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的能力。

2.通过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学会综合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的能力。

3.通过从“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个方面的实例,学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难点: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三、教学过程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在经济、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免徭役和赋役,实施大规模屯田,鼓励农桑,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和兴建。

政治:加强皇权,废中书省和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确立内阁制度;设立厂卫制度;重视整顿吏治。

这些措施一方面促使了明朝初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出现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社会危机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晚明出现内外交困局面主要原因是什么?晚明内外交困局面有什么影响?

内困形成的原因:明朝中期以后很多皇帝不理朝政,出现了蟋蟀皇帝、木匠皇帝等;出现宦官专权(王振、汪直、魏忠贤等);出现围绕入阁和争当首辅的朋党之争;明朝加大民间大肆搜刮,充当矿监税使的宦官对工商业民恣意盘剥,激起多次民变;土地兼并严重,明熹宗时,皇族藩王兼并的土地就达5000万亩,太湖流域,十分之九的人家失去土地;明朝末年,我国北方天灾不断,崇祯帝刚继位,陕北就爆发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政府赈灾不力导致饥民纷纷暴动;又由于国家财政困难,长期拖欠边防军饷,激成军队哗变;崇祯帝大量增加税收,赋税之外任意加派苛捐杂税(“辽饷、练饷、剿饷”三饷),许多农民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致使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思考: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关注民生、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外困形成的原因:来自东北的后金政权进攻。满族首领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皇太极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全境,并不时南下,伺机长驱直入。WWw.jab88.COm

明朝末年内外交困局面,使得明末社会矛盾激化,明朝最终在明末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灭亡。

二、明末农民起义

1、1627年陕北饥民暴动(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其中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声势最为浩大。

2、口号“均田免粮”

“均田免粮”口号为什么受到农民的欢迎?

“均田免粮”口号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这两大问题,所以深得农民欢迎。“杀羊牛,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歌谣也在民间流传。

3、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4、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试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同: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

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1、1644年明朝灭亡

结合P35页文献选读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文中“亡国”和“亡天下”的含义的?你又是如何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的?

文中的“亡国”是指王朝的更替或君主的废立,“亡天下”是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是激励中华儿女在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关头,为反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所承担的责任。

2、1644年清军入关

插图《山海关》

明王朝灭亡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南下,明朝最后一支劲旅驻扎在山海关,在吴三桂率领下投降了清朝。李自成亲率20多万大军直杀山海关,在山海关下与吴三桂军展开了大战。当时战况惨烈,又逢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吴军眼见不支,突然以逸待劳的清军杀到,苦战两天的农民军被清军冲乱了阵势,被迫退兵,清军尾随入关,杀奔北京。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急急登位称帝,然后退出北京转战陕西、四川、湖北。清军一路尾随,伙同明降军和地主武装剿杀农民军。1645年李自成带少数随从在湖北九宫山查看地势,突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9岁。1645年张献忠也战败身亡。

思考: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北京以后,没有能够乘胜追击明朝的残余势力,使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伺机反攻。第二、由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实行“均田免粮”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严厉镇压明朝的大地主大官僚,所以为了共同的阶级利益,各地方的地主阶级紧密地勾结起来,成立地主武装来与农民军对抗,这也为农民军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第三、李自成在北京登位后,忽视了关外的满清政权想要入主中原的野心和决心,没有进行充分的防御准备工作。第四、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农民起义军腐败变质。第五、李自成犯了“流寇主义”的错误,没有建立根据地。最后,李自成农民军面临的敌人,不仅有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各地主武装,还有崛起于辽河流域的清朝统治者。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3、清朝在全国的统治

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清朝统治者在严厉镇压抗清活动同时,又针对新占领区的特点,不断调整原先的各项措施,如停止大规模的圈地,取消明末苛捐杂税,减轻赋役,崇尚孔子和儒家文化,以开科取士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经过十多年时间,民族关系趋于缓和,抗清活动逐渐平息,清朝终于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么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依据上述论断阐明的历史规律说明清初从大规模圈地到停止圈地政策调整变化的原因。

清军入关时的大肆圈地是与满清原先在东北的畜牧经济有关,直至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清王朝,其生产力已经受到中原农耕经济的影响。马背上的民族此时必须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停止圈地政策的调整变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一变化完全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

小结:略

P36页探索与争鸣

根据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举出“内重”、“外重”和“内外具轻”三例,并探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内重:西汉末,王莽篡汉;外重:唐中期,安史之乱;内外俱轻:明末,农民起义,满清入关。从皇权的削弱、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局内外交困等方面加以说明。

