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三、走向多极化

高中必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3

三、走向多极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三、走向多极化》,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走向多极化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后果;东欧剧变;“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盟的组建及发展;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的对内政策和国内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骤;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③、能力: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②、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极化趋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建议:
(1)、可采用多种方式,如:①播放有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音像资料,配合教材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导入;②请学生回忆本单元的旧知识,在归纳、总结雅尔塔体系形成、演变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
(2)、关于“别了,雅尔塔”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阅读课文第一段,从政治生活、经济困难、社会矛盾三方面来提炼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针从书中的第一节去找,至于措施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资料,加以说明,使学生对导致改革失败的后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补得过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败的后果是个一连串的复杂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东欧剧变、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等知识来加以提炼,以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②、东欧剧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及其原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尽可能搜集其他相关历史图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观点等资料,扩充学生的了解范围,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东欧局势的动荡和剧变的状况。教师必须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讲述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时,教师可补充必要的音像资料,如“柏林墙”的拆毁等,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进而引导学生从世界两极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问题,全面地总结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从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与导火线(新联盟条约公布)两方面来分析起因,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具体内容,来认识其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引导学生从苏联力量对比的改变和政权性质的变化来认识其影响。
④、苏联解体:该目重点在于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探究该问题时可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结论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识,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认识和结论。使学生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难点。建议教师联系上一节“中国的腾飞”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苏东剧变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加深今天我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课前提示”,让学生回答“学习思考”——“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教师加以小节。向学生指明:多极化趋势既给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这些机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由此导入下一目的学习。
(3)、关于“鼎足之势话西方”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料卡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来得出原因;利用“1998年,空袭伊拉克,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又发动对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知识来引导理解“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实质是“要独霸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引导学生回顾欧共体有关内容,利用好“马约”图片,再一次强化学生对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自觉运用。从欧盟的成立到欧元的正式启用,再到建立独立防务体系的努力,这一历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建议设置探究性问题: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基础何在?鼓励学生多方发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警示作用。
(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建议教师设置探究性问题: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分析,最后以适当的点拨。向学生强调: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对走出“低谷”的俄罗斯的理解。
(5)、“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第三世界的斗争手段有哪些?”最后总结:团结斗争、成立区域性组织、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发展民族经济。
②、“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知识链接”栏目提供的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注解以及本页图片提供的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时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必将对世界多极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③、“‘一超多强’局面的暂时形成”:阅读课文,理解“一超”与“多强”的力量中心。同时指出,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建议教师利用“学习思考”——“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进行问题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欧盟、日本、俄、中几大力量中心的对外政策给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全面把握、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WWW.jab88.COm

