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一)--东小教师

高中教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1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一)--东小教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窦桂梅谈主题教学(一)--东小教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一)--东小教师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

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课程”的高度,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既要紧贴地面行走,又要怀抱问题意识,大胆尝试探索,拥有专业发展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我调入北京这“百川汇合”的教育入海口,来到教育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海淀区,工作于清华附小。面对新的校园,新的领导班子,我在这国家课程改革的重点实验区,一次次经历观念的洗礼,理念的撞击,实践的研讨,短短两年里,我的教育生命再一次注入了成长的活力,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升。

(一)为什么提出主题教学

我想,《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之所以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并成为清华附小的教学理念,是因为它改变了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状。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的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回顾以上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但我的课堂教学还只限于改良层面,而且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主阵地。

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检索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如目不暇接的“满汉全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片断”知识不是被遗忘就是无法与其他经验作链接。尤其是在目前知识爆炸的时代,许多昨天的知识和方法在今天新知的浪潮席卷之下溶解了,猛然间,我觉得所学内容变成一场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学校的业务校长,我深深懂得: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我面临的任务不光是教学实践,还要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反思,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创造,形成既符合课堂教学实际,又能指导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我读了西方统整课程理论,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于是就提出了“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在海淀中心学区领导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一边定期为教师上教学观摩研讨课,探讨如何以教材的一篇带动多篇,一边尝试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扩展与提高。“主题教学”的探索当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我为海淀中心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相关领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更使我坚定了这一追求,使我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认识又有了新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获颇丰,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劳动。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主题单元”让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体系。可是,我发现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精选阅读

蓝一帆--谈窦桂梅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蓝一帆--谈窦桂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蓝一帆--谈窦桂梅

[心灵之约]谈窦桂梅

很早就对“

窦桂梅”这个名字熟悉了,也听说她的教学独具特色和魅力。这学期有幸读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让我对她有了进一步深入地了解。

从书中可以看出窦老师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她对教育怀有一腔热情,正是这种热情生发出一种不断超越她自己的力量,让她深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让她和学生们共同在课堂上幸福地成长着。并且,这种“爱”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蓄积已满的自然流露,这种爱已经深深根植于窦老师生命的底蕴之中。

也可以想象她在课堂上,该是一个多么富有激情的老师呀。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无论有多疲惫,一旦站在讲台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的这种激情状态也迅速感染着学生。在她的课堂中,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无限风光。

品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不仅能感受到她的爱心和激情,还能享受到语文知识的博大和精深,能看出她的语文课所涉猎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圆明园的毁灭》,她带着学生从古代到近代、从国内到国外进行延伸和拓展;从字、词、句到段、篇、章进行了连贯性训练。学生在她的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一腔激情、一份思考、一种能力……

同时可以想见,为了达到这样的广度和深度,窦老师花了无数的心血,把功夫做在课外,精心采撷大量的素材,她是一位多么热情挚着和敬业的老师啊,她的这种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又多么的令人肃然起敬呀。读到这里,想到这里,我不禁思索:窦桂梅老师的课能够上出精彩、具有魅力是必然的,决不是偶然。古语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每一位老师只要如斯去做,一定也会成为名师、名家。

特级教师窦桂梅《落叶》教学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特级教师窦桂梅《落叶》教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特级教师窦桂梅《落叶》教学

特级教师窦桂梅《落叶》教学

在去年“金帆杯”教科研活动中,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落叶》,窦老师精彩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这堂课,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师的热情与激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窦老师生在东北,有着北方人的热情与豪爽,在她的教学中也无时无刻不流露着她生命中固有的那份“激情”。下面是上课前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我送给同学们三句话,第一句“我很棒”。请你大声地对自己说“我很棒”。(生齐说“我很棒”)

师:第二句请你送给你的同伴,把手搭在你同伴的肩上,对他说:“你真的很棒”。(生互相搭着肩说:“你真的很棒”。)

师:这个课堂与以往不一样,上看看,下看看,左看看,右看看,有什么?

生:很多听课老师。

师:把这句话送给老师:“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台下老师鼓掌)

师:老师给你掌声,你感到怎样?

生:我觉得光荣。

生:我感到温暖。

师:找到感觉没有?什么感觉?温暖中觉得很棒,就带着这种感受走进课堂……

窦老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不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犹如一缕明媚的阳光照亮了学生心灵的阳台”(窦桂梅语),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当学生带着“我很棒,我们大家都很棒”的心态走进课堂时,他的那种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窦老师经常对学生竖起大拇指,并送给他一句“你很棒”,当教学结束时,窦老师再一次要求同学们齐说“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可以说,学生带着自信走进课堂,又带着更大的自信走出课堂,或许,这样的自信会一直伴随着学生走上今后的人生道路。

二、文本的“转换”与“拓展”——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窦老师认为“有些课文,即使你‘掘地三尺’也未必能挖出‘水’来,可当你回过头来看时,没想到,‘水’就在井边。”课文仅仅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教师应该利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窦老师注重了对文本的“转换”与“拓展”,进而为学生营造了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窦老师在让学生朗读“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做屋子。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来,坐在当中,把它当做船。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这三句话时,并没有满足于学生将这三句话读好,而是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将课文中的“小虫”、“蚂蚁”、“小鱼”换成“我”,而且要发挥想象,说的句子要与课文中的不一样。在窦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迸发出无数创新的火花。有的学生说:“树叶落在地上,我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做温暖的被子”;有的学生说:“树叶落在沟里,我爬上来,坐在当中,把它当作小竹筏”;有的学生说:“树叶落中河里,我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一顶帐篷”。文本的转换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使学生在想象说话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在注重文本转换的同时,窦老师还注重了对文本的拓展。如,让学生想象秋天都给哪些小动物发来了“电报”?“电报”上写的是些什么内容?最后,窦老师说:“落叶装扮了美丽的秋天,给小动物们带来了欢乐,又会给小朋友带来什么呢?”接着幻灯出示两首与落叶有关的儿歌,让学生放声朗读。在想象说话,放声朗读儿歌的过程中,更加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而且,这个时候,学生所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文本了!

三、广泛的“对话”与“交流”——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话”与“交流”应该是课堂的灵魂。那种师生间的对话,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往往会使对话与交流的各方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从而使交流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在指导朗读——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到南方去呢。”——这句话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师:好远好远有只燕子,我们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它,该怎么说?

生:“电——报——来——啦——”

师:一起来,把手拿出来,离你那么远呢!

生:读最后一句话(拉长声调)

师:有只燕子离我们不远不近,你怎么告诉它?

师:有只燕子就在我们跟前,你怎么告诉它?

(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在注重与学生进行言语对语的同时,窦老师还注重与学生进行肢体语言的“对话”,通过表演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在引导学生理解“爬”、“游”、“飞”、“坐”、“躲”这几个动词时,课堂上活跃起来:

师(将一片叶子贴在身上):现在我们就体验体验,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好喜欢你们这群可爱的小动物。注意了,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爬来……

生:(爬)

师:动作真美啊!有的游来……

生:(游)

师:小燕子飞来了。飞~

生:(飞)

师:蚂蚁坐上去,坐在叶子上……

生:(坐)

师:刚才我们是慢动作,现在快,游、飞、坐、爬、游、飞、坐、躲……

生:(按老师的口令做着不同的动作。)

师: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去抓你……哈哈,听好了,藏~

生:(纷纷往桌子底下藏)

师:我可明白了,你们哪,这些小动物可太了不起了,刚才你们做的躲和藏的动作一样的,看来躲和藏有时放在一起可以表示一个意思。现在我把藏换个动作——躲开~

生:(躲开)

……

在这种师生其乐融融,高潮不断迭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心灵放松了,情感释放了,思维活跃了,想象放飞了,课堂也变得充满生命的活力了。

在这堂课上,听课的老师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看到窦老师与学生的那种默契,那种陶醉,我们也似乎年轻了许多,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

