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导学案和学期计划(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5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导学案和学期计划(新人教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导学案和学期计划(新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全册
教学
目标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
重难点重点:
1、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表。
2、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
难点:
1、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根据实际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奋斗目标
提质措施一、抓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动手及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1、认真观察,仔细聆听,边听边想,学会思考。2、举手发言,声音洪亮,完整表达,学会欣赏。3、学具整理,摆放有序,操作按要求、听指挥。4、书写姿势正确,作业按时完成,规范工整,书面整洁。
二、激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1、开好数学第一课,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2、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3、结合儿童经验和体验,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和环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并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4、布置趣味数学作业,激活学习数学的热情。5、利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活思维,注重数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利用长短课,开展数学游戏,打开儿童心智,激活儿童思维。2、阅读数学故事、童话、益智游戏、科学书籍,了解数学文化,培养数学素养。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积累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家校结合,共同进步。
献课记载
备注

学习进度表
章节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一数据收集整理3
表内除法一10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
除法3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
整理和复习1
三图形的运动4
四表内除法二5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
解决问题2
整理和复习1
混合运算7
两步试题4
解决问题3
整理和复习1
六有余数的除法8
有余数的除法5
解决问题3
整理和复习1
小小设计师1
七万以内数的认识12
1000以内数的认识3
万以内数的认识7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2
八克和千克2
九数学广角3
十总复习4
合计58课

