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第4课 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十三陵的兴建

十三陵的陵址在北京昌平天寿山,长陵的始建与十三陵的形成。

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了解明十三陵。

在北京地图上寻找明十三陵陵址。看课本明十三陵两幅照片,了解十三陵的艺术美。

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明十三陵的布局

“神路”勾通各陵,长陵正门大宫门,“前朝后寝”制,“明陵落照”之人文美与自然美。

再次了解中国皇陵建筑的特殊理念。

从明十三陵布局、具体各陵盛衰情况分析明朝历史兴衰。

参看课本上,了解各帝陵名,绘制明十三陵所反映明朝兴衰示意图。

培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上层建筑、文化艺术是经济和政治基础的反映。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

长陵、永陵、定陵和思陵各代表明朝兴盛、中衰和覆亡的历史。

体会文化艺术上层建筑是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

规模宏伟的长陵

长陵──十三陵的主陵。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巨丽的明代皇陵。祾恩殿的极高历史和美学价值。仅存的最大楠木殿。长陵地宫和宝顶。

了解明成祖朱棣长陵是明十三陵实际的主陵。

通过明十三陵两个具体实例分析长陵和定陵建筑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不同特色。

制图表对比长陵和定陵的各自特色和历史背景。

培养阶级分析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

奢华豪贵的定陵

定陵的奢华,“十室九空”,耗银八百万两。定陵用料豪贵,色彩鲜丽,富有美学观赏价值。

培养阶级分析观点,了解地主阶级皇室豪华是建立在剥削广大农民基础上的。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

1956年定陵地宫的考古挖掘。地宫的豪华,御座之精美,无不显示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地宫出土文物达三千余件,以金冠、凤冠最为知名。

了解定陵地宫宝物的价值。

从阅读课文了解文物考古的基本知识。

列举定陵出土珍贵文物名称。

培养对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明十三陵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定陵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

难点

本课头绪复杂内容多,在两课时需精练选择重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共有六个目,教学为2课时。建议将前三目讲一课时,后三目合讲一课时。这样分讲应该比较合理,前一课时重点讲述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后一课时分讲长陵和定陵。本课内容比前课复杂,陵墓建筑有十三个陵,既有整体又有个体;还从陵寝建筑涉及回顾明王朝的盛衰,最后还有定陵地宫的重大考古发掘;而这三方面,又各个不能忽视,都是重要历史内容,不可分割。另外,前一课明孝陵所涉及过的明清陵寝建筑特色,如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设计理念,人文美与自然美的浑然一体,在本课讲授时还要提到。这就要求教师讲授本课时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

本课引言由一幅“明十三陵入口”风景照和简介明十三陵的形成以及建筑壮美风格的文字合成。这样的引言有利于教师讲课先从形象地介绍描绘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壮观面貌入手,利用文物建筑图片和“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生动诗篇,引人入胜地将学生带到景观现场,然后开讲这一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伟大价值。在讲述引言中十三陵形成过程时,可预先引导学生参阅本课十三陵陵名及所葬皇帝表,了解建文帝、景泰帝未葬入十三陵的原因。因此十六代明朝皇帝成为了十三陵。

第一目 “十三陵的兴建”

本目由一段课文正文、一幅“明十三陵”全景图和一段阅读文字构成。课文正文实际说清三个问题:一、明十三陵陵墓建筑群何年始建?二、建筑群址在何处?三、自明成祖起,明朝各代皇帝除景泰帝外,全部安葬于此,共十三代,因名十三陵。此段文字较少,建议从三个方面安排讲课:

(1)课文正文细讲。应先回顾一下朱元璋逝世后朱棣策动“靖难之役”,推翻南京建文帝统治的王朝,然后迁都北京的历史过程。没有这段历史的回述,学生便很难理解明孝陵以后明王朝各帝陵为何又迁到北京。然后再重点介绍明十三陵的起建年代、陵址昌平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和以后明朝各帝的相继建陵过程。最后“形成为明十三陵”。

(2)结合讲述课文,引导学生阅览“明十三陵”风景照,最好用多媒体、电化教育放映更多的明十三陵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图片或电视片,使学生广开眼界,从感性上感悟和欣赏明十三陵这一世界级人文景观的壮观美丽。十三陵周围壮美的山水──温榆河、蟒山、虎峪等,最好都有彩色图片或电视片的形象直观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历史的赞美自豪之情。

(3)阅读文字部分,可以让学生自读或朗读,然后思考本栏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风趣的历史轶事,可教育学生认识古代帝王们封建迷信思想的可笑,同时也可适当结合当前某些搞封建迷信的人和事,和学生共同批判分析。

第二目 “明十三陵的布局”

本目课文用两段课文叙述明十三陵的布局,还附有一个十三陵陵名及所葬皇帝图表和一幅明十三陵的大石牌坊的古建景观图片。教师们在讲授本目时都应有机合理地配合上。

(1)课文的第一段主要叙述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教师讲授时不要忽略下面三个重点:(一)明十三陵各陵墓的“依山建陵”的传统特色。这一中国陵寝建筑传统特色历史悠久,依《中国丧葬史》的说法,最早源于汉代,隋唐时形成完整制度,唐太宗的昭陵选址于陕西礼泉的九嵕山下,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位于梁山主峰南坡。前一课提到朱元璋的明孝陵依于南京紫金山而建,明成祖的长陵则依昌平天寿山。此后,明朝各帝建陵各“依”一山,如明武宗正德皇帝陵墓葬于金岭山(后因其一生寻花问柳,人们戏称此山为莲(恋)花山)、明神宗万历皇帝定陵依傍大峪山等。(二)明十三陵有一主神道(路)是整个十三陵的枢纽和主轴线,通往各陵,使陵区有机地形成一个建筑群整体。(三)主神道南端高大石牌坊和大宫门是整个十三陵区的总大门,也是明成祖朱棣长陵的大门,这使长陵明显成为十三陵的主陵。(四)各陵都一律采用“前朝后寝”陵制,承传朱元璋明孝陵所创建的建筑形制。

(2)本目课文第二段的要点为:(一)明十三陵谨守各朝建陵特色,将建筑人文美和自然风景美巧妙结合。因为其景色之绝美,使十三陵成为燕京名景之一,号为“明陵落照”。(二)明十三陵各陵从建筑美方面亦有独特风格,在世界古典建筑史上形成中华特色。课文所举蓝琉璃瓦的巨大石牌坊和狮龙怪兽石雕,都是世界建筑学上的珍品。

