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8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掌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归纳分析认识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资料史论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反对台独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回答: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提问: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回答:(见学生演示课件1)总结为一首诗──《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2.台湾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同学们的介绍十分全面,有些内容令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你们用大量的史实验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祖。说到宝岛台湾,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日月潭碧波在胸中荡漾,阿里山林海在耳边震响。”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论是秀美的风光还是诱人的水果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为。但是台湾作为祖国的宝岛,它的魅力不仅与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台湾对祖国有多重要?

学生回答:台湾是中国21世纪的生命线。

政治方面:台湾回归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

经济方面:两岸的经贸利益;涉及领海及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从而涉及石油开采等经济利益。

军事方面:从战略角度讲,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扼守着中国的东南门户。

国际地位:和平统一台湾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教师总结并提问: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认识到台湾这方宝地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这是一块举足轻重之地。然而今天它却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回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收集的资料填充下面表格,归纳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什么?

学生填表并总结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和平统一。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间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改革开放

以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胡锦涛

四点意见

《反分裂国家法》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整理资料,找出史实证明两岸交流日益密切。

教师提示学生:从四个方面找史实,一是两岸人员的交往;二是汪辜会谈;三是两岸的经济交往;四是热点问题──连宋大陆行

学生回答并演示自制课件。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1.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并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师总结: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2.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中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

我们该如何应对:

a)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分裂国家法》。

b)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c)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d)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

学生:设计宣传语,如“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巩固练习(略)

