样上——感悟薛法根老师的教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语文课应该这样上——感悟薛法根老师的教学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演绎激情和本色语文”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听取了特级教师的课,尤其是薛法根老师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当匆匆赶到会场时,课已经开始了。薛老师正在要学生朗读一个什么句子,由于没有看到过这篇课文,不知道是哪一句话,只在寻找合适座位的时候,听着他让学生读了又读,以为这位老师也真是的,这么宝贵的时间,这样重要的场合,就让学生把时间花费在朗读一句话上,真是太浪费了。直到我找到座位坐下来,学生还在读。只是我觉得后面的学生越来越读得入情。难道这个句子很重要?我刚想找时,薛老师结束了这个环节,说:“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学生又开始读书。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直到课文结束,整整80分钟,可薛老师算得上有摸有样的提问竟只有这么一个,其他的问题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自己产生的。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不管是哪一个,他都要求学生到书中把自己理解的依据读一读。有学生说:“这是一株努力向上的百合。”有人说:“是一株意志坚定的百合。”有

“坚持不懈”,有“内心纯洁”,有“不轻言放弃”,有“忍辱负重”……这样的理解竟有13种,但每一种,薛老师都给予肯定,都让他到黑板上写一写。而且在每一个学生读自己理解的句子时,都要顺便教学字词的含义、用法,教学句子的写法和作用。如有学生说到“这是一株坚持不懈的百合”时,引用

“百合心里高兴,附近的小草却很不屑……”薛老师马上让学生发现几组近义词,“不屑,嘲笑,讥讽,鄙夷”,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词语的区别,不得不让我想到老师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是多么的重视。有学生说“这是一株有责任心的百合”,引用的句子是“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薛老师又抓住了语言训练点,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发现这三句话的关系。有学生说:“这是一株美丽的百合花”,他引用的句子是第四、六自然段,薛老师又抓到了训练点,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味这两个自然段在表达相同意思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不着痕迹地知道了正面和侧面,直接和衬托。……薛老师就是这样不耐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谈自己的理解,一个一个地解决在理解中产生的问题。我不由奇怪了,时间过去将近60分钟,老师不告诉学生“心田上的百合花”是什么,也不让学生明白作者真正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他想干什么?难道这位特级老师也会像我以前听过的一些课一样,抓不住文章的重点吗?

当我正在为薛老师的教学感到担忧的时候,薛老师还在问学生:“有同学还想说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吗?”当发现学生的对百合花也没有别的理解时,他请学生读黑板上由学生自己写的那些关于百合的词语,学生立即发现这真是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薛老师问:“这株与野草长得一模一样的百合,怎么会变得近乎完美呢?”这个巧妙的提问立即把学生从表面理解课文带入了抽象理解的境界,让学生去领会属于思想的抽象的内容。

学生马上找到了百合说的三句话,三句话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句子,就是“我要开花”,就是这个信念让百合从毫不起眼的野草,成为人人眼中从未见过的美。

我以为课上到这里,应该是大功告成了。可薛老师并不以此为最终的目标,他设计了一株不愿意开花的小百合,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信息,用自己最具说服力的语言来劝说小百合。学生用了几分钟写在了纸上,然后当学生把自己写的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与其说是在劝说百合,还不如说是在劝说那些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同学或者就是自己。此时,我已经对薛老师如此巧妙的设计,佩服得五体投地。

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感受思想,却没有一丝一毫地讲授,完全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自己在感悟,这就是特级教师的魅力。回忆自己的教学,却总是在担心学生不理解、不清楚中度过,然后努力地把自己理解的思想灌输给他们。我不由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呀,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老师该是学生眼中的方向标,是学生手中的拐杖,是学生脚下的垫脚石。

一株圣洁的百合,不但开在了学生的心中,更盛开在我的心中。

《石榴》听后感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榴》听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石榴》听后感

里庄毛红霞

《石榴》一课,作者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时,吴老师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在教学第三段中的石榴颜色变化时,

教学时,吴老师出示实物舆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皮儿,观后交流感受。在教学第四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吴老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接着,吴老师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的诵读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吴老师出示了很多水果图片,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所喜欢水果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燕子专列》听后感


一时间,瑞士大大小小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在传播着一个声音:救救燕子!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冒着春寒,顶着大雪,四处寻找燕子。

这是二年级上册《燕子专列》中一个重点句子。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这样提示到:边读边想像画面,想像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应当说,老师的提示希望学生能够把文字化为形象的画面,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并不如意,为什么呢?这句话是运用蒙太奇手法组合起来的广角扫描,画面一词过于概括,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形象起来是有难度的,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些画面分解、定格,再去想像。大大小小的报纸可能是哪些报纸?(可以想像当地的报纸)这则消息会怎样写?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又是怎样播报?需要注意的是:大大小小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结构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A(B+C)=AB+AC的形式。人们又是哪些人?他们听到或看到这则消息时正在干什么,是怎样想的?寻找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这样引导,才有助于学生头脑形成画面,生动形象的东西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比较深刻的领悟瑞士人的爱心。

