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9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康乾盛世

教学目的:

1、掌握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

2、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看待盛世,进行中外对比。

3、从新的历史角度评价康、雍、乾三位皇帝。

4、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初步观察历史,评价历史。

教学方法:

1、启发式。不断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2、以旧推新。通过对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回顾,推导出新的知识。

板书设计:

一、康乾盛世的出现:

1、概况

2、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二、康乾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1、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含义:

2、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

3、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三、纵向角度看盛世:

四、横向角度看盛世:

五、康、雍、乾的功与过

六、学习方法:教案内容

一、康乾盛世的出现:

1、概况:清朝前期,在康熙(1661年—1722年)、雍正(1722年—1735年)、乾隆(1735年—1796年)三位皇帝统治期间,由于他们注意个人业绩、励精图治,不断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在他们统治的130多年的时间里,即从17世纪的中期到18世纪末,在中国出现了被史学家艳称的“康(雍)乾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政治方面,国土辽阔,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开垦荒地大量增加,耕地面积随之扩大,手工业更加发达,商业较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人民联系加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对外关系方面,挫败沙俄的侵略企图,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这与以往的中国历史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教学方法:据以前盛世出现的原因推导出。

A思考: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哪些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B思考:古代各次盛世出现的原因?

C总结:古代盛世出现的规律。

(1)政治统一且稳定。(2)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它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做出必要的让步,他们往往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个人因素。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善于吸取历史教训,调整统治政策。(4)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推导: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明末农民战争的打击。②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个人的作用。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一局面的出现和巩固。

E回顾总结:康、雍、乾三人的业绩。

①康熙帝的业绩。更名田、奖励垦荒,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平定边乱、册封班禅,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

②雍正帝的业绩。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又设置驻藏大臣。

③乾隆帝的业绩。平定回部的叛乱,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二、康乾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一方面说在清朝时出现了盛世局面,另一方面又说在这个时期又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呢?

1、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含义:在封建社会的肌体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

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它的产生与发展,冲击并削弱了封建社会自自足的经济基础;②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空前极端的专制措施,实行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同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断绝正常的海外经济文化交往;③文化思想上,进步思想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预示了新制度最终将会出现。这一切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和没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3、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由此看来,盛世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是从不同角度而言的,它们二者并不矛盾。

①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明清封建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它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客观规律,任何封建统治者都不能阻挡。

②康乾盛世的出现是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由于清朝初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注意与民休息,出现了这种盛世的局面。这种盛世局面超过了前代任何一次盛世,它是前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③在盛世中隐藏着危机。这种盛世局面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这只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回光返照,盛世里面暗含衰落和危机。主要表现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并削弱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间产生。为维护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他们对外实行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措施只能是封建制度的强心剂。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势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剧封建社会的统治危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专制统治,必然会引起政治的腐败。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土地集中,从而引起阶级矛盾尖锐。同时,反封建的各种因素正在成长。从世界上看,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自乾隆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之西方列强入侵,封建制度面临全面危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社会经济就发展,国力就强盛,就会出现盛世局面,反之则不然。但封建统治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使之衰亡的必然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

三、纵向角度看盛世: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角度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

①经济上,调整统治政策,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②政治上: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了巩固。③外交上,收复台湾;反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国家主权及统一。

这些盛世局面。超过了前代任何一次,从中国历史的纵向角度考查,确实是值得颂扬一番的。

四、横向角度看康乾盛世:

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

思考:在世界历史上的同一时刻(17世纪、18世纪),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的历史呈现出什么特点,以史实说明?

英国:进行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逐渐形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展开,生产力迅速提高。

法国: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国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后半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美国:1775年――1783年,独立战争爆发。1787年,制订了宪法,1789年,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俄国:彼得一世进行改革,鼓励发展手工工场。

普鲁士:腓特列二世进行改革,普鲁士日益强大。

奥地利:出现了开明专制。

小结: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英、法、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专政,工业革命逐步展开,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即将确立。此时的欧洲封建国家,也不得不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而此时的中国呢?中国和世界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西方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了手工生产。作为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奉行,封建政权对工商业的控制、掠夺、摧残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垄断、严重地阻碍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向手工制造也资本的转化,导致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严重滞后于西方。而此时欧洲的主要封建国家的君主正积极地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既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又在客观上发展了资本主义,为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腐朽,人民受到残酷统治,而西方已确立起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享有较多的自由和权力。