第三目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

本目课文用两个段落叙述。分别叙述明十三陵的豪华建筑是用大量人力物力、百姓民脂民膏建成的,给广大人民造成深重苦难,其目的不过是为显示皇权的威风。另外,明十三陵各陵的建造反映了一部明代兴衰史。再一重点则是明十三陵又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权专制到达顶峰的见证。教师们可以突出下面三个重点进行讲授:

(1)课文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明十三陵是明朝兴衰史的缩影”。课文举了最盛期明成祖长陵、由盛而衰期的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和覆亡期崇祯思陵三个实例,讲述了之所以各陵成为明朝一部兴衰史的道理。二是明十三陵的建造耗费了民间大量人力物力,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可为其例。第一段课文阅读资料,则用光宗泰昌帝和景泰陵的例子,说明明朝诸帝陵墓之建,也同时反映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这也是明朝兴衰史的一部分。

(2)课文第二段从明十三陵建陵理念、模式、风格、形制等多方面证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群本身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权专制高度发展的见证。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一)“前朝后寝”规制,反映了皇权的绝对权威,皇帝生前死后都应有同样的规格生活。(二)严厉的“下马碑”和禁止出入禁约,反映了皇权的不可侵犯,君臣规矩不许逾越。(三)十三陵主神道上石兽、文武百官石像为死后的皇帝服役侍立,反映皇权无比威严。(四)火焰牌楼等神化建筑,象征死去的皇帝威焰仍然冲天,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目 “规模宏伟的长陵”

从此目开始,课文讲明十三陵整体建筑群最典型也是最主要的两座陵墓,更详细地介绍明十三陵的建筑壮丽、精致和富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就是本目长陵的专题介绍和下两目定陵的专题介绍。

本目课文共分五段讲授。前三段讲述长陵在十三陵中的特点:明朝前期帝王陵墓的代表,十三陵的主陵,做工最细、最为巨丽的一座明陵。后两段重点介绍长陵的两座标志性建筑:祾恩殿和明楼。

(1)明朝前期帝王陵墓的代表。在讲授时,要注意讲清以下几点:(一)明朝前期帝王陵墓代表不仅长陵一座。前课的明太祖明孝陵也是明前期帝陵的代表。长陵严格说是北京明十三陵中明前期帝王陵墓代表。(二)从明朝兴衰史来讲,明成祖永乐年间是明王朝的极盛时期,当时国内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三)朱棣是明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人,从此明清两朝共有五百多年在此定都,兴建各种宫廷、园林、陵墓建筑,使北京成为世界历史名城,此功不可抹煞。(四)强调指出长陵的特点:是“十三陵中规格最高的明代陵墓”。至今还作为明十三陵古迹区游览重点。

(2)长陵为十三陵陵区的主陵。从以下两方面突出长陵“主陵”地位:(一)长陵的主门大宫门也就是整个十三陵的正门。(二)长陵的神道也就是整个十三陵的主神道。在此作为主线的长达7公里的主神道有许多分支道通向十三陵各陵。除此以后,讲授此段还可同时讲出:长陵从1407年朱棣营建北京皇宫开始,即开始作营建陵墓的准备,1409年动工,1413年徐皇后遗体从南京迁葬北京长陵,直到1424年明成祖逝世安葬长陵,1425年长陵最后一道工程享殿建成,前后建陵时间共有18年之久。

(3)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明陵。南京的明孝陵曾几经破坏,如今保存已不是十分完整,例如明孝陵大石碑的碑亭已只剩下石雕柱础,大红门门楼也已坍毁,朱漆大门无存,明楼楼顶也早坍,人们已只能见其曾经辉煌的巨大遗迹了。但明成祖长陵所幸数百年来保存完好。教师讲授时可以用现存长陵的主要建筑陵门、宰牲亭、神厨神库、祾恩殿、明楼等的存在,说明长陵保存之完好。此外,讲授此段课文时,可就皇帝死后要求如生前一样过豪华生活,还建殿接受臣下朝拜等等陵内诸建筑,再次强调陵墓建筑的皇权至上的特点。

(4)本目课文第四段重点叙述长陵祾恩殿的建筑艺术特色。课文用祾恩殿的白玉石雕饰、金色琉璃瓦殿顶和楠木大殿三方面来说明此殿的豪华和珍贵。讲授时应能突出以下几点:(一)长陵祾恩殿历经六百年之久,至今保存完好,因此尤为珍贵。(二)建筑本身的精美,用材高贵,做工精细,装饰华美,成为“我国古建筑中的无比珍贵的文物”。(三)结合课文右方一段阅读文字,启发学生正确思考一个较深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古建筑都曾经在当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人民造成祸害,但也给后人留下珍贵古迹名胜,如何分析这一历史复杂现象?(四)结合祾恩殿的讲解,提醒学生阅览前页“长陵祾恩殿内景”古建照片,增强感性认识。

(5)本目课文第五段介绍明成祖长陵另一标志性建筑明楼。可从下面五方面给以讲解:(一)明楼是长陵地宫上的地面建筑。(二)明楼形势高耸,拔地而起,显示其无比气派。(三)明楼内建巨大石碑,标明“成祖文皇帝之陵”,门前又有“长陵”二字,表明这是成祖陵墓的所安葬之处,又为碑楼。(四)明楼后有宝顶,是明成祖御体安葬的坟山。(五)长陵明楼、宝顶周围、松柏草木葱茏,反映出明朝帝王陵寝人工美和自然相映成趣的特色。本目最后一段简短文字,概括长陵的特色:显示了明成祖一生博大威严,也反映了明朝前期的富庶强盛。

第五目 “奢华豪贵的定陵”

本目课文较上目简略,仅有两小段,主要内容正好和介绍长陵时富庶强盛相反,重点介绍明王朝后期政治的腐败,统治阶级奢侈,民不聊生。定陵虽也建筑精致豪华,但它是在掠夺广大百姓民脂民膏的基础上建成的。本目可从两方面讲解:

(1)定陵是明朝后期由盛而衰时期的陵寝建筑。所葬皇帝明神宗万历是一位荒淫无度的昏君。此段应讲明:(一)神宗万历年间由公元1573年至1620年,他在位共达48年,万历后再过二十多年明朝就被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二)万历本人是一个昏庸之主,课本上讲他二十多年不上朝,政治“上下解体”,经济上拼命搜刮百姓,财政上“百用乏绝”,民间“十室九空”。《明朝史话》介绍他是一个十足的酒色之徒,后宫美女数以千计,日夜饮酒纵乐,常发酒疯,不如意就杀人。当时有一名正直官员给他上呈了一篇《酒色财气四箴》文章谏劝他,他却丝毫不知悔改,反而将此官员削职为民。