相关推荐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初经济恢复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强皇权是朱元璋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以及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结合图像和文献,归纳整理实例特征;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并进而认识汉、唐、明等朝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与这些王朝日后强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比较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特征,学会归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趋势的方法,并认识这一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开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认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难点:如何评价朱元璋?
三、教学过程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请大家阅读本单元序言,思考: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哪些信息?
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对外的大一统,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社会特征。
内因:一是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二是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
插图《朱元璋》
汉族,原名重八。安徽凤阳县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成功秘诀:
(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谥、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等。
(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朱升提出的
(3)打造“铁军”。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治国理想: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
2、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
(1)复兴农业经济,下令农民归耕,承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皇帝归农民自有,并减免徭役和赋税。
(2)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3)鼓励种植桑、麻、棉的经济作物
(4)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
(5)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修复
思考: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1)朱元璋出身农民,知道下层农民的疾苦,他是按照农民的方式来建立大明王朝。
(2)朱元璋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以及农民起义的力量。
(3)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的局面。
明朝初年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的强盛。(耕地增加、税粮增加和人口增加等)
苏湖熟,天下足。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从以上谚语中,你能得出是么历史信息?
“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出北方,成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汉、唐、明的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王朝的强盛与王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从秦、汉确立皇帝制度后,皇权不断加强,至明、清而达到顶峰。朱元璋继位后,为了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下面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具体措施。
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个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3、设立厂卫制度。
4、注重整顿吏治。
试从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化中,阐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趋势。
秦朝中央设三公,确立君主集权的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明朝罢去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于一身,总揽决策、行政大权,形成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你认为明朝内阁权利与前朝宰相权利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现象的除享有说明了什么?
明内阁权力仅仅限于批答之权,而批答又必须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拟定,只相当于文书的职能。可见,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具有拟定、审查和执行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了相权消亡,皇权强化的实质。

探索与争鸣
从朱元璋的废丞相、设内阁,建立厂卫制度不难看出明初皇权的加强,这也是有明以来诸多史学家所认为的“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重建,然后恶化了”的原因。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明代是继元朝蒙古统治后,恢复汉族传统政治的再建。然而,由于朱元璋全面强化专制政权,废丞相,设内阁;屠戮功臣,建立厂卫,使得政治局面全盘恶化。比如,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政府司法部门之上,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况且,厂卫特务的活动遍布各地,上至文武重臣,下及平民百姓,都被列为侦缉对象。中国历史上,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明朝皇帝确实开了一个恶例。
可能与朱元璋本人生性疑忌的个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集权政治即将走到尽头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神奇色彩。他从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发展为一个专制王朝的帝王。请大家思考:我们如何评价朱元璋?(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要按照历史的眼光去评价)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归纳、整理史实;认识、分析问题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利玛窦来华的有关史实,学会认识中西不同文化差异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通过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有关内容,学会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实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同一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难点

西学东渐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如何西传?略。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一、传教士来华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

插图《大三巴》

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

插图《利玛窦》《利玛窦墓碑》

利玛窦简介

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利玛窦能够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有哪些?

(1)利玛窦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2)利玛窦认识到要在中国立足,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为此他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他说汉语,穿儒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

(3)同时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并且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他的住所成为士大夫聚谈之处,士人以与利玛窦交往为荣。徐光启深深地为利玛窦的博学多才所折服,称赞他为“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收效显著,到明朝末年中国信徒达到4万人,其中包括徐光启等人。

思考:中国的士大夫为什么会对利玛窦产生好感?略

插图《利玛窦与徐光启》

思考: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哪些信息?

二、西学的传入

请大家阅读本目,思考:西学包括哪些内容?西学传入有哪些特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西学不仅包括欧洲传教士传播的基督教,还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特点: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作,涉及面广。

插图《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几何原本》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全书共15卷,它从有限的几个公理出发,用公理化方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平直空间的几何体系。该书从内容到方法都近乎完美,在西方学者中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以至于后世的数学家在著书立论时不敢轻易使用“原理”(即“原本”)作书名。徐光启本着“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宗旨,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前6卷。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他在翻译过程中斟古酌今,反复推敲,为制订每一个学术名词付出了艰巨的创造性劳动,限于当时既无这方面的词典,又无相关的工具书可供参考,译者的艰辛和毅力,是今天的学者们无法体验,难以想象的,今天仍在使用的数学专用名词,如几何、点、线、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都是首次出现在徐光启的译作中的,仅此一点,就足以奠定徐光启在中国数学史上的地位。

编译《同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插图《同文算指》

利玛窦绘制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插图《坤舆万国全图》

思考:当时为什么利玛窦能够绘制世界地图?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大发现,人们对世界地理有更为全新和正确的认识,所以能够绘制世界地图

水利科技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等

徐光启与传教士合作翻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的水利设施和技术。徐光启编《农政全书》时水利部分全录此书。《远西奇器图说》是首部介绍欧洲近代机械工程学的中文图书,其中涉及比重、杠杆、滑车、轮轴、斜面等力学原理及其方法