和老师在一起


和老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识4个字。会用“必须”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回忆自己和老师在一起时的欢乐情景,并能跟同学交流。
4、能选择合适的词语与指定的词语进行搭配。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小学生的欢乐心情和对老师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
这是一首贴近儿童学习生活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学校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歌语言亲切,琅琅上口。应以读为主,从语言文字入手,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读、填空读的方法,感悟诗中老师对自己的爱,结合朗读,再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话变成脑中的“画”,学生找到了背诵的方法。在教学课文时,用激情导入的方法对课文进行铺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深深的爱。
教学目标:
初步学习生字,读准字音,初识字形,粗解字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小学生的欢乐心情和对老师的热爱。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小学生的欢乐心情和对老师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在一起”,提问:你喜欢和谁在一起?(补充板书:和老师在一起)(困)
2、你为什么喜欢和老师在一起呢?(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们为什么也想和老师在一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同桌互查生字,并标小节号。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同时思考:同学们为什么喜欢和老师在一起?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读、评议,思考问题)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引导: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是怎么引导同学进行学习与生活的。
有没有我们高兴他开心,我们难过他焦急的事?(结合实际说一说。)
“你认为应该怎么读这个自然段呢?”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读给大家听。(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试背这个自然段。)
2、3—5自然段的学习步骤与第2自然段相同,就重点问题进行引导。
1)理解:“解惑答疑”是什么意思?(解惑答疑:解答不懂的问题。)
2)老师是亲密的伙伴,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和老师的亲密关系。(读出自己的感受。)
3)“必须”是什么意思?(必须:一定要)你能换个词说说吗?
4)你能说说老师严格要求你的事吗?(结合实际说一说。)
师生合作读第2—5自然段,试着背诵
2、读读第1和第6自然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吗?(重复,但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
“爱戴”是什么意思?说老师“爱戴”我们成不成?(爱戴:尊敬、喜爱。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你试着说一句话。
3、小组分工进行诗朗诵。
四、拓展延伸:
1、回忆: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你一定有过许多美好的回忆,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2你能试着这样说吗?
老师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
1和老师在一起

充满爱心的指路人老师是_________
老师是亲密的伙伴______________
严格的教练______________
充满爱心的朋友______________
六、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训练的不够到位,而且朗读的形式过于简单,在后面的课文教学中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必须”造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生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的过程。
2、会用“必须”造句。
3、选择合适的词语与指定的词语进行搭配。
教学难点:“惑”“疑”等字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和老师在一起”,齐读课题。
二、复习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指名背诵课文。
三、学习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小组合作进行识字学习,并汇报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须: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边和右边都表示意思。“须”表示胡子,左边的“三撇”像胡子。
疑: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又各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窄下宽。
(“页”在汉字中是由“头”的象形字变化来的,跟“头”有关的字都含有“页”,如“颈”“烦”“额”。)
3、练习书写生字。
要求:
(1)从整体上去观察一个字,观察时,要用心地把字形记在心里,然后一气呵成,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2)写好后,要对照范字进行自我反馈,要争取每写一个字都有所进步。
四、完成课后习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
的伙伴的小壁虎
()()

()()
的教练的小金鱼
()(
2、用“必须”造句。
指导:
a在课文中找出带有“必须”的原句,并读一读。(困)
b试着换一个词试试。
c理解“必须”的意思
d想想什么时候用到“必须”试着说个句子。
e把句子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6个生字,学会了用“必须”造句,还做了词语搭配的练习。希望大家记住所学生字,并能运用。
六、作业:正确抄写本课的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1、和老师在一起
惑善
教学反思:学生的课前预习做得很好,能够熟读课文,有的甚至可以背诵课文内容。为学习这篇课文打下了基础,学习课文内容时对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比较好,能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词语的含义。由此可见,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枫桥夜泊》听后感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听后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诗教学很容易会上成“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一般显得比较被动。洪榴老师上的《枫桥夜泊》这一课打破了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课堂教学的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从“了解作者――初读古诗(包括检查预习)――读懂诗题――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地走进诗中,再现出当时的情境,学生好像变成了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洪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在预习时解决了字词的意思,在理解诗句时洪老师始终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来让学生对诗进行感悟,并且在描述景物时紧扣一个“愁”字,特别是听到那“乌啼”、“夜半钟声”,更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对“愁”字的学习也是别具特色:结合诗句的理解,眼前“秋”天的一景一物到了诗人的“心”中,让他更加忧愁,这样,学生在体会“愁”的字义时也牢牢地记住了字形。

