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一元二次方程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3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的“静坐战争”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德军西线的进攻;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投降;英国抗战;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大西洋宪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的讲述、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的扩大在客观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二、本课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教学设备

自制电脑课件电影或录像片中有关片断 WWw.jaB88.CoM

教学要点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一、慕尼黑阴谋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8年9月)及影响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939年8月)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

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

3.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4.德军西线进攻和敦刻尔克撤退

5.法国投降(940年6月)、英国抗战(1940年7月~10月)

三、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2.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先回顾一下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引导学生回忆日、意、德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和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请同学们回忆: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了什么态度?(学生回答)对!英、法采取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板书第三章和第一节课题。)

一、慕尼黑阴谋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演示电脑课件,显示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位置,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了解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和借口。)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

为了解决德、捷边界问题,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城召开了会议。在没有捷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学生思考、讨论)其原因:第一,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想避免战争;第二,英、法企图将祸水东引,驱使德国进攻苏联。为此,他们便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第二年3月,德军开进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其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此后,凡是这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卖他国的行径,都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39年8月)

面对德国的扩张,苏联政府曾一再强调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与英、法共同抗击侵略者。随着英、法阴谋的日益暴露,特别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苏联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于1939年8月,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对苏联来说,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对德国方面来讲,也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而英、法的绥靖政策,更使德国毫无顾忌地去进攻波兰。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58个师,坦克2500辆,飞机2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奇怪战争”和波兰覆亡

英、法对德宣战后,本应配合波军在西线对德发起进攻,然而,它们却静坐西线、宣而不战,被称为“奇怪战争”。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这正是英、法绥靖政策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波军孤军奋战,两个多星期后波兰覆亡。请大家思考一下:波兰迅速败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归纳起来原因有三:其一,德军兵力强大,又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使波兰猝不及防。其二,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其三,英、法在西线按兵不动,没能与波军配合作战。

就在波兰遭到德军侵略的同时,苏军在波兰的东面也占领了大片领土,建立了一条“东方战线”。

3.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教师用电脑地图课件显示“东方战线”,边演示边讲述)苏联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通过军事占领和战争的方式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把其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千米。

4.德军西线进攻和敦刻尔克撤退

(教师用地图课件显示《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图,边指边讲)德军侵占波兰后,并没有像英、法希望的那样,继续向东侵犯苏联。而是转过头来进攻北欧和西欧。1940年4、5月间,德军首先“闪击”丹表、挪威,接着入侵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同时,德军绕过法国自以为非常稳固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5月下旬,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40多万英、法军队追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英、法动员了大批船只,经9昼夜苦战,才把近34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入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第一颗苦果。

5.法国败降(1940年6月)、英国抗战(1940年7月—10月)

敦刻尔克战役后,也就是1940年6月初,德军由北向南,向法国腹地急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6月10日,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英、法宣战;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国卖国政府对德投降。这是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食的又一颗苦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坚持抵抗德国侵略的戴高乐将军,此时流亡到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与反法西斯力量一道坚持战斗。他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反法西斯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

法国败降以后,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从1940年8月11日,德军对英国进行了猛烈的空袭,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对英国的军事基地、工业中心、首都伦敦等进行狂轰滥炸。同时,德军还出动大批潜艇在大西洋截击英国运输船只,使英国损失巨大,造成英国原料和粮食供应的极度困难。面对这种情况,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的态度如何呢?(指导学生阅读《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进而讨论:此时英国政府对德国侵略扩张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英国放弃了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遏止了德国要尽快摧毁英国或迫使其求和的目的。10月间,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国的计划。

在德军空中打击英国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又一次尝到了长期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苦果。我们从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清楚地看到:英、法两国真正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三、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利用电脑课件《二战前期欧洲形势》图,边演示边讲述)到1941年夏天,德国已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然后,希特勒先在苏联西部边境之外集结大量兵力,后来又侵入巴尔干各国,形成了从西南包围苏联的态势。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凌晨,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了包括附庸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芬兰等国军队在内的190个师,550余万人,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由于苏军在战争初期准备不足,使德军在几个月里深入苏境内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控制苏联约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尤其是中路德军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形势非常危急。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英勇的莫斯科保卫战。(演示影片《为祖国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片断。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红场阅兵及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赴前线)第二年初,苏军从莫斯科的南、北两面开始反攻,经40多天激战,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次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欧洲战场如此,此时的亚、太地区形势又怎样呢?

