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测量活动

小学活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25

测量活动。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活动”,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重点难点: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测量记录表

2、学生准备: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二、量一量

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4、汇报:2米85厘米=2米=2.85米

1米1分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三、再量一量。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汇报结果。

四、试一试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五、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0.20米

1厘米=1/100米=0.01米

1厘米=0.01米 1分米=0.1米

1千克=1000克 1克=0.001千克

小编推荐

测量身高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测量身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教学实践活动捆0量身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接触统计,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估计的能力。

教具准备:身高测量仪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l,提问导人: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用途较大,谁能举例说明?

2.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测量身高,(板书课题)并把测得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统计表。

二、组织讨论

1.讨论:

用什么方法测量全班学生的身高既方便、迅速,又科学、准确呢?

指出:

为了很快测出全班学生的身高,可以分几个小组,以5—6人一组为宜。

2.提问:分了小组之后,同学之间如何配合呢?

指出:一学生看身高读数,一学生记录测得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

三、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

2.让小组里的学生分工,相互协作测量身高,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各小组报告测量结果,每个学生把数据填人第148页的身高汇总表。

4.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1)指名说一说数据的范围。

(2)适合以几厘米为一段分段呢?分成哪几段呢?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让学生统计出各段的人数并绘制成统计表。

集体校对。

5.看表分析:

(1)让学生说说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2)估计一下,本地其他学校的四年级同学的身高大约集中在( )厘米到( )厘米之间。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测量身高这一实践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有趣的测量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吗?在哪儿看到的?

生:在大屏幕上看到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你们想知道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什么样吗?

(课件播放学校的大课间活动)

二、数学活动

1.激趣导入

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用尺量小朋友跳了多高、跳了多远、沙包掷了多远。

师:是啊,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测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常用的尺

师: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尺?

生:学生尺、米尺、卷尺。

师:小朋友们知识真丰富,知道了这么多尺。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物体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你能说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用哪种尺比较合适?(课件演示)

生:黑板这条长边的长用米尺或卷尺测量比较合适。

生:舞台的长用卷尺测量比较合适。

生:树桩一圈的长用卷尺测量比较合适。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用学生尺测量比较合适。

3.用学生尺量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你知道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你能量出这几条线段的长度吗?用哪种尺量比较合适呢?

生:用学生尺量比较合适。

师:你们每人也有一张这样的长方形纸,请小朋友用学生尺量一量,并把量出的数据填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说给同学们听听?

生:纸上面的一条边大约长16厘米,

纸下面的一条边大约长16厘米,

纸左面的一条边大约长12厘米,

纸右面的一条边大约长12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张长方形纸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学生尺量出了长方形纸上这四条边的长度,其实呀,小朋友可以动手折一折就能创造出好多线段,愿意试一试吗?

师:请小朋友先折一折,再量一量折痕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并记录下来。

生:我是这样折的(演示),这条折痕的长度大约是16厘米。

生:我是这样折的(演示),这条折痕的长度大约是12厘米。

生:我是这样折的(演示),这条折痕的长度大约是18厘米。

生:我是这样折的(演示),这条折痕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

师:小朋友折的方法不一样,折痕的长度是有长有短的。那怎样折,折出的折痕最长?

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师:课件演示不同的折法。

4.用米尺、卷尺量

师:小朋友已经会用学生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你们想不想用米尺或卷尺测量我们身边物体的长度呢?

师:请小朋友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再分一分工,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生:桌子的长边大约是60厘米,短边大约是40厘米。

生:黑板的长边大约是3米40厘米。

生:舞台的长大约是9米40厘米。

生:树干外围一圈的长大约是1米10厘米。

5.用身上的尺量

师:其实我们身上也藏着尺呢,你能找出来吗?

生:学生比划。

师: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之间的距离为一拃,

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为一庹,

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为一步。

师:你知道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到底有多长吗?选择哪种尺来测量比较合适呢?

生:我一拃大约长12厘米,一庹大约长1米20厘米,一步大约长40厘米。

生:我一拃大约长10厘米,一庹大约长1米15厘米,一步大约长30厘米

师:小朋友,现在你了解你身上的尺了吗?那你能用身上的尺去测量我们身边物体的长度吗?

