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海峡两岸的交往预习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1

海峡两岸的交往预习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峡两岸的交往预习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
2.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
3.分析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知道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的正确理解。
三、自主学习:
1.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在提出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
(2)从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和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两岸局势逐步走向。
(3)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等方面逐步采取开放措施。打破了海峡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了的变化。
(4)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1995年1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
(6)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率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台湾方面领导人在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日益密切的交往
(1)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

延伸阅读

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一、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等历史基础知识。归纳出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到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的一生为线索,透过抗战老兵高秉涵的一生,结合课文、视频、照片、音乐等历史资料,分析两岸历史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体验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理解高秉涵等爱国人士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课型:
本课为新授课
四、课时:
本课为1课时
五、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2、两岸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六、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七、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大纲,本课教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讲授中以抗战老兵高秉涵一生事迹做为本课讲授线索贯穿本课始终,通过高秉涵不同成长阶段,影射出海峡两岸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史料、视频、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
学生朗诵《乡愁》。
(二)导入:
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板书: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三)学习目标:
由PPT展示,学生结合课前下发导学案简单阅读。
(四)新课讲授:
说到漂泊异乡的游子,我想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他是高秉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14岁离开大陆去到台湾,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已是42年之后,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他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在这42年的岁月里,他经历了什么,两岸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老师把他的人生阶段浓缩成立4句话,先让我们看一下。
一、本是同根源,奈何分两地
1948年高秉涵小学毕业,离开家乡山东菏泽,到南方投奔国民党的流亡学校,时局动乱,学校很开就解散了,他也开始了逃亡之路,在1949年末,他和国军逃到厦门海滩,当时海滩聚集十万人,可船只只有两条,所有人都在拼命地往上挤,幸好一位官兵拉了他一把他才挤上开往台湾的登陆艇。这一年高秉涵14岁,这一年,同高秉涵一样乘船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还有100多万国民党官兵。
——(板书:少小离家)
他们为什么逃亡到台湾?台湾问题怎么由来的?中国近代史上曾几次提到台湾?
初到台湾,年少的小高秉涵看到这样的一幕幕(台湾反攻大陆宣传画,配乐:反攻大陆去),而与此同时,他海峡对岸的母亲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幕幕(大陆武力征服台湾宣传画)可见,当时两岸关系如何?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怎样?
——(板书:坚冰)
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数百万台湾老兵成为了异乡漂泊的游子,为了安置这些官兵和家属,台湾形成了大大小小800多个家眷村,家眷村成为他们在台湾的新家,但是他们却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1963年,高秉涵大学毕业,他毅然选择去驻地金门做一名法官,这又是为什么呢?(金门是离家最近的地方,天气好时可以看到对岸的村庄)。
——(板书:青年游子)
可是,令高秉涵意想不到的是,他处理的第一件案子就是金门士兵的逃兵案件。一个士兵趁着值岗时抱着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看望自己的母亲,不料却被抓住了,按照当时台湾《陆海空军刑法》这名士兵将判处死刑,思念母亲本是人之常情,为什么会有死罪,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离成两个世界,这一定与当时政策有关。此时大陆政策是否出现变化?(引出和平解放台湾,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台湾与对港澳区别、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告台湾同胞书》)
