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5课三大改造

大舞台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4-11

第5课三大改造。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5课三大改造”,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5课三大改造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历史。正确掌握、使用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对三大改造原因、实质和意义的辨析及三大改造功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认识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实质和意义。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乐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其模式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2.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采用编卡教学法,把握本课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及三大改造的功过是非深入辨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唯物史观。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三大改造来展开。三大改造的原因,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课外资料,结合教科书内容,师生共同探究找出;对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有关三大改造的知识体系,可以采取学生编写提纲卡的方式,概括巩固知识,培养探究和合作的精神。本课教学程序框架如下:

框架中的“拓展”是指知识内容和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框架中的“知识链接”是指和课文有关的阅读资料。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处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土地改革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自然引入新课。

方法2

图示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提出问题:这些农民正在干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他们正在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生:说明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不仅提高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师:你们说得很正确!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他们通过集体化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由此引入新课。

方法3

主题引入

1950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开展的呢?在学生探究问题时,自然引入新课。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

本课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合作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小组讨论,概括出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

活动内容1

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合作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

师: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请同学们想一想:国家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根据对教科书的阅读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活动指导: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互相传阅搜集到的资料,使学生对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增加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代表可竞相发言,教师对发言者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问题的探究。

生:我国农业采用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生产效率很低。

生:当时贫苦农民缺少生产工具和资金,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生:也不利于推广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搞集约化大生产。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了解得真多!概括起来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党和政府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图片)。

师:农民为什么纷纷要求入社呢?

生:(看书回答)通过互助合作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

师:说得好,主要原因是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2

编写提纲卡,概括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和意义

第一阶段:

师: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由原来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合作经营生产;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大改造是通过什么形式完成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什么意义?我们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讨论,最后形成较统一的观点。

第二阶段:

师: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三大改造的形式,也知道了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下面我们将以上的重点、难点内容再概括,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即编写内容提纲卡片,完成后上交。

编写提纲卡片的要求:

1.题目: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类别:知识。

2.语言高度精练。

3.包含时间、重要历史事件。

4.以表格形式呈现。

通过概括本课内容,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正确掌握、使用编写提纲卡学习历史的方法。

六、教学拓展

拓展专题

三大改造的功与过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外知识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一: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造为公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这个阶级矛盾是否完全解决了呢?还没有,还要经过相当的时间才能够完全解决。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二: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这也包括他们的子孙后辈。他们早已不拿定息,只要没有继续剥削,资本家的帽子为什么不摘掉?落实政策以后,工商界还有钱,有的人可以搞一两个工厂,也可以投资到旅游业赚取外汇,手里的钱闲起来不好。你们可以有选择地搞。总之,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二、活动指导

1.确立课题: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谈三大改造的功与过。

2.活动方法:由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整理概括出主要观点。

3.活动汇报: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和点评,教师要加以引导和补充。

师: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请同学们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谈谈三大改造的历史贡献和过失。

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生: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生活得到了改善。

生: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农业合作化就是好。

生:我不同意,一些地区出现了要求过急,形式过于简单的冒进现象,如整乡、整村集体加入合作社,使一部分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农业合作化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国家是怎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呢?

生:从1954年起,国家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生:在改造过程中,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出现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如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很适当,挫伤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

生:三大改造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过失,但它的历史贡献是主要的,不能因为它的缺点完全否定。

师:说得对,我们要评价历史事件,既要点明优点和成果,又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缺点和问题。

通过教学活动的拓展,将学习内容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使学生掌握开放性、探究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和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

延伸阅读

第5课(学案)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处理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法学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最终走出历史。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上面的过程,通过设疑,教师知道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知识了解很少,同时这方面知识很难,学生更是不容易切入主题,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

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生:国家为什么要对这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国家又是怎样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生:改造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创举呢!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会怎么样?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师:同学们提得好。的确,要想把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理解明白是需要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掉,下面我们就对上述问题逐一解决。

首先是对农业的改造。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有关土地方面的一些问题,请你把知道的有关知识说一下。

生: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虽然是回顾土地改革的一些知识,但这也是了解学生对这段知识发展域的过程)

师:的确,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我们的国情,那就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会采取什么办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我国在农业方面具体是怎样解决的?包括时间、目的、原则、形式、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我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改造加以解答。

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师:党和政府对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同时对手工业亚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师: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在这里请同学们一定要知道,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有独创。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我给大家一点时间,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师:在探讨的时候,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解决。

生:什么是公私合营?