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

插图《圆明园》

西学东渐的影响:西学东渐促使了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也使得中国古文化传入西方后对于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出现18世纪中国风。但是由于清朝康熙以后对外政策从海禁到闭关政策的转变,最终导致西学东渐现象消失,中国与世界最终隔绝。

小结:略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下)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教案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背景)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注目的迅速发展:

(表现)①农业: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高产作物番薯、玉米引入后,此时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②手工业:农村的家庭手工业—(纺织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等不断推广,其中,江南、四川、福建、山东、湖广等地尤为发达,著名的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

 市镇经济—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③商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许多城市度过鼎革之际的萧条,回复了往日的繁荣:

南京、广州、佛山、厦门(东南沿海)等地更有新的发展。

长江沿岸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

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汇集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与土特产。

④对外贸易:从海禁到闭关

海禁—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天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开放—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南京)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闭关—当时,欧洲社会正发生巨大变化,清朝统治者却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康熙晚期已收缩外贸路线,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的更加紧密。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①大型图书修订编纂成绩显著:

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分门别类汇集相关资料,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乾隆时,清政府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②文化专制政策强化思想控制:

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A自清初以来,朝廷多次下令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B当时还大兴文字狱,因触犯清廷忌讳而惨遭诛杀者不计其数,从而造成一种以文招祸的恐怖气氛。C乾隆时,乘编修《四库全书》之机,对全国图书做了一次清查,凡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一概禁毁,据统计,遭查禁焚毁的书籍、石刻等多达近3000种,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中保留的相当。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6课康乾盛世(下)教案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6课康乾盛世(下)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清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康、雍、乾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以及文字狱实行的基本情况,理解清初文化专制主义强化的实质。
2.描绘、整理、归纳史实的能力;阅读、汲取、运用史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清初经济发展的概况,学会归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图像,学会根据图像描述情景的方法。
3.通过对清初大型图书的编撰和文字狱的施行,学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论证事物实质的方法。
4.通过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学会对“康乾盛世”进行史论结合的小论文形式的史学评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发展和繁盛是中国古代社会国力强盛的标志,认同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建树是古代“盛世”的标志。

二、重点难点
重点:清朝初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难点:如何理解清朝重文化而无思想。

三、教学过程
问:清朝初期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略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
思考: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初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清朝初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清朝统治者逐步调整政策,采取停止大规模圈占田地,取消明末苛捐杂税,减轻赋税,奖励垦荒等有利于经济发展措施。
插图《盛世滋生图》1、2
农业中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在农业中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手工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家庭手工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等不断推广;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这一切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致使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无锡“布码头”。)首都北京也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在康、雍、乾三朝就出现了一片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

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康、雍、乾三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其中,大型图书的修订编纂,成绩尤为显著。
1、《古今图书集成》
插图《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等人开始编辑,雍正时又命蒋廷锡等人最终编定。其特点在于彻底贯彻“以类聚事”的原则。共设立“汇编”(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编)、“典”(32)、“部”(6109)三级类目。各部下的资料按分类原则编排,共分十类: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陈梦雷在《松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提到:“凡在六合之内,钜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删一二”。张廷玉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中外学者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总字数达1。6亿,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字数的5倍左右。《永乐大典》遭焚毁后,《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的类书。

2、《四库全书》
插图《四库全书》
清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请结合上述材料,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四库全书》的?他的理由如何?

3、清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其实质就是为了稳固统治、加强皇权。
(1)下令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结社
清以明为鉴,认为明亡于党争、宦祸。……清初即在各府县学设立卧碑,明示规章:“不得妄立社名,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雍正撰《朋党论》以告诫士子,并强调士人的一切舆论,“应以朝廷之赏罚为是非”“人臣尤当以君心之好恶为好恶”。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2)大兴文字狱
因文字构成罪名的案子,叫做文字狱。文字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但以满清的文字狱最为惨烈。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记录的文字狱就有100多起。康熙时的《明史》案和《南山集》案,都牵连到几百人。乾隆时的文字狱次数最多,牵连的人也更多。文字狱大都的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暴君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暴君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李一《糊涂词》有语“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帅相,无非糊涂”。被河南登封人乔廷英告发,经查发现举报人乔廷英的诗稿也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日月二字合为明,你不是谋反又是什么?检举人和被检举人皆凌迟处死,两家子孙均坐斩,妻媳为奴。

从而形成一种以文招祸的恐怖氛围。
(3)销毁图书与篡改文献
乾隆年间修的《四库全书》,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
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

(4)影响:清代文化专制政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产物,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小结:略

试以“康乾盛世”为题,撰写一片4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个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

康乾盛世:从政权稳固——加强皇权,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安定——战事不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文化建树——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乾隆时,清政府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等方面或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