布置课后探究题

知已知彼──查询“台独势力”的言论,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其进行批驳。

板书设计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政方针

2.对台基本方针

3.八项主张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相关阅读

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一、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等历史基础知识。归纳出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到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的一生为线索,透过抗战老兵高秉涵的一生,结合课文、视频、照片、音乐等历史资料,分析两岸历史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体验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理解高秉涵等爱国人士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课型:
本课为新授课
四、课时:
本课为1课时
五、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2、两岸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六、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七、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大纲,本课教学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讲授中以抗战老兵高秉涵一生事迹做为本课讲授线索贯穿本课始终,通过高秉涵不同成长阶段,影射出海峡两岸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史料、视频、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
学生朗诵《乡愁》。
(二)导入:
这首诗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板书: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三)学习目标:
由PPT展示,学生结合课前下发导学案简单阅读。
(四)新课讲授:
说到漂泊异乡的游子,我想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他是高秉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14岁离开大陆去到台湾,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已是42年之后,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他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在这42年的岁月里,他经历了什么,两岸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老师把他的人生阶段浓缩成立4句话,先让我们看一下。
一、本是同根源,奈何分两地
1948年高秉涵小学毕业,离开家乡山东菏泽,到南方投奔国民党的流亡学校,时局动乱,学校很开就解散了,他也开始了逃亡之路,在1949年末,他和国军逃到厦门海滩,当时海滩聚集十万人,可船只只有两条,所有人都在拼命地往上挤,幸好一位官兵拉了他一把他才挤上开往台湾的登陆艇。这一年高秉涵14岁,这一年,同高秉涵一样乘船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还有100多万国民党官兵。
——(板书:少小离家)
他们为什么逃亡到台湾?台湾问题怎么由来的?中国近代史上曾几次提到台湾?
初到台湾,年少的小高秉涵看到这样的一幕幕(台湾反攻大陆宣传画,配乐:反攻大陆去),而与此同时,他海峡对岸的母亲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幕幕(大陆武力征服台湾宣传画)可见,当时两岸关系如何?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怎样?
——(板书:坚冰)
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数百万台湾老兵成为了异乡漂泊的游子,为了安置这些官兵和家属,台湾形成了大大小小800多个家眷村,家眷村成为他们在台湾的新家,但是他们却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1963年,高秉涵大学毕业,他毅然选择去驻地金门做一名法官,这又是为什么呢?(金门是离家最近的地方,天气好时可以看到对岸的村庄)。
——(板书:青年游子)
可是,令高秉涵意想不到的是,他处理的第一件案子就是金门士兵的逃兵案件。一个士兵趁着值岗时抱着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看望自己的母亲,不料却被抓住了,按照当时台湾《陆海空军刑法》这名士兵将判处死刑,思念母亲本是人之常情,为什么会有死罪,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离成两个世界,这一定与当时政策有关。此时大陆政策是否出现变化?(引出和平解放台湾,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台湾与对港澳区别、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告台湾同胞书》)
——(板书:融冰)
三、不知多少相思味,直通两岸雁来迟
都说家书是战乱中给亲人的一个告慰,也是身在他乡不知归期的游子疗治思乡苦楚的一剂良方。1979年,台湾同胞来大陆人数明显增加,这个良好的信号,让此时的高秉涵想到,要冒险给他远在大陆的母亲寄一封家书。(给出家书内容)然而一年过后,却得到母亲已经病逝的消息。
没有了母亲,高秉涵能够寄托的只有故土。他把对娘的思念与故乡连在了一起,为此,他从未放弃寻找触摸故乡的机会。1982年,曾经有一位已经移民阿根廷的山东菏泽老乡卞永兰女士回大陆探亲,路经台湾,很多同乡希望她帮忙东西,但高秉涵却恳请她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高秉涵说故乡是我们心目中落地生根的地方,就带一点泥巴,带一点泥土吧。(播放分泥土视频)这是高高秉涵第一次感受到故乡的味道。
然而,两岸处于隔绝的状态,浅浅的台湾海峡,对像高秉涵这样的许许多多台湾老兵来讲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他们的乡愁也越来越浓烈,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同学们想想,故乡真的还,回得去吗?
(给出“返乡运动”图片)1987年,沉默四十年的台湾老兵穿上“想家”字样的衣服,高呼“我们想家”“我们想妈妈”口号,走上街头,散发传单,泣血呼吁,“难道我们没有父母,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让我们回去奉一杯茶,死让我们回去献一炷香”(最终蒋经国作出“政治让步于乡情的抉择”。(电视剧:原乡)(引出台湾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探亲,1990年海峡会、海基会成立“九二共识”)——(板书:破冰)
1991年,高秉涵终于踏上阔别四十年的土地。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最终在母亲的坟前大哭一场,这一幕与《乡愁》是那么的相似。——(板书:中年返乡)
四、梦里思乡千百度,叶落终归根
然而此时,与他一道的,还有一件特殊的物品——一个光滑冰冷的大理石骨灰坛,此行,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把老兵王士祥骨灰送回家。1992年起,高秉涵先后把上百位台湾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让他们得以以另一种形式落叶归根,最终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专访送骨灰感想视频、感动中国导词)——板书(板书:晚年夙愿)
每一颗灵魂的回归,无不意味着一片小小国土的归复;每一颗流浪灵魂的安顿,无不象征着个体福祉与尊严,在人道意义上的重新书写。同学们思考一下,台湾老兵在此后可以频繁往返台湾大陆,基于后来我们国家对台政策的哪些调整?(引出:1995年江泽民对台的八项主张)——(板书:暖流)
2016年7月4日,山东菏泽高孙庄,“爸爸妈妈,我今天把妻子、女儿、孙女、外孙女都带来了,来看您老人家!”81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在父母的坟前,反复叮嘱孙女们,要永远记住这里是自己的“根”。(给出图片)同学们,我们思考下,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呈现局面?(给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图片)两岸关系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本节课我们通过高秉涵的一生经历,讲述了海峡两岸关系变化,大家认为高秉涵能回归故乡原因是什么?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从最初的武力解放到如今的和平统一,我们态度的转变源于什么?
但是,高秉涵还是有自己的忧虑。(给出陈水扁、蔡英文等人台独言论,影响统一的因素?)如今在台湾,像高秉涵这样的老兵走上街头反对台独游行示威(给图片),他们最大的夙愿就是看到两岸的统一,大家能不能也为两岸统一设计标语?思考如何应对台独问题?
(五)直击中考:
结合本课内容,挑选具有代表性,符合中考命题规律习题,指导学生当堂练习。
(六)课堂收获:
学生们畅谈本节课收获。老师给出总结的涵盖本课知识的小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
(七)结语:
十四岁时,怀揣一颗求生的信念出逃故乡,耄耋之年,依然抱着一坛坛老兵的骨灰穿越海峡。高秉涵近七十年的归途,浓缩了千千万万台湾老兵魂归故乡的心路历程,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从撕裂到弥合的艰难进程。
铭记这份苦难,无疑是对历史最诚实的答复,对未来最美好的祝福……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把下一节课所需的书本练习册准备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对于本节课还存在哪些疑问,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老师会到你的身边,进行解答。(歌曲:把根留住)
九、作业处理:
作业分为两大类,一是扩展性思考题:给台湾的中学生写一封交流邮件。二是基础知识检测:完成对应的一课一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少小离家——坚冰
青年游子——融冰
中年返乡——破冰
晚年夙愿——暖流
十一、教具: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十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