生:赎买政策怎么进行?

生:为什么要进行赎买政策?

生: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采取的态度和农业、手工业为什么不一样?

师: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措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同时还接管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他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它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近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在工业化建设中有其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剥削工人的劳动赚取利润,但具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国家富强的一面。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优势,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制定了稳妥的政策,逐步实现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就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区定息,年息为5%,就是有代价的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师: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党和政府采取了赎买政策,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不同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终彻底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通过这些措施,既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过分发展给过渡任务完成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家利益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师:公私合营的解释(影音文件)

师:用事例进行解释(包括图片)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弄明白了三大改造的过程,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三大改造究竟有什么重大意义了,同时探究三大改造的评价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生: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生:同时,标志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我们的农村经济发展,手工业繁荣,工业兴旺。

师:同学们说得好,的确,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功,成绩辉煌。但是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时候,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总会发现历史在进步。下面我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政治才能和经济才能的机会,你们设想一下,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会有什么变化呢?同时会有什么发展的阻碍呢?课文交待了改造过程当中的弊端,请你设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怎么解决呢?

生:……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小节: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画面!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1949年10月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A.通过《共同纲领》B.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D.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B.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C.切断台湾海峡的南北交通D.策动台湾独立,制造两个中国
3.解放后的土改运动在政策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A.限制和打击富家B.限制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
C.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D.保存富农经济,团结富农
4.1950—1953年的土地改革是为了()
A.彻底摧毁土地私有制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5.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6.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
D.互相组→初级社→高级社
7.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①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②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③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④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是()
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B.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9.“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实质是()
A.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的斗争
B.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的斗争
C.打击投机商人,稳定物价的斗争
D.人民内部斗争
10.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资产的来源有()
①国民政府财产②官僚资本③帝国主义在华企业④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城市工矿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树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废除不合理的生产和技术管理制度
C.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D.使企业管理民主化
12.1953年,中共提出实现工业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A.中国农业落后,缺乏劳动力B.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
C.缺乏建设资金D.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13.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
A.国民经济的初步好转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开始D.一届人大召开
14.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创举是()
A.农业合作化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
D.进行三大运动
1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B.一届“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D.一五计划完成
16.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B.引导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实现合作化
C.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D.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7.“一五”计划方针体现出党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
A.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
B.国民经济各部门有重点按比例协调发展
C.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D.发展生产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8.在“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成就突出地体现在()
A.工矿业B.农业C.交通D.邮电通讯
19.使南北铁路得以贯通的是()
A.宝成、鹰厦铁路的建成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
C.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D.钱塘江大桥的建成
20.一届人大最主要的内容是()
A.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选举了国家领导人
C.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D.制订了宪法
21.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的《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
22.下列关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它标志着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历史已经结束
B.它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建成
D.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在()
①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②人民的权利、义务③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4.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共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②三大改造完成③“一五”计划超额完成④第一次全国人大召开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④①③②?
25.下列重大成就不属于“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是()
A.东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B.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C.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我国石油实行自给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封建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面,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而且日益增多。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些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的人,有少数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干部,蜕化变质,贪污腐化。据1952年1月上旬统计,中央政府系统二十七个单位中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共贪污盗窃一百七十一万六千多万元。
对于上述贪污腐化行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泽东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一件大事”,必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各级领导“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大,一样的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的大张旗鼓去进行,一样的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号召担白和检举。”经过三反运动,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风气。
回答:
①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
②朱元璋、新中国惩处贪污腐化的目的有何异同?
③为什么明初严厉惩处贪污犯、贪污犯却日益增多?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廉洁朴素的风气?
④你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持何看法?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际,有识之士尖锐地指出: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实为中央经济上的劲敌;投机商人无孔不入,无风掀起三尺浪,中共要对付他们也非轻而易举;私人资本主义会袖手旁观、见机行事,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问题棘手;工矿企业中旧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压抑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中央能否在城市站住脚,确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材料三:
项目1949年1952年比1949年增长%
工农业总值466亿元810亿元73.8%
国民收入358亿元589亿元57.8%
三、问答题
28.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进行了哪些重要斗争?结果如何?