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

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

王鹏伟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漫长的。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属于每个生命,可是,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够永远拥有它们。如果一个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就注入了鲜活的“基因”,那么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就会滋润它的一生,使它在未来生活的风雨中扩展出金色的年轮。

一个启蒙教师的生命价值正在于此——给萌芽状态的生命注入鲜活的基因,为鲜活的生命奠定发展的基础。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是这样一位以“为鲜活的生命奠基”为己任的人。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坚韧的个性,为她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2年,年仅15岁的窦桂梅走过弯弯的山路,迈进了吉林师范学校的校门。

1986年,窦桂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意识到,她不属于一份工作,而属于一番事业。从教以来,她阅读了约300万字的专业书籍,写下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她通过6年的函授学习,获得了中文专业本科学历,直至攻读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

1992年她主动争取到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窦桂梅格外珍视。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明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她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她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她可爱的学生;在她耳畔,空荡荡的教室里还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讲着讲着,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

这节课讲的课文是《王小二》,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读,活跃的师生交流,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范围的公开课接踵而至。1995年和1997年,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近年来,窦桂梅先后在《吉林教育》、《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吉林人民出版社先后为她出版3本专集:《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为生命奠基——窦桂梅教育教学论文集》。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全国部分科学家、优秀教师代表赴北戴河,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度假并共商科教兴国大计,受到了江泽民、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应邀的20位科学家、30位教师代表中,窦桂梅是最年轻的一位。这在她14年的教育生涯中是一个亮丽的音符。

窦桂梅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发现自己,赏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那么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而且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在她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孕育着无限生机的萌芽。

班里有个叫陈轶姝的女孩,刚入学时,听写10个词语,错了8个,对了两个,孩子很沮丧。窦桂梅鼓励她说:“没关系,我像你这么大时,连这两个词还不会写呢!”第二次听写还是这10个词语,陈轶姝仅写对了4个,窦桂梅鼓励道:“有进步,继续努力!”直到陈轶姝把这10个词语全写对。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还有三次……十次不行还有第十一次的善待。在她的悉心呵护之下,陈轶姝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窦桂梅始终把希望和自信留给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抬起头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对此,窦桂梅有切身的感受。

那是1996年9月8日早晨,窦桂梅像往常一样步入教室上课,只见一个女孩手捧一束鲜花跑上前来:“老师,教师节快到了,我妈特意买了这束鲜花送给您,祝您节日快乐!”窦桂梅激动地说:“谢谢!”课堂上,她隐约感觉到有些孩子的神情不自然,而献花的孩子却显得异常兴奋。下课铃声一响,突然有好几个学生围了上来,有的说:“老师,我妈早就给您准备好了一条纱巾。”有的说:“老师,对不起,明天我一定让我妈给您买一件礼物。”……话还没听完,窦桂梅脸上火辣辣的,她后悔自己未假思索的一声“谢谢”竟引来了孩子的误解。她深情地对孩子们说:“纯真的感情是不需要礼物来证明的。”教师节那天,教室里出奇的安静。窦桂梅刚走上讲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祝窦老师节日快乐!”接着孩子们齐声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窦桂梅的眼睛湿润了。

从教至今,那束鲜花是窦桂梅所收下的第一份学生家长的礼物——因为她不忍伤害孩子的自尊;那束鲜花也是窦桂梅所收下的最后一份学生家长的礼物——因为她不能玷污孩子的心灵。

为了保持孩子善良纯真的本性,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从1998年起,窦桂梅带领她的学生和地处大西北的贫困山区小学以“结对子”的方式开展了长期的手拉手活动。这其中有青海省互助县高寨乡曹家堡小学女教师达明菊的班级,有青海省互助县什巴乡全国师德标兵刘让贤任校长的什巴小学。千里之外的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懂得了“希望工程”的真实涵义。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使窦桂梅认识到,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她进行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向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腐教育观念提出了大胆挑战。

她首先对现行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精读180篇,泛读80篇,新增72篇。在此基础上,6年来她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典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警句,掌握了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阅读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和曹文轩的《草房子》、余秋雨的《牌坊》、刘镛的《莹窗小语》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中国)到“美国中学生必读的30本文学著作”,学生都进行了广泛的涉猎。据统计,全班人均阅读书刊145本,平均识字量高达3500字——远远超过了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和民族文化熏陶,是窦桂梅语文教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窦桂梅深谙这句名言蕴涵的朴素道理,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她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逛书店,看展览;组成小记者团,进行采访和社会调查;开展环保宣传、慰问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各期刊小组每月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出版《先锋报》、《小松树》等刊物。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语文教育和生活教育融为一体。

为了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窦桂梅始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在讲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的名篇《峨眉道上》时,学生提出:作者在文中交待路旁休息的铺路人时,为什么不细致描写铺路人的表情?如能描绘出铺路人汗流浃背的样子,不是更能使读者感受到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吗?在讲《飞机遇险》这篇课文时,窦桂梅满怀敬意地叙述周总理是怎样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叶挺将军的小女儿,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时有的学生突然发问:“周总理去重庆谈判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什么没想到可以抱着小杨梅一起跳伞呢?”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情理,文中用好几句话写遭遇险情时周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杨梅的鼓励,而且后面还加了个省略号。当时情况那么紧急,周总理怎么来得及讲那么多道理教育别人!”有的说:“不知道小杨梅现在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核实课文的细节描写是否真实。”本来统一的“标准答案”就这样在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土崩瓦解了。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教育就是将现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时传授下去。”

窦桂梅的教改实验引起了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她先后8次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应邀到北京、天津、南京、郑州、武汉等地作教学观摩课及专题报告70余场。有关专家认为,窦桂梅的教改实验,遵循了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窦桂梅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在六年的实验中成绩突出,1999年获吉林省首届教改成果评比小学唯一的一等奖。1995、1997年两次参加国家级的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1998、1999、2001、2002、2003年《人民教育》分别在“教师风采”、“新星舞台”“世纪演讲”“今天怎样当老师”等专栏介绍她的先进事迹、教改经验及教学思想,并先后到全国许多地方做专题报告和观摩教学几百余场。出版《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爱是一堆细节》《窦桂梅阅读教学精品录》四本个人专著以及《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主编或参编7本著作,发表文章近百篇。

窦桂梅先后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政府命名的“省管专家”,省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省三八红旗手,省师德标兵……1998年作为部分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之邀,赴京得到江泽民、朱?基等7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以及全国各地做专题报告。2002年作为国家西部义务讲学团成员到内蒙等地讲学。相信,新的工作环境也会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当你翻开《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时,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我在天天阅读着75个孩子的75本天书,阅读和欣赏着人类最伟大的生命杰作。在和孩子的生命交流中一同成长,和孩子一起享受着生活和生命的快乐。

追求就是用积极的行动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摘自我的《读书笔记》

我明白,自己一辈子从事的是教师职业,这意味着我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在课堂度过,也意味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自身的发展要在课堂实现。

1986年我刚分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时,教学一线岗位已满,我被安置在教务处打杂儿。我强烈要求登台上课,曾先后教过音乐、数学、自然、思想课。在我的再三请求下,领导终于允许我教语文课。作为替补人员,我经历了将近5年,起步太晚了!“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在课堂焕发亮丽的光彩,一定要让孩子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真正的人生就从这次严肃的思考开始了!向书本学,我靠的是“勤劲儿”,几年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向实践学,我靠的是“恒劲儿”,记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向名师学,我靠的是“赖劲儿”,几年中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1992年,我主动争取到了一次公开课的机会。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太珍贵了,一次次试教,一次次推翻。明天就要登台了,下班后,我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做最后一次演练,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带到我学校就走了。孩子还在不停地哭,可课还没有讲完。于是,我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公开课讲的是《王二小》,因巧妙的情境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乐朗读,使学生置身在王二小被敌人残忍杀害的场景中,孩子们哭了,老师哭了,听课人也哭了,“三情共振”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从此,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公开课接踵而来,我先后两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教学大赛都获一等奖。一位资深特级教师这样评价我的课:“小学语文课,如此有声有色,有文有画,有静有动,知识、技能、审美浑然一体,可谓美妙绝伦。”

