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分布(第二课时)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分布(第二课时)。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节气温和气温分布(第二课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二课时气温分布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三个板块,配以三个图,按顺序分别是等温线图、气温垂直变化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三个板块内容之间衔接并不严谨,为此,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设计问题逐一引导,先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由后及前。

二、教学对象分析

纬度、海陆分布和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在本节学习过程中可再次复习巩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主要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读图

六、教学准备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绘图:绘画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如右图A、B、C线。

复习: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比较三个温度带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出A、B、C地的大致位置。

(2)在黑板上大致绘画南极的气温变化曲线。

设问:图上红色代表什么?

活动: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赤道,看看赤道穿过的地方是什么颜色,气温怎样?

找出北极和南极,看看气温又怎样。

设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怎样变化?为什么?

归纳板书:1.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讲解:列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得纬度分布范围。

设问:本地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广州和北回归线,说出北回归线的纬度。

(2)指出20℃以上地区和低于-10℃地区的分布范围。

思考: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能看到“雁南飞”?

活动:再一次沿赤道找,是不是赤道所经之处全都是红色20℃以上区域?

设问:为什么有的地方气温低了,而且还有积雪?

归纳板书: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活动:计算P53第2题。

思考:夏天哪里比较凉快?(上山下海)JAb88.COm

解释:(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是名山多是避暑胜地。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读图:P52图3.15(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

练习:(1)写出A、B、C三地的气温范围;

(2)根据A、B、C三地的气温范围,推测三地的海拔高低顺序是:。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气温分布的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板书

三、气温分布

1.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附: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一、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气温年变化曲线的读图方法、比较不同曲线的气温差异及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号入座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严谨。

2.进行新课。从感性的颜色差异入手,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理性的知识。主要的活动有找赤道、两极、广州、北回归线、等温线、极圈,计算相对高度和温差,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

4.纲要式板书小结,突出重点,便于复习。

5.动手实践,反馈练习。绘画南极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学生须判断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二、以下是觉得这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

1.通过板画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三种不同的气温年变化曲线,一方面复习上一节的气温变化曲线读法,另一方面以贴图活动形式将A、B、C三地对应贴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使学生的眼光转移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两次沿赤道观察地图,第一次找普遍现象(沿线大多数地方的气温范围)分析气温分布一般规律,第二次找特殊现象(沿线气温较低的局部地区)过渡到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在地图中找广州和北回归线,判断广州所处纬度范围,既能结合本地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为后面描述20℃以上地区的纬度范围练习作铺垫。

4.板画等温线图(课本图3.15),在图中另外标注A、B、C三地,要求写出三地的气温范围,再比较三地海拔高低。

5.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

三、以下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意向

1.绘画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时,将最高温绘到8月的位置,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以后的板图要注意尽量画准确。

2.学生贴图不准确时,通过语言难以有效引导,应给学生一点时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3.过渡到分析地形的影响时,应结合地形图分析赤道沿线局部低温地区的地形,可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进行比较联系。

