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二节 日本(2课时)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2

第二节 日本(2课时)。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二节 日本(2课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节日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读图导入]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

[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

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平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平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Jab88.COm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人稠的岛国上建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四化建设中所要借鉴的,也是我们学习日本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日本从历史上就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从古代中国水稻、铁器的传入,到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这一切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文化特点

[指导阅读]读课文“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又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表现可从古代、近代、文化艺术、饮食等几个方面归纳。)

总结全节

[提问]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学习日本地理特征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首先要了解该国所在地理位置、领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征,之后再进一步了解它们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是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

精选阅读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化学性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2.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知识梳理
一、离子反应的概念:叫做离子反应。
二、1、离子方程式:用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反应方程式。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并配平。
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2)拆:把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
以及单质、金属氧化物、难电离的物质仍用分子式表示。
碳酸钙与盐酸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拆写为:
(3)删:删除反应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检查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要求,并检查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OH溶液和H2SO4溶液:;
(2)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3)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
(4)Fe与CuSO4溶液反应:。
(5)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
(6)Fe与HCl溶液的反应:。
(7)Na2CO3溶液与HCl溶液的反应:。
(8)CaO溶于水得到澄清石灰水:。
[知识点]
1.应该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
A.强酸:HClHNO3H2SO4等
B.强碱:NaOHKOHBa(OH)2等
C.可溶性盐
2.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BaSO4Cu(OH)2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CH3COOH、H2SO3等)弱碱(NH3.H2O等)水等
C.气体:CO2H2S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3、物质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部溶解不沉淀;
盐酸(盐)难溶银、亚汞;
硫酸(盐)难溶是钡、铅;
碳酸、磷酸两种盐,溶者只有钾、钠、铵;
碱溶钾、钠、铵和钡;
注意钙盐常是微。
(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是实质: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互相交换离子的反应.
2.发生条件:
条件一:
条件二:
条件三:

3、中和反应的实质
(1)在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中,H+与OH-结合生成H2O,而Na+与Cl-没有参加反应;所以说反应的实质为:。
结论:酸与碱发生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
或,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4、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
的离子反应。
知能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B.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
C.H2还原CuO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OH-=H2O表示所有强酸和强碱的反应
B.所有的离子方程式都可以表示一类反应
C.单质和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符号表示
D.凡是易溶于水的化合物都可以写成离子形式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都要以离子形式表示
B.复分解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时总是向着溶液中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
C.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 H++OH-=H2O
D.凡是酸都可以在离子方程式中用H+表示
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混合HCO3—+H+=H2O+CO2↑
B.氢氧化铜中加入盐酸 H++OH-=H2O
C.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Fe3++3OH-=Fe(OH)3
D.铁与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5、加入适量的H2SO4溶液,可使溶液中下列离子数显著减少的是()
A.Cl-B.Na+C.CO32-D.Ba2+
6、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用离子方程式 H++OH-=H2O表示的是()
A.3HCl+Fe(OH)3=FeCl3+3H2O
B.2HCl+Cu(OH)2=CuCl2+2H2O
C.H2SO4+Ba(OH)2=BaSO4↓+2H2O
D.HNO3+KOH=KNO3+H2O
7、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NaHSO4与NaOH溶液反应:HSO4-+OH-=SO42-+H2O
B.Fe与盐酸的反应放出H2:Fe+H+=Fe2++H2↑
C.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放出CO2气体:CO32-+2H+=CO2+H2O
D.醋酸与烧碱溶液混合:CH3COOH+OH-=CH3COO-+H2O
8、某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Ba2+SO42-Br-B.Na+Ca2+CO32-NO3-
C.K+Cu2+SO32-Cl-D.Na+Mg2+Cl-SO42-
9、在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无色离子组是
A.K+、Mg2+、Cl-、MnO4-B.Na+、Cu2+、CO32-、NO3-
C.K+、Na+、SO32-、Cl-D.Na+、Mg2+、Cl-、SO42-
10、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分子或离子,完成离子方程式。
(1)+H+-CO2↑+H2O
(2)HCO3-+-CO32-+
(3)Cu2++-Cu(OH)2+NH4+
(4)NH3H2O+-NH4++
11、写出可实现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CO32-+2H+=H2O+CO2↑
(2)Ca++CO32-=CaCO3↓
(3)Cu2++2OH-=Cu(OH)2↓
12、用一种试剂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杂质(括号中的物质),写出所用试剂及离子方程式,并简述操作方法。
⑴BaCl2(HCl)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O2(CO2)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Cu(Zn)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实验准备: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各15套。