生:铅笔的长一拃多一点,大约是15厘米。

生:树干外围一圈的长一庹多一点,大约是1米30厘米。

生:舞台的长大约是23步。

生:黑板的长大约是3庹。

6.介绍古代和现代各种尺的用途

三、全课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活动要求:从篮球场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走了多少步,再量量大约有多少米。

测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导学案


测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导学案

教学内容:课本3页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1厘米的认识。

二、猜想叙述,建立表象

1.谈话,让学生说在家里了解的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量铅笔的图片,让学生再叙述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读出铅笔的长度。

三、动手操作

测量自己一支铅笔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五、课堂总结

六、随堂练习

七、布置作业:在家里量一量自己喜欢的小物品长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平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西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测量长度教案


测量长度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
2、回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4、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6页1-2
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1、请几位同学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88km重庆——成都340公里………………
2、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1、回忆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2、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二)估计1千米有多长
1、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2、学生汇报
3、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字母表示1000m=1km
(三)学习例2
1、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2、教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0分钟,估计1000米用()分钟
我跑100米,用()分钟,估计1000米用()分钟
3、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4、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5、学生汇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例3,课堂活动1-4,练习十二1-4
教学目的: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测量物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测量物体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测物体的体积。

教学关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

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8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织本组的实验。

2.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透明容器,水、尺子、记号、笔、天平、土豆、铁块、铜块、铝块等。

3.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导入:是啊,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聪明的乌鸦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喝到了水。瓶中放入石子,

水面就升高了,说明什么呢?(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看来,每个物体都有它的体积,今天这节课我们

继续来研究测量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铺垫: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设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自主探索

1.活动一:测量计算土豆的体积。

(1)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喝圆锥的体积,但生活中还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

体,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呢?

(2)提出问题:像这个土豆,你准备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方案)

(3)总结引领:是呀,我们可以先在圆柱形状的容器里放适量的水,测量出水面的高度;然后讲土豆完

全没入水中,测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最后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土豆的体。

(4)小组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容器若干),现在就用你们想到的

这种办法来测量土豆的体积,并填写表格。

活动提示:

1、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2、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3、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交流

① 说一说土豆的体积是怎样算的,并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

② 提问: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把土豆完全没人水中)

2.活动二:测量计算铁快的体积。

(1)谈话:我们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知道了土豆的体积,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别测量两块铁快的体积,并用天平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最好先称出质量,再测量体积)

(3)反馈交流。

比一比: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发现:桶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算一算:运用以上知识,称出第三快铁快的质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

① 小组合作,称出铁快的质量。

② 独立算出它的体积。

③ 交流反馈:铁快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约是7.8∕Cm3,怎样理解

这个比值?说一说你列式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金属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出示表)

2.组织活动

(1)借助这些比值,我们能不能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

(2)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中选择一个物体,称出它的质量,计算它的体积。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3.交流反馈。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和测量》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和测量》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和测量》数学教案

第10单元 总复习

第4课时 时、分、秒和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时间单位时、分、秒,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认识毫米、分米、米、千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对计量单位有系统的认识。

难 点:能进行计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梳理

1复习计量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学生汇报,老师板书整理:

(1)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质量单位: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请比一比,说说三种计量单位进率之间有什么不同?

二、基本练习

1.教材第109页第1题(1)、(2)题。

独立完成,集体判断反馈。

2.教材第111页第1、2题。

(1)独立填写。

(2)集体反馈。

3.教材第111页第3、4题。

(1)尝试完成。

(2)评价作业。

三、综合练习

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评价作业。

3.说说思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对知识间的关系掌握更加清晰,对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3、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 杯,石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

2、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3、出示石块

学生观察石块。

师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生想一想,如 何测量石块的体积。(学生试、猜测量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二、进行实验

(一)采用淘气的方法进行实验

1、出示一盛有不满水的长方体容器。师生讨论可以怎样测量出石块的体积。

2、按照讨论的结果师操作: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或课件演示)

3、学生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高分别是多少。

4、放入石块前水高10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15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师板书:15×10×(15- 10)=750(cm3)

=7.5(dm3)

5、小 结:放入石块后水面升高的 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二)实验二:溢出水的体积即石块体积的方法

1、除了刚才用 求升高水的体积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石块的体积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组内操作实验。

(放入石块前,容器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块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杯里,有多少毫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谁能说一说有哪些方法?在测量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注意:在测量时水要没过物体)

三、巩固练习

课本47页“练一练”的1、2题。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15×10×(15-10) =750(cm3)

=7.5(dm3)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生字、新词2、复习、巩固本单元学过的词语及过去学过的词语。3、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4、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你能给这些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本单元学过的字和词吗?

