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生物指示”现象》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发表时间:2021-03-22

《“生物指示”现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生物指示”现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jaB88.com《“生物指示”现象》
彤 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科学小品文形象生动的特点。
2.掌握作引用、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正音正字】
香薷rú头花蓼liǎo鸭跖zhí草野薤xiè
【积累词语】
奥妙无穷生机勃勃非同一般昼夜交替四季循环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生物指示”现象是一种有趣的对人类有用的生物现象。本文通过珊瑚、鹦鹉螺等生物化石能指示环境变化、矿藏分布、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实例,说明生物的生存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的变化是对环境变化的“指示”。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生物指示现象的存在。
课文在诗情画意中引入话题。作者引用苏轼的诗歌,在形象可感的意境中告诉读者生物指示现象的存在。
第二部分(第2-6段),写生物指示现象的原理。
这一部分,作者既用两个实例,又用具体数字,说明揭示生物指示现象与环境的关系。然后为“生物指示”明确定义。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生物指示现象的意义。
第一层(第7-9段),写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
运用实例,由已知推及未知,说明依据“生物指示”现象可以推知地理迁移、气候演变、矿藏分布,使人类掌握自然变化规律,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层(第10段),写指示季节和气候变化。
最后,又以陆游的诗句结束,不仅形象说明动、植物都具有指示季节和气候变化的作用,而且自然与开头苏轼的诗歌相呼应,增强了文字的美感,使文章生动有趣,颇有可读性。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诗歌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苏轼的诗歌,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生物指示”现象的注意,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使读者在形象可感的意境中比较容易接受作者想要说明的关于“生物指示现象”科学道理。
2.苏轼这首诗歌中的“指示生物”有哪些?它们指示的时令是什么节气?
诗中“指示生物”有:桃花、鸭、蒌蒿、芦芽、河豚。它们指示了清明时节的物候。
3.第5段,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设问。引出下文从鹦鹉螺寻找月球绕地球速度变化的内容。
4.第6段中,“两个事例”具体是指什么?
“两个事例”具体是指:对珊瑚化石和鹦鹉螺化石的解析,即珊瑚化石指示地球的自转速度越变越慢;鹦鹉螺化石指示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速度也越来越慢。
5.第6段“冰川的消长”中,“消长”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中与“消长”结构相同的一个词是什么?
“消长”的含义是:消融和增加。与“消长”结构相同的词是:内外。
6.第8段,“生物化石传达的是古代的环境信息,现代生存的生物也给人类传达着诸多信息”。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准确地指出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从古到今,即从古代生物化石的指示现象说到现代生物的指示作用,思路清晰。同时,它使文章自然过渡到现代生存生物的介绍,说明动植物的分布及其生长发育的现象也可以揭示地层中化学物质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突出主旨。
7.第9段是要说明什么道理?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一些植物、花草可以向人类报告地下的矿藏,人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分布来找矿。”
8.第10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作引用。 以陆游的诗句,形象说明动物有“指示季节”的作用。
举例子。 以蛇床花、牵牛花为例,说明“一些植物每天开花的时间十分‘准时’”。
9.第10段,作者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以陆游的诗句结束,不仅形象说明动、植物都具有指示季节和气候变化的作用,而且自然与开头苏轼的诗歌相呼应,增强了文字的美感,使文章生动有趣,颇有可读性。
10.本文大量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说明什么是“生物指示”现象,使本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激发读者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11.民间有许多物候方面的谚语,请你写出几条。
燕子低飞要下雨。
蚂蚁垒窝要下雨。
麻雀囤食要下雪。
雨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猪衔草,寒潮到。
泥鳅静,天气晴。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预习《旅鼠之谜》: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相关知识

酸碱指示剂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酸碱指示剂”,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题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酸碱指示剂)课型新授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

知识

技能1、了解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合物。

2、知道酸和碱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能设计和完成与之相关的实验。

3、认识溶液具有酸碱性的原因,初步认识溶液能导电的原因。

过程

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情感

态度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问题,引入新课:

你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学生举例后说明:这些物质中都含有“酸”这类物质。

你听说过烧碱、熟石灰吗?他们都属于“碱”这类物质,你用手指蘸一些肥皂水用手捻搓有什么感觉?肥皂水中也含有碱这类物质,含碱的物质一般都有滑腻感。酸碱这两类物质跟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类物质。

回忆旧知,引发探究: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四位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持一支装有相应溶液的试管。

另两位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持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指示剂变色规律。

并明确食醋和盐酸属于酸溶液,讨论得出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属于碱溶液。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举例:桔子、碳酸饮料、食醋、酸菜、洁厕灵等

回答:有滑腻感。

观看几位同学表演,并记录现象。

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分析四种物质分别属于酸还是碱。

学生活动

由生活实际引入本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小品表演,让学生增强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

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课件演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且唱着歌:“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

提出建议: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他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

发现其他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49-50页的活动与探究。

深入探究酸和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本质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为什么不同的碱都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演示实验:用简单电路测几种溶液的导电性。

盐酸、醋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固体,乙醇。

讲解:同是化合物为什么有的导电有的却不导电呢?对,这说明在这些能导电的溶液中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实际上,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H2SO4在水中会离解出H+和SO42-,氢氧化钠在水中会离解出Na+和OH-,而在固态氢氧化钠中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

课件展示:动画展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在水中

离解的微观模拟过程。写出离解的表达式。

提出问题:试着写出H2SO4,Ca(OH)2的离解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观察现象并得出探究结果: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积极创作,并纷纷展示如:“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

【探究活动】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思考并作出简单的猜想。

观察灯泡是否亮了并记录,知道哪个溶液导电哪个不导电。

能导电说明有带电的微粒。

倾听,理解。

观看,理解此过程。

将两种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写出。

学生活动

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的动画让学生对指示剂变色的情况记忆深刻。

培养学生创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同时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写其它的表达式深刻理解电离过程及其特点。

设计意图

探讨规律:观察酸中都电离出哪种相同的离子?碱中都电离出哪种离子?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你知道了为什么所有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吗?

深入思考:你认为不同的酸可能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吗?不同的碱可能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吗?为什么?

本节课小结:展示课件,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1、石蕊、酚酞溶液遇酸、碱溶液的变色情况。

2、知道酸碱在水中的离解情况,知道酸、碱在组成上的特点,明确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因。

布置作业:

1、把熟石灰、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往它们的溶液里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现的颜色依次是()

A.蓝色、红色、紫色B.红色、无色、蓝色

C.无色、蓝色、紫色D.紫色、蓝色、红色

2、小东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活动中记录如下,由下表判断,不能做指示剂的是()

植物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在中性溶液中在碱性溶液中

A牵牛花瓣红色紫色蓝色

B胡萝卜橙色橙色橙色

C紫萝卜皮红色紫色黄绿色

D月季花瓣浅红色红色黄色

学生观察电离方程式得出结论:酸中都有H+,碱中都有OH-

讨论得出结论:酸中的H+,碱中的OH-能使指示剂变色。

思考猜测:会。原因是酸中都有H+,碱中都有OH-。

将本节课内容总结回顾。

完成练习。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整理知识脉络。

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计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一、酸、碱和酸碱指示剂

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酸(H2SO4,HCl、醋酸)H+变红无色

碱(Ca(OH)2,NaOH)OH-变蓝变红

中性溶液(NaCl等)紫色无色

中考英语语法专题指示代词


中考英语语法专题指示代词

表示“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意思的代词叫做指示代词。指示代词分单数(this/that)和复数(these/those)两种形式

1、指示代词用法:

(1)作主语:

Thisisthewaytodoit.这事儿就该这样做。

ThisiswhatIwanttoemphasize.这就是我想强调的。

Thisisachair.这是一把椅子。

ThatisLindasbook.这是琳达的书。

Whosepensarethose?那些是谁的钢笔。

(2)作宾语:

Weshouldalwayskeepthisinmind.我们应当经常记住这一点。

Ilikethisbetterthanthat.我喜欢这个甚至那个。

Haveyoureadthis?你读过这个吗?

