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08高三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习》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习》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合运动与分运动
1.合运动与分运动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两种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叫做那两种运动的合运动,那两种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2.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判断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的关键是弄清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是哪个,则这个运动就是合运动。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是物体相对地面发生的运动,或者说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所发生的运动。
3.相互关系
①运动的独立性:分运动之间是互不相干的,即各个分运动均按各自规律运动,彼此互不影响。因此在研究某个分运动的时候,就可以不考虑其他的分运动,就像其他分运动不存在一样。
②运动的等时性:各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总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经历的时间相等;因此,若知道了某一分运动的时间,也就知道了其他分运动及合运动经历的时间;反之亦然。
③运动的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的效果与合运动相同。
④运动的相关性: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这是处理复杂运动的一种重要方法。
1.定义:已知分运动的情况求合运动的情况,叫做运动的合成。
已知合运动的情况求分运动的情况,叫做运动的分解。
2.实质(研究内容):运动是位置随时问的变化,通常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质就是对描述运动的上述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
3.定则:由于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均是矢量,而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4.具体方法
①作图法:选好标度,用一定长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分运动或合运动的有关物理量,严格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求解。
②计算法:先画出运动合成或分解的示意图,然后应用直角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
三、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的判断方法
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后进行判断:
①若a=0(分运动的加速度都为零),物体沿合初速度v0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a≠0且a与v0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a与v0同向时做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时先做减速运动,当速度减为零后将沿a的方向做加速运动;a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若a与v0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则合运动是曲线运动,a恒定时,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分别研究下列几种情况下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必是直线,如"小船过河"问题;
②相互垂直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一定是曲线,如平抛运动;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可能是直线(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在一直线上),也可能是曲线(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不在一直线上):
相关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一)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具体运动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
2、利用矢量合成的原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具体情况,会用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位移、速度合成和分解的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练习和理解,发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演示实验、例题、对运动合成和分解轨迹的分析、思考与讨论,但都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层层深入,由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最后对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教法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所用的器材、材料都比较容易得到,实验也容易成功.此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一些重要的结论规律都是由演示实验分析得出的.观察红蜡块的实际运动引出合运动,并分析红蜡块的运动可看成沿玻璃管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一起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得出分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蜡块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两个分运动之间是不相干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关系,在演示中比较直观.而明确了它们的同时性,就容易得出合运动和分运动的速度关系.因此,课本在这里同时讲述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及速度的关系.即找到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工具,所以在处理一个复杂的运动时,首先明确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某一时刻的合速度、分速度、加速度,某一过程的合位移、分位移.课本中合运动的定义是: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 )通常叫合运动,即实际发生的运动,也理解为研究对象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运动,再给学生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确定合运动.如:
1、风中雨点下落 表示风速, 表示没风时雨滴下落速度,v表示雨滴合速度.
2、关于小船渡河(如图): 表示船在静水中的运动速度,方向由船头指向确定. 表示水的流速,v表示雨滴合速度.
在研究雨滴和船的运动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雨滴、小船实际运动(合运动).
注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合矢量在对角线上,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关于例题:例1:将演示实验过程定量讨论.给出两个分运动 、 及合、分运动的时间 ,求合速度 .
法一;先求出两个分速度 再利用矢量合成求v.
法二:先利用矢量合成求出s,再由 求出v.
例2:飞机飞行给出 及与某一分速度角度,来求另外两个分速度.其思路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几何关系,再利用数学计算解决分速度问题.
两道例题很简单,但合、分运动关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合、分运动的理解.
关于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课本以蜡块的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都是直线运动.为了搞清楚蜡块哪种情况下做直线运动,哪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两个直线的合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研究复杂的运动,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分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情况.
关于思考与讨论:本节只研究了互成角度的运动,其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初速度为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的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该运动也满足矢量合成规律(注意正方向),使我们对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重点:
对于一个具体运动确定哪个是合运动以及合、分运动的关系(矢量图),并能用矢量合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合运动的理解.
主要教学设计:
由演示实验引出课题.首先介绍实验装置及研究对象,然后演示两个过程:红蜡块匀速上升;红错块匀速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向右水平匀速移动.观察蜡块轨迹——倾斜直线,从而引出课题.我们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可以用到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实际运动参与两个运动,本例中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而实际运动沿倾斜直线运动.
一、如何确定一个具体运动的合运动及分运动?
1、合运动----研究对象实际发生的运动
2、合运动在中央,分运动在两边
讨论:有风天气雨滴下落、小船过河,加深同学们对合运动,就是研究对象实际发生运动的理解.(结合课件1、2).
