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足球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1

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历史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科目:七年级历史学案2、课题: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课型:新授课4、时间:第周,年月日

5、总课时序号:6、主备人:黄续宏7、授课教师姓名:

一、预习导学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说说红军长征的路线。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

2.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三、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精讲释疑:

(一)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失败。

(二)经过

1.长征开始: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突围西进,开始。

(2)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人员损失惨重。

(3)根据毛泽东建议,红军强渡,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2.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开始确立了以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走向胜利:

(1)毛泽东指挥红军,,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2)挥师北进,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3)强渡,飞夺,翻过,走过茫茫,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4.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三)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五、引导点拨:

1、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你将如何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六、反馈矫正:

1、红军长征途中,哪一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A.突破乌江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河D.强渡大渡河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征的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根据地,要在运动中打败国民党军队

B.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D.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受人称颂的经典战例“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发生在()

A.甲午战争期间B.北伐战争期间C.红军长征时期D.鸦片战争时期

4、位于我国某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根据你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这一纪念塔应该在今天的()

A.江西省B.四川省C.甘肃省D.陕西省

5、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A.千里跃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两万五千里长征D.开辟敌后战场

七、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2)“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了长征途中的哪些军事行动?

(3)“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军事意义?

(4)长征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5)根据材料,分析红军在斗争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相关推荐

红军长征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红军长征

基础知识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2——6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二、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在课本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A.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背景(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开始:时间、地点、初期的路线:1934、10、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乌江遵义

军经过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不遵义会议主要内容:解决…取消…肯定…确定…确立…

怕意义: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远长征后期路线:四渡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征胜利两次会师:1935年吴起镇会师、1936年三大主力甘肃会师

难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遵义 B.会宁 C.吴起镇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中国共产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一大D.中共三大

4.标志着红军长征结束的事件是

A.吴起镇会师B.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C.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师D.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5.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理由是

A.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C.选举毛泽东为最高负责人D.毛泽东独立负责军事

6.红军摆脱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被包围状况是在

A.四渡赤水河后B.夺取遵义后C.飞夺泸定桥后D.渡过金沙江后

二、材料解析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写出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长征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3.9辛亥革命
一、预习与质疑(课前学习区)
(一)预习内容:P42-P45
(二)预习时间:10min
(三)预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2、掌握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3、理解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四)预习检测:
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
2、黄花岗起义的结果是怎样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课内学习区)
探究1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探究2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三、课后互助区
1.学案整理:整理“课中学习区”后,交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互检。

2.构建知识网络

四、互帮互助:
“我”认真阅读了你的学案,“我”有如下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签名: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山岗起义。
2、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合作探究:
1、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2、(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八年级历史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历史上第七课抗击八国联军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7抗击八国联军
一、预习与质疑(课前学习区)
(一)预习内容:P32-P36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义和团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的?
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二)预习时间:10分钟
(三)预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四)预习检测: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课内学习区)
探究1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探究2《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三、课后互助区
1.学案整理:整理“课中学习区”后,交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互检。

2.构建知识网络

四、互帮互助:
“我”认真阅读了你的学案,“我”有如下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签名: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合作探究:
1、进步性: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有道理;因为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