2.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也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提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妄图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日本的这一计划对于东临大西洋、西接太平洋,且有赖于东南亚战略物资供应和在东南亚建立许多军事基地的美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损害。对此,美国也就不能不做出反应。首先,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其次,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英国对日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美、日矛盾激化了。日本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这便演出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幕。

(显示《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珍珠港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活动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水区面积33平方千米,可同时停泊各种舰艇几百艘。这里是太平洋上的交通枢纽。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仅以28架飞机、几艘潜艇的微小代价,毁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要舰只。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还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地的美、英军队发动了进攻。到1942年春,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蒙受了战争的巨大灾难。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能尽快打败和消灭法西斯。

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掌握《大西洋宪章》发表的背景、内容。请同学们思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有什么变化?归纳出绥靖→中立→参战的过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法西斯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英、美等国先后放弃了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目的、时间、参加国和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明确。)《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背景和阅读教材所列《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的材料,分析、讨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义。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从此,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不同肤色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了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这个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到1942年和1943年,终于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阶段。

本课小结

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起了推动作用。

二、归纳:

1.爆发: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布置作业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历史意义。

扩展阅读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案

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到了后期终于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很快占领北欧、西欧,法国投降。英国退守本土。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日军进攻美国珍珠港和东南亚,战争进一步扩大。苏美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战局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中苏美英也加强了合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打击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1943—1945年,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先后战败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消灭了法西斯国家,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来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的发生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西线形势苏德战争发生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原因、经过和作用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况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日本投降盟国的四次重要会议二战的影响

1.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后果

1938年8月23日,世界大战发生前9天,苏德之间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内容主要是: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不支持第三国对缔约另一方的进攻;不加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政府保持联系,交换情报,进行协商;条约有效期十年。

苏德同时又签订了秘密协定,划定了两国在欧洲东部的势力范围和领土。其内容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势力范围内;苏德以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瓜分波兰;德国对苏占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不表示反对。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协定的签订及其变成现实;实际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德国法西斯以利诱瓦解了英法与苏联的反德同盟的形成。苏联为狭隘的民族利益牺牲了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以至于世界人民的利益。苏联及其领导人斯大林的这一行动使苏联、共产党、共产国际的形象严重受损。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世界大战发生。9月17日,苏联红军自东向西,从背后攻击正在抵抗德军的波兰军队。9月18日,德、苏军队在预定边界线停止了军事行动,瓜分了波兰。一年多以后,斯大林又下令杀害了数万名被扣押的波兰军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

2.关于《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纽芬兰(今属加拿大)海域美国战舰奥古斯塔号上会晤后发表了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主要内容是: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努力促使所有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进各国间经济合作,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公海航行自由,放弃使用武力等。《大西洋宪章》的发表实际上使美国公开加入到反法西斯斗争之中,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并为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关于各战场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战场初期反法西斯力量都处于防御状态,法西斯在不断进攻。经过反法西斯国家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各战场先后出现了战局的转折,这些战场作为战争转折点的是:

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北非战场: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

苏德战场: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南欧战场:1943年8月,西西里岛登陆。

西欧战场: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

中国战场:1945年春季,大反攻。

4.关于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体系

1945年2月,正当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法西斯不断溃败情况下,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其主要内容有: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铲除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争罪犯;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战后德国和从德国统治下解放的欧洲各国政治民主化;准备成立联合国,并决定在4月25日于美国旧金山召开制定联合国宪章会议;三国外长经常举行会议,商讨有关问题;对德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对日作战;划定战后波兰疆界;确定战后波兰、南斯拉夫新政府组成问题;其他关于战后世界安排问题,如对德意日殖民地实行托管。

三国还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秘密协定,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

三国在1945年7月又召开了波茨坦会议,继续安排最终打败日本法西斯和战后世界格局问题。

以雅尔塔会议为主,苏美英三国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重新划定,使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雅尔塔体系又有强权政治色彩,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不久,双方矛盾冲突加剧、冷战局面形成,世界分成两大阵营。雅尔塔体系又成为“冷战”的代名词。

1.同类知识合并

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尽管内容总量不多,但头绪很多,涉及全世界范围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复习时,应将同类知识归纳在一起。例如:法西斯国家突然袭击: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4月,德国突袭北欧丹麦、挪威;1940年5月,德国突袭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和东南亚。

二战中的重要战役:西欧: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诺曼底登陆等;苏德: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北非:阿拉曼战役;太平洋:中途岛战役、轰炸东京。

