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论语》)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仁,指仁爱,关爱别人。)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2006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城管执法态度温和一点,血案不至于发生;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多一点服务意识,多一点底层情怀,考虑到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只能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对他们来讲这点小小的经营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在城市里规划一些地方让他们卖水果、卖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实现城市管理与小贩、市民利益的共赢,这便是仁爱。学生回答也可能偏离主题,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默默不语的芸芸众生,意识到建立洁净文明的大都市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为代价,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一)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

古为今用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回到刚才的选择题,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吗?JAB88.CoM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阅读《论语》和《老子》

上网阅读评论孔子和老子的文章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必修3教案(岳麓版)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论语》)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仁,指仁爱,关爱别人。)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2006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城管执法态度温和一点,血案不至于发生;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多一点服务意识,多一点底层情怀,考虑到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只能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对他们来讲这点小小的经营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在城市里规划一些地方让他们卖水果、卖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实现城市管理与小贩、市民利益的共赢,这便是仁爱。学生回答也可能偏离主题,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默默不语的芸芸众生,意识到建立洁净文明的大都市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为代价,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一)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
古为今用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回到刚才的选择题,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吗?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阅读《论语》和《老子》
上网阅读评论孔子和老子的文章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导学案(岳麓版有答案)


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什么是“双百”方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1.基本确立,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落后,面临迫切建设任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三大改造的完成,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二、“双百”方针提出后产生怎样的影响?
1.“双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在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术文化部门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双百”方针遭遇怎样的曲折?
的持续发展,给我国文艺和科技教育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
1.1957年扩大化后,“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很多知识分子受到长期迫害。
2.在“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文艺界出现“”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损失。
四、科技文化的春天是如何来临的?
1.全会以后,党清算“左”倾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重新把“双百”方针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2.文艺界重现生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学术、科技领域摆脱了“”的僵化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春天。
3.“双百”方针促进了我国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五、应当怎样评价“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是科学文化工作的一个、的方针。
2.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双百”方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
3.影响
二、遭遇曲折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三、恢复“双百”方针——科技文化的春天
1.拨乱反正
2.影响

1.通过学习“双百”方针的曲折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科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国家的政策会给科学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科学艺术不能政治化。符合学术和文艺发展规律和我国实际的政策会极大地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否则将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现代化进程。
(2)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文艺更好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正确的处理好科技文化的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坚持“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推动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

1.下列文艺作品不属于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的出色作品的是
A.《茶馆》B.《智取威虎山》C.《蔡文姬》D.《青春之歌》
2.以下有关党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
B.“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它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D.促进了我国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3.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反映了
《红灯记》剧照《沙家浜》剧照《智取威虎山》剧照
①使“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②“样板戏”在“文革”期间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几乎独占了戏剧舞台③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④文艺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仔细观察下图,它们反映了
《巴山夜雨》剧照古华作品《芙蓉镇》《西游记》剧照
①文学艺术的春天②“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的挫折
③文学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④“文革”后中国的文艺发展状况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对这个方针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个方针也遭遇过挫折B.一直在推动我国科技的进步
C.有利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D.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2.“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②我国科技文化水平很低
③20世纪50年代党领导指导文艺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实践
④我国科技、艺术领域的迅猛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对“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A.是我们要坚持的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B.这个方针一直被贯彻执行
C.文革后立即被恢复D.主要是在理论界的方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
材料二
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马寅初
剧作家吴祖光(中)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一起被下放劳动改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3)以上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物曾经对量子力学的建立做出贡献的是
①牛顿②普朗克③爱因斯坦④玻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关于相对论的评价正确的有①是物理学最伟大的革命②完全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③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④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⑤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思维⑥为人类提供了辩证地看世界的途径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
3.爱因斯坦的理论最早的应用成果是
A.收音机的发明B.电子计算机的发明C.人造卫星上天D.原子弹爆炸
4.“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说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B.量子力学的提出C.相对论的提出D.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
5.对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A.投影技术的发展B.电脑多媒体技术C.电灯的使用D.电话的普及
6.下列学说的发展为生物工程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的是
①相对论②化学③电子计算机④遗传学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7.“谁企图在真理和认识的领域内要人们认为他是不可动摇的权威,那他就要在上帝的哈哈大笑中垮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因为该理论
A.否定了牛顿的学说B.借鉴了拉瓦锡的燃素学说
C.修正了能量、质量互化的理论D.修正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8.二战后出现的新科学技术中,有多国科学家协作完成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诞生B.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
C.培养克隆羊“多莉”成功D.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9.下列科学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电子计算机②原子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④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10.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的导火线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D.科技革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11.被誉为人类生命的“登月计划”的是
A.美国的“阿波罗—11”登月B.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试植
C.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D.人类第一次进行哺乳动物无性繁殖
12.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如此赞誉一位世界名人: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所赞誉的是
A.黄道婆B.爱迪生C.达尔文D.袁隆平
13.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是
A.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B.“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升空
C.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4.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不断提高②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各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④科学家的努力奋斗
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②④D.①②③④
15.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
A.义务教育B.素质教育C.高等教育D.初等教育
16.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①推行扫盲教育②普及义务教育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55岁的老李经常向人谈起他高中时代:同学们认为“读书无用”,老师一个个被打倒,混完高中就上山下乡,自己的学业都被耽误了。据此你可以判断出老李最有可能是哪个历史时期的高中学生?
A.新中国成立初期B.文化大革命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
18.“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的发展需要超前性
19.以下有关党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提出这一方针是临时性措施
B.提出这一方针主要是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C.是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D.促进了我国文学艺术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20.文学艺术对于我们的现代化的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文艺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除此之外你认为我们还应继续坚持怎样的方针,才能使文艺发展的更好
①百花齐放②推陈出新③洋为中用④古为今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最伟大的理论成就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对人类特殊的贡献是什么?