“竹高千尺因有节,梅香四野为凌寒。”我获得了同行、家长、学生一致的鲜花和掌声,可我并没有陶醉。要提升生命的意义,必须敢于否定自己。在实践中,我不断反思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失落的现状,感到以往的成功多是在“三中心”的传统土壤中结出来的未必十分健康的小花,充其量只是教学改良的产物。语文教改不是枝节问题,要走出历史困境,放眼世界,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进行根本性反思,重新树立创造性的大语文观念才行。于是,新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我1994年接手的一年级开始了。

我不能沉湎于荣誉这温暖的港湾,我一定要走向教书育人的更高境界。

——摘自我的《教学随笔》

如果说追求是我事业的生命之根,那么改革便开出了成功之花。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弊端。首先,教材陈旧贫乏,政治性强,忽视了母语教育的人文性和民族性;其次,教法繁琐僵化,普遍存在技术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第三,培养目标忽视学生个性养成和人格发展。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着眼于人的发展,冲破传统的“三中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才能解放人的心灵,开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智慧。这是汉民族语言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思路决定出路。我用“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之理念进行小语改革,确定如下改革目标: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我又把改革思路确定为五个转变,即:变给予为探究;变分析为感悟;变束缚为民主;变单一发展为全面发展;变少慢差费为整体优化。最后,我建立了“积淀—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换,加工处理。仅就课文来说,精读180篇,泛读80篇,新增72篇。其次,让诗教永驻语文殿堂。我选取从古代到毛泽东的诗词,让孩子们背诵。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到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孩子们感受着诗的情怀,积累着诗的语言。

“熟读成诵,整体感悟”是我让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主要途径。我让学生每周从背诵的3首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还可选一首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感人的散文。学生们有的利用电脑设计出所想象的画面,有的上网互读改写的作文。

6年的春夏秋冬已成往事,然而2000多个日日夜夜永难忘却。我带领学生大胆地超越教材,学生都已背诵了300首以上的词曲,200多条古今格言警句,200多个成语典故,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此外,每人读了《格林童话》《哈姆雷特》《伊索寓言》等大量课外书籍。据统计,全班共读书10772本,人均145本。识字量在4000个左右,远远超过了《大纲》规定2500个字的任务。可以说,我的语文教改课程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富有时代特色。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此我感悟很深。我认为孩子天天呆在几何图形排列的教室里是万万不行的。我努力将语文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进时代活水,着眼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着力开拓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比如请学者、教授、专家来开讲座,答疑。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参加市里举办的环保宣传活动、体育表演活动、口头作文大赛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逛书店,看展览。进行一系列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去市里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及儿童。让孩子热情投入到广阔的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欣赏花鸟鱼虫的可爱。

我认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就是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超越,更是开放民主的现代教育文明。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于是我那“你能行”、“有进步”、“你真棒”的鼓励,像雨露一样滋润在学生的心里,孩子尝到甜头,找到成功的感觉,每天抬起头,挺着胸膛走路。

我还允许学生向教材、向老师发难,允许有不同意见。于是,课堂上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教学《飞机遇险》一课时,我满怀敬意地赞扬周总理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可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敬爱的总理要在重庆与国民党谈判,这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他和小杨梅比价值更大,更应该活下来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如喷泉涌出。有的说,总理不应该把伞让给小杨梅;有的说,总理怎么不抱着小杨梅一起跳伞呢?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情理……本来是统一的标准答案,现在却被学生的多元思维分解了,我兴奋不已,因为我看到,在我的课堂上,标准化结论、服从化关系、固定化思维的坚冰已经打破。

孩子的胆子大了,他们的智慧犹如火山,爆发出无尽的创造潜能。从学生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童话文集》《创造文集》《感悟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家长与孩子的心灵对话》中,能看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感受。从小组创办的每月向全体同学和全校教师印发的《先锋报》《小松树》等不同刊名的语文报中,又能看到合作的力量和令人惊奇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创编的文集,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已兴奋地走进了现代化网络系统,利用电脑的多功能,设计出封面各异、内容不一的科幻文集,如《金字塔之迷》《F—117A旅行记》;焦点感悟文集,如《苦涩的咖啡豆》《杆子挡住了什么》《不平静的海湾》等。这一本本创造的作品成了学校四、五、六年级的课外教科书。也许这正是学生超越了老师为自己塑造的人生纪念丰碑,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这种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上。

面对收获,我感觉播种与耕耘是更重要的,我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摘自我的《教后记》

我教龄15年,已成为特级教师。

1998年8月,江泽民、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20位杰出科学家、30位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2001年,我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的主讲人在人民大会堂作《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

吉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为生命奠基——窦桂梅教育教学论文集》《窦桂梅与75位学生的心灵对话》,我还获得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

事业的丰收并没有让我迷惑。生活中的我依然是我。和许多青年人一样,我爱美、爱打扮,喜欢逛街、吃小吃,也会走进咖啡厅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静静的思考、交谈,也会在卡拉OK一展歌喉。

有时我会和孩子一起打雪仗,有时我会和几个好友一同出去放松放松。还会把几个“铁姐妹”请到家中,“撵走”丈夫,大侃特侃每个人的教学工作体会与困惑,不知不觉在兴奋、激动中迎来曙光……这种家庭教学沙龙是我们每个学期最为期盼的也是一学期中收获最大的聚会。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对家乡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平时我总是把周围人弃置的衣服、生活用品、学习用具都一个个收起来。放假的时候,我就把这些东西塞进几个大大的编织袋里,连拖带扛带到老家,分送给农村的亲友。丈夫有时觉得我这样做太丢份了,姐妹们也心疼我:“你不累啊!”但我看到家里人用起这些东西的欣喜,就是多扛几袋也心甘情愿啊!我的能力虽有限,但为了父母、弟妹,我常常倾尽所能。每次回家,朴实的父母不会说更多感激的话,只会满眼泪水心疼地看着我,转身为我装满自家种的豆角、黄瓜和自己没舍得吃的“农家鸡蛋”,年过六旬的父亲拖着风寒的双腿在凌晨时悄然下地,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点起豆腐房的灶堂……我爱我家,我要常回家看看。

我是个平凡的女人,我珍惜生活中自己拥有的一切。我的学生、我的女儿、我的丈夫,都值得我爱。我愿意和他们一道同唱一首生命之歌。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一为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一为》,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一为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坛上,可谓是群星璀璨。就我个人认为,窦桂梅老师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星星。从一个山里农户家里的小姑娘,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让人叹为观止。她有特殊的禀赋,有特殊的魅力,有特殊的机缘,所以有特殊的成就。许多人都认同这个观点,我也不例外。但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以后,我完完全全改变了这一看法。

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她认为,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

窦桂梅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姐弟四人,她是老大。从懂事起,就帮助父母带好弟妹,料理家务——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练就她坚韧的个性,窦桂梅15岁考入吉林师范学校,毕业时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再回到那个小山村去,成绩优秀的她没有任何社会资本,只能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创造条件。先留在师范学校做教务干事,机会来了再有准备地转到吉林实验一小,当地的一所名校。缺什么老师,教什么,在学校繁琐细碎的每一个环节,乐呵呵地“跑龙套”,她并不是没心的,两年后,一个老师病了,她抓住机会当上了梦以求的“语文老师”。

为了能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她主动请领导听课、评课。一般老师都不愿上公开课,不自信、怕麻烦,窦桂梅却主动争取上公开课,让大家对她一起评头论足。直到今天,窦桂梅在她的示范课后,在网络空间,还是专注地接受来自不同人、不同角度的批评,并且心存感激。

更多的时候,她是沉静的,甚至是寂寞的。读书明理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讲台上的灵动,正是灯下的沉静。今天她所谓上下左右关系复杂,一天到晚事务重,但仍然在读书。她说,读书是一个教师的内功,是一个教师的本份。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她的是最为充实而快乐的享受,她一点点营造着自己的理想,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她并无卡里斯玛的鬼魅之力,她是一个本份的教师,也在尽一个教师的本份,她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如同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读完全书,除了由衷的敬仰之外,还平添了很多很多的惭愧。

[分享]特级教师窦桂梅(玫瑰)的追求


[分享]特级教师窦桂梅(玫瑰)的追求

[分享]特级教师窦桂梅(玫瑰)的追求[苦茶香]

前些天在杭州听了玫瑰的两堂课及她的讲座,现在把她讲座里的一些话贴出来,过会儿附上随笔

一个教师要发展,得有点激情,这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素质,还是一种境界!