Ilikethesebutshelikesthose.我喜欢这些,而她喜欢那些。

(3)作表语:

Mypointisthis.我的观点就是如此。

Herplanisthis.她的计划是这样的。

Hisworriesarethose.他的烦恼就是那些。

(4)作定语:

Youcantswimatthistimeoftheyear.你不能在这个时候游泳。

Idontlikethatman.我不喜欢那个人。

Wemustgettoknowthesetricksoftheirs.我们必须懂得他们这一套鬼花招。

2、指示代词的用法区别

(1)this和these一般指在空间和时间上较近的事物,that和those一般指在空间和时间上较远的事物。

例:ThisisamapofChinaandthatisamapoftheworld.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那是一张世界地图。

Pleasecomethisway.Wellgoinbythatdoor.请这边走,我们从那扇门进去。

Inthoseyeartheyledahardlife.在那些岁月里,他们生活得很艰难

2)this和these常指后面将要讲到的事物,有启下的作用,that和those常指前面已经讲到过的事物,起承上的作用。

例:Ishallsaythistoyou:heisanhonestman.我将对你说这一点: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Hefeltill.Thatiswhyhedidntcome.他病了,那就是他没来的原因。

Hebroketheglass,andthatcosthimfivedollars.他打破了玻璃,那花费了他5美元。

(3)that和those有时可用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东西,以避免重复这个名词:

Thesemachinesarebetterthanthoseweturnedoutlastyear.这些机器比我们去年生产的好。

Theoiloutputin1988wasmuchhigherthanthatof1986.1988年的石油产量比1986年高很多。

ThehistoryofChinaisasinterestingasthatofRussia.中国的历史同俄国的历史一样有趣。

(4)在电话中,this表示打电话者,that表示接电话的对方。

例:A:Hello!ThisisBob(speaking).喂,我是鲍勃。

B:Whosthatplease?请问是哪位?(美语用Whosit?或Whosthis?)

3、such也是一个指示代词,在句子中可用作:

(1)定语:

Wehavehadsuchabusyday.我们今天忙得真够呛。

Idon’tlikesuchweather.我不喜欢这样的天气。

(2)主语:

Suchwasmyimmediateimpression.这就是我当时的印象。

Sucharetheresults.结果就是如此。

(3)表语:

Hisillnesswasnotsuchastocauseanxiety.他的病还不至于使人焦虑不安。

4、same也可以看作指示代词,在句中能作定语、主语、表语或宾语:

Shesaidthesamethingalloveragain.她把同样的话又说了一遍。

Thesamemaybesaidofhisbrother.他弟弟也有这种情形。

Ourviewsarethesame.我们的看法是相同的。

“HappyNewyear!”“Thesametoyou!”“新年好!”“新年好!”

从指示剂引发的思考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从指示剂引发的思考”,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酸和碱》的单元教学中,讲述到有关酸碱指示剂的知识:紫色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书上介绍了有些有色的花卉和果实中的色素,遇到酸、碱的溶液能显示不同的颜色,也可以做指示剂,学生感到很有兴趣,由此我给了学生一个课外的活动与探究──自制指示剂。

学生先后上交了自己的作品,并且上台为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杰作”,介绍自己提取指示剂的过程,然后他们尝试用我为他们提供的已知酸碱溶液分别与自制指示剂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以下几种。

(1)化学课代表用蝴蝶兰花瓣提取了一瓶汁液,色泽是非常纯正透明的紫色,学生介绍:用的是稀释后的医用酒精提取的;与酸作用显红色(水红色),与碱作用显黄色(一种淡雅且明显的黄色)。