4.对等温线图的分析,应增加练习:利用两地温差,计算两地相对高度。而且对等温线疏密未能进行比较,也要补充。

相关阅读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一、气温与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
(学生作答)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8时﹑14时﹑20时﹑2时)
(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
板书二、气温的变化
(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板书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
(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板书: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14时即午后2时(约31℃)﹑4时即日出前后(约24.5℃)。
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
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气温日较差。(31℃-24.5℃=6.5℃)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板书: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3“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度数。
学生答:月平均最高温约24℃(7月),最低气温约-6℃(1月)
(学生动手)指导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出。
⑶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什么?
学生答:气温年较差。24℃-(-6℃)=30℃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⑸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北半球气温曲线为波峰状。南半球因季节相反,气温曲线呈波谷状(草图示例)。
大屏幕出示图3.14“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1。
学生观察用三角板﹑直尺算得出:
⑴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2℃﹑7月。
⑵最低月平均气温约1.5℃﹑1月。
⑶气温年较差22℃-1.5℃=20.5℃
⑷该地气温年变化: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过渡:这堂课学习了气温的一些知识,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让我们一同来完成活动2。
板书: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
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⑴图幅大小要适当。
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
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
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学生动手)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其余学生动手绘图练习。
(音乐伴随)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万州区高龙初中谭万新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小黑板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图3、15,思考:
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
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
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
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
(教师)过渡: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
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
(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
如: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⑵一般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
⑷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板书: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
设问: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
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
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板书: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师承转)同学们对气温的规律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过渡: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有什么感受?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爬山时,在山脚下穿短袖衬衫还觉得热。到达山顶,感觉冷,还要加衣服。
(教师)这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据观测,在同一地点,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板书: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大屏幕出示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3页。活动2:
山底海拔720米,气温是28.8℃,计算出山顶海拔1520米处,气温应是约24℃。
请生演算,看谁算得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结果和思路。
(三)课堂小结
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两个方面,对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概括。
课堂练习
1、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试分析两句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三、气温的分布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复习导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4.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5.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6.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天气特征;气温的变化;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难点:看懂天气图;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原因;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导学问题
1.天气及其影响
(1).描述天气的主要因素是、、
(2).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3).天气对生产、生活、交通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学会举例说明。
(4).天气预报一般从一天中的哪些方面描述?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读图3.4,理解下列概念:降水概率、气温、阴天、晴天、风向、风力以及风级的表示法
(2).读图3.5,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
(3).读图3.6,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阅读第一段正文: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清新的空气,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2).读图3.9,空气的污染指数为51~100,则空气质量级别是,空气质量状况是
(3).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的影响。
4.气温与我们
(1).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气温对我们生产、生活、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影响
5.气温的变化
(1).读正文及图3.12:气温的日变化是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气温日较差是指。
(2).读正文及图3.13气温年变化是指:,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月最高,月最低;海洋上月最高,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气温年较差是指。
(3).回想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基本步骤。
6.气温的分布
(1).读图3.15,低温中心是指,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
(3).阅读正文及图3.16、3.17,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
①、;
②、;
③、;
(4).归纳总结: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四.疑点突破(略)
五.归纳梳理(见课件)
六.当堂达标检测题
1.下列说法描述天气的是()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昆明四季如春
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D.秋高气爽
2.卫星云图上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
3.有关下列天气符号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冰雹,②阴,③雷雨,④阵雨B.①冰雹,②阴,③多云,④雷雨
C.①阴,②冰雹,③阵雨,④雷雨D.①冰雹,②雷雨,③阵雨,④阴
4.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12点B.14点C.13点D.11点
5.一年中陆地平均最低气温南半球出现在()
A.七月B.一月C.八月D.二月
6.右图是同一天内测得的三次气温数值,这一天平均气温是()
A.10℃B.20℃C.15℃D.45℃
7.“预计48小时后将有台风袭击本市,严禁渔民出海捕鱼,请沿海养殖场注意防患。”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生活B.生产C.交通D.旅游
8.下列有关战争的历史典故,能很好地说明天气对人类影响的是()
A.望梅止渴B.诸葛亮借东风C.负荆请罪D.程门立雪
9.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对人类活动最为有利的组合是()

10.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为()
A.600米B.3666米C.200米D.2000米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差别小
B.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高C.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12.读右边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处在___________半球(北、南)。
(2)造成南北方向上的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A、B均在陆地上,二者在地形地势上有何不同?假使A地海拔为200米,气温比B地高0.6℃,那么B地海拔应为多少米?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掌握三种降水类型。(重点)
2、了解降水的测定方法
3、能够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难点)
学习过程:
一、主要降水类型
阅读课本63—64页内容,自主学习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及降水量的测定,解释三种降水类型的成因、分布
1、降水:
注意:雨、雪、冰雹是降水,雾是低层云,不是降水。
2、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补充:①小水滴还需要相互碰撞、合并,使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降落到地面
②空气做上升运动时,空气温度才能下降
3、三种降水类型及其成因、分布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4、降水量的测定
阅读课本活动材料,根据日降水量的计算,推算下列问题
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年平均降水量=
二、世界降水的分布
阅读课本64—65页相关内容,结合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本65页活动题,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规律
1.等降水量线:
2.总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比较内容
降水量(较多、较少)
赤道地区
两极地区
中纬度大陆沿海
中纬度大陆内部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
达标测试:
1.“地形雨”多形成于:
A沿海平原B内陆高原C迎海风的山坡D背风山坡
2.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
3.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
A赤道附近B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
C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D两极地区
4.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
A27mmB20mmC42mmD22mm
5.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A.储水瓶B.储水筒C.雨量器D.量杯
6.降水的形式包括:
A.雾、霜、云B.雨、雪、霜C.雨、雪、冰雹D.霜、冰雹、雪
7.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的B.地处回归线附近降水一定稀少
C.有雨必有云,有云未必有雨D.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8.台风带来的降水为:
A.地形雨B.台风雨C.对流雨D.锋面雨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导学案29.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附近地区降水最多,年降水量多在毫米以上
(2)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西岸降水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沿海地区降水
(4)世界“雨极”是印度的
(5)简述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