——(板书:融冰)
三、不知多少相思味,直通两岸雁来迟
都说家书是战乱中给亲人的一个告慰,也是身在他乡不知归期的游子疗治思乡苦楚的一剂良方。1979年,台湾同胞来大陆人数明显增加,这个良好的信号,让此时的高秉涵想到,要冒险给他远在大陆的母亲寄一封家书。(给出家书内容)然而一年过后,却得到母亲已经病逝的消息。
没有了母亲,高秉涵能够寄托的只有故土。他把对娘的思念与故乡连在了一起,为此,他从未放弃寻找触摸故乡的机会。1982年,曾经有一位已经移民阿根廷的山东菏泽老乡卞永兰女士回大陆探亲,路经台湾,很多同乡希望她帮忙东西,但高秉涵却恳请她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高秉涵说故乡是我们心目中落地生根的地方,就带一点泥巴,带一点泥土吧。(播放分泥土视频)这是高高秉涵第一次感受到故乡的味道。
然而,两岸处于隔绝的状态,浅浅的台湾海峡,对像高秉涵这样的许许多多台湾老兵来讲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他们的乡愁也越来越浓烈,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同学们想想,故乡真的还,回得去吗?
(给出“返乡运动”图片)1987年,沉默四十年的台湾老兵穿上“想家”字样的衣服,高呼“我们想家”“我们想妈妈”口号,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泣血呼吁,“难道我们没有父母,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让我们回去奉一杯茶,死让我们回去献一炷香”(最终蒋经国作出“政治让步于乡情的抉择”。(电视剧:原乡)(引出台湾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探亲,1990年海峡会、海基会成立“九二共识”)——(板书:破冰)
1991年,高秉涵终于踏上阔别四十年的土地。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最终在母亲的坟前大哭一场,这一幕与《乡愁》是那么的相似。——(板书:中年返乡)
四、梦里思乡千百度,叶落终归根
然而此时,与他一道的,还有一件特殊的物品——一个光滑冰冷的大理石骨灰坛,此行,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把老兵王士祥骨灰送回家。1992年起,高秉涵先后把上百位台湾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让他们得以以另一种形式落叶归根,最终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专访送骨灰感想视频、感动中国导词)——板书(板书:晚年夙愿)
每一颗灵魂的回归,无不意味着一片小小国土的归复;每一颗流浪灵魂的安顿,无不象征着个体福祉与尊严,在人道意义上的重新书写。同学们思考一下,台湾老兵在此后可以频繁往返台湾大陆,基于后来我们国家对台政策的哪些调整?(引出:1995年江泽民对台的八项主张)——(板书:暖流)
2016年7月4日,山东菏泽高孙庄,“爸爸妈妈,我今天把妻子、女儿、孙女、外孙女都带来了,来看您老人家!”81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在父母的坟前,反复叮嘱孙女们,要永远记住这里是自己的“根”。(给出图片)同学们,我们思考下,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呈现局面?(给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图片)两岸关系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本节课我们通过高秉涵的一生经历,讲述了海峡两岸关系变化,大家认为高秉涵能回归故乡原因是什么?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从最初的武力解放到如今的和平统一,我们态度的转变源于什么?
但是,高秉涵还是有自己的忧虑。(给出陈水扁、蔡英文等人台独言论,影响统一的因素?)如今在台湾,像高秉涵这样的老兵走上街头反对台独游行示威(给图片),他们最大的夙愿就是看到两岸的统一,大家能不能也为两岸统一设计标语?思考如何应对台独问题?
(五)直击中考:
结合本课内容,挑选具有代表性,符合中考命题规律习题,指导学生当堂练习。
(六)课堂收获:
学生们畅谈本节课收获。老师给出总结的涵盖本课知识的小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
(七)结语:
十四岁时,怀揣一颗求生的信念出逃故乡,耄耋之年,依然抱着一坛坛老兵的骨灰穿越海峡。高秉涵近七十年的归途,浓缩了千千万万台湾老兵魂归故乡的心路历程,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从撕裂到弥合的艰难进程。
铭记这份苦难,无疑是对历史最诚实的答复,对未来最美好的祝福……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把下一节课所需的书本练习册准备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对于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问,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老师会到你的身边,进行解答。(歌曲:把根留住)
九、作业处理:
作业分为两大类,一是扩展性思考题:给台湾的中学生写一封交流邮件。二是基础知识检测:完成对应的一课一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少小离家——坚冰
青年游子——融冰
中年返乡——破冰
晚年夙愿——暖流
十一、教具: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十二、教学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状况。

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一国两制
分析资料、合作探究
(A级)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20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在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C级)
1、找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
2.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并用史实说明其重大意义。。
3、找出什么是“汪辜会谈”,会谈有什么意义。
4、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

简述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指导我国解决这一“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战争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D.“三不政策”
2.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一观点表明
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