一个教师要发展,得有所追求,没有追求,没有火如何照亮你的心灵。最重要的是心态,找到自己的座位,找到自己的生长点。谁来救你,唯有你自己!

要真正发展,得学会思考,学会思变,学会反思,浓缩之就是思想。在我自己的领地里,开出我自己的果子,这就是思想!

相信命运,何为命,人字在上,小口在下,命就是天定的,你没权选择你的父母,你必须爱他们;你没法选择环境,你也必须爱之,不服命也不成,你得心平气和的,你得认命;何为运,走字底上一片云,那是朝霞,那是晚霞,那是流动的风采,那是飘动的彩旗,它时而还会是冰雹,是变化的,也是*你自己走出来的,它全*你的心!命在前,运在后,要想改变后天的运,你得延伸,你得拓展,你得努力,你得承受,你还得力所能及地改造它。

要想把学力转为生产力,光议论是不行的,要关于琢磨,敢于实践。

一个*特长吃饭,不*爱好。

摆正位置很重要,一旦摆错位置,有可能成为垃圾,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梦。

不要嘲笑自己的文字,你就是你自己。

要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文字,记录人生的跑道,记录自己的脚印,我的文字不是最好的,但我也写写我自己,不在于文才如何,在于自己好好的用心在积累。那些文字,是你人生永远纪念的丰碑。

一个女人,留在丈夫心里是青春美丽的时候;留在孩子心里是母亲鬓白双眼的期待;留给下一代,是一个个方块字,那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人生!

善写的语文老师一定是讲课讲得好的老师!

语文老师不写,不知其可怜;语文老师不读,不知其可怜。

你不要埋怨,你做的都是为别人,终有一天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改良了今天,你就比昨天更出色,你就达到了跨越。

改变自我,改变家人,改变学生,改变社会,改变一切,同样也改变了命运,这也是积善成德。

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内化为执着。这样你的种子才会散发无限的潜能,才能生根发芽,才会开出属于你自己的果子。

什么是教育?陪伴孩子走过童年的过程。

一个语文教师就是一个牧羊人,你得找草源丰富的地方引领孩子们去,你既要有钻进去的力量,也得有飞出来的底气。

教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教孩子读书积累的过程。

男人没有温度,是立不起来的破麻袋;女人没有温度,是没有光泽的破花瓶。

麻木的人不会思考。

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激情掠过我的心田,友谊渗入我的记忆,诗意催生我的智慧,追求锻打我的生命。

评论[支持者:0人,反对者:0人,中立者:0人]查看评论信息

2005-6-918:12:000

一只小虫

头衔:爬行族首领

等级:蜘蛛侠

文章:1157

积分:1532

圈子:参与的圈子

注册:2005年5月27日第2楼小大个性首页|邮箱

美丽女人窦桂梅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玫瑰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照片上的她看上去瘦瘦的,不象是一朵含苞欲放闪着晨露的玫瑰,倒象是一枝傲霜独立的腊梅,她的顽强她的韧性是我的脑海里的第一个表象!对她好奇是听了袁卫星老师的报告后,她说她讲起自己的故事时会流泪会激动,她是一个很真的女人,能被男人如此称道的还从未见过,那时的她就如一朵花在我心里慢慢开放,淡雅,朦胧,不真切,很想拨开这雾看看这朵玫瑰,见识一下被万千男人女人称颂的女人,昨天终于让我如愿了!

昨天坐上最早的班车赶到杭州来到树人大学时,学生刚入座。一袭黑色套裙,一条灰白相间的丝巾随意地搭在肩膀上的她出现在我们眼前:纤细的腰身,高挑的身材,举手投足都透露着自信、优雅,这就是玫瑰!一个37周岁的女人!

做一个美丽自信的女人是每一个女人心里最向往的事!因为美丽是永恒的,美丽的女人不会老!

窦桂梅是美丽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在语文的课堂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她以她的自信和底气来演绎她自己的人生。她的自信来自于她对课堂的驾驭,她的底气来自于她平时的努力和积累!

曾在看云的帖子里,了解玫瑰,知道她是清华大学附小的校长,她总是很忙碌。她的每一堂课都很精彩,因为机会总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91年,她从数学改教音乐最后定位于语文。那一年,她为了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请领导来听她的课,请老师来评课,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变外界的压力为自己的动力。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她千万次的锤炼,家里,女儿和丈夫是她的学生;教室里,每一张桌子是孩子们的一张张脸。当她说到她在无人的校园里试讲到忘了接女儿,女儿所在幼儿园的阿姨把孩子送来后,她抱起女儿继续练讲,从开头的“上课”到结束“下课”,女儿趴在她的肩上睡着时,我的眼睛也不由湿润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啊?袁卫星老师说的没错,玫瑰是忘我的,她对工作的执着是许多人都没法做到的!玫瑰成功了!玫瑰一举成功了!因为她的韧劲儿,因为她的执着,她成功了!这是必然!

玫瑰的人生是精彩的,因为她有那么多的孩子陪伴着。“有玫瑰的课堂,孩子们是幸福的,听课的老师也是幸福的”。这句话我似乎曾在看云的帖子里看见过,当时没有深刻的感受,反而觉得有点言过其实,昨天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也这样做了一回幸福的学生!忘情处,玫瑰搂着小男孩狠狠地拍他的肩,打他的屁股,事后还美其名曰:通过肌肤的刺激加深他的影响!可爱的玫瑰,豪爽的玫瑰!当课上到尾声处,当她随着音乐读史铁生的一段话时,孩子们被她渲染的情境给感动了,台下好多老师的眼圈也红了,她更是背过身轻轻地擦拭情感深处的眼泪。玫瑰啊!你让人如何不去爱你?!孩子们在玫瑰深入浅出的引导下体会到人生的含义:我们要好好儿活,我们要好好儿活!那一句句的好好儿活,深深体会史铁生内心的岂止是在座的孩子,还有我们,还有台下认真听课被玫瑰所打动的我们!

玫瑰让我读到:有追求的人生是美丽的!

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激情掠过我的心田,友谊渗入我的记忆,诗意催生我的智慧,追求锻打我的生命。

教师,你的名字叫激情

 

何为激情?所谓激,是指水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所谓激情,就是指强烈冲动的情感。一个有激情的人,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充满了憧憬,充满了许多美好的遐想。一个有激情的人,工作就能投入,创意就能不断,诗意就能彰显,个性就能飞扬。激情是乐观向上的动力,激情是喷薄涌动的冲劲,激情是闪烁灵感的支持。

教师,你的名字叫激情。朱永新老师说:“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一个理想的教师首先是有激情的教师.我们的教育理想也因激情而铿锵。

 

在窦桂梅的

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激情。她的体态,她的语言,她的眼神,无不在诠释着“激情”这个词。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里最寒冷的日子,我走进树人大学的礼堂去听玫瑰的《秋天的怀念》。我远远就看见玫瑰穿着黑色的套装精神地站在那儿,那么优雅那么文静。但在课堂上,她完全变了,那是一朵怒放的玫瑰,美得特别艳丽特别动人,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行诗句一个音符。有人说她的课就象是演戏,戏里戏外都是她自己。可正如她所说的,不做演员真是挺可惜的。还记得她那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喊“好好儿活”,还记得她动情处眼角的泪花,还记得她引领孩子把自己的感悟送进去读出来,那是她的体验,那是她的课堂,那更是她的精彩!在她的课堂里,孩子们被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也被感染了!如此投入地演绎,如此深情的呼唤,你能不感动,能不震撼吗?在她那一声声“好好儿活”中孩子们领会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了生活的内涵,我们也领会了明白了!一堂课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已经不简单了,一堂课如果能让听课的老师也有所收获就更不简单了!我想这就是激情,她浑身上下洋溢着这种叫激情的火焰让我们收获了许多许多!