风-枫-枫桥办--苏—姑苏衰—蓑—蓑衣立—笠—斗笠

兔—冤-冤枉东-栋—栋梁

二、读词语,找特点,写词语。

“特点”指的是在一个词语中包含着“人(他人)”和“己

1、要写约定俗成的短语或者成语,不要随意编造。

舍己救人、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全班交流语言积累。

三、读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说说谚语的意思”主要是说它的比喻义或引申义,有的谚语也是成语典故,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意是: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风险就不能取得成功。语出《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本意是:道(正气)高一尺,魔(邪气)就高一丈。原指正气难以修得,邪气很容易就胜过正气。后来多用来比喻双方的势力、能量、手段一方比一方更强。也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意思是:明明知道前面有艰难险阻,却坚定不移地前进,决心战胜艰难险阻。比喻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意思是:想要别人不知道(你做的事多指坏事),只有你不去做。或者说,你做了事情就别想不让人家知道。多用来劝诫那些想做坏事而又心存侥幸不让别人知道的人。

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意是:好的药虽然很苦却有利于治病,中肯的话虽然难吠却对做事有帮助。这句话是希望人们能够听进别人尖锐的批评。原为‘‘恿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出自我国古代童蒙教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1、读读短文说说丑姑是个怎样的人?相貌丑,心灵巧,机智勇敢。——这是

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训练过程。

2、你是从哪些事情看出来的?具体事例。——这是从抽象概括又回到具体的过程。

《丑姑》这个故事很有趣,她的智慧和勇气对于学生的心智,对于学生

评价人物的“眼光”都会有所启迪。

3、给这篇故事换一个更恰当的题目。“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4、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丑姑貌丑而心灵,机智勇敢。她两次解答了老公公故意设计的难题,

帮助公公回敬了皇帝的“故意为难”,使皇帝感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课后小结:利用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了写人记事文章的理解方法,学生再进行阅读理解时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

练习

检查背诵和默写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测量》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测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课前收集,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填空题。

1.有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大小相同的4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2.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分形的长是6.28厘米,宽是3.14厘米,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厘米。

3.18个相同的铁圆锥,可以熔铸成()个和它们等底等高的圆柱体。

4.一个圆环的外直径是16厘米,内直径是10厘米,圆环的面积是()。

5.将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

6.棱长是3米的正方体木箱放在地上,占地面积(),占空间()。

7.一个圆柱形水桶,里面盛50升的水正好盛满,把一个正方形铁块放入桶中,就要流出30升的水,这个正方形铁块的体积是()。

8.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正方形,这个圆柱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9.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模型,它的表面积是()。

10.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积木()个。

11.如右图,一张直角三角形硬纸板,两条直角边AB与BC的比是1:2,AB长6厘米。如果以AB边为轴旋转一周,那么,所形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判断题。

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都可以用公式V=sh求体积。()

3.容积是100升的油箱体积就等于100立方分米。()

4.一个圆柱削去6立方分米,正好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

(三)选择题。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A、2B、4C、8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正方体的棱长4厘米,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A、4B、12.56C、16

3.压路机滚筒在地上滚动一周所压的路面积正好是压路机滚筒的()。

A、底面积B、侧面积C、表面积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周长为2512分米的正方形,那么求这个圆柱底面积的正确列式是()

A、(25123.142)3.14B、(25123.14)3.14C、(251243.142)3.14

5.小明家6月份的用水量是12()。

A、立方米B、立方分米C立方厘米D升

6.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

A、三角形B、长方形C、扇形D、圆形

7.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A、1:2B、1:C、2:

教学反思:

复习在活动中进行:在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和多边形面积间的关系时,通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把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突出图表和板书结构图在知识整理中的作用,运用图表来对比分析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从这些图表中理解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实际测量》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实际测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导语】《实际测量》是一节特殊的课例,是由数学老师执教的数学作文课,是一节务实、高效的学科作文课。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篇二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 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 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 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 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综合统计活动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综合统计活动”,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具:小黑板。