(3)图三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原子弹试爆成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4)上面三幅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2.“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成为继美、俄之后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而神舟六号的升空,则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载人飞行。这既是我国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佐证,也对世界航天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材料一在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下,德国于1942年10月3日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军用V--2火箭,为未来宇航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布劳恩被俘后,为美国服务,成为美国的“宇航之父”。
——吴于廑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
材料二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返回地面,从而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一创举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阿波罗一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串脚印,阿姆斯特朗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跃。”
——吴于廑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
材料三继“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后,“神舟”六号托举中国航天员又一次叩访太空。从“五”到“六”,不过一个小小的数字增加。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大步。飞行人数从一人到两人,飞行天数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如果说“神舟”五号飞行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历史性突破的话,那么,此时此刻正在太空中飞行的“神舟"六号,承载的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重大突破——它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进入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新阶段。
——新华网酒泉2005年10月12日电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德国发射V一2火箭主要基于何种目的。“布劳恩被俘后,为美国服务”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哪种现象?

(2)概括并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

(3)分析材料三中所提到的中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见济南市高二历史试题(A)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孔子与老子

1.C2.D3.A4.B5.B6.C

1.A2.B3.C4.D5.C6.A7.A8.D9.B
10.(1)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2)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4)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合理内容和优秀成果,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5)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研究曲阜孔氏族谱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D2.D3.D4.C5.C6.C7.B8.B
9.甲: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统治者加紧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因此孔子要求实行仁,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乙: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因此墨家的思想主张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丙: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和由战乱走向统一的趋势,韩非子的思想顺应了这一趋势,因此最适应当时的社会趋势。
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兵家思想的盛行创造了条件。

1.C2.D3.D4.D5.A6.B7.C8.A9.B
10.(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D2.A3.B4.D5.B6.D

1.B2.C3.C4.C5.D6.D7.D8.C9.A10.D11.B12.C13.D14.D
15.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②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③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4课宋明理学

1.B2.A3.C4.B5.A

1.D2.B3.D4.B5.A6.A7.D
8.(1)材料一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二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
(2)否。二者同属理学,都是儒学的范畴,认为世界的本原都是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本质上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接触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王主张“致良知”,天理就在心中,要通过自我反思,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两则材料反映的唯心主义的理学思想。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1.C2.A3.C4.B5.B

1.D2.B3.B4.D5.D6.A7.B
8.(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C2.D3.A4.A5.D6.D7.A8.B

1.B2.C3.D4.A5.C6.A7.B8.D9.D
10.(1)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开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2)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3)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进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总之,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11、(1)战国。生产,导航,迷信。
(2)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3)古代先进的科技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方面,未充分发挥其作用。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