教学过程:

[复习]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N/NA=n=m/M

[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可以计算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相互间有一定的关系。

[板书]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自主探究]如何设置一个物理量,使物质的量和体积联系起来。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表示体积,我们最取一定体积时通过这个物理量就可以知道很快地知道它的物质的量。

2、我们要取若干物质的量的溶质时,通过这个物理量就可以知道要量取多少体积的溶液。

[总结]通常我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物质的量浓度。

[阅读]P15相关内容

[板书]]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又叫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公式:cB=nB/V,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

[讲述]1、溶液体积为1升,而不是溶剂体积是1升;

2、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用摩尔质量表示。

[讲解]

例题:1、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

2、从1L1mol/L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和1mL溶液,它们的物的

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各是多少克?

[讲述]简介主要容量瓶: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主要使用天平和一种容积精确的仪器——容量瓶。容量瓶有各种不同规格,常用的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几种。

[学生阅读]实验1-5

[讨论]

(1)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体积的刻度线只有一条。这说明了什么?

(2)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

(3)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4)为保证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如何处理?

(5)容量瓶摇匀的操作具有特殊性,那么应如何操作呢?

[启发学生]讲解以上问题。

[教师演示]容量瓶的使用: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小心地注入容量瓶时,不要让溶液洒在容量瓶外,也不要让溶液在刻度线上面沿瓶壁流下。

[学生实验]四人一组,老师巡视指导,并提醒注意事项。

[交流]实验成果及有关问题。

[板书]2、物质的量溶液配制步骤

1、计算2、称量3、溶解(稀释)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

仪器: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思考]学与问,主动回答。

[阅读]P16第二自然段。

[思考交流]浓硫酸如何稀释配制稀溶液?

[练习题]1、若用98%的浓H2SO4(ρ=1.84g·cm-3)配制100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的溶液,需怎样配制?

[注意]①计算浓H2SO4的体积V

②浓H2SO4的正确稀释方法

③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要待溶液冷却后再进行

2、实验室里需用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B、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g硫酸铜,加入500mL水D、称取12.5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答案:D

[讲述并板书]3、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小结]整节总结

[作业]P171、2、3、

附: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又叫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B,公式:cB=nB/V,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

