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汇编。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汇编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2、将物体发声振动的规律记录下来就可保存物体所发出的声音。
3、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物质中传播的,所以也把声音叫做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及回声
1、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2、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公式为v=S/t。
3、回声是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人们才能把他们区分开。
四、影响声速的因素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是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是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五、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2、人耳能听到声音的基本条件:一是声音的传递组织(如鼓膜、听小骨)正常;二是听觉神经正常。
3、耳聋的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声音的传递组织出现障碍造成的耳聋称为传导性耳聋;另一种是由于听觉神经出现障碍造成的耳聋称为神经性耳聋。
六、骨传导
1、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做骨传导。
2、骨传导的实质是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快慢(即振动频率),振动越快(即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2、频率是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高于20000Hz(人类听觉上限)的声叫超声波。
低于20Hz(人类听觉下限)的声叫次声波。
通常人们将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做声音,将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
二、响度
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即大小。
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三、音色
1、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音色又叫音品。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四、乐音
1、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发出来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五、乐器
1、为了欣赏音乐,人们制造了各种能产生乐音的器具,称为乐器。
2、乐器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你、管乐器。
3、所有的乐器的物理原理都一样,都是通过振动发声的。
六、常见的乐器
1、打击乐器:像鼓、锣等受到打击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的乐器叫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2、弦乐器:像二胡、小提琴、钢琴和吉他等通过弦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叫弦乐器。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得越紧的弦发声的音调越高。弦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管乐器:像长笛、箫等乐器属于管乐器。管乐器中有一段空气柱,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空气柱越长产生的音调越低。
第三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大象利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等。
2、利用回声可以定位。例如,蝙蝠利用超声波的回波确定目标的位置。
3、利用回声可以定位成像。例如,利用B超诊断人体病情,探视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等。
二、声与能力
1、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摇曳。
2、用超声波清洗物品。例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器件、清洗牙齿等。
3、用超声波除尘。例如,在冒黑烟的烟筒里放一个超声波除尘器除尘。
4、用超声波动手术。例如,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治疗癌症等。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及其来源
1、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各种机器。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如果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三、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例如,可以更换或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部件,在噪声源的周围加吸声、隔声的罩子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例如,使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植树造林,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吸收部分传来的噪声等。
3、在人耳处减弱。例如,戴耳罩或用棉球塞住人耳等。
相关阅读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声现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声现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提纲)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提纲)”,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