2、在理解诗句之后洪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合课件演示,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使学生仿佛变成了诗人张继,老师问“张继”:“张继,这个夜晚你觉得怎样?”“张继,一个人在他乡的日子怎么样?”“张继,这个寒冷的夜晚,你站在桥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诗人张继那满腔的愁绪已经自然而然地到了学生心中,水到渠成地体会出来了。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洪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有意识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去理解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字词,而后又引导说“光理解字词是不够的,还得把字词放入句中,去体会诗句的意思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朗读古诗时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感悟诗人当时的心情时老师这样引导“有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成为诗人来体会”等。

此外,洪老师在朗读指导、板画设计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里不再展开。

薛法根的感动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薛法根的感动”,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薛法根的感动

薛法根特别感激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庄杏珍。他说,除了母亲之外,庄老师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1992年庄老师第一次听薛法根的课,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当时,薛法根预先做了一些准备。谁知老太太一听课就跳了起来:“你这是在上课吗?上课是不能作假的。做人不能弄虚作假!”一瓢冷水浇得薛法根差点晕倒,恨不得立即逃走。

1994年4月在吴江上研究课。薛法根精心准备了第二天的课——《可爱的草塘》。晚上8点钟,庄老师让他把备课的情况说一说。薛法根自以为准备得还不错,特别是设计了一个让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闭上眼睛想一想草塘可爱的环节,感觉蛮好的,很得意。谁知刚说了两句,庄老师就叫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呀?草塘可爱是你叫学生想得出来的吗?这是要靠自己反复读课文悟出来的!”再说,刚开口两句,庄老师又叫起来。就这样,从8点说到11点,全盘否定,推翻重来。心里恨得呀……早知如此,何苦拜她为师呢!但心里清楚,她是对的。11点开始,重新备课,到凌晨4点才结束。8点钟上课,很成功。这篇课文,薛法根至今背得出来,刻骨铭心哪!从此,薛法根知道,钻研教材要从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一个新的视角,才能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庄老师说:“什么叫做脱胎换骨?”“你不经历痛苦怎么成长?”这话听起来有点残酷,但是对的。

薛法根那时经常拿一本教材到庄老师家去,每讲一次(被痛打一次),就提高一次。1999年之前,薛法根上的研究课,都是先过庄老师这一关。“课品如人品。”这是庄老师常对薛法根讲的一句话。“评上特级教师后,她老人家还是盯着我。一次我在苏州实小上课。一名小学生回答问题有些罗嗦。我说,据说热心的人比较爱唠叨,你爱唠叨,肯定是个热心的人’。不知庄老师怎么知道了,马上打电话找到我:‘你那堂课上得不错哇’,她说,‘不过好像有个细节……’。她提到了那句话,‘这句话有没有过分的地方?有点油了吧。’末了,她严肃地警告我:要改!记住,课品如人品。”

从庄老师那里,薛法根不仅学到了如何钻研教材和如何上课,最主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做人。庄老师还特别反对有了一点成绩就因循守旧,认为只有不停地否定,才能不断地进步。听薛法根上研究课,如果是同一教材同一教法,她转身就走,要骂的。薛法根的“顶真”的态度,就是从她那儿学来的。“说实话,没有她的严格要求,我身上的好多缺陷很难改掉。所以,现在我指导青年教师,也是盯住不放。严格要求……”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后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后感

听一节课,就像读了一本新书,从中收获颇丰。

首先,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教学设计非常合理,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师的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听了让人感觉是一堂好课。

其次,我从这节课中,感受到讲课老师在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备课备得仔细,课件做得实用而美观。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学习的地方,我认为每讲一课,教师要深入进去,要深挖教材,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把课讲好。

最后,我也从这节中感受到几点,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的地方:在教“文包诗”时,重点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后,要对诗进行理解,但不要像讲古诗一样,而是通过理解课文来理解诗的意思,课文重点抓住了,学生真的理解透了,诗的意思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

另外,在讲古诗时,指导学生朗读出感情时,要注意速度,还要注意停顿,对诗的停顿,教师可通过课件来展示给学生,强调出诗的停顿,让学生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薛法根的点拔艺术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薛法根的点拔艺术”,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薛法根的点拔艺术

——看薛法根《军神》课堂实录

薛老师对课题“军神”的导入颇有意思。

细细品来,觉得薛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在其看似蜻蜓点水的点拔中可见一斑。

如:生:在我心目中神仙的样子很高大,很威武

师:高大威武的形象

又如:生:我想,神仙应该是在天上飞的

师:能腾云驾雾,本领高强

又如:生:我觉得神仙有很多特异功能

师:举个例子说说看

生:比如说他们会有翅膀,还有他们会招唤太阳和月亮

师:能呼风唤雨。

又如:生:我认为神仙可以做到很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

师:无所不能

又如: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取名也是一个神,这个神很特别,是什么神呀。(

简单中见深度 朴实中显智慧——听薛法根《爱如茉莉》课后感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简单中见深度 朴实中显智慧——听薛法根《爱如茉莉》课后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单中见深度朴实中显智慧——听薛法根《爱如茉莉》课后感