第一单元学习计划
第1单元单元标题数据收集整理
本单元知识
的前后联系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1、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教学法,情景演示法,讲授法
单元内容及
课时安排约3课时
订做校服………………………………1课时
讲故事大赛………………………………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第一单元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订做校服第1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2、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表。
学习难点: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2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1、周末带大家去郊游,可以爬山、也可以放风筝。
根据老师给出的项目积极思考:希望老师带自己如何度过这本学期的第一个周末?
2、思考:如何确定做什么?确定的方法是什么?
3、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理解:统计的方法多样化。
5、讨论:为什么要少数服从多数,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什么?
6、体会:什么叫做“大局为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例1;
1、独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颜色?
2、了解同桌喜欢的颜色!
3、尝试统计本小组内同伴们分别喜欢什么颜色?并做好登记。
4、思考:怎么知道什么颜色是大家都喜欢的?
5、说一说,这就是如何进行统计的,结果如何?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1、思考:怎么验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
2、小结: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相加等于全班人数。
3、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4、最近还想将统计用于哪些地方?5、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到本课学习的知识?
四:检测反馈
1、练习一第1题。
尝试调查本班同学喜欢哪个课外活动?
2、练习一第2题。
调查本班最喜欢的季节,填好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讲故事大赛第2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将数据记录在简单的统计表中。
2、并能根据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
学习难点: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3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6月1日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节日,叫做“儿童节”。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学校准备举行讲故事大赛。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比赛,然后推荐班级优秀者参加学校的比赛。
1、思考:如何帮我班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合作讨论:如何公平、公正的推荐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比赛?
2、想:听了同学的故事,应该怎么样统计投票呢?
3、思考:应该怎样做好记录呢?
画“√”
画“O”
写“正”
.......
4、思考:为什么要用写“正”字来记录呢?和其他的字相比,有什么优越之处?
5、自己喜欢哪种记录方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完成记录,并填写好记录表。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6、谈一谈:通过观察记录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谁得票最多?
谁得票最少?
谁和谁得票同样多?
7、自己学会了什么?
8、反思:哪些知识自己掌握的还不够?
四:检测反馈
1、游动物园
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每种动物有多少只?
2、小明的天气记录。
(1)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2)观察记录表回答问题。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最喜欢的动画片、最爱吃的水果、最喜欢上的课、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练习一第3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再次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2、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进行记录,并将记录的数据正确填入统计表。
3、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进行记录,并将记录的数据正确填入统计表。。
学习难点:能根据数据回答或提出简单的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春天,是个外出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我们就一起为春游做好准备——食物。
1、用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每种事物各有多少?
2、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完成练习一第4、5、6题,思考一下问题:
(1)什么是统计?
(2)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3)图中统计的是什么?
(4)看到这样的统计结果,想到了什么?
(5)根据统计的结果,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做出回答?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1)哪天卖出的数量最多?那天最少?
(2)能提出什么合理化的建议?
(3)如果每个“▃”表示2份?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有什么样的变化?
(4)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1、记录的方法多样化,选择合理正确简单的方法是关键。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检测反馈
1、调查本班同学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
人数
(1)喜欢()的人数最多,喜欢()的人数最少。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调查同学喜欢的课外书的情况。
(1)用写“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故事书
童话书
寓言故事
科技书
(2)填写下表。
种类故事书童话书寓言故事科技书
人数
喜欢()的人数最少,喜欢()的人数最多。你有什么想法?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第二单元学习计划
第2单元单元标题表内除法一
本单元知识
的前后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是学生在掌握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1、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经历“平均分”的学习活动,从中提出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有调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1、经历“平均分”的学习活动,从中提出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有调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1、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方法谈话教学法,情景演示法,讲授法讨论与合作
单元内容及
课时安排约10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单元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平均分(一)第1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分物的活动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与含义。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明确“平均分”就是分得同样多。
3、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态度。
学习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熟悉“平均分”的方法。
学习难点:归纳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7、8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1、欣赏春天美丽的图片并思考:在这样的季节里,可以做些什么呢?
(栽花、种树、放风筝、爬山......)
2、俊俊和明明约定去爬山,现在他们正高兴的准备的可口的实物,能帮助他们分一分吗?
(1)观察以下图片
2瓶矿泉水4个面包1个苹果
(2)思考:如何分才算公平?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例一,初步感知平均分。
(1)把6个糖果分成3分,分一分。然后,说一说自己的分发。
(2)思考:什么叫做平均分?
(3)哪种情况分发比较公平,能称得上是平均分?
(4)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2、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每小题个分成的几份,每一份各是多少?
哪些方法是平均分?为什么?
平均分体现了什么原则?
3、学习例二,用简单图形表示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
(1)用O代替橘子,把自己的分发画在本子上。
1个1个的分
2个2个的分
......
每份分得必须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2)说一说自己喜欢哪种分发?为什么?
(3)从这种分发当中,自己想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4、练习
“做一做”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1、理解:如何运用乘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2、小结:通过本课学习,自己的收获与疑惑!
四:检测反馈
1、练习二第1题。
判断时,不仅要看每份是否分得同样多,而且还有看分的份数是否符合要求。
2、练习二第2题
按给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
3、说说生活中的“平均分”。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平均分(二)第2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学习难点: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课件圆片小棒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10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笑笑是个热情好客的孩子,准备了18颗糖果招待客人。请帮他解决这问题。
1、思考:如果每个客人要分得同样多,这些糖果能分给几个人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例三:已知总量和每份量,求份数。
(1)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
(3)想一想:每2个分一份是要求怎样分?
(4)用学具摆一摆。
(5)在本子上画一画!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1、现在请为笑笑解决问题吧!
(1)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并讲明理由!
每个客人分18颗,这些糖果能分1人;
每个客人分1颗,这些糖果能分18人;
每个客人分2颗,这些糖果能分9人;
每个客人分3颗,这些糖果能分6人;
每个客人分6颗,这些糖果能分3人;
每个客人分9颗,这些糖果能分2人;
(2)观看老师课件,加深各种分发的印象.
四:检测反馈
1、“做一做”第1、2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板书设计平均分(二)
8个果冻,每2个分一份,能分成(4)份。
教学反思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练习二第3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学习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课前准备:课件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自主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15根小棒。每5根分一份,可以分几份?
同桌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指导练习体验数学
1、练习二第3题。
(1)学生用学具代替风车摆一摆,
(2)同桌互相说一说理由。
2、练习二第4题。
(1)帮助小朋友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根。
把24根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根。
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3、练习二第5题。
(1)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2)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3)能帮小熊分分看吗?
4、练习二第6题。
(1)圈玉米,先独立练习,然后集体交流。
5、练习二第7、8题。
(1)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三、拓展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二第9题。
(1)同桌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2)12个苹果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除法第4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会运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难点: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圆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13、14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根据课件了解我们国家的国宝——大熊猫。
1、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
2、解决问题:用学具代替竹笋,摆一摆。
3、小结:无论用怎样的方法分,最终的结果都一样,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初识除法。
(1)刚才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除法。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写。
(1)回顾以往学习的计算方法:加、减、乘法的运算符号,得出除法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
(2)根据老师的介绍,学习它的写法: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个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3、用除法表示大熊猫分竹笋的过程。
(1)12÷4=3
(2)12除以4等于3
(3)得出结论:“÷”相当于“平均分”。
4、学习例五。
(1)仔细观察,思考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2)大熊猫是怎样分竹笋的?用算式来表示。
20÷4=5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4)盘。
(3)思考: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定义与以往学习的哪种计算方法相似?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除法)被除数÷除数=商
20÷4=5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4)总结:在不同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都由不同的数表示
四:检测反馈
1、课本13页“做一做”第1、2题。