29.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结合“一五”期间的有关史实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C5.B6.A7.C8.A9.C10.B11.C12.D13.B14.C15.C
16.A17.A18.A19.B20.D21.C22.C23.D24.B25.D?
二、材料解析题
26.①贪污腐化严重;严惩贪污腐化分子。?
②相同点:都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
不同点:前者是为巩固少数剥削阶级(或地主阶级)的统治。后者是为了巩固人民的政权。?
③封建剥削思想或者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同贪污腐化现象作斗争。?
④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有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腐败斗争一定能取得全面胜利。?
27.①发展生产是维持政权的先决条件。符合。?
②符合实际。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进行“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等。合理调整工商业,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③在中共领导下,国民经济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问答题
28.①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剿菲作战,到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了云南、四川、西康、西藏,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②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③1950年至1953年春,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在我国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④从1950年开始,中共中央开始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经过1年斗争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反革命残余势力。社会秩序得到安定。⑤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
29.条件:①全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④镇压反革命使社会秩序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⑤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成就:①工矿业成就突出,建成500多个重要项目。②农业生产也按计划完成。③交通运输成就很大,新建铁路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④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
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选派优秀干部到工业路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②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中国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工人展开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科技工作者大显身手;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三大改造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大改造”,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大改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处理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法学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最终走出历史。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上面的过程,通过设疑,教师知道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知识了解很少,同时这方面知识很难,学生更是不容易切入主题,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

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生:国家为什么要对这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国家又是怎样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生:改造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创举呢!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会怎么样?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师:同学们提得好。的确,要想把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理解明白是需要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掉,下面我们就对上述问题逐一解决。

首先是对农业的改造。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有关土地方面的一些问题,请你把知道的有关知识说一下。

生: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虽然是回顾土地改革的一些知识,但这也是了解学生对这段知识发展域的过程)

师:的确,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我们的国情,那就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会采取什么办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我国在农业方面具体是怎样解决的?包括时间、目的、原则、形式、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我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改造加以解答。

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师:党和政府对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同时对手工业亚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师: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在这里请同学们一定要知道,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有独创。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我给大家一点时间,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师:在探讨的时候,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解决。

生:什么是公私合营?

生:赎买政策怎么进行?

生:为什么要进行赎买政策?

生: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采取的态度和农业、手工业为什么不一样?

师: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措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同时还接管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他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它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近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在工业化建设中有其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剥削工人的劳动赚取利润,但具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国家富强的一面。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优势,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制定了稳妥的政策,逐步实现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就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区定息,年息为5%,就是有代价的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师: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党和政府采取了赎买政策,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不同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终彻底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通过这些措施,既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过分发展给过渡任务完成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家利益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师:公私合营的解释(影音文件)

师:用事例进行解释(包括图片)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弄明白了三大改造的过程,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三大改造究竟有什么重大意义了,同时探究三大改造的评价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生: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生:同时,标志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我们的农村经济发展,手工业繁荣,工业兴旺。

师:同学们说得好,的确,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功,成绩辉煌。但是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时候,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总会发现历史在进步。下面我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政治才能和经济才能的机会,你们设想一下,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的发展之路会有什么变化呢?同时会有什么发展的阻碍呢?课文交待了改造过程当中的弊端,请你设想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怎么解决呢?

生:……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小节: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画面!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