盟国重要会议:大西洋会议、华盛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注意会议内容及影响。

2.注意二次大战进程(战况)形势图

二战中,战况不断变化。作战双方交战地点,战线、控制地区等重要信息应当重视。该章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法国溃败》、《1939—1942年德意在欧洲的扩张》、《亚洲太平洋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形势》、《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图要注意阅读。

3.注意与二战前后相关知识和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结合、联系复习

例如:德国在二战前夕扩张领土,后在二战中继续扩张,二战结束时,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后形成东西德分裂局面。这些知识应联系在一起,德国历史发展规律和轨迹就清楚了。

又如:反法西斯战争中,全世界人民斗争是一盘棋。复习时不要人为分成“世界史”(以欧洲战场为主介绍)和“中国史”(以中国战场为主介绍),应将相关知识联系。1940年秋,正当德军遭到首次失败时(不列颠之战),日军也遭到重挫(百团大战)。

再如:几次重要会议的相似处可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参加的反法西斯文件有《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讨论对德作战的会议有大西洋会晤、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讨论战后问题的会议有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

例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使这两次世界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是()

①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③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④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分析:此题关键是对②④两项的认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成果在历史上总的作用是进步的,但它也是双刃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制造,促进战争发生。

答案:C

例2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A.凭借马奇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B.对德国丧失了应有警惕

C.敦刻尔克撤退过早转移了大批兵力

D.卖国将领主动向德军投降

分析:此题关键在区分A和B。一战后,法国就筹备修建马奇诺防线,限制德国军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对德国有警惕。二战发生八个多月后,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军溃败。

答案:A

例3说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和时间,指出联盟形成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简述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及主要内容,并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分析:该题重点在于说明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原因并评价其作用。其余问题在于考查历史记忆能力和归纳提炼能力。

答案: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不但激怒了世界人民,而且也加深了美英等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年1月,苏中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共同宣言,表明联盟正式形成。

联盟形成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在北非战场获胜和西西里岛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国进入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英美苏三国首脑会议是:德黑兰会议,决定对德作战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雅尔塔会议,决定根除德国法西斯,战后建立联合国。波茨坦会议,决定根除德国军国主义,重建德国民主政治,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说明:分散的反法西斯力量,易被法西斯势力各个击破;反法西斯联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 ,示例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 ,示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十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盟军在北非取得胜利;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及对德作战方针的确定;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第二次大战结束。

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教学步骤

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的作用的比较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法西斯国家的暴行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7页的正文和小字部分,请一位同学归纳,法西斯的暴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从此这些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在各个战场同法西斯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推动战争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转折,走向胜利。1942年,三大战场都发生了具有转折性的关键战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明确斯大林格勒的准确位置,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

(教师在课件中播放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视频资料,关闭声音,教师结合画面进行讲述)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军队。先后出动飞机十万架次,投掷炸弹100万枚,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但英勇的苏联军民坚持战斗。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冬季,苏军展开强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它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法西斯轴心国是以德国为核心的,希特勒的胜利是建立在进攻之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灭亡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之战(太平洋战场—一美胜日)

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中途岛。美国成功截获了日军的密码,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从此,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3.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英胜德意)

1941年初,德军进入北非。纳粹名将隆美尔指挥德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在1942年6月逼近阿拉曼,英军如果不能取胜,就可能丧失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中东的势力范围,英国同海外殖民地的联系就会切断。英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反攻,取得了胜利,改变了北非战场形势。

这三场战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之战以前,日本几乎没打过败仗,而以后日本没打过胜仗。阿拉曼战役以后,丘吉尔曾说: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以这些战役为代表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阶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来看,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过程,即反法西斯力量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其中最重要的转折。

1943年,北非的德意军队投降,美英盟军乘胜追击,在西西里登陆,攻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3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胜利的曙光。

列表对比三个战场的三次转折性战役,由学生总结,教师帮助归纳整理。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画面演示)

教师通过电子幻灯片演示:开罗会议“中美英首脑照片”;德黑兰会议“苏美英首脑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尽快打败德日法西斯,夺取战争胜利是反法西斯盟国的首要目标。为此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协同对日作战。会后发表《开罗宣言》,确认中国在战后收回台湾等被日本侵占的领土。苏美英在德黑兰会议上通过了三国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而且决定在1944年5月以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画面演示)

提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结合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加以分析)

对。东西两线作战。

利用多媒体演示:诺曼底登陆地图,登陆路线,登陆战斗的图片;东西夹击德国进军路线。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西线逼近德国。苏军也在东线发动猛攻。从此德国便陷入盟军东西夹攻之中。1945年初,两线军队相继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为加快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3.雅尔塔会议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雅尔塔会议内容包括哪几部分?有什么作用?内容包括三部分。这些决议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为夺取最后胜利和建立战后和平作出贡献。雅尔塔会议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4.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溃灭,欧洲战事胜利结束。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会晤,重申对德国问题处理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在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9月,日本签定投降书。这样,一场人类文明史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彻底胜利。

提问:二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呢?