(1)思考:总数是多少?要求平均分了吗?份数是几份?每份是几个?
(2)怎样列除法算式?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谁?
2、课本14页“做一做”第1、2题。
(1)独立完成,复习并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板书设计除法(除号:÷)
被除数÷除数=商
20÷4=5
教学反思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练习三第5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方法,能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会看图写乘法和除法算式,并能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合作的信心。
学习重点: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学习难点:会看图写除法算式。
课前准备:投影仪小棒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基础练习激发兴趣
1、读出下面各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8÷2=420÷4=535÷5=7
2、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自己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以上两个算式,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分别是:
10÷5=2
10÷2=5
二、巩固练习体验数学
1、练习三第5题。
(1)先圈一圈,然后写出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思考过程。
2、练习三第6题。
(1)认真审题,体会题意,然后再列算式。
(2)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练习三第7、9题。
(1)仔细看图,说一说图中所表达的意思。
(2)想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4、练习三第10题。
(1)圈一圈,写出算式。

三、提高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三第8题。
(1)学会看懂题意,根据题意列出乘法和除法算式。
(2)观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说一说写的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练习三第11题。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决求商第6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抓住乘除法的关系,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了解口诀求商的思路,并能算出除法算试的商。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准备12个圆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18、19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听老师讲猴子摘桃子,并分桃子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通过故事,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你能解决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在小组内说说。并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
可以用你们学具摆摆,教师巡视。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4、学生展示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允许学生用连加连减等多种方法。)
5、提升口诀求商
如果不动手分,我们又该怎样想?可以在小组内说说
6、展示评价,理解算理
7、点拨提升,找出简单的方法:用口诀求商。
8、自主理解问题
如果把12个桃子分给4只猴子,每只小猴分几个?
四:检测反馈
1、出示例2
要求根据乘法算式及口诀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比较两个除法算式,用的是谁的口诀?想几的口诀是由什么数决定的?
2、完成做一做1.2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4(个)想:3乘几等于12?12÷4=3(个)
4×6=2424÷6=424÷4=6
教学反思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练习四第7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算理,能熟练的用口诀计算除法。
在实际问题中能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学习重点:能熟练的用口诀计算除法。
学习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能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四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用连加连减等多种方法。)
2、独立完成3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练习四4题
独立完成,写出答案
用自己的方式说明6÷6=12÷1=2的含义
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规律
再写几道这样的算式
2、5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三个算式中各数的联系
3、7题
学生独立完成
左边一组和右边一组分别是用几的口诀?你是怎样确定用几的口诀?又是怎样确定用哪句口诀?
你有什么发现吗?除数不变,被除数怎样变化?商又是怎样变化的?
三、检测反馈
完成练习四其他练习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解决问题第8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会写单位名称。
2、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问题
学习难点: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问题的思考方法。
课前准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23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有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蚕宝宝。
1.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怎样列算式?为什么用乘法算式?
3.解答正确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解决“均分”问题
例3: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你知道了什么?
(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问每个纸盒放几只。)
怎么解决?
为什么要用除法?在小组内说说。
(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计算。)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解答正确吗?
(二)解决“包含”问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你知道了什么?
每5只蚕宝宝放一个纸盒,问15只蚕宝宝要用几个纸盒。
怎么解决?
为什么要用除法?
(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计算。)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解答正确吗?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在小组先说说。
四:检测反馈
1、12筒茶叶,每个盒子放6筒,要用几个盒子?
2、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筒?
作业:第24页练习五,第2~5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解决问题练习第9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熟练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熟练写单位名称。
2、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问题
学习难点: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问题的思考方法。
课前准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基本练习
7题,在o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先独立填写,在集体评价。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8题,先独立填写,在集体评讲答案。
从这三个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体会每份数,份数,总数在具体问题中的关系,明确:知道其中两个量,能求出第三个量。
三:检测反馈
6题,独立完成,让学生对乘法算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9题,独立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整理和复习第10课时
审核人
复习目标:1、复习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比较熟练掌握乘除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用口诀求商。
3、能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比较熟练地用口诀求商。
学习难点:能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加深除法含义的认识
(一)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二)写算式,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
除数和商。
9÷3=3
为什么只有一个算式?
试着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整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一)复习2~6的乘法口诀
将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出示教科书26页口诀表。
你能轻松地说出用任意一句
口诀计算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么?试一试。
(二)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三)应用口诀求商
1、看谁算得都对。
练习六1题。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列式计算
出示练习六2题
(二)解决问题,出示练习六3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出算式吗?
3.为什么用除法算?怎样算的?
4.解答正确吗?
比较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和相同?
(三)辨析练习
练习六4题。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精选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单元学习计划
第3单元单元标题图形的运动(一)
本单元知识
的前后联系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这是第一学段的内容,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这是第二学段的内容。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辨认这些图形。
问题解决:能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重点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辨认这些图形
难点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方法谈话教学法,情景演示法,讲授法,观察和操作。
单元内容及
课时安排约4课时
轴对称图形………………………………1课时
平移和旋转………………………………2课时
剪一剪………………………………1课时