简单中见深度朴实中显智慧——听薛法根《爱如茉莉》课后感

作者:鲍钟琴文章来源:《小学语文教学》2006(2)

最近,笔者在常州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观摩了他朴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常教学,感到受益匪浅。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的一篇新课文。文章以清新优美的笔调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沽白纯净,素雅温馨。全文字里行间弥漫着亲情,充盈着真爱,用薛老师的话来说:“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面对这篇抒情色彩极浓的美文,薛老师大刀阔斧,摒弃了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繁琐的分析,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一、大胆取舍,构建板块

薛老师一贯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他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整合成三个板块:(1)默写三组词语(①茉莉花②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缕缕幽香③袅袅清香弥漫诗意)

然后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描述茉莉花。(2)用发现的眼睛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用心感受精美的语言:一个词,一个字,一个句子,在充盈着真爱的字、词、句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静心读文、画句并写批注,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作适当点拨、提升。(3)仿照文中“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沽自纯净,素雅温馨”写一句话,谈谈你对爱的理解。要求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写出爱的特点。

通过薛老师这样的板块教学,有机地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融入其中,收到了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点拨,富有智慧

整堂课上,薛老师用轻松幽默、富有智慧的教学评价语言使课堂充满笑声。巧妙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人及我,不断掀起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镜头1:当一位学生分别从第12和第16自然段中体会出父母之间的真爱如茉莉一样纯净透明,两人都为对方着想,彼此之间是那样的默契、心心相印。薛老师真诚地赞扬她:“你真会读书,能把前后两段文字联系起来思考。学会联系,整体思考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方法。”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也让其余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镜头2:学生感悟文章的结尾:“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教师追问,为什么要两个“爱如茉莉”?学生各抒己见。有一位学生说:“第一个是妈妈说的,第二个是爸爸说的。”全场哄堂大笑,显然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薛老师笑眯眯地走到他跟前,幽默地来了一句:“还有我呢?岂不是要写‘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让学生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

镜头3:“刚才大家说得很好,不过有一个自然段大家没有关注到。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9自然段,这段话让你的脑海中呈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教师又追问:“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里的阳光与平时的阳光有何不同?教师在学生发言后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虽然足景物描写,却是融入了作者感情的,只要带着感情去写,一切句子都能深深地打动人。”这里的设计、点拨,显示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学生没有关注到的,却是文章的“核心知识”,教师要舍得花力气去讲。薛老师牢牢地把握了文章的“训练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体现了他所倡导的“语文课要追求简单的深刻”这一思想。

三、深度拓展,留有余味

课的结尾处,薛老师设计的想象练笔,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尽情倾吐,课堂上不断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把教学自然地推向了高潮。薛老师还在学生发言后赠送“爱如XX”的经典比喻及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课外阅读,使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生1:爱如溪水,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生2:爱如绿茶,口味清淡,却越品越浓。

生3:爱如甘泉,给沙漠中的人带来希望。

(教师赠送给学生的比喻:爱如阳光,爱如大海,爱如百合,爱如流沙……)

学生的发言相当有水平,教师都给予了真诚的赞美。也有个别学生的比喻不够优美,教师也给予肯定,毕竟这是每个孩子的心灵告白。最后,教师以一句“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结束教学,使听课者回味无穷。

四、尊重差异,关爱无痕

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它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使是错误的,也有教学的价值,也能折射出独特的美。薛老师的课往往保持着真实和本色,在课堂上你能清晰地看到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

一位学生在读第7自然段时,读了几次都没读好,薛老师不断鼓励她:“耐心地、静下心来读。”“注意,你现在是母亲,对女儿说,要用虚弱的声音慢慢读。”到第四遍,这位同学终于读正确了,场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薛老师“采访”她:“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今后,读书要认真,要眼到、心到,才能读正确。”说得多好呀,这是她经历了三次失败后的肺腑之言。薛老师在说课时谈道:“或许我这五分钟有些浪费,但课堂上对一个孩子特殊照顾五分钟,将改变她语文学习的命运。”薛老对学生充满关爱的举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怎能不让这位学生终身铭记呢?

真爱无痕,真水无香。薛老师的这堂课如茉莉一般清新淡雅、质朴纯真,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韵味。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实验小学)

《(推荐)和我一起听薛法根老师课的老师的听后感--彭丽娟》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人类的老师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