③外交上:中国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而西方推行重商主义,对外开放;同时进行殖民扩张,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导致三位皇帝自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一切应有尽有,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再加上害怕中国人同外国人接触对其统治不利,因此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不断加强了对中国人出海和外国人来华贸易的防范和限制。这不仅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而且也影响了国内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统治者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虚妄骄幻的心态,失去了及时吸取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以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的机会,客观上造成了延缓和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西方已经存在的生产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随着西欧诸国的殖民扩张而不断加强,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着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开放性活动,消极防御的闭关政策能给其后继者带来长久的安全吗?

④科技文化上:中国大兴文字狱,科技文化渐失活力;而西方启蒙思想的兴起,思想解放,科技与技术迅速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总之,中国的农业文明远不足以同西方文化文明相比。三位皇帝在位期间都屡次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国当时的思想进步和科技发展,进而在客观上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更进一步加剧了在未来的中西较量中的劣势。而此时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它迅速地泽被欧美,至今仍影响深远。尤其是早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面对着“坚船利炮”的威胁,“康乾盛世”后的统治者只能屈膝投降,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盛世孕育了落后,埋下了日后挨打的祸根。

五、康、雍、乾的功与过: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康、雍、乾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他们的主要功绩是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他们在位时期,平定准噶尔部的噶丹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他们抗击了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他们收回了台湾。他们的主要功绩体现在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多民族国家这一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他们在位期间,没有顺应历史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从而采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他们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进程,阻碍了历史的前进。他们的措施只不过给面临崩溃的封建制度注几支强心针,延缓了它的衰亡,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他们没有进步性,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思考:康熙帝、路易十四、彼得一世几乎是同一时期的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请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他们做出评价。

康熙帝:他在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加强文化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关卡林立,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加强王权,强化专制统治。

路易十四:强化王权,消除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市场。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兴办手工工场,进行海外扩张。思想上,加强文化专制,取消新教信仰自由,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仰天主教。

彼得一世:政治上,强化封建王权,消除封建割据,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军事上,建立强大的海军,对外扩张。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康熙帝的功绩是无法和路易十四、彼得一世相比的。他们虽然都加强了专制统治,但在当时的欧洲加强王权,有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欧洲的封建统治者大多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中国的康熙帝却重农抑商,欧洲的统治者对外加强殖民扩张的,而中国却是闭关锁国,失去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六、学习方法:

解决本文涉及的问题,必须运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坚持用生产力和实践标准检验历史事件的方法;②中外历史联系的方法;③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④两点论和重点论向结合的方法;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方法;⑥史论结合的方法。

因此,认识“康乾盛世”不能简单化,要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评论。

本课小结:

①康乾盛世是调整生产关系的产物。

②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盛世孕育了落后,埋下了日后挨打的祸根。

③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抓住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迎接挑战。当今,我们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风险同在,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抓住机遇,向困难挑战。

作业:

一、选择题:

1、(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以下各项中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中解释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是

A苛征重税,影响农业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B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加剧土地的兼并

C影响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2、清初的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B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以下有关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B目的在于维护国内的商品市场

二、材料解析题:

4、阅读:材料1(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者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2清代沿袭明代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人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在这样的情况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3(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思考:

从材料1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材料2和材料3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影响?