 还记得2004年11月28日,全国首届新生代教师成长论坛会场上,杭州市和睦小学校长张敏(管得宽)上了一堂课《感受音乐》。在他的课中我也感受到了激情。那堂课很热闹,老师的肢体语言使这堂课增色不少。不能说张老师的肢体语言非常完美或者说不是那么的优美那么的专业,但这并不重要。记得那天我在台下听管得宽的课,觉得一扫前三堂课的郁闷,因为他的课令人开朗而振奋!课堂上,他忽而盘腿而坐或高歌或低吟,忽而领着孩子们跳迪斯科忽尔趴在地上学做洋娃娃,忽而在孩子耳边轻轻地看似神秘地说:速成电子琴演奏家的秘诀就是全弹黑键,忽而领着孩子们走到台下与听课的老师互动玩游戏!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在如此众多的听课老师面前忘记了拘泥忘记了扭捏,有的只是快乐,只是开心地跟着老师一起唱一起跳,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外面寒风凛凛,里面却始终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这,就是激情的魄力!

 

课堂的激情来自生活的激情。窦桂梅的课有激情,窦桂梅的人生更是处处体现她的激情。她是如此解释命运两字,何为命,人字在上,小口在下,命就是天定的,你没权选择你的父母,你必须爱他们;你没法选择环境,你也必须爱之,不服命也不成,你得心平气和的,你得认命;何为运,走字底上一片云,那是朝霞,那是晚霞,那是流动的风采,那是飘动的彩旗,它时而还会是冰雹,是变化的,也是*你自己走出来的,它全*你的心!命在前,运在后,要想改变后天的运,你得延伸,你得拓展,你得努力,你得承受,你还得力所能及地改造它。

管得宽在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也有一段话: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简单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坚持就会成功!不要轻言放弃,不断前行,即使艰难也要前行!阳光总在风雨后!用激情、毅力、勤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我想这就是他对生活的感悟。因为对生活充满激情,痛苦时他没有屈服,抑郁时他没有颓废,所以他成功了,所以他能笑得如此灿烂如此自信!

 让我们都来努力地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吧,用我们的激情去装点我们灿烂美丽人生,用我们的激情去行走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更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人生激情.

阳光打在我的脸上,激情掠过我的心田,友谊渗入我的记忆,诗意催生我的智慧,追求锻打我的生命。

窦桂梅,女,汉族,33岁,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任教。

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9年成为省首届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并获省首届基础教育教改成果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为鲜活的生命奠基——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王鹏伟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漫长的。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属于每个生命,可是,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够永远拥有它们。如果一个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就注入了鲜活的“基因”,那么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就会滋润它的一生,使它在未来生活的风雨中扩展出金色的年轮。

一个启蒙教师的生命价值正在于此——给萌芽状态的生命注入鲜活的基因,为鲜活的生命奠定发展的基础。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是这样一位以“为鲜活的生命奠基”为己任的人。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坚韧的个性,为她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2年,年仅15岁的窦桂梅走过弯弯的山路,迈进了吉林师范学校的校门。

1986年,窦桂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意识到,她不属于一份工作,而属于一番事业。从教以来,她阅读了约300万字的专业书籍,写下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她通过6年的函授学习,获得了中文专业本科学历,直至攻读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

1992年她主动争取到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窦桂梅格外珍视。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明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她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她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她可爱的学生;在她耳畔,空荡荡的教室里还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讲着讲着,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

这节课讲的课文是《王小二》,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读,活跃的师生交流,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范围的公开课接踵而至。1995年和1997年,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近年来,窦桂梅先后在《吉林教育》、《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吉林人民出版社先后为她出版3本专集:《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为生命奠基——窦桂梅教育教学论文集》。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全国部分科学家、优秀教师代表赴北戴河,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度假并共商科教兴国大计,受到了江泽民、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应邀的20位科学家、30位教师代表中,窦桂梅是最年轻的一位。这在她14年的教育生涯中是一个亮丽的音符。

窦桂梅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发现自己,赏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那么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而且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在她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孕育着无限生机的萌芽。

班里有个叫陈轶姝的女孩,刚入学时,听写10个词语,错了8个,对了两个,孩子很沮丧。窦桂梅鼓励她说:“没关系,我像你这么大时,连这两个词还不会写呢!”第二次听写还是这10个词语,陈轶姝仅写对了4个,窦桂梅鼓励道:“有进步,继续努力!”直到陈轶姝把这10个词语全写对。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还有三次……十次不行还有第十一次的善待。在她的悉心呵护之下,陈轶姝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窦桂梅始终把希望和自信留给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抬起头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对此,窦桂梅有切身的感受。

那是1996年9月8日早晨,窦桂梅像往常一样步入教室上课,只见一个女孩手捧一束鲜花跑上前来:“老师,教师节快到了,我妈特意买了这束鲜花送给您,祝您节日快乐!”窦桂梅激动地说:“谢谢!”课堂上,她隐约感觉到有些孩子的神情不自然,而献花的孩子却显得异常兴奋。下课铃声一响,突然有好几个学生围了上来,有的说:“老师,我妈早就给您准备好了一条纱巾。”有的说:“老师,对不起,明天我一定让我妈给您买一件礼物。”……话还没听完,窦桂梅脸上火辣辣的,她后悔自己未假思索的一声“谢谢”竟引来了孩子的误解。她深情地对孩子们说:“纯真的感情是不需要礼物来证明的。”教师节那天,教室里出奇的安静。窦桂梅刚走上讲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祝窦老师节日快乐!”接着孩子们齐声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窦桂梅的眼睛湿润了。

从教至今,那束鲜花是窦桂梅所收下的第一份学生家长的礼物——因为她不忍伤害孩子的自尊;那束鲜花也是窦桂梅所收下的最后一份学生家长的礼物——因为她不能玷污孩子的心灵。

为了保持孩子善良纯真的本性,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从1998年起,窦桂梅带领她的学生和地处大西北的贫困山区小学以“结对子”的方式开展了长期的手拉手活动。这其中有青海省互助县高寨乡曹家堡小学女教师达明菊的班级,有青海省互助县什巴乡全国师德标兵刘让贤任校长的什巴小学。千里之外的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懂得了“希望工程”的真实涵义。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使窦桂梅认识到,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她进行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向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腐教育观念提出了大胆挑战。

她首先对现行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精读180篇,泛读80篇,新增72篇。在此基础上,6年来她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典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警句,掌握了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阅读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和曹文轩的《草房子》、余秋雨的《牌坊》、刘镛的《莹窗小语》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中国)到“美国中学生必读的30本文学著作”,学生都进行了广泛的涉猎。据统计,全班人均阅读书刊145本,平均识字量高达3500字——远远超过了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和民族文化熏陶,是窦桂梅语文教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窦桂梅深谙这句名言蕴涵的朴素道理,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她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逛书店,看展览;组成小记者团,进行采访和社会调查;开展环保宣传、慰问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各期刊小组每月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出版《先锋报》、《小松树》等刊物。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语文教育和生活教育融为一体。

为了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窦桂梅始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在讲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的名篇《峨眉道上》时,学生提出:作者在文中交待路旁休息的铺路人时,为什么不细致描写铺路人的表情?如能描绘出铺路人汗流浃背的样子,不是更能使读者感受到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吗?在讲《飞机遇险》这篇课文时,窦桂梅满怀敬意地叙述周总理是怎样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叶挺将军的小女儿,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时有的学生突然发问:“周总理去重庆谈判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什么没想到可以抱着小杨梅一起跳伞呢?”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情理,文中用好几句话写遭遇险情时周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杨梅的鼓励,而且后面还加了个省略号。当时情况那么紧急,周总理怎么来得及讲那么多道理教育别人!”有的说:“不知道小杨梅现在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核实课文的细节描写是否真实。”本来统一的“标准答案”就这样在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土崩瓦解了。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教育就是将现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时传授下去。”