第三单元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2、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学习重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学习难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能正确找画轴对称图形。。
课前准备:课件
学习方法自学,观察,操作,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28,29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主题图,
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
2、出示蝴蝶,鬼脸、天安门等图片
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和老师一起动手剪一剪。先把一张纸对折。
2、像这样画一画,再沿画的线剪一剪。把剪好的图形打开。看,中间有
一道折痕。
3、利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剪出很多漂亮的图形。
4、出示各种剪纸图案。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对称图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呀?
小组讨论。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两边一样,中间都有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是他的对称轴。
小结: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四:检测反馈
1、说一说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练习七2题。
2、出示蝴蝶,鬼脸、天安门等图片
你能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
3、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练习七3题
4、动脑筋想一想这三个图形的对称轴有几种画法。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圆
5、课堂作业
第29页“做一做”。
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平移第2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初步感受平移现象,了解物体的平移变换特征,初步判断图形的平移。
学习重点:初步感受平移的特点
学习难点:初步感受平移的特点
课前准备:课件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观察,操作,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30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
出示各种有平移现象的图片
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推开窗户拉出抽屉,拉出拉杆箱图片,这些都是平移的现象。
2、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平移运动。
3、出示例2移一移。
哪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先想象,在头脑中模拟小房子图形曾经发生的平移。
说说你的感受,你觉得平移有什么特点?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1.做一做用121页学具画一排小汽车。
你能用学具画一排小汽车吗?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四:检测反馈
1、练习七5题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2、练习七6题
哪个火箭是由、、、通过平移拼成的?
把通过平移拼成的火箭圈起来。
3、我们在学习美术时,也能用到平移。
4、作业:第33页练习七,第4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旋转第3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初步感受物体旋转现象,了解物体旋转的运动变换特征,感受其中的规律。
学习重点:能辨认旋转现象。
学习难点:能对旋转有一个规范性的描述。
课前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观察,操作,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31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
出现各种齿轮图片
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现象。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例3
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围绕同一个中心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些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出示:扇叶、旋转门、钟面,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现象
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四:检测反馈
1、练习七7题
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3、你能利用这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吗?
4、出示雪花,我们冬天看到的美丽雪花,也和今天认识的旋转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5、作业:第34页练习七,第8题。第35页练习七,第9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解决问题第4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剪出连续的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剪出漂亮的图案
学习难点: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课件投影仪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观察,操作,剪一剪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32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复习导入
1、出现各种剪纸
你能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
2、出现各种现象,判断是什么现象?
今天,我们要用这些知识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例4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1、从题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能试着剪出像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3、画的时候要仔细思考,怎么样既不剪出半个小人,还能让剪出的小人手拉手。
4、看来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但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5、想要剪出8个手拉手的小人,需要对折几次?16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1、出示练习七12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形吗?我们还采用对折,再对折的方法,可以吗?那该怎么折呢?动手试一试吧!
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动手。
2、仔细观察我们剪出的两组手拉手的小人,这里面藏着我们学习过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吗?
3、游乐场里藏着这么多的对称、平移和旋转,请你开动脑筋,希望你能
利用我们学习的知识,设计出更多好玩的游戏。
四:检测反馈
作业:第35页练习七,第11题。
第36页练习七,第13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第四单元学习计划
第四单元单元标题表内除法二
本单元知识
的前后联系本单元是学生在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目标1、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教学法,情景演示法,讲授法讨论与合作
单元内容及
课时安排约5课时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四单元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第1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口诀求商,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熟练地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有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37、38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问题: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出示例1
问题:1.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看着这幅图你会列式吗?
3.7×8你们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4.56÷8和56÷7你们又分别用的是哪句口诀呢?
你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二)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强练习
问题:
1.让我们一起回到这幅主题图,刚才我们还看到了这两条信息呢。
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列式算一算。
3.为什么用除法算呀?
4.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用的是哪句口诀?
你们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我们也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运用规律,练口诀
出示做一做1
问题: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
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四:检测反馈
1.做一做。
7÷7=32÷8=48÷8=56÷7=
64÷8=21÷7=49÷7=40÷8=
说一说计算每一道题用的是哪句口诀。
2.算一算。做一做2
用的是哪句口诀?
3、练习八7题
问题:①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有关系的信息和问题联系
在一起,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4、猜一猜。
2014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追问:一个星期是几天?
(2)要想知道是几个星期,能列个算式吗?
(3)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作业: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用9的乘法口诀
求商第2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口诀求商,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熟练地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有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圆片小棒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39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出示主题图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问题:
1.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谁能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3.解决这两道题用的是哪句口诀?
4.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这句口诀的?
小结:在口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想所对应的
乘法口诀,也就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运用规律,练口诀
做一做1
问题: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
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四:检测反馈
1、做一做2
问题:(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2)谁来汇报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看来除数是几,我们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这样就会算得又快又对
2、练习八4题
同桌比赛,看谁
先摘到桃子。
问题:(1)哪些同学先摘到了桃子?
(2)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不仅要算得快,更要算得对。
3、练习八8题
比赛开始!看谁算得对。
问题:(1)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2)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看来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清每一
道题的运算符号啊!只有这样才能算对。
4、作业:第39页“做一做”,第3题。
第40页练习八,第5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解决问题第3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洗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求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预习教科书42页,你知道了什么?把它用直线有勾出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请写在数学书上。
教学预设修改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乐乐玩具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
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
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
哪些信息?谁再说一说?
3.要求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4.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5.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解答正确吗?
小结:一个地球仪是8元,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也就是在求
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因为56里面有7个8,所以能买7个地球仪。
三、展示汇报,归纳提升。
想一想:
如果24元买了6辆,一辆多少钱?
问题:(1)谁来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3)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4)谁会列式解决?
(5)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解答正确吗?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检测反馈
1、练习九2题
问题:(1)谁来读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怎样解答?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因为一张电影票8元,要求“40元能买几张票”,
也就是在求40里面有几个8,40里面有5个8,所以
能买5张电影票。
3、练习九3题
问题:(1)谁来读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因为每7米分成一段,要求28米长的绳子可以分成
几段,也就是求28里面有几个7,28里面有4个7,
所以可以分成4段。
4、4、练习九4题
问题:(1)谁来读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为什么用乘法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6)这道题你们会解决吗?写在练习本上。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5、作业:第43页练习九,第5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解决问题练习第4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1、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洗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求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正确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圆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
修改
一、情景创设
星期六,同学们到欢乐园去玩。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练习九6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解决吗?你用了什么信息?
2、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3、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解答正确吗?
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出示9题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解决吗?
2、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3、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解答正确吗?
三、检测反馈
完成练习九7、8题
回家完成思考题。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主备人使用人课题:整理和复习第5课时
审核人
学习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总结
预习准备:
教学预设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1.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卡片,你们能快速地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2.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进行整理吗?
活动要求:
1.同桌两人一组,把手中的算式卡片摆一摆。
(一人摆卡片,一人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整理的?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展示资源,构建网络
谈话引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乐乐是怎么整理的。
问题:
1.从乐乐整理的表中你能发现什么?
2.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
小结:同学们真会认真观察,能在这个表中发现这么多规律,并且
按照规律把所有的算式都填写出来了,你们真了不起!
(二)利用网络,理解沟通
1.根据算式说得数
问题:
(1)你能快速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2)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2.根据得数找算式。
问题:
(1)在乐乐整理的这个表格中快速找出得数为7的算式。
(2)还有补充的吗?
(3)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这些算式的?
(4)得数是8的算式有哪些?得数是9的呢?
(5)你是怎么找的?
小结:原来得数是几,我们就得找跟几的口诀有关系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看谁算得都对。练习十1题
问题:(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看清运算符号,
这样才能算得对。
2.小鸟回家。
问题:(1)你能帮助每只小鸟找到自己的家吗?赶快动手连一连。
(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小结:小鸟非常感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了自己的家。
3、练习十1题
问题:
①谁来读题?
②你知道了什么?
③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④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⑤解答正确吗?
小结: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选择有关的条件和问题,认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作业:第46页练习十,第2题。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收获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合格、差),
愉悦指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一》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统计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四、教学进度
1、第一大周(8.31—9.13)长度单位两位数加两位数
2、第二大周(9.18—9.30)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第三大周(10.9—10.19)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角的初步认识
4、第四大周(10.23—11.2)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
5、第五大周(11.6—11.16)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
6、第六大周(11.20—11.30)6的乘法口诀观察物体
7、第七大周(12.4—12.14)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
8、第八大周(12.18—12.28)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
9、第九大周(01.2—01.11)统计数学广角
10、第十大周(01.15—01.25)总复习
11、第十一大周(01.29)复习迎考
五、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经过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5、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6、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7、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8、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10、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意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以学生主体论为基本理念,打造“主体参与、主动乐学”的数学教学品牌,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力争创设高效、民主、合力的教育教学氛围,继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数学质量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教研组活动,力求实效、创新。