延伸阅读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初经济恢复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强皇权是朱元璋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以及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结合图像和文献,归纳整理实例特征;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并进而认识汉、唐、明等朝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与这些王朝日后强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比较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特征,学会归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趋势的方法,并认识这一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开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认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难点:如何评价朱元璋?
三、教学过程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请大家阅读本单元序言,思考: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
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对外的大一统,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社会特征。
内因:一是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二是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
插图《朱元璋》
汉族,原名重八。安徽凤阳县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成功秘诀:
(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谥、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等。
(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朱升提出的
(3)打造“铁军”。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治国理想: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
2、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1)复兴农业经济,下令农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皇帝归农民自有,并减免徭役和赋税。
(2)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3)鼓励种植桑、麻、棉的经济作物
(4)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
(5)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修复
思考: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1)朱元璋出身农民,知道下层农民的疾苦,他是按照农民的方式来建立大明王朝。
(2)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以及农民起义的力量。
(3)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的局面。
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的强盛。(耕地增加、税粮增加和人口增加等)
苏湖熟,天下足。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从以上谚语中,你能得出是么历史信息?
“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出北方,成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汉、唐、明的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王朝的强盛与王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从秦、汉确立皇帝制度后,皇权不断加强,至明、清而达到顶峰。朱元璋继位后,为了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下面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具体措施。
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个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3、设立厂卫制度。
4、注重整顿吏治。
试从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化中,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趋势。
秦朝中央设三公,确立君主集权的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明朝罢去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于一身,总揽决策、行政大权,形成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你认为明朝内阁权利与前朝宰相权利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现象的除享有说明了什么?
明内阁权力仅仅限于批答之权,而批答又必须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拟定,只相当于文书的职能。可见,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具有拟定、审查和执行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了相权消亡,皇权强化的实质。

探索与争鸣
从朱元璋的废丞相、设内阁,建立厂卫制度不难看出明初皇权的加强,这也是有明以来诸多史学家所认为的“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重建,然后恶化了”的原因。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明代是继元朝蒙古统治后,恢复汉族传统政治的再建。然而,由于朱元璋全面强化专制政权,废丞相,设内阁;屠戮功臣,建立厂卫,使得政治局面全盘恶化。比如,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政府司法部门之上,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况且,厂卫特务的活动遍布各地,上至文武重臣,下及平民百姓,都被列为侦缉对象。中国历史上,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明朝皇帝确实开了一个恶例。
可能与朱元璋本人生性疑忌的个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集权政治即将走到尽头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他从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发展为一个专制王朝的帝王。请大家思考:我们如何评价朱元璋?(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要按照历史的眼光去评价)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归纳、整理史实;认识、分析问题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利玛窦来华的有关史实,学会认识中西不同文化差异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通过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有关内容,学会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实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同一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难点

西学东渐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如何西传?略。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一、传教士来华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

插图《大三巴》

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

插图《利玛窦》《利玛窦墓碑》

利玛窦简介

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利玛窦能够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有哪些?

(1)利玛窦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2)利玛窦认识到要在中国立足,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为此他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他说汉语,穿儒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

(3)同时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并且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他的住所成为士大夫聚谈之处,士人以与利玛窦交往为荣。徐光启深深地为利玛窦的博学多才所折服,称赞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收效显著,到明朝末年中国信徒达到4万人,其中包括徐光启等人。

思考:中国的士大夫为什么会对利玛窦产生好感?略

插图《利玛窦与徐光启》

思考: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哪些信息?

二、西学的传入

请大家阅读本目,思考:西学包括哪些内容?西学传入有哪些特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西学不仅包括欧洲传教士传播的基督教,还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特点: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涉及面广。

插图《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几何原本》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全书共15卷,它从有限的几个公理出发,用公理化方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平直空间的几何体系。该书从内容到方法都近乎完美,在西方学者中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以至于后世的数学家在著书立论时不敢轻易使用“原理”(即“原本”)作书名。徐光启本着“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宗旨,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前6卷。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他在翻译过程中斟古酌今,反复推敲,为制订每一个学术名词付出了艰巨的创造性劳动,限于当时既无这方面的词典,又无相关的工具书可供参考,译者的艰辛和毅力,是今天的学者们无法体验,难以想象的,今天仍在使用的数学专用名词,如几何、点、线、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都是首次出现在徐光启的译作中的,仅此一点,就足以奠定徐光启在中国数学史上的地位。

编译《同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插图《同文算指》

利玛窦绘制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插图《坤舆万国全图》

思考:当时为什么利玛窦能够绘制世界地图?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大发现,人们对世界地理有更为全新和正确的认识,所以能够绘制世界地图

水利科技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

徐光启与传教士合作翻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的水利设施和技术。徐光启编《农政全书》时水利部分全录此书。《远西奇器图说》是首部介绍欧洲近代机械工程学的中文图书,其中涉及比重、杠杆、滑车、轮轴、斜面等力学原理及其方法

