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测量教案

测量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25

测量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测量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解直角三角形
24.1测量
【知识与技能】
利用前面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探索测量距离的几种方法,初步接触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探索、实际测量和计算,归纳、总结出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懂得数学来源于实际并用之于实际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勇于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测量距离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原理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
你可能会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在阴天,你一个人能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吗?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例1教材100页“试一试”.
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已知目高AD为1.5米.现在请你按1∶500的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B′C′,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
解:∵△ABC∽△A′B′C′,∴AC∶A′C′=BC∶B′C′=500∶1
∴只要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BC的长度,加上AD长即为旗杆的高度.若量得B′C′=acm,则BC=500acm=5am.故旗杆高(1.5+5a)m.
【教学说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测量物体高度或宽度时,关键是构造和实物相似的三角形,且能直接测量出这个三角形各条线段的长,再列式计算出实物的高或宽等.
例2为了测出旗杆的高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并测得图(a)中BO=6m,OD=3.4m,CD=1.7m;图(b)中CD=1m,FD=0.6m,EB=1.8m;图(c)中BD=9m,EF=0.2;此人的臂长为0.6m.
(1)说明其中运用的主要知识;
(2)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分析】图(a)和图(c)都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图(b)
运用了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
【教学说明】测量物体的高度可利用自己的身高、臂长等长度结合相似形的性质求出物高,也可以运用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测量物体的高度.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已知小明同学身高1.5m,经太阳光照射,在地面的影长为2m,若此时测得一塔在同一地面的影长为60m,则塔高为()
A.90mB.80m
C.45mD.40m
2.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任选一点C,连结AC、BC,分别取其三等分点M、N,量得MN=38m,则AB的长为()
A.76mB.104m
C.114mD.152m
3.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枝红莲,高出水面1米,一阵风吹来,红莲被风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问这里水深多少?
4.某同学想测旗杆的高度,他在某一时刻测得1m长的竹竿竖起时的影长为1.5m,同一时刻测量旗杆影长时,因旗杆靠近一幢楼房,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墙上,他测得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9m,留在墙上的影长为2m,求旗杆的高度.
【答案】1.C2.C3.1.5米4.8米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在黑板上展示,教师点评.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教学说明】小组讨论展示,教师归纳总结.
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4.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本课时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测量旗杆的高度入手,通过探究设计各种测量方案,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有关知识来解决问题,经历测量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用之于实际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AB88.coM>

扩展阅读

《测量摩擦力》教案


《测量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观点。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尝试研究与解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的习惯和热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摩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这两种力和二力平衡的知识,这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还应看到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感性得来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多是错误的。如:他们通常认为摩擦总是阻力,摩擦总是有害的。这些都是学习本节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错误观念,要及时纠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难点: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理解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分钟)

播放图片:草地越滚越慢的足球,最后停下来;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人在雪地上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汽车在雪地上行走艰难,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

思考: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摩擦给我们的印象好像不太好,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摩擦好像总是有害的,摩擦好像总是阻力,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学生观察并思考,初步认识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动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做一做,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6分钟)

让学生做一下活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4、手离开桌面,手掌和桌面平行,前后相对桌面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李。

小组内思考讨论: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派代表回答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作用点、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作用进而归纳概括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师指出定义中的关键词,提醒学生注意其含义。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了解华东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作用点、方向,进而归纳概括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利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摩擦力,使其明确滑动摩擦力概念建立的事实依据,通过思考小组讨论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测一测,测量滑动摩擦力(6分钟)

思考:

1、用什么工具测量滑动摩擦力?

2、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课本上是如何设计实验的?

小组讨论:

如何正确测量滑动摩擦力?讨论得出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正确方法,并正确测出木块沿水平方向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难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所以无法准确读出摩擦力的大小。

创新点:教师讲解并演示新的测量方法。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拉住放置于长木板上的物块,弹簧秤一端固定,拉动长木板,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2、把物块变为侧放,拉动长木板,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3、把毛巾钉在长木板上,物块放置于毛巾面上,拉动长木板,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4、在物块上方放置砝码,拉动长木板,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测滑动摩擦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测量摩擦力;测量时应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利用新的方法进行测量。

培养学生科学思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一探,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15分钟)