一、选择题
1.D2.B3.B4.C5.B6.D7.B8.A9.A10.Bl1.A12.C
13.C14.C15.C16.B17.A18.D19.C20.C
二、非选择题
21.(1)见下表:
儒家实行仁政孟子
道家无为而治老聃
墨家兼爱墨翟
法家变法革新韩非
(2)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采用法家主张,可从中央集权、法治、变法改革等角度说明理由。②倾向墨家思想,可从兼爱、非攻,符合人们的心愿等角度说明理由。
22.(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呈现因循守旧、空谈义理的习气。(2)主张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反对空谈义理的学风;政治上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独裁。(3)否。因为占主流地位的是理学。(4)不相同。批判思想不属于资本主义思想,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国只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汉字与书法

1.A2.A3.D4.D5.B

1.A2.D3.B4.D5.D6.D
7.(1)张旭是草书圣手,他的狂草“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体现了盛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颜真卿所作的楷书端正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他创制的“颜体”是丰裕的盛唐气象,忠贞的个人品质以及高超的艺术手段的完美统一。
唐朝书法特点:唐朝统一,书法艺术也达到了新的高峰,既有张旭等的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2)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3)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第8课笔墨丹青

1.A2.D3.D4.B5.B

1.C2.D3.A4.D5.C6.C
7(1)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清朝郑板桥的《竹石图》。
风格特点:《清明上河图》属于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山径春行图》属于表达文人意趣的山水画;《竹石图》属于表达文人独特个性的花鸟画。
(2)《清明上河图》:画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繁华情况,反映了北宋时期工商业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特点;《山径春行图》以“残山剩水”的构图特点反映南宋政权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政局特点;《竹石图》是画家漠视权贵、孤傲不羁个性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明清时期在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背景下,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第9课诗歌与小说

1.C2.A3.A4.D5.D6.B

1.B2.D3.A4.B5.A6.C7.B8.C9.B10.A11.A12.A
13.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如屈原的《离骚》;汉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词: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适合于配乐演唱,如柳
永的《贺新春》;元散曲:庄谐杂出,可俗可雅,抒情叙事兼长,比词更为生动活泼,
如关汉卿的《别情》。

第10课梨园春秋

1.A2.B3.A4.D5.C

1.C2.A3.D4.A5.D6.D


一、选择题
1.B2.C3.A4.B5.C6.B7.D8.B9.C10.A11.B12.A
13.Al4.C15.C16.B17.A18.B19.D20.A
二、非选择题
21.艺术是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的产物。正确。隋唐统一,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宋朝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所以宋朝书法讲究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出现词的繁荣。
22.(1)市井生活民间(2)原因: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壮大,文化逐渐普及。实例:绘画:《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小说插图木刻版画;民间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文学:宋词描写都市风情;宋代话本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市民形象;“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1.D2.B3.D4.C5.D6.A

1.D2.A3.D4.A5.D6.C7.B8.D9.B
10.(1)人的价值、作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平等;对人的教育。
(2)崇尚知识。
(3)希腊民主政治的需求。
(4)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人文精神核心就是关心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靠涵养、知识。

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1.C2.A3.C4.D5.B6.A7.A8.B
9.(1).三幅名作都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2)《蒙娜丽莎》如深邃的海洋,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大卫》如崇山峻岭,大卫体态壮伟,体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西斯廷圣母》如秀美的原野,画像的背景风和日丽,甜蜜温柔的圣母端庄秀丽。《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
(3)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反封建斗争,肯定现世生活和肯定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意大利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意大利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1.D2.C3.C4.A5.C6.D7.D8.B9.D10.A
11.(1)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人文精神(答出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同等给分)。
(3)影响不同:中国当时的人文精神并未对传统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欧洲人文精神的影响: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
出现不同影响的原因:中国: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只是缓慢发展。西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强调人文主义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共同愿望。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1.B2.A3.C4.D5.C

1.D2.D3.C4.B5.D6.D
7.(1)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3)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第14课理性之光

1.C2.C3.D4.C5.B6.B7.C8.A9.B10.D

1.C2.A3.B4.A5.D6.D7.D8.B9.A10.C
11.(1)“分权与制衡”(即权力分立,制约与平衡)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确立一套政治构想,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对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起了进步作用。
(3)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一、三侧重于通过规范国家权力来保卫自由和人权。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1.B2.D3.C4.B5.D6.A7.C8.C9.C