初中学生对教材加工整理的能力并不是很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采取表格的方式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二战后期四次非常重要的国际会议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它们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同阶段。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有效地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巩固和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对加速二战的胜利起来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电子幻灯片列出表格的办法,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事半功倍。

提问:那么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板书设计

第11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二)

一、法西斯国家的暴行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

2.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

3.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

三、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3.雅尔塔会议

4.德国法西斯投降

5.日本法西斯投降

第2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第2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一、苏德战争的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1、德国突袭苏联(1)突袭时间:1941年6月22日凌晨;(2)突袭条件:①德国控制了欧洲广大地区,战略处于有利地位;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产生了一定的麻痹作用;③6月22日是星期日,苏军防御比较松懈;(3)主要影响:①苏德战争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②德军侵占苏联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控制了苏联大约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工业区;(4)苏军失利之因①大批优秀指挥员在大清洗中丧生,苏军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②《苏德条约》一叶障目,对德军进攻情报没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没有作充分的准备;③战略防御思想不当,主要兵力和军事物资配置在国境线附近,导致损失惨重;2、莫斯科保卫战(1)时间:1941年10月初至1942年初;(2)结果:①斯大林领导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迅速占领莫斯科的企图;②苏军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3)影响:①莫斯科之战是希特勒陆军的第一次大溃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示:中国军民打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之战是平型关大捷;②从此,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历史背景: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美日矛盾的激化;(1)日本加紧同东南亚扩张:①政策:1940年,日本制定“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企图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②影响:损害了英美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2)美英制裁遏制日本:

项目

基本概况

制裁原因日本扩张损害了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制裁表现美国①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②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英国英国等国也对日本采取了相应的制裁措施;制裁影响①严重打击了对战略物资依赖进口的日本;②进一步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3)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美日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矛盾的激化;②直接原因:美英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经济根源)③战略意图:日本军部决定突然袭击,先发制人,夺取战争主动权;④客观原因:希特勒德国在欧洲战场节节胜利,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2、爆发标志:日本突袭珍珠港(珍珠港事变);(1)事变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2)事变概况:日本海空军突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3)主要影响: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提示:珍珠港事变发生时,日本还在东南亚各地对美英军队发动了进攻。3、战争影响(1)珍珠港事变的发生,标志华盛顿体系最后崩溃;※提示:凡–华体系崩溃的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2)美国太平洋舰队严重受损,美英等国对日宣战,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3)到1942年春,太平洋战争使日本侵占了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广大地区;(4)太平洋战争爆发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形成原因(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日益激化;(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了促进作用;(3)美国对法西斯态度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

基本概况

①1939年,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目的

维护自身安全利益;

认识

表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发生变化;②1941年,美国推行《租借法案》

内容

美国无偿援助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①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②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结盟的经济纽带;(4)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各国反法西斯斗争逐渐连成一片,相互支援;2、形成过程

历程

基本概况

美英

同盟

①美英发表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

时间

1941年8月,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

人物

罗斯福和丘吉尔;

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②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认识

成为结盟的政治基础;②宣布《租借法案》施行于苏联,美英开始对苏联提供些援助;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发表

时间

1942年初;华盛顿;

目的

为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国家

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亦称《26国宣言》)

①各国保证竭尽全力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②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意义

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说明

3、性质特点:由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组成的特殊的军事政治同盟;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的斗争;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安全也能实现合作;4、历史影响(1)大大加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2)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3)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4)改变了二战的战略态势,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最大影响)※知识归纳:1、二战时期的四大突袭战:(1)1939–09–01,德国突袭波兰;(2)1940–04,德国突袭北欧的丹麦、挪威;(3)1941–06–22,德国突袭苏联;(4)1941–12–07,日本突袭珍珠港;2、德国侵略或控制的欧洲国家示意图;