(2)有一位学习上的“问题学生”用一只拇指大小的小塑料药瓶,装来了他的“产品”──胡萝卜汁,这让大家也吃惊不小,该学生介绍说他的酸碱指示剂是用“老白干”泡制的。与酸作用时,效果不很明显(可能是残渣未过滤干净,也可能是被汁的本色掩盖了),与碱作用显黄色,效果不错。

学生其他的主要作品如下表所示。

这次的探究实验使我惊喜于学生的潜力和愿意尝试、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当然他们的作品也赢得了教师和全体同学的掌声。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次指示剂的探究活动引发了我对新课标、新教材一连串的思考与感悟。

1.新教材对每个化学教师都是全新的挑战,它更为化学教师提供了一块绝好的“创新教育”舞台,使我们的化学基础教育教学又焕发出了活力与生机。

新教材对教师的“师之道”──我们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认识到对新教材应秉持新观念,从多种素材、多个角度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来过分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倾向,从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化学启蒙教育,提高科学素养入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汲取与感悟化学知识。

我曾设计了一堂“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评价”课,其中有两个探究活动是:(1)维生素C的酸碱性情况的探究;(2)“正林瓜子”瓶内干燥剂的探究。我曾担心这堂课的实施效果,因为它需要学生的大力配合与支持。课前,我让学生自备了些日常物品,如:白色的果冻小盒28只(当烧杯或试管用);饮料吸管28根(做玻璃棒用)等。我也准备了些常见物品,如:一瓶维生素C(100粒);冰淇淋小勺16只(当药匙用)等。在课前的准备中,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装备”是否符合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流程是否合理可行。其间充满了乐趣,而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也了解到一些化学实验筹备阶段的小常识。在课堂上学生用来自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着小组合作探究、猜想、小组互评、讨论、思考、交流……课堂上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进行设计与探究,让学生在发现“塑料吸管、果冻盒子”可能就是精密化学仪器的“最原始雏形”中快乐,真正体味“日常生活点滴中都有化学知识,化学并不是修行炼丹那种高深莫测的东西”(学生原话)。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学生积极的参与过程,师生的良性互动,同样也激发着教师的极大的教学热情,共同体验着化学教与学的乐趣和价值。应该说要以旧教材乏味的逻辑知识灌输方式,来达到现在这样的整体教学效果,操作难度是很大的。

2.对新教材的解读与分析,我认为应该将精力倾注于改变以往过分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力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注意反映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化学学习的乐园。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素材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通过联想、交流、归纳等方式,运用课外资料和其他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充分培养、扶植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运用教材突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采取探究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并在对探究实验的设计、评价、反思、小结等过程中,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得以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新教材中有一个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其中有一步骤要求:去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对于这一实验,记得在新教材培训时,曾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说,此实验操作要很成功并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确实较难,其对蜡烛大小、熄灭方式等方面均有要求。因此,在组织学生准备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自行准备蜡烛等日常生活中易找的实验用品,还特别强调要带大一些的蜡烛。

学生准备的实验用具(蜡烛)颜色多样、大小不一,其中不乏符合实验思路、想法独特的用具设计,例如:初三(9)班??学生将矿泉水瓶子截去上半部分作为塑模,熔制了一枝大蜡烛。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过程中,我针对学生最感兴趣的点“白烟”这一实验步骤,要求学生充分讨论设计“熄灭蜡烛及收集白烟”的方案。得出的方案多种多样,有用嘴吹灭的;用烧杯盖灭的;用湿布捂灭的;等等。但学生的结论也在逐渐趋向一致:方案的关键在于让“白烟”集中,飘散得越少越好。最让我惊喜的是初三(2)班的???学生设计的方案颇具独创性,并且实验效果也是最理想的,其方法是:无需点燃蜡烛,而用带有较旺火星的木条,以火星紧煨着烛心,慢慢地就会有一股清烟产生,烟状凝而不散,此时即可点燃白烟,实验现象明显、效果极佳。这个学生的“奇思妙想”使其他学生很是兴奋,叽叽喳喳地热烈讨论起来,恨不得自己能拍着脑门一下子想出更高的招儿来。

我对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动手更动脑的热情给予肯定,对学生新颖巧妙的想法予以鼓励,课堂氛围充分活跃起来了,我指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改进探究方案设计,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或操作,感受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的多样性,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体验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这一教学目的达到了,而比这堂实验与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更深远的教育意义,我看到了!学生变得更加关注实验、关注探究、关注化学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我们欣慰的呢!