1.B 2.D3.D4.D5.B6.D7.D8.C9.A10.B11.B12.A
13.(1)1859年,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指出生物进化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否定了生物神创论和上帝造人说,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对欧洲科学家和宗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打破神学对生物学的束缚。
(3)积极宣传和介绍。原因:中国民族危亡加剧,他们宣传进化论,唤醒国人,号召维新变法,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一、选择题
1.A2.D3.D4.D5.C6.B7.D8.B9.A10.D11.D12.B13.C14.B15.B16.B17.D18.A19.C20.B21.A22.A23.B24.B25.C
二、非选择题
26.(1)三权分立。
(2)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是相对的。
(3)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热情;掀起了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为资产阶级建国提供借鉴,颁布了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思想的《临时约法》。
27.(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3)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发动。


一、选择题(45分)
1.D2.D3.C4.A5.B6.A7.D8.A9.C10.B11.B12.D13.C14.C15.A16.B17.C18.A19.B20.C21.C22.B23.D24.A25.D26.A27.D28.B29.B30.D
二、非选择题(55分)
31.(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2分)
核心: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8分)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发展,出现各种经济成分;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诸侯割据的社会环境,使得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士”阶层的崛起。(6分)
(3)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政策;西汉时期,儒家经过董仲舒改造,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4分)
(4)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其将“天理”引入儒学,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5分)
32.(1)社会思潮:人文主义。(2分)
依据:人文主义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彼特拉克“要求凡人的幸福”,三幅美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恰是人文主义的集中反映。
(2)取材于宗教故事。(2分)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而教会势力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因此借宗教题材表达人文主义思想。
(3)孟德斯鸠:分权制衡。(2分)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分)
(4)由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斗争矛头由指向封建神学到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4分)
变化原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6分)
(5)例: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关系。(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1.A2.C3.D4.D5.D6.B7.B8.B9.A10.B

1.D2.A3.B4.B5.C6.C7.A8.B9.B10.D
11.(1)浪漫主义文学。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迅速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时代的到来。但是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的失望与不满便反映到文学领域,浪漫主义兴起。
(2)材料二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描写现实生活更加强调真实具体的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流派:荒诞派。地位:是荒诞派的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
第18课音乐与美术

1.B2.B3.C4.D5.D6.A7.A8.A9.B10.B11.D12.C13.A14.C

1.A2.D3.B4.C5.B6.A7.C8.D9.A10.C11.C12.B
1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代表作,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名作。毕加索是很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反对传统合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
解析: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把握住当时的时代特征,抓住图画中所反映出来的新的气息。

第19课电影与电视

1.D2.A3.D4.D5.B

1.A2.D3.C4.C5.B6.B7.A
8.(1)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娱乐,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展示给世人。
(2)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的素养,增强了人的国际意识,接受“空中课堂”的教育等。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1.B2.B3.C4.B5.C6.B7.C8.B9.B10.C
11.(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2)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3)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的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4)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1.A2.A3.C4.B5.A6.C7.A8.A9.A10.C11.B12.C
13.(1)材料二为原始材料。
(2)顽固守旧势力。
招生困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
洋务派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3)按照起讫时间、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评价性结论等相关要素给分。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1.D2.A3.A4.D5.D6.C7.B8.D9.A
10.(1)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一是借助孔子和儒学的权威,可以减少改革阻力;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不敢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三是康有为自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2)运动:新文化运动。
实质问题:资本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的激烈斗争。
导火线:出现尊孔复古逆流。
(3)趋势: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1.A2.B3.C4.B5.B6.A7.B8.C
9.(1)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2)不足之处在于,产生了否定一切中国古代文化的片面性认识。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1.B2.A3.D4.C5.B6.A7.8.D

1.B2.D3.C4.A5.B
6.(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2)孙中山的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方法:前期采用改良的方法,后期主张革命;目的:前期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后期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D2.C3.B4.A5.C6.D
7.(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4分)
(2)新中国成立后的有益探索:
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展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1.D2.B3.D4.A5.A6.D
7.(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1.C2.C3.C4.C5.A6.C7.B
8.(1)材料一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材料二体现了社会主义要改革,不能搞僵化模式的思想;材料三主张实行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重视国际市场竞争。
(2)粉碎“四人帮”后,支持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A2.D3.D4.D5.B
6.(1)基本思想: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发达的社会主义;
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①1979年的谈话:
背景:A、粉碎“四人帮”后,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②1992年的谈话
背景:A、人们对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B、邓小平到深圳等地进行考察。
作用: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一、选择题
1.A2.C3.B4.D5.B6.C7.B8.C9.C10.C11.B12.C13.B14.C15.B
16.A17.A18.C19.B20.D21.A22.D23.A24.D25.D
二、非选择题
26.(1)“历史性巨变”: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理论或思想:分别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历史意义:分别指导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并相应取得了成功。
(3)共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都主张与中国国情和革命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其各自的思想都是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与理论,但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27.(1)外来侵略(或民族危机)。
(2)洋务派:“中体西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改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体;激进民主主义者:进一步提出要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对封建制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3)继承是指主张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机。发展是指学习内容由学西方的技术到学政治制度再到学西方思想,逐步加深。