相关推荐

第九单元第三节走向多极化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4)、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走向多极化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后果;东欧剧变;“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盟的组建及发展;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的对内政策和国内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骤;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③、能力: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②、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极化趋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建议:
(1)、可采用多种方式,如:①播放有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音像资料,配合教材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导入;②请学生回忆本单元的旧知识,在归纳、总结雅尔塔体系形成、演变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
(2)、关于“别了,雅尔塔”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阅读课文第一段,从政治生活、经济困难、社会矛盾三方面来提炼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针从书中的第一节去找,至于措施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资料,加以说明,使学生对导致改革失败的后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补得过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败的后果是个一连串的复杂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东欧剧变、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等知识来加以提炼,以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②、东欧剧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及其原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尽可能搜集其他相关历史图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观点等资料,扩充学生的了解范围,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东欧局势的动荡和剧变的状况。教师必须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讲述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时,教师可补充必要的音像资料,如“柏林墙”的拆毁等,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进而引导学生从世界两极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问题,全面地总结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从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与导火线(新联盟条约公布)两方面来分析起因,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具体内容,来认识其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引导学生从苏联力量对比的改变和政权性质的变化来认识其影响。
④、苏联解体:该目重点在于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探究该问题时可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结论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识,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认识和结论。使学生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难点。建议教师联系上一节“中国的腾飞”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苏东剧变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加深今天我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课前提示”,让学生回答“学习思考”——“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教师加以小节。向学生指明:多极化趋势既给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这些机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由此导入下一目的学习。
(3)、关于“鼎足之势话西方”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料卡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来得出原因;利用“1998年,空袭伊拉克,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又发动对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知识来引导理解“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实质是“要独霸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引导学生回顾欧共体有关内容,利用好“马约”图片,再一次强化学生对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自觉运用。从欧盟的成立到欧元的正式启用,再到建立独立防务体系的努力,这一历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建议设置探究性问题: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基础何在?鼓励学生多方发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警示作用。
(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建议教师设置探究性问题: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分析,最后以适当的点拨。向学生强调: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对走出“低谷”的俄罗斯的理解。
(5)、“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第三世界的斗争手段有哪些?”最后总结:团结斗争、成立区域性组织、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发展民族经济。
②、“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知识链接”栏目提供的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注解以及本页图片提供的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时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必将对世界多极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③、“‘一超多强’局面的暂时形成”:阅读课文,理解“一超”与“多强”的力量中心。同时指出,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建议教师利用“学习思考”——“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进行问题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欧盟、日本、俄、中几大力量中心的对外政策给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全面把握、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世界多极化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世界多极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导入设计
热点导入
热点导入1:
2003年在美英联军绕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的伊拉克实施打击之后,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家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对美英的行动表示了不满,日本等国家则参与到实施打击这一行动中。
老师: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对美英的行动为什么会作出如此的反应呢?
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国家利益。
老师:在许多事关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一些大国与美国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世界走向多极化。
老师导入: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世界走向多极化,我们如何把握这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就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热点导入2:
20世纪70年代,经过我国的长期奋斗,在世界上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0月25日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
老师: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还说明了我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深厚的友谊。
老师导入:随着我国经济力量的日益增长,我国越来越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团结,在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世界力量。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推进新课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合作学习
问题情景1:当前世界形成了哪些政治力量中心呢?并简要分析其综合国力状况。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出示世界地图: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1: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学生2: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的基础上正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学生3: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由25国组成的欧洲联盟,实力不断增强。
学生4:俄罗斯仍然是一个世界强国,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学生5:中国拥有日益发展的经济力量,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6: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逐步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老师点评
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过程评价
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和相关文字说明,呈现给学生当今已经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的事实,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感悟、体验、探究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点,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世界多极化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合作学习
问题情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怎样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任务要求。
学生: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推选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学生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
学生3::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老师:展示空白图表,让学生填表。
学生:看书思考,然后填表。
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特征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出现了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轴心国的失败告终,美国和苏联强大起来,德国一分为二,日本在战败后成为美国的附庸。欧洲政治上出现分裂。美苏对抗,两极格局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两极对峙格局不断遭受冲击。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末解体。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的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80年代末,欧洲政治地图发生巨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分成五个国家,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形成美国与其他一些强国对峙的局面,世界出现一些热点地区,如中东、科索沃、阿富汗等

老师总结
由此可见:世界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而且多极化的形成必然表现为一个漫长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问题情景3: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2:世界走向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学生3: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老师总结
世界形势就是如此复杂多变。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竞争的焦点。
老师(过渡):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那么各国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在哪些方面展开竞争?这个变动时期,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呢?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老师设置情景:展示图表。
各国综合国力
排名国名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资源力社会发展宏观调控外交力综合国力
1美国319422182197295529159978530
2日本2122139077837390151794947
3法国1560126378614397166944280
4英国1575107680519378153904096
5德国1736107760011398168914081
6俄罗斯578623829312318144972901
7中国1301349488274233119992863
老师:由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当代国际竞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当代国际竞争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等方面。
老师:图片展示:美国的曼哈顿(美国的金融中心,其经济发展的象征)、B-52轰炸机、火星探测器等图片。说明美国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
老师说明:当代国际竞争表现在这些方面,那么,哪些方面的竞争尤其突出呢?
学生:当代国际竞争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备、人才、科技等方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老师活动:
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老师点评: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活动:
阅读教材,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老师点评: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老师:在新世纪,各大国展开着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国把21世纪视为维持“一超”地位的机遇期;本世纪初,俄罗斯提出未来5年是实现其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制定了“经济新生计划”;印度制定了“跨越性发展战略”;中国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老师(过渡):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有重大影响并负责任的国家,应该如何发展自己呢?
壮大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
情景设置:温家宝说:去年我国综合国力又有新的提高
2004年3月5日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的一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
温家宝说,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奋力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
——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
——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国家财力明显增强。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787亿元。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7.1%,达到8512亿美元,由上年居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
——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8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
——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3%。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老师:上面的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上面的材料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又有新的提高,而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老师: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面对世界多极化,中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又存在严峻的挑战,即承受着国际比较和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我国自身经济发展也存在若干困难。
老师: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学生联系实际,阅读教材说出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老师评价并作出总结。
老师:中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老师:中国应该如何来发展自己?
学生联系实际,阅读教材说出中国如何发展。
老师评价并作出总结。
老师:中国应该如何发展自己呢?
学生说明,老师总结。
老师: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样,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发挥我们应该发挥的作用。
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加深中国面对国际竞争的对策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认识教材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复习内容: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复习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崛起的条件和原因
复习难点: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自主学习
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天下,形成__________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______________的形成使欧洲实力大增,________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___________运动兴起,_____________振兴,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世界出现__________趋势。
合作探究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和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1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苏兹贝克《七大洲风云四十年》
据材料一,戴高乐总统谈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材料2“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材料3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个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是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后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4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舒曼计划》(1950年)
根据材料2、3、4,请回答二战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走向联合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2.日本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开始重新认识战前统制经济时期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战后日本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此外,这次改革还使国家行政官僚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立法的实施,大都是由这些经济官僚起主导作用。......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材料四:表(1-1)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19521955195819601963196619681970197219741976
产值17323932043168210261438196929424545554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改革的成效。

3.中国正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你认为我们可以从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中学习、借鉴哪些经验呢?