(1)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或假设: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压力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师适时启发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3)设计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怎样改变压力大小?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下面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格,供学生参考。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材料

压力变化情况

摩擦力f摩/N

1

木块与木板

不变

2

木块与棉布

不变

3

木块与毛巾

不变

4

木块上放1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

变大

5

木块上放2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

最大

(4)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内,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上展台上展示实验结果,讲解实验结论: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师评价总结,向学生指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别的因素,如速度、重力、接触面积等因素都无关,课后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用一用,摩擦的利用与防止(8分钟)

思考: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摩擦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简答,教师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摩擦一样,它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出示本节课刚开始时的问题图片及图例,让学生思辨摩擦的利与弊。

1、增大有益摩擦

思考:如何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点拨: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去考虑。

出示图例让学生思考判断图例中所采用的增大摩擦的方法

2、减小有害摩擦

思考:如何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点拨: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去考虑。

思考: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小组实验: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1)将一个实验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2)将小车倒过来,轮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

(3)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教师指出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的道理人们很早就知道并加以利用了,你知道古人利用这一道理的最伟大的一项发明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人费力推箱子的图片,学生思考轻松推箱子的方法。

教师出示滚珠轴承,学生朗读其结构及工作原理说明。

思考: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挤压,那么据此,对于减小摩擦的方法,你是否有什么大胆的猜想?

教师指出:同学们应大胆想象,因为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就源于大胆的猜想和想象,同学们以后要经常锻炼发展这种能力。

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加润滑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都是使两个接触面彼此离开的方法大大减小摩擦的。

总结:减小摩擦的四种常用方法。

思考、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学生兴趣盎然,抢答:车(有轱辘的车)。

生思考、大胆猜想。

思考、回答

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教案示例·力的测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详细介绍:教案示例·力的测量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

测量电压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电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五节测量电压
教学建议

⒈课时安排:1课时
⒉重点、难点:
实验探究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学会电压表的使用及其读数。让学生经历从物理实验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
⒊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个部分:电压、电压表和用电压表测电压。
“电压”部分是通过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导出电压形成电流,电源提供电压来展开的。同时介绍了常见的几种电压值。
“电压表”部分是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电压表和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来让学生总结出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和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用电压表测电压”是一项实验探究,在技能方面要学会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要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这项探究虽然难度稍大,但教材编排上作了适当处理,按照从易到难的三个层次设置台阶:先测一节干电池两端电压,串联电流组两端电压,以获得初步的测量技能,然后再连接电路进行测量。
⒋课标要求:
知道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在探究过程中,能选择实验探需要的器材,经历以物理实验中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信息的能力。
⒌措施与建议:
关于“电压”部分的教学:讲授电压作用时,可以用投影仪或多媒体展示“水流形成的原因——水压”,类比引出电流形成的原因——电压,而电路中的电源正是提供电压的装置。对于电压,重在让学生了解怎样“用”电压,而不是着重去解释电压是什么。由水压有大小导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时,为帮助学生的理解,可进行如下实验:用不同的电源,如干电池或铅蓄电池,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关于“电压表”部分的教学: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电压表的连接和电压表的读数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均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阅读来获得,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实物或挂图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组织学生将电压表的使用跟电流表的使用进行对比,作出小结。它们的共同之点:①都要选择量程;②都要在弄清分度值后再读;③都要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它们的不同点:①电流表是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②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不允许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而电压表可作这样的连接(只要电源电压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关于“用电压表测电压”部分教学: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电压表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测电压是霜指明是测哪段电路两端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其教法可类比上了节用电流表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便要注意强调让学生领会;:电压表的使用规则;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每次经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每次读数后都应及时断开开关。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对实验误差要正确对待,寻找原因。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⒈知道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⒉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⒊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在探究过程中,能选择实验探究需要的器材,经历从物理实验中探索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是实验探究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学会电压表的使用及其读数。难点是电压表的使用。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教学电压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实验室用电压表一只,小灯泡两只,1号电池三节,5号、7号电池各一节,纽扣电池一个,导线若干,学生用电流表。
学生用器材:1号干电池三节,小灯泡两只,5号、7号电池各一节,实验室用电压表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纽扣电池一个,学生用电流表。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电压
演示:教师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在示教板上串成最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然后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①提出问题:为什么电路此时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②上节课引入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这节课我们还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电流的形成。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图096)。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③提问: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右管呢?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流动?
④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归纳。
水压(又叫水位差)是使水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
⑤教师利用电脑设计程序(如图097)表示水流动的动态过程。
如果用一台抽水机不断地把水从B处抽到A处,使A处的水总比B处水位高,由于水管两端总保持一定的水压,于是水管内有持续的水流。
抽水机提供→水压形成→水流。
⑥指导学生看图098所示的电路(示教板上接好的简单电路)的情况。
教师讲解:电源正极聚集大量的正电荷,在电源正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这个电压使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而电流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源提供→电压形成→电流。
板书:
1、电压