窦桂梅的教改实验引起了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她先后8次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应邀到北京、天津、南京、郑州、武汉等地作教学观摩课及专题报告70余场。有关专家认为,窦桂梅的教改实验,遵循了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听窦桂梅教师讲座有感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听窦桂梅教师讲座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听窦桂梅教师讲座有感

界牌中心校朱芬

窦桂梅教师的讲座实在是精彩,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学员都会因此而心潮澎湃。她是一位敢于创新和实践的教师,本着为学生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从知识中获得情感升华的思想,使每一位学生从小开始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觉得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真正课改的实施者,一位敬业且时刻为学生着想的好教师,也为我们新教师以后的道路提供了许多新的目标。

窦老师的事例,提醒我们教师应该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牛津英语是刚刚实行的一门新学科

,而且以后学生毕业后到初中就不再从头开始学

。作为小学教师,而且是刚上岗几年的新教师,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之重。窦老师的讲座给我许多启示,她提出的“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对我们英语的教学也是适用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注重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脱口而出,且由此而离开课本上局限的知识,让学生将英语应用于生活中。我想我也应该培养学生读英语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说英语的习惯。英语不像中文那样,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交流,它需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为学生创设说英语的环境,争取每一天都有锻炼英语的机会。时间长了,可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我们的英语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适当补充学生一些课外的知识

。像教给学生一些英语小诗、歌曲、单词等,以此增加学生和词汇量,为以后的学习铺设宽厚的路石。

借用窦老师的三句话“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青年教师需要有这样的信念。我想,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学习窦老师的事迹,为每位学生的生命奠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到时候我们也会和她一样,像秋天的庄稼,结出厚厚的果实。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为师十条警醒”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为师十条警醒”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为师十条警醒”

当教育海洋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海星

“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为师的一种理性状态。”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日前受邀来到杭州参加由拱墅区教育局主办的“全国首届长三角小学教师教育论坛”,从教十多年的窦老师以切身的经历和体会谈了她对教师自身成长的感悟——“为师十条警醒”,她说和所有的老师共勉。

激情不老。窦桂梅认为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当一名好老师,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读书一生。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些只能靠不断读书学习获得。老师和学生一样,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宁静致远。一个好教师不是靠培训造就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竞赛造就的。老师的确很苦很累,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培训、活动,使得自己的空间所剩无几。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会导致“肤浅后遗症”。与其忙忙碌碌,疲于应付,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到一份属于自己宁静的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

以写促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己对话,你会获益良多。

慎独养身。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省,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伸展个性。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为师的座右铭。窦桂梅说:“我经常告诉自己: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爱在细节。对待学生,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尤其对所谓的困难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痛苦中及时送去安慰的人。

海纳百川。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

合作同进。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海星角色。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留存在心底的感动 ——听特级教师窦桂梅教《朋友》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留存在心底的感动 ——听特级教师窦桂梅教《朋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存在心底的感动——听特级教师窦桂梅教《朋友》

留存在心底的感动

——听特级教师窦桂梅教《朋友》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乐,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气势恢弘的交响合唱;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水,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激越澎湃的黄河长江;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画,那么窦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洒脱从容的泼墨写意。是的,她的率真,她的投入,她的会说话的一颦一蹙,都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

一个明媚的上午,窦老师带着她的“朋友”,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让我们有了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

一、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

主题性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材建构思路,意在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较之原先的“单篇阅读”,它显得更为厚实,更具饱满的力度。

窦老师具有极强的课程意识,数年前即已自觉介入课程的创生之中。她自编的《朋友》主题教材,即由《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皮斯阿斯和达蒙》四篇短文组成。教材通过四则生动的小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了“朋友”这一主题。

教学中,窦老师紧紧围绕主题,采取了“粗线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的策略。在学生通读四则故事后,引导学生结合其中的任意一篇交流自己对“朋友”的认识。随后的大部分时间,她指导着学生探究精读其中的《皮斯阿斯和达蒙》。最后,再次让学生回到整组教材,交流各自对“朋友”的感悟。

从中我们不难体悟教者的匠心。她首先是想借助多篇文本的阅读,多侧面地唤起学生对“朋友”的已有经验,为下面的体验设置一个广阔的情感背景。生长于之的精读探究则是对已有经验的有效提升:通过朗读、启发想象、交流对话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开掘主题、深刻体验,积聚起“朋友”的丰富而鲜明的表象。最后以之支撑,让学生回到“朋友”的宏观背景,深刻感悟“朋友”的真正内涵,写下属于自己的“格言”。在这种“向心结构”式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的是立体、整体的感受,他们对“朋友”的体验必定是丰满且具再生力的。

二、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

阅读的过程是“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国外有学者将文学作品分为“作家文学”和“读者文学”两类。后者只能使读者以“屈从”于作品的态度去阅读,而前者则要求读者自觉地参与其中,能够给予我们合作、共同著述的乐趣。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设若欠缺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作用,文本无异于普通纸张上的有序的铅字排列。窦老师的这两节课就是师生“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从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感悟的过程。

首先,教师营造了一个支持个性的环境。窦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已无踪迹,她的微笑、期待、鼓励、宽容,使得每一个孩子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一种信任与安全,师生彼此敞开了心扉,毫无顾忌。情感因为有了真诚的内容而格外真切。在交流感受时,一位学生甚至说:“如果我是达蒙肯定不去,关键时刻要舍人为己。”面对这样的认识,窦老师没有批评,因为她知道,一句错误的真话远比一千句漂亮的谎言更可贵。她只是说:“我尊重你的认识,同时保留我的观点。等学完了课文说不定你的看法会有所改变。”两课结束前,窦老师再次让他实话实说,他说:“现在我感到左右为难了。”正是课堂的民主平等,才会得以支持学生袒露这种真实的心路历程。

其次,窦老师很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利于张扬个性的学习策略。在研读深究阶段,窦老师紧紧抓住三句“但”字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为学生潜具的个性提供了开发的载体。譬如她这样教学第一个关键句:“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司阿司的朋友——达蒙。”

师:如果你就是达蒙,你会不会来?请实话实说。

生1:我不会来,因为我还小,许多事还没有经历。

生2:我老了会来的,因为我也快死了。

生3:我要看看实际情况,看看朋友是不是骗我。

生4:我要回忆皮司阿司以前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一贯是真诚的,我就来,而且毫无怨言。

生5:我肯定去,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能够为朋友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也不枉这一生了。

师:你们说的这些其实就是达蒙的内心斗争。他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也懂得生命只有一次啊!

就是在这种角色体验中,孩子们的心融入了文本,原本遥远的人物贴近了,鲜活了。

窦老师出色的个性化教学还充分体现在朗读指导上。

师: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淋漓的风雨中,皮司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我们怎么读,才能把当时千钧一发的感觉读出来?由远而近,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怎么读?

生:“我……我……回来了!我……我……回来了!”