引导分析:雨点斜落向落到地面,此实际运动方向为合速度方向;注意区别船头方向为分速度方向,而船实际航行方向为合速度方向.
进一步研究合、分运动关系,(由演示实验说明)重新演示红蜡块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管不动,蜡块匀速上升管长度所用时间 ,管水平匀速移动蜡块匀速上升,观察并记录直到蜡块到达管顶所用时间t.由 和t的关系再结合课件l、2得出:
二、合、分运动关系
1、合、分运动的等时性
2、合、分运动关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利用矢量合成与分解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1 学生自己分析:已知两分运动位移 、 及合运动时间 (先画v、s矢量图)
方法一:
方法二:
例2 思路:先画矢量图,并标已知、未知,然后由几何关系求两分速度
四、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的确定
演示实验中蜡块同时参与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右两个运动,其合运动轨迹是直线.任何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一定是直线吗?
讨论方法:图像方法
写出关于两个方向运动性质位移方程,取不同时刻描点.
分两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利用课件3演示
基础好的学生探究活动(活动方案见下面)
探究活动
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本章节最后两段及习题中最后一道题,然后找出研究方法.(图像方法)
互相交流: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总结: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给予评价,最后提出若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如何?两个分运动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又是如何?
高一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二)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二)
(一)知识与技能:
l、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合运动和分运动,并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同时发生即具有等时性,以及分运动互不影响即独立性。
2、知道分运动常采用从合运动的效果来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有关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理解合运动是由分运动组成的,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本迷你实验的分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过程,在知识的发现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利用船行人走提供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描述人的运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能力。先让人、船运动共线,分析合运动;再让人、船运动互相垂直分析合运动。从一维到二维、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慎密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增强将自己的见
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增强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练习,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的培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结构上,学生在物理方面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了解,在数学方面,已经学习了直角坐标系、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具备解决物体在二维平面内运动问题的知识基础;在能力结构上,对于如吊车起吊重物、小船渡河等也有一定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所有这些构成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基础。
2、任教班级的同学,大都具有极强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能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思维特别活跃。
3、学生对一个物体实际的复杂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简单运动的组成的认识在理解上还很抽象,对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并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与分解没有感性认识,不能很好区分实际例子中物体的合运动和分运动,同时还对物体在两个方向的运动是相互独立的还存在疑问,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提供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和能进行探究的实验素材,帮助学生提升感性认识,内化解决问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为开始;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过程;最后解决和提出新问题为结束的三阶段循环。通过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教学的开始,通过播放视频预设抛体运动、渡河问题两个教学目标,设疑激趣,目标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探究船行人走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了解简单的直线运动中可以用一维系去描述,而较复杂的运动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吊车起吊重物的flash演示中,通过直观具体的模拟,对合运动与分运动从感性体验进入理性认识。
通过完成课本迷你实验,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来学习新的内容,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借助
学生已具备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方法,突显了位移、速度的矢量性。
通过完成课本迷你实验,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来学习新的内容,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借助学生已具备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方法,突显了位移、速度的矢量性。
为了使学生体验运动的独立性,教学中使用了弧形轨道球碰撞实验。通过使两个小球在竖直方向距离的变化,改变两球相遇时小球P在竖直方向速度分量的大小,但并不改变小球P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分量的大小,说明了物体的两个分运动是独立的结论。
本节主要是通过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观察和对其过程的简单实验分析研究,让学生构建研究复杂运动的有效方法,体会把复杂的运动看作是几个简单运动的合成的物理思想。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二)硬件:
1、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投影仪
2、课本迷你实验:课本P48图3-6。器材:纸、笔、直尺。2人一组。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特别是位移的合成与分解。
3、研究运动独立性原理的实验装置,课本P48图3-7。探究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由以上录像引出课题“第三章:抛体运动”
[板书]第三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问题提出
试着引导同学提出问题
高三物理知识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三物理知识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⑴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⑵力的合成方法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a.若和在同一条直线上
①、同向:合力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②、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
b.、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求F、的合力公式:(为F1、F2的夹角)
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FF1+F2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总结】以上就是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全部内容,小编希望同学们都能扎实的掌握学过的知识,取得好的成绩!