(2)定陵的豪华侈丽。面临国家衰败之世的神宗万历,在生活上比任何皇帝都奢侈,在陵墓建造上也奢望超过他的祖上明成祖,所以极尽奢华。(一)定陵从1584年开始营建共历时六年建成,役使民工三万余人,银八百余万两,相当于政府两年全部财赋收入,可供一千万农民一年食用。这一数字可谓惊人。(二)定陵在规模上不敢超过长陵,但用工之细,施材之豪贵,尽量奢侈。课文中例举了定陵明楼的豪奢,其他如祾恩殿、外围墙等,都极尽豪华,外围墙上琢刻着山水花卉,祾恩殿丹陛上有精美的龙飞凤舞雕纹。定陵地宫建成当年,万历竟还兴致勃勃在此举行盛大酒宴以示庆祝。在讲授定陵几段课文时,教师可同时引导学生观阅课文左方定陵外观和地宫古建图,以更好理解课文。

第六目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

本目内容比较特殊,实际上不仅仅“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皇帝陵寝建筑的范围,还包括定陵的考古发掘以及地宫珍稀文物诸多内容。因此在教师讲授同时要讲清以下几个重点:

(1)1956年定陵的考古发掘。本目的第一、二、三段实际是介绍这次考古发掘经过。要讲清三个要点:(一)定陵考古发掘、打开地宫之门在1956年。(二)考古工作者在探沟发现当时指引石碑,钻进隧道,然后开启金刚墙,发现地宫。(三)地宫呈现在人们面前,保存完好,其建筑形式宛似北京明清故宫的三大殿,还有左右配殿供死去帝后生活起居,完全符合我国传统陵寝的“上下宫”和“前朝后寝”制度模式。

(2)定陵地宫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一)定陵地下宫殿完全是一座庄严的皇宫殿堂,有接受大臣朝拜的御座,可以安排死后的帝后就坐。(二)地宫有专为祭祀死去帝王的香炉烛台,尚有燃烧余迹的长明灯。(三)后殿安放明神宗帝后的尸体棺椁,并有殉葬珍贵文物若干。

(3)定陵地宫所藏各种珍贵珠宝文物多达三千余件,是考古工作的巨大成果,这些文物反映了我国三百多年前手工工艺的高超水平,其中重点文物有:(一)神宗金冠和皇后的四顶凤冠。(二)若干金壶玉碗。(三)明代青花瓷和“明三彩”瓷器。(四)各种明代织锦一百多卷。课本上称这些文物为“稀世之宝”,“价值连城”。

注意,在讲授这些具体内容时,教师一定不要忽略同时指导学生参阅本课有关定陵地宫正殿和出土文物照片。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有六个目的内容,头绪较多,教学规定为2课时。教师可根据六个目的不同内容,分为两部分教学。前三目重点讲明十三陵的整体,包括十三陵兴建、布局和十三个陵所反映的明王朝兴衰史内容。后三目更重于十三陵中的两个个体──长陵和定陵,这既反映了明王朝极盛时和衰败时的兴衰史的两个典型,又在建筑上反映了明十三陵主陵(长陵)和豪奢型陵墓(定陵)的不同特点,尤其定陵地宫出土三千余件珍贵文物,更是讲课的重要内容。

“十三陵的兴建”课文文字较少,内容比较单一。讲课时可尽量多用历史建筑图片,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图片或电视教学片,从感性上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实际感受明十三陵古建筑群的壮美,尤其是人文美和自然美的浑然一体。如果能有十三陵附近的蟒山、虎峪和温榆河的风景照和风景片,显出皇陵风景气派,效果会更好。

“十三陵的布局”一目,主要应讲清主陵长陵、主神道与其他各陵汇为一体的关系,这是一组帝王陵墓建筑群,若能用一幅明十三陵总体图,清晰看出十三陵各陵的建筑布局,就很好地达到了讲课效果。在指导学生阅看录像明十三陵整体图时,应结合课文所列“十三陵陵名及所葬各帝”,互相参照,效果更好。讲授此目时,还应注意到十三陵各陵的“前陵后寝”建陵特色和自然美人文美互为融合的古建美学特点。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一目讲授,最好也利用十三陵陵名及所葬皇帝一表,给明王朝各帝统治时间分分期,一般认为,明朝从明太祖至宣宗宣德皇帝为前期(1368~1435),从明英宗正统年间至穆宗隆庆年间为中期(1436~1572),从明神宗万历年间至思宗崇祯统治时为后期(1573~1644),这是明朝衰败至覆亡时期。结合上述历史情况,再录放一些明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和崇祯思陵陵墓录像和图片,明朝兴衰线索便一览无余。

“规模宏伟的长陵”一目。重点讲清长陵为明十三陵主陵的特点。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长陵成为十三陵的主陵?大家答完后,再提问:作为主陵,长陵有何建筑方面的特征?这些提问和回答,可以使课堂教学活跃。

“奢华豪贵的定陵”一目。课文上讲的奢华豪贵之处不多,教师可再收集一些资料和照片,突出定陵在建筑方面的奢华特点。讲课时要强调明神宗统治已经进入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皇帝荒唐,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然后利用课文讲授明皇室苛刻剥削人民的内容。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为本课的最后一目。假如能找到当年考古开挖定陵的照片和录像在课上放映最好,至少也应使学生能细看课本上地宫正殿和地宫宝座、龙缸、凤冠等照片,体会地宫文物的无比珍贵。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讲“明朝兴衰史的缩影”时,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有关明神宗定陵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定陵“奢华豪贵”的印象,用崇祯陵的破败,加深明朝衰亡的印象:

资料一定陵地下宫殿规模宏伟,晶莹富丽,古朴典雅,工艺卓绝,历经三百余年却片石无毁,坚固异常。

──《紫气贯京华》369页

资料二 (定陵)玄宫地面由特制“金砖”铺地。“金砖”又叫澄浆砖或津砖,光润耐磨,越磨越润亮,极为名贵。明代宫廷在江南烧造此砖。据载,一窑“金砖”需用几种枝柴烧制一百三十多天,出窑后再放入桐油中浸泡。苏州砖窑烧造五万块砖,需耗时三年。