生:(边挥手边说)“停下!停下!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师:皮司阿司强调自己回来了,放下达蒙吧。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皮司阿司强调已经回来了,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也许皮司阿司根本没有朗读技巧,他心里着急,这么喊,(急切地)“我回来了!我回来!”(笑声、掌声)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认识,想着你心中的皮司阿司的形象,读吧。

可以看出,窦老师的朗读指导完全屏弃了技术化的痕迹,而是着眼于开掘人物的内在心理,引导着学生在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进行恰当的个性化的朗读外化。学生似乎觉察自己幻化成了心中的人物,文本的语言成了自己内心的发抒。

三、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

语文,总是弥漫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溶解于心灵的一呼一吸。然而,“学科中心”“教材本位”导致传统的语文教学视野愈益窄化。这一方面,窦老师的实践无疑是有着开拓性意义的。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窦老师把学生引向了另一番广阔的天空:让学生现场采访听课的教师,请他们谈谈各自对“朋友”的认识。多彩的人生本就是厚实的书籍,而关于“朋友”的这种心灵篇章更是其中的华彩乐段。孩子们倾听着、交流着、感受着:老年教师的厚重哲学,青年教师的青春诗语;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不曾留意的凡人小事。——孩子们读懂了,“朋友”不是抽象的,它就在自己身边,就驻在我们的心间。

“善于学习的人会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现在,你们心中最想跟谁诉说?”看,窦老师又将他们的视线带入更为辽阔澄远的心灵之境。且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

“前一个星期,我跟你(指一位同学)吵了一架,我们打得天昏地暗。现在想想,那只是为了芝麻大的事。我真诚地说声对不起,让我们洗去怨恨吧!”

“我想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已经是六年级同学了,即将毕业分别。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就难受,我舍不得老师,舍不得同学,舍不得大伙!”

“我终于找到自己六年来为什么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了。我明白了,只有自己愿意付出,才会得到真朋友。”

动情的泪花在学生,在窦老师,在每一位听课者的心间泛起。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在认识获得推进的同时,灵魂不也得到了洗涤吗?

就这样,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

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关于“朋友”的感悟,乃至关于诸多美丽人生的话题,都将伴随着大家一道慢慢走远。——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这才是语文,这才是课程!

独特的艺术源自深厚的素养——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


独特的艺术源自深厚的素养——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

独特的艺术源自深厚的素养——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

编者按:本报自今年1月11日起,对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艺术进行了连续6篇的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为让读者透过窦桂梅老师教学艺术层面对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特别邀请与窦桂梅老师有着长期交往并对她的教学有深入研究的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徐冬梅老师写了这篇点评,以飨读者。

仅仅谈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是不够的,因为单单从课堂教学的艺术来说,窦桂梅虽然是一流的,但绝对不是完美无缺的。对她的《圆明园》以及她的主题教学,不少老师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窦桂梅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在课堂,不仅仅在教学。

我们从来不缺名师,您随便问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他一定会给您报出一连串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名字,而且他们的课也确实是非常精彩的。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界,缺的是什么?大师,真正的大师,涵养、学养、教养兼备的大师。窦桂梅当然离这个标准还有距离,但是在我们国家努力走向现代化的途路中,在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征程中,在小学语文教育艰难地进入新境界的过程中,窦桂梅以及被人们称为“新生代”的名师们正在以他们的实践,探索和勾画着中国小学语文未来教育的雏形。

从教法研究到课程构建

如果说,过去的一代名师们更多的是“戴着镣铐”跳舞,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内围绕着一篇篇课文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力求把每一篇课文演绎得尽善尽美的话,那么窦桂梅是独特的。她从一出道,就是以质疑的面孔出现的,“从来如此,便对吗?”她的探索从对语文课程的思考开始,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是她的处女作,是她用近十年的心血浇灌出的一朵奇葩,是她的语文教育宣言,是她感受到“春江水暖”吹出的第一声课改的号角。不知道这篇演讲是不是小学语文教师们最熟悉的一个,但它确实点燃了很多青年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课程改革已经走进了第四个年头,过去了这么多的日日夜夜,我们回头再来读她的报告,读她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成名篇章,仍然可以感受到她的敏锐,她的执著,她的勇气。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些思考已经跨越了教法的层面,而一下子把研究的根基抬高到对原有语文课程的审视和建构的层面上。并且以她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展示了她最初的研究成果。

对于阅读教学的独特构建

从最初的直觉型的课程构建开始,她对阅读教学的探寻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一开始,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由一篇带多篇,带着孩子们读美文,读名著,诵古诗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她凭自己过人的聪明和感悟力构筑了一个阅读课程的可爱的雏形。

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一次自觉的追求,她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把“主题”看作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认真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并且围绕连接着学生精神世界的“触发点”、“共振点”等多维主题重新选编内容,用这些“主题”把它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建设语文新课程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她自己建构的主题教学模式,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短短两年时间内,她先后构建并执教了《朋友》、《落叶》、《亲人》、《圆明园》、《秋天的怀念》等单元,初步构建了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活泼的母语课程学习方式。

在她的主题单元的教学里,我们看到的是打破了两节语文课折腾一篇小文章的定势——“听说读写”如何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统一等“技术性”操作都通过主题这条线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因此我们发现有很多新颖的开拓:一是容量大、密度高、综合强。建设了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窦老师充分利用主题教学的整合功能,自然高效地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本,在关注学生阅读“质”的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有效地充当了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无论是《朋友》中的“实话实说”、现场采访,还是在《亲人》中精彩地引进“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还是在《圆明园》中巧妙地引导讨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都反映了她对生活、文化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既建构课堂,也解构课堂。她的主题教学不仅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积极为学生的生命和成长奠基,体现了母语教育的文化性。

做一个新时代的新教师

从吉林市的一个普通教师,到吉林省的特级教师到名扬全国的特级教师到清华附小的副校长,如果我们仅仅羡慕她的成功,而看不到她成功后面的努力以及她独特的求知、求实、探索的勇气和付出,就像我们如果只注意她的一节节课,希望能够模仿她的课,学个一招半式回去立马能用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卖椟还珠”了,她的成长除了所有特级教师都会经历的对于课堂艺术的揣摩以外,我觉得她还有这么几种特殊的“武器”:

首先,开放自我——加强涵养。一个30多岁便盛名远扬的人是很容易张狂、狭隘、浮躁的,何况窦桂梅的天性也是率真、激情的。但她没有,她广交天下朋友,从专家、教授、名师到名不见经传却有见识的教师再到普通的教师,她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通常是谦逊的,别看她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能让你笑,能让你哭,在一起交谈时,她经常是一个安静的听众,她非常善于从各种人身上吸收各种营养,在教育在线,她是人缘最好的大腕级网友,并且靠的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实力的展示和真诚的交流。不仅交天下英豪,她还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她一直在热切地关注这个世界,去各地讲学,去日本考察,她总是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十几天时间,她在日本白天考察,晚上写读书笔记,回来后,撰写的《旅日散记》有着相当的深度。

其次,广泛读书——积淀学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很多年来不能有所突破,跟我们的教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而偏偏这一点,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软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例如,以为教教材就是语文教育的全部,现有体制下学生读物的缺乏,对学生阅读的研究和认识不够等等。但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本身阅读素养缺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能否产生一批真正具有独立精神、民主意识,具备充分的学养又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是教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

我相信窦桂梅是小学语文教师中阅读最广泛的人群中的一个。尤其是这些年,在接触到一些热爱阅读的朋友,如看云、商友敬、朱煜、周益民等老师以后,她的阅读视野大开,阅读的东西从教育名著到文学典籍甚至哲学著作,范围之广泛,阅读之强度,非一般人能够达到。她的这些阅读还是在她繁重的行政工作、引领性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外完成的,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她在别人闲聊的时候,在饭桌上,孜孜地阅读,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的一个部分,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进取增添了深沉的底色。

第三,真诚求真——锤炼思想。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窦桂梅在自己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视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实践,边阅读,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的思考、大胆的实践和既广泛又有针对性的阅读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表现了一个不断进取、乐于追寻的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貌。

这些是窦桂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当然强调这些并不是看轻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实际上,窦桂梅也是非常重视教学技艺的打磨的。当然在窦桂梅的教学追求中,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有偏重对语言文化层面的探索,不断走向深沉,而忽视儿童文学和儿童心理的研究倾向,相信她今后会有觉察、反思和进步。

谈教师设问有效性的发挥——《老人与海鸥》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谈教师设问有效性的发挥《老人与海鸥》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有效设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能准确的捕捉住文眼,正确引导学生思维,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充满了情感和智慧的魅力。下面,就六年级两位语文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的教学片断来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立足言语形式,张扬语文意识

洗尽铅华见本色,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堂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语文学科是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目标的,以言语形式为主,便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这就从理论上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语文学习要回归言语层面,叩问生命本真。

文本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

《老人与海鸥》一教时,牛老师让学生读着两组词想象:你眼着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这一问,将学生置于文本角色,体验角色情感,以特定的身份参与到言语活动中,从动态语言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真情。

二、着力反复读悟,追求语文本色

朗读就是将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将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朗读时,读者就会站在作者的位置,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出。在课堂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读熟了,作者的那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和能力储备。

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先决条件是让学生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触摸语言,通过反反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学会语言的运用。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课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注重让孩子们在诵读中品味文本传达的情感,在对话中悟出人鸥情深!