4.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带向世界冲突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涨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变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不结盟运动发展简况表
时间1961年1964年 1995年
不结盟国家25个47个100多个
材料三联合国成立时,在51个成员国中亚非国家近占13个,到1970年时,在124个成员国中它们已占70个……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1年,原下游斯堪的那维亚人担任的联合国秘书长职务已由缅甸人吴丹担任。与此同时,一位印度人代替美国人成为吴丹的行政秘书,两名非洲人成为副秘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969年12月结束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已被称为“小国会议”。各种协议尽管遭到一两个核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的反对,但还是被通过了。如立即暂停大国间的核武器竞赛,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开发海底资源,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五 1969年一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指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岸边的美丽的建筑物,两个大国管理者世界其余地方。“——《纽约时报》
材料五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产生的根源
材料一:2003年3月20日,美国宣布开始了对伊拉克作战。
材料二:
材料三:世界各国的普遍意见是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
1.俄罗斯、中国等常任理事国一直主张对伊拉克继续进行核查,反对不经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
2.美国的盟国法国、德国等都坚决反对不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动武,法国甚至声称将行使否决权;
3.114个不结盟国家也一致认为,不能越过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思考探讨:从伊拉克问题来看,当今世界政治出现了怎样的特点?根源是什么?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知识检测:
1.“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联合抗衡美苏B.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的加强
C.摆脱美国的控制D.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2.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下列有关不结盟运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政治集团
B.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
C.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了制约作用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出现的根源是
A.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B.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
C.美苏的衰落D.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5.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体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税。……西欧共同体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D.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6.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反映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C.它是在世界两极格局解体后形成的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
7.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D.中国加入联合国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和日本的崛起 B.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C.不结盟运动的出现D.俄罗斯经济的复
9.2005年在对欧洲联盟宪法的公决中,法国、荷兰公民先后说了“不”,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停止B.欧洲只能实现经济一体化
C.欧洲一体化进程复杂曲折D.欧洲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
10.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种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B.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的振兴
11.欧洲各国谋求一体化的特点不包括:
A、以和平手段B、从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C、以北约组织为基础D、由欧洲大陆国家起带头作用