高三物理教案:《圆周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物理教案:《圆周运动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相关计算。
(2)理解圆周运动的周期性,重复性。
(3)掌握分析、解决圆周运动中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三类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利用圆周运动的周期性,重复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复习内容是整个圆周运动复习的开始,包含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相关物理量及其相关计算的复习;它既是曲线运动复习的延伸,也为后期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中运动做准备。2014全国I卷第19题“行星冲日”,2014全国大纲卷第26题AB卫星信号遮挡问题 都出现过相关考点。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三年级学生。课前要求学生对圆周运动相关问题的基本概念的自主复习,对基本概念及传送装置的掌握基本能达到要求。但对利用圆周运动周期性解决追击相遇问题,多解问题的能力缺乏。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利用圆周运动的周期性,重复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关于描述圆周运动相关物理量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教学行为
引入:
在曲线运动中最典型的两个模型是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之前我们已经结束对平抛运动的有关复习,今天我们将进入圆周运动的相关复习
课堂教学:
已经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圆周运动基本概念进行自主复习
问:1)在圆周运动章节中,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一些?
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板书)
1.线速度(强调其矢量特点)
2.角速度
3.周期;频率
4.转速
5.向心力
6.向心加速度
(学生回答完成后,说明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关于圆周运动动力学范畴,相关内容复习将在下一阶段复习。)
类型1:分别比较时针上A、B两点间和传送装置上两轮边缘C、D两点间线速度之比,角速度之比,周期之比?
2)传送装置(板书)
结论1:绕同一轴同步转动的各点角速度相等(轴上的点除外)
结论2:(皮带传动)不打滑的皮带(或齿轮)传动的两轮边缘上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圆周运动中的追及相遇问题(板书)
类型2:1)A和B两球在如图所处位置,A球以角速度ω绕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方向如图所示),B球静止。问经过多少时间两球相距最近?
1.强调为追及初始状态下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与直线运动下的相关量做类比)。
2.强调为追及时间。(并与直线运动下的相关量做类比)
3.利用直线追及模型强调参考系的应用。
4.强化学生对最近距离的理解,为后阶段天体运动做准备。
5.强化学生对角速度在圆周运动追及问题中的应用。
(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直线运动中相对位置与圆周运动中相对位置的相似之处,体会解决直线追及和圆周追及的共同点)
2)A和B两球在如图所处位置同时绕同一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方向如图所示),问两球经过多少时间后首次相距最近?
(解决此题时,1.提醒学生关注相关物理量确定过程,并与上一例题做比较。2.强调首次相距的含义,为下一例题做铺垫。)
(教师结合生活经验,多媒体课件,板书做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来源:学§科§网Z§X§X§K]
圆周运动中的多解问题(板书)
类型3:A和B两球在如图所处位置同时绕同一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方向如图所示),问两球经过多少时间后相距最近?
课堂练习
试一试1:如图所示装置中,三个轮的半径分别为r、2r、4r,,求图中a、b、c各点的线速度之比、角速度之比。
试一试2:教室前面挂的时钟从12点整开始,分针和时针再经过多长时间能首次重合?
类型3:如图:金属圆筒的半径为R,当子弹以速度v匀速从狭缝P射入,假设子弹进入圆筒的同时开始绕O点匀速转动请问圆筒应该以多大的角速度ω转动才能保证子弹射出?
(不考虑重力作用效果)
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
1熟悉和理解描述圆周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及其计算。
2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传送装置相关物理量的关系及计算。
3圆周运动中的追及相遇问题
4利用圆周运动的周期性,重复性特点,解决圆周运动中的多解问题
能力总结
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问题时,善于在以往学习掌握的模型中,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学生活动
[来源:Z.xx.k.Com]
复习答题
预计:(学生已经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基本概念的自主复习,对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能达到要求)
此问题较为开放,可能涉及的答案包括(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类型1,随机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
(
学生在完成类型2:1)的前提下已经具备解决圆周运动的基础能力。类型2:2)加大难度,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
(该题与上一例题缺少首次限定,体现出圆周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周期性,重复性)
试1:对类型1的反馈
试2:对类型2的反馈
试3:对类型3的反馈
设计意图
设置复习提问,主要目的在于:
1)检查学生自主复习情况,体现学生在高考复习中主动性,避免一轮复习变成知识点二次罗列,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2)让学生熟悉圆周运动相关物理量及其关系。
设置类型1的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1)利用时钟和传送带这两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模型,强化描述圆周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及其相关计算。
3)熟练掌握不同类型传送装置相关物理量的关系及计算。
[来源:Zxxk.Com]
设置类型2,主要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1)再次加强描述圆周运动物理量间的相关计算。
2)圆周运动追击问题对于大多少学生而言应该属于难点,在设计例题时充分考虑给层次学生的需求,梯度明显,由浅及深。
3)考虑到学生对直线运动追及问题掌握较好,采用类比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圆周运动模型下追及问题的能力。
设置类型3,主要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对圆周运动周期性,重复性的理解。
2)提高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多解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3)为之后的天体运动中星体追及相遇问题做铺垫
设置三道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
高三复习效率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反馈练习,在有效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