本色语文,就是让孩子会读书,用心去读书,在读书中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精神与精神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沟通。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才能领悟文本的内涵,感悟生命的真谛。

《老人与海鸥》二教时,覃老师问学生:哪个画面让你意想不到?,先将目光聚集在海鸥送老人的场景上,引起学生的疑惑:为什么海鸥对待老人如此情深意重?再学习第一个画面描写的内容。这一有效设问,有助于突显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全副兴趣来研读文本,促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效果较好。

三、注重迁移练笔,回归语文实践

语文学习,是言语形式的学习,是将作者的言语有效积累、定格、固化为自己的言语形式的过程,将他者之言物化为我胸中灵动言语的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这种语文实践的演练所。语文课堂的迁移练笔,应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训练,而不是语文练笔的泛化训练。覃老师有这样一处小练笔的设问:此时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会对飞翔的欧群说些什么?你就是其中的一只海鸥,你又会说些什么?学生在写完以后,老师又安排分别写这两种角色的学生若干进行交流,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在这样的情感交流和碰撞中,海鸥对老人的感谢之情,老人对海鸥的爱护之意被表达得淋漓至尽。可见,这一恰到好处的设问使读写融为一体,不仅是情动而辞发,更是让情到深处更加浓啊!

四、有关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首先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课堂上的设问才会有针对性,能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

2、其次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恰当地设问,使学生读出情,品出味,激活思:

⑴读出情: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⑵品出味:

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⑶激活思:

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要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要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的确,语文课堂,就是要高举语文的旗帜,张扬语文意识,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演绎精彩语文课堂!让教师的有效设问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品味语文,与语言共舞,让精神欢歌。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美丽的心灵家园!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谈教师设问有效性的发挥《老人与海鸥》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谈礼貌》教学设计一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谈礼貌》教学设计一,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礼貌》教学设计一

《谈礼貌》教学设计一

作者:梦轩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

 齐读。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

(1)读新词语:

礼貌 矛盾 咳嗽 思想 情操 粗暴 纠纷 安慰 文化 修养

(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挑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然后提出来。

(放到下节课讨论)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貌、嫌、咳、嗽、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中练习。

 2、抄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3、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情趣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课文讲了好几个有关讲礼貌的故事,可教师想不通:为什么课题不用《礼貌的故事》,而要用《谈礼貌》作为课题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再讨论讨论。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思考问题

二、精读感悟,迁移运用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自读,交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窦桂梅《落叶》教学设计

作者:窦桂梅

导入:

1,我们到北京的香山看一看.(引出香山红叶,看录象,并朗诵《山行》.)是谁把这里打扮的如此美丽

正文:

(第一部分)

1,秋风起了,天气凉了,这树叶怎样了(引出课题以及课文第一段)

2,枝头的秋叶给我们快乐,落下来的叶子又给我们怎样的快乐呢(引入课文)

(1)引出第一段:秋风起,天气凉.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上落下来.

(2)画一片叶子,再画一片叶子,让学生判断并体会怎样才是一片一片的树叶.(学生回答)

(3)想象,树叶会怎样落下来.看动画,一片一片的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然后朗读体会落叶落下的动感美.

3,在学生充分感悟第一段后,问:这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上落下来,都落到哪里去了(读后面的几段)

(1)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会说出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图.

(2)在学生结合图对以上词语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把它们送回家马上通过读卡片,贴卡片的形式巩固字义.读一读:地上,沟里,河里,院子里.

(3)还会落到哪里呢(发散想象中体会落叶无处不在.)

(第二部分)

1,在风姐姐的帮助下,落叶一片一片地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那么,我们会怎样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谈)小动物们也和你们一样高兴呢!它们是怎么做的

再读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2,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坐,游,爬,飞,躲,藏然后让学生动作体验.尤其是让学生进行躲,藏两个词语的区别.(既有相同又有区别,可以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然后组合躲闪和躲藏,并比较区分躲有藏的意思,也有闪的意思)

3,快乐吗有趣吗好玩吗把这份感受送到你的朗读中,用你的声音告诉你的快乐!你们喜欢谁就去扮演谁,好好读读描写你的句子,一会请你朗读.

4,教师扮演落叶,学生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口语交际.比如,看看我是谁快和落叶打声招呼吧

(小动物们好……)然后把教材中小虫等变成我,创造教材,进行对话.

(以下随机进行:)

小虫——躲

小虫在哪里你把我当做屋子,躲在里面感觉如何呀(舒服,暖和等),把句子中的小虫变成我,然后把感受告诉大家)

蚂蚁——坐

你是谁你们把我当作什么水在缓缓流动,小船在慢慢地漂,坐在上面看到哪些景色

把这样的感受告诉大家.(同样创造性地朗读句子.把蚂蚁变成我.实现真正和文本对话)

小鱼——藏

小鱼小鱼快来呀!

(1)用动作引导学生藏在落叶(教师)的后面,让学生观察,并送它们一个词——藏.

(2)进一步采访,问问他们藏到我这里干什么(捉迷藏,躲雨,睡觉……然后趁热打铁,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体会情趣.)

燕子——催

(1)正当你一言我一语时,谁来了(老师画燕子.)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看见了,低声说:……你也低声告诉大家吧.(训练朗读,可以进行离着远喊着催;面对面中等距离催,挨着近催)

(2)电报上会写些什么大胆想象.(例:落叶:天凉了,请你快飞到南方去吧.

(3)落叶给小虫当屋子,给蚂蚁当小船,给小鱼当雨伞,给燕子发电报,还给其他小动物写信呢,我们快来看看还给谁写的信吧(学生读《秋姑娘的信》).

(4)听了大家的话,小燕子真高兴,它们临走时,有个想法,想让我们再把这里的景象描述下来,记在脑子里,留做美好的回忆.(看板书背诵)我们快来帮帮它们吧.(此段灵活运用)

(5)小燕子听了大家的话,就高高兴兴地飞到南方去了.(擦燕子)

(最后部分)

1,就这样,秋风起,天气凉,树叶落,落在大地一片火红,落在大地一片金黄,给小动物们带来了情趣,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快乐.

此时,你一定要对落叶说你的心里话,那就尽情地夸夸落叶吧.愿意借有个小朋友写的诗表达感情也可以.

2.落叶的歌

(1)

树叶黄了,

落上山坡.

捡起落叶,

我问外婆:

树叶为何干枯

树叶为何变色

树叶把美丽给了鲜花,

树叶把美丽给了硕果……

小落叶呀,

在唱歌,

我没有了好看的衣裙,

可我仍然这么快乐!

(2)

春来了

带着微笑

飞上树梢

风吹过,

哗啦啦

我们舞蹈

风住了

静悄悄

我们思考

放假了

乘着风儿

带上奖状

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

蚂蚁的小船

鱼儿的大伞

燕子的电报

大地

亲爱的妈妈

在你的怀里

我们好好睡觉

2,感谢这美丽的大自然,感谢这可爱的落叶,祝落叶美美地睡个好觉.来年继续舞蹈,继续思考……

补充课文——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


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

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

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换成谨小慎微)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范读,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的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_____。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师生一起说出)用心良苦。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读得很精彩。然后师生结合文本继续品味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教师不时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打出这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一人鸟和谐相处的状态,然后配乐朗读)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窦桂梅谈主题教学(一)--东小教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教师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