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

插图《圆明园》

西学东渐的影响:西学东渐促使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也使得中国古文化传入西方后对于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出现18世纪中国风。但是由于清朝康熙以后对外政策从海禁到闭关政策的转变,最终导致西学东渐现象消失,中国与世界最终隔绝。

小结:略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6课康乾盛世(下)教案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6课康乾盛世(下)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清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康、雍、乾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以及文字狱实行的基本情况,理解清初文化专制主义强化的实质。
2.描绘、整理、归纳史实的能力;阅读、汲取、运用史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清初经济发展的概况,学会归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图像,学会根据图像描述情景的方法。
3.通过对清初大型图书的编撰和文字狱的施行,学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论证事物实质的方法。
4.通过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学会对“康乾盛世”进行史论结合的小论文形式的史学评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发展和繁盛是中国古代社会国力强盛的标志,认同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建树是古代“盛世”的标志。

二、重点难点
重点:清朝初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难点:如何理解清朝重文化而无思想。

三、教学过程
问:清朝初期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略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思考: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初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清朝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清朝统治者逐步调整政策,采取停止大规模圈占田地,取消明末苛捐杂税,减轻赋税,奖励垦荒等有利于经济发展措施。
插图《盛世滋生图》1、2
农业中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在农业中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手工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家庭手工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等不断推广;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这一切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致使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无锡“布码头”。)首都北京也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在康、雍、乾三朝就出现了一片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康、雍、乾三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其中,大型图书的修订编纂,成绩尤为显著。
1、《古今图书集成》
插图《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等人开始编辑,雍正时又命蒋廷锡等人最终编定。其特点在于彻底贯彻“以类聚事”的原则。共设立“汇编”(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编)、“典”(32)、“部”(6109)三级类目。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共分十类: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陈梦雷在《松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删一二”。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中外学者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总字数达1。6亿,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字数的5倍左右。《永乐大典》遭焚毁后,《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的类书。

2、《四库全书》
插图《四库全书》
清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请结合上述材料,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四库全书》的?他的理由如何?

3、清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其实质就是为了稳固统治、加强皇权。
(1)下令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
清以明为鉴,认为明亡于党争、宦祸。……清初即在各府县学设立卧碑,明示规章:“不得妄立社名,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雍正撰《朋党论》以告诫士子,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2)大兴文字狱
因文字构成罪名的案子,叫做文字狱。文字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但以满清的文字狱最为惨烈。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记录的文字狱就有100多起。康熙时的《明史》案和《南山集》案,都牵连到几百人。乾隆时的文字狱次数最多,牵连的人也更多。文字狱大都的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暴君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暴君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李一《糊涂词》有语“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帅相,无非糊涂”。被河南登封人乔廷英告发,经查发现举报人乔廷英的诗稿也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日月二字合为明,你不是谋反又是什么?检举人和被检举人皆凌迟处死,两家子孙均坐斩,妻媳为奴。

从而形成一种以文招祸的恐怖氛围。
(3)销毁图书与篡改文献
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
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

(4)影响:清代文化专制政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产物,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小结:略

试以“康乾盛世”为题,撰写一片4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个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

康乾盛世:从政权稳固——加强皇权,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安定——战事不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文化建树——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乾隆时,清政府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等方面或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展开论述。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5课康乾盛世(上)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5课康乾盛世(上)》,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教案

(定义)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1、政治制度的创设——军机处的设立,专制主义皇权的空前加强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A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职能)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B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族王公贵族。(职能)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做出决定,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②设立南书房: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职能)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③设立军机处: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运作)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④强化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2、民族关系的处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康、雍、乾时期,清政府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经过多年努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①东北—沙俄侵略势力:当时,外部的一大威胁来自沙皇俄国:沙俄在向西伯利亚的扩张中,于17世纪中叶侵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长期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

②西北—准噶尔部分裂势力:A清初,原居住今新疆伊犁一带的蒙古准噶尔部势力渐强,控制了天山南北,并不断向东、向南进兵,反复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

B其后,聚居新疆天山南路的回部也起兵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③西部—西藏问题: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A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B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转世程序。

④东南—台湾问题: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郑氏政权在台湾地区的统治维持了20余年。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