──《紫气贯京华》371页

资料三 定陵地下宫殿是一座瑰丽的艺术文化宝库,内藏帝后生前享用不尽的物质财富,有世间罕见的帝后冠服,金光耀眼的金玉珠宝,小巧玲珑的首饰,晶莹剔透的瓷器,绚丽多彩的丝绸织品,多达三千余件。

──《紫气贯京华》377页

资料四 与天寿山诸陵相比,思陵显得格外简陋、破败、悲穷。时光飞逝,风雨剥蚀,今日思陵,已是一片荒芜苍凉,稀疏苍松围绕着孤零零的陵墓,一通石碑竖在陵前,石五供抛在荒野之中。

──《紫气贯京华》387页

案例二 讲“规模宏伟的长陵”时,为加强气氛,烘托长陵的宏伟规模和主陵特色,亦可补充以下资料:

资料一 长陵神路全长约七公里,完成于宣德十年,后来成为十三陵总神路,为诸陵所共有。以神路为中心,陵园中各式建筑,由南向北次序排列。主体建筑位于神路正中,坐北朝南,地宫在神路北端,居中当阳,似在北极星下,格外庄严郑重……整体布局纵横交错,舒展明朗,匀称和谐,既统一规整又富于变化……

──《紫气贯京华》339页

大红门又称大宫门,建在龙山、虎山两峰为阙的高地上,居高临下,气势非凡,为陵区的总门户。大宫门单檐歇山顶,门三洞,丹壁黄丸,深厚端庄。

──《紫气贯京华》340页

资料二 (长陵)陵园若紫宫。北依天寿山,高墙环绕的长陵陵园,亦称作“宫”,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堂皇而神秘。其雄伟的气势和宏大的规模超过明孝陵,为明陵之最。

──《紫气贯京华》344页

资料三 (长陵)楠木殿是我国仅存的最大的楠木大殿,为古建筑中无比珍贵的遗物。其主体建筑全部用贵重不凡的楠木建成,殿堂内外纵横林立的优质金丝楠木巨柱,最高达十四点三米,直径都在一米以上。大殿梁架由六十根整材金丝楠木承托,中间四根直径达一点一七米,两人合抱不能交手……这些“皇木”来之不易,采于遥远的南方深山老林,民工们常“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多少人为此付出生命。待山洪将此冲出,导入江河,结筏运至北京,木材仅剩十分之一二……

──《紫气贯京华》347页

扩展阅读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第1课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第1课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第1课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了解北非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二)学科指导意见:
1、基本要求:了解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认识北京故宫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高超的宫殿建筑艺术和中国特色的古代宫殿建筑风格;感受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非凡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
2、发展要求:认识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内廷建筑的地位和特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故宫的建筑时间、位置、基本布局、各部分的主要建筑及其功能、特点;知道三台、三大殿名称及重要性,太和殿的建筑特点及功能,中和殿、保和殿的主要用途;后三宫的具体名称、用途,养心殿的位置、用途,御花园的位置及用途;知道故宫博物馆的概念、特点、藏品种类及陈列方式;知道故宫的建筑思想及中轴线;了解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基本布局原则;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成就及劳动人民为此付出的艰辛代价;了解故宫的建筑特点,中轴线在故宫及古代北京城市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绘制简单的故宫布局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对比史料解决问题;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故宫悠久的历史、杰出的建筑布局艺术,即故宫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的非凡成就及劳动人民为此付出的艰辛代价;体会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辉煌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领域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
(四)重难点
重点:故宫的基本布局、主要建筑特点及主要宫殿介绍;
难点:故宫的建筑思想、主要建筑特点

二、课前预习(填空题)
1、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①北京故宫,旧称________,始建于___朝______年间。此后历代虽有改建和扩建,但仍爆出原有的_____未变。
②位置:原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分别是:宫城、____、_____。
③基本布局:故宫的建筑按照_________的格局布置,以乾清门前的广场为界,分为南部的____和北部的_____两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____、____两组宫殿,建筑风格富有______之美;内廷以______为中心,后面是_______,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建筑风格具有____之美。所用的建筑都是面向_____方,体现一国之君“__________”的传统观念。
④遵循原则:以______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而建,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外朝建筑多用___数,内廷多用___数,___是数字中最大的奇数。
2、疏朗雄伟的三大殿:清代的三大殿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布置在故宫的_____线上,共同矗立在巨大的三层____上。
①太和殿:俗称“_______”,代表着_________的核心,殿前的中轴线上设置了____门、端门、____、太和门。殿内采用最尊贵的_____形式。主要用途用于重大活动的举办,如每年的____、冬至、_________及__________、命将出征等。
②中和殿,在三大殿中____最小,供皇帝在大典前作__________之用。
③保和殿:在建筑上采用了_____法,每年____皇帝举行盛宴,也举行科举制重的_____,殿后面有最大的御路石__________。
3、严谨富丽的内廷建筑:内廷是皇帝和家眷的_____区。后三宫是_____、______、_____,后三宫的两侧是众妃嫔居住的________,西六宫南侧是_______。坤宁宫北面是______,是专供游乐的地方。
4、藏品丰富的文物宝库:故宫是国内最大、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________所在地。
5、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①建筑思想:除了满足帝王_____、_____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突显_________;故宫布局井然有序,突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____线,突显出主次分明的封建_____秩序。②建筑特点:整体气魄宏大,在细部装饰上非常____,__色和__色构成了故宫的主色调。

