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运动的速度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运动的速度。

教科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三节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讨论。
【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
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
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算算看: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所以1m/s1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例题1】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据题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
复习提问:
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
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较复杂〕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小结: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公式:v=S/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解:根据题意,得

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
第1秒3.7米;第2秒6.3米;第3秒7.7米;
第4秒8.0米;第5秒8.1米;第6秒8.2米。
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漫程度。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
(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的公式:S/t。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
S──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
说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
【例题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
2.测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
a.按图示要求将斜槽固定;
b.分别测出乒乓球通过前一半路程和通过整个路程所用的时间,并记入表中。
c.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乒乓球运动全程,前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记录:
路程段路程长〔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
全程S1t1

前半程S2t2
后半程S3t3=t1-t2

(三)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
①速度公式:v=S/t
②路程公式:S=vt.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
③时间公式:t=S/v.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时间与其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例题4】光的速度是300000km/s,光从太阳到地球需时间为8min20s,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解:根据v=s/t得,
答: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5×1011m。
结合例题说明解物理题的一般步骤:
(1)写出己知条件,并统一单位;
(2)要求的物理量;
(3)解:a:写出依据的基本公式;
b:导出要求的物理量;
c:代入数值和单位;
d:得出结果。
(4)答。
【例题5】王宁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5km/h,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多少?
解:根据v=s/t得,

答: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0.1h。
【例题6】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2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的安全区?
解法一:
已知:v1=0.8cm/s,v2=5m/s,s1=92cm,s2=500m,
求:t1、t2。
解:由得,

∵t1t2∴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
已知:v1=0.8cm/s,v2=5m/s,s2=500m,
求:s1。
解:由得
s1=v1t1=0.8cm/s×100s=80cm,

∵s196cm∴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三:
已知:v1=0.8cm/s,v2=5m/s,s1=96cm,
求:s2。
解:由得
s2=v2t2=5m/s×120s=200m

∵s2500m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
已知:s1=96cm,v2=5m/s,s2=500m,
求:v1=?
解:由得

∵v10.8cm/s∴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五:
已知:s1=96cm,s2=500m,v1=0.8cm/s
求:v2=?
解:由得(述职报告之家 ys575.cOm)

∵v25m/s∴人能跑到安全区。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目的和要求】
观察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仪器和器材】
节拍器(全班共用),钢棒2根(直径8毫米,长80厘米一100厘米,或用细木棒代替),高、低支架各1个,钢球(直径19毫米左右),垫块,红粉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
1.安装实验器材。将两根钢棒的两端分别插入高、低支架的两孔中,然后将支架平放在实验桌上,当钢球放在高端两棒之间时,钢球会沿两棒滚下,如图19-1所示。
2.训练反应能力。教师首先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每拍)的时间间隔为1秒。让学生一只手在高端两棒之间挡住钢球,并随着节拍器的响声数5、4、3、2、1,数到0时放手让小球滚下并接下去数1、2、3、……如此重复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上能按上述要求与节拍器响声同步为止。
教师然后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75秒。按上述要求重复训练几次,要求学生能基本上达到与节拍器响声同步反应。这对于今后做其他实验是有益的。
3.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节拍数为整数,例如第8拍,并在该拍时钢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一个记号。
4.观察小球运动情况。可看到小球沿两棒越滚越快,开始时速度为0,滚到末端时速度最大。按方法2中的要求重新数着拍子并让小球从0拍开始滚下,在第4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当小球在8拍内滚完全程时,比较第0拍至第4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和第4拍至第8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长短,可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后半段的路程较长,说明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将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定为1秒,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4拍间的路程以及第4拍至第8拍间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6.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仍为1秒,记下第5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在第0拍至第5拍间运动的路程以及第5拍至第8拍间运动的路程,连同两段路程相应的时间,填入表1.9-1中。

实验次数第一段路程
节拍数时间(秒)路程(厘米)平均速度(厘米/秒)
第二段路程全程平均速度(厘米/秒)
节拍数时间(秒)路程(厘米)平均速度(厘米/秒)
7.节拍器每拍的时间间隔改为0.75秒。重新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仍为8拍,用粉笔记下第8拍的位置。然后让小球从高端滚下,记下小球在第4拍时所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前4拍和后4拍所经过的路程,连同相应的节拍数和时间填入上表中。
8.同方法7,记下小球从高端滚下时数8拍所经过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小球前6拍和后2拍所经过的路程,连同相应的节拍数和时间填入上表中。
9.计算平均速度,分析实验结果。
由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出上表中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1)变速直线运动中,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而且它们也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物体的运动情况变化时,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也发生变化。物体经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反映了该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运动快慢情况。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每次要从同一位置让小球自由滚下。
2.若无现成仪器,可以自制,也可用斜面小车代替。用书本将斜面木板一端支起,改变书本的厚度可改变斜面的倾角,即改变小车运动的快慢。
3.若用电子秒表或机械秒表安排两人一组做实验,效果会更好。

速度的变化


初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时间:2006、9、29。课时:1课时

地点:物理多媒体实验室。授课人聊天。

课题:§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全程S1=100m

t1=10s

v1=

上半段S2=50m

t2=6s

v2=

下半段S3=

t3=

v3=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观点:不对。此实验是要测小球在一个运动过程中,各段的速度如何变化。

③如题⑸所示

⑷不可以更改,需重新测量数据

⑸S3=50cm;t3=4s;v1=10cm/s;v2=8.3cm/s;v3=13.3cm/s

S1=

s2=

s3=

t1=

t2=

t3=

v1=

v2=

v3=

结论:小车作运动。

(答案:150m;200m;300m10s;10s;10s15m/s;20m/s;30m/s变速直线)

C组

猜想一下你在百米赛跑中的速度越来越慢,是先慢后快,还是……怎样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你能和同学们想办法完成这次实验探究活动吗?请将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提示]:设计实验:⑴路程分几段

⑵各段时间如何测量

6.4 速度的变化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4 速度的变化”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6.4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现实中变量的变化关系,判断变化的可能图象.
准备活动:
如图是某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在这一天中,
(1)t=_______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T=_______℃;
(2)t=_______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T=_______℃;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中,气温保持不变;
(4)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中,气温持续下降;
(5)t=_______时,气温达6℃;
(6)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某种作业必须在0℃以下才能进行操作,选择____________时间段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
一、新课: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面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二、巩固练习:
1、柿子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大致刻画出柿子下落过程中(即落地前)的速度变化情况?
(A)(B)(C)(D)
2、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匀速行驶.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A)(B)(C)(D)
3、一辆在高速公路上以1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下列哪一张图象能大致刻画汽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A)(B)(C)(D)
4、某同学从第一中学走回家,在路上他碰到两个同学,于是在文化宫玩了一会儿,然后再回家,图中哪一幅图能较好地刻画出这位同学所剩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
(A)(B)(C)(D)
5、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点A,B分别表示什么?
(3)说一说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4)你能找到一个实际情境,大致符合上图所刻画的关系吗?
小结:
要学会分析图象,用图象解析现实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要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课本P112习题:1,2.
教学后记:
大部分同学能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但从图象中获得信息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