2.深入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认真学习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4.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5.继续完善数学实践作业和校本课程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做到有特色、有序列、有后续发展。

三、重点工作

1.加强常规检查的过程监督,让工作在平时完成。

2.课堂高效的落实,与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相结合,与基训作业使用相结合。

3.提高实践作业的设计、规划。

四、工作措施

(一)精心备课

1、教案二次调整。本学期仍采用旧案新备,每位老师在原有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与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二次精心备课,备课内容直接在教案上进行修改。

2、组内集体备课:每周四下午教研组集体备课时要将下周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重点课时的教学程序等进行认真研讨,做到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以便上起课来得心用手。

3、精备课:每周一精备课,做到认真有效及时,并及时写好反思。

(二)用心上课

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生互助合作,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实效,不流于形式,加大电教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合理、有效使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加强高效课堂研究。

(三)规范作业

教师对对学生作业情况加强管理,要求做到:作业薄本干净整齐、做题格式规范,书写认真。具体要求:

1.课堂作业: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教师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阅,及时鼓励,有等级、批号、鼓励性评语,有错误及时用铅笔订正,树立学生的作业信心,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2.实践作业:内容突出学生动手操作、研究性、拓展性。内容设计分为“我爱数学”“数学与生活”“研究与发现”三个主题。

3.单元作业:批改、订正、分析齐全。

(四)扎实做好常规教研工作:

(1)保证集中学习的时间。要求组员按时到达活动地点,每一次记录考勤及活动情况。继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组织本组成员深钻教材,用好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备课,探寻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间,尽力上好每节课,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2)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认真完成各自的听课任务,每学期听课的次数不少于10节并写好评课记录。

五、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学习上级教研工作计划,修订完善本组工作计划。

2.传达新学期数学学科工作安排,让教师明确任务与目标。

3.常规过程性督查。

十月

1.积极参加教导处组织的业务培训。

2.集体备课。

3.组织好七巧板比赛。

4.准备好本组的研讨课。

十一月

1.集体备课。

2.二年级口诀过关赛。

十二月

1.二年级思维竞赛。

2.组内研讨课。

3.准备好迎接教学常规检查。

一月

1.做好学期各项工作总结。

2.迎接期末考试。

二年级数学组

2016.9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授

【知识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

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

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播放课件认识尺子

2、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7、量一量。

8、作业

板书设计:

厘米和米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

教学反思:

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引出“米尺”)

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二、感知1米有多长

(1)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

(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因此1米=100厘米。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结论:①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板书设计:
认识米、厘米和米
长度单位:米——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的概念。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1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交流、实践,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线段
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借助参照物判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教学反思: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近似数

课时

班级

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近似”的观念在小学数学知识里,有一个孕伏与发展的过程,在本课,第一次出现了近似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他们学过的精确数而言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比较大小和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准备练习

二、新课教学

1、接着数数。

1998、()、()、()

9997、()、()、()

497、()()、()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9961008

()()()

205306402

()()()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4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表格式导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表格式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表内除法(二)》学案课时1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预测重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知道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乘法口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教具学具
时间预设导学:7分自学:20分互学:8分评学:5分整理导学案:
学习过程师生笔记
一、导学
1、口算练习
4×55×87×99×4
7×36×89×58×8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
七()六十三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15÷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二、作业
1、7×4=8×2=9×6=
28÷4=16÷8=54÷6=
28÷7=16÷2=54÷9=

2.、一本书有63页,9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几页?
3、有48个红果,每8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

《表内除法(二)》学案课时4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预测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难点: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小棒
时间预设导学:7分自学:20分互学:8分评学:5分整理导学案:
学习过程师生笔记
作业
1、口算:
24÷656÷832÷4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18是6的几倍?

3、第一行:★★★★★★★★★★★★★★★★★★
第二行:☆☆☆
★是☆的()倍

4、买一双袜子4元钱,买一件上衣36元钱,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双袜子的几倍?

《表内除法(二)》学案课时6
班级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重、难点预测重点: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具学具
时间预设导学:7分自学:20分互学:8分评学:5分整理导学案:
学习过程师生笔记
作业
1、口算:
24÷456÷732÷86×5
2、列式计算
(1)6的3倍是多少?

(2)3个9是多少?

(3)72是9的几倍?

(4)16里面有几个2?