三、教学设计(教案)
(一)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1、故宫的修建:
时间: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历史沿革: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历代虽有改建和扩建,仍基本保持原有的格局未变,明朝14位和清朝10位皇帝先后在住在这里,统治中国长达491年。
2、故宫的位置:
明清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禁城)、皇城、京城。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平面呈长方形,四边城墙各有一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
3、故宫的布局
故宫建筑讲究“中轴布局,左右对称”,从午门到神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以乾清门前的广场为界,分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饱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是文华、武英两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群臣及发布命令的场所。建筑风格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称之为后三宫,后面是御花园,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和慈宁宫等,是皇帝及家眷的生活区。建筑风格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
4、故宫的设计思想
①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封建传统礼制:如太和、中和、饱和三大殿附会“三朝”制度;五门制度;左祖右社制度;前朝后寝制度;中轴对称。
②布局上体现阴阳五行学说:如外朝在前,为阳,内廷在后,为阴。外朝多用一、三、五等奇数,内廷多用偶数。
(二)疏朗雄伟的三大殿
1、三大殿及三台
三大殿是外朝宫殿的主体建筑,最初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清代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加上东边的文华殿、西边的武英殿合称“外朝”。
2、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代表封建皇权的核心,是三大殿中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的宫殿。明清两代,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以及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将出征等重大活动,皇帝启用太和殿。
3、中和殿:规模最小,主要用于皇帝大典前短暂休息的地方。
4、保和殿:举行宴会和殿试的地方。殿后面的云龙石雕。
(三)严谨富丽的内廷建筑
1、乾清门广场及乾清门:紫禁城外朝与内廷的分界线。
2、后三宫:跨过乾清门,自南向北依次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统称“后三宫”,台基只有一层。
3、东西六宫:后三宫的两侧分别是众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
4、养心殿:位于西六宫南侧,呈“工”字型,是清朝后期的政治中心,同光两朝,曾是“垂帘听政”的地方。
5、御花园:供皇帝及家眷游乐的地方
(四)藏品丰富的文物宝库
故宫博物院概念——我国最大、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收藏文物包括实物与图书文献两大类。
(五)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1、建筑思想: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注重群体的集合,体现等级制度。故宫除了满足帝王生活、理政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皇宫整齐严肃的建筑布局表现至高无上的皇权,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2、建筑成就
宫殿建筑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帝王权威与统治的象征。故宫继承了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传统经验,同时又作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创新与改变,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与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
(1)总体和谐中富于变化:主要体现是“中轴线”
(2)装饰艺术丰富多彩
(3)建筑色彩华丽鲜明,对比强烈

附:本课知识结构
修建时间、历史沿革
位置
基本布局:外朝的主要建筑及其功能、特点;内廷的主要建筑
及其功能、特点
故宫建筑遵循:封建传统礼制、阴阳五行学说
三大殿及三台
太和殿:名称、建筑特点、艺术效果、用途
中和殿:用途
保和殿:用途;云龙石雕
乾清门广场及乾清门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养心殿
东西六宫
御花园
文物宝库——故宫博物馆:涵义、特点、藏品种类、陈列方式
建筑艺术的瑰宝:建筑思想、建筑特点、中轴线
四、课后练习:
1、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②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2、下列对故宫午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故宫朝东的正门,开有三门,左右两侧又各开一个掖门
B、清朝规定,午门的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
C、左右掖门,只有在举行大典时才开放,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分别通行
D、午门正中的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
3、故宫中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
A、外朝B、内廷C、皇极殿D、文华殿
4、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是
A、皇极殿B、中和殿C、保和殿D、太和殿
5、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是最高一级,考中者称为“天子门生”,皇帝举行殿试的地方是
A、太和殿B、中和殿C、保和殿D、文华殿
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权者却贪图享乐。为此,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复幸古长安?”下联是:“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每逢万寿无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副对联抨击的对象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二云龙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原产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村从大石窝村到北京不50多公里,竟用了2万多民工,历时20多天,花了10多万两白银才运到。

图图一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感受。

7、建筑技术本身也反映一种精神和文化。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汉高祖七年)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汉书高祖纪》
材料二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高祖叹曰:“吾乃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汉书叔孙通传》
(1)阅读以上材料,请说明汉高祖对修建皇宫这件事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三

图二故宫全景图
(2)仔细观察图片,简述故宫高超的建筑技术。这种建筑体现出来的实质是什么?

(3)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故宫在建筑上是如何体现“皇权至尊”的?
参考答案:1、A2、A3、A4、D5、C
6、(1)抨击的是慈禧太后。因为1895年在她60岁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台湾给日本,而在甲午战争正酣时,慈禧却挪用海军军费祝寿。
(2)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无数无名英雄为故宫的兴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与明清时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7、(1)材料一中汉高祖认为天下未定,对萧何修建豪华宫殿极为愤怒。材料二认为皇宫的修筑极大地加强了皇帝的权威,持赞成态度。
(2)宫殿群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宫殿为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实质:表现封建帝国的大一统气度和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3)例如:1、故宫的建筑布局在一条贯通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与两例相对低矮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呈现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2、太和殿是故宫中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的宫殿,屋顶的小兽用了绝无仅有的10个,重大典礼时的排场显示出天子唯我独尊有权威等。