①奥地利

②捷克斯

洛伐克

③波兰

丹麦

挪威

⑥卢林堡

⑦荷兰

⑧比利时

⑨法国

⑩英国

1112131415匈罗保南希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扩张和最终灭亡
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执政;1936年,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建立。
②法西斯结盟:
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1940年,德意日结成军事同盟。
③对外侵略扩张: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吞并捷克苏台德区。
④挑起世界大战: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大战爆发。
⑤法西斯灭亡: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投降;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投降。
(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发展
①局部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斗争;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
②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提出:共产国际七大。
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三)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
①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国联并未真正制裁。
②1935年,英法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美国则推行“中立”政策。
③1936年,英法等国对德意干涉西班牙采取所谓不干涉政策。
④1938年,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⑤坐视波兰灭亡与奇怪战争。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①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
②德军在西线的进攻: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巴尔干——北非
③大战的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
④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美国修改中立法——《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
⑥大战的转折:1942年夏~1943春,斯大林格勒战役。
各主要战场的转折点: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点。
⑦大战的结束: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瓦解。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投降;
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原因
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很快恢复,并超过英法。日本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薄弱的基础无法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由于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则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具体原因
①德国、日本对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②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③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中立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④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使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过程
1、初期阶段(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
①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②全面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③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④德军西线进攻:
A、北欧和西欧诸国沦陷。B、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C、1940年7月~9月,不列颠之战。D、1940年9月,德意日结成军事同盟。
2、战争的新阶段(1941年6月22日~1943年2月)
①苏德战争——战争进一步扩大
A、爆发:1941年6月22日
B、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2日~1942年2月)
是大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客观基础(原因):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加深了英美同其矛盾。苏德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使英美感到只有联合苏联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才能维护自身利益。
过程: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力量,英美感到只有联合苏联才能维护切身利益。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改变中立立场,卷入反法西斯斗争。
1941年秋,《大西洋宪章》(同盟纲领)
1941年11月,《租借法案》施用于苏联。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胜利阶段。(1943年2月~1945年9月)
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②中途岛海战(1942年5月)
③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
北非战场(1940年夏意军开辟~1941年11月结束)——转折点: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
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
⑤德日法西斯溃灭
(四)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概括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后果和影响。
(1)从原因来看:决定因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2)两者的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从后果和影响来看
①两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是残酷无情的,也是失败的,为日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埋下了祸根。
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更多的注重于铲除法西斯势力和战后的民主建设,确保德国、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危胁,是比较成功的。
②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根本改变了19世纪以来欧洲支配全球的世界格局。
与欧洲的不断衰弱同步的是殖民主义的步步后退以及最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于得以完成。这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
与欧洲的衰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不断崛起。这一过程同样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使美苏对峙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取代了西欧列强主宰全球的时代。
2.关于美日矛盾的发展。
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日本提出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则在美西战争后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与诸列强争夺和分享在中国的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过《五国海军协定》束缚了日本军备竞赛的手脚;通过《九国公约》排斥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行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企图排斥美国在华势力,进而独占中国,美日矛盾逐步激化。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恶化。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长期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3.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图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对外推行金元外交。在拉丁美洲、东亚、欧洲,到处运用金元施加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外推行“中立”政策,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以防止美国卷入战争。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法西斯侵略的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虑,逐渐放弃了“中立”政策,加强了对英法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其他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春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国等。
(l)请你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年-1941年前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请从中国两个战场(各举两例)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形势,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1)以前美国制造“远东慕尼黑”阴谋,此时美国感到中国的抗战对日本是有力的牵制,因此对中国的抗战进行援助。
(2)中国两个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大捷等。解放区战场(或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1年-1942年粉碎日军的扫荡、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
太平洋地区形势:日本的南进直接威胁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或“远东慕尼黑”阴谋破产)。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已对日本宣战。

从1995年起本单元年年都有题目涉及,题型以选择题最多,问答题也曾单独命题,尤其是上海卷考查的特别多。考查的重点有“慕尼黑阴谋”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德军突袭波兰、德国的版图、法国的沦陷、苏德战争、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意义、具有转折意义的反法西斯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战争期间召开的重要会议、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试题切入点丰富,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为主。

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②苏联的“东方战线”;③具有转折意义的几次战役;④德军进攻苏联;⑤日军偷袭珍珠港;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投降;⑦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其中①②两个知识点再联系战争后期的国际会议中苏联与美国在战后利益分配中的争夺赋予新材料,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对苏联的全面认识,从而作出科学的评价。③可以联系中国战场上的转折在选择题上考查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或是与其它战役一起考查归类判断的能力。⑤可以从历史的以及当时欧洲战场形势和中国战场的形势去考虑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从而考查考生纵横联系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