3、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表内除法(二)》学案课时9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单元测试及讲解
重、难点预测
教具学具
时间预设导学:7分自学:20分互学:8分评学:5分整理导学案:
学习过程师生笔记
一、脱式计算。
8×3÷648÷8×96×4÷3
===
===
72÷8×520÷4×9(49-28)×3

4×7+3499-35-348×7-8

二、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4042÷=7×7=49
18÷=650-=89×=63
5×=4154÷=6+7=38

三、填空并写出算式。
(1)、25是5的()倍,算式:
(2)、把42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个。
算式:口决:
(3)、72÷9=(),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表示()是()的()倍。
(4)、公园里有大狮子8只,小狮子有32只,小狮子的只数是大狮子的()倍。算式:
(5)、被除数是81,除数是9,商是()。
(6)、42里有()个6。算式:
(7)、一个星期有7天,42天有()个星期。
算式:
(8)、每3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18根小棒可以摆()个三角形。算式:
(9)、在里填上“、或=”。
16÷89×118÷9×33×8÷3
54÷94×124÷3×54×5÷4
8+147+1019÷9×916÷2

《表内除法(二)》学案课时10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单元测试及讲解
重、难点预测
教具学具
时间预设导学:7分自学:20分互学:8分评学:5分整理导学案:
学习过程师生笔记
四、解决问题。
1、
是的()倍。
列式
2、
是的()倍。列式
8颗
3、的颗数是的几倍?

24颗
列式:
4、按条件画一画。
香蕉的个数是桃子的3倍。

(1)、今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2)、明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10、
8、

平均每人有几瓶矿泉水?
9、有36人需要租车。

限乘客8人限乘客4人
(1)、如果都坐小车,需要租几辆?
(2)、还可以怎样租车?
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租车:租限乘客8人的车()辆,再租限乘客4人的车()辆。
列式:

北师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北师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十、总复习
教学内容
1、表内乘除法熟练计算。
2、表内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3、正确选择和运用图中信息。
4、从不同角度认识图形。
5、行走路线和方向。
6、正确运用统计知识。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与实际
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灵活运用,提高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并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3、复习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加以辅导。
教学重点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和整理,让学生掌握本学期的有关知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了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方法、认识钟面及方向与位置等有关知识。
2、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表内乘除法口算、认
识钟面、方向与位置。
教学难点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上述知识。
教学手段口算卡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表内乘除法。
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知识点。
2、请学生在三分钟之内完成第1题,第分钟计算8题,
(这是基本要求)采用比赛、争红旗的手段进行教学。
3、讲解答案。
4、评选做得最快的学生去拿红旗。
二、发展性练习。
1、出示教材第96页第2题的幻灯片。
2、要求学生仔细看幻灯片,提问:它们分别是谁看到
的?
3、以游戏的形式请3个学生上台,一个连出第一幅图是谁看到的;一个连出第二幅图是谁看到的;一个连出第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4、出示第3题,要求学生抢答并填表。
5、出示教材第97页第4题的幻灯片。
6、要求学生列出式子并讲解。
7、出示幻灯片。要求学生根据这幅图,回答下面问题:
(1)居民楼在花坛的()面,小学在花坛的()面,
幼儿园在花坛的()面,邮局在花坛的()面。
(2)商场在居民楼的()面,在幼儿园的()面。
(3)小明从居民楼出发,先去商场买东西,然后再去
看电影,他该怎么走?画出他的行走路线。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8、讲评学生的答案。
三、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巩固练习了表内乘
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算和钟面上的时间,行走路线以及方向的有关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同学们还可以多观察、多运用,做活学活用,会学会用,如有不足及时弥补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总复习
一、第3题。
二、第4题。
三、第5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8-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表内乘除法和倍数、统计等知识。
2、通过与生活的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复习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认识倍数,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有关图片。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表内乘除法和倍数的运用。
1、出示教材第98页的第6题。
2、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
3、出示第7题,这是两道连贯的问题,根据第(1)
个问题的结果,才能解答第(2)个问题。
4、请一个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列出第道题的式子。
5、根据第8题的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1)爸爸今年多少岁?
(2)爷爷比爸爸大多少岁?
(3)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4)请列出式子。
6、查漏补缺。
7、要求学生复习本课学习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统计知识。
1、复习有关统计知识。
2、打出幻灯片。
3、要求学生使用不同颜色在格子里填上鱼数。
4、回答问题:
(1)4只猫一共钓了()条鱼。
(2)白猫比花猫多钓()条鱼。
(3)花猫钓的鱼是灰猫的()倍。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评讲学生的答案。
6、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辅导。
三、总结:今天,同学们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了表内乘
除法和倍数,复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了所学知识,巩固了所学的整体知识,也弥补了有些不足。
板书设计:
总复习
一、第6题
二、第7题
三、第8题
四、根据第9题的图意回答问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练习了表内乘除
法的综合运算和行走路线及方向的有关知识。
2、在复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在复习中进一步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的计
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教学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手段口算卡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表内乘除法的综合运算。
1、要求学生复习所学的有关知识步,进入本课。
2、出示第10题,要求学生认真读懂题意,列式。
3、评讲学生作出的答案。
4、打出幻灯片,要求学生看懂题意。
5、要求学生从鱼的两边,按箭头的方向进行计算。
6、帮助学生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二、复习方向和路线。
1、复习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知识。
2、出示教材第100页第12题的幻灯片。
3、要求学生仔细看幻灯片,填空。
4、游戏完成:第3个学生上黑板。一个学生填第(1)
小题:小明从家向()走()站,又向()走()站到家。第二个学生填第(2)小题:从学校向()走()站,又向()走()站,又向()走()站到体育馆;第三个学生标出小兵的位置。
5、讲评答案。
6、针对有无不懂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进一步巩固练习了表内乘除法的综合运算和行走路线以及方向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要多观察、多运用,做到活学活用、会学会用。
板书设计:
总复习
一、第10题。
二、第11题。
三、第12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一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一