⑦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几种常见的电压值。

观察

思考

仔细观察

思考回答
讨论回答
观察领会
认真听讲

阅读、识记

用水流来类比电压,一定结合实验和图形展示,增强直观性类比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逻辑性。
二、电压表
①教师展示电压表,说明是用来测量电压大小的仪表,在电路中的图形符号是○V。与电流表盘对比不同点。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电压表使用说明”和观察电压表,总结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和读数方法。
③让学生看课本图13—45,然后完成相应练习题。
读数方法:①明确所使用电压表的量程;②认清所使用量程的分度值;③由指针所指的位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阅读、归纳

练习电压表读数
三、用电压表测电压
①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压表测电池两端电压?
②让学生根据教材图13—47测一节1号干电池电压、1节5号电池电压、1节7号电池和一个电子表上用的纽扣电池的电压,填在下表中:
电池1号5号7号钮扣电池
电压/V
③让学生再分别测两节干电池串联,3节干电池串联后的总电压,填入下表:
电池1节干电池两节串联三节串联
电压/V
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结论。
结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干电池电压之和。
测串联电路的电压:
①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和它的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组织学生猜想,并归纳猜想。
③让学生根据教材图13—48实物国家连接图进行实验,用电压表分别没出UAB、UCD、UAD,填入下表中:
UAB/VUCD/VUAD/V
④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实验结论。
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Un
测并联电路的电压:
①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组织学生猜想,并归纳猜想。
③让学生根据教材图13—49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中:
UAB/VUCD/VUAD/V
④分析测量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U=U1=U2=U3=……=Un
让学生比较电流与电压,列表小结:

动手实验,记录数据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大胆猜想

进行实验

讨论、回答
大胆猜想

进行实验

对比、识记

测电池两端电压时注意量程的选择

加强前后知识总结。
巩固练习: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82开放性作业。完成练习,校正答案
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第五节测量电压
一、电压
⒈电源→电压→电流
⒉单位:V、KV、mV
⒊常见电压值二、电压表
⒈量程
⒉符号
⒊使用规则三、电压表测电压
⒈串联电路电压特点:U=U1+U2+……+Un
⒉并联电路电压特点:U=U1=U2=U3=……=Un
教学反思:

教学参考:
⒈伏打(1745—1827),意大利物理学家,对电流的早期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伏打从1765年开始从事静电实验研究。1775年他发明了起电盘(静电起电机),1787年他发明了灵敏的麦秸静电计。他的最大功绩是发现了两咱不同金属接触时产生电势差的现象,发明了伏打电池。
1780年,博洛尼亚大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偶然地发现蛙腿的痉挛,伽伐尼将这一现象归因于“动物电”。伏打注意到伽伐尼的发现,做了许多动物电实验。1793年他全然否定了动物电的存在,提出了闻名的电的接触学说。他以不同金属联成的环接触蛙腿及其背,从而成功地使活青蛙痉挛。他还观察到由两种金属联成的弯杆,一端入到眼睛里,当另一端与嘴接触的瞬间有光亮感等。伏打由此猜想,这些实验中最根本的是不同金属的接触。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断言,伽伐尼电池产生于两种不同金属的接触。
伏打将导体分为第一类导体(金属)和第二类导体(潮湿导体)。他证实,只能通过不同类导体的接触才可能产生“电动势”(指伏打用语)。他又发现产生电循环的本质条件是必须由两种不同的第一类导体和第二类导体组成回路。1799年,他发明了一种直接倍增伽伐尼电的两类导体的组合接触法,这就是一片片潮湿的纸板隔开的一对对锌板和铜板组成的伏打电堆。他还发明了第一个伏打电池组。伏打电堆和伏打电池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中成为产生电流的唯一手段,它们发明和运用开拓了电学的研究领域。
后人为了记念伏打在电学上的贡献,将电动势和电势差的单位以他的姓氏命名为伏特。
⒉有关电压的一些数据
名称电压/V
日光灯220
电风扇220
无轨电车550~600
列车上的电灯(直流)110
炼钢电炉120~150
汽车发电机12
直流电力机车3300
电视机中高压(1~3)×104