学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教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二)。

(4)制作统计图。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看图和看表分析

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教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如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按现在的身高分成5组,你们会怎么分?每组的统计结果又怎样表示?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小结:可以按从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后统计出每段中的人数。

根据学生的想法完成第三个统计表。

身高(CM)()~()()~()()~()()~()()~()

人数(人)

教师:对于这一个身高资料你认为还可以选择哪种统计图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在WORD中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小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语文实践活动2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实践活动2”,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实践活动2

教学目标:

1、通过用部首查字法查字,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查字典,提高查字典的速度。

2、通过组词练习,使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进行辨析,扩充词汇量。

3、通过写出与带点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使学生通过找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4、通过给意思完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把不完整的补充完整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一句话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明白“谁(什么)怎么样”,“谁做什么”等。

5、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这篇短文,了解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为本单元的综合实践作准备。

6、通过围绕“产品说明书”这样一个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产品说明书,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介绍说明书,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进行查字典、积累词语等方面的练习,扩大词汇量。

教学难点:通过收集、阅读产品说明书,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介绍说明书,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用部首查字法查字,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查字典,提高查字典的速度。

2、通过组词练习,使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进行辨析,扩充词汇量。

3、通过写出与带点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使学生通过找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练习查字典,扩大词汇量。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找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实践活动2。

二、查字典。

1、回忆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的步骤。[s1]

2、学生用部首查字法独立查字典,并填写答案。

3、订正答案。[s2]

4、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组词练习。

1、独立完成,组词。[s3]

2、集体订正。

3、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发现。)

四、写出反义词。

1、指名读句子,读加点的词语。

2、说出反义词,独立填写。

3、扩展练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搜集几组反义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给意思完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把不完整的补充完整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一句话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明白“谁(什么)怎么样”,“谁做什么”等。

2、通过阅读短文的练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这篇短文,了解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为本单元的综合实践作准备。

教学重点:写完整话的训练。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练习,了解产品说明书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进行写完整话的训练和阅读短文的练习。

二、写完整话。

1、指名读句子。

2、问:谁(什么)怎么样?做什么?

3、结合实际说一说。

4、给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三、阅读训练。

1、自由读,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

4、默读,思考:短文写了电饭锅“使用说明”的哪几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课文中画一画。[s4]

5、汇报。

6、结合短文内容,说说读懂说明书有什么作用?如果不认真读说明书会出现哪些现象呢?(自由发言。)

四、作业:搜集产品的说明书,从说明书上你都了解了什么?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

教学目标:

1、通过口头的形式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说明书,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2、能够以售货员或推销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这种产品。

3、评选“最佳售货员”或“最佳推销员”。

教学重点:能够以售货员或推销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这种产品。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安排了一项任务,大家都搜集了哪些说明书啊,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新授:

1、介绍自己都搜集了关于哪些方面的说明书。[s5]

2、给大家读一读自己的说明书。

3、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份,再次阅读,想想介绍其中的哪些内容,怎样介绍?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s6]

4、以售货员或推销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这种产品。(指导学生从中选择一两个内容介绍即可。)[s7]

5、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

三、评选。

1、根据刚才的介绍,评选“最佳售货员”或“最佳推销员”。

2、最佳售货员或最佳推销员对其余同学进行培训。

四、作业:想想怎样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写下来。

第四课时综合实践活动(2)

教学目标:

1、能够把自己介绍的产品说明书中的一两个方面的内容写清楚。

2、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介绍的内容写清楚。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按照上节课介绍的产品说明书,下面把它写下来把,能把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写清楚就可以了,注意语句的完整、通顺。

二、写作。

三、评改。

1、指名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自己发表见解。

2、全班同学帮助修改。

3、独立修改。

四、作业:向自己的家人介绍自己写的说明书。

[s1]个别省说说查字典的步骤。

[s2]小组订正。

[s3]根据个人情况小组进行比赛形式,鼓励多组词。

(1)[s4]边读边画出使用说明书的几个方面。(2)把你画的和同组共同分享。(3)全班交流。

[s5]分组介绍,分类汇报。

[s6]默读、思考、讨论。

[s7]小组内练习说然后每组选出一名推销员介绍自己的产品。

《测量活动》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活动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