课题: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P109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意义,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学习简单的推理知识,能借助连线的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出示猜球游戏。(教师出示手中的白球和黑球),现在老师把这两个球放到袋子里,你们知道白球在哪个袋子里吗?

请同名同学上台,一名提装白球的袋子,一名提装黑球的袋子。老师提示:拿装黑球的袋子的同学:“我拿的袋子装的不是白球。”学生猜测。

2.引出课题:猜的时候要根据已知条件,逐步推出结论,这在教学上称为推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解决疑难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把梳理出来的数学信息与同桌交流。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题中哪句话是解题关键。

1、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小红说的“我拿的是语文书”是解题关键。

2、自学指导

想一想: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你有什么直观的方法来表述分析过程。

3、先学

4、全班交流

生1:连线法。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增34

生2:表格法。画“×”表示没拿这本书,画“√”表示拿这本书,先根据小红的话,判断出她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在语文书栏里给其他两人画“×”。再根据小丽的话,把小丽下面的数学书画“×”,这样小丽下面只能在品德与生活书处画“√”。同理表示出小刚拿的书。

5、优化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除了刚才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更直观的方法来表述我们的分析过程?

六、小结:根据“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判断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她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书,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判断三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至少需要几条信息?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信息判断出结论的过程就叫“推理”。

三、当堂训练

做一做第1、2题

四、拓展训练

1.把苹果、梨和桃三种水果分别给小花、小丽、小军吃。已知小花吃的不是桃,小丽吃的不是桃和梨。那么小花吃的是(),小丽吃的是(),小军吃的是()。

2.游戏——猜图形。

信封里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们是谁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时间》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推算经过的时间
四、本单元评价要点
1、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1时=60分

第一课时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五、课后小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2)》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2)》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2)》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苏教版)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练习一第1~6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一.揭题
1.口算
7×79×621÷33×4
24÷812÷235÷74×7
6×948÷818÷2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3.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出示题目,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怎样想到商的。

3.完成第3题。
1)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
2)指名说说错误的原因。
3)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4题。
1)生口答商是几。
2)分组计算检验。
5.完成第6题。
1)学生分组计算,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作业设计

第4课时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练习一第7~15题
1.【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363÷92×856÷8
7×46×436÷45×6
28÷712÷63×935÷5
2.口答:
15里面最多有()个4。
53里面最多有()个7。
44里面最多有()个8。
33里面最多有()个6。
3.指名说说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求出?
4.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63÷967÷9
40÷847÷8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计算过程。
3)问:根据计算结果,以上两组题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每组中的第一题没有余数,第二题就有余数?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1)明确要求,先口答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余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确定是多少呢?
3)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完成练习一第2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出示第(1)题。
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
生独立完成。
指名反馈,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其余3题,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一第11题。
1)学生了解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四.全课小结
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5课时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
【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
【教学要求】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以植树活动作为背景,通过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与教师关注】
一.情景引入,信息整理

1.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意思吗?
对。这天是植树节,中山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将要组织植树活动,大家看这幅图。(出示)

1)问:通过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
2)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指名反馈,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些信息得到的相应结果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知道了一、二、三班的小朋友们各要植树的棵数,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怎样栽的?
2.对于每个班的植树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3
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并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4.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还有那些时候回遇到类似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三、师生共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看谁回答的最棒!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导学案和学期计划(新人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专题。