五、资料汇编
明清皇帝宫苑——故宫(PalaceMuseum,ForbiddenCity)
故宫总介绍: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建筑又是一幅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画卷,碧空蓝天下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青绿彩画装饰和成排的红色立柱、门窗,一座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石料的宽大台基上,台基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故宫的平面布局和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庄严、和谐,都表现出建筑群体的博大壮观,堪称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故宫是明清朝的政治中心,明清两朝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故宫登基。龙是紫禁城装饰的主要形象和皇帝的象征,连故宫的片瓦寸砖也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像是一幅千门万户的绘画长卷。 
紫禁城宫殿群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外城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天安门的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贯彻《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都城设计理念。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他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紫禁城的正门叫“午门”,午门为双檐城楼,两侧向前突出,形成为凹字形状围成一个青石铺地的小广场。中有重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整体上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俗称五凤楼明廊相连,宏伟壮丽。在明代,重大军事行动的出征、凯旋、献俘、颁布历书等仪式同,都在这里举行,有时也成为惩戒大臣的场所。在10米高的城墙墩台上,有1组建筑。正中是9间面宽的大殿,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在午门以内,有广阔的大庭院,当中有弧形的内金水河横亘东西,北面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左右各有朝房廊庑。金水河上有5座桥梁,装有白色汉白玉栏杆,随河宛转,形似玉带,这种布局,给人以极大的吸引力。登上太和门,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1座大殿堂——太和殿出现在眼前。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前后排列在一个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这就是外朝的3大殿。基台3层重叠,每层周围都用汉白玉雕刻的各种构件垒砌,造型优美。下层基台最大,通过龙墀走道上达中层,再通过中层龙墀到达上层台面。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雕“御路”,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玲珑秀丽,重叠起伏,像是白玉砌的山峦。这是我国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25000平方米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唇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大雨如白练,小雨如冰柱,千龙喷水,蔚为大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太和殿高35.05米,用72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构成4大坡的屋面。我国古代建筑屋面呈现坡度,这跟建筑技术有关。这种构架习惯上称抬梁式。先在基础上立木柱,在柱上架大梁,又在梁上立小矮柱(瓜柱),然后再架上一层比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而每层的梁却逐层缩短。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椽,椽上铺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层加高,而小梁逐层缩短,就构成具有坡度的屋面。太和殿的四大坡顶就是这样构成的。
太和殿殿座南北纵深37.20米,东西横广63.96米。由南北纵深计算,木柱是6根为一组;东西横阔计算,是12根为一组。殿内支承梁架的柱子名金柱,高14.4米,柱径1.06米,都是整块巨材。以每四柱的空间作为一间计算,太和殿是由55间组成的大殿堂。殿里的“天花”、“藻井”,殿外檐下的“斗栱”,都加彩绘,富丽堂皇。“斗栱”是我国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构件。斗的形状像一个小方木斗;弓形又像船形的木块叫做栱。斗在下面,栱安放在斗的上面槽里,总称斗栱。这种构件,装在柱头上的叫柱头科,分组装在外檐两柱之间额枋上的平板枋(又名坐斗枋)叫平身科,装在角柱上的叫角科。像太和殿这样出檐深远的大殿堂,各组斗栱可以重叠挑出多层,术语叫做几跴。檐下斗栱,在建筑上具有两重作用:主要在结构上起到支撑作用,支托屋檐重量通过斗栱过渡到立柱上;另外,由于在檐下重叠挑出,并加彩绘,远望如重峦叠翠,具有装饰作用。
在明清时期,为了行政的方便,在承天门(今天安门)以南,设置了许多中央机构,其中户部、吏部等在东侧,刑部、都察院等在西侧,以至民间有“东边掌生,西边牚死”的说法。沿中轴线四外延伸的街巷中,主要的大街多是南北向的,而胡同小巷多是东西向的,皇城与宫城中,与各街巷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明代称为皇极殿,殿高35米,东西64米,南北33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84根,其中围绕御座的6根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也是明清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主要是举行大朝会时用。如新皇帝“登基”(即位)、向全国颁布政令和诏书,皇帝的生日和新年元旦在此接受朝臣的祝贺,以及每年的冬至节刀在此坐朝。由于这个节日(冬至)封建皇帝要以天子名义向天祭告,在国城门外有象征天的建筑叫天坛,去天坛前先在这里举行仪式。虽只有每年固定的数次庆典而已,使用率是很低的,但庆典之际却异乎寻常的隆重铺张。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形体壮丽,建筑精巧。这里是皇帝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每年除夊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清代这里还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富有生活气的内廷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
从保和殿穿过乾清门,自南向北分别是号称内廷三宫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清康熙一般在召见群臣、听他们面奏政事后,就在乾清宫批阅奏章。他常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与前来觐见的地方大员进行交谈,对他们提出行政建议。清人赵翼记载说,乾隆皇帝一早到乾甭宫处理政事时,蜡烛还要燃一寸多才天明。他吃过早饭后,开始批阅奏章,然后召见大臣,每天要有四五起。最后是召见军机大臣,做出指示。如有新选任的文武官员,还要由吏、兵二部官员带领朝见,这时便已接近中午。
乾清宫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与清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变化有直接联系。这一变化对清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乾清宫正殿 挂着顺治御书的“正大光明”匾。由于康熙朝皇子间争夺皇位的斗争相当激烈,所以率领雍正皇帝采取了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两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在皇帝死后验看,由被秘密指定的继承人即位。由于皇子事先不知谁被立为继承人,因此也无从争斗。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办法也就无需使用了。
在明代晚期历史上有三大案,其中两案发生在乾清宫。一个叫红丸案,原来明低万历朝朱当了48年皇帝,死后由其子朱常洛继皇帝,年号泰昌。这位皇帝是一个贪恋糜烂生活的人,登位不多天便生了重病。有鸿胪寺衙门名李可灼进呈红色丸药,朱长洛连服两丸,这位刚坐月余的泰昌皇帝,便一命呜呼了。当时朝野哗然,朝中党派亦借此事相互攻诘。这就是明史书中的红丸案。
朱常洛有个各号选侍级别的妃子李氏,曾抚养过皇长子,由于当时曾有意将选侍提升为贵妃称号,常洛死后,李选侍便居中乾清宫,挟皇子以自重。当时在朝中号称名臣杨涟、左光斗等坚持要选侍移出乾清宫。这件事又引起朝臣党派的斗争,明史中称为移宫案。在早些时候,有一名叫张差男子持杖大闹慈庆宫,称为梃击案,合称为明皇宫中三大案。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去祭先祖坛前,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明时为皇后住所。清代改为祭神场所。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在坤宁宫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众妃嫔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众皇子则居住在乾清宫东西两侧的宫殿里。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在后三宫东西庑,还有为皇帝存储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置图书翰墨的懋勤殿。南庑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以及管理宫廷日常生活的处所。
清雍正以后皇帝的寝宫移到乾清宫西边的养心殿,乾清宫只用于皇帝平时召见大臣。坤宁宫也只在皇帝大婚那两天使用,平时多用做敬神的场所。康熙皇帝出生在东边的景仁宫,乾隆和道光也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皇子时代。晚清时的慈禧太后之所以被称为“西太后”,是因为她在入宫时曾居住在西边的储秀宫,并在那里生下同治皇帝。
宫殿建筑功能上的要求都是强调独夫之尊,显示封建统治权的威力。总是以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为象征。如乾清象天,坤宁象地,日精象日,月华象月。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兴建安徽凤阳中都时,曾将宫城之左一小山称为日精山,其右一小山名为月华山。北京宫城左右无山,遂在宫中置日精、月华二门,以象征性地模仿祖制。据载,元大都宫殿正朝左右有日精六、月华门,明代凤阳中都的日精门、月华二山之名或即仿元大都之名。
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在东西六宫的后面各有四合院的五所建筑。东六宫后的叫乾东五所,西六宫后的叫乾西五所。这两组建筑是众多的皇子居住的地方。把这些房子象征天上的众星,这些象征日月星辰对称建筑组合,一齐来拱卫围绕着象征天地的乾清宫、坤宁宫。
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叠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收藏文物100万件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设在故宫东路的珍宝馆,展出各种奇珍异宝。如一套清代金银珠云龙纹甲胄,通身缠绕着16条龙,形状生动,穿插于云朵之间。甲胄是用约60万个小钢片连结起来的,每个钢片厚约1毫米,长4毫米,宽1.5毫米,钻上小孔,以便穿线连结。据说,为制造这套甲胄,共用了4万多个工时。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的创造,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紫禁城里每一块砖瓦,每一座殿宇,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丛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不知又有多少采石和运石民工在采运过程中就此伤残和丧生。
故宫大事记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溥仪。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1月,北平稳定后,故宫得到了修养。
*五六十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北京故宫开始进行为期19年的大修.
 故宫,作为东方宫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它蕴涵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被誉为“东方文明的光环”、“人类文明的瑰宝”。l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故宫的官方名称是“故宫博物院”(ThePalaceMuseum),但在欧美国家出版的旅游小册子里,通常都称其为“紫禁城”(TheForbiddenCity),并附加说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驻地。世界上大多数曾经来过或想来故宫的游客,他们要看的,是那个在好莱坞巨片《末代皇帝》中闪耀着神秘色彩的巨型皇家宫殿,他们想体验的,是东方帝制时代的壮美与恢宏,而不仅仅是要参观故宫内陈设的国家级文物。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2.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2.通过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3.通过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4.通过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难点:从海禁到闭关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
思考:明清以前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是如何演变发展的?略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
1、明初海禁政策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防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规定“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1374年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1390年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1394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1397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2、朝贡贸易
明朝海禁后,朝贡贸易成为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