第五节测量电压学案

学习目标:
⒈知道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⒉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连入电路中,并能正确的选择量程的读数。
⒊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
⒋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
本节课与上一节课在课构安排上是一致的。在学习中要加深对“类比”物理方法的理解,同时要注重学科内综合,电流表与电压表的对比,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与电压关系的对比。
知识网络:

电压

释疑解难:
⑴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使用主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使用有两点相同:都必须使用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被测量的电压或电流都不能超过量程。
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使用有两点不同:一是电压表是被测用电器并联,而电流表是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二是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而电流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⑵电表未接入电路时,指针不指零怎么办?
不管是电压表还是电流表,未接入电路时指针不指零,都要先用螺钉旋具调节表上的调零螺钉,使指针指到零。如果还不能调到零,可在读数时用电流表的示数减去原来指针所指的示数。
自我检测:
⒈如图099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所测得的电压是()
A、电灯L1两端的电压B、电灯L2两端的电压
C、电灯L1和L2两端的电压D、电源电压
⒉如图100所示电路中,甲、乙是两只电表,闭合开关S后,两灯泡都能发光,则()图099
A、甲是电流表,乙是电压表B、甲是电压表,乙是电流表
C、甲、乙都是电流表D、甲、乙都是电压表
⒊在如图101所示的电路中,如果电压表V1的示数为4.5,则V2的示数为V,V3的示数为V。

图101
交流园地:
课外空间
⒈燃料电池
据专家介绍,燃料电池是举世公认的高效、便捷及有益于环境的绿色能源装置,它利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的能量直接将其变换为电能,工作时需要连续不断地向其供给活物质——燃料与氧化剂。因为,是将燃料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变为电能输出,所以被称为“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利用水电解逆反应的“发电机”,由正极、负极和夹在中间的电解质构成,其中负极供给燃料,正极提供氧化剂。中间是电解质,如果电解质是固体,就被称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即SOFC。
普通的干电池的化学反应物是事先存在电池内部的,电池向外供电时,反应物质被消耗却得不到补充,反应特质一但消耗空,电池就不能再继续供电;对于蓄电池而言,则必须充入反向电流使其反应物质得到恢复,才能继续工作。燃料电池则不同,因为氧化剂是从外部输入的,只要它们得到了不断供给物,燃料电池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外供电。
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经过中间环节,减少能量的损失,发电效率达45%以上,总发电率可达到85%以上。燃料使用面广,余热利用率高。这种电池由于电解质电导率不高,必须在高温下操作,连接密封材料必须使用铂等稀贵金属,电池成本随之大大增加。
目前我国已经研制成功的新型中温陶瓷膜燃料电池,是一种以陶瓷膜作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电池部件薄膜化以后,降低了电池的内阻,提高了有用功率的输出,从而不需要高温的条件实现了中温化,操作温度降到700~500℃。这种新型燃料电池继承了高温SOFC的优点,同时降低了成本。
⒉有一个蓄电池的正、负极标志已模糊不清,但仍能正常向外供电,一同学用电压表来判断它的正负极。方法是:将电压表与蓄电池,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方向,若指针反方向偏转,则与电压表“+”接线柱相连的蓄电池一端为蓄电池的极;若指针正向偏转,则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的蓄电池一端为蓄电池的极。
⒊有28只小灯泡串联后接在220V电路里,做节日彩灯用。使用中,由于某一灯泡的灯丝烧断而使全部小灯泡熄灭。因为彩灯上染着颜料,致使无法辨别哪一只小灯泡内部断路。⑴现在给你一只电压表,如何查找故障?⑵如果给你一只电流表,如何查找故障?⑶如果只有一根导线,如何查找故障?
自测题答案:
第五节测量电压
⒈B⒉A⒊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