3.新教材需要新摸索、新经验。好的经验和方法要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创造,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况且,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打造基础最为关键的时期,学生的学习耽误不得、教师的教学耽误不得,时不我待!正是这一矛盾,为教师之间在新教材的学习、交流、互动、成长中提供了或者说“逼”出了一个机不可失的好机遇:新教材开放性、社会性、多角度性的突出特点为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搭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新教师的成长和经验的丰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界面。我觉得在新教材教学中,在我们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地给自己装上开放性思维的翅膀,在教研中充分学习和汲取其他教师有益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其综合素质,这才是正确应对挑战之道。

在听一节关于“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设计观摩课中,关于“燃烧条件”的实验演示:热水中白磷燃烧操作,整体过程我最关注的就是那粒白磷的“命运”,氧气是如何运输进去的?教材上采用的是用玻璃管向其中通气。如何通呢?有的教师采用的是直接向里面吹气,但由于气流的原因,水中的白磷很不“老实”,四处游走,而且容易浮上水面而燃烧,这样的结果容易给学生一种误导:水火真是不相容,白磷要燃烧只有离开水,白磷在水中“烧”不起来。那么,如何避免误导的发生呢?

该教师采用的方法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带分液漏斗的锥形瓶中反应来产生氧气,将产生的氧气沿导气玻璃管直接通入水中(用该操作不但可为水中的白磷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复习巩固了氧气的制取知识)。但实验中气流还是将白磷送上了水面,效果还是不理想。

我校教师设计的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的方案是:用一支大试管倒扣直立于水中,试管口一定要把白磷恰好罩住,此时会很清楚地看到白磷在试管里面的水中燃烧的现象。这样问题也反映得很清楚:白磷在热水中是否可燃,关键看是否有充足的氧气,并不是水火不相容。

由此可见,只要大家的奇思妙想都拿出来分享,我们的化学教学就会少走弯路而事半功倍,共同成长、进步。

4.传统的教材中,化学术语的内容过多,某些计算的要求过高,给初中学生学习化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内容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文字简洁且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素材和方法,将多样和生动的学习方式融入其中。

这些特点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依据,教材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并解决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创造了条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充分显现新教材的优点,发挥它应有的教学功能,也是我们每个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了。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通过了解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及其运用所掌握知识将要探究的物质联系起来的程度,并从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所反馈的各项信息情况,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确实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可以反映出学生现有的三种能力层次:第一类是成绩好,操作差,不能活学活用;第二类是成绩好,实验也好,属于用学俱佳型;第三类是成绩不好,但平常爱动手、动脑。在新教材的分层次辅导教学中,第三类学生是收益最大的,进步最快的,他们从实验操作中知道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更大的作用是激发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些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素质量化的依据,也直观地说明了分层次教学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对于第一类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他们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实践素质;对于第二类学生教师要促尖拔高,让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第三类学生教师要不断激发与保护其学习热情,将这份热情转化为理论知识学习的动力。

近一年的新教材的教育教学中,我的思考与体会还有很多,例如新教材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都给了我许多启迪与联想。但总而言之,我们的学生虽然各有差异,但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具有巨大的汲取知识的潜力,特别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科学素养与化学素质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培养与提高,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潜力正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启发、挖掘、引导。因此,作为一位现代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教材、新理念,“以学生为本”绝不能是一句空话,实践中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展开思考与创新的翅膀,让他们尽情汲取知识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