材料一、“有贡,即有赐……计其贡物,时值甚廉,给之太厚……所贡之物不过数百金之值,而供亿浩繁,何啻数十倍”。
材料二、“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材料三、“十年一贡……贡毋过三船,人毋过三百,刀枪毋过三千”。
请结合以上三个材料,归纳朝贡贸易的特点。

薄来厚往;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有限制的贸易。

插图《朝贡的长颈鹿》

(明朝)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此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3、海禁的结果
(1)驻军防守导致军费负担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财力,国家财政大受影响。
(2)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最终在东南沿海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酿成“倭患”。
明朝后期很多官员认识到“官事不开,私事不止”,于是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开放民间贸易。

二、民间海外贸易
1、明朝后期逐步开放海禁

插图《月港》

明朝后期一方面倭寇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受舆论影响。政府允许民间船只经福建漳州月港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月港开放后,成为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由此出航的船只向东到日本,向西到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蔗糖,进口的多为香料之类的奢侈品。当时的月港呈现“万商云集,中外驰声”,“四方异客,皆集月港”,“嬉游歌舞,日以继夜”繁华景象。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对于东南地区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2、葡萄牙人选择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
插图《澳门圣保罗大教堂(大三巴)》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船纷纷来到东方。葡萄牙人作为新航路的开拓者,选择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他们大量贩运以中国生丝和丝织品为主的中国商品。此后澳门发展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数条国际贸易航线。

插图《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
第一条:由澳门经、马来西亚马六甲、印度果阿,至葡萄牙里斯本。
第二条:由澳门至日本长崎
第三条:由澳门经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第四条:由澳门至东南亚
这样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网络之中。

3、西班牙选择菲律宾的马尼拉作为中转站
插图《马尼拉》

西班牙人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作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的新航路。往返于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商船,将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输往美洲。

这样海上丝绸之路延伸为太平洋丝绸之路。

请大家思考: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过去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区别?

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4、影响:
(1)欧洲与中国贸易出现逆差,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并变成了太平洋环球贸易路线。

(3)外国商人对欧美贸易航线的垄断,使中国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从海禁到闭关
1、清初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规定山东以南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2、康熙中期重开海外贸易
由于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导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南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商前来贸易。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不仅活跃了经济,同时也为政府增加了税收。

3、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只开广州一地通商
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实施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含义:一方面是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规定外商只在广州一地进行有限制的通商。

插图《十三行》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南夷之通商……贪而不亲,求而无厌,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中夏(中原内地)矣;假令姑允中夏,则数十年后又议通商朝市(京城)矣。”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发展史》

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

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自大保守的心态;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需求甚少。

4、闭关政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但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逐渐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小结:我拿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的一段话作为本课的结束语: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以解除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探索与争鸣
从明朝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真的处于“闭关自守”状态吗?试将这一阶段的海外贸易分成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两个方面,收集资料并加以讨论。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康乾盛世

教学目的:

1、掌握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

2、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看待盛世,进行中外对比。

3、从新的历史角度评价康、雍、乾三位皇帝。

4、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初步观察历史,评价历史。

教学方法:

1、启发式。不断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2、以旧推新。通过对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回顾,推导出新的知识。

板书设计:

一、康乾盛世的出现:

1、概况

2、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二、康乾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1、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含义:

2、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

3、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三、纵向角度看盛世:

四、横向角度看盛世:

五、康、雍、乾的功与过

六、学习方法:教案内容

一、康乾盛世的出现:

1、概况:清朝前期,在康熙(1661年—1722年)、雍正(1722年—1735年)、乾隆(1735年—1796年)三位皇帝统治期间,由于他们注意个人业绩、励精图治,不断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在他们统治的130多年的时间里,即从17世纪的中期到18世纪末,在中国出现了被史学家艳称的“康(雍)乾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政治方面,国土辽阔,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开垦荒地大量增加,耕地面积随之扩大,手工业更加发达,商业较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人民联系加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对外关系方面,挫败沙俄的侵略企图,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这与以往的中国历史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教学方法:据以前盛世出现的原因推导出。

A思考: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过哪些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B思考:古代各次盛世出现的原因?

C总结:古代盛世出现的规律。

(1)政治统一且稳定。(2)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它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做出必要的让步,他们往往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个人因素。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善于吸取历史教训,调整统治政策。(4)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D推导: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明末农民战争的打击。②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个人的作用。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一局面的出现和巩固。

E回顾总结:康、雍、乾三人的业绩。

①康熙帝的业绩。更名田、奖励垦荒,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平定边乱、册封班禅,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

②雍正帝的业绩。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又设置驻藏大臣。

③乾隆帝的业绩。平定回部的叛乱,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二、康乾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一方面说在清朝时出现了盛世局面,另一方面又说在这个时期又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呢?