2、物质的量溶液配制步骤

(1)计算(2)称量(3)溶解(稀释)(4)移液(5)洗涤(6)定容(7)摇匀。

仪器: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3、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导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章化学性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且能够熟练的写出电离方程式。
重点难点:电解质有关概念的辨析,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知识梳理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___________________。
2、①电解质是在或能够导电的。例如: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
②非电解质是和都不能导电的。例如:蔗糖、酒精等。
③强电解质是在的电解质。例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的盐如:NaNO3、CaCO3、BaSO4等。
④弱电解质是在的电解质。例如:弱酸:CH3COOH、H2CO3、H2SO3、、H2S、H3PO4等;弱碱:Mg(OH)2、Cu(OH)2、NH3H2O等
注意: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例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属于弱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碘化钾B.乙醇C.氨气D.蔗糖E.醋酸
F.硫酸氢钠G.氨水H.液氧I.氢氧化钠溶液
练习1、根据有关概念回答下列问题:①H2SO4②液氨③氨水④铝条⑤氯化钠⑥石墨⑦二氧化硫⑧水⑨氧化钠⑩氢氧化钡
判断上述物质中:在一定状态下能够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附注:SO2、SO3、CO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原因是与水作用后的生成物(H2SO3、H2SO4、H2CO3、NH3H2O)电离所致,并非自身电离出自由离子,所以SO2、SO3、CO2、NH3等为非电解质,而H2SO3、H2SO4、、H2CO3、NH3H2O则是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
2、电离:电解质在中或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氯化钠的电离
将氯化钠加入水中,在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NaCl晶体表面,形成了能够的和。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为:。
3、HCl、HNO3、H2SO4的电离方程式
HClHNO3
H2SO4
它们都能够电离出H+,因此我们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时叫做酸。
类比:电离时叫做碱;
电离时叫做盐。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表示方法:强电解质的电离用表示;
弱电解质的电离用表示。
强电解质:Ba(OH)2NaCl
BaSO4
NaHCO3
NaHSO4(水溶液中)
弱电解质:H2CO3,
CH3COOH
Cu(OH)2
NH3H2O
附注: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分步书写,且第一步电离为主,各步方程式不可叠加。多元弱碱,一步书写到位。
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和Cl-B.溶于水后能够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C.氯化氢溶于水能够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够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多
2、在下列化合物中,只有在溶液里才能导电的电解质是()
A.NaClB.H2SO4C.酒精D.NH4HCO3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COOH和NaOH在水中都能完全电离
B.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Na+和Cl-
C.H2SO4在电流的作用下在水中电离出H+和SO42-
D.BaSO4在水溶液中难导电,但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所以BaSO4是电解质
4、下列各组均为两种化合物溶于水时电离出的离子,其中由酸电离的是()
A.Na+、OH-、SO42-B.H+、SO42-、Cl-
C.Na+、K+、OH-D.Na+、K+、Cl-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般途径和优缺点;
2、了解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意义;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探究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利用现有实验条件,探究原电池的工作过程;
3、学习从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三)情感价值观
1、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2、体验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所带来的乐趣,团队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识别原电池;原电池反应的本质;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2、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学习方法】引导探究,自主探究,提炼总结,应用自检,类比类推;
【学习过程】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途经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化学能机械能
【练习】1、电力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工农业生产、生活上等的用电主要是火力发电产生的,关于火力发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技术成熟,目前成本较低B.污染大,可持续发展前景暗淡
C.耗能大,效率低D.方便,技术含量低,适于大量投资建设
2、由煤燃烧,经过下面一系列的过程产生电能,最后制得氢气,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是()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途经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实验探究一】

实验步骤现象原因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结论:Zn失去的电子经过_________运动到了__________片上;电子在导线内的定向移动,就会产生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导线中电流的验证和电流方向的确定
利用以下仪器及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上述③中的电流存在和电流方向

【实验方案】1、验证有电流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电流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③装置产生了________;且电流由______流向________(Zn片或Cu片);
【逻辑推理】1、应用类比的思维方式,③装置充当了电池的作用,则此电池的正极是_________,负极是__________;电流由_______流出,_______流入;
2、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移动的方向______(相同或相反)、与负电荷移动的方向_______;→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子在金属导体内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_________,→③装置中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请在下图中标出电流的方向,电子流动的方向,并标出此电极的正、负极。

3、在图④的装置中,你能标出电流的方向吗?
【结论与问题】1、图④中,外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______流出,______流入;
电池中电流的方向是:_______流向__________;
2、图③中烧杯内的电流方向是:_______流向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导电,H+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向________移动;SO42-带2个单位负电荷,向_________移动;在烧杯内标出它们的移动方向。
【要点精炼】一、原电池
1、定义:将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的装置。
2、理解:①在上述装置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剂为________,还原剂为__________;
②Zn是活泼金属,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作为电池的________;可表示为Zn-2e-→Zn2+
Cu是不活泼金属,只导电,作为电池的_______,H+其上得到电子,被还原,可以表示为:2H++2e-→H2
【实验探究三】你能证明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吗?若能,请标明正、负极,并偿试用离子反应式表示电池中的反应,若不能,说明原因。

装置①②③④⑤⑥
能否
正极
负极
总反应
原因
【归纳】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从反应类型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电极材料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溶液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是否构成完整的电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练习】1、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的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
2、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画出该原电池的装置图。
ABCD
正极ZnAgCuCu
负极CuCuZnZn
电解质溶液CuCl2H2S04CuSO4~Fe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