知识拓展:
不结盟运动是由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等人倡议成立的;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它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甚至没有定期的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的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对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立场和态度的决策,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通过创设置重大国际事件为情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国际、国内焦点,并具备一定的敏锐洞察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认识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增长,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和日本成为世界就经济大国的原因。
教学难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曲折。
导入新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师归纳: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的和平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争霸双方受损;生活在美国的羽翼下的欧洲和日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了联合自强和崛起,逐渐走出了美国的阴影;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开始振兴,都极大的改变了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讲授新课: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背景
(1)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曾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但是,进入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遭受了重创。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意大利作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也遭受了巨大的战争创伤,法国还一度被占领。(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严重下降。欧洲不得不依靠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的威胁。)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
从丘吉尔的话可以看出欧洲在二战后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是一落千丈。
(2)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联系加强。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第三种力量。——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当时的国际形势如何?阿登纳的话反映了西欧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的方法采取的措施?
国际形势:两极对峙格局;
方法:在两极格局之下,只有走联合之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3)在两极格局之下,只有走联合之路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
(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六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2)发展:①建立关税同盟;
从1958年-1968年,经过10年的努力,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全部内部关税,并实现了对外统一关税率。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农产品价格制度)
③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1969年12月,欧共体政府首脑召开会议,决定开始组建经济和货币联盟。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1979年3月正式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其中心内容是统一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和建立欧洲货币,同时加强各国之间各项政策的协调,采取共同的政策措施,以达到商品、劳动力、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共同体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1991年,欧共体政府首脑举行会议,明确规定了实现经济货币联盟的具体步骤和日程,要通过建设欧洲内部市场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发行单一货币(即后来的欧元)来实现经济的高度一体化。2002年1月1日在欧元区12个国家正式流通。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经济领域的局部合作到全面合作;从经济领域开始到政治经济一体化。
拓展:
在欧洲大陆上,有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可算是世仇,那就是法国和德国,因此欧洲联合的关键在于法国和德国的和解,政治上的长期不和是使得欧洲联合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其实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都对这两个国家有利。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联邦德国,因为其经济实力发达;而共同的农业政策更有利于法国,因为法国存在着大量的小农经济。政治上的联合法国与联邦德国也存在分歧,联邦德国希望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把共同体建成一个超主权国家的联邦。而法国虽然经济实力不如联邦德国,但在政治上却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一方面它希望联合联邦德国来加强自身对抗超级大国的实力,另一方面它又不愿意受任何超国家组织的控制,因此主张建立一种国家主权基础上的邦联,双方对此争论不休。但随着6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加剧,西欧感到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联合以确保自身的独立和安全,1973年欧共体9国召开首脑会议,明确了要把欧共体建成欧洲联盟的目标。
3.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经济上与美国竞争和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使美国的霸权地位严重削弱。
③冲击了“二战”后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思考题:想一想,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这段话说明,联合起来的欧洲成为独立于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愿望已经基本实现,欧共体由于经济实力的增长,政治外交方面的独立倾向已经日趋明显,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也更加强烈,在国际政治领域已经慢慢与美国鼎足相处。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约310万人,经济损失约6500亿日元。工厂倒闭,农业歉收,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整个社会经济一片凋敝。但日本在美国的单独占领下,战后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扶植;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及6月5日马歇尔计划发表之后,欧洲“冷战”加剧。在亚洲,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但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国依靠中国大陆“遏制”苏联的战略构想成为了泡影。在这种形势下,美国重新估价了日本的地位和作用,从1948年起对日占领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使之成为美国称霸亚洲的基地,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2)民主化改革;
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美国要求日本修改宪法,以推动资产阶级民族制度的建立。从1945年起,美国在日本进行土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对旧财阀采取了限令解散的政策,整肃军国主义势力和审理战犯等活动,解除了战犯,职业军官,特别警察职员和各种法西斯军国主义团体的骨干分子的公职。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战犯。解放日本妇女,赋予参政权等。这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日本长期残存的封建因素,使日本国民中蕴藏的创造力迸发出来,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复兴的基本动力。但后来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对日本的垄断资产阶级和军国主义势力采取了容忍和扶植的态度,这种改造的不彻底性成为今天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根源。
(3)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日本经济迅速复兴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日本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因素,将大量的财力、物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到经济建设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使日本迅速积累了资本和外汇储备,提高了国际支付能力。战后的日本还极其重视教育,教育经费占整个政府预算的25%以上,居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2.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
经过恢复和调整,日本经济逐渐达到了战前水平,并在1956年-1972年期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在此期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
(1)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居民,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谋求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又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国内右翼势力趁机抬头。日本政要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势力编写历史教科书时极力否认日本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在领土问题上挑衅邻国,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拓展:“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外交政策所呈现的趋势是:控制→扶植→竞争、合作。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①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②在两极格局之下,新兴独立国家处于弱势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积极谋求自身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一系列的民族独立国家。与此同时,世界分化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集团互相对峙,为加强自身实力,激烈地争夺亚非广大中间地带。特别是美国企图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填补因英、法等殖民主义者撤走所造成的权力真空。这就对新兴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广大新独立国家主张在国家交往中不卷入大国军事集团之间的冲突,走团结合作,反帝反殖反霸、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
2.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1)召开: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有25个国家出席。
(2)会议内容:①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②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3)意义: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4)不结盟运动的含义: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物的局面,有力地冲击着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到今天为止,不结盟运动已经拥有115个成员国,覆盖了全世界近2/3的国家和1/2的人口。不结盟运动的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并从根本上冲击着当时以美苏为主的两级世界格局。
思考题: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
“二战”后初期的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所把持,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但随着亚非拉一些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方面表明第三世界力量的强大,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同年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1969年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珍宝岛。社会主义阵营日趋瓦解。1971年第26届联大上,在广大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成功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这一切都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主宰的两极世界格局,推动着世界日益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分别冲击着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史实,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中所言:“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国家,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正是这些挑战,共同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板书设计: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背景
2.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过程
3.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2.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
3.影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

课堂习题:
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说明了()
A.分别利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B.体现了各国分工合作精神
C.象征着六国的合作D.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理解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强烈要求加强经济联合。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迈出了其合作的第一步。题干中所述历史现象充分反映了六国加强合作的共同愿望。
A、B、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2.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有利于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A.民主化改革B.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
C.美国的扶植D.利用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B、C、D都是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中,重视科技和教育,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些限制。
3.第一次不结盟会议认为不结盟的含义是()
①消极中立②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
③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④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学生易错选A,原因主要在于对不结盟理解不到位,不结盟并不是绝对中立,只是不与大国结盟,因此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结盟与不结盟都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