1、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含义:在封建社会的肌体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

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它的产生与发展,冲击并削弱了封建社会自自足的经济基础;②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空前极端的专制措施,实行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同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断绝正常的海外经济文化交往;③文化思想上,进步思想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预示了新制度最终将会出现。这一切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和没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3、盛世与封建制度衰落的关系:

由此看来,盛世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是从不同角度而言的,它们二者并不矛盾。

①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明清封建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它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客观规律,任何封建统治者都不能阻挡。

②康乾盛世的出现是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由于清朝初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注意与民休息,出现了这种盛世的局面。这种盛世局面超过了前代任何一次盛世,它是前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③在盛世中隐藏着危机。这种盛世局面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这只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回光返照,盛世里面暗含衰落和危机。主要表现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并削弱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间产生。为维护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他们对外实行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措施只能是封建制度的强心剂。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势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剧封建社会的统治危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专制统治,必然会引起政治的腐败。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土地集中,从而引起阶级矛盾尖锐。同时,反封建的各种因素正在成长。从世界上看,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自乾隆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之西方列强入侵,封建制度面临全面危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社会经济就发展,国力就强盛,就会出现盛世局面,反之则不然。但封建统治者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使之衰亡的必然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

三、纵向角度看盛世: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角度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

①经济上,调整统治政策,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②政治上: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了巩固。③外交上,收复台湾;反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国家主权及统一。

这些盛世局面。超过了前代任何一次,从中国历史的纵向角度考查,确实是值得颂扬一番的。

四、横向角度看康乾盛世:

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

思考:在世界历史上的同一时刻(17世纪、18世纪),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的历史呈现出什么特点,以史实说明?

英国:进行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逐渐形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展开,生产力迅速提高。

法国: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国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后半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美国:1775年――1783年,独立战争爆发。1787年,制订了宪法,1789年,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俄国:彼得一世进行改革,鼓励发展手工工场。

普鲁士:腓特列二世进行改革,普鲁士日益强大。

奥地利:出现了开明专制。

小结: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英、法、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专政,工业革命逐步展开,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即将确立。此时的欧洲封建国家,也不得不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而此时的中国呢?中国和世界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西方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了手工生产。作为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奉行,封建政权对工商业的控制、掠夺、摧残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垄断、严重地阻碍了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向手工制造也资本的转化,导致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严重滞后于西方。而此时欧洲的主要封建国家的君主正积极地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既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又在客观上发展了资本主义,为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腐朽,人民受到残酷统治,而西方已确立起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享有较多的自由和权力。

③外交上:中国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而西方推行重商主义,对外开放;同时进行殖民扩张,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导致三位皇帝自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一切应有尽有,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再加上害怕中国人同外国人接触对其统治不利,因此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不断加强了对中国人出海和外国人来华贸易的防范和限制。这不仅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而且也影响了国内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统治者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虚妄骄幻的心态,失去了及时吸取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以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的机会,客观上造成了延缓和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西方已经存在的生产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随着西欧诸国的殖民扩张而不断加强,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着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开放性活动,消极防御的闭关政策能给其后继者带来长久的安全吗?

④科技文化上:中国大兴文字狱,科技文化渐失活力;而西方启蒙思想的兴起,思想解放,科技与技术迅速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总之,中国的农业文明远不足以同西方文化文明相比。三位皇帝在位期间都屡次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国当时的思想进步和科技发展,进而在客观上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更进一步加剧了在未来的中西较量中的劣势。而此时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它迅速地泽被欧美,至今仍影响深远。尤其是早已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面对着“坚船利炮”的威胁,“康乾盛世”后的统治者只能屈膝投降,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盛世孕育了落后,埋下了日后挨打的祸根。

五、康、雍、乾的功与过: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康、雍、乾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他们的主要功绩是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他们在位时期,平定准噶尔部的噶丹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他们抗击了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他们收回了台湾。他们的主要功绩体现在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多民族国家这一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他们在位期间,没有顺应历史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从而采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他们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进程,阻碍了历史的前进。他们的措施只不过给面临崩溃的封建制度注几支强心针,延缓了它的衰亡,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他们没有进步性,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思考:康熙帝、路易十四、彼得一世几乎是同一时期的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请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他们做出评价。

康熙帝:他在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加强文化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关卡林立,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加强王权,强化专制统治。

路易十四:强化王权,消除封建割据,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市场。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兴办手工工场,进行海外扩张。思想上,加强文化专制,取消新教信仰自由,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仰天主教。

彼得一世:政治上,强化封建王权,消除封建割据,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军事上,建立强大的海军,对外扩张。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康熙帝的功绩是无法和路易十四、彼得一世相比的。他们虽然都加强了专制统治,但在当时的欧洲加强王权,有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欧洲的封建统治者大多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中国的康熙帝却重农抑商,欧洲的统治者对外加强殖民扩张的,而中国却是闭关锁国,失去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六、学习方法:

解决本文涉及的问题,必须运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坚持用生产力和实践标准检验历史事件的方法;②中外历史联系的方法;③特定历史条件下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④两点论和重点论向结合的方法;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方法;⑥史论结合的方法。

因此,认识“康乾盛世”不能简单化,要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评论。

本课小结:

①康乾盛世是调整生产关系的产物。

②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盛世孕育了落后,埋下了日后挨打的祸根。

③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抓住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迎接挑战。当今,我们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风险同在,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抓住机遇,向困难挑战。

作业:

一、选择题:

1、(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以下各项中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中解释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是

A苛征重税,影响农业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B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加剧土地的兼并

C影响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2、清初的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B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C商品经济空前活跃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以下有关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B目的在于维护国内的商品市场

二、材料解析题:

4、阅读:材料1(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者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2清代沿袭明代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人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在这样的情况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3(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思考:

从材料1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材料2和材料3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影响?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下)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教案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背景)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注目的迅速发展:

(表现)①农业: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引入后,此时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②手工业:农村的家庭手工业—(纺织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等不断推广,其中,江南、四川、福建、山东、湖广等地尤为发达,著名的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

 市镇经济—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③商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许多城市度过鼎革之际的萧条,回复了往日的繁荣:

南京、广州、佛山、厦门(东南沿海)等地更有新的发展。

长江沿岸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

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汇集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

④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海禁—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天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开放—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南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闭关—当时,欧洲社会正发生巨大变化,清朝统治者却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康熙晚期已收缩外贸路线,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的更加紧密。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①大型图书修订编纂成绩显著:

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分门别类汇集相关资料,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乾隆时,清政府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②文化专制政策强化思想控制:

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A自清初以来,朝廷多次下令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B当时还大兴文字狱,因触犯清廷忌讳而惨遭诛杀者不计其数,从而造成一种以文招祸的恐怖气氛。C乾隆时,乘编修《四库全书》之机,对全国图书做了一次清查,凡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一概禁毁,据统计,遭查禁焚毁的书籍、石刻等多达近3000种,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中保留的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