第六章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5课现代科学革命

1.B2.B3.A4.C5.D

1.B2.D3.A4.D
5.(1)爱因斯坦认为牛顿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其理论对现代物理学仍具有指导作用。
(2)用核武器作为防止法西斯战争的手段;反对把核武器作为大规模杀人武器。
(3)当前核武器的威胁依然存在;我们要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扩散。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1.C2.D3.C4.A5.C

1.B2.D3.A4.B
5.(1)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2)利: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朋友交流、娱乐、方便生活等。弊: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影响生活等。
(3)苏联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美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月成功。
(4)战乱的影响;建国后百废待兴,技术落后,综合国力相对弱;受到敌对势力的封锁;“左倾”错误的影响。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C2.A3.C4.A5.D

1.A2.C3.A4.C5.C
6.(1)加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
(2)杨利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证;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B2.B3.A4.B5.B6.A

1.A2.B3.C4.D5.B
6.(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第29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B2.A3.A4.B

1.B2.A3.A
4.(1)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格局。
(2)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后,“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影响:导致许多知识分子蒙受冤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科学研究领域也基本停止。
(3)要吸取历史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


一、选择题
1.D2.D3.D4.B5.B6.B7.D8.B9.B10.C11.C12.D13.D14.D15.A16.B17.B18.A19.A20.B
二、非选择题
21.(1)图一中的人物是爱因斯坦。他最伟大的成就是提出了相对论。
(2)图二中的人物是苏联的加加林。他是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3)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使中国从此跨入核国家的行列。启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团结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真正希望。
(4)不管是宇宙飞船上天,还是原子弹爆炸,都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22.(1)目的:增强军事力量,打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现象:国际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材料一的火箭发射为材料二的飞船上天奠定了基础。(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科研部门的齐心合作;科学家们的努力奋斗。


一、选择题
1.B2.D3.A4.A5.B6.C7.A8.C9.A10.B11.D12.B13.D14.B15.A16.C17.C18.D19.A20.D21.C22.D23.C24.D25.B
二、非选择题
26.(17分)
(1)“以德治民”。(2分)
(2)主张: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争取民心。(2分)
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2分)
(3)观点:大一统。(2分)
地位: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4)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2分)
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打倒孔家店)(2分)
(5)可从儒学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方面展开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
27.(17分)
(1)领域: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2分)
原因: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2分)
(2)新教:路德教和加尔文教。(2分)
科学:哥白尼、伽俐略的天文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学成就。(3分)
原因: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政治上君主专制日益加强;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3)榜样:开明君主专制、宗教信仰自由。(2分)
目的:反对君主专制、天主教神学思想。(2分)
28.(16分)
(1)方针:中体西用(或: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分)
处境:招生困难,学生不多(遭到社会歧视)。(2分)
背景: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封建纲常礼教与教育制度的束缚;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2分)(注: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思想:实行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倡西学、变革教育制度。(3分)没有。(1分)原因:封建思想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异常顽固。(2分)
(3)三民主义。(2分)
(4)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2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导学案(含答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
(3)表现:采取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和
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提出“天人合一”和“”学说。
(3)提出“”。
3.作用
(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
2.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3.(2012苏北四市模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李斯 秦始皇B.萧何 汉高祖
C.董仲舒 汉武帝D.魏征 唐太宗
4.如图是某高校的博士们戴上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的合影。如今,能成为博士,是莘莘学子的追求。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是指()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强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3.(2012山西名校联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4.(2012浙江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A.秦始皇B.汉高祖C.董仲舒D.汉武帝
5.(2012湖南长沙模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 (前551~前479)② (前179~前104)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判断材料一中图①的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2)材料一中图②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
(3)赏识图②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答案 (1)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上,编辑整理“六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人们的道德标准。
(3)